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可驯授时方法及北斗自动授时手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随身物件防盗设备及其防盗方法。
背景技术
北斗授时,是指对北斗产品,定时与北斗卫星进行通讯校对时间。然而,现有的北斗设备中,由于晶振、电子原器件等原因还存在一定的误差,随时间的推移误差越来越大,必须再一次进行卫星校时。然而现有的设备中,存在自动授时的设备,但是其授时的时候,由于时间偏差过大,授时操作定期频繁发生,因此会造成授时的时候耗电量大,误差大的缺陷,从而会给客户造成产品体验不强的感觉。
通过查新,我们找到了国内的一些专利文献,其包括:
1.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北斗授时芯片的跳频同步实现方法,申请号:CN201210548879.4,摘要:基于北斗授时芯片的跳频同步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北斗授时芯片通过串口与电台FPGA相连,构成北斗授时系统;2)通过北斗授时系统搜索北斗授时信号,当搜索到北斗授时信号后,电台获取精确实时时间,将该实时时间转换为电台TOD,采用短跳发送长跳搜索的方式实现电台收、发信机之间的跳频同步,同时通过北斗授时系统训练电台的晶体振荡器,获取训练参数;3)在同步过程中,若北斗授时信号出现短时中断,通过步骤2)获取的训练参数训练电台的晶体振荡器,电台得到较为精确时间,将其转换为电台TOD,采用慢搜索机制实现电台收、发信机之间的跳频同步;否则,继续以短跳发送长跳搜索的方式维持电台的同步,并对训练参数进行调整。
2.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北斗授时芯片的跳频同步实现方法,申请号:CN201210548879.4基于北斗授时芯片的跳频同步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北斗授时芯片通过串口与电台FPGA相连,构成北斗授时系统;2)通过北斗授时系统搜索北斗授时信号,当搜索到北斗授时信号后,电台获取精确实时时间,将该实时时间转换为电台TOD,采用短跳发送长跳搜索的方式实现电台收、发信机之间的跳频同步,同时通过北斗授时系统训练电台的晶体振荡器,获取训练参数;3)在同步过程中,若北斗授时信号出现短时中断,通过步骤2)获取的训练参数训练电台的晶体振荡器,电台得到较为精确时间,将其转换为电台TOD,采用慢搜索机制实现电台收、发信机之间的跳频同步;否则,继续以短跳发送长跳搜索的方式维持电台的同步,并对训练参数进行调整。
然而上述的方法,无法采用一种最为可靠最为简便的方法解决北斗授时的问题,这就需要一种可靠的北斗授时方法和产品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北斗授时设备中,存在的授时不准确,产品耗电量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北斗可驯授时方法及北斗自动授时手表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基本方法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北斗可驯授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芯片获取北斗卫星时间,并进行授时,授时次数计为T;
步骤2:经过固定时间N后,再次进行芯片授时,授时次数计为T+1;
步骤3:计算出在时间N内芯片时间的误差量;
步骤4:再经过时间N后,芯片再进行授时T+2的情况下,先将计算出的时间误差量自动添加到芯片显示端中,再进行芯片时间授时。
本发明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计算出2次北斗授时时间段内的芯片中时间误差量,并在下一次的北斗授时前,将误差量加入到芯片的显示端中,再进行芯片的授时,这样使得授时的时候误差量小,并且可以减少产品的耗电量。
上述的方法中,作为详细的说明,每次授时次数T和T+1中的时间内,均计算出芯片时间的误差,并在授时T+2前加入T和T+1中芯片的时间差后,再发出授时T+2的指令。
所述T的数值大于等于1。
当两次芯片授时间的授时误差小于2-1秒后,两次授时的时间差由N变成N+320h-500h。授时时间间隔是通过算法计算得出,这个算法为可驯授时算法。这样可以有效的产品减少电量的使用。
根据上述方法,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北斗自动授时手表,包括表盘和表带,所述表盘上设有显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内还包括北斗芯片、时钟芯片和MCU:
时钟芯片每经过时间N后,进行时间授时;每次授时前,MCU计算出时钟芯片授时次数T+1和T之间的授时差,并将时差数字添加到显示端中,再控制时钟芯片进行T+2次授时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可以减少北斗定位产品非卫星授时的时间段产生的时间误差,并且减少与卫星链接的次数,即有效的减少因授时产生的耗电量。
2.采用本方法的北斗产品,通过几次卫星的授时后,自行行走时间间隔越来越长,时间误差越来越小,每年的误差率可以少于1秒。
3.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现有的设备,并根据本发明方法改进即可,其便于本行业推广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以发明最优效果进行解释说明。本实施例中,以产品作为应用例进行举例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产品北斗自动授时手表,表盘和表带,表盘上设有显示屏,表盘内还包括北斗芯片、时钟芯片和MCU。当拿手表后,手表时钟芯片进行第一次授时,MCU记录授时次数为T(T=1),经过时间N(N=720H)后,时钟芯片进行第二次授时,MCU记录授时次数为T+1(T=1),此时,MCU记录T+1次授时中,时钟芯片与北斗卫星的时间差为P(P=5秒),即慢5秒。
再经过时间N(N=720H)后,时钟芯片即将进行第三次授时,MCU记录授时次数为T+2(T=1),此时,MCU在第三次授时前,控制时钟芯片将时钟调整快5秒,并将数值直接显示到显示屏中,随后再进行第三次授时T+2(T=1)。
当连续几次的MCU自动校时间后,当MCU比较时钟芯片与北斗卫星的时间差P小于2秒后,两次授时的时间差由N变成N+320h(720H+320h)。由于通过可驯算法,实现自身的时间校正,减少了与卫星链接授时的次数从而减少手表耗电量。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当连续几次的MCU自动校时间后,当MCU比较时钟芯片与北斗卫星的时间差P小于1秒后,两次授时的时间差由N变成N+320h(720H+500h)。从而减少手表耗电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的限定。对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子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