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限制出入口的人和车辆等的通行的门装置,尤其涉及在站台限制上下
列车的乘客通行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铁路公司为了防止乘客从站台掉落到轨道内,采用的办法是沿着站台的侧
端部设置防护栏。该防护栏不仅要防止乘客从站台跌入轨道内,还必须确保上下停靠
在站台的列车的乘客的通路。例如有一种防护栏,在其与停靠在站台的列车的门(车
门)相对的位置设有沿水平方向滑动而进行开闭的滑动门(参照专利文献1)。该防护栏
是这样的结构:通常关闭着滑动门,在允许乘客上下停靠在站台的列车时打开滑动门。
通过打开滑动门来确保乘客的通路。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防护栏,其中代替上述滑动门,在竖立地设置于站台侧端部
的相邻两根支柱之间架设沿着该支柱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可动栏(参照专利文献2)。
该防护栏在与停靠在站台的列车的门(车门)相对的位置设置可动栏。对于防护栏,通
常可动栏位于数十cm至1m左右的高度,从而防止乘客从站台掉入轨道内。此外,
在允许乘客上下停靠在站台的列车时,将可动栏提升至数m(2~3m)左右的高度,从
而确保上下该列车的乘客的通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22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列车种类的不同,设于一部车辆(一辆车)的车门的个数不同。此外,
车辆的长度也随种类而不同。即,根据列车种类的不同,车门的间隔不同。
如上所述,防护栏必须能确保上下停靠在站台的列车的乘客的通路。换言之,对
于停靠在所设置的站台的所有列车,防护栏必须通过滑动门或可动栏来开闭与车门相
对的位置。
专利文献1的防护栏在打开滑动门时必须用门套来收纳该滑动门。设置该门套的
空间限制了滑动门的宽度及滑动门的间隔等。因此,在停靠的列车的种类多的站台的
情况下,对于所有种类的列车,很难使滑动门与各种列车的车门相对。此外,因时刻
表修订等而再有其他种类的列车停靠站台的情况下,有时该列车的车门与滑动门不相
对。
由此可见,存在如下等问题:因停靠于站台的列车而限制了能够应用的范围,或
因所设置的防护栏而限制了能够停靠的列车的种类(限制时刻表修订等)。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使可动栏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不必如专利
文献1的结构那样必须用门套。因此,某种程度上能够自由地设定该可动栏的宽长。
因而能够抑制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那样的问题。但是,为使该可动栏沿上下方向滑
动,必须在站台竖立地设置约2~3m的高度的支柱。另一方面,在地铁的站台的情
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因顶棚的高度而限制了可竖立地设置的支柱的高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装置,关于其可应用的范围,抑制了设置场所及其
环境的影响,并且在使阻拦部件沿上下方向滑动时,提高了处于其周边的人员的安全
性。
本发明的门装置为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其目的而具备如下结构。
在出入口的两侧分别竖立地设置有固定支柱。在每个固定支柱上,以可相对于该
固定支柱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可动支柱。并且在相邻的可动支柱之间以
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架设有阻拦部件。
因此,在将可动支柱以及阻拦部件降至下限时,阻拦部件位于约数十cm至1m
的高度,在将可动支柱以及阻拦部件升至上限时,即使使阻拦部件到达2m左右的高
度,也能够抑制固定支柱以及可动支柱的高度。因此,对于可应用的范围,抑制了设
置场所及其环境的影响。特别在应用于站台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抑制因停靠的列车
的种类而受到的限制、或因站台的顶棚高度等环境而受到的影响。
此外,可动支柱在内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被驱动的驱动部件,并且形成有引导
槽,该引导槽引导阻拦部件沿上下方向滑动。结合部件将阻拦部件与驱动部件连结。
该结合部件具有:两个接合片;以及连接这两个接合片的中间片。在此所说的中间片
是指位于未直接连接的两个片(在此为接合片)之间、并连接这两个片的连结片。该结
合部件的截面形状例如是コ字状或H字状。
此外,引导槽具有与驱动部件相对的壁面。并且,可动支柱在可动支柱的框架与
引导槽之间、或者在与驱动部件相对的壁面上,设置有间隙,其中在阻拦部件沿上下
方向滑动时,与该阻拦部件一同沿上下方向滑动的结合部件的中间片通过该间隙。
因此,即使从与阻拦部件相同的方向将手指放入可动支柱内部,也能够通过与该
驱动部件相对的壁面来防止该手指接触到驱动部件。即,在使阻拦部件沿上下方向滑
动时,即使处于周边的人员因玩耍等而将手指放入可动支柱内部,也能够防止其手指
被卷入驱动部件。由此能够提高在使阻拦部件沿上下方向滑动时的处于周边的人员的
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对于可应用的范围,抑制了设置场所及其环境的影响,并且能够提
高在使阻拦部件沿上下方向滑动时的处于周边的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防护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
图2是从与列车的车门相对的站台侧观察的可动栏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可动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对可动栏从关闭状态到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可动栏从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可动支柱的下侧阻拦杆的安装位置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驱动盒的外观的概要图。
图8是示出驱动盒的外观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可动支柱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图。
图10是示出另一示例的可动支柱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图。
图11是示出另一示例的可动支柱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图。
标号说明
1:可动栏;11:固定支柱;12:可动支柱;13:上侧阻拦杆;14:下侧阻拦杆;
21:驱动盒;22:引导槽;31~34:辊;41:无端带;42:结合部件;45: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以防止在站台等候列车的
乘客从站台掉入轨道内的防护栏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站台的防护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图1(A)是从上方观察站台的平面
图,图1(B)是从相对侧观察站台的侧端部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防护栏具有多个
可动栏1,所述多个可动栏1沿站台的侧端部以适当的间隔(2m~3m的间隔)设置。
各可动栏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装置。
如上所述,列车根据其种类的不同而车门的间隔不同。关于该防护栏,为了与停
靠在所设置的站台的列车的种类无关地使可动栏1与这些列车的车门相对,可动栏1
比停靠在站台的列车的车门的宽度宽。通过打开可动栏1,从而确保上下列车的乘客
的通路。此外,通过关闭可动栏1,从而防止处于站台的乘客等掉入轨道内。此外,
为了防止位于站台的乘客等从相邻的可动栏1之间掉入轨道内,在相邻的可动栏1
之间架设了固定杆2。在图1中示出了将两根固定杆2上下排列地架设于相邻的可动
栏1之间的示例,但固定杆2的数量既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以上。
另外,对于停靠在站台的每种列车,可动栏1与该列车的整个车门相对即可,即
使有的部分与不是列车门的部分相对也没有什么问题。
图2是从与列车的车门相对的站台侧观察的平面图。图2是可动栏关闭的状态(关
闭状态)。
该可动栏1具有2根固定支柱11、2根可动支柱12、2根阻拦杆13、14。固定
支柱11竖立地设置于站台的侧端部。在站台上,在固定支柱11的设置位置处安装有
基座。2根固定支柱11之间成为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路。换言之,2根固定支柱11
被设置成与停靠在站台的列车的种类无关地涵盖与各列车的车门相对的位置。固定支
柱11的高度为约130cm~150cm。此外,固定支柱11是能经受100kgf左右的承重的
钢材。
2根可动支柱12以可相对于固定支柱11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每个
固定支柱11上。可动支柱12安装于固定支柱11的背面(轨道侧)。可动支柱12是高
度为130cm左右的钢材。阻拦杆13、14上下排列地架设于2根可动支柱12之间。
位于上侧的阻拦杆13(下面也称为“上侧阻拦杆13”)固定于可动支柱12的上端部附近。
而位于下侧的阻拦杆14(下面也称为“下侧阻拦杆14”)以可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
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上侧阻拦杆13的高度为距离站台的上
表面130cm左右,下侧阻拦杆14的高度为距离站台的上表面65cm左右。阻拦杆13、
14例如是直径为48mm、厚度为3.5mm的PC管。下侧阻拦杆14的高度为当可动栏
1处于关闭状态时能防止幼儿(2岁幼儿的身高为80~90cm)和轮椅使用者(轮椅的扶手
高度为60cm左右)通过站台上表面与下侧阻拦杆14之间而掉入轨道内的高度。此外,
下侧阻拦杆14的高度还使得位于站台上的乘客等不易被绊脚。
另外,阻拦杆13、14能限制乘客等通行即可,也可以置换成绳索或板等来构成。
此外,在相邻的可动栏1之间,将上述2根固定杆2上下排列地架设在固定支柱
11上。下侧的固定杆2的高度为距离站台的上表面65cm左右,上侧的固定杆2的高
度为距离站台的上表面130cm左右。固定杆2是例如直径为50mm、厚度为2mm的
SUS管。由于如上述这样将固定杆2安装于固定支柱11上,因此无需另行准备用来
安装固定杆2的支柱,不会有损站台的美观,并且能够抑制防护栏的设置成本。
图3是示出该可动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该可动栏1具有控制部50、可
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阻拦杆驱动电
机54、通信部55、报知部56。
控制部50控制可动栏1各部分的动作。如上所述,可动栏1在乘客通路的两侧
设置有固定支柱11,并且以可相对于该固定支柱11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了可动支柱12。可动栏1在每个固定支柱11上设置有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可动支
柱驱动控制部51按照来自控制部50的指示,联动地控制设置于2根固定支柱11上
的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以使得2根可动支柱12移动至大致相同的高度。
固定支柱11在其内部绷设有沿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的无端带。可动支柱12与设
置在固定支柱11内部的无端带结合。该无端带通过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的驱动力被
旋转驱动。可动支柱12伴随着无端带的旋转而相对于固定支柱11沿上下方向滑动。
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能够沿正向(可动支柱12上升的方向)和反向(可动支柱12下降
的方向)旋转。
并且,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具有传感器(未图示),该传感器用来检测可动支
柱12相对于固定支柱11的位置处于下限位置的情况、以及可动支柱12相对于固定
支柱11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此外,通过在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中设置的编
码器,能获得与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的驱动量相应的可动支柱12的位移量。
此外,关于可动栏1,在以可相对于2根固定支柱11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
式安装的可动支柱12之间架设了2根阻拦杆13、14。如上所述,上侧阻拦杆13固
定于可动支柱12的上端部附近。而下侧阻拦杆14以可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方
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栏1在每个可动支柱12中设置有阻拦杆驱动电机54。
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按照来自控制部50的指示,联动地控制设置于2根可动支柱
12中的阻拦杆驱动电机54,以使下侧阻拦杆14的两端相对于可动支柱12移位至大
致相同的高度。
在后面将进行详细描述,可动支柱12在其内部绷设有沿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的
无端带。下侧阻拦杆14与该无端带连结。该无端带通过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
被旋转驱动。下侧阻拦杆14伴随着无端带的旋转而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方向滑
动。阻拦杆驱动电机54能够沿正向(下侧阻拦杆14上升的方向)和反向(下侧阻拦杆
14下降的方向)旋转。
并且,上侧阻拦杆13被用作绷设无端带的轴。此外,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具有
传感器(未图示),该传感器用来检测下侧阻拦杆14相对于可动支柱12的位置处于下
限位置的情况、以及下侧阻拦杆14相对于可动支柱12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
此外,通过设置于阻拦杆驱动电机54中的编码器,能获得与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驱
动量相应的下侧阻拦杆14的位移量。
通信部55控制与停靠在站台的列车及站务室处设置的管理装置等上位装置之间
的通信。与列车的通信经由公知的无线转发机(transponder)进行。报知部56对乘客和
站务员等进行基于声音等的警告报知。
接下来,对该可动栏1的开闭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图4是对该可动栏从关闭状
态到打开状态的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可动栏1通常为关闭状态,当列车到达站台时,转移到打开状态。并且,当乘客
上下列车结束时,转移到关闭状态。
在可动栏1中,当通信部55接收到打开指示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驱动可
动支柱驱动电机52,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图4(A)示出了可动栏1的关闭状态。
此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进行使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
常速度的固定功率控制,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12以40cm/s
向上方滑动。此时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正向旋转。当可动支柱12到达上限位置时,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使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停止(参照图4(B))。
之后,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驱动阻拦杆驱动电机54,使下侧阻拦杆14向上方
滑动。此时,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进行使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
通常速度的固定功率控制,使下侧阻拦杆14向上方滑动。例如使下侧阻拦杆14以
40cm/s向上方滑动。此时阻拦杆驱动电机54正向旋转。当下侧阻拦杆14到达上限
位置时,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使阻拦杆驱动电机54停止(参照图4(C))。该状态为打
开状态。在该打开状态时,下侧阻拦杆14位于距离站台的上表面2m左右的高度。
接下来,对可动栏1从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图5是说明可
动栏从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图5(A)与图4(C)同样地示出了可动栏1
的打开状态。
在可动栏1中,当通信部55接收到关闭指示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驱动可
动支柱驱动电机52,使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此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进
行使可动支柱驱动电机52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固定功率控制,使可动
支柱12向下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12以40cm/s向下方滑动。此时,可动支柱驱
动电机52反向旋转。当可动支柱12到达下限位置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使可
动支柱驱动电机52停止(参照图5(B))。
此后,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驱动阻拦杆驱动电机54,使下侧阻拦杆14向下方
滑动。此时,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进行使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
通常速度的固定功率控制,使下侧阻拦杆14向下方滑动。例如使下侧阻拦杆14以
40cm/s向下方滑动。此时,阻拦杆驱动电机54反向旋转。当下侧阻拦杆14到达下
限位置时,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使阻拦杆驱动电机54停止(参照图5(C))。该状态为
关闭状态。图5(C)为与图4(A)相同的关闭状态。
接下来,对以可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下侧阻拦
杆14的滑动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可动支柱的下侧阻拦杆的安装位置的放大图。如
图6所示,下侧阻拦杆14的端部安装于驱动盒21(驱动盒21保持下侧阻拦杆14的端
部)。
阻拦杆驱动控制部53通过使驱动盒21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方向滑动,从
而使端部被该驱动盒21保持的下侧阻拦杆14沿上下方向滑动。可动支柱12在内部
形成有引导槽22,该引导槽22对驱动盒21的上下方向滑动进行引导。可动支柱12
在与另一可动支柱12相对的侧面形成有与引导槽22连通的开口面。
图7是示出驱动盒的外观的概要图。此外,图8(A)是图7中的A-A的剖视图。
图8(B)是图7中的B-B方向的向视图。图8(C)是图7中的C-C方向的向视图。
驱动盒2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是L字形状。在L字的两端部分别沿上下方向排列
地安装有两个辊31~34。该辊31~34是将轴承安装到驱动盒21上设置的固定轴上
的结构。如图所示,下侧阻拦杆14安装在L字的弯曲部附近。
图9是示出可动支柱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图。在可动支柱12的内部形成有截面为
L字型的引导槽22,上述的驱动盒21插入该引导槽22中。引导槽22在图9中是由
粗线围成的区域。该引导槽22由沿上下方向竖立地设置的多个壁面构成。关于插入
引导槽22中的驱动盒21,安装于其两端部的辊31~34的周面与引导槽22的壁面抵
接。
无端带41配置在引导槽22的外侧。如上所述,无端带41沿上下方向被旋转驱
动。无端带41与引导槽22的一个壁面相对。如图9所示,在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
41相对的壁面的端部与可动支柱12的框架之间有数mm(4mm左右)的间隙。コ字型
的结合部件42将带41与驱动盒21结合。具体来说,在结合部件42中,中间片位于
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的壁面的端部与可动支柱12的框架之间的间隙中,与
该中间片连续的一个片(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合片)与无端带41接合,与该中间片连
续的另一个片(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合片)与驱动盒21接合。在此所说的中间片是指
位于未直接连接的两个片之间并连接这两个片的连结片。
当无端带41通过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沿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时,利用结
合部件42与无端带41结合的驱动盒21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端部安装于该驱动
盒21上的下侧阻拦杆14沿上下方向滑动。
此外,在驱动盒21沿上下方向滑动时,安装于该驱动盒21的两端部的辊31~
34相应地顺着滑动的方向旋转。因此,驱动盒21顺畅地沿上下方向滑动。
此外,由于使引导槽22以及驱动盒2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因此
能够抑制下侧阻拦杆14相对于轴向及与该轴向垂直的方向的晃荡。
并且,即使因玩耍等而从可动支柱12侧面的下侧阻拦杆14侧的开口面将手指等
放入引导槽22内,也能够通过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的壁面来防止手指等接
触到无端带41。因此,在无端带41通过阻拦杆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沿上下方向被
旋转驱动时,即使从可动支柱12侧面的下侧阻拦杆14侧的开口面将手指放入,也能
够防止无端带41将放入的手指卷入,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结合部件42的中间片位于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
的壁面的端部与可动支柱12的框架之间的间隙中,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引导槽
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的壁面设置切口45,该切口45供结合部件42的中间片沿上下
方向进行滑动。此外,关于结合部件42的截面形状,既可以如图11所示成为H字
形状,也可以成为其他形状。结合部件42如果是具有未直接连接的两个片以及连接
这两个片的连结片的形状,那么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形状。
利用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结构,即使从可动支柱12侧面的下侧阻拦杆14侧的
开口面将手指放入,也同样能够防止无端带41将放入的手指卷入,从而能够提高安
全性。
此外,在该情况下,切口45以连续至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的壁面的上
端或下端中的一端的方式形成,而另一端最好是不进行截断。即,为设置该切口部
45,最好不将引导槽22的与无端带41相对的壁面分割成两部分。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示例中的无端带41置换成链条等其他部件。此外,在上述
示例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设置在站台的可动栏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
用作在工地现场等车辆出入的出入口等处设置的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