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式防护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户外式防护体.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619381A43申请公布日20120801CN102619381ACN102619381A21申请号201210125866622申请日20120426E04H15/02200601E04H15/14200601E04H15/20200601E04H15/58200601E04H15/6420060171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西楼申请人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72发明人史喜成胡杰殷明杨雷郭钊王丽韩国荣游俊琴黄洁何自新张家毅高晓强董艳春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8代理人陈扬54发明名称一。
2、种户外式防护体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户外式防护体,包括缓冲区域和隔离区域,缓冲区域设置在隔离区域的前端,缓冲区域和隔离区域均由篷体防护部件、气肋支撑部件和帐篷固定部件构成;篷体防护部件包括篷顶、山墙和地布,篷顶和山墙覆盖于气肋支撑部件的外部;在山墙上设有滤毒通风装置和排气阀;气肋支撑部件包括主气肋A,在主气肋A间设有横气肋B;主气肋A和横气肋B均采用内胆外套结构并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充气设备与滤毒通风装置连接,且充气设备与气肋支撑部件连接;篷体防护部件通过帐篷固定部件覆盖在气肋支撑部件的外部并固定在地面上。本发明在核生化灾害条件下能提供超压建立的围护空间,从而为内部人员和物资提供安全防护。5。
3、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1页21一种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该防护体包括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缓冲区域(7)设置在隔离区域(8)的前端,隔离区域(8)与缓冲区域(7)连接;所述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均由篷体防护部件(1)、气肋支撑部件(2)和帐篷固定部件(3)构成;所述篷体防护部件(1)包括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的篷顶(11)、山墙(12)和地布(13),篷顶(11)和山墙(12)覆盖于气肋支撑部件(2)的外部;地布(13)覆盖在地面上;在山墙(12)上设有滤毒通风装置(5)和。
4、排气阀(6);所述气肋支撑部件(2)包括主气肋(A),在主气肋(A)间设有横气肋(B);主气肋(A)和横气肋(B)均采用内胆外套结构并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保持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内部正压通风的充气设备(4)与滤毒通风装置(5)连接,且充气设备(4)与气肋支撑部件(2)连接;篷体防护部件(1)通过帐篷固定部件(3)覆盖在气肋支撑部件(2)的外部并固定在地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缓冲区域(7)为三间,每间都设有山墙;隔离区域(8)分为七间,隔离区域(8)通过连接通道与方舱(1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在主气肋(A)和横气肋(B)上。
5、均设有进气阀和安全阀,且主气肋(A)和横气肋(B)间通过短连接气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在前端山墙(12)上设有拉链门(41)、松紧门(42)和观察窗(9),排气阀(6)设置在前端山墙(1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篷体防护部件(1)采用可正压隔绝防护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固定部件(3)包括拉绳、拉绳板、地桩和钩桩;拉绳用于连接篷顶与地桩,用于固定拉绳的地桩固定在地面上;钩桩固定气肋支撑部件(2)的脚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在篷体防护部件(1)外侧设有用来连接帐篷固定。
6、拉绳的金属三角环;内侧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气肋的插板与插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设备(4)包括气泵。权利要求书CN102619381A1/2页3一种户外式防护体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体,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核生化灾害条件下的户外式防护体。背景技术0002帐篷已经被广大用户所熟知,帐篷的种类繁多,主要用于野外作业、旅游、抗险救灾、军用等。现有的帐篷主要由金属帐篷支撑架和篷身组成,其中金属帐篷支撑架和篷身为分体结构,在现场进行安装。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架固定,然后在支撑架外铺设篷身,这种结构的帐篷不能够满足核生化灾害条件下人员使用。发明内容0003为了满足核生化。
7、灾害条件下人员的使用要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户外式防护体,该户外式防护体在核生化灾害条件下能提供超压建立的围护空间,从而为内部人员和物资提供安全防护。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户外式防护体,其特征在于该防护体包括缓冲区域和隔离区域,缓冲区域设置在隔离区域的前端,隔离区域与缓冲区域连接;所述缓冲区域和隔离区域均由篷体防护部件、气肋支撑部件和帐篷固定部件构成;所述篷体防护部件包括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的篷顶、山墙和地布,篷顶和山墙覆盖于气肋支撑部件的外部;地布覆盖在地面上;在山墙上设有滤毒通风装置和排气阀;所述气肋支撑部件包括主气肋A,在主气肋A间设有横气肋B;主气肋A和横。
8、气肋B均采用内胆外套结构并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保持缓冲区域和隔离区域内部正压通风的充气设备与滤毒通风装置连接,且充气设备与气肋支撑部件连接;篷体防护部件通过帐篷固定部件覆盖在气肋支撑部件的外部并固定在地面上。0005本发明中,缓冲区域为三间,每间都设有山墙;隔离区域分为七间,隔离区域通过连接通道与方舱连接。0006在主气肋A和横气肋B上均设有进气阀和安全阀,且主气肋A和横气肋B间通过短连接气管连接。所述充气设备包括气泵。0007在前端山墙上设有拉链门、松紧门和观察窗,排气阀设置在前端山墙上。所述篷体防护部件采用可正压隔绝防护材料制成。0008所述帐篷固定部件包括拉绳、拉绳板、地桩和钩桩;拉绳用。
9、于连接篷顶与地桩,用于固定拉绳的地桩固定在地面上;钩桩固定气肋支撑部件的脚部。0009在篷体防护部件外侧设有用来连接帐篷固定拉绳的金属三角环;内侧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气肋的插板与插锁。0010本发明架设方便、使用安全性好、便于贮存运输、配套措施全和使用用途广泛。帐篷跨度大,空间使用率高,并可在户外展开使用。在核生化灾害条件下能提供超压建立的围护空间,从而为内部人员和物资提供安全防护。说明书CN102619381A2/2页4附图说明0011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2是本发明侧面结构示意图。0013图3是本发明中气肋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一种本发明所述的户外式防护体,见。
10、图1和图2,该防护体包括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缓冲区域7设置在隔离区域8的前端,隔离区域8与缓冲区域7连接。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均由篷体防护部件1、气肋支撑部件2和帐篷固定部件3构成;篷体防护部件1包括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的篷顶11、山墙12和地布13,篷顶11和山墙12覆盖于气肋支撑部件2的外部;地布13覆盖在地面上;在山墙12上设有滤毒通风装置5和排气阀6。气肋支撑部件2包括主气肋A,在主气肋A间设有横气肋B;主气肋A和横气肋B均采用内胆外套结构并通过高频热合成一体;图3是本发明中气肋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保持篷体防护部件构成的区域即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内部正压通风的充气设备4与滤毒通。
11、风装置5连接,且充气设备4与气肋支撑部件2连接;充气设备4包括气泵。篷体防护部件1通过帐篷固定部件3覆盖在气肋支撑部件2的外部并固定在地面上。0015缓冲区域7为三间,每间都设有山墙;隔离区域8分为七间,隔离区域8通过连接通道与方舱10连接。0016在主气肋A和横气肋B上均设有进气阀和安全阀,且主气肋A和横气肋B间通过短连接气管连接。在缓冲区域7前端山墙上设有拉链门41、松紧门42和观察窗9,排气阀6设置在前端山墙上。篷体防护部件采用可正压隔绝防护材料制成。0017帐篷固定部件3包括拉绳、拉绳板、地桩和钩桩;拉绳用于连接篷顶与地桩,用于固定拉绳的地桩固定在地面上;钩桩固定气肋支撑部件的脚部。0。
12、018在篷体防护部件2外侧设有用来连接帐篷固定拉绳的金属三角环;内侧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气肋的插板与插锁。0019该户外式防护体采用桔红或嫩黄色等紧急救援类亮色,观察窗和缓冲间门采用透明材料。0020缓冲区域7山墙设有人员进出口(松紧门呈II型与拉链门呈U型组合),当人员进出时,该进出口具有自动密封功能。山墙设有排气阀,具有排气功能。山墙设有人员进出口(拉链门呈曲线状态)、排气阀。隔离区域8山墙设有观察窗(透明),具有观察和采光作用、滤毒通风装置。缓冲区域7和隔离区域8的顶围都设有观察窗(透明)、帐篷固定部件、滤毒通风装置接口。地布设有固定部件。0021本发明是核生化灾害条件下人员转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提供超压建立的围护空间,从而为内部人员和物资提供安全防护。可确保系统实现正压通风防护、正压隔绝防护以及微负压通风防护的需要,可在上述状态下维持外形和内部空间。本发明架设方便、使用安全性好、便于贮存运输、配套措施全和使用用途广泛。帐篷跨度大,空间使用率高,并可在户外展开使用。说明书CN102619381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619381A2/2页6图3说明书附图CN10261938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