《除湿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湿机.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65418A43申请公布日20141126CN104165418A21申请号201410197992122申请日20140512201310337220130515JPF24F1/02201101F24F13/2220060171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72发明人坂下朗彦清野竜二中泽武马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代理人沈捷54发明名称除湿机57摘要一种除湿机,能在结露水贮存于贮水箱之前使结露水的温度上升来抑制贮水箱壁面的结露。在除湿机10中,第二泄水盘52具有导水面50A,该导水面50A靠近蒸发器31的下端以及冷凝器37下端中的靠。
2、蒸发器31的下端。作为具体的结构,导水面50A具有与蒸发器31的下端相对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以及与冷凝器37的下端相对的第二水承接面50AB。落下至第一水承接面50AA的结露水在第二水承接面50AB上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65418ACN104165418A1/1页21一种除湿机10,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使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结露来进行除湿,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31及散热器37,该蒸发器31及散热器37配置。
3、于同一风路;导水路50,该导水路50使在所述蒸发器31中产生的结露水朝所述散热器37流动;以及贮水箱61,该贮水箱61对流过所述导水路50的所述结露水进行贮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路50使所述蒸发器31中产生的结露水与所述散热器37的一部分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10,其特征在于,除湿机10还包括泄水盘52,该泄水盘52具有与所述蒸发器31的下表面相对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和与所述散热器37的下表面相对的第二水承接面50AB,所述导水路50包括从所述第一水承接面50AA到所述第二水接受面50AB的通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
4、路50朝所述散热器37的下方或朝隔着所述散热器37与所述蒸发器31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排出所述结露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接受面50AB中的距所述散热器37最近的面与所述散热器37之间的高度间隙为5MM以下。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路50朝所述散热器37的供过冷却制冷剂流过的部分引导所述结露水。权利要求书CN104165418A1/8页3除湿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除湿机,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除湿机。背景技术0002作为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除湿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57932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
5、蒸发器及冷凝器以蒸发器处在冷凝器上游侧的方式排列配置于由风扇产生的气流中的除湿机。此外,在蒸发器及冷凝器的下方配置有截面呈漏斗状的泄水盘。0003流过蒸发器的气流因与在蒸发器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产生气流中含有的水分冷凝而附着于蒸发器的所谓结露水。该结露水在落下至泄水盘上之后,被回收至配置于泄水盘下方的贮水箱。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579325号公报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除湿机中,蒸发器中产生的结露水在低温状态下贮存于贮水箱,因此,贮水箱的壁面被冷却,该壁面可能会结露。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结露水。
6、贮存于贮水箱之前、使结露水的温度上升来抑制贮水箱壁面的结露的除湿机。0009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使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结露来进行除湿,其包括蒸发器、散热器、导水路及贮水箱。蒸发器及散热器配置于同一风路。导水路使在蒸发器中产生的结露水朝散热器流动。贮水箱对流过导水路的结露水进行贮存。0010在该除湿机中,结露水被导水路引导,在先流向散热器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再贮存于贮水箱,因此,可抑制贮水箱的壁面被结露水冷却。其结果是,也可抑制在贮水箱的壁面产生结露。0011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除湿机的基础上,导水路使蒸发器中产生的结露水与散热器的一部分接触。00。
7、12在该除湿机中,结露水被导水路引导,在先流向散热器与其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再贮存于贮水箱,因此,可抑制贮水箱的壁面处于其周围的露点温度以下。其结果是,也可避免在贮水箱的壁面产生结露的情况。0013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除湿机的基础上,除湿机还包括泄水盘,该泄水盘具有与蒸发器的下表面相对的第一水承接面和与散热器的下表面相对的第二水承接面。导水路包括从第一水承接面到第二水接受面的通路。0014在该除湿机中,落下至第一水承接面的结露水在第二水承接面上与散热器的一部说明书CN104165418A2/8页4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第二水承接面的温度也上升并导热至第一水。
8、承接面,因此,也可防止泄水盘的结露。0015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除湿机的基础上,导水路朝散热器的下方或朝隔着散热器与蒸发器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排出结露水。0016在该除湿机中,通过朝散热器的下方或朝隔着散热器与蒸发器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排出结露水,因此,在蒸发器中产生的结露水必然会朝散热器流动。0017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第三技术方案的除湿机的基础上,第二水接受面中的距散热器最近的面与散热器之间的高度间隙为5MM以下。0018在该除湿机中,通过对泄水盘与散热器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距离进行限定,能可靠地使由泄水盘承接的结露水与散热器的一部分接触。0019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
9、除湿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除湿机的基础上,导水路朝散热器的供过冷却制冷剂流过的部分引导结露水。0020在该除湿机中,通过结露水与散热器的过冷却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可将结露水加热至其周围的露点温度以上,也可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0021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结露水被导水路引导,在先流向散热器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再贮存于贮水箱,因此,可抑制贮水箱的壁面被结露水冷却。其结果是,也可抑制在贮水箱的壁面产生结露。0022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结露水被导水路引导,在先流向散热器与其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再贮存于贮水箱,因此,可抑制贮水箱的壁面处于其周围的露点温度以下。其结果是,。
10、可避免在贮水箱的壁面产生结露的情况。0023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落下至第一水承接面的结露水在第二水承接面上与散热器的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第二水承接面的温度也上升并导热至第一水承接面,因此,也可防止泄水盘的结露。0024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朝散热器的下方或朝隔着散热器与蒸发器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排出结露水,因此,在蒸发器中产生的结露水必然会朝散热器流动。0025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通过对泄水盘与散热器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距离进行限定,能可靠地使由泄水盘承接的结露水与散热器的一部分接触。0026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除湿机中,通过结露水与散热器的过冷却制冷。
11、剂之间的热交换,可将结露水加热至其周围的露点温度以上,也可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附图说明0027图1是从右上方朝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前表面观察时的该除湿机的外观立体图。0028图2是从图1的除湿机拆下贮水箱时的该除湿机的外观立体图。0029图3是除湿机的纵剖图。0030图4是构成于除湿机内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0031图5是图3的AA线的除湿机的局部纵剖图。0032图6是第二泄水盘的立体图。0033图7是第二变形例的除湿机的纵剖图。说明书CN104165418A3/8页50034符号说明003510除湿机003631蒸发器003737冷凝器散热器003850导水路003。
12、950AA第一水承接面004050AB第二水承接面004152第二泄水盘004261贮水箱具体实施方式004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00441除湿机10的结构004511除湿机10的外观结构0046图1是从右上方朝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的前表面观察时的该除湿机1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是从图1的除湿机10拆下贮水箱60时的该除湿机10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及图2中,除湿机10的外观结构由主体壳体11形成。0047主体壳体11具有吸入口111、吹出口113、操作部115及箱插入口117。用于将空气吸入内部的吸入口。
13、111设于主体壳体11的左右两侧面的前方。0048壳体11的顶面被成形为前半部分为水平面、后半部分为倾斜面,操作部115设于上述水平面,用于将空气吹出至外部的吹出口113设于上述倾斜面。0049在操作部115上设有电源通断按钮PB、除湿运转按钮DB等各种操作按钮。0050箱插入口117设于主体壳体11的侧面下部,贮水箱60通过箱插入口117装拆于主体壳体11。005112贮水箱60的结构0052如图2所示,贮水箱60由容器61、盖63、把手65及拉手67构成。容器61插入主体壳体11时的头部的一部分如船头那样成形地较细。0053另外,在插入主体壳体11时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位于同一面上的后部壁。
14、设有拉手67。此外,在容器61的前端部和后部壁之间的中间位置附近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把手65的两端。0054盖63以覆盖容器61的开口的方式成形,如图3所示,为了与容器61的开口缘嵌合而关闭,盖63的缘部的截面形状呈倒U字状并沿铅垂方向突出。0055另外,在盖63上设有入水口63A及排水门63B。入水口63A设于盖63的大致中央。入水口63A的周围以高度朝入水口63A逐渐降低的方式倾斜,滴落在盖63上的水因该倾斜而朝入水口63A流动。排水门63B通过铰链式以能打开关闭的方式连接至与容器61的前端部相对应的位置。005613除湿机10的内部结构0057图3是除湿机10的纵剖图。在图3中,除湿。
15、机10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使空说明书CN104165418A4/8页6气中含有的水分结露来进行除湿。在除湿机10中,形成有利用风扇40从吸入口111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从吹出口113吹出为止的风路。风扇40由风扇电动机41和旋转中心固定于与风扇电动机41的转轴同轴位置的叶片部43构成。0058在风路的中途,过滤器21、蒸发器31及冷凝器37从风路的上游朝下游依次排列配置。从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在过滤器21中被去除了尘埃、臭味成分等之后,在蒸发器31中被去除水分,并流过冷凝器37,利用风扇40被从吹出口113吹出。00592详细结构006021除湿机10的制冷装置1000061图4是构成于除。
16、湿机10内的制冷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4中,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3、冷凝器37、膨胀阀15、蒸发器31及储罐17,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3、冷凝器37、膨胀阀15、蒸发器31及储罐17。此外,采用了R134A等作为制冷剂。0062制冷剂在流过蒸发器31时从流过蒸发器31外侧的空气夺取热量而蒸发,因此,蒸发器31的表面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使流过此处的空气中的水分在蒸发器31的表面结露。根据该原理,除湿机10能从空气中去除水分来进行除湿。0063211压缩机13、膨胀阀15及储罐170064压缩机13吸入气体制冷剂并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3的吸入口前侧配置有储罐17,因而液体制冷剂不。
17、会直接被吸入压缩机13。0065膨胀阀15为了对制冷剂压力、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而连接至蒸发器31与冷凝器37之间,并具有使制冷剂膨胀的功能。0066212蒸发器310067蒸发器31是通过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蒸发来对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其包括导热翅片311和导热管313。导热翅片311是较薄的铝制的平板,在一块导热翅片31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导热管313由插入导热翅片311的通孔的直管313A和将相邻的直管313A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U字管313B及第二U字管313C构成。0068直管313A在被插入导热翅片311的通孔之后,利用扩管机进行扩管加工而与导热翅片311紧贴。直管313A和第一。
18、U字管313B一体形成,第二U字管313C在直管313A插入导热翅片313的通孔并进行扩管加工之后,通过焊接等与直管313A的端部连接。0069213冷凝器370070冷凝器37是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凝的热交换器,其包括导热翅片371和导热管373。导热翅片371是较薄的铝制的平板,在一块导热翅片37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导热管373由插入导热翅片371的通孔的直管373A和将相邻的直管373A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U字管373B及第二U字管373C构成。0071直管373A在被插入导热翅片371的通孔之后,利用扩管机进行扩管加工而与导热翅片371紧贴。直管373A和第一U字。
19、管373B一体形成,第二U字管373C在直管373A插入导热翅片371的通孔并进行扩管加工之后,通过焊接等与直管373A的端部连接。007222第一泄水盘510073图5是图3的AA线的除湿机10的局部纵剖图。在图5中,除湿机10还包括第一泄水盘51及第二泄水盘52。第一泄水盘51具有排水口510,该排水口510设于中央下部;以及V字状的第一流路51A,该第一流路51A从沿左右方向远离排水口510的两端部说明书CN104165418A5/8页7朝排水口510向下方倾斜。0074如图3所示,排水口510面向贮水箱60的盖63的上方,落下至第一流路51A上的结露水沿着其倾斜面下降,经由排水口510。
20、而落下至盖63上。007523第二泄水盘520076如图3所示,第二泄水盘52配置于第一泄水盘51的上方,且配置于蒸发器31及冷凝器37的下方。0077图6是第二排水盘52的立体图。在图6中,第二泄水盘52具有导水面50A,该导水面50A靠近蒸发器31的下端以及冷凝器37下端中的靠蒸发器31的下端。作为具体的结构,导水面50A具有与蒸发器31的下端相对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以及与冷凝器的下端相对的第二水承接面50AB。另外,在导水面50A的背部蒸发器31一侧和左右侧面设有纵壁521、523、525。0078落下至第一水承接面50AA的结露水在第二水承接面50AB上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接触而导。
21、致温度上升。因此,第二水承接面50AB的温度也上升而朝第一水承接面50AA进行导热,因此,也可防止第二泄水盘52的纵壁521、523、525的结露。0079另外,纵壁521、523、525能防止落下至导水面50A的结露水从其背部及左右侧部流出,并朝第一水承接面50AA、第二水承接面50AB及设于第二水承接面50AB的后方的第二流路52A进行引导。0080第二流路52A呈以其中央为顶点朝左右分离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倒V字状,并设于高度比导水面50A低的位置。0081另外,如图3所示,导水面50A以高度位置从蒸发器31一侧朝冷凝器37一侧逐渐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从蒸发器31落下至导水面50A上的。
22、结露水在朝冷凝器37一侧流动而与冷凝器37的下端接触之后,朝下方的第二流路52A流下。0082在除湿机10中,落下至导水面50A的结露水依次流过导水面50A、第二流路52A、第一流路51A及排水口510。将该结露水的流动的通路称为导水路50。如图3所示,导水路50是朝冷凝器37的下方或朝隔着冷凝器37与蒸发器31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排出结露水的通路结构,因此,在蒸发器31中产生的结露水必然会朝冷凝器37流动。00833除湿机10的动作008431送风运转0085当除湿机10停止运转时,用户通过按压其操作部115的电源通断按钮PB来驱动风扇40的风扇电动机41,以使叶片部43旋转。0086如图3所示。
23、,通过叶片部43的旋转从吸入口111吸入空气,以产生依次流过过滤器21、蒸发器31及冷凝器37的气流F。气流F在被吸入叶片部43的中心之后,被朝离心方向吹出而从吹出口113流出。0087在除湿机10的产品发货后的初始状态下,仅通过按压电源通断按钮PB,就开始仅风扇40运转的送风运转。008832除湿运转0089当用户对送风运转状态的除湿机10按压操作部115的除湿运转按钮DB时,制冷装置100的压缩机13启动,按压缩机13、冷凝器37、膨胀阀15、蒸发器31及储罐17的顺序使制冷剂循环。说明书CN104165418A6/8页80090在图4中,低压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3,并在压缩至高压之后被排。
24、出。从压缩机13排出的高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冷凝器37。被输送至冷凝器37的高压制冷剂在此与气流F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在冷凝器37中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并被输送至膨胀阀15而减压为低压。0091在膨胀阀15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进入蒸发器31。流入蒸发器31的低压制冷剂在此与气流F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蒸发器31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在储罐17中被气液分离之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3。0092如上所述,通过使制冷装置100运转,可发挥出制冷剂从流过蒸发器31外侧的气流夺取热量而蒸发这样的冷却作用,因此,蒸发器31的表面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流过此处的空气中的水分在蒸发器31的表面结露。00933。
25、3结露水的收集0094结露于蒸发器31的水结露水顺着导热翅片311而下降,并落下至第二泄水盘50的导水面50A上。第一水承接面50AA靠近蒸发器31的下端,第二水承接面50AB靠近冷凝器37的下端中的靠蒸发器31的下端,此外,还以高度位置朝冷凝器37一侧逐渐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结露水在朝冷凝器37一侧流动而与冷凝器37的下端接触之后,朝下方的第二流路52A流下。0095另外,为了使到达第二水承接面50AB的结露水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可靠地接触,第二水承接面50AB中的距冷凝器37最近的面与冷凝器37的高度间隙被限定为5MM较为理想的是3MM。0096结露水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低,但因与。
26、冷凝器37的下端的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朝第二流路52A流下的结露水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高。0097结露水沿着第二流路52A的斜面先朝与气流F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流动,再从端部落下至第一泄水盘51的第一流路51A上。0098第一流路51A从左右分离的两端部朝中央的排水口510向下方倾斜,因此,滴落在第一流路51A上的结露水朝排水口510流动。0099如图3所示,排水口510面向贮水箱60的盖63的上方,因此,结露水通过排水口510落下至盖63上。在盖63的大致中央设有入水口63A,入水口63A的周围以高度朝入水口63A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因此,滴落至盖63上的水因该倾斜而朝入。
27、水口63A流动,并从入水口63A流入贮水箱60内而得以贮存。0100贮存于贮水箱60的结露水在导水路50中的导水面50A上与冷凝器37的下端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其温度比贮水箱60的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高,从而防止容器61的壁面被结露水冷却而结露这样的情况。0101另外,即便假设结露水无法在第二水承接面50AB上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接触而无法导致温度上升,通过将第二流路52A成形为以其中央为顶点朝左右分离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倒V字状,滴落至第二流路52A的结露水在先朝远离排水口510的方向流动之后,滴落至第一泄水盘51的第一流路51A的两端部。此外,第一流路51A被成形为从与设于中央下部的排。
28、水口510左右分离的两端部朝排水口510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其结果是,从结露水滴落至导水面50A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起到排水口510为止的距离变长,即导水路50变长,在导水路50中移动时结露水的温度上升,因此,当到达贮水箱60时,结露水的温度说明书CN104165418A7/8页9上升至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附近,可抑制在贮水箱60的壁面产生结露。01024特征0103410104在除湿机10中,结露水被导水路50引导,在先流向冷凝器37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贮存于贮水箱60,因此,可抑制贮水箱60的壁面被结露水冷却。其结果是,也可抑制在贮水箱60的壁面产生结露。0105420106结露水被导水路。
29、50的导水面50A引导,在流向冷凝器37与其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之后,贮存于贮水箱60,因此,可防止贮水箱60的壁面处于其周围的露点温度以下。其结果是,也可避免在贮水箱60的壁面产生结露的情况。0107430108落下至导水面50A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的结露水流向第二水承接面50AB,并在第二水承接面50AB上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接触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第二水承接面50AB的温度也上升而朝第一水承接面50AA进行导热,因此,也可防止第二泄水盘52的纵壁521、523、525的结露。0109440110导水路50是朝冷凝器37的下方或朝隔着冷凝器37与蒸发器31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排出结露水。
30、的通路结构,因此,在蒸发器31中产生的结露水必然会朝冷凝器37流动。0111450112通过将第二水承接面50AB中的距冷凝器37最近的面与冷凝器37的高度间隙限定为5MM较为理想的是3MM以下,能使到达第二水承接面50AB的结露水与冷凝器37的一部分可靠地接触。01135变形例011451第一变形例0115在冷凝器37中,根据供过冷却液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373的拉绕方式不同,与冷凝器37接触的结露水的温度上升程度是不同的。0116例如,使过冷却液制冷剂流过图5中位于最下级的导热管373时,能获得制冷循环的效率提高的效果。011752第二变形例01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增长导水路50的距离。
31、,如图5所示,第二泄水盘52的第二流路52A被成形为以其中央为顶点朝左右分离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倒V字状,第一泄水盘51的第一流路51A被成形为从与设于中央下部的排水口510左右分离的两端部朝排水口510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0119然而,增长导水路50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例如也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二流路52A将由蒸发器31落下的结露水先从排水口510观察时沿前后方向进行引导。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的除湿机110进行说明。0120图7是第二变形例的除湿机110的纵剖图。在图7中,除湿机110与图3所示的除湿机10的不同是第二泄水盘52的第二流路52A被改变为“第二流路152A”、第一泄水。
32、盘51的第一流路51A被改变为“第一流路151A”这点。其它结构与图3所示的除湿机10相说明书CN104165418A8/8页10同,因此,省略说明。0121如图7所示,第二泄水盘52的第二流路152A被成形为从冷凝器37的下方朝蒸发器31的下方倾斜。因此,结露水在以远离排水口510的方式沿前后方向流动之后,落下至第一泄水盘51的第一流路151A的上游侧端部。0122第一流路151A在被成形为从与设于中央下部的排水口510左右分离的两端部朝排水口510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这点上与图3的第一流路51A相同,但在其倾斜角比图3的第一流路51A稍许缓和、结露水不易集中于排水口510这点上不同。0123。
33、根据上述结构,从结露水滴落至导水面50A的第一水承接面50AA起到排水口510为止的距离变长,即导水路50变长,在导水路50中移动时结露水的温度上升,因此,当到达贮水箱60时,结露水的温度上升至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附近,可抑制在贮水箱60的壁面产生结露。0124工业上的可利用性0125根据本发明,可防止因结露水而导致贮水箱60的结露,因此,对于利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除湿机是有用的。说明书CN104165418A101/7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12/7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23/7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34/7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45/7页15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56/7页16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67/7页17图7说明书附图CN104165418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