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硬质合金刀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特别是涉及一种硬质合金,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硬质合金刀头,本发明还涉及该硬质合金刀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切削(割)硬质合金刀头,如YG6、YG8、YT等牌号的硬质合金刀头,主要成分是碳化钨和钴,这种类型的硬质合金刀头普遍存在红硬性方面较差、耐磨性和强度方面不足等问题,其使用范围虽然广泛,但主要适宜使用在有色金属和低塑性铸铁等短切削材料的加工。在切削加工钢材、铝合金材和建筑装饰业中的中、高密度纤维板时,由于长切削及连续切削加工的特点,使切削温度升高,在高温下切削,其硬度和强度急剧下降,容易产生切瘤和月牙洼磨损,同时严重影响了刀具材料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红硬性好、具有高的耐磨性的硬质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硬性好、具有高的耐磨性,主要用于不锈钢为主的黑色金属切割的硬质合金刀头。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质合金刀头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地第一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硬质合金,它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WC)、碳化钽(TaC)、钴(Co)以及碳化钨(WC)—碳化钛(TiC)固溶体(CK)等。
所述的固溶体(CK)是将碳化钨(WC)和碳化钛(TiC)在2000~25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
上述硬质合金所含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碳化钨50.5~74.5%、碳化钽(TaC)3.5~8.5%、钴(Co)6~12%、固溶体(CK)16~29%。
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0.4~1.0μm的碳化钨粉。
所述的碳化钨、碳化钽、固溶体在钴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所述的钴呈α-Co面心立方晶格。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硬质合金刀头,由硬质合金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合金的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碳化钽、钴以及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等。
所述的固溶体是将碳化钨和碳化钛在2000~25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
上述硬质合金所含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碳化钨50.5~74.5%、碳化钽3.5~8.5%、钴6~12%、固溶体16~29%。
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0.4~1.0μm的碳化钨粉。
所述的碳化钨、碳化钽、固溶体在钴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所述的钴呈α-Co面心立方晶格。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硬质合金刀头的生产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制造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等:将碳化钨、碳化钛混合均匀,并在2000℃~2500℃的高温中加热,形成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化合物;
粉料混合:将碳化钨、碳化钽、钴以及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放入球磨机中混磨90~100小时,卸料、干燥、过筛;
加成型剂:在混磨好的粉料中按常规方法加入SBS成型剂;
压制——将加了成型剂的粉料压制成毛胚;
烧结——采用“淬火—回火”工艺,将压制成型的毛胚在1400-1460℃的温度下烧结成硬质合金刀头,然后取出淬火,并在600-750℃下进行回火,消除淬火后的应力,控制饱和固溶体的分解与弥散析出;
表面处理——对硬质合金刀头成品作常规的表面处理,再进行包装出厂。
经过此工艺处理的硬质合金刀头,其强度提高15%,硬度提高5-9%,冲击韧性提高15-30%,抗断能力更为明显,可达提高6倍。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增加了由碳化钨与碳化钛在2000~25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固溶体和碳化钽,并选用了粒度更小的碳化钨粉,改善了本硬质合金刀头的红硬性、耐磨性和高温强度性等性能,经特殊工艺制成的硬质合金刀头,与同类普通硬质合金刀头相比其强度提高15%,硬度提高5-9%,冲击韧性提高15-30%,抗断能力更为明显,可提高6倍之多。本硬质合金既保留了传统牌号合金及K类合金所具有的好的韧性,又克服了传统牌号的不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一种硬质合金,它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碳化钨与碳化钛在20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固溶体、碳化钽、钴,所述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固溶体16%,碳化钽3.5%、钴6%,碳化钨74.5%,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0.4μm的碳化钨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一种硬质合金,它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碳化钨与碳化钛在25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固溶体、碳化钽、钴,所述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固溶体29%,碳化钽8.5%、钴12%,碳化钨50.5%,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1.0μm的碳化钨粉,所述的碳化钨、碳化钽、固溶体在钴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所述的钴呈α-Co面心立方晶格。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一种硬质合金,它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碳化钨与碳化钛在23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固溶体、碳化钽、钴,所述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固溶体19%,碳化钽5.5%、钴9%,碳化钨66.5%,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1.0μm的碳化钨粉,所述的碳化钨、碳化钽、固溶体在钴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所述的钴呈α-Co面心立方晶格。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一种硬质合金,它主要成分包含碳化钨、碳化钨与碳化钛在2000℃的高温加热下形成的固溶体、碳化钽、钴,所述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配比是:固溶体23%,碳化钽7%、钴10%,碳化钨60%,所述的碳化钨是粒度为0.8μm的碳化钨粉,所述的碳化钨、碳化钽、固溶体在钴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所述的钴呈α-Co面心立方晶格。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一种硬质合金刀头,它是由上述实施例一至四的硬质合金制成的。
实施例六
上述实施例五的硬质合金刀头的制造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制造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等:将碳化钨、碳化钛混合均匀,并在2000℃~2500℃的高温中加热,形成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化合物;
粉料混合:将碳化钨、碳化钽、钴以及碳化钨—碳化钛固溶体放入球磨机中混磨90~100小时,卸料、干燥、过筛;
加成型剂:在混磨好的粉料中按常规方法加入SBS成型剂;
压制——将加了成型剂的粉料压制成毛胚;
烧结——采用“淬火—回火”工艺,将压制成型的毛胚在1400-1460℃的温度下烧结成硬质合金刀头,然后取出淬火,并在600-750℃下进行回火,消除淬火后的应力,控制饱和固溶体的分解与弥散析出;
表面处理——对硬质合金刀头成品作常规的表面处理,再进行包装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