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清洁装置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例如,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调色剂强制排出时,对转印辊施加
极性与印刷时相反的电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施加到转印辊的电压设定
为比转印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800V高200V的1kV。
记载如下: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调色剂强制排出时通过所述清
洁装置在短时间内充分清洁中间转印带。
发明内容
然而,如所述图像形成装置那样,由于对转印辊施加高电压而使调色剂的
带电变大,因此,使用刮板作为所述清洁装置时,较容易发生中间转印带的清
洁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能够抑制调色剂强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具备:2个以上的规
定个数的显影部、中间转印带和电压施加部。所述规定个数的显影部将调色剂
分别供给到所述规定个数的感光鼓上,并分别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上
形成调色剂像。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和所述规定个数
的一次转印辊夹持,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所述调色剂像由对
应于所述图像的所述规定个数的单色的调色剂像叠加而成。所述电压施加部将
电压分别施加到所述规定个数的电压施加位置,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电压施加
位置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与所对应的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一次转印辊
之间。在调色剂从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显影部中被强制排出时,所述电压施加
部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电压施加位置中,对除了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置以外
的所述电压施加位置施加极性彼此相同的电压,而对所述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
置施加极性与施加到除了所述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置以外的所述电压施加位置
的电压不同的电压,所述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置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
向上的最下游侧。
本发明的第二图像形成装置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具备:2个以上的规
定个数的显影部、中间转印带和电压施加部。所述规定个数的显影部将调色剂
分别供给到所述规定个数的感光鼓上,并分别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上
形成调色剂像。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和所述规定个数
的一次转印辊夹持,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所述调色剂像由对
应于所述图像的所述规定个数的单色的调色剂像叠加而成。所述电压施加部将
电压分别施加到所述规定个数的电压施加位置,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电压施加
位置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感光鼓与所对应的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一次转印辊
之间。在调色剂从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显影部中被强制排出时,所述电压施加
部在所述规定个数的所述电压施加位置中,对除了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置以外
的所述电压施加位置施加极性彼此相同的电压,而对所述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
置施加的电压大致为零,所述最下游侧电压施加位置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
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调色剂强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的清
洁不良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和转印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将电压施加在图2所示的一次转印辊的电压施加部的结构的侧
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中将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情况
下的调色剂的行为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在第一比较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8中(a)~(e)是在图5~图7所示的各情况下分别对刮板的清洁结果
进行评价的图表。图8中(a)表示第一比较方式的清洁结果。图8中(b)表
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结果。图8中(c)~(e)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图1~图8(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
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再重复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
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
成装置1是彩色复印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具备:壳
体10、供纸部2、搬运部L、调色剂补给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转印部5、
定影部7和排出部8。
供纸部2配置在壳体10的下部,并将记录纸P供给到搬运部L。供纸部2
可收纳复数张记录纸P,并将最上部的记录纸P一张一张地供给到搬运部L。以
下,为了方便,将记录纸P记载为纸张P。
搬运部L将供纸部2供给来的纸张P经由转印部5和定影部7搬运到排出
部8。
调色剂补给单元3是将调色剂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4的容器,具备4个调
色剂盒3c、3m、3y和3k。调色剂盒3c中收纳青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3m中
收纳品红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3y中收纳黄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3k中收纳
黑色的调色剂。
以下,有时将调色剂盒3c、3m、3y记载为彩色调色剂盒31,而将调色剂
盒3k记载为黑色调色剂盒32。
转印部5具备中间转印带54。图像形成单元4在中间转印带54上形成调色
剂像,转印部5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上。关于转印部5的结构,
参照图2在后面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4在中间转印带54上形成调色剂像。各彩色调色剂和黑色调
色剂分别从各彩色调色剂盒31和黑色调色剂盒32中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4。详
细而言,图像形成单元4包含4个图像形成部4c、4m、4y、4k。青色调色剂从
调色剂盒3c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c。品红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盒3m供给到图像形
成部4m。黄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盒3y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y。黑色调色剂从调色
剂盒3k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k。关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结构,参照图2在后面详
细说明。
定影部7是辊对,对通过转印部5形成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并具备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对纸张P进行加热和加压。
其结果,通过定影部7,在转印部5中被转印到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被
定影。
排出部8将调色剂像已被定影的纸张P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接着,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单元4和转印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
示图像形成单元4和转印部5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4
具备4个图像形成部4c、4m、4y、4k。
图像形成部4c、4m、4y、4k都具备曝光装置41、感光鼓42、显影部43、
带电辊44和清洁刮板45。对于4个图像形成部4c、4m、4y、4k的结构,只有
被供给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而其它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在此对被供给青
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部4c的结构进行说明,而省略对于图像形成部4c以外的图
像形成部4m、4y、4k的结构的说明。
图像形成部4c具有曝光部41c(41)、感光鼓42c(42)、显影部43c(43)、
带电辊44c(44)和清洁刮板45c(45)。
带电辊44c使感光鼓42c带电到规定的电位。曝光部41c将激光照射到感光
鼓42c来进行曝光,在感光鼓42c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43c具有显影辊431c。
显影辊431c将青色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42c上,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
而形成调色剂像。这样,在感光鼓42c的周面上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
清洁刮板45c的前端(在图2中是上边缘)滑动接触在感光鼓42c的周面上。
通过感光鼓42c的周面与清洁刮板45c的前端的摩擦,从而除去残留在感光鼓
42c的周面上的青色调色剂。
转印部5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参照图1)上。转印部5具备4个一次
转印辊51(51c、51m、51y、51k)、二次转印辊52、驱动辊53、中间转印带
54和从动辊55。
在将各图像形成部4c、4m、4y、4k的感光鼓42(42c、42m、42y、42k)
上形成的各调色剂像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之后,转印部5将叠加的调
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54上转印到纸张P(参照图1)上。
一次转印辊51c配置成隔着中间转印带54与感光鼓42c相对。一次转印辊
51c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设备而隔着中间转印带54抵接于感光鼓42c或者离
开感光鼓42c。一次转印辊51c平时隔着中间转印带54抵接在感光鼓42c上。
其它一次转印辊51m、51y、51k也与一次转印辊51c一样,隔着中间转印带54
抵接在各自对应的感光鼓42(42m、42y或42k)上。
驱动辊53配置成与二次转印辊52相对,对中间转印带54进行驱动。
中间转印带54是拉伸架设在4个一次转印辊51、驱动辊53和从动辊55上
的环形带。如图2的箭头F1、F2所示,驱动辊53驱动中间转印带54逆时针旋
转。此外,中间转印带54的表面侧接触在各感光鼓42(42c、42m、42y、42k)
的周面上。通过一次转印辊51(51c、51m、51y、51k),调色剂像从感光鼓42
(42c、42m、42y、42k)上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的表面上。
具体来说,例如,中间转印带54是聚酰亚胺、聚碳酸脂和聚偏二氟乙烯之
类的树脂制的无缝带。
从动辊55随着中间转印带54的旋转而被驱动成旋转。刮板56隔着中间转
印带54,配置在与从动辊55相对的位置。刮板56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4的
表面上的调色剂。
二次转印辊52被按压在驱动辊53上。由此,在二次转印辊52与驱动辊53
之间形成夹持部N。当纸张P通过夹持部N时,二次转印辊52和驱动辊53将
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参照图1)上。
接着,对“调色剂的强制排出”进行说明。为了调整显影部43(43c、43m、
43y、43k)中的调色剂的带电状态(或者,为了防止调色剂劣化),进行以下
的操作。即,在规定的时间,将显影部43(43c、43m、43y、43k)内的调色剂
强制排出到感光鼓42(42c、42m、42y、42k)上而形成调色剂像。
从调色剂补给单元3(调色剂盒3c、3m、3y、3k)中补充未使用的调色剂,
所补充的量相当于从显影部43(43c、43m、43y、43k)中强制排出的调色剂量。
由此,调整显影部43(43c、43m、43y、43k)中的调色剂的带电状态。将这样
的操作称为“调色剂的强制排出”。例如,所述的规定时间是每印刷规定张数
(例如,10张)时或者每经过规定的时间(例如,1分钟)时。
此外,在进行“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时,也与印刷时一样,将各图像形成
部4c、4m、4y、4k的感光鼓42(42c、42m、42y、42k)上所形成的各调色剂
像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
据此,由于显影部43(43c、43m、43y、43k)内的调色剂以实现各调色剂
像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的结果而在特定的时间被排出,因此能够缩短
“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当进行“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时,二次转印辊52和驱动辊53不将
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上。具体来说,当进行“调色剂的强
制排出”时,不将纸张P搬运到二次转印辊52和驱动辊53的位置。另外,当
进行“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时,在二次转印辊52和驱动辊53的位置不加热中
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因此,当进行“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时,从感光鼓42
(42c、42m、42y、42k)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被搬运到刮板56的
位置,并通过刮板56被除去。
接着,参照图3对将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的电压施
加部6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将电压施加在图2所示的一次转印辊51的电压施
加部6的结构的侧视图。电压施加部6具备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第二电压施加
部62。
第一电压施加部61对施加到配置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51c、51m、
51y)与各自相对的感光鼓42(42c、42m、42y)之间的电压进行控制。具体来
说,第一电压施加部61对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一次转印
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以及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的电压进行控
制。另外,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
之间以及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相当于“电压施加位置”的一部分。
第二电压施加部62对施加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4的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侧
的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的电压进行控制。另外,一次转印辊51k
与感光鼓42k之间相当于“电压施加位置”的一部分,且相当于“最下游侧电
压施加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电压施加部6具备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第二电压
施加部6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是电压施加部6具备第二电压施加部62
的方式就可以。换言之,只要是能够将施加到配置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
与感光鼓42k之间的电压和施加到其它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的3个
电压分开控制的方式就可以。例如,也可以是电压施加部6分别独立地控制下
述4个电压的方式。其中,4个电压是: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
间的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的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
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的电压以及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
的电压。
接着,对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第二电压施加部62在将图像形成在纸张P
上的情况下施加的电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2
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4和转印部5中的调色剂的行为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
中,对使用带正电的调色剂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4对调色剂的行为进行说明。其中,在图4~图7中,将带正
电的调色剂标记为“TP1~TP5”,而将带负电的调色剂标记为“TM1~TM5”。
还有,调色剂TP1~TP5各自的带电量QP1~QP5具有如下公式(1)的关系。
在此,“带电量”是指所带电的电荷的绝对值。
QP1<QP2<QP3<QP4<QP5(1)
同样,调色剂TM1~TM5各自的带电量QM1~QM5具有如下公式(2)的
关系。
QM1<QM2<QM3<QM4<QM5(2)
如图4所示,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42c上的调色剂像所包含的调色剂TP1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需要使感光鼓42c的电位比一次转印辊51c的电位高。
换言之,第一电压施加部61对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的电压
进行控制,达到感光鼓42c的电位高于一次转印辊51c的电位。
因此,将为了达到感光鼓42的电位高于一次转印辊51的电位的状态而在
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施加的电压称为“正极性的电压”。反之,将
为了达到感光鼓42的电位低于一次转印辊5的电位的状态而在一次转印辊51
与感光鼓42之间施加的电压称为“反极性的电压”。
在图4~图7中,通过在感光鼓42上标记符号+(加号)且在一次转印辊
51上标记符号-(减号)来表示“正极性的电压”。另外,在感光鼓42上标记
符号-(减号)且在一次转印辊51上标记符号+(加号)来表示“反极性的电
压”。
此外,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42m上的调色剂像所包含的调色剂TP1附着到
中间转印带54上,第一电压施加部61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m
与感光鼓42m之间。同样地,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42y上的调色剂像所包含的
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第一电压施加部61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
在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还有,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42k上的调
色剂像所包含的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第二电压施加部62将正
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
接着,对附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的行为进行说明。如图4
所示,由于在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
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此外,调色剂
TP1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
稍强的调色剂TP2。
接着,在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2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
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强的调色剂TP3。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
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
调色剂TP3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
成为带电更强的调色剂TP4。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加
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4在经过一次转印
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非常强的调色剂TP5。
此外,与附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
的情况一样,附着在感光鼓42m、42y、42k的表面上的其它调色剂TP1附着到
中间转印带54上。这样,感光鼓42(42c、42m、42y、42k)上由调色剂TP1
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进行叠加,按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之后,叠
加后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辊52从中间转印带54上转印到纸张P上(参照图
1)。
如上所述,在调色剂的强制排出时,与印刷时一样,在将正极性的电压施
加在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的情况下,带电非常强的调色剂TP5附着
到中间转印带54上。因此,由于调色剂TP5与中间转印带54之间的附着力大,
所以有可能无法用刮板56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5。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电压施加部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
为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如图5所
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施加部61施加反极性的电压,第二电压施加部
62施加正极性的电压。具体来说,第一电压施加部61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
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第二电压施加部62将正极性的电压
施加到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的行为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由于在
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感光鼓42c
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不会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
中,使用带正电的调色剂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但一部分的调色剂带负电。由
此,带负电的调色剂TM1从感光鼓42c的表面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此外,
调色剂TM1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
成为带电稍强的调色剂TM2。
接着,在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2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
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强的调色剂TM3。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
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
调色剂TM3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
成为带电更强的调色剂TM4。
此外,虽然在图5中未表示,但是,与附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
剂TM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的情况一样,附着在感光鼓42m、42y的表面上
的调色剂TM1也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
接着,在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4附着到感光鼓42k上。另外,由于在一
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感光鼓42k
上且带正电的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还有,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
上的调色剂TP1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
压而成为带电稍强的调色剂TP2。
这样,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
并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则带电稍强的调色剂
TP2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因此,由于调色剂TP2的带电不强(只是稍强),
所以作用于调色剂TP2与中间转印带54之间的附着力(库仑力)不大。因此,
能够用刮板56容易地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2。其结果,能够
抑制调色剂强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电压施加部6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电压施
加部6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
第二电压施加部62施加的电压的极性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极性相反。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施加部61施加正极性的电压,第二
电压施加部62施加反极性的电压。具体来说,第一电压施加部61将正极性的
电压施加到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第二电压施加部62将
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中调色剂的行为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由于在一
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感光鼓42c
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另外,调色剂TP1在经过一次
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稍强的调色剂
TP2。
接着,在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2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
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强的调色剂TP3。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
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施加有正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
调色剂TP3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时,由于正极性的电压而
成为带电更强的调色剂TP4。
此外,虽然在图6未表示,但是,与附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TP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的情况一样,附着在感光鼓42m、42y的表面上的
调色剂TP1也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
接着,由于在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
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P4附着到感光鼓42k上。还有,由于在一
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感光鼓42k
上的调色剂TM1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还有,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
色剂TM1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成
为带电稍强的调色剂TM2。
这样,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
并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则带电稍强的调色剂
TM2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因此,由于调色剂TM2的带电不强(只是稍强),
所以作用于调色剂TM2与中间转印带54之间的附着力(库仑力)不大。因此,
能够用刮板56容易地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2。其结果,能
够抑制调色剂强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第一比较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电压施加部6在第一比较方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
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压施加部6在第一比较方式中的动作的侧视图。如图7所
示,第一比较方式中,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第二电压施加部62施加反极性的
电压。具体来说,第一电压施加部61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游侧的3个一次
转印辊51c、51m、51y上,第二电压施加部62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最下游侧
的一次转印辊51k上。
如图7所示,由于在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
因此附着在感光鼓42c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P1不会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如
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带正电的调色剂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但一部
分的调色剂带负电。这样,由于在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施加有反极
性的电压,因此带负电的调色剂TM1从感光鼓42c的表面上附着到中间转印带
54上。此外,调色剂TM1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c与感光鼓42c之间时,由于反
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稍强的调色剂TM2。
接着,在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
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2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m与感光鼓42m之
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强的调色剂TM3。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
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施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
调色剂TM3在经过一次转印辊51y与感光鼓42y之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
成为带电更强的调色剂TM4。同样地,在一次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施
加有反极性的电压。因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4在经过一次
转印辊51k与感光鼓42k之间时,由于反极性的电压而成为带电非常强的调色
剂TM5。
据此,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后,则带电
非常强的调色剂TM5附着到中间转印带54上。因此,在调色剂强制排出时,
在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51与感光鼓42之间的情况下,有可能无
法用刮板56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4上的调色剂TM5。
接着,参照图8(a)~图8(e),对第一电压施加部61和第二电压施加部
62施加的电压的极性与中间转印带54发生清洁不良的关系进行说明。图8(a)~
图8(e)是在图5~图7的各情况下分别对刮板56的清洁结果进行评价的图表。
图8(a)是表示第一比较方式的清洁结果。图8(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清
洁结果。图8(c)~图8(e)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结果。
图8(a)~图8(e)所示的各图表中,在左侧栏表示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
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的电压的极性、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流
过的电流的电流值(μA)。在中间栏表示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
的电压的极性、一次转印辊51k上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值(μA)。另外,对于一
次转印辊51上流过的电流,以从一次转印辊51流向感光鼓42的情况为正。在
右侧栏表示刮板56对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状况。叉号“×”表示
发生了清洁不良,圈号“○”表示未发生清洁不良。
首先,使用图8(a)对第一比较方式的清洁结果进行说明。第一比较方式
是指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所有一次转印辊51上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图8
(a)所示,一次转印辊51上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中,发
生了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
接着,使用图8(b)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结果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是指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且将
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图8
(b)所示,一次转印辊51上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值的绝对值在1μA~5μA的范
围中,未发生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
因此,通过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
上,并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从而能够抑制调
色剂强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此外,优选为:如图8(b)所示,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
次转印辊51c、51m、51y上,达到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
的电流的电流值绝对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中;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最下游
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达到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流的电流值
为1μA~5μA。
接着,使用图8(c),对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将电压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
转印辊51k上的情况下的清洁结果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是指将反极性的电
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且不将电压施加(或施加
正极性的电压)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图8
(c)所示,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
5μA的范围中,未发生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
因此,通过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
上且不将电压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能够抑制调色剂强制排出
时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此外,优选为:如图8(c)所示,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游侧的3个一
次转印辊51c、51m、51y上,达到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
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中。
接着,使用图8(d)和图8(e),对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
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的情况的清洁结果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是
指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且将正极
性的电压施加(或不施加电压)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的情况。在此
情况下,如图8(d)所示,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流的电流值为
“-3μA”,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
5μA的范围中,未发生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还有,如图8(e)所示,流
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流的电流值为“-5μA”,流过上游侧的3个
一次转印辊51c、51m、51y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中,未发生中
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
因此,通过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在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
上且将正极性的电压施加在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能够抑制调色剂强
制排出时中间转印带54的清洁不良的发生。
此外,优选为:如图8(d)和图8(e)所示,将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上游
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上,达到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
51m、51y的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5μA的范围。还有,优选为:将正极性的电
压施加到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上,达到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
的电流的电流值绝对值为5μA以下。
上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
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方式的实施(如下
所示的(1)~(5))。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
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等可能与实
际有出入。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
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4个一次转
印辊51c、51m、51y、51k和4个感光鼓42c、42m、42y、42k的方式进行了说
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2个以上的规定个数的一次转
印辊和感光鼓就可以。例如,也可以是所述规定个数是2个或者3个的方式,
也可以是5个以上的方式。
(2)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的
电流的电流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且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流的
电流值的绝对值在5μA以下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超
过所述电流范围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
51y的电流的电流值为6μA且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流的电流值
绝对值为6μA的方式。
(3)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51m、51y的
电流的电流值绝对值在1μA~5μA的范围且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
电流的电流值为1μA~5μ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超
过所述电流的范围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流过上游侧的3个一次转印辊51c、
51m、51y的电流的电流值绝对值为6μA且流过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51k的电
流的电流值为0.5μA的方式。
(4)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显影部43(43c、43m、43y、43k)
内的调色剂以实现各调色剂像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的结果而在特定的
时间被排出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各调色剂像
彼此错开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不需要对各调色剂像的叠加进行控制。
(5)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带正电的调色剂在纸张P上
形成图像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带负电的调色剂在
纸张P上形成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