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速器.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7184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CN 103671843 A (21)申请号 201310409604.7 (22)申请日 2013.09.10 2012-202463 2012.09.14 JP F16H 57/021(2012.01) F16H 61/04(2006.01) (71)申请人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右近靖幸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62 代理人 张华卿 郑霞 (54) 发明名称 变速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 其既可实现低成本 和。
2、小型化, 又可进一步提高峰值转矩的缓冲功能, 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等的乘坐舒适度。与起步离合 器 (2) 连接的输入轴 (3) 具备第一输入轴 (3a) 及 第二输入轴 (3b) 。在第一主轴 (4)及第二主轴 (5)上固定驱动齿轮 (Dv) , 在输出轴 (6)上相对 旋转自如地设置从动齿轮 (Dn) 。通过齿轮切换机 构 (100a、 100b) , 各从动齿轮相对于输出轴, 成为 连结状态或分离状态。在第一主轴、 第二主轴、 第 二输入轴上设有将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到第一主轴 或第二主轴的轴切换机构 (50) 。在第一输入轴和 第二输入轴之间设置缓冲机构 (300) , 以将动力 传递路径的切换。
3、时产生的峰值转矩减小到设定转 矩。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5 页 附图 1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5页 附图1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71843 A CN 103671843 A 1/3 页 2 1. 一种变速器, 包括 : 输入轴, 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而旋转 ; 第一主轴及第二主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以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自如的 方式配置 ; 多个驱动齿轮, 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 ; 输出轴, 其以相对于所述输入轴。
4、、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且相 对旋转自如地设有分别与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 齿轮切换机构, 其对使所述从动齿轮连结于所述输出轴以使该从动齿轮和所述输出轴 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以及将所述输出轴和所述从动齿轮设为可相对旋转的分离状态中的 任一状态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 以及 轴切换机构, 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选择性地切换到所述第一主轴及 所述第二主轴中的任一主轴, 其中 所述轴切换机构包括 : 卡合部,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一方, 且 能够沿该输入轴的轴方向移动 ; 以及 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
5、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另一方, 且 随着所述卡合部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以使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与所述输 入轴一体旋转,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挡块卡合而产生转矩 波动的情况下产生滑移运动, 以将该转矩波动减小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 2. 一种变速器, 包括 : 输入轴, 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而旋转 ; 第一主轴及第二主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以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自如的 方式配置 ; 多个驱动齿轮, 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 二主轴 ; 齿轮切换机构, 其对使所述驱动齿轮连结于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
6、轴以使该驱动 齿轮和该第一主轴或该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以及将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 轴和所述驱动齿轮设为可相对旋转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 输出轴, 其以相对于所述输入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且固 定有分别与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 以及 轴切换机构, 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选择性地切换到所述第一主轴及 所述第二主轴中的任一主轴, 其中 所述轴切换机构包括 : 卡合部,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一方, 且 沿该输入轴的轴方向可移动 ; 以及 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
7、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另一方, 且 随着所述卡合部的移动而与该卡合部卡合, 以使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与所述输入 轴一体旋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71843 A 2 2/3 页 3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挡块卡合而产生转矩 波动的情况下产生滑移运动, 以将该转矩波动减小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所述输入轴由配置于从所述发动机开始的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输入轴和 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二输入轴构成, 所述缓冲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 当产生所述设定转矩以 上的转矩波动时, 使所述。
8、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相对旋转。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所述输入轴由配置于从所述发动机开始的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输入轴和 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二输入轴构成, 所述缓冲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 当产生所述设定转矩以 上的转矩波动时, 使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相对旋转。 5. 如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所述第一主轴以空心构成, 并且 在所述第一主轴的内部相对旋转自如地插入所述输入轴。 6. 如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在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上, 分别设有使齿轮比不同的多个段的驱动齿。
9、轮, 且 连续的齿轮比的驱动齿轮交替地配置于该第一主轴及第二主轴。 7. 如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所述轴切换机构包括 : 第一切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 ; 第二切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轴 ; 以及 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 所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设置于所述输入轴, 且在该输入轴的 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具有后表面,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具备 : 轮毂, 其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轴 ; 第一键, 其沿所述第一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 所述第一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以及 第二键, 其沿所述第。
10、一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 所述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具备 : 轮毂, 其固定于所述第二主轴 ; 第二键, 其沿所述第二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 所述第二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以及 第一键, 其沿所述第二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 所述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所述第二键向所述第一挡块侧移动, 该第一挡块的 前表面和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卡合, 或者, 该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一切 换装置的所述第二键卡合, 形成。
11、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71843 A 3 3/3 页 4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所述第二键向所述第二挡块侧移动, 该第二挡块的 前表面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键卡合, 或者, 该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二切 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具备用于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及第二键移动的致动器, 所述致动器在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向与所述第一挡块卡合的方向移动的同 时, 使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向远离所述。
12、第二挡块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使所述第二切 换装置的第二键向与所述第二挡块卡合的方向移动的同时, 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第二键 向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方向移动。 9. 如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其中,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在使轴心一致的状态下, 沿轴方向隔开而对向配置, 所述轴切换机构包括 : 切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轴, 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对向间隔 内 ; 第一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 且在该第一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第一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后表面, 并且突出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侧 ; 第二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轴, 且。
13、在该第二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第二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后表面, 并且突出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侧, 所述切换装置具备 : 轮毂, 其固定于所述输入轴 ; 第一键, 其沿所述输入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 述第一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在另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 所述卡合部 ; 以及 第二键, 其沿所述输入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 述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在另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 所述卡合部 ; 所述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所述第二键向所述第一挡块侧移动, 该第。
14、一挡块的前表 面和所述第一键卡合, 或者, 该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二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 述第一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所述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所述第二键向所述第二挡块侧移动, 该第二挡块的前表 面和所述第二键卡合, 或者, 该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一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 述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71843 A 4 1/15 页 5 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主要涉及汽车用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已知的是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速器。 该变速器具备 : 旋转自如地安装于 输出轴的低速段齿轮及高速段齿。
15、轮、 固定于低速段齿轮和高速段齿轮之间的轴的轮毂、 以 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且在周向方向上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该轮毂的第一键及第二键。 0003 根据该变速器, 例如, 在加速时, 当由致动器使第一键及第二键向低速段齿轮侧移 动时, 第一键就与设置于低速段齿轮的侧面的挡块卡合, 仅由第一键来实现低速段齿轮和 轮毂之间的动力传递。此时, 第二键相对于低速段齿轮, 成为非卡合状态, 即使在经由第一 键的动力传递中, 也能够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 0004 而且, 当使第二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时, 该第二键就与设置于高速段齿轮的侧 面的挡块卡合, 通过第二键, 来实现高速段齿轮和轮毂之间的动力传递。 当。
16、动力传递路径从 低速段齿轮切换到高速段齿轮时, 轴的转速就下降, 因此在切换动力传递路径的同时, 第一 键和低速段齿轮的卡合被解除, 能够实现第一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的切换。 而且, 只要使第一 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 就不会产生转矩中断, 能够完成从低速段齿轮向高速段齿轮的变 速 (升档) 。 0005 但是, 在上述的变速器中, 在键和齿轮之间产生了转速差 (以下, 称为 “差动旋转” ) 的状态下, 使键滑入齿轮, 因此当键与齿轮的挡块卡合时, 就会产生转矩瞬间上升而复原的 这种转矩波动 (以下, 称为 “峰值转矩” ) 。这样, 当在变速之际产生峰值转矩时, 就会产生键 和挡块的卡合引起的。
17、冲击音及支承轴的轴承的外圈和变速箱的碰撞引起的噪音等, 或因峰 值转矩而在轴上产生扭转, 且在驱动轮及变速箱上产生振动。 0006 因此, 如专利文献 2 所示, 提出一种通过将由弹性体构成的缓冲机构组装于齿轮 来吸收峰值转矩而抑制噪音及振动的变速器。 0007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表 2009 536713 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表 2010 510464 号公报 0009 但是, 在上述专利文献 2 所示的变速器中, 存在如下的现实状况 : 不能充分抑制噪 音及振动, 会产生搭载有该变速器的车辆等的振动, 而且该车辆的乘坐舒适度不佳。另外, 由于在全段的齿轮上都组装。
18、有缓冲机构, 因此导致成本上升, 并且导致变速器大型化。另 外, 由于在齿轮上组装有缓冲机构, 因此导致齿轮的刚性下降, 特别是, 在小径的齿轮上组 装缓冲机构的情况下, 具有不能确保充分的缓冲功能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0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变速器, 其既可实现低成本和小型化, 又可进 一步提高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的缓冲功能, 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等的乘坐舒适度。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变速器包括 : 输入轴, 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而旋转 ;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5 2/15 页 6 第一主轴及第二主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以与。
19、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 配置 ; 多个驱动齿轮, 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 ; 输出 轴, 其以相对于所述输入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且相对旋转自 如地设有分别与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 齿轮切换机构, 其对使所述从动齿轮 连结于所述输出轴以使该从动齿轮和输出轴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及将所述输出轴和所述 从动齿轮设为可相对旋转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 轴切换机构, 其将 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选择性地切换到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中的任 一主轴, 其中所述轴切换机构具有 : 卡合部,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
20、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 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一方, 且沿该输入轴的轴方向可移动 ; 以及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 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另一方, 且随着所述卡合部的移动而与该卡 合部卡合, 以使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与所述输入轴一体旋转,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 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挡块卡合而产生转矩波动的情况下, 产生滑 移运动, 以将该转矩波动减小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 0012 另外, 本发明变速器, 包括 : 输入轴, 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而旋转 ; 第一主轴及 第二主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以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 ; 多个 。
21、驱动齿轮, 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 ; 齿轮切换机构, 其对使所述驱动齿轮连结于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以使该驱动齿轮 和该第一主轴或该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及将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和所 述驱动齿轮设为可相对旋转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 输出轴, 其以相 对于所述输入轴、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且固定有分别与所述多 个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 轴切换机构, 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切换到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中的任一主轴, 其中所述轴切换机构具有 : 卡合部, 其设置于 所述第一主。
22、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一方, 且沿该输入轴的轴方向可 移动 ; 以及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组合和所述输入轴中的任另一 方, 且随着所述卡合部的移动而与该卡合部卡合, 以使所述第一主轴或所述第二主轴与所 述输入轴一体旋转 ;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挡块 卡合而产生转矩波动的情况下产生滑移运动, 以将该转矩波动减小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 0013 另外, 所述输入轴可以由配置于从所述发动机开始的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 第一输入轴和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二输入轴构成 ; 所述缓冲机构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轴 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
23、 当产生所述设定转矩以上的转矩波动时, 使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 述第二输入轴相对旋转。 0014 另外, 所述第一主轴可以以空心构成, 在所述第一主轴的内部相对旋转自如地插 入所述输入轴。 0015 另外, 可以在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上, 分别设有使齿轮比不同的多个段 的驱动齿轮, 且连续的齿轮比的驱动齿轮交替地配置于该第一主轴及第二主轴。 0016 另外, 所述轴切换机构可以包括 : 第一切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 ; 第二切 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轴 ; 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 所述第一挡块及所述第二挡块设置 于所述输入轴, 且在该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输。
24、入轴的旋转方向的 后方侧具有后表面 ;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具备 : 轮毂, 其固定于所述第一主轴 ; 第一键, 其沿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6 3/15 页 7 所述第一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一挡块的前 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第二键, 其沿所述第一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具备 : 轮 毂, 其固定于所述第二主轴 ; 第二键, 其沿所述第二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 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以及第一。
25、键, 其沿所述第 二主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卡 合的所述卡合部 ;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第二键向所述第一挡块侧移动, 该第 一挡块的前表面和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卡合, 或者, 该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和所 述第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 状态 ;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第二键向所述第二挡块侧移动, 该第二挡块的前 表面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键卡合, 或者, 该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二切换 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
26、0017 另外, 可以具备用于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及第二键 移动的致动器 ; 所述致动器可以在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向与所述第一挡块卡合的 方向移动的同时, 使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一键向远离所述第二挡块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 使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二键向与所述第二挡块卡合的方向移动的同时, 使所述第一切换 装置的第二键向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方向移动。 0018 另外, 所述第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可以在使轴心一致的状态下, 沿轴方向隔开 而对向配置 ; 所述轴切换机构可以包括 : 切换装置, 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轴, 且设置在所述第 一主轴及所述第二主轴的对向间隔内 ; 第一。
27、挡块, 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轴, 且在该第一主轴的 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第一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后表面, 并且突出 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侧 ; 第二挡块, 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轴, 且在该第二主轴的旋转方向的 后方侧具有前表面, 在该第二主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后表面, 并且突出设置于所述 切换装置侧 ; 所述切换装置具备 : 轮毂, 其固定于所述输入轴 ; 第一键, 其沿所述输入轴的 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一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 卡合部, 在另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第二键, 其沿所述 输入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
28、持于所述轮毂, 且在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卡 合的所述卡合部, 在另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挡块的前表面卡合的所述卡合部 ; 所述切换 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第二键向所述第一挡块侧移动, 该第一挡块的前表面和所述第一键卡 合, 或者, 该第一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二键卡合, 形成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主轴一体旋 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 所述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一键及第二键向所述第二挡块侧移动, 该第二 挡块的前表面和所述第二键卡合, 或者, 该第二挡块的后表面和所述第一键卡合, 形成所述 输入轴和所述第二主轴一体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根据本发明, 既可实现低成本和小型化,。
29、 又可进一步提高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 的缓冲功能, 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等的乘坐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1 图 1 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变速器的概要的图 ;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7 4/15 页 8 0022 图 2 是对轴切换机构进行说明的概略剖面图 ; 0023 图 3 是部分地表示轴切换装置的立体图 ; 0024 图 4 是图 3 的 IV IV 线剖面图 ; 0025 图 5 是图 3 的分解图 ; 0026 图 6 是表示切换装置的组装过程的图 ; 0027 图 7 是对加速时的从第二主轴向第一主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进行说明的图 ; 0028 图 8 是对。
30、减速时的从第一主轴向第二主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进行说明的图 ; 0029 图 9 是缓冲机构的概略剖面图 ; 0030 图 10 是表示变形例的汽车用变速器的概要的图 ; 0031 图 11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变速器的概要的图 ; 0032 图 12 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轴切换机构进行说明的概略剖面图。 0033 符号说明 0034 1、 1A、 1B 变速器 0035 3 输入轴 0036 3a 第一输入轴 0037 3b 第二输入轴 0038 4 第一主轴 0039 5 第二主轴 0040 6 输出轴 0041 8 第一挡块 0042 8f、 9f 前表面 0043 8r、 9r 。
31、后表面 0044 9 第二挡块 0045 11、 31 1 速用驱动齿轮 0046 12、 32 2 速用驱动齿轮 0047 13、 33 3 速用驱动齿轮 0048 14、 34 4 速用驱动齿轮 0049 21、 41 1 速用从动齿轮 0050 22、 42 2 速用从动齿轮 0051 23、 43 3 速用从动齿轮 0052 24、 44 4 速用从动齿轮 0053 50、 60 轴切换机构 0054 50a 第一切换装置 0055 50b 第二切换装置 0056 51 轮毂 0057 52 第一键 0058 52f、 53f 前爪 (卡合部) 0059 52r、 53r 后爪 (卡合。
32、部) 0060 53 第二键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8 5/15 页 9 0061 63 切换装置 0062 100a、 100b 齿轮切换机构 0063 300 缓冲机构 0064 Dn 从动齿轮 0065 Dv 驱动齿轮 0066 E 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 材料、 其他具体数值等只不过是为便于发明的理解而进行的例示, 除特殊情况以外, 都不限 定本发明。 另外, 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 关于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 构成的要素, 通过附带同 一符号以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 与本发明没有直接。
33、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0068 (第一实施方式) 0069 图 1 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变速器 1 的概要的图。将发动机 E 的驱动力传 递到驱动轮的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具备输入轴3, 所述输入轴3旋转自如地可枢转地支撑 于被保持于变速箱的轴承, 且经由起步离合器 2 与发动机 E 的曲轴连接。输入轴 3 通过发 动机 E 的驱动力来旋转, 由配置于从发动机 E 开始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输入轴 3a、 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二输入轴 3b 构成, 在这两个第一输入轴 3a 及第二输入轴 3b 之间设 有缓冲机构300。 后面进行详述, 该缓冲机构300当在输入轴3上产生设定转矩以上的造。
34、成 转矩波动的峰值转矩时, 就会产生滑移运动而使第一输入轴3a和第二输入轴3b相对旋转, 以将峰值转矩减小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 0070 另外, 变速器 1 具备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所述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旋转 自如地可枢转地支撑于被保持于变速箱的轴承, 且与输入轴 3 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第一 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相对于输入轴 3 平行地配置, 并且在使轴心相互一致的状态下, 在轴方 向上隔开而对向配置。另外, 第一主轴 4 以空心构成, 在第一主轴 4 的内部, 相对旋转自如 地插通有输入轴 3 (第二输入轴 3b) 。另外, 在变速箱内收纳有输出轴 6, 所述。
35、输出轴 6 旋转 自如地可枢转地支撑于轴承, 且相对于输入轴 3、 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平行地配置。 0071 在第一主轴4及第二主轴5上, 分别固定有多个驱动齿轮Dv (1速用驱动齿轮11 4 速用驱动齿轮 14) 。更详细而言, 在第二主轴 5 上固定有 1 速用驱动齿轮 11 及 3 速用驱 动齿轮 13, 在第一主轴 4 上固定有 2 速用驱动齿轮 12 及 4 速用驱动齿轮 14。这样, 本实施 方式的变速器 1 在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上分别设有使齿轮比不同的多个段的驱动齿轮 Dv, 且连续的齿轮比的驱动齿轮 Dv 交替地配置于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00。
36、72 另一方面, 输出轴 6 与驱动轮连接, 且相对旋转自如地设有分别与驱动齿轮 Dv 啮 合的从动齿轮 Dn(1 速用从动齿轮 21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另外, 在输出轴 6 上设有齿 轮切换机构 100a、 100b, 所述齿轮切换机构 100a、 100b 对使从动齿轮 Dn 与该输出轴 6 连结 以使该从动齿轮 Dn 和输出轴 6 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及使输出轴 6 和从动齿轮 Dn 相对旋转 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0073 齿轮切换机构 100a 设置于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和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之间, 且在相 对于输出轴 6 将 1 速用从动齿。
37、轮 21 及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中的任一方设为连结状态时, 相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9 6/15 页 10 对于输出轴 6 将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及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中的任另一方设为分离状态。 0074 具体而言, 齿轮切换机构 100a 在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和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之间, 且具有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 6 的轮毂 101a 和沿输出轴 6 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 持于轮毂 101a 的套筒 102a。在套筒 102a 的外周卡合有未图示的换档拨叉, 且通过未图示 的致动器 (电动缸等) 沿输出轴 6 的轴方向移动。 00。
38、75 另外, 齿轮切换机构 100a 具备固定于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的轮毂 21a 和固定于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的轮毂 23a。这两个轮毂 21a、 23a 相互对向配置, 都构成为可与套筒 102a 卡合。而且, 在套筒 102a 位于图示的空档位置的情况下, 套筒 102a 与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的轮毂 21a 及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的轮毂 23a 处于分离状态,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及 3 速用从 动齿轮 23 相对于输出轴 6 而相对旋转。 0076 与此相对, 当套筒102a沿轴方向向1速用从动齿轮21侧移动时, 套筒102a就与1 速用从动齿轮 21 的。
39、轮毂 21a 卡合, 输出轴 6 的轮毂 101a 和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的轮毂 21a 成为由套筒102a桥接的状态。 由此, 1速用从动齿轮21相对于输出轴6成为连结状态, 1速 用从动齿轮 21 与输出轴 6 一体旋转, 并且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相对于输出轴 6 成为分离状 态,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与输出轴 6 相对旋转。另外, 当套筒 102a 沿轴方向向 3 速用从动齿 轮 23 侧移动时, 套筒 102a 就与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的轮毂 23a 卡合, 输出轴 6 的轮毂 101a 和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的轮毂 23a 成为由套筒 102a 桥接的状态。
40、。由此, 3 速用从动齿轮 23 相对于输出轴6成为连结状态, 3速用从动齿轮23与输出轴6一体旋转, 并且1速用从动齿 轮 21 相对于输出轴 6 成为分离状态,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与输出轴 6 相对旋转。 0077 另外, 在此对齿轮切换机构100a进行了说明, 齿轮切换机构100b也采用与齿轮切 换机构 100a 同样的构成。即, 齿轮切换机构 100b 在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和 4 速用从动齿轮 24之间, 且具备 : 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6的轮毂101b、 沿输出轴6的轴方向移动自 如地保持于轮毂 101b 的套筒 102b、 固定于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的轮毂。
41、 22a、 固定于 4 速用从 动齿轮 24 的轮毂 24a。而且, 在套筒 102b 位于图示的空档位置的情况下, 套筒 102b 与 2 速 用从动齿轮 22 的轮毂 22a 及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的轮毂 24a 处于分离状态,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及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相对于输出轴 6 而相对旋转。 0078 另一方面, 当套筒102b沿轴方向向2速用从动齿轮22侧移动时, 套筒102b就与2 速用从动齿轮 22 的轮毂 22a 卡合, 输出轴 6 的轮毂 101b 和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的轮毂 22a 成为由套筒102b桥接的状态。 由此, 2速用从动齿轮22相对。
42、于输出轴6成为连结状态, 2速 用从动齿轮 22 与输出轴 6 一体旋转, 并且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相对于输出轴 6 成为分离状 态,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与输出轴 6 相对旋转。另外, 当套筒 102b 沿轴方向向 4 速用从动齿 轮 24 侧移动时, 套筒 102b 就与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的轮毂 24a 卡合, 输出轴 6 的轮毂 101b 和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的轮毂 24a 成为由套筒 102b 桥接的状态。由此,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相对于输出轴6成为连结状态, 4速用从动齿轮24与输出轴6一体旋转, 并且2速用从动齿 轮 22 相对于输出轴 6 成为分离。
43、状态,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与输出轴 6 相对旋转。 0079 另外, 在套筒 102a 和 1 速用从动齿轮 21 的轮毂 21a 之间、 在套筒 102a 和 3 速用 从动齿轮 23 的轮毂 23a 之间、 在套筒 102b 和 2 速用从动齿轮 22 的轮毂 22a 之间及在套筒 102b 和 4 速用从动齿轮 24 的轮毂 24a 之间, 分别设有同步啮合机构 (同步机构) 。 0080 而且, 如图 1 所示, 变速器 1 具备将输入轴 3 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选择性地切换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10 7/15 页 11 到第一主轴 4 及第二主轴 5 中任。
44、一轴的轴切换机构 50。该轴切换机构 50 当选择第一主轴 4 作为动力传递路径时, 就使输入轴 3 和第一主轴 4 一体旋转, 当选择第二主轴 5 作为动力 传递路径时, 就使输入轴 3 和第二主轴 5 一体旋转。下面, 对轴切换机构 50 的构成进行详 细说明。 0081 图 2 是对轴切换机构 50 进行说明的概略剖面图。轴切换机构 50 由设置于第二输 入轴 3b 的旋转传递体 7、 设置于第一主轴 4 的第一切换装置 50a(轴切换装置) 及设置于第 二主轴 5 的第二切换装置 50b(轴切换装置) 构成。如图 1、 图 2 所示, 第二输入轴 3b 形成 为轴长比第一主轴 4 长,。
45、 第二输入轴 3b 的在设有缓冲机构 300 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比中空 的第一主轴 4 更向轴方向突出。而且, 在该第二输入轴 3b 的比第一主轴 4 更突出的部位, 即, 在第一主轴 4 和第二主轴 5 之间, 设有旋转传递体 7。 0082 该旋转传递体7与第二输入轴3b的端部进行花键卡合, 在限制了轴方向的移动的 状态下, 与第二输入轴3b一体旋转。 后面进行详述, 旋转传递体7在位于第一切换装置50a 侧的侧面上, 沿周向方向维持等间隔而突出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六个) 第一挡 块 8, 在位于第二切换装置 50b 侧的侧面上, 沿周向方向维持等间隔而突出设置有多个 (在 。
46、本实施方式中, 为六个) 第二挡块 9。 0083 另外, 第一切换装置 50a 设置于第一主轴 4 的旋转传递体 7 侧的端部, 第二切换装 置 50b 设置于第二主轴 5 的旋转传递体 7 侧的端部。这两个第一切换装置 50a 及第二切换 装置 50b 除一部分零件的尺寸不同这点以外, 都是同一构成。 0084 图 3 是部分地表示轴切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 4 是图 3 的 IV IV 线剖面图。第一 切换装置 50a(第二切换装置 50b) 具备固定于第一主轴 4(第二主轴 5) 且与该第一主轴 4 (第二主轴 5) 一体旋转的大致圆筒状的轮毂 51。在该轮毂 51 的外周面上, 沿该轮。
47、毂 51 的 周向方向交替且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键槽, 更详细而言, 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在 此, 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 分别形成有六个, 但这些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 的 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0085 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 沿着第一主轴 4(第二主轴 5) 的轴方向而形成。这 些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 都形成随着从轮毂 51 的外周面向中心侧即从开口侧向底 部侧而宽度 (轮毂 51 的周向方向的宽度) 逐渐变大的尺寸形状。而且, 在第一键槽 51a 内 保持有第一键 52, 在第二键槽 51b 内保持有第二键 53。。
48、第一键 52 及第二键 53 都以沿第一 主轴 4(第二主轴 5) 的轴方向移动自如且与轮毂 51 一体旋转的方式分别保持于第一键槽 51a 及第二键槽 51b。 0086 图 5 是图 3 的分解图。如图 5 所示, 在第一键 52 上形成有环卡合槽 52a, 在第二键 53 上形成有环卡合槽 53a。形成于第一键 52 的环卡合槽 52a 在第一键 52 完全收纳于第一 键槽51a的状态下, 位于轮毂51的一端附近, 形成于第二键53的环卡合槽53a在第二键53 完全收纳于第二键槽 51b 的状态下, 位于轮毂 51 的另一端附近。 0087 另外, 第一切换装置 50a (第二切换装置 。
49、50b) 具备第一套环 54 及第二套环 55。第 一套环 54 具有多个从其内周面向该第一套环 54 的中心侧突出的卡合片 54a, 第二套环 55 具有多个从其内周面向该第二套环 55 的中心侧突出的卡合片 55a。第一套环 54 的卡合片 54a以可与第一键52的环卡合槽52a卡合的方式构成, 且与第一键52同数且等间隔地配置 在周向方向上。同样, 第二套环 55 的卡合片 55a 以可与第二键 53 的环卡合槽 53a 卡合的 说 明 书 CN 103671843 A 11 8/15 页 12 方式构成, 且与第二键 53 同数且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方向上。 0088 图 6 是表示切换装置 50a、 50b 的组装过程的图。在向轮毂 51 组装第一键 52、 第二 键 53、 第一套环 54、 第二套环 55 时, 首先, 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