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6287808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059128.4

申请日:

2016.01.28

公开号:

CN105571810A

公开日:

2016.05.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1M 9/00登记生效日:20180409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变更后权利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变更后权利人: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变更事项:共同专利权人变更后权利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M 9/00申请日:20160128|||公开

IPC分类号:

G01M9/00

主分类号:

G01M9/00

申请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袁化成; 刘君; 张锦昇; 李蔚霆; 王云飞

地址: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贺翔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为三个可动部分,分别为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平动带动分流板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的转动,从而实现冲压发动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随着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增大,从而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增大,涡轮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减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三个可动部件构成,分别为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平动带动分流板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的转动,实现冲压发动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增大,从而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增大,涡轮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减少。3.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进行平动,在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引导下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分别绕各自根部铰链中心点转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移使得冲压通道的入口面积逐渐增大,保证冲压通道气流。

说明书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合动力进气道模型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指代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系统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在强调空天一体化的应用背景下,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领域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日本的ATREX项目研究了一种预冷式TBCC动力装置可用作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进系统;欧洲的LAPCAT项目在研究一种可用于民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TBCC推进系统;美国的FaCET项目设计并试验验证一种TBCC推进系统,计划用于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上;同时国内的相关院校也进行了TBCC推进系统的总体性能分析及TBCC进气道设计和试验验证工作。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由涡轮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组合而成,以其可重用性、可水平起降及高比冲等特点成为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理想动力装置之一。

模态转换过程是TBCC推进系统涡轮模态与冲压/超燃冲压模态相互转换的过程。从进气道方面而言,模态转换过程需要保证进入涡轮和冲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流量平衡以及气流品质满足要求,才能使整个TBCC推进系统发挥它的优势。TBCC组合循环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分析表明发动机总体性能对进气道性能非常敏感。国外TBCC推进系统的研究项目中都对模态转换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日本HYPR计划的验证机HYPR90-C,是由变几何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组合而成的串联式TBCC发动机。该验证机通过对8个可调变量的控制实现了模态转换过程推力和总流量的平稳过渡且不出现风扇/压气机的失速和冲压燃烧室的不稳定工作。美国的NASA在1×1英尺和10×10英尺的超声速风洞进行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试验。试验验证了平稳的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是能够实现的。此外国内的院校及相关单位也进行了模态转换的研究,通过数值仿真、试验验证及理论分析三种方式论证了串联式及并联式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过程研究的重要性,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设计模态转换规律使其满足推力平稳过渡原则。

传统的内并联式进气道模态转换是通过分流板的转动实现流量的分配,在分流板转动过程中涡轮/冲压通道局部的面积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转动过程引起的气动力和力矩的变化将有可能引起飞行器气动中心的改变,这对飞行器的控制带来困难。因此若能采用平动的方式实现模态转换阀门的关闭与开启,不仅可以降低分流板运动的实现难度,同时还能减轻气动力和力矩的改变对飞行器控制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并联式进气道模态转换通过分流板的转动实现流量的分配,难以对飞行器进行控制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其由三个可动部件构成,分别为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平动带动分流板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的转动,实现冲压发动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优选地,随着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增大,从而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增大,涡轮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减少。

本发明的装置能够实现平动的方式完成模态转换过程,降低分流板运动的实现难度,同时也能满足模态转换过程涡轮发动机流量降低,冲压发动机流量增大的要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方法,包括如下:

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进行平动,在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引导下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分别绕各自根部铰链中心点转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移使得冲压通道的入口面积逐渐增大,保证冲压通道气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实现用平动代替转动的方式进行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降低分流板运动的实现难度,同时还能减轻气动力和力矩的改变对飞行器控制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并联式进气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涡轮模态进气道示意图。

图4为中间模态进气道示意图。

图5为冲压模态进气道示意图。

图6为模态转换过程涡轮/冲压通道流量系数变化规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共用超声速外压段及内压段,喉道后通过分流装置将通道分为涡轮通道和冲压通道;涡轮通道为涡轮发动机提供气流,冲压通道为冲压发动机提供气流。在模态转换过程,两个发动机同时工作,气流通过分流装置后进入涡轮/冲压发动机。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其由三个可动部件构成,分别为分流板1、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2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3,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2的平动带动分流板1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3的转动,实现冲压发动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在模态转换过程中,随着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增大,从而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增大,由于冲压通道整体发生平移因此冲压通道内不出现局部的加速现象,这有利于降低气流的损失。图3-5给出了模态转换过程3个典型位置的分流装置图。

本发明的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方法,包括如下:

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进行平动,在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引导下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分别绕各自根部铰链中心点O1、O2转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移使得冲压通道的入口面积逐渐增大,保证冲压通道气流。

参照图6,结果显示随着模态转换装置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在增大,进入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逐渐增大,而进入涡轮发动机通道的流量逐渐减少,并且流量系数呈线性变化;说明本发明不仅能实现分流的目的,而且使流量均匀的线性变化。

本发明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为三个可动部分,分别为分流板、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通过冲压通道下壁面主体的平动带动分流板和冲压通道下壁面尾部的转动,从而实现冲压发动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随着冲压通道下壁面的平动,冲压通道入口高度逐渐增大,从而冲压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增大,涡轮发动机通道的流量线性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