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保持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安装在例如汽车的窗玻璃开闭调节器上的玻璃保持架, 利用所谓的 注塑成型在金属制的导轨托架的一部分上形成树脂制的保持架主体。
背景技术 以往, 已知有在金属制的提升臂托架上通过注塑成型形成有树脂制的玻璃连接部 件的结构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的第 “0023 段” )。
上述现有的玻璃连接部件包括 : 主体部, 该主体部形成有插入玻璃的下端部, 并利 用粘结剂固定的槽, 在内部具有升降臂托架的顶部 ; 加固部, 该加固部形成在主体部的下 部, 并在内部具有提升臂托架的背部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的第 “0026” 段, 图 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3-30166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 在上述现有的玻璃保持架中, 以包围窗玻璃开闭调节器的滚轮的导向部的 方式设置主体部及加固部, 由于树脂制的部分多, 因此强度容易低下, 并且在导向部, 金属 和树脂混合, 因此存在难以保持精度的问题点。
因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导轨托 架的除了导向部的一部分上一体形成保持架主体, 能够在导向部保持强度及精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特征如下。
第一, 是将能在开闭方向上移动地设置的玻璃连接在具有在与该玻璃的开闭方向 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导向部的导轨托架上的保持架主体。
第二, 是具备导轨托架和保持架主体的玻璃保持架。
第三, 导轨托架由金属制的板 ( 例如第一、 第二托架 ) 构成。
第四, 使保持架主体为树脂制。
第五, 在导轨托架上的除了导向部的一部分上一体形成并固定保持架主体。
本发明还可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 至少由两张金属制的板 ( 例如第一、 第二托架 ) 构成导轨托架。
第二, 在包括两张板的结合部的导轨托架的一部分上一体形成并固定保持架主 体。这样, 能够同时地进行两张金属制的板的结合和保持架主体的固定。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以下特征。
即, 使两张板 ( 例如第一、 第二托架 ) 塑性变形而形成导向部。这样, 能够保持导 向部的强度及精度。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以下的特征。
即, 在导轨托架上具备在与该导轨托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 且树脂能 填充的开口。这样, 不仅能够提高导轨托架和保持架主体的接合, 还能够实现轻量化。
发明效果
由于本发明如上构成, 因此通过在导轨托架的除了导向部的一部分上一体形成保 持架主体, 能够在导向部保持强度及精度。 附图说明
图 1 是用于说明玻璃保持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玻璃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 3 是安装了玻璃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4 是使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重合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5 是第一托架的主视图。 图 6 是第一托架的侧视图。 图 7 是沿图 5 的 VII-VII 线的剖视图。 图 8 是第二托架的主视图。 图 9 是第二托架的侧视图。 图 10 是沿图 8 的 X-X 线的剖视图。 图 11 是玻璃保持架的主视图。 图 12 是玻璃保持架的后视图。 图 13 是玻璃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 14 是玻璃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 15 是沿图 11 的 XV-XV 线的剖视图。 图 16 是沿图 14 的 XVI-XVI 线的剖视图。 图 17 是图 14 的 XVII 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 18 是图 15 的 XVIII 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 19 是图 13 的 XIX 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 20 是沿图 11 的 XX-XX 线的剖视图。 图 21 是沿图 11 的 XXI-XXI 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 玻璃保持架 10)
在图 1 ~ 3 中, 10 是玻璃保持架, 如图 3 所示, 该玻璃保持架 10 在连接了玻璃 20 的状态下, 未图示, 安装在汽车的窗玻璃开闭调节器上。
另外, 作为玻璃保持架 10 的使用部位, 示例了汽车的窗玻璃开闭调节器, 但未限 定于此。
如图 1 ~ 3 所示, 玻璃保持架 10 大致具备以下各部件。
另外, 对以下的 (1) 及 (2) 将于后述。
(1) 导轨托架 30(2) 保持架主体 40
另外, 玻璃保持架 10 的部件未限定于上述的 (1) 及 (2)。
( 导轨托架 30)
如图 1 ~ 3 所示, 导轨托架 30 具有在玻璃 20 的开闭方向、 例如与上下方向大致正 交的方向、 例如汽车 ( 未图示 ) 的行驶方向上延伸的导向部 31, 由金属制的板构成。
未图示, 导向部 31 用于引导窗玻璃开闭调节器的提升臂的滚轮, 形成为一侧面敞 开的截面コ字形的导轨状。
具体地说, 如图 1 所示, 导轨托架 30 由以下的部件构成。
另外, 对以下的 (1) 及 (2) 将于后述。
(1) 第一托架 50
(2) 第二托架 60
另外, 导轨托架 30 的部件未限定于上述的 (1) 及 (2)。
( 保持架主体 40)
如图 1 ~ 3 所示, 保持架主体 40 用于将玻璃 20 连接在导轨托架 30 上。
保持架主体 40 是树脂制, 一体形成并固定在金属制的导轨托架 30 的除了导向部 31 的一部分、 例如上端部上。 具体地说, 如图 1 ~ 3 所示, 保持架主体 40 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 保持架主体 40 的各部未限定于以下的 (1) ~ (4)。
(1) 基部 41
如图 1 ~ 3 及图 11 ~ 15 所示, 基部 41 在导轨托架 30 的长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形成在导轨托架 30 的上端部上。在基部 41 的外侧面以在其长度方向上 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多个加固肋 45。
(2) 立起部 42
如图 1 ~ 3 及图 11 ~ 15 所示, 立起部 42 为一对, 从基部 41 的上部向上方以板状 延伸。立起部 42 在导轨托架 30 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相对。另外, 在立起部 42 的相对的内侧面以相对地突出且在基部 41 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多个 导向肋 46。
(3) 玻璃槽 43
如图 1 ~ 3 及图 11 ~ 15 所示, 玻璃槽 43 形成在立起部 42 的相对的间隔内, 用于 使玻璃 20 嵌入。
(44) 延伸部 44
如图 1 ~ 3 及图 11 ~ 15 所示, 延伸部 44 从基部 41 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沿导轨 托架 30 的长度方向以棒状较长地延伸。延伸部 44 与基部 41 一起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形成 在导轨托架 30 上。
( 第一托架 50)
如图 1 ~ 3 所示, 第一托架 50 在与后述的第二托架 60 重合的状态下结合, 形成导 向部 31 的一部分、 例如后述的下侧的下片 52。
第一托架 50 由金属制的板构成, 通过塑性变形例如卷边形成。
具体地说, 如图 4 ~ 7 所示, 第一托架 50 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 第一托架 50 的各部未限定于以下的 (1) ~ (5)。
(1) 立起片 51
如图 4 ~ 7 所示, 立起片 51 在汽车 ( 未图示 ) 的行驶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并且在 上下方向上较短地延伸。
(2) 下片 52
如图 1 ~ 7 所示, 下片 52 从立起片 51 的下端部弯曲为截面 L 字形地延伸, 与后述 的第二托架 60 和上片 62 共同地构成导向部 31。
另外, 将下片 52 的前端部向上方较短地弯曲为截面 L 字形, 防止未图示的提升臂 的滚轮的脱轮。
(3) 突部 53
如图 1 及图 3 ~ 5 所示, 突部 53 从立起片 51 的上端部较短地延伸为凸形, 以埋设 状固定在保持架主体 40 的基部 41 上。
(4) 开口 54、 55
开口 54、 55 在与导轨托架 30、 在此与立起片 51 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 能 填充树脂。
开口 54、 55 形成为圆形, 由直径不同的大小的第一、 第二开口 54、 55 构成。
第一开口 54 形成为直径比后述的第二开口 55 大, 在导轨托架 30、 在此在立起片 51 的长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另外, 第一开口 54 横跨立起片 51 和突部 53 而形 成, 位于导轨托架 30 的上端部。
第二开口 55 形成为直径比第一开口 54 小, 并且, 位于第一开口 54 的下侧, 在邻接 的第一开口 54 的间隔内设置多个。第二开口 55 也设置在立起片 51 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位于与保持架主体 40 的左右的延伸部 44 分别对应。
(5) 倾斜部 56
如图 1 ~ 6 所示, 倾斜部 56 位于导轨托架 30 上, 在此分别位于立起片 51 的长度 方向的两端部、 即下片 52 的两端部, 向斜下方倾斜。倾斜部 56 用于将未图示的提升臂的滚 轮导入导向部 31 内。
( 第二托架 60)
如图 1 ~ 3 所示, 第二托架 60 在与第一托架 50 重合的状态下结合, 形成导向部 31 的一部分、 例如后述的上侧的上片 62。
第二托架 60 由金属制的板构成, 通过塑性变形例如卷边形成。
具体地说, 第二托架 60 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 如图 1 ~ 3 及图 8 ~ 10 所示, 第二托架 60 的各部未限定于以下的 (1) ~ (4)。
(1) 立起片 61
如图 1 ~ 3 及图 8 ~ 10 所示, 立起片 61 与第一托架 50 的立起片 51 的上侧形成 为相同形状, 与立起片 51 相同, 在汽车 ( 未图示 ) 的行驶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2) 上片 62
如图 1 ~ 3 及图 8 ~ 10 所示, 上片 62 从立起片 61 的下端部弯曲为截面 L 字形地 延伸, 与第一托架 50 和下片 52 共同构成导向部 31。另外, 将上片 62 的前端部向下方较短地弯曲为截面 L 字形, 防止未图示的提升臂 的滚轮的脱轮。
(3) 突部 63
如图 1 ~ 3 及图 8 ~ 10 所示, 突部 63 与第一托架 50 的突部 53 形成为相同形状, 与突部 53 相同, 从立起片 61 的上端部较短地延伸为凸形, 以埋设状固定在保持架主体 40 的基部 41 上。
(4) 开口 64、 65
如图 1、 图 3、 图 8 及图 10 所示, 开口 64、 65 与第一托架 50 的开口 54、 55 形成为相 同形状, 在使第二托架 60 与第一托架 50 重合时互相连通。
具体地说, 开口 64、 65 与第一托架 50 的开口 54、 55 相同, 在与导轨托架 30、 在此与 立起片 51 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 能填充树脂。
开口 64、 65 与第一托架 50 的开口 54、 55 相同, 形成为圆形, 由直径不同的大小的 第一、 第二开口 64、 65 构成。
第一开口 64 与第一托架 50 的第一开口 54 对应地形成为大径。另外, 第一开口 64 与第一托架 50 的第一开口 54 相同, 横跨立起片 61 和突部 63 而形成, 位于导轨托架 30 的 上端部。 第二开口 65 与第一托架 50 的第二开口 55 对应地形成为小径。
( 制造方法 )
对具备上述结构的玻璃保持架 10 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玻璃保持架 10 的制造工序如下。
另外, 玻璃保持架 10 的制造工序未限定于以下的 (1) 及 (2)。
(1) 导轨托架 30 的卷边工序
对形成第一托架 50 及第二托架 60 的金属制的板 ( 未图示 ) 进行卷边, 在第一托 架 50 上形成下片 52, 在第二托架 60 上形成上片 62。
(2) 保持架主体 40 的形成工序
接着, 如图 4 所示, 在使第一托架 50 和第二托架 60 重合的状态下装填在金属模 ( 未图示 ) 内。
此时, 第一托架 50 的开口 54、 55 与第二托架 60 的开口 64、 65 连通。
在填充了两托架 50、 60 后, 未图示, 关闭金属模, 填充树脂。
此时, 如图 11 ~ 14 所示, 形成保持架主体 40。
通过填充在金属模内的树脂通过连通的第一托架 50 的开口 54、 55 与第二托架 60 的开口 64、 65, 并在开口 64、 65 内硬化, 第一托架 50 和第二托架 60 结合为重合状态。此时, 同时也相对于第一托架 50 及第二托架 60 固定保持架主体 40。
另外, 之后, 未图示, 通过打开金属模 ( 未图示 ), 取出玻璃保持架 10。
( 使用方法 )
接着, 对通过上述固定制造的玻璃保持架 10 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 如图 3 所示, 将玻璃 20 的下端部嵌入保持架主体 40 的玻璃槽 43 内, 使用粘 结剂 ( 未图示 ) 固定在玻璃槽 43 内。
接着, 未图示, 将安装有玻璃 20 的玻璃保持架 10 安装在窗玻璃开闭调节器上。
此时, 未图示, 将提升臂的滚轮嵌入导轨托架 30 的槽状的导向部 31 中。 未图示, 若驱动窗玻璃开闭调节器, 则通过滚轮沿导向部 31 滑动, 玻璃 20 进行升降。 在此引用了 2009 年 8 月 26 日申请的日本特愿 2009-195287 号公报的说明书、 技 术方案的范围、 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 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内容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