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608537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73398.8

申请日:

2010.09.03

公开号:

CN102383617A

公开日:

2012.03.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E04G23/02

主分类号:

E04G23/02

申请人:

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其荃; 蓝戊己; 张焱; 彭勇平; 王长安; 陈运锋

地址:

201514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松金公路2072号8908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代理人:

周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是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通过上述脚手架对古建筑进行内外加固,从而不但能够保证加固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对古建筑的破坏,在移位、顶升或修缮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的原貌。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加固方法包括的具体步骤如下:
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
与墙体相紧贴;
B.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
C.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
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A中,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排脚手架,并
使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
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搭设的脚手架的横向、纵向及竖向的间距设置为1~1.2米。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外排的脚手架上还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加固方法还包括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
的步骤。
7.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加固装置包括:
脚手架,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内、外
两侧,并与墙体相紧贴;
通长钢管,分别从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
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
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加固装置还包括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
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的一排
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
构上。

说明书

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建筑的加固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古建筑的临时
加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古建筑的移位和顶升工程中,由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其结构强度
以及整体稳定性比新建建筑低很多,所以,在移位和顶升施工之前,必须
对古建筑采取临时或永久性的加固,从而避免其受损。目前,在古建筑的
移位和顶升工程中所使用的临时加固方法,一般采用钢结构包裹住古建筑
的墙体,并通过钢筋直接穿透其墙体进而拉接钢结构的方式。因此,采用
此类临时加固方法,钢结构使用量较大,且拉接的钢筋大部分需要在墙体
上进行凿洞穿连,会对古建筑的外立面以及墙体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不
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和装置,能够减少或避免对古建筑
的破坏,保持古建筑的原貌,从而满足古建筑移位和顶升工程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筑的
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用以对古建筑进行临时加固,并减少对其的破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包括的具体步骤如下:

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
与墙体相紧贴;

B.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

C.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
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

在步骤A中,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排脚手架,并
使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

将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
上。

将搭设的脚手架的横向、纵向及竖向的间距设置为1~1.2米。

在外排的脚手架上还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

该加固方法还包括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
的步骤。

该加固装置包括:

脚手架,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内、外
两侧,并与墙体相紧贴;

通长钢管,分别从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
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

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

所述的加固装置还包括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
位。

所述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的一排
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

所述的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
构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是按照古建筑的
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在脚
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
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本
发明的加固装置包括搭设的脚手架、通长钢管、保护垫以及钢管支撑。通
过上述脚手架对古建筑进行内外加固,从而不但能够保证加固效果,而且
还能够避免对古建筑的破话,在移位、顶升或修缮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
了古建筑的原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请结合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1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
11,并与墙体1相紧贴;

B.在脚手架11与墙体1之间垫设防护垫12;

C.采用数个通长钢管13分别穿过墙体1上的门洞和窗洞2,并与处
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通过扣件固定。

其中,在步骤A中,通过在墙体1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
排脚手架11,并使靠墙体1的一排脚手架11通过防护垫12与墙体1相紧
贴,并且将搭设的脚手架11的横向、纵向的间距(即所有相应两竖排的脚
手架11之间距离h)及竖向的间距(即层高)均设置为1~1.2米。在外
排的脚手架11上还设置剪刀撑用以进行加固,起到纵向稳定的作用。在墙
体1每侧的外排脚手架11上可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脚手架11可采用通用的钢管脚手架11,如此成本较低;若古建筑需
要更好更强的加固,也可以采用其它类似的钢结构(如角钢、槽钢)替代、
变通使用。在步骤B中所采用的防护垫12可以是木板或者橡胶、塑料泡
沫板,用以防止脚手架11的钢管损坏墙体1的内外立面。在步骤C中,
无需对墙体1穿洞,而是利用墙体1本身的门洞和窗洞,利用通长钢管13
穿过门洞和窗洞,将同一水平面相对的脚手架11连接成一整体,能够最大
限度的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该加固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古建筑自身状况,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1
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图中未示出),通过扣件固定在内、外侧
脚手架11上,并垂直于墙面支撑墙体1或者侧面紧贴于墙面以保护墙体1。
由于该钢管支撑可根据各种情况自行增加,并均通过扣件固定在内外脚手
架上形成一整体结构,从而可对古建筑起到更好的加固和保护作用。

为了能够在古建筑的移位或顶升工程中能够对古建筑达到更好的加固
效果,可将整个脚手架11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
结构上,从能够使脚手架11与古建筑一起移位或顶升,从而实现在移位或
顶升施工中,从始至终对古建筑进行整体性的加固保护。

再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包括:

脚手架11,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1内、
外两侧,并与墙体1相紧贴;

通长钢管13,分别从墙体1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
面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焊接固定;

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11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

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1的脆弱部位。

上述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1
的一排脚手架11通过防护垫12与墙体1相紧贴。而整个脚手架11的底
部可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

采用该临时加固方法和装置,可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从内、外、
上、下以及重点部位等多个方位对古建筑进行加固,适用于古建筑的移位
或顶升工程时的整体或局部的临时加固。当然同样也适用于古建筑的修缮
施工时的加固,不但能够起到有效的临时加固和保护作用,而且在修缮时
还可充当通用脚手架11的作用,一举两得。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
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
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83617A43申请公布日20120321CN102383617ACN102383617A21申请号201010273398822申请日20100903E04G23/0220060171申请人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地址201514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松金公路2072号8908室72发明人林其荃蓝戊己张焱彭勇平王长安陈运锋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4代理人周成54发明名称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是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

2、垫;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通过上述脚手架对古建筑进行内外加固,从而不但能够保证加固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对古建筑的破坏,在移位、顶升或修缮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的原貌。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CN102383633A1/1页21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加固方法包括的具体步骤如下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B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C采用数。

3、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排脚手架,并使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搭设的脚手架的横向、纵向及竖向的间距设置为112米。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外排的脚手架上还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

4、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加固方法还包括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的步骤。7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固装置包括脚手架,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内、外两侧,并与墙体相紧贴;通长钢管,分别从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装置还包括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

5、与墙体相紧贴。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权利要求书CN102383617ACN102383633A1/3页3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古建筑的加固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0002在古建筑的移位和顶升工程中,由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其结构强度以及整体稳定性比新建建筑低很多,所以,在移位和顶升施工之前,必须对古建筑采取临时或永久性的加固,从而避免其受损。目前,在古建筑的移位和顶升工程中所使用的临时加固方法,一般采用钢结构包裹住古建筑的墙体,并通。

6、过钢筋直接穿透其墙体进而拉接钢结构的方式。因此,采用此类临时加固方法,钢结构使用量较大,且拉接的钢筋大部分需要在墙体上进行凿洞穿连,会对古建筑的外立面以及墙体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0003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和装置,能够减少或避免对古建筑的破坏,保持古建筑的原貌,从而满足古建筑移位和顶升工程的需求。发明内容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及装置,用以对古建筑进行临时加固,并减少对其的破坏。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6该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包括的具体步骤如下0007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

7、,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0008B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0009C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0010在步骤A中,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排脚手架,并使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0011将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0012将搭设的脚手架的横向、纵向及竖向的间距设置为112米。0013在外排的脚手架上还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0014该加固方法还包括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的步骤。0015该加固装置包括0016脚。

8、手架,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内、外两侧,并与墙体相紧贴;0017通长钢管,分别从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0018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说明书CN102383617ACN102383633A2/3页40019所述的加固装置还包括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的脆弱部位。0020所述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的一排脚手架通过防护垫与墙体相紧贴。0021所述的整个脚手架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是按照。

9、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并与墙体相紧贴;在脚手架与墙体之间垫设防护垫;采用数个通长钢管分别穿过墙体上的门洞和窗洞,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内、外两侧的脚手架通过扣件固定。本发明的加固装置包括搭设的脚手架、通长钢管、保护垫以及钢管支撑。通过上述脚手架对古建筑进行内外加固,从而不但能够保证加固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对古建筑的破话,在移位、顶升或修缮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的原貌。附图说明0023图1是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的流程图;0024图2是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0026。

10、请结合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古建筑的临时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27A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在墙体1内、外两侧分别搭设脚手架11,并与墙体1相紧贴;0028B在脚手架11与墙体1之间垫设防护垫12;0029C采用数个通长钢管13分别穿过墙体1上的门洞和窗洞2,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通过扣件固定。0030其中,在步骤A中,通过在墙体1内、外两侧分别至下而上搭设两竖排脚手架11,并使靠墙体1的一排脚手架11通过防护垫12与墙体1相紧贴,并且将搭设的脚手架11的横向、纵向的间距即所有相应两竖排的脚手架11之间距离H及竖向的间距即层高均设置为112米。在外排的脚手架11上。

11、还设置剪刀撑用以进行加固,起到纵向稳定的作用。在墙体1每侧的外排脚手架11上可设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脚手架11可采用通用的钢管脚手架11,如此成本较低;若古建筑需要更好更强的加固,也可以采用其它类似的钢结构如角钢、槽钢替代、变通使用。在步骤B中所采用的防护垫12可以是木板或者橡胶、塑料泡沫板,用以防止脚手架11的钢管损坏墙体1的内外立面。在步骤C中,无需对墙体1穿洞,而是利用墙体1本身的门洞和窗洞,利用通长钢管13穿过门洞和窗洞,将同一水平面相对的脚手架11连接成一整体,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0031该加固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古建筑自身状况,在古建筑的个别墙体1。

12、的脆弱部位进行加设钢管支撑图中未示出,通过扣件固定在内、外侧脚手架11上,并垂直于墙面支撑墙体1或者侧面紧贴于墙面以保护墙体1。由于该钢管支撑可根据各种情况自行增加,并均通过扣件固定在内外脚手架上形成一整体结构,从而可对古建筑起到更好的加固和保护作用。说明书CN102383617ACN102383633A3/3页50032为了能够在古建筑的移位或顶升工程中能够对古建筑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可将整个脚手架11的底部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从能够使脚手架11与古建筑一起移位或顶升,从而实现在移位或顶升施工中,从始至终对古建筑进行整体性的加固保护。0033再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的古。

13、建筑的临时加固装置包括0034脚手架11,按照古建筑的墙轴线走向、分别至下而上搭设在墙体1内、外两侧,并与墙体1相紧贴;0035通长钢管13,分别从墙体1上的门洞和窗洞穿过,并与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焊接固定;0036保护垫,垫设于脚手架11与古建筑的紧贴部位;0037钢管支撑,加设于古建筑的个别墙体1的脆弱部位。0038上述的墙体1内、外两侧的脚手架11均搭设为两竖排,并且靠墙体1的一排脚手架11通过防护垫12与墙体1相紧贴。而整个脚手架11的底部可搭设并固定在用于承载古建筑荷载的托盘结构上。0039采用该临时加固方法和装置,可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从内、外、上、下以及重点部位等多个方位对古建筑进行加固,适用于古建筑的移位或顶升工程时的整体或局部的临时加固。当然同样也适用于古建筑的修缮施工时的加固,不但能够起到有效的临时加固和保护作用,而且在修缮时还可充当通用脚手架11的作用,一举两得。0040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说明书CN102383617ACN102383633A1/2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83617ACN102383633A2/2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8361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