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吊装置及具备其的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设置于构造物且通过开关驱动机构而开关驱动的门、 在相对于 构造物可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下支承, 同时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的门吊装置, 及具备该 门吊装置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 已知有一种将设置于构造物且通过开关驱动机构而开关驱动的门、 在相对 于构造物可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下支承, 同时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的门吊装置 ( 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 1、 2)。在专利文献 1 及专利文献 2 中公开有如下 : 作为构造物的铁路车辆中, 由门吊装置悬挂的门通过连结于门吊装置的开关驱动机构而被开关驱动。而且, 在专利文 献 1 及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门吊装置中, 设置有在轨道移动的门滚轮, 且门在相对于铁路车 辆的侧壁 ( 即, 构造物 ) 而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下被支承。
另外, 如专利文献 2 所公开, 在通过门吊装置而悬挂的门为铁路车辆中供乘客上 下车而设的侧门的情况时, 设有锁止装置, 该锁止装置通过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 使门 于全封闭位置相对于构造物侧锁止。在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锁止装置中, 卡止部作为在构 造部侧可转动地设置的转动构件而构成。 而且, 该卡止部构成为与被卡止部卡合, 该被卡止 部作为在门的门端侧 ( 门的打开方向的端部侧 ) 中经由托架而安装于门的卡合销而设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2-309849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特开 2002-89109 号公报
使通过如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锁止装置而可锁止于全封闭位置的门设置于构造 物时, 首先, 进行设置作业的作业人员调整门的上下方向 ( 高度方向 ) 的位置。继而, 作业 人员在开关驱动机构的全封闭位置, 以门的开口部为全封闭的状态的方式, 使门与门吊装 置同时移动, 来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这样, 在门的位置调整已完成的状态下, 构 造物侧及门侧所设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关仍为维持错开的状态。因此, 必须使卡止 部与被卡止部在门的全封闭位置适当地卡止, 以便锁止装置能够进行动作。 于是, 进而进行 对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在使门与门吊装置同时设置于构造物时, 如上述, 除了需要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 调整作业以外, 必须进行调整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位置的作业。 然而, 在开口部的 上方收纳门吊装置及锁止装置的空间通常颇为狭小, 故在门的位置调整已完成的状态下进 而也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成为相当困难的作业。 另外, 为进 行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 通常相对于长孔而调整规定构件的位置后, 大多使用拧 紧螺栓而固定位置的手段, 特别是于此种情况时, 易产生拧紧螺栓时规定构件相对于长孔 的位置偏移的情况。 因此, 存在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相当困难, 且同时需要大 量工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实际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通过锁止装置而可锁止在全封 闭位置的门设置于构造物时, 不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便可 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的门吊装置, 另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 述门吊装置的门装置。
用以达成上述目的的第一发明的门吊装置为如下的结构 : 将设置于构造物并通过 开关驱动机构而开关驱动的门、 在相对于上述构造物可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下支承, 且 连结于上述开关驱动机构。而且, 第一发明的门吊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 驱动连结部, 其设 有锁止装置中的卡止部及被卡止部的其中一方, 上述锁止装置通过使上述卡止部与上述被 卡止部卡止而将上述门相对于上述构造物侧在全封闭位置锁止, 且连结于上述开关驱动机 构; 门滚轮部, 其具有在上述构造物所固定的轨道上移动的门滚轮, 且连结于上述门, 并以 相对于上述轨道可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来支承上述门 ; 及可变连结部, 其以沿上述轨道 长度方向的方向, 改变上述驱动连结部与上述门滚轮部的相对位置的方式, 将该驱动连结 部与该门滚轮部连结。
根据本发明, 在将门设置于构造物时, 进行设置作业的作业人员首先进行门的上 下方向的位置调整。 继而, 作业人员使设于驱动连结部的卡止部及被卡止部其中一方, 相对 于构造物侧所设置的另一方卡止, 使其成为与锁止装置动作时相同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 作 业人员使悬挂并支承门的门滚轮部与门一起相对于轨道而滑动, 同时, 通过可变连结部对 驱动连结部与门滚轮部沿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然后, 作业人员在开 关驱动机构的全封闭位置, 以门的开口部成为全封闭的状态的方式, 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 位置调整。 最后, 在门到达开关方向的适当位置的状态下, 固定驱动连结部与门滚轮部的位 置, 结束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此时, 就锁止装置而言, 在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 整作业过程中, 成为维持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卡止的状态。因此, 可实现如下状态 : 门的开关 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结束, 同时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在门的全封闭位置适当卡止使得锁止装 置能够动作。由此, 无须如目前, 当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结束后, 进而在相当狭小 的空间内进行如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的非常困难的作业。由此, 在不进行卡止部 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便可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 在新安装门时的施工时, 或者, 开关驱动机构或门等维护后的再安装时, 在构造物设置门时, 大幅度减少作业的工时, 从而 可削减作业时间。
因此, 根据本发明, 可提供一种将通过锁止装置而可锁止在全封闭位置的门设置 于构造物时, 不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便可进行门的开关方 向的位置调整作业的门吊装置。
第二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一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门滚轮部具备沿上述轨 道的长度方向延伸而贯通形成的第一孔部, 上述驱动连结部具备沿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延 伸且与上述第一孔部呈对向而贯通形成的第二孔部, 上述可变连结部具备紧固机构, 该紧 固机构具有贯通上述第一孔部及上述第二孔部的构件, 且可改变上述门滚轮部与上述驱动 连结部的相对位置而固定。
根据本发明, 可变连结部具备紧固机构, 该紧固机构具有分别设于门滚轮部及驱 动连结部、 且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而贯通第一孔部及第二孔部的构件, 且可改变门滚轮部 与驱动连结部的相对位置而固定。 因此, 在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时, 可沿门滑动的开关方向即、 轨道长度方向而直接产生紧固力, 将门滚轮部与驱动连结部固定。所以, 与使垂直于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产生紧固力, 并经由摩擦力固定门滚轮部与驱动连结部的 紧固方法不同, 无须用以确保规定摩擦力的紧固力管理, 可进而减少作业工时与作业时间。 另外, 在使用在与轨道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 并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进行紧固 的方法时, 如上述, 在与轨道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产生紧固力, 利用规定的 2 个构件之间产 生的摩擦力 ( 表面压力 ) 来保持门滚轮部与驱动连结部的位置。因此, 必须管理并固定紧 固力, 以便使摩擦力 ( 表面压力 ) 为规定大小以上。然而, 根据本发明, 可如上述、 沿轨道长 度方向直接产生紧固力而将门滚轮部与驱动连结部固定, 从而无需紧固力的管理, 可进而 减少作业的工时。
第三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二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紧固机构具备 : 螺栓, 其 作为贯通上述第一孔部及上述第二孔部的构件而设置, 且螺栓头部卡合于上述门滚轮部及 上述驱动连结部中的其中一方 ; 及第一螺母, 其螺合于上述螺栓, 且卡合于上述门滚轮部及 上述驱动连结部中的另一方 ; 上述第一孔部相对于上述第二孔部配置于上述门的打开方向 的端部侧即、 门尾侧。
根据本发明, 紧固机构构成为卡合于驱动连结部与门滚轮部, 且具备可贯通第一 及第二孔部的螺栓并与其螺合的第一螺母。 而且, 支承门的门滚轮部侧的第一孔部, 相对于 驱动连结部侧的第二孔部而配置于门尾侧, 若在将螺栓与第一螺母紧固的方向操作而调整 可变连结部时, 则门朝向门端侧移动。 因此, 可使卡合于门滚轮部侧的螺栓及将第一螺母的 其中一方朝向卡合于驱动连结部侧的另一方紧固并接近的方向和门朝向门端侧移动的方 向一致。由此, 可紧固螺栓或第一螺母, 同时在相同方向移动门而调整位置, 故就作业人员 的作业时的感觉而言, 易于感觉到直接的操作方向与门的调整方向一致, 可更容易且顺畅 地进行作业, 从而可提高作业率。
第四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三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紧固机构进而具备螺合 于上述螺栓的第二螺母, 上述螺栓相对于上述第二孔部而自上述门的关闭方向的端部侧 即、 门端侧插入, 且上述螺栓头部卡合于上述驱动连结部, 上述第二螺母经由上述第二孔部 配置于上述螺栓头部的相反侧, 且相对于上述驱动连结部而自上述门尾侧卡合, 上述第一 螺母相对于上述门滚轮部而自上述门尾侧进行卡合。
根据本发明, 通过将相对于螺栓而螺合的第二螺母进行紧固, 可利用门端侧的螺 栓头部与第二螺母之间作用的紧固力, 而容易地将螺栓固定于驱动连结部。 而且, 通过仅设 置第二螺母的简单构成, 便可实现将螺栓最终固定于驱动连结部的构造。 由此, 在将第一螺 母紧固于螺栓的方向与门的移动方向一致且作业率优异的紧固机构中, 进而可通过简单构 成而实现将螺栓容易地固定于驱动连结部的构造。
第五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二~第四发明中任一项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门 滚轮部进而具备导向部, 该导向部沿向上述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引导上述驱动连结部的移 动, 上述第一孔部及上述第二孔部沿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向和上述导向部沿上述 轨道的长度方向配置的方向平行地错开。
根据本发明, 驱动连结部相对于门滚轮部, 经由可变连结部的紧固机构中的螺栓 而沿轨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承, 而且, 即使在配置于相对于螺栓而平行错开的位置 处的导向部中, 也沿轨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承。 因此, 作业人员进行调整门的开关方向位置的作业时, 可防止驱动连结部以紧固机构的构件为中心而转动的情况, 故作业人员 于作业时无须将驱动连结部保持为不以紧固机构的构件为中心而转动。由此, 可进而减少 作业的工时。
第六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五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导向部作为沿上述轨道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状构件而形成, 相对于贯通形成于上述驱动连结部的导向孔部而可滑 动自如地插入, 相对于上述导向部, 在沿上述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两侧配置有上述门滚轮。
根据本发明, 导向部作为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状构件而形成, 故可将导向部 沿轨道而紧凑地配置, 从而可实现门滚轮部的小型化。而且, 在沿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 在 门滚轮之间配置有导向部。 因此, 在门滚轮部, 可在支承沿轨道长度方向而排列的多个门滚 轮的构造体之间, 直线状地配置导向部。 由此, 与在自支承多个门滚轮的构造体起平行错开 的位置处设置导向部而使其等一体化的构成相比, 可实现省空间化, 同时可实现轻量化。
第七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六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第一孔部及上述第二孔 部沿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向和上述导向部及上述门滚轮沿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 配置的方向, 在水平方向排列且平行错开。
根据本发明, 构成为第一孔部及第二孔部沿轨道长度方向而延伸的方向和沿轨道 长度方向而配置导向部及门滚轮的方向, 在水平方向排列且平行错开。 因此, 相对于紧固机 构的螺栓及第一螺母, 在沿轨道长度方向的方向的两侧, 未配置门滚轮或导向部。由此, 紧 固机构的周围可确保作业人员用以操作紧固机构的足够空间, 且作业人员可容易地操作紧 固机构而不会受到门滚轮或导向部的阻碍。 因此, 可提高操作紧固机构时的作业率, 且可进 而减少作业的工时。 第八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一~第七发明任一项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门滚 轮部包括 : 转动轴, 其以沿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方式配置 ; 及转动构件, 其以上述 转动轴为中心可转动自如地设置, 且悬挂上述门。
根据本发明, 在门滚轮部, 门相对于转动构件直接或进而经由其它悬挂构件而悬 挂, 且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因此, 可实现当设置于构造物的门产生倾斜时, 因门倾斜带来的影响难以传递至门滚轮的构造。由此, 可减轻如因来自门侧的不均衡负载 作用于门滚轮, 而导致门滚轮的不均衡磨损、 或门滚轮的移动时产生异常声音、 或者产生门 滚轮一面摇晃、 一面移动的现象 ( 门滚轮的震动 ) 的类由于门倾斜而对门滚轮造成的恶劣 影响。 另外, 目前, 在具有弯曲部分的构造的门的情况下, 由于设有倾斜配置的部分, 故必须 在门滚轮与轨道之间设置作为余量而发挥功能的规定的间隙, 以便能够缓和自门侧作用于 门滚轮的不均衡负载的产生或门滚轮移动时的异常声音等。然而, 若相对于具有弯曲部分 的构造的门而应用本发明, 则即便不设置如上所述的作为余量的间隙, 也可将门滚轮与轨 道的接触状态维持为最佳状态, 且可抑制自门侧作用于门滚轮的不均衡负载或门滚轮的移 动时产生的异常声音。
第九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八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门滚轮部进而具备 : 旋转 轴, 其可旋转自如地支承上述门滚轮 ; 第一外壳构件, 其形成有上述转动轴贯通的贯通孔 ; 及第二外壳构件, 其安装有上述旋转轴且与上述第一外壳构件相对配置, 在上述转动轴设 置有以沿圆周方向槽状切开的方式而形成凹槽的切口部分, 在上述第一外壳构件及上述第 二外壳构件的至少其中一方, 设置有与上述切口部分卡合的切口卡合部分, 上述第一外壳
构件与上述第二外壳构件, 通过螺合于上述旋转轴中所形成的内螺纹孔的一个外螺纹构件 而进行固定。
根据本发明, 通过于安装有门滚轮的旋转轴的第一外壳构件组合第二外壳构件, 而在门滚轮部形成支承门滚轮的外壳构造。而且, 作为转动构件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在其 切口部分, 以与第一及第二外壳构件的至少任一方所设的切口卡合部分呈卡合的状态, 使 一个外螺纹构件螺合于门滚轮的旋转轴的内螺纹孔, 由此, 可将第一外壳构件与第二外壳 构件一体地固定。因此, 当设置后进行维护时, 通过自内螺纹孔拆下一个外螺纹构件, 可容 易地分解门滚轮部的外壳构造。所以, 在将门悬挂于转动构件, 同时以转动轴为中心而转 动自如地支承的门滚轮部, 通过仅拆下一个外螺纹构件便可容易地分解门滚轮部的外壳构 造, 从而可减少维护作业的工时。
第十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二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作为上述第一孔部, 设置有相 对于上述第二孔部而配置于上述门的关闭方向的端部侧即、 门端侧的门端侧第一孔部, 上 述紧固机构具有用以贯通上述第一孔部及上述第二孔部的构件, 且可改变上述门滚轮部与 上述驱动连结部的相对位置而进行固定, 上述可变连结部进而具备相对于上述驱动连结 部, 而将上述门滚轮部朝上述门的关闭方向施压的后推机构, 上述后推机构维持上述门滚 轮部相对于上述驱动连结部的相对位置, 直至相对于上述门滚轮部而在上述门的打开方向 作用规定大小以上的力, 当对上述门滚轮部在上述门的打开方向作用规定大小以上的力 时, 则在规定距离的范围内, 允许上述门滚轮部相对于上述驱动连结部在上述门的打开方 向的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 在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时, 可通过紧固机构, 相对于第 二孔部的位置, 变更配置于较第二孔部更靠门端侧的门端侧第一孔部, 而调整门滚轮部相 对于驱动连结部的相对位置。而且, 在设置后, 门滚轮部通过后推机构朝向始终关闭方向 ( 门端侧 ) 对驱动连结部施压而维持于相同的相对位置, 且当门在全封闭位置使锁止装置 动作时也维持在相同的相对位置。然而, 在关闭门时, 当门的门端侧夹持某些异物, 在打开 方向对门滚轮部作用规定大小以上的力, 即使锁止装置动作时, 只要异物尺寸处于规定尺 寸的范围内, 便可允许门滚轮部相对于驱动连结部在打开方向的相对移动。 因此, 可维持锁 止装置动作的状态, 使门于打开方向在安全上没问题的程度的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移动少许 使其打开, 从而抽出夹持于门的异物。
第十一发明的门吊装置如第十发明的门吊装置, 其中, 上述后推机构具备螺旋弹 簧, 该螺旋弹簧配置于上述门端侧第一孔部与上述第二孔部之间, 且贯通该门端侧第一孔 部及该第二孔部的构件贯通该螺旋弹簧, 通过该螺旋弹簧的施压力, 可将上述门滚轮部相 对于上述驱动连结部朝上述门的关闭方向进行施压。
根据本发明, 后推机构作为配置于门端侧第一孔部与第二孔部之间的螺旋弹簧而 设置, 且贯通门端侧第一孔部及第二孔部的构件以可贯通该螺旋弹簧的方式配置。 因此, 可 将后推机构紧凑地配置于紧固机构的周围, 即便在设有后推机构的情况下, 也可防止可变 连结部大型化。
另外, 作为其它观点的发明, 也可构成具备上述任一项的门吊装置的门装置的发 明。 即, 第十二发明的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 第一发明至第十一发明中任一项发明的门吊 装置 ; 门, 其设置于构造物, 通过上述门吊装置以相对于上述构造物可滑动自如地被悬挂的
状态而被支承 ; 及开关驱动机构, 其连结于上述门吊装置且开关驱动上述门。
根据本发明, 在将可通过锁止装置而在全封闭位置锁止的门设置于构造物时, 不 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便可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 业。
根据本发明, 可提供一种在将可通过锁止装置而在全封闭位置锁止的门设置于构 造物时, 不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作业, 便可进行门的开关方向的 位置调整作业的门吊装置, 另外, 可提供一种具备该门吊装置的门装置。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门装置的正面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所示的门装置中门打开的全开位置状态的正面图。
图 3 是将图 1 所示的门装置中锁止装置及其附近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
图 4 是表示图 1 所示的门装置中门吊装置的正面图。
图 5 是图 4 所示的门吊装置的平面图。
图 6 是将图 5 所示的门吊装置中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 图 7 是表示图 5 所示的门吊装置中门滚轮单元的平面图。
图 8 是图 7 所示的门滚轮单元的分解图。
图 9 是在将图 5 所示的门吊装置设置于构造物的状态下, 将门滚轮单元及其附近 与轨道一并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且自门尾侧观察的图。
图 10 是将图 9 所示的门滚轮单元中转动轴及转动构件与轨道一并表示的图, 且省 略其它要素图示的图。
图 11 是表示变形例的门吊装置的平面图。
图 12 是将图 11 所示的门吊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
图 13 是将变形例的门吊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
图 14 是表示变形例的门装置的正面图。
图 15 是表示变形例的门装置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
1 门吊装置
11 门
12 开关驱动机构
13 锁止装置
17 锁止构件 ( 卡止部 )
18 锁止销 ( 被卡止部 )
19 轨道
21 驱动连结部
22 门滚轮部
23 可变连结部
36a、 36b、 36c 门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一面参照附图、 一面对用以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为可适用作 为将设置于构造物且通过开关驱动机构而开关驱动的门, 以相对于构造物滑动自如地悬挂 的状态支承, 同时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的门吊装置、 及具备该门吊装置的门装置。另外, 在 本实施方式中, 以适用于铁路车辆的门吊装置及门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但并不一定限于该 例, 本发明可作为设于各种构造物的门吊装置及门装置而广泛应用。
图 1 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门装置 2 的正面图。图 1 所示的门装置 2, 例如可 适用于将铁路车辆的侧壁作为构造物。另外, 图 1 表示自铁路车辆内侧观察的门装置 2 的 正面图。另外, 图 1 中, 省略铁路车辆侧壁的图示, 而模式性地图示门装置 2。门装置 2 具备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门吊装置 1、 门 11( 图 1 中部分图示 )、 开关驱动机构 12、 及锁止装置 13 等而构成。
门 11 作为设于铁路车辆侧壁 ( 以下, 称为》 构造物」 ) 的拉门而形成, 其构成铁路 车辆中供乘客上下车而设的侧门。而且, 门 11 设有两扇, 并通过门吊装置 1 而以相对于构 造物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分别被支承。另外, 在构造物固定有具备在水平方向平行地呈 直线状延伸的上轨道 19a 及下轨道 19b 而构成的轨道 19。而且, 两扇门 11 构成为分别在上 端部通过各门吊装置 1 而支承, 且通过沿轨道 19 彼此接近并抵接而关闭, 通过彼此远离而 打开。
开关驱动机构 12 作为设置于构造物、 且连结于门吊装置 1, 同时对门 11 进行开关 驱动的机构而设置。图 1 所示的开关驱动机构 12 具备驱动电机 ( 未图示 )、 驱动轮 14、 从 动轮 15、 及带 16 等而构成。带 16 作为相对于驱动轮 14 及从动轮 15 而环绕自如地卷挂的 环状 ( 无端状 ) 带而构成。而且, 通过连结于驱动电机的驱动轮 14 旋转, 卷挂于驱动轮 14 的带 16 旋转, 从动轮 15 也与该带 16 同时旋转。
另外, 驱动电机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指令, 在正转方向及逆转方向控制 规定量旋转。由此, 以经由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 12 的带 16 的门吊装置 1 而悬挂的状态被 支承的两扇门 11, 被驱动成打开方向及关闭方向。另外, 图 1 表示两扇门 11 关闭的全封闭 位置的状态, 图 2 表示两扇门 11 打开的全开位置的状态。以图 1 中开关驱动机构 12 是以 带 16 于箭头 A 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动作, 由此, 各门吊装置 1 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 两 扇门 11 转移至图 2 所示的全开位置的状态。另一方面, 开关驱动机构 12 是以带 16 于图 2 中箭头 B 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动作, 由此各门吊装置 1 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 两扇门 11 转移至图 1 所示的全封闭位置的状态。
图 3 将图 1 的锁止装置 13 及其附近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如图 3 所示, 锁止装 置 13 具备设于构造物侧的锁止构件 17、 设于门吊装置 1 侧的锁止销 18 等而构成。该锁止 装置 13 构成为通过作为卡止部而设置的锁止构件 17 与作为被卡止部而设置的锁止销 18 卡止, 使门 11 相对于构造物在图 1 所示的全封闭位置锁止。由此, 可防止门 11 在全封闭位 置处不慎打开的情况。 而且, 通过解除锁止构件 17 与锁止销 18 的卡止, 伴随开关驱机构 12 的动作, 门 11 成为可打开的状态 ( 参照图 2)。另外, 图 1 至图 3 中, 例示分别对应于两扇 门 11 而设置锁止装置 13 的方式, 但也可并非这样。即, 也可构成为仅对应于两扇门 11 的 任一方而设置锁止装置 13, 通过该一个锁止装置 13 而在全封闭位置将两扇门 11 锁止。
锁止销 18 作为在下述门吊装置 1 中朝向门 11 内侧 ( 朝向构造物的内侧 ) 突出设置的圆柱状销构件而构成。由此, 该锁止销 18 与门吊装置 1 通过驱动机构 12 的动作而移 动一起移动。
锁止构件 17 作为相对于构造物侧转动自如地安装的构件而设置, 且形成有可相 对于锁止销 18 而自其侧方嵌入地卡止的开口部分。当两扇门 11 朝关闭方向移动并到达全 封闭位置附近时, 该锁止构件 17 与锁止销 18 抵接而转动。而且, 在门 11 的全封闭位置处, 锁止构件 17 嵌入锁止销 18 的侧方而卡止该该锁止销 18。另外, 在该状态下, 例如具有螺 线管等电气驱动源且可保持锁止构件 17 的转动位置的锁止保持机构 ( 未图示 ), 根据来自 控制装置的指令而动作, 来维持锁止构件 17 与锁止销 18 的卡止状态。另一方面, 当进行门 11 的打开动作时,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 解除上述锁止保持机构所保持的锁止构件 17 转动位置, 锁止构件 17 成为可伴随锁止销 18 的移动而转动的状态。而且, 通过开关驱动机 构 12 的动作, 门吊装置 1 与门 11 同时朝打开方向移动, 由此解除锁止构件 17 与锁止销 18 的卡止。
另外, 就锁止装置而言, 并不限于上述例示的锁止装置 13 的方式, 可应用各种方 式。 即, 只要为如下方式便可 : 通过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 而相对于构造物侧将门 11 锁 止于全封闭位置, 且卡止部及被卡止部中的其中一方设于门吊装置 1, 卡止部及被卡止部中 另一设于构造物侧 ( 或开关驱动机构 12 侧 )。 例如, 也可使用于日本专利特开 2008-121242 号公报、 日本专利特开 2008-121243 号公报、 日本专利特开 2008-121244 号公报中所公开的 方式的锁止装置等。 图 4 表示门吊装置 1 的正面图, 图 5 是门吊装置 1 的平面图。如图 1 所示, 门吊装 置 1 对应于各门 11 而一一设置, 将各门 11 以相对于构造物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而支承, 同时分别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 12 的带 16。而且, 如图 4 及图 5 所示, 门吊装置 1 具备驱动 连结部 21、 门滚轮部 22、 及可变连结部 23 等而构成。另外, 在图 4 及图 5 中, 图 1 所示的两 个门吊装置 1 中, 图示配置于驱动轮 14 侧的门吊装置 1。关于配置于从动轮 15 侧的门吊装 置 1, 除了使机器配置为经由两扇门 11 的中间位置成为线对称的状态以外, 具有与配置于 驱动轮 14 侧的门吊装置 1 相同的构成, 故以下仅对配置于驱动轮 14 侧的门吊装置 1 进行 说明。
如图 4 及图 5 所例示, 驱动连结部 21 是利用多个固定螺栓 24 将门侧连结构件 21a 与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固定而构成。在门侧连结构件 21a 设有用以构成上述被卡止部的 锁止销 18、 本体部 25、 及连结板部 26 等。本体部 25 形成为平板状, 同时形成为端部通过固 定螺栓 24 而固定于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进而自固定有其端部的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突出并弯曲后, 与后述门滚轮部 22 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而配置。在该 本体部 25 中的与连结于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的端部呈相反侧的端部, 固定有锁止销 18。 连结板部 26 作为相对于本体部 25 沿大致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部分而形成, 且在 其上端侧, 相对于开关驱动机构 12 的带 16 固定并连结。
图 6 将图 5 中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附近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图。如图 4 至图 6 所示, 门滚轮侧连结构件 21b 具备第一块部 27 及第二块部 28 而构成, 该第一块部 27 及第 二块部 28 形成为自通过固定螺栓 24 固定门侧连结构件 21a 的端部, 与门滚轮部 22 的长度 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长方体状, 且该第一及第二块部 (27、 28) 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块部 27 上 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导向孔部 27a, 该导向孔部 27a 以沿与设置门滚轮部 22 的长度方向呈平
行的方向即, 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贯通形成。另外, 在第二块部 28 设有本实施 方式的第二孔部 28a, 该第二孔部 28a 以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贯通形成。
图 4 至图 6 所示的门滚轮部 22 作为如下机构而设置, 即具有在构造物所固定的轨 道 19 移动的门滚轮 (36a、 36b、 36c), 同时连结于门 11, 以相对于轨道 19 滑动自如地悬挂的 状态支承门 11。 而且, 该门滚轮部 22 具备一对门滚轮单元 29、 及导向部 30 等而构成。 一对 门滚轮单元 29 具备门滚轮单元 29a 及门滚轮单元 29b 而构成, 且该门滚轮单元 (29a、 29b) 经由导向部 30 而直线状地连结, 并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配置。另外, 门滚轮单元 29a 相 对于导向部 30 而配置于门尾侧 ( 门 11 的打开方向的端部侧 ), 门滚轮单元 29b 相对于导向 部 30 而配置于门端侧 ( 门 11 的关闭方向的端部侧 )。
图 7 表示门滚轮单元 29a 的平面图, 图 8 门滚轮单元 29a 的分解图。另外, 除了配 置成设备经由导向部 30 的中央位置而成为线对称的状态, 且并不连结有下述可变连结部 23 以外, 具有与门滚轮单元 29b 相同的构成。因此, 以下省略门滚轮单元 29b 的说明, 仅对 门滚轮单元 29a 进行说明。
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门滚轮单元 29a 具备第一外壳构件 31、 第二外壳构件 32、 第三 外壳构件 33、 转动轴 34、 转动构件 35、 多个门滚轮 (36a、 36b、 36c)、 旋转轴 (37a、 37b、 37c)、 及外螺纹构件 (38a、 38b、 38c) 等而构成。 图 9 是如图 1 所示在门吊装置 1 设置于构造物的状态下, 将门滚轮单元 29a 及其 附近与轨道 19 同时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且自门尾侧观察的图。如图 7 至图 9 所示, 多个门 滚轮 (36a、 36b、 36c) 在门滚轮单元 29a 中, 沿其长度方向 ( 即,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 ) 串 联排列, 且设为在轨道 19 上移动。另外, 门滚轮单元 29a 中配置于门端侧的门滚轮 36a、 与 配置于中间的门滚轮 36b, 以相对于下轨道 19b 而自上方抵接的方式配置, 且作为用以承担 移动功能的门滚轮而设置。另一方面, 配置于门尾侧的门滚轮 36c, 以相对于上轨道 19b 而 自下方抵接的方式配置, 且作为用以承担抑制门滚轮部 22 移动时产生振动的防弹起功能 的门滚轮而设置。这样, 通过配置各门滚轮 (36a、 36b、 36c), 可使门滚轮部 22 在轨道 19 上 稳定地移动。另外, 各门滚轮 (36a、 36b、 36c) 及上下轨道 (19a、 19b) 彼此抵接的面形成为 具有圆弧状的剖面。
第一至第三外壳 (31、 32、 33) 构成为通过组合而一体化, 由此形成支承门滚轮 (36a、 36b、 36c) 及转动构件 35 的一体化外壳构造。另外, 第二外壳构件 32 及第三外壳构 件 33, 相对于第一外壳构件 31 呈对向配置 ( 参照图 7)。而且, 在第二外壳构件 32 安装有 旋转自如地支承门滚轮 36a 的旋转轴 37a, 且在第三外壳构件 33 安装有分别旋转自如地支 承门滚轮 36b 及门滚轮 36c 的旋转轴 37b 及旋转轴 37c。
另外, 在第一外壳构件 31, 在第二及第三外壳构件 (32、 33) 组合侧的侧面中自第 二及第三外壳构件 (32、 33) 错开的位置处, 串联形成有使后述转动轴 34 贯通的多个 ( 本实 施方式中为 3 个 ) 贯通孔 31a。形成有该多个贯通孔 31a 的部分, 在第一外壳构件 31 的侧 面作为梳齿状多个突出的部分而形成。另外, 在第二外壳构件 32 设有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孔 部 32a 及导向连结孔部 32b, 且第一孔部 32a 及导向连结孔部 32b 在门端侧的端部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而贯通形成且平行配置。另外, 在第一孔部 32a 及导向连结孔部 32b 的 内周形成有内螺纹部分。
图 10 将图 9 的转动轴 34 及转动构件 35 与轨道 19 同时表示的图, 且省略其它要
素的图示的图。如图 7 至图 10 所示, 转动轴 34 作为圆柱状的销构件而设置, 且在门滚轮单 元 29a 中以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配置。该转动轴 34 插入至第一外壳构件 31 中排列形成的多个贯通孔 31a, 且相对于第一外壳构件 31 而旋转自如地支承。 另外, 在转动 轴 34 设有切口部分 34a, 切口部分 34a 以在门端侧的端部沿圆周方向槽状切开的方式而形 成凹槽。 而且, 在第二外壳构件 32 设有切口卡合部分 32c, 切口卡合部分 32c 以相对于切口 部分 34a 的外周嵌入其半周部分而卡合的方式形成作为半圆弧状的凹槽。
图 7 至图 10 所示的转动构件 35 设置有 : 形成有使转动轴 34 贯通的多个贯通孔 35a 的部分 ; 及悬挂支承部 35b, 相对于形成有贯通孔 35a 的部分位于其下方且形成为一体 的板状, 且经由悬挂构件 41 而悬挂门 11。另外, 悬挂构件 41 在上端侧经由固定螺栓 42 而 固定于悬挂支承部 35b, 在下端侧经由固定螺栓 43 而固定于门 11( 参照图 3、 图 4、 图 9)。
另外, 转动构件 35 中形成有多个 ( 本实施方式中为 2 个 ) 贯通孔 35a 的部分, 与 第一外壳构件 31 呈对向而配置。而且, 于第一外壳构件 31 的贯通孔 31a 与转动构件 35 的 贯通孔 35a 交替排列而串联配置的状态下, 转动轴 34 插入至该等多个贯通孔 (31a、 35a) 全 体。由此, 相对于第一外壳构件 31 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转动轴 34 进而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动 构件 35, 转动构件 35 以转动轴 34 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设置。另外, 图 10 中, 以实线表示悬 挂支承部 35b 位于铅垂方向的状态的转动构件 35, 以两点划线表示自该状态转动后位置的 状态的转动构件 35。 图 8 所示的外螺纹构件 38a, 作为用以将第一外壳构件 31 与第二外壳构件 32 组装 而固定的螺钉构件而设置。外螺纹构件 38a 形成为贯通第一外壳构件 31 贯通形成的贯通 孔 40a, 同时其端部卡合于第一外壳构件 31。而且, 外螺纹构件 38a 构成为以卡合于第一外 壳构件 31 的状态, 其外周的外螺纹部分于旋转轴 37a 贯通形成在轴方向, 同时其内周螺合 形成有内螺纹部分的内螺纹孔 39a。另外, 外螺纹构件 38a 对内螺纹孔 39a 的螺合, 于贯通 多个贯通孔 (31a、 35a) 的转动轴 34 的切口部分 34a, 卡合于第二外壳构件 32 的切口卡合部 分 32c 的状态下进行。由此, 经由转动轴 34 而支持悬挂有门 11 的转动构件 35 的第一外壳 构件 31、 及以卡合状态支承转动轴 34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以旋转自如地支承门滚轮 36a 的 状态, 通过 1 个外螺纹构件 38a 而固定。
图 8 所示的外螺纹构件 (38b、 38c), 作为用以将第一外壳构件 31 与第三外壳构件 33 组装而固定的螺钉构件而设置。外螺纹构件 38b 形成为贯通第一外壳构件 31 贯通形成 的贯通孔 40b, 同时其端部卡合于第一外壳构件 31。而且, 外螺纹构件 38b 构成为以卡合于 第一外壳构件 31 的状态, 通过其外周的外螺纹部分与旋转轴 37b 贯通形成在轴方向, 同时 其内周螺合有形成有内螺纹部分的内螺纹孔 39b 螺合。另外, 外螺纹构件 38c 形成为贯通 第一外壳构件 31 上贯通形成的贯通孔 40c, 同时其端部卡合于第一外壳构件 31。而且, 外 螺纹构件 38c 构成为以卡合于第一外壳构件 31 的状态, 通过其外周的外螺纹部分与旋转轴 37c 贯通形成在轴方向同时其内周螺合形成有内螺纹部分的内螺纹孔 39c 螺合。 这样, 各外 螺纹构件 (38b、 38c) 螺合于各旋转轴 (37b、 37c) 的各内螺纹孔 (39b、 39c), 由此, 固定第一 外壳构件 31 与第二外壳构件 33, 且各门滚轮 (36b、 36c) 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如图 6 所示, 导向部 30 作为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状构件而形成, 且在其 两端部 (30a、 30b) 形成有外螺纹部分。导向部 30 中门尾侧的端部 30a 螺合于门滚轮单元 29a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所形成的导向连结孔部 32b。此时, 在螺合于导向连结孔部 32b 之
前, 门尾侧的端部 30a 螺合有固定用螺母 44a 直至外螺纹部分的根部侧。而且, 在螺合门尾 侧的端部 30a 的状态下, 使固定用螺母 44a 朝向门尾侧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而紧固的方向旋 转, 由此将导向部 30 与门滚轮单元 29a 固定。
另一方面, 导向部 30 中门端侧的端部 30b, 螺合于门滚轮单元 29b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所形成的导向连结孔部 32b。此时, 在螺合于导向连结孔部 32b 之前, 门端侧的端部 30b 螺合有固定用螺母 44b 直至外螺纹部分的根部侧。而且, 在螺合门端侧的端部 30b 的状态 下, 使固定用螺母 44b 朝向门端侧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而紧固的方向旋转, 由此将导向部 30 与门滚轮单元 29b 固定。这样, 在门滚轮部 22, 门滚轮单元 29a 与门滚轮单元 29b 经由导 向部 30 连结而固定, 且相对于导向部 30 而沿轨道 19 长度方向的方向两侧分别配置门滚轮 (36a、 35b、 36c)。
另外, 导向部 30 以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第一块部 27 所形成的导向孔部 27a 滑 动自如地插入的状态, 而如上述般连结于一对的门滚轮单元 29。由此, 导向部 30 构成为对 沿轨道 19 长度方向的方向引导驱动连结部 21 的移动。 另外, 通过这样设置导向部 30, 在门 吊装置 1 中, 构成为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配置导向部 30 及门滚轮 (36a、 36b、 36c) 的方 向和第一孔部 32a 及第二孔部 28a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方向, 在水平方向排列而 平行地错开。
图 4 至图 6 所示的可变连结部 23 作为如下连结构造而设置, 即以沿轨道 19 的长 度方向的方向可改变驱动连结部 21 与门滚轮部 22 相对位置的方式, 将驱动连结部 21 与门 滚轮部 22 连结。而且, 该可变连结部 23 具备具有螺栓 45、 第一螺母 46 及第二螺母 47 的紧 固机构而构成。
如图 6 所示, 螺栓 45 作为贯通门滚轮部 22 中的门滚轮单元 29a 的第一外壳构件 32 所形成的第一孔部 32a 和驱动连结部 21 中的第二块部 28 所形成的第二孔部 28a 的构 件而设置。而且, 螺栓 45 配置为自门端侧插入至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第二孔部 28a, 且其螺栓头部 45a 卡合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第二块部 28。另外, 第一孔部 32a 以沿轨 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 同时相对于第二孔部 28a 而配置于门尾侧, 且与该第二孔部 28a 呈 对向的方式而贯通形成。而且, 在第一孔部 32a 如上述形成有内螺纹部分, 螺栓 45 配置成 其外螺纹部分自门端侧插入至该第一孔部 32a, 并螺合于内螺纹部分而贯通。
第一螺母 46 配置为相对于螺栓 45 而自其门尾侧的端部朝向门端侧螺合, 同时相 对于门滚轮部 22 中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而自门尾侧卡合。第二螺母 47 相对于贯通第二孔 部 28a 但未贯通第一孔部 32a 的状态的螺栓 45, 以自其门尾侧的端部朝向门端侧螺合的方 式而安装。而且, 第二螺母 47 经由第二孔部 28a 而配置于螺栓头部 45a 的相反侧, 同时配 置成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第二块部 28 而自门尾侧卡合。这样, 具备螺栓 45、 第一螺母 46 及第二螺母 47 的紧固机构, 构成可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改变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 连结部 21 的相对位置而固定。
其次, 对将设有上述门吊装置 1 的门装置 2 设置于构造物, 并由作业人员进行门 11 的位置调整作业时的门吊装置 1 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 配置于驱动轮 14 侧的门 11 与配 置于从动轮 15 侧的门 11 进行相同的位置调整作业, 故以下仅对进行其中一方的位置调整 作业的情况进行说明。
将门装置 2 设置于构造物并进行门 11 的位置调整作业时, 作业人员首先调整门 1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继而, 作业人员在开关驱动机构 12 处于对应于全封闭位置的位置的状 态下, 使设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锁止销 18 与设于构造物侧的锁止构件 17 卡止, 使其成为与 锁止装置 13 动作时相同的状态。此时, 门 11 以较全封闭位置略靠近门尾侧的位置的状态, 配置成可开始进行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的状态。由此, 作业人员可朝向门端侧使门 11 移动 ( 即, 朝向全封闭位置使门 11 移动 ), 同时, 进行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
如上述, 在锁止销 18 与锁止构件 17 卡止的状态下, 作业人员使螺栓头部 45a 与第 一螺母 46 接近, 在紧固螺栓 45 与第一螺母 46 的方向相对于螺栓 45 而使第一螺母 46 旋转。 此时, 通过锁止销 18 与锁止构件 17 卡止, 卡合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螺栓头部 45a 的开关方 向的位置 (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的位置 ) 不改变。因此, 如上述通过于紧固螺栓 45 与第一螺母 46 的方向相对旋转, 相对于开关方向的位置不改变的驱动连结部 21 及螺栓头 部 45a, 门滚轮部 22 及第一螺母 46 以接近的方式而移动。由此, 门滚轮 (36a、 36b、 36c) 在 轨道 19 上缓慢移动, 门 11 与门滚轮部 22 同时朝向门端侧 ( 朝向全封闭位置 ) 逐渐移动。 另外, 此时以螺合于第一孔部 32a 的螺栓 45 旋转, 而使门滚轮部 22 可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 向移动的方式, 适当松开第二螺母 47 以便不产生紧固力。
而且, 作业人员在门 11 适当地到达全封闭位置的状态下, 将第二螺母 47 紧固于驱 动连结部 21。由此, 固定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连结部 21 的相对位置, 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 置调整结束。另外, 此时, 锁止装置 13 在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过程中, 维持锁 止销 18 与锁止构件 17 卡止的状态。因此, 可实现如下状态 : 在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 整作业结束的同时, 锁止销 18 与锁止构件 17 适当地卡止于门 11 的全封闭位置, 使锁止装 置 13 可动作。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无须进行如目前极其困难的作业, 即, 在门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结束的后, 进而在相当狭小的空间内进行锁止装置的卡止 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调整。由此, 不进行锁止构件 ( 卡止部 )17 与锁止销 ( 被卡止部 )18 的位置调整, 便可进行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 如新安装门 11 时在施工时、 或开关驱 动机构 12 或门 11 等维护后进行再安装时、 将门 11 设置于构造物的情况时, 可大幅度减少 作业的工时, 实现作业时间的削减。
因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 在将可通过锁止装置 13 而锁止于全封闭位置的门 11 设置 于构造物时, 不进行锁止装置 13 的锁止构件 17 与锁止销 18 的位置调整作业, 便可进行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可变连结部 23 具备紧固机构, 该紧固机构具有 贯通分别设于门滚轮部 22 及驱动连结部 21、 且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第一孔部 32a 及第二孔部 28a 的螺栓 45, 且可改变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连结部 21 的相对位置而固定。 因此, 在进行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时, 可沿门 11 滑动的开关方向, 即,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直接产生紧固力, 使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连结部 21 固定。所以, 与在垂直于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产生紧固力, 而利用摩擦力固定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连结部 21 的紧固 方法不同, 无须用以确保规定的摩擦力的紧固力的管理, 可进而减少作业的工时与作业时 间。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紧固机构构成为卡合于驱动连结部 21 与门滚 轮部 22, 且具备贯通第一及第二孔部 (32a、 38a) 的螺栓 45、 及螺合于该螺栓 45 的第一螺母46。而且, 由于支承门 11 的门滚轮部 22 侧的第一孔部 32a,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侧的第二 孔部 28a 而配置于门尾侧, 故若在紧固螺栓 45 与第一螺母 46 的方向操作而调整可变连结 部 23, 则门 11 朝向门端侧而移动。因此, 可使卡合于门滚轮部 22 侧的第一螺母 46 朝向卡 合于驱动连结部 21 侧的螺栓 45 而紧固并接近的方向和门 11 朝向门端侧移动的方向一致。 由此, 可将第一螺母 46 紧固于螺栓 45 的同时, 使门 11 在相同方向移动而进行位置调整, 故 作为作业人员的作业时的感觉, 易于感觉到直接的操作方向与门 11 的调整方向一致, 可更 容易且顺畅地进行作业, 从而可提高作业率。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通过将相对于螺栓 45 而螺合的第二螺母 47 紧 固, 利用门端侧的螺栓头部 45a 与第二螺母 47 之间作用的紧固力, 可将螺栓 45 容易地固定 于驱动连结部 21。而且, 通过仅设置第二螺母 47 的简单构成便可实现将螺栓 45 最终固定 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构造。由此, 在相对于螺栓 45 紧固第一螺母 46 的方向与门 11 的移动 方向一致、 且作业率优异的紧固机构中, 进而可通过简单的构成而实现将螺栓 45 容易地固 定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构造。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相对于门滚轮部 22, 经由可变连结部 23 的紧固 机构中螺栓 45,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驱动连结部 21, 同时在配置于相对于螺 栓 45 而平行错开的位置处的导向部 30, 也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承。 因此, 作 业人员进行调整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的作业时, 可防止驱动连结部 21 以螺栓 45 为中心 而转动的情况, 故作业人员于作业时无须将驱动连结部保持为不以螺栓 45 为中心而转动。 由此, 可进而减少作业的工时。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导向部 30 作为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 状构件而形成, 故可将导向部 30 沿轨道 19 而紧凑地配置, 从而可实现门滚轮部 22 的小型 化。而且, 在门滚轮部 22 中, 在支承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排列的多个门滚轮的构造体 ( 即, 门滚轮单元 )(29a、 29b) 之间, 可将导向部 30 直线状地配置。因此, 与在自支承多个 门滚轮的构造体平行错开的位置处设置导向部而使其等一体化的构成相比, 可实现省空间 化, 同时可实现轻量化。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构成为第一孔部 32a 及第二孔部 28a 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方向和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而配置导向部 30 及门滚轮 (36a、 36b、 36c) 的方向, 在水平方向排列且平行错开。 因此, 相对于紧固机构的螺栓 45 及第一螺母 46, 在沿轨道 19 长度方向的方向两侧, 未配置门滚轮 (36a、 36b、 36c) 或导向部 30。由此, 紧固 机构的周围可确保作业人员用以操作紧固机构的足够空间, 且作业人员可容易地操作紧固 机构, 而不会受到门滚轮 (36a、 36b、 36c) 或导向部 30 的阻碍。因此, 可提高操作紧固机构 时的作业率, 且可进而减少作业的工时。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在门滚轮部 22 中, 门 11 相对于转动构件 35 经 由悬挂构件 41 而悬挂, 且以转动轴 34 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因此, 可实现当设置于 构造物的门 11 产生倾斜时, 因门 11 的倾斜带来的影响难以传递至门滚轮 (36a、 36b、 36c) 的构造。 由此, 可减轻来自门 11 侧的不均衡负载作用于门滚轮 (36a、 36b、 36c), 而导致门滚 轮 (36a、 36b、 36c) 的不均衡磨损 ; 或门滚轮 (36a、 36b、 36c) 移动时产生异常声音 ; 或者, 产 生门滚轮 (36a、 36b、 36c) 朝上方向移动而自轨道 19 脱离的现象 ( 门滚轮的振动 ) 的类由 于门 11 的倾斜而对门滚轮 (36a、 36b、 36c) 造成的恶劣影响。另外, 若相对具有弯曲部分的
构造的门而应用本实施方式, 则即便不设置作为用以缓和不均衡负载或异常声音的产生的 余量的间隙, 也可将门滚轮与轨道的接触状态维持为最佳状态, 且可抑制自门侧作用于门 滚轮的不均衡负载或门滚轮移动时产生的异常声音。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1 及门装置 2, 通过于安装有门滚轮 36a 的旋转轴 37a 的第一 外壳构件 31 组合第二外壳构件 32, 而于门滚轮部 22 形成支承门滚轮 36a 的外壳构造。而 且, 作为转动构件 35 转动中心的转动轴 34, 在其切口部分 34a, 以与第二外壳构件 32 所设 的切口卡合部分 32c 卡合的状态, 使一个外螺纹构件 38a 卡合于门滚轮 36a 的旋转轴 37a 的内螺纹孔 39a, 由此可将第一外壳构件 31 与第二外壳构件 32 一体地固定。因此, 当设置 后进行维护时, 通过自内螺纹孔 39a 拆下一个外螺纹构件 38a, 可容易地分解门滚轮部 22 的 外壳构造。所以, 在将门 11 悬挂于转动构件 35 同时以转动轴 34 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支承 的门滚轮部 22 中, 仅通过拆下一个外螺纹构件 38a 便可容易地分解门滚轮部 22 的外壳构 造, 从而可减少维护作业的工时。
以上,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申请请 求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 门 11 可为 1 扇, 除此的外也可变更 为如下而实施。 (1) 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可变连结部的紧固机构, 以由螺栓及螺母构成者为例进行 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可为由螺栓及螺母以外而构成。即, 作为贯通第一孔部及第二孔部 的构件, 也可为螺栓以外的方式, 可使用形成为轴状或柱状的构件等各种方式。另外, 作为 相对于贯通第一孔部及第二孔部的构件改变相对位置, 而调整驱动连结部与门滚轮部的相 对位置的构件, 也可为螺母以外的方式, 可使用利用弹性构件的施压力的方式等各种构件。
(2) 本实施方式中, 以可变连结部的紧固机构中螺栓卡合于驱动连结部、 第一螺母 卡合于门滚轮部者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即, 也可设置螺栓卡合于门滚轮部、 且 第一螺母卡合于驱动连结部的紧固机构。
(3) 本实施方式中, 以第一孔部相对于第二孔部而配置于门尾侧者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可为设置相对于第二孔部而配置于门端侧的门端侧第一孔部作为第一孔 部。 另外, 可变连结部也可具备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而使门滚轮部朝门的关闭方向施压的后 推机构。图 11 表示作为第一孔部而设置门端侧第一孔部, 同时设有后推机构的变形例的门 吊装置 3 的平面图, 其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图 5 的图。另外, 图 12 是将图 11 所示的门吊装 置 3 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其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图 6 的图。另外, 门吊装置 3 中, 对与本实施方式的门吊装置 1 相同构成的要素, 在附图中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 图 11 及图 12 中未图示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也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 11 及图 12 所示的门吊装置 3 中, 作为第一孔部, 设置相对于第二孔部 28a 而 配置于门端侧的门端侧第一孔部 52。该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以设于门滚轮单元 29b 中的第 二外壳构件 32, 且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贯通形成。 而且, 在门吊装置 3 中, 可 变连结部 50 具备沿轨道 19 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可改变门滚轮部 22 与驱动连结部 21 的相对 位置而固定的紧固机构、 及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而使门滚轮部 22 朝门 11 的关闭方向施压 的后推机构而构成。
可变连结部 50 的紧固机构具备作为贯通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及第二孔部 28a 构件 的螺栓 45、 及螺合于螺栓 45 的第一螺母 46 而构成, 并不具备如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螺母。 可
变连结部 50 的螺栓 45 配置成相对于第二孔部 28a 而自门尾侧插入, 且螺栓头部 45a 卡合 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第二块部 28。另一方面, 可变连结部 50 的第一螺母 46 配置成相对于贯 通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的螺栓 45 的门端侧的端部而螺合, 且相对于门滚轮部 22 中的门滚轮 单元 29b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而自门端侧卡合。
可变连结部 50 的后推机构由配置于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与第二孔部 28a 之间, 同 时使螺栓 45 贯通的螺旋弹簧 51 而构成。螺旋弹簧 51 于压缩状态下, 其两端部抵接于门滚 轮单元 29b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与第二块部 28。由此, 该后推机构构成为通过螺旋弹簧 51 的施压力, 而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使门滚轮部 22 朝门 11 的关闭方向施压。而且, 后推机 构维持门滚轮部 22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相对位置, 直至对门滚轮部 22 作用门 11 的打 开方向的规定大小以上的力。另一方面, 当对门滚轮部 22 而于门 11 的打开方向上作用规 定大小以上的力时, 在规定距离的范围内允许门滚轮部 22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在门 11 的 打开方向相对移动。
根据该变形例的门吊装置 3 及具备其的门装置, 进行门 11 的开关方向的位置调整 作业时, 可通过紧固机构, 相对于第二孔部 28a 改变配置于较第二孔部 28a 更靠门端侧的门 端侧第一孔部 52 的位置, 而调整门滚轮部 22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的相对位置。而且, 在 设置后, 门滚轮部 22 通过后推机构对驱动连结部 21 朝向始终关闭方向 ( 门端侧 ) 施压而 维持在相同相对位置, 当门 11 在全封闭位置使锁止装置 13 动作时, 可维持在相同的相对位 置。然而, 当门 11 关闭时, 当门 11 的门端侧夹持某些异物, 在打开方向对门滚轮部 22 作用 规定大小以上的力, 且锁止装置 13 动作时, 只要异物尺寸处于规定尺寸的范围内, 便可允 许门滚轮部 22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在打开方向相对移动。因此, 可维持锁止装置 13 动作 的状态, 使门 11 在打开方向且安全上没问题的程度在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移动少许使其打 开, 从而抽出夹持于门 11 的异物。
另外, 根据门吊装置 3 及具备其的门装置, 后推机构作为配置于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与第二孔部 28a 之间的螺旋弹簧 51 而设置, 且配置成贯通门端侧第一孔部 52 及第二孔 部 28a 的螺栓 45 贯通该螺旋弹簧 51。因此, 可将后推机构紧凑地配置于紧固机构的周围, 即便于设有后推机构的情况时, 也可防止可变连结部 50 大型化。另外, 上述变形例中, 以后 推机构具备螺旋弹簧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例如, 也可为设有具备形成为 圆筒状的海绵橡胶等各种方式的弹性构件的后推机构。
(4) 如图 11 及图 12 所例示可变连结部具备后推机构的门吊装置中, 后推机构也可 进而具备限制构件, 该限制构件对门滚轮部相对于驱动连结部在门的打开方向相对移动量 进行限制。图 13 表示于图 11 及图 12 所示的门吊装置 3 中, 可变连结部 50 的后推机构除 了具备螺旋弹簧 51 外还具备作为上述限制构件的套筒 53 的变形例的图, 其对应于图 12 的 图。套筒 53 作为圆筒状的构件而形成, 且在门滚轮单元 29b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与驱动连 结部 21 的第二块部 27 之间, 在导向部 30 已插入的状态下配置。因此, 即便在门 11 的打开 方向对门滚轮部 22 作用大于规定大小以上的力, 若门滚轮部 22 朝打开方向移动, 则将导向 部 30 固定于门滚轮单元 29b 的固定用螺母 44b 抵接于套筒 53 的门端侧的端部。由此, 将 门滚轮部 22 相对于驱动连结部 21 在门 11 的打开方向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预先设定的范 围内, 可防止因后推机构导致门 11 过度打开的情况。而且, 可于导向部 30 的周围紧凑地配 置限制构件, 从而可实现省空间化。另外, 限制构件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 与套筒 53 同样 地作为圆筒状的构件而形成的限制构件, 也可在门滚轮单元 29b 的第二外壳构件 32 与驱动 连结部 21 的第一块部 28 之间, 在螺栓 45 呈已插入的状态下配置。该情况时, 该限制构件 可配置于螺旋弹簧 51 的外周侧, 也可配置于螺旋弹簧 51 的内周侧。即便于以此方式构成 时, 也可防止因后推机构导致门 11 过度打开的情况, 同时可于螺栓 45 的周围紧凑地配置限 制构件, 从而可实现省空间化。
(5)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门滚轮部的导向部作为轴状构件而形成者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可变更各种形状而实施。另外, 导向部的配置也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6)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门滚轮部的第二外壳构件设置与转动轴的切口部分卡合 的切口卡合部分者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即, 也可于第一外壳构件设置切口卡合 部分, 另外, 也可于第一外壳构件及第二外壳构件的两者均设置切口卡合部分。
(7) 在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中, 以开关驱动机构具备驱动电机、 驱动轮、 从动轮、 及 带而构成者为例进行说明, 但也可并非这样, 只要为设置于构造物、 且可对门进行开关驱动 的机构, 便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图 14 及图 15 分别表示设有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开关 驱动机构的变形例的门装置 4 及门装置 5 的正面图, 其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图 1 的图。另 外, 图 14 所示的门装置 4 及图 15 所示的门装置 5 中, 对与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 2 相同构成 的要素, 在附图中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 14 所示的门装置 4 中, 开关驱动机构 60 具备驱动电机 ( 未图示 )、 小齿轮 61、 上齿条 62、 及下齿条 63 等而构成。 小齿轮 61 连结于驱动电机, 且与驱动电机的旋转同时旋 转驱动。而且, 小齿轮 61 配置为相对于在上方水平延伸配置的上齿条 62、 及在下方水平延 伸配置的下齿条 63, 而分别啮合。上齿条 62 及下齿条 63 相对于构造物而与轨道 19 的长 度方向平行且滑动自如地被支承。而且, 构成为通过小齿轮 61 旋转而朝彼此相反的方向滑 动。另外, 上齿条 62 连结于以悬挂状态支承两扇门 11 中其中一方的门吊装置 1, 下齿条 63 连结于以悬挂状态支承两扇门 11 中的另一方的门吊装置 1。由此, 利用伴随驱动电机的正 转运转及逆转运转的小齿轮 61 的旋转, 两扇门 11 以朝打开方向及关闭方向移动的方式被 驱动。
在图 15 所示的门装置 5 中, 开关驱动机构 70 具备驱动电机 71、 螺杆轴 72、 旋转轴 承部 73、 螺母构件 (74a、 74b) 等而构成。螺杆轴 72 的其中一端部连结于驱动电机 71, 其另 一端部通过旋转轴承部 73 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由此, 螺杆轴 72 与驱动电机 71 的旋转同 时旋转驱动。另外, 在螺杆轴 72, 自中央部分朝向其中一端部侧形成的外螺纹部分 72a 与 自中央部分朝向另一端部侧形成的外螺纹部分 72b 作为反方向的螺钉部分而形成。螺母构 件 (74a、 74b) 作为螺合于螺杆轴 72, 同时连结于门吊装置 1 的构件而设置。 另外, 螺母构件 74a 螺合于螺杆轴 72 中一外螺纹部分 72a, 且连结于以悬挂两扇门 11 中其中一方的状态下 支承的门吊装置 1。另外, 螺母构件 74b 螺合于螺杆轴 72 中另一外螺纹部分 72b, 且连结于 以悬挂两扇门 11 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支承的门吊装置 1。 由此, 利用伴随驱动电机 71 的正 转运转及逆转运转的螺杆轴 72 的旋转, 两扇门 11 以朝打开方向及关闭方向移动的方式被 驱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作为将设置于构造物且通过开关驱动机构而开关驱动的门, 相对于构造物滑动自如地悬挂的状态支承, 同时连结于开关驱动机构的门吊装置、 及具备该门吊装置 的门装置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