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4974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4.30 CN 103749748 A (21)申请号 201410009662.5 (22)申请日 2014.01.08 A23F 3/06(2006.01) (71)申请人 侯成强 地址 746400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 坝村水沟边社 (72)发明人 侯成强 戴进平 戴琰 侯建 侯小明 (54) 发明名称 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 原 料选择、 摊放、 杀青、 理条、 压扁、 回潮、 分筛、 整形 。
2、初干、 整形足干、 干茶过筛、 归堆。 按照本发明工艺 方法生产的高山茶茶叶身骨重实而不枯燥、 色泽 圆润饱满且显嫩绿, 具有香味鲜美醇厚的优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49748 A CN 103749748 A 1/2 页 2 1. 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 (1) 原料选择 ; (2) 摊放 : 摊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 将鲜芽摊放在洁净的蔑垫上 , 摊放厚度。
3、为 2 3cm。 在摊放过程中, 定期均匀翻动 1 2 次, 摊放时间为 6 12h, 鲜芽失水率达 15% 20%, 芽 质变软 ; (3) 杀青、 理条、 压扁 ; (4) 回潮 : 将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摊凉后集中, 盖上洁净棉布, 经 40 60min, 茶条 芽、 叶、 茎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转潮回软待炒 ; (5) 分筛 : 根据茶条的大小, 用1号、 2号、 3号方眼筛将回潮叶分离到筛面和筛底, 其中, 筛底茶条大小均匀, 不再分筛 ; 筛面茶条不均匀, 进行二次筛分, 分筛成上、 下另个档次, 所 述的筛分出的各档次茶条均要滤去茶片和茶末, 然后分档次进入下道工序制。
4、作 : (6) 整形初干 ; (7) 整形足干 ; (8) 干茶过筛、 归堆 : 用 3 号、 4 号方眼筛对制成的各档次干茶进行分筛, 将合格的茶叶 分类集中后采用所述的足干工艺复炒至含水率为 6%, 然后分类精装。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原料选择步 骤中, 鲜叶采摘标准为 : 名优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采摘芽 长干叶, 采摘长度为 2.5 3.0cm, 芽与叶的夹角为 60 90; 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 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芽与叶长基本相等, 采摘长度 3.0 3.5cm。 3. 如权利。
5、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杀青、 理条、 压扁的方法是 :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锅体往复速度为 135 140 次 /min ; 在所述的 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上均匀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以润滑锅面, 然后将步骤所述的锅 体温度加热上升到 180, 其中, 所述的温度测试采用半导体触点式测温表 ; 向步骤所 述的槽锅中投入摊放叶, 杀青 1.5 2.5min, 芽叶呈湿热萎瘪状, 随后开动鼓风机送热风, 迅速把滞留的水汽排出 ; 当鲜叶成扁平形, 茶叶互不粘结时, 迅速降低锅体温度为 120 140, 同时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20 次 /min, 并在每。
6、个槽锅内投入轻压棒, 轻压 1 2min ; 其中, 轻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200g50g、 直径为 30mm ; 待茶叶轻度干燥时, 换重压棒, 在重 压过程中, 茶叶应较实而呈自然扁平状, 其中, 重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350g50g、 直径为 30mm ; 若茶叶较湿, 或翻动不畅, 可取出加压棒, 同时加快锅体往复速度, 透气 20 30s, 然 后再恢复重压, 此时设置锅体速度为 120 次 /min ; 在炒制过程中, 要不断检查槽锅中茶叶的 干燥度及锅体温度, 在加轻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120 140, 在加重压棒炒 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70 80, 炒制时。
7、间为 8 9min。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整形初干的 方法是 :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 个槽锅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润滑锅壁, 然后, 设置锅体温度 70 80; 向步骤所述的 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入初干叶, 其中, 枝叶量为3槽锅0.20.4kg, 5槽锅0.40.6kg, 炒制时间为 1.0min, 使茶叶转热, 茶身更显潮软, 若茶叶在槽锅中翻动不畅或茶叶条索压扁 过宽, 可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35 次 /min, 充分使茶叶往复运动, 翻动交换流畅, 使过宽的 茶条。
8、趋干紧结, 达到理想的紧扁度, 同时充分散发水汽。炒制 2min 左右, 当茶叶之间呈分散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49748 A 2 2/2 页 3 状而互不粘贴时, 先降低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放入所述的轻压棒, 炒制逐渐干燥, 继续慢慢调低锅体往复速度至 100 次 /min, 加压炒制时间为 6 8min, 控制锅温要平稳, 不 断检查锅中茶叶和锅温, 炒制过程中控制锅体温度为 70 80, 在重压过程中, 如茶身软 实, 可适当取出重压棒 1 2 次, 不加压炒 20 30s, 但同时要适当调快锅体往复速度 , 使 茶叶稍为透气, 这样能使干茶色泽呈嫩绿或。
9、浅绿并显润, 其中, 初干时间为 10 13min, 炒 制至茶叶失水率 10% 15% 时出茶 ; 初干叶经摊凉后集中, 盖布回软 40 60min, 然后筛 分成两档, 滤去茶片, 除去茶末, 分档足干。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的整形足干 的方法是 :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设置步骤所述的锅 体温度为 60 ; 向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入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条, 其中, 投料量为 3 槽锅 0.3kg, 5 槽锅 0.4 0.6kg, 然后进行炒制, 炒制时间为 0.5 1.0min。
10、 ; 待 茶叶转热后放入所述的轻压棒炒制 1min, 然后改换所述的重压棒, 并随即设置锅体转速为 100次/min, 随着茶叶逐渐扁平干燥, 要逐渐降低转速 ; 炒制67min后, 茶身显露出茸毛, 提高锅体温度为 70, 炒制 2 3min, 茸毛自然脱落后, 再降温至 60炒制 2min, 当茶叶含 水率达 6% 7% 时出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49748 A 3 1/8 页 4 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高山茶, 是生长在独特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绿茶, 由于日夜温差大。
11、, 茶树生长缓慢, 湿度和雾珠增多, 致使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高, 这对提高茶叶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 少的物质。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 高山茶具有新梢肥壮, 色泽翠绿, 茸毛多, 节间长, 鲜嫩度 好的特点, 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 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 而且香气高, 滋味浓, 耐冲泡, 且条 索肥硕、 紧结, 白毫显露。 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 叶底硬薄, 叶张平展, 叶色黄绿少光, 由它加 工而成的茶叶, 香气稍低, 滋味较淡, 条索细瘦, 身骨较轻。 0003 高山茶以其浓郁的香气和滋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 高山茶加工工艺技术 较多, 从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高山茶的特有香味, 但也使部分色。
12、香味流失, 不能保证纯粹的高 山茶的品质。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高山茶, 关键步骤在于整形初干, 重点步骤是足干, 这两 个步骤的操作环节对高山茶品质影响极大, 传统的方法是杀青失水、 冷藏、 干燥, 操作工艺 粗糙简单, 造成茶叶的色香味流失, 同时, 对于茶叶的分类也很没有严格控制, 生产加工的 茶叶品质等级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 提供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采用精细严格的生产加工 工艺, 尤其是在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的整形初干、 足干的关键和重点步骤进行了细处理加 工, 最大程度上保持高山茶的独特色香味品质, 同时在选料、 成品分档过程中进行了严格分 类,。
13、 提升了茶叶的等级品质。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6 一种高山茶茶叶生产工艺 : 0007 1、 原料选择 0008 本发明采用上等高山茶鲜叶, 其鲜叶采摘要求为 : 0009 (1) 采摘时间 : 当茶芽有 10左右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采摘应分批多次 ; 0010 (2) 采摘标准 : 名优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采摘芽 长干叶, 采摘长度为 2.5 3.0cm, 芽与叶的夹角为 60 90; 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 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芽与叶长基本相等, 采摘长度 3.0 3.5cm ; 0011 (3)。
14、 盛叶容器 : 使用小容积竹制茶篮盛装鲜叶, 采摘的鲜叶置于通风阴凉处, 防止 阳光直射。 0012 2、 摊放 0013 采摘的嫩芽必须经过摊放后才可加工, 摊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 将鲜芽摊放在洁 净的蔑垫上,摊放厚度为23cm。 在摊放过程中, 定期均匀翻动12次, 摊放时间为6 12h, 鲜芽失水率达 15% 20%, 芽质变软。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4 2/8 页 5 0014 3、 杀青、 理条、 压扁 0015 本发明采用名茶杀青理条机进行杀青、 理条、 压扁工艺, 具体步骤如下 : 0016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锅体往复速度为 135 140 次 /min ;。
15、 0017 在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上均匀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以润滑锅面, 然 后将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加热上升到 180, 其中, 所述的温度测试采用半导体触点式测 温表 ; 0018 向步骤所述的槽锅中投入摊放叶, 杀青 1.5 2.5min, 芽叶呈湿热萎瘪状, 随 后开动鼓风机送热风, 迅速把滞留的水汽排出 ; 当鲜叶成扁平形, 茶叶互不粘结时, 迅速降 低锅体温度为 120 140, 同时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20 次 /min, 并在每个槽锅内投入轻 压棒, 轻压 1 2min ; 其中, 轻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200g50g、 直径为 30mm ; 待茶叶轻度 干燥时, 换重。
16、压棒, 在重压过程中, 茶叶应较实而呈自然扁平状, 其中, 重压棒的规格是质量 为 350g50g、 直径为 30mm ; 若茶叶较湿, 或翻动不畅, 可取出加压棒, 同时加快锅体往复速 度, 透气2030s, 然后再恢复重压, 此时设置锅体速度为120次/min ; 在炒制过程中, 要不 断检查槽锅中茶叶的干燥度及锅体温度, 在加轻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120 140, 在加重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70 80, 炒制时间为 8 9min。 0019 4、 回潮 0020 将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摊凉后集中, 盖上洁净棉布, 经 40 60min, 茶条芽、 叶、。
17、 茎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转潮回软待炒。 0021 5、 分筛 0022 根据茶条的大小, 用1号、 2号、 3号方眼筛将回潮叶分离到筛面和筛底, 其中, 筛底 茶条大小均匀, 不再分筛 ; 筛面茶条不均匀, 进行二次筛分, 分筛成上、 下另个档次, 所述的 筛分出的各档次茶条均要滤去茶片和茶末, 然后分档次进入下道工序制作。 0023 6、 整形初干 0024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025 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润滑锅壁, 然后, 设置锅体 温度 70 80 ; 0026 向步骤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入初干叶, 其中,。
18、 枝叶量为3槽锅0.2 0.4kg, 5 槽锅 0.4 0.6kg, 炒制时间为 1.0min, 使茶叶转热, 茶身更显潮软。若茶叶在槽 锅中翻动不畅或茶叶条索压扁过宽, 可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35 次 /min, 充分使茶叶往复 运动, 翻动交换流畅, 使过宽的茶条趋干紧结, 达到理想的紧扁度, 同时充分散发水汽。炒 制 2min 左右, 当茶叶之间呈分散状而互不粘贴时, 先降低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放 入所述的轻压棒, 炒制逐渐干燥, 继续慢慢调低锅体往复速度至 100 次 /min, 加压炒制时间 为68min, 控制锅温要平稳, 不断检查锅中茶叶和锅温, 炒制过程中。
19、控制锅体温度为70 80。在重压过程中, 如茶身软实, 可适当取出重压棒 1 2 次, 不加压炒 20 30s, 但同时 要适当调快锅体往复速度 , 使茶叶稍为透气, 这样能使干茶色泽呈嫩绿或浅绿并显润。其 中, 初干时间为1013min, 炒制至茶叶失水率10%15%时出茶 ; 初干叶经摊凉后集中, 盖布回软 40 60min, 然后筛分成两档, 滤去茶片, 除去茶末, 分档足干。 0027 7、 整形足干 : 0028 设置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5 3/8 页 6 0029 设置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为 60 ; 0。
20、030 向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入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条, 其中, 投料量 为 3 槽锅 0.3kg, 5 槽锅 0.4 0.6kg, 然后进行炒制, 炒制时间为 0.5 1.0min ; 待茶叶转 热后放入所述的轻压棒炒制1min, 然后改换所述的重压棒, 并随即设置锅体转速为100次/ min, 随着茶叶逐渐扁平干燥, 要逐渐降低转速 ; 炒制 6 7min 后, 茶身显露出茸毛, 提高锅 体温度为 70, 炒制 2 3min, 茸毛自然脱落后, 再降温至 60炒制 2min, 当茶叶含水率达 6% 7% 时出茶。 0031 8、 干茶过筛、 归堆 0032 用 3 号、 4 。
21、号方眼筛对制成的各档次干茶进行分筛, 将合格的茶叶分类集中后采用 所述的足干工艺复炒至含水率为 6%, 然后分类精装。 0033 与现有技术生产加工名优茶的工艺相比, 本发明采用优质的高山茶原料, 并经精 湛的加工工艺生产名优茶, 产品具有香味鲜美醇厚的特点 ; 本发明工艺中, 在杀青、 理条、 压 扁后回潮、 分筛、 整形初干, 茶叶从里到外干燥, 制叶保持平实带软, 产品具有身骨重实而不 枯燥的优点 ; 本发明工艺步骤整形初干过程中, 控制锅体转速以及透气度, 产品具有色泽圆 润饱满且显嫩绿的优点 ; 本发明工艺中, 回潮后整形初干, 使茶叶失水均匀, 内含色、 香、 味 保持不流失。 附。
22、图说明 0034 图 1 为本发明高山茶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实施例 1 0036 如图 1 所示, 一种高山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其具体步骤为 : 0037 1、 原料选择 0038 本发明采用上等高山茶鲜叶, 其鲜叶采摘要求为 : 0039 (1) 采摘时间 : 当茶芽有 10左右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采摘应分批多次 ; 0040 (2) 采摘标准 : 名优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其中, 采摘芽长干 叶, 采摘长度为 2.5cm, 芽与叶的夹角为 60 90; 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 叶, 其中, 芽与叶长基本相等, 采摘长度 3.0cm。 。
23、0041 (3) 盛叶容器 : 使用小容积竹制茶篮盛装鲜叶, 采摘的鲜叶置于通风阴凉处, 防止 阳光直射。 0042 2、 摊放 0043 采摘的嫩芽必须经过摊放后才可加工。摊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 将鲜芽摊放在洁 净的蔑垫上 , 摊放厚度为 2cm。在摊放过程中, 定期均匀翻动 1 2 次, 摊放时间为 6h, 鲜 芽失水率达 15% 20%, 芽质变软。 0044 3、 杀青、 理条、 压扁 0045 本发明采用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进行杀青、 理条、 压扁工艺, 具体步骤如 下 : 0046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锅体往复速度为 135 次 /min ; 说 明。
24、 书 CN 103749748 A 6 4/8 页 7 0047 在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上均匀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以润滑锅面, 然 后将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加热上升到 180, 其中, 所述的温度测试采用半导体触点式测 温表 ; 0048 向步骤所述的槽锅中投入摊放叶, 杀青 1.5min, 芽叶呈湿热萎瘪状, 随后开 动鼓风机送热风, 迅速把滞留的水汽排出 ; 当鲜叶成扁平形, 茶叶互不粘结时, 迅速降低锅 体温度为 120, 同时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20 次 /min, 并在每个槽锅内投入轻压棒, 轻压 2min ; 其中, 轻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200g、 直径为 30mm ; 。
25、待茶叶轻度干燥时, 换重压棒, 在重 压过程中, 茶叶应较实而呈自然扁平状, 其中, 重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350g、 直径为 30mm ; 若茶叶较湿, 或翻动不畅, 可取出加压棒, 同时加快锅体往复速度, 透气 20 30s, 然后再恢 复重压, 此时设置锅体速度为 120 次 /min ; 在炒制过程中, 要不断检查槽锅中茶叶的干燥度 及锅体温度, 在加轻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120, 在加重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 槽锅温度为 70, 炒制时间为 8min。 0049 4、 回潮 0050 将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摊凉后集中, 盖上洁净棉布, 经 40min, 茶条芽、。
26、 叶、 茎 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转潮回软待炒。 0051 5、 分筛 0052 根据茶条的大小, 用1号、 2号、 3号方眼筛将回潮叶分离到筛面和筛底, 其中, 筛底 茶条大小均匀, 不再分筛 ; 筛面茶条不均匀, 进行二次筛分, 分筛成上、 下另个档次, 所述的 筛分出的各档次茶条均要滤去茶片和茶末, 然后分档次进入下道工序制作。 0053 6、 整形初干 0054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055 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润滑锅壁, 然后, 设置锅体 温度 70 ; 0056 向步骤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
27、中投入初干叶, 其中, 枝叶量为 3 槽锅 0.2kg, 5 槽锅 0.4kg, 炒制时间为 1.0min, 使茶叶转热, 茶身更显潮软。若茶叶在槽锅中翻 动不畅或茶叶条索压扁过宽, 可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35 次 /min, 充分使茶叶往复运动, 翻 动交换流畅, 使过宽的茶条趋干紧结, 达到理想的紧扁度, 同时充分散发水汽。炒制 2min 左 右, 当茶叶之间呈分散状而互不粘贴时, 先降低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放入所述的轻 压棒, 炒制逐渐干燥, 继续慢慢调低锅体往复速度至 100 次 /min, 加压炒制时间为 6min, 控 制锅温要平稳, 不断检查锅中茶叶和锅温,。
28、 炒制过程中控制锅体温度为 70。在重压过程 中, 如茶身软实, 可适当取出重压棒 1 2 次, 不加压炒 20 30s, 但同时要适当调快锅体 往复速度 , 使茶叶稍为透气, 这样能使干茶色泽呈嫩绿或浅绿并显润。其中, 初干时间为 10min, 炒制至茶叶失水率 10% 15% 时出茶。初干叶经摊凉后集中 ; 盖布回软 40min, 然后 筛分成两档, 滤去茶片, 除去茶末, 分档足干。 0057 7、 整形足干 : 0058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059 设置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为 60 ; 0060 向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
29、入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条, 其中, 投料量 为 3 槽锅 0.3kg, 5 槽锅 0.4kg, 然后进行炒制, 炒制时间为 0.5min ; 待茶叶转热后放入所述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7 5/8 页 8 的轻压棒炒制 1min, 然后改换所述的重压棒, 并随即设置锅体转速为 100 次 /min, 随着茶 叶逐渐扁平干燥, 要逐渐降低转速 ; 炒制 6 7min 后, 茶身显露出茸毛, 提高锅体温度为 70, 炒制 2min, 茸毛自然脱落后, 再降温至 60炒制 2min, 当茶叶含水率达 6% 7% 时出 茶。 0061 8、 干茶过筛、 归堆 0062 用 。
30、3 号、 4 号方眼筛对制成的各档次干茶进行分筛, 将合格的茶叶分类集中后采用 所述的足干工艺复炒至含水率为 6%, 然后分类精装。 0063 实施例 2 0064 1、 原料选择 0065 本发明采用上等高山茶鲜叶, 其鲜叶采摘要求为 : 0066 (1) 采摘时间 : 当茶芽有 10左右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采摘应分批多次。 0067 (2) 采摘标准 : 名优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采摘芽 长干叶, 采摘长度为 2.8cm, 芽与叶的夹角为 60 90; 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 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芽与叶长基本相等, 采摘长度 3.3cm。 0。
31、068 (3) 盛叶容器 : 使用小容积竹制茶篮盛装鲜叶, 采摘的鲜叶置于通风阴凉处, 防止 阳光直射。 0069 2、 摊放 0070 采摘的嫩芽必须经过摊放后才可加工。摊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 将鲜芽摊放在洁 净的蔑垫上 , 摊放厚度为 2.5cm。在摊放过程中, 定期均匀翻动 1 2 次, 摊放时间为 8h, 鲜芽失水率达 15% 20%, 芽质变软。 0071 3、 杀青、 理条、 压扁 0072 本发明采用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进行杀青、 理条、 压扁工艺, 具体步骤如 下 : 0073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锅体往复速度为 140 次 /min ; 007。
32、4 在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上均匀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以润滑锅面, 然 后将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加热上升到 180, 其中, 所述的温度测试采用半导体触点式测 温表 ; 0075 向步骤所述的槽锅中投入摊放叶, 杀青 2min, 芽叶呈湿热萎瘪状, 随后开动 鼓风机送热风, 迅速把滞留的水汽排出 ; 当鲜叶成扁平形, 茶叶互不粘结时, 迅速降低锅体 温度为 130, 同时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20 次 /min, 并在每个槽锅内投入轻压棒, 轻压 1.5min ; 其中, 轻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250g、 直径为 30mm ; 待茶叶轻度干燥时, 换重压棒, 在重压过程中, 茶叶应较实而呈。
33、自然扁平状, 其中, 重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350g、 直径为 30mm ; 若茶叶较湿, 或翻动不畅, 可取出加压棒, 同时加快锅体往复速度, 透气 20 30s, 然 后再恢复重压, 此时设置锅体速度为 120 次 /min ; 在炒制过程中, 要不断检查槽锅中茶叶的 干燥度及锅体温度, 在加轻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130, 在加重压棒炒制过程 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75, 炒制时间为 8.5min。 0076 4、 回潮 0077 将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摊凉后集中, 盖上洁净棉布, 经 50min, 茶条芽、 叶、 茎 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转潮回软待炒。 说 明 。
34、书 CN 103749748 A 8 6/8 页 9 0078 5、 分筛 0079 根据茶条的大小, 用1号、 2号、 3号方眼筛将回潮叶分离到筛面和筛底, 其中, 筛底 茶条大小均匀, 不再分筛 ; 筛面茶条不均匀, 进行二次筛分, 分筛成上、 下另个档次, 所述的 筛分出的各档次茶条均要滤去茶片和茶末, 然后分档次进入下道工序制作。 0080 6、 整形初干 0081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082 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润滑锅壁, 然后, 设置锅体 温度 75 ; 0083 向步骤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
35、锅中投入初干叶, 其中, 枝叶量为 3 槽锅 0.3kg, 5 槽锅 0.5kg, 炒制时间为 1.0min, 使茶叶转热, 茶身更显潮软。若茶叶在槽锅中翻 动不畅或茶叶条索压扁过宽, 可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35 次 /min, 充分使茶叶往复运动, 翻 动交换流畅, 使过宽的茶条趋干紧结, 达到理想的紧扁度, 同时充分散发水汽。炒制 2min 左 右, 当茶叶之间呈分散状而互不粘贴时, 先降低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放入所述的轻 压棒, 炒制逐渐干燥, 继续慢慢调低锅体往复速度至 100 次 /min, 加压炒制时间为 7min, 控 制锅温要平稳, 不断检查锅中茶叶和锅温。
36、, 炒制过程中控制锅体温度为 75。在重压过程 中, 如茶身软实, 可适当取出重压棒 1 2 次, 不加压炒 20 30s, 但同时要适当调快锅体 往复速度 , 使茶叶稍为透气, 这样能使干茶色泽呈嫩绿或浅绿并显润。其中, 初干时间为 12min, 炒制至茶叶失水率 10% 15% 时出茶。初干叶经摊凉后集中 ; 盖布回软 50min, 然后 筛分成两档, 滤去茶片, 除去茶末, 分档足干。 0084 7、 整形足干 : 0085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086 设置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为 60 ; 0087 向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
37、投入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条, 其中, 投料量 为 3 槽锅 0.3kg, 5 槽锅 0.5kg, 然后进行炒制, 炒制时间为 0.7min ; 待茶叶转热后放入所述 的轻压棒炒制1min, 然后改换所述的重压棒, 并随即设置锅体转速为100次/min, 随着茶叶 逐渐扁平干燥, 要逐渐降低转速 ; 炒制 6.5min 后, 茶身显露出茸毛, 提高锅体温度为 70, 炒制 2.5min, 茸毛自然脱落后, 再降温至 60炒制 2min, 当茶叶含水率达 6% 7% 时出茶。 0088 8、 干茶过筛、 归堆 0089 用 3 号、 4 号方眼筛对制成的各档次干茶进行分筛, 将合格的茶叶分。
38、类集中后采用 所述的足干工艺复炒至含水率为 6%, 然后分类精装。 0090 实施例 3 0091 1、 原料选择 0092 本发明采用上等高山茶鲜叶, 其鲜叶采摘要求为 : 0093 (1) 采摘时间 : 当茶芽有 10左右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采摘应分批多次。 0094 (2) 采摘标准 : 名优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采摘芽 长干叶, 采摘长度为 3.0cm, 芽与叶的夹角为 60 90; 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 的鲜叶, 其特征在于 : 芽与叶长基本相等, 采摘长度 3.5cm。 0095 (3) 盛叶容器 : 使用小容积竹制茶篮盛装鲜叶, 采摘的。
39、鲜叶置于通风阴凉处, 防止 阳光直射。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9 7/8 页 10 0096 2、 摊放 0097 采摘的嫩芽必须经过摊放后才可加工。摊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 将鲜芽摊放在洁 净的蔑垫上 , 摊放厚度为 3cm。在摊放过程中, 定期均匀翻动 1 2 次, 摊放时间为 12h, 鲜 芽失水率达 15% 20%, 芽质变软。 0098 3、 杀青、 理条、 压扁 0099 本发明采用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进行杀青、 理条、 压扁工艺, 具体步骤如 下 : 0100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锅体往复速度为 140 次 /min ; 0101。
40、 在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上均匀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以润滑锅面, 然 后将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加热上升到 180, 其中, 所述的温度测试采用半导体触点式测 温表 ; 0102 向步骤所述的槽锅中投入摊放叶, 杀青 2.5min, 芽叶呈湿热萎瘪状, 随后开 动鼓风机送热风, 迅速把滞留的水汽排出 ; 当鲜叶成扁平形, 茶叶互不粘结时, 迅速降低锅 体温度为 140, 同时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20 次 /min, 并在每个槽锅内投入轻压棒, 轻压 2min ; 其中, 轻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250g、 直径为 30mm ; 待茶叶轻度干燥时, 换重压棒, 在重 压过程中, 茶叶应较实而呈。
41、自然扁平状, 其中, 重压棒的规格是质量为 400g、 直径为 30mm ; 若茶叶较湿, 或翻动不畅, 可取出加压棒, 同时加快锅体往复速度, 透气 20 30s, 然后再恢 复重压, 此时设置锅体速度为 120 次 /min ; 在炒制过程中, 要不断检查槽锅中茶叶的干燥度 及锅体温度, 在加轻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槽锅温度为 140, 在加重压棒炒制过程中, 控制 槽锅温度为 80, 炒制时间为 9min。 0103 4、 回潮 0104 将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摊凉后集中, 盖上洁净棉布, 经 60min, 茶条芽、 叶、 茎 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转潮回软待炒。 0105 5。
42、、 分筛 0106 根据茶条的大小, 用1号、 2号、 3号方眼筛将回潮叶分离到筛面和筛底, 其中, 筛底 茶条大小均匀, 不再分筛 ; 筛面茶条不均匀, 进行二次筛分, 分筛成上、 下另个档次, 所述的 筛分出的各档次茶条均要滤去茶片和茶末, 然后分档次进入下道工序制作。 0107 6、 整形初干 0108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109 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每个槽锅擦涂少许制茶专用油, 润滑锅壁, 然后, 设置锅体 温度 80 ; 0110 向步骤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投入初干叶, 其中, 枝叶量为 3 槽锅 0.4kg, 5 槽。
43、锅 0.6kg, 炒制时间为 1.0min, 使茶叶转热, 茶身更显潮软。若茶叶在槽锅中翻 动不畅或茶叶条索压扁过宽, 可设置锅体往复速度至 135 次 /min, 充分使茶叶往复运动, 翻 动交换流畅, 使过宽的茶条趋干紧结, 达到理想的紧扁度, 同时充分散发水汽。炒制 2min 左 右, 当茶叶之间呈分散状而互不粘贴时, 先降低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放入所述的轻 压棒, 炒制逐渐干燥, 继续慢慢调低锅体往复速度至 100 次 /min, 加压炒制时间为 8min, 控 制锅温要平稳, 不断检查锅中茶叶和锅温, 炒制过程中控制锅体温度为 80。在重压过程 中, 如茶身软实,。
44、 可适当取出重压棒 1 2 次, 不加压炒 20 30s, 但同时要适当调快锅体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10 8/8 页 11 往复速度 , 使茶叶稍为透气, 这样能使干茶色泽呈嫩绿或浅绿并显润。其中, 初干时间为 13min, 炒制至茶叶失水率 10% 15% 时出茶。初干叶经摊凉后集中 ; 盖布回软 60min, 然后 筛分成两档, 滤去茶片, 除去茶末, 分档足干。 0111 7、 整形足干 : 0112 设置 6CSM-60 型名茶杀青理条机的锅体往复速度为 120 次 /min ; 0113 设置步骤所述的锅体温度为 60 ; 0114 向所述的杀青理条机的槽锅中。
45、投入经杀青、 理条、 压扁的茶叶条, 其中, 投料量 为 3 槽锅 0.4kg, 5 槽锅 0.6kg, 然后进行炒制, 炒制时间为 1.0min ; 待茶叶转热后放入所述 的轻压棒炒制1min, 然后改换所述的重压棒, 并随即设置锅体转速为100次/min, 随着茶叶 逐渐扁平干燥, 要逐渐降低转速 ; 炒制 7min 后, 茶身显露出茸毛, 提高锅体温度为 70, 炒 制 3min, 茸毛自然脱落后, 再降温至 60炒制 2min, 当茶叶含水率达 6% 7% 时出茶。 0115 8、 干茶过筛、 归堆 0116 用 3 号、 4 号方眼筛对制成的各档次干茶进行分筛, 将合格的茶叶分类集中后采用 所述的足干工艺复炒至含水率为 6%, 然后分类精装。 说 明 书 CN 103749748 A 11 1/1 页 12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49748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