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及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
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
统的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场景中,附件请求方(录单人或者审核人)
在需要某个附件时,需要亲自联系(比如打电话或者到工位找)相关
人员(称为附件提供方)才能获得相关附件。再具体些,附件请求方
平日里是在附件管理系统界面进行相关操作和处理,如果他想要某个
单据的附件时,需要脱离正在进行的附件管理系统界面,打电话或者
到工位上找到附件提供方,极其不便,影响工作效率。
其中,ERP系统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
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
企业管理软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及系统,
以实现方便、快捷获取附件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
法,该方法包括:
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请求操作,生成相应的附件请求信息;所
述附件请求信息包括单据标识及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
的链接;
发送所述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方;
接收所述附件提供方在所述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中上传的与所
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所述附件请求信息还包括所述附件请求方
设置的所述链接的打开密码;所述接收所述附件提供方在所述相应的
附件上传界面中上传的附件,包括:
接收所述附件提供方在所述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中输入与所述
打开密码匹配一致的密码之后上传的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
件。
上述方法中,优选的,在接收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
后,还包括:
关联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和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
单据,并建立相应的关联信息。
上述方法中,优选的,在建立所述相应的关联信息之后,还包括:
保存所述相应的关联信息。
上述方法中,优选的,在接收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
后,还包括:
响应所述附件请求方的附件查看指令,显示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
相应的附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附件请求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请求操作,
生成相应的附件请求信息;所述附件请求信息包括单据标识及与所述
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的链接;
附件请求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
方;
附件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附件提供方在所述相应的附件上传
界面中上传的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上述系统中,优选的,所述附件请求信息还包括所述附件请求方
设置的所述链接的打开密码;所述附件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
附件提供方在所述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中输入与所述打开密码匹配一
致的密码之后上传的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上述系统中,优选的,还包括:
关联单元,用于在接收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后,关
联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和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单据,并
建立相应的关联信息。
上述系统中,优选的,还包括:
保存单元,用于在建立所述相应的关联信息之后,保存所述相应
的关联信息。
上述系统中,优选的,还包括:
显示单元,用于在接收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后,响
应所述附件请求方的附件查看指令,显示所述与所述单据标识相应的
附件。
以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及系统中,附件
请求方在平日里工作的附件管理系统界面中发起附件请求操作,附件
管理系统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请求操作,生成相应的附件请求信息,
附件请求信息包括单据标识及与该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的链
接;发送所述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方;附件提供方在收到附件请
求信息时,通过里面的链接进入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然后在这个附
件上传界面中上传与附件请求信息中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基于此,
接收附件提供方在附件上传界面中上传的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可
见,相较现有技术(需要脱离正在进行的附件管理系统界面,打电话
或者到工位上找到附件提供方),本发明有效实现了方便、快捷获取附
件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
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
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的流程
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系统的结构
框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及系统,以实
现方便、快捷获取附件的目的。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
管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请求操作,生成相应的附件请
求信息。
本发明中,附件请求方主要为ERP业务处理人,其在录单或者审
核单据时需要相关人员(附件提供者)提供必要的附件文档。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系统,在实
际应用中,该系统可以以软件的形式承载于ERP系统中,以便附件请
求方在平时基于ERP系统进行录单或者审核单据的同时,能够直接操
作附件管理系统界面发起附件请求操作,系统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
请求操作,生成相应的附件请求信息,该附件请求信息包括单据标识
及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的链接。
步骤S101、发送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方;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ERP利用现有的通讯系统比如微信、云之家
或者邮件等等,推送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方。这时,附件请求方
可以继续录单或处理其他事情。同时,通讯系统会对附件提供方进行
相应的提醒,以让附件提供方提供附件请求方想要的附件。
具体地,当附件提供方在收到附件请求信息时,通过里面的链接
进入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然后在这个附件上传界面中上传与附件请
求信息中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附件在请求方和提供方之间传递的安全性,
双方可以事先约定好一对密码,只要在密码双方密码匹配一致的情况
下,附件提供者才能给附件请求方提供相应的附件。具体地,在实现
过程中,上述附件请求信息还包括附件请求方设置的链接的打开密码;
当附件提供方在收到附件请求信息时,点击链接进入密码信息验证界
面,只有在附件提供方将事先与附件请求方约定好的密码输入验证界
面时,才算验证通过,然后进入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进行后续相关操
作。
相应地,对于附件请求方而言,其接收的附件为附件提供方在相
应的附件上传界面中输入与打开密码匹配一致的密码之后上传的与单
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步骤S102、接收附件提供方在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中上传的与单
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在接收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后,当附件请求方想要查看该附
件时,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查看指令,显示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另外,考虑到现有技术中从附件提供方获取到的附件需要专门整
理,不能自动与相关单据进行关联,在本发明中,在接收与单据标识
相应的附件之后,附件会自动进入文档管理系统,关联与单据标识相
应的附件和与单据标识相应的单据,并建立相应的关联信息。之后可
以将关联信息以及相应的单据、附件自动推送给附件请求方。
另外,还可以在建立相应的关联信息之后,保存相应的关联信息,
以便后续需要时调出使用。
可见,相较现有技术(需要脱离正在进行的附件管理系统界面,
打电话或者到工位上找到附件提供方),本发明有效实现了方便、快捷
获取附件的目的。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本发明
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系统,参考图2,该系统200
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附件请求信息生成单元201,用于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请求操
作,生成相应的附件请求信息;附件请求信息包括单据标识及与单据
标识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的链接;
附件请求信息发送单元202,用于发送附件请求信息至附件提供
方;
附件接收单元203,用于接收附件提供方在相应的附件上传界面
中上传的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本发明中,附件请求信息还包括附件请求方设置的链接的打开密
码;附件接收单元203具体用于:接收附件提供方在相应的附件上传
界面中输入与打开密码匹配一致的密码之后上传的与单据标识相应的
附件。
本发明中,上述系统200还可以包括关联单元,用于在接收与单
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后,关联与单据标识相应的附件和与单据标识相
应的单据,并建立相应的关联信息。
本发明中,上述系统200还可以包括保存单元,用于在建立相应
的关联信息之后,保存相应的关联信息。
本发明中,上述系统200还可以包括显示单元,用于在接收与单
据标识相应的附件之后,响应附件请求方的附件查看指令,显示与单
据标识相应的附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
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
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系统类实施例而言,由于
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
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单据的附件管理方法及系统进
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
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
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
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
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