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伸缩式警棍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暴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伸缩式警棍。
背景技术
前述的伸缩式警棍是我国公安民警特别是治安警和武警值勤时随身佩戴的警械
之一,由于其表现为伸缩式结构并且大都在甩出状态下使用,因而又称“甩棍”或“多节棍”。
通常为三节,但并非限于三节。
在公开的中外专利文献中均可见诸伸缩式警棍的技术信息,如CN104457414A(能
提升组装便利性及稳定性的伸缩式警棍)、CN105865259A(伸缩式警棍的定位控制机构)、
CN101598521A(一种无级伸缩警棍)、CN200734676U(伸缩警棍)和美国专利US20130150167
(伸缩警棍),等等。
通过对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并且结合已有技术中广为使用的状
况可知:在使用伸缩式警棍时,中管的一端被甩出外管的外管腔并由中管锁定机构对中管
的另一端(尚位于外管腔内的一端)锁定,同时后管的一端被甩出中管的中管腔并由后管锁
定机构对后管的另一端(尚位于中管腔内的一端)锁定,整个伸缩式警棍处于伸长并被锁定
的状态。具体而言中管锁定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形状均呈扇形的两鼓蝶进入开设在外管腔的
外管腔腔壁上的中管锁定槽内将中管与外管锁定,后管锁定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形状均呈扇
形的两鼓蝶进入开设在中管腔的中管腔腔壁上的后管锁定槽内将后管与中管锁定;当使用
完毕后,通过按压解锁机构的解锁按钮,由解锁机构的解锁杆(也称“挺杆”或“挺芯”)对中
管锁定机构的两鼓蝶以及后管锁定机构的两鼓蝶作用,迫使中管锁定机构的两鼓蝶退出前
述的中管锁定槽,同时迫使管锁定机构的两鼓蝶退出前述的后管锁定槽,整个伸缩式警棍
处于解锁并收缩状态。所谓的收缩状态是指:中管缩入外管腔内,后管缩入中管腔内。
因用于将后管与中管锁定的后管锁定机构的结构以及作用机理是完全与用于将
中管与外管锁定的中管锁定机构的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相同的,因而申请人仅针对中管锁定
机构的结构体系的两鼓蝶说明如下:由于包括上面提及的专利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中管锁
定机构的两鼓蝶的各自的外圆弧半径是与前述的中管腔的半径相同甚至略小于中管腔的
半径并且两鼓蝶的圆心为前述外管腔的中心,因而在中管锁定机构将中管与外管锁定的状
态下,鼓蝶的外圆弧面与前述中管锁定槽的槽壁即槽底壁的接触面较小,单位面积受力大,
于是在冲击状态下容易损及外管的前述中管锁定槽甚至造成外管报废。尤其,如业界所知,
由于外管及中管的材料通常采用航空合金铝(也称“航空铝合金”),而鼓蝶的材料为钢材,
因而中管锁定槽更易损坏。
在上面申请人提及的冲击的概念是:在某些场合,需将警棍作为简易或称临时破
拆器材使用,例如对车辆或建筑物玻璃冲击,以便解救被困人员。
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进行了
非有限次数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
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增大鼓蝶外圆弧面与锁定槽之间的接触面积
而藉以减小锁定槽的单位面积受力并延长使用寿命的结构改进的伸缩式警棍。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结构改进的伸缩式警棍,包括一外管,在该外
管的外管腔的右端并且围绕外管腔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凹陷于外管腔的腔壁表面的中管
锁定槽;一中管,该中管与所述的外管腔滑动配合,在该中管 中管腔的右端并且围绕中管
腔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凹陷于中管腔的腔壁表面的后管锁定槽;一后管,该后管与所述中
管腔滑动配合;一中管锁定机构,该中管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中管的左端并且在中管的右
端被甩出所述外管腔的状态下由该中管锁定机构探入所述中管锁定槽将中管的左端与所
述外管的右端锁定;一后管锁定机构,该后管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后管的左端并且在后管
的右端被甩出所述中管腔的状态下由该后管锁定机构探入所述后管锁定槽将后管的左端
与所述中管的右端锁定;一用于使所述中管锁定机构退出所述中管锁定槽而藉以解除中管
的左端与所述外管的右端之间的锁定关系以及使所述后管锁定机构退出所述后管锁定槽
而藉以解除后管的左端与所述中管的右端之间的锁定关系的解锁机构,该解锁机构设置在
外管的左端端部并且与中管锁定机构以及后管锁定机构相配合;一冲击头,该冲击头设置
在所述后管的右端端部,其中:在所述中管的左端开设有用于使所述中管腔与外界相通的
第一鼓蝶滑动槽腔和一第二鼓蝶滑动槽腔,该第一鼓蝶滑动槽腔以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围
绕中管的圆周方向彼此保持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在所述后管的左端开设有用于使后管的后
管腔与外界相通的一第三鼓蝶滑动槽腔和一第四鼓蝶滑动槽腔,该第三鼓蝶滑动槽腔以及
第四鼓蝶滑动槽腔围绕后管的圆周方向彼此保持面对面的位置关系,所述的中管锁定机构
在同时对应于所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以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的位置设置在所述中管的左
端,所述的后管锁定机构在同时对应于所述第三鼓蝶滑动槽腔以及第四鼓蝶滑动槽腔的位
置设置在所述后管的左端并且该后管锁定机构的结构与中管锁定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中
管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鼓蝶、第二鼓蝶和一对鼓蝶弹簧,第一鼓蝶与所述的第一鼓蝶滑动槽
腔滑动配合,在该第一鼓蝶朝向所述中管腔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鼓蝶耳,在该第一鼓蝶耳
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第一鼓蝶解锁孔,第二鼓蝶与所述的第二鼓蝶滑动槽腔滑动配合,在
该第二鼓蝶朝向所述中管腔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二鼓蝶耳,在该第二鼓蝶耳上并且在对应于
所述第一鼓蝶解锁孔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二鼓蝶解锁孔,一对鼓蝶弹簧支承在第一鼓蝶与第
二鼓蝶之间,当所述中管的右端被甩出所述外管腔时,所述的第一鼓蝶以及第二鼓蝶在所
述的一对鼓蝶弹簧的作用力下分别探出所述的第一鼓蝶滑动槽腔以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
并且同时探入所述的中管锁定槽将中管的左端与外管的右端锁定,其中,第一、第二鼓蝶的
外圆面是彼此相同的,所述的解锁机构与第一鼓蝶解锁孔以及第二鼓蝶解锁孔相对应;特
征在于所述第一鼓蝶的外圆面的中间区域圆弧半径是与两侧区域圆弧半径不同的,并且中
间区域圆弧半径与所述中管锁定槽的内半径相同,而圆心为所述外管腔的中心;两侧区域
圆弧半径与中管的中管外半径相同,而圆心为所述第一鼓蝶耳解锁孔的中心。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以所述中间区域圆弧的两端端点向所述外管腔
的中心方向所作的第一法线并且由该第一法线在外管腔的中心相交处所形成的第一夹角
的角度范围构成为所述中间区域圆弧的长度;以所述两侧区域圆弧的两端端点向所述第一
鼓蝶耳解锁孔的中心方向所作的第二法线并且由该第二法线在第一鼓蝶解锁孔的中心相
交处所形成的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构成为所述两侧区域圆弧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0-80°;所述
的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5-85°。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鼓蝶的右侧构成有一凹陷于第一
鼓蝶的右表面的第一鼓蝶防冲击槽,该第一鼓蝶防冲击槽与所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的第一
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相对应,在所述第二鼓蝶的右侧构成有一凹陷于第二鼓蝶的右表面的
第二鼓蝶防冲击槽,该第二鼓蝶防冲击槽与所述第二鼓蝶滑动槽腔的第二鼓蝶滑动槽腔右
腔壁相对应;当所述中管的右端被甩出所述外管腔时,所述的第一鼓蝶以及第二鼓蝶在所
述的一对鼓蝶弹簧的作用力下分别探出所述的第一鼓蝶滑动槽腔以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
并且同时探入所述的中管锁定槽将中管的左端与外管的右端锁定,而所述第一鼓蝶防冲击
槽保持着与所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相对应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鼓蝶防冲击槽保持
着与所述第二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相对应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管的右端并且位于所述外管腔的腔壁上
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嵌设有一外管调隙环和一外管限位环,该外管限位环位于外管调隙环
的左侧,在所述中管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中管的圆周方向嵌设有中管挡圈和中管左调
隙环,中管挡圈对应于所述外管限位环的左侧,而中管调隙环对应于中管挡圈的左侧,当中
管挡圈与外管限位环接触时,所述中管的右端甩出外管腔的极限程度被限定;在所述中管
的右端并且位于所述中管腔的腔壁上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嵌设有一中管限位环和一中管
右调隙环,该中管右调隙环b位于中管限位环的右侧,在所述后管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
后管的圆周方向嵌设有后管挡圈和后管调隙环,该后管调隙环位于后管挡圈的左侧,当后
管挡圈与中管限位环接触时,所述外管的右端甩出中管腔的极限程度被限定。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鼓蝶朝向所述第二鼓蝶的一侧
开设有一对第一鼓蝶弹簧支承孔,而在第二鼓蝶朝向第一鼓蝶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一对第
一鼓蝶弹簧支承孔的位置开设有一对第二鼓蝶弹簧支承孔,所述的一对鼓蝶弹簧的一端支
承在一对第一鼓蝶弹簧支承孔内,而另一端支承在一对第二鼓蝶弹簧支承孔内;在所述后
管的右端并且位于后管腔的后管腔腔壁上构成有冲击头配接内螺纹,所述冲击头的左端探
入后管腔并且在该冲击头的左端外壁上构成有冲击头外螺纹,该冲击头外螺纹与冲击头配
接内螺纹彼此螺纹配合固定。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鼓蝶防冲击槽以及第二鼓蝶防冲
击槽均为圆弧形槽并且彼此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均相等,所述中管的管壁厚度是与第一
鼓蝶防冲击槽以及第二鼓蝶防冲击槽的宽度相适应的。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解锁机构包括支承盖、解锁杆固定
座、解锁按钮、解锁弹簧和解锁杆,支承盖与所述外管的左端配接并且探入到所述外管腔
内,该支承盖具有一解锁弹簧腔,解锁杆固定座与开设在支承盖的支承盖底壁的中央位置
的解锁杆固定座配合孔滑动配合,解锁按钮对应于解锁弹簧腔的位置设置,解锁弹簧位于
解锁弹簧腔内,该弹簧锁弹簧的一端支承在解锁按钮朝向解锁杆固定座的一侧,而解锁弹
簧的另一端支承在所述支承盖底壁朝向解锁弹簧腔的一侧,解锁杆位于所述的外管腔内,
在该解锁杆的左端构成有一螺杆头,该螺杆头依次旋入解锁杆固定座以及解锁按钮,在解
锁杆的右端形成有一解锁杆导向头,该解锁杆导向头与所述的第一鼓蝶解锁孔以及第二鼓
蝶解锁孔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解锁按钮朝向所述解锁杆固定座
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延伸有解锁按钮连接座,在该解锁按钮连接座的轴向中央开设有一解锁
按钮连接座螺杆头连接螺纹孔,在所述解锁杆固定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固定座螺杆孔,
所述解锁杆的螺杆头依次旋入固定座螺杆孔以及解锁按钮连接座螺杆头连接螺纹孔,所述
解锁弹簧的一端套置在解锁按钮连接座上,所述的解锁弹簧为锥形弹簧。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外管外紧套设有一护套,在该
护套的外表面形成有防滑凸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第一鼓蝶的外圆面的中间区域圆
弧半径设计为与两侧区域圆弧半径不同,并且中间区域圆弧半径与中管锁定槽的内半径相
同,而圆心为外管腔的中心,两侧区域圆弧半径与中管的中管外半径相同,而圆心为所述第
一鼓蝶耳解锁孔的中心,因而可显著增大第一鼓蝶的外圆面与中管锁定槽的接触面积,使
中管锁定槽的单位面积受力减小,第二鼓蝶同例,从而可显著延长外管以及中管的使用寿
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中管锁定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第二鼓蝶分别与中、外管锁定槽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
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
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和右之类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依据图1所
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外管1,在该外管1的外管腔11的右端并且围绕外管腔11的圆
周方向开设有一凹陷于外管腔11的腔壁表面的中管锁定槽111;示出了一中管2,该中管2与
前述的外管腔11滑动配(也可称“插拔配合”),在该中管2 中管腔21的右端并且围绕中管腔
21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凹陷于中管腔的腔壁表面的后管锁定槽211;示出了一后管3,该后
管3与前述中管腔21滑动配合(也可称“插拔配合”);示出了一中管锁定机构4,该中管锁定
机构4设置在前述中管2的左端并且在中管2的右端被甩出前述外管腔11的状态下由该中管
锁定机构4探入前述中管锁定槽111将中管2的左端与前述外管1的右端锁定;示出了一后管
锁定机构5,该后管锁定机构5设置在前述后管3的左端并且在后管3的右端被甩出前述中管
腔21的状态下由该后管锁定机构5探入前述后管锁定槽211将后管3的左端与前述中管2的
右端锁定;示出了一用于使前述中管锁定机构4退出前述中管锁定槽111而藉以解除中管2
的左端与前述外管1的右端之间的锁定关系以及使前述后管锁定机构5退出前述后管锁定
槽211而藉以解除后管3的左端与前述中管2的右端之间的锁定关系的解锁机构6,该解锁机
构6设置在外管1的左端端部并且与中管锁定机构4以及后管锁定机构5相配合(也可称“相
对应”);示出了一冲击头7,该冲击头7设置在前述后管3的右端端部。
前述的外管1、中管2以及后管3优选采用航空合金铝(也称“航空铝合金”)制作,但
也可采和不锈钢或其它等效的材料制作。此外,考虑到后管3的耐敲击效果,可用经热处理
的合金结构钢充当后管3。
在前述中管2的左端开设有用于使前述中管腔21与外界相通即与外管腔11相通的
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和一第二鼓蝶滑动槽腔23,该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以及第二鼓蝶滑动
槽腔23围绕中管2的圆周方向彼此保持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在前述后管3的左端开设有用于
使后管3的后管腔31与外界相通即与中管腔21相通的一第三鼓蝶滑动槽腔32和一第四鼓蝶
滑动槽腔33,该第三鼓蝶滑动槽腔32以及第四鼓蝶滑动槽腔33围绕后管3的圆周方向彼此
保持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前述的中管锁定机构4在同时对应于前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以
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23的位置设置在前述中管2的左端,前述的后管锁定机构5在同时对应
于前述第三鼓蝶滑动槽腔32以及第四鼓蝶滑动槽腔33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后管3的左端并且
该后管锁定机构5的结构与中管锁定机构4的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由于后管锁定机构5的结构与中管锁定机构4的结构相同,以及后管锁
定机构5将后管3的左端与中管2的右端锁定的锁定方式完全与中管锁定机构4将中管2的左
端与外管1的右端锁定的锁定方式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中管锁定机构4作详细说
明。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中管锁定机构4包括第一鼓蝶42(也可称“第一制动
块”,以下同)、第二鼓蝶43和一对鼓蝶弹簧44(也可称“第二制动块”,以下同),第一鼓蝶42
(材质为钢材)与前述的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滑动配合,在该第一鼓蝶42朝向前述中管腔21
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鼓蝶耳421,在该第一鼓蝶耳421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第一鼓蝶解锁孔
4211,外圆面与第一鼓蝶42的外圆面相同的第二鼓蝶43(材质为钢材)与前述的第二鼓蝶滑
动槽腔23滑动配合,在该第二鼓蝶43朝向前述中管腔21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二鼓蝶耳431,在
该第二鼓蝶耳43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鼓蝶解锁孔4211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二鼓蝶解锁
孔4311,一对鼓蝶弹簧44支承在第一鼓蝶42与第二鼓蝶43之间。
作为优选的方案并且由图2所示,第一鼓蝶耳431有上下彼此对应的一对,该对第
一鼓蝶耳43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供第一鼓蝶耳421镶入的第一鼓蝶耳镶入腔4312。
当前述中管2的右端被甩出前述外管腔11时,前述的第一鼓蝶42以及第二鼓蝶43
在前述的一对鼓蝶弹簧44的作用力下分别探出前述的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以及第二鼓蝶
滑动槽腔23并且同时探入前述的中管锁定槽111将中管2的左端与外管1的右端锁定。前述
的第一、第二鼓蝶42、43的形状相同并且均呈扇形。
请参见图3至图4并且继续结合图1和图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
点:前述第一鼓蝶42的外圆面的中间区域圆弧半径是与两侧区域圆弧半径不同的,并且中
间区域圆弧半径与前述中管锁定槽111的内半径(即中管锁定槽111的槽底壁的圆弧半径)
相同,而圆心O1(即中间区域圆弧半径的圆心O1)为前述外管腔11的中心;两侧区域圆弧半径
与中管2的中管外半径(即中管外壁的圆弧半径)相同,而圆心O2(即两侧区域圆弧半径的圆
心O2)为前述第一鼓蝶耳解锁孔4211的中心。由于第二鼓蝶43与前述第一鼓蝶42的情形相
同,因而不再赘述。
重点见图3和图4,以前述中间区域圆弧的两端端点向前述外管腔11的中心方向所
作的第一法线8并且由该第一法线8在外管腔11的中心相交处所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
围构成为前述中间区域圆弧的长度;以前述两侧区域圆弧的两端端点向前述第一鼓蝶耳解
锁孔4211的中心方向所作的第二法线9并且由该第二法线9在第一鼓蝶解锁孔4211的中心
相交处所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构成为前述两侧区域圆弧的长度,该两侧区域圆弧
长度彼此相等。
前述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围以及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分别优选为50°和85°,较
好地分别为60°和75°,更好地分别为70°和65°,最好地分别为80°和55°(本实施例分别选择
80°和55°)。由此可知,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50-80°,而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55-85°。
依据图3和图4的示意并且依据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可毫无疑问地确定:第二夹角β有两
个。
重点见图1和图2,在前述第一鼓蝶42的右侧构成有一凹陷于第一鼓蝶42的右表面
的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该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与前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22的第一鼓蝶
滑动槽腔右腔壁221相对应,在前述第二鼓蝶43的右侧构成有一凹陷于第二鼓蝶43的右表
面的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该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与前述第二鼓蝶滑动槽腔23的第二鼓
蝶滑动槽腔右腔壁231相对应;当前述中管2的右端被甩出前述外管腔11时,前述的第一鼓
蝶42以及第二鼓蝶43在前述的一对鼓蝶弹簧44的作用力下分别探出前述的第一鼓蝶滑动
槽腔22以及第二鼓蝶滑动槽腔23并且同时探入前述的中管锁定槽111将中管2的左端与外
管1的右端锁定,而前述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保持着与前述第一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221
相对应的状态以及前述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保持着与前述第二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231
相对应的状态,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外管1的右端并且位于前述外管腔11的腔壁(内壁)上围绕腔
壁的圆周方向嵌设有一外管调隙环12和一外管限位环13,该外管限位环13位于外管调隙环
12的左侧,在前述中管2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中管2的圆周方向嵌设有中管挡圈24a(本
实施例为三个)和中管左调隙环24b(本实施例为一个),中管挡圈24a对应于前述外管限位
环13的左侧,而中管左调隙环24b对应于中管挡圈24a的左侧,当中管挡圈24a与外管限位环
13接触时,则表明前述中管2的右端甩出外管腔11的极限程度被限定,也就是说中管2不能
再向外管腔11外伸展,否则会甩离外管1。更换外管调隙环12和中管左调隙环24b可确保中
管2与外管腔11的滑动配合效果。
在前述中管2的右端并且位于前述中管腔21的腔壁(内壁)上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
嵌设有一中管限位环25a和一中管右调隙环25b,该中管右调隙环25b位于中管限位环25a的
右侧,在前述后管3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后管3的圆周方向嵌设有后管挡圈34a(本实施
例为三个)和一个后管调隙环34b,该后管调隙环34b位于后管挡圈34a的左侧,当后管挡圈
34a与中管限位环25a接触时,则表明前述外管3的右端甩出中管腔21的极限程度被限定,也
就是说后管3不能再向中管腔21外伸展,否则会甩离中管2。更换中管右调隙环25b以及后管
调隙环34b可确保后管3与中管腔21的滑动配合效果。
请重点见图2,在前述第一鼓蝶42朝向前述第二鼓蝶43的一侧开设有一对第一鼓
蝶弹簧支承孔423,而在第二鼓蝶43朝向第一鼓蝶42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一对第一鼓蝶弹
簧支承孔423的位置开设有一对第二鼓蝶弹簧支承孔433,前述的一对鼓蝶弹簧44的一端支
承在一对第一鼓蝶弹簧支承孔423内,而另一端支承在一对第二鼓蝶弹簧支承孔433内。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以及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均为圆弧形
槽并且彼此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均相等,前述中管2的管壁厚度是与第一鼓蝶防冲击槽
422以及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的宽度相适应的。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以及第二鼓蝶防冲击槽432的深度各为
0.2至0.8mm,较好地为0.2-0.5mm,更好地为0.2-0.3mm,最好为0.25mm,本实施例为0.25mm。
为了防止在定期保养的过程中即在拆装(拆卸与装配)时,一对鼓蝶弹簧44产生弹
出并丢失的情形,因此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将一对鼓蝶弹簧44朝向前述第一鼓蝶42的一端
并且在对应于一对第一鼓蝶弹簧支承孔423的位置与第一鼓蝶42固定,或者将一对鼓蝶弹
簧44在对应于一对第二鼓蝶弹簧支承孔433的位置与第二鼓蝶43固定。
请见图1,在前述后管3的右端并且位于后管腔31的后管腔腔壁上构成有冲击头配
接内螺纹35,前述冲击头7的左端探入后管腔31并且在该冲击头7的左端外壁上构成有冲击
头外螺纹71,该冲击头外螺纹71与冲击头配接内螺纹35彼此螺纹配合固定。
作为优选的方案并且由图1所示,在前述后管3的后管腔31左端内壁上并且在对应
于前述后管锁定机构5的左侧的位置加工有解锁杆导向座配接内螺纹36,在对应于该解锁
杆导向座配接内螺纹36的位置螺纹配接有一解锁杆导向座361,在该解锁杆导向座361的中
央位置开设有一解锁杆导向头导向孔3611,该解锁杆导向头导向孔3611同时与前述的第
一、第二鼓蝶耳解锁孔4211、4311相对应。
请继续见图1,前述的解锁机构6包括支承盖61、解锁杆固定座62、解锁按钮63、解
锁弹簧64和解锁杆65(也可称“挺杆”或“挺芯”,以下同),支承盖61与前述外管1的左端配接
并且探入到前述外管腔11内,该支承盖61具有一解锁弹簧腔611,解锁杆固定座62与开设在
支承盖61的支承盖底壁612的中央位置的解锁杆固定座配合孔6121滑动配合,解锁按钮63
对应于解锁弹簧腔611的位置设置,解锁弹簧64位于解锁弹簧腔611内,该弹簧锁弹簧64的
一端支承在解锁按钮63朝向解锁杆固定座62的一侧,而解锁弹簧64的另一端支承在前述支
承盖底壁612朝向解锁弹簧腔611的一侧,解锁杆65位于前述的外管腔11内,在该解锁杆65
的左端构成有一螺杆头651,该螺杆头651依次旋入解锁杆固定座62以及解锁按钮63,在解
锁杆65的右端形成有一锥形的解锁杆导向头652,该解锁杆导向头652对应于前述第一鼓蝶
解锁孔4211以及第二鼓蝶解锁孔4311并且还同时对应于前述的解锁杆导向头导向孔3611。
由此可知:第一、第二鼓蝶解锁孔4211、4311以及解锁杆导向头导向孔3611位于同一中心线
上,即三者的中心相同。
由图1所示,在前述解锁按钮63朝向前述解锁杆固定座62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延伸
有解锁按钮连接座631,在该解锁按钮连接座631的轴向中央开设有一解锁按钮连接座螺杆
头连接螺纹孔6311,在前述解锁杆固定座62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固定座螺杆孔621,前述解
锁杆65的螺杆头651依次旋入固定座螺杆孔621以及解锁按钮连接座螺杆头连接螺纹孔
6311,前述解锁弹簧64的一端套置在(即空套在)解锁按钮连接座631上。
由图1的示意可知,前述的解锁弹簧64为锥形弹簧,业界还习惯将锥形弹簧称为宝
塔形弹簧。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前述的外管1外紧套设有一护套14,在该护套14的外表面形成
有防滑凸缘。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护套14为黑色的塑料或尼龙护套,在塑料或尼龙护套的
外表面形成有防滑凸缘。然而如果用布套作为护套14,那么应当视为等同。
申请人结合图1和图2简述本发明的使用,当要启用本发明时,用手握住外管1,即
握住护套14,而后猛力作横向或作向下甩的动作,此时,中管2的右端速即从外管腔11向外
伸出,同时后管3的右端速即从中管腔21向外伸出。在该状态下,一旦遇到需要由冲击头7冲
击车辆玻璃或建筑物门窗玻璃或类似的物体的情形时,则由冲击头7击打。在该过程中,由
于冲击力或称冲击惯性的作用,解锁机构6的解锁杆65往往会出现窜动,具体而言:当解锁
杆65右行时,会克服解锁弹簧64的弹簧力而拉带(带动)解锁杆固定座62以及解锁按钮63的
解锁按钮连接座631,使解锁杆65产生非正常位移,并且解锁杆65的解锁杆导向头652在对
应于彼此重合的第一、第二鼓蝶解锁孔4211、4311的位置迫使第一鼓蝶42以及第二鼓蝶43
在克服一对鼓蝶弹簧44的弹簧力的状况下出现相向位移,即第一鼓蝶42以及第二鼓蝶43的
外圆面的部位退出前述的中管锁定槽111,同例,后锁定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两个鼓蝶会退
出后管锁定槽211,产生非正常解锁。然而本发明结构不会出现前述非正常解锁的情形,即
能够确保中管2的左端与外管1的右端可靠锁定以及确保后管3的左端与中管2的右端可靠
锁定,具体而言,在解锁机构6的解锁杆65的解锁杆导向头652的诱发下,势图使第一、第二
鼓蝶42、43相向位移时,则由第一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221在对应于第一鼓蝶防冲击槽422
的位置对第一鼓蝶42控制以及由第二鼓蝶滑动槽腔右腔壁231在对应于第二鼓蝶防冲击槽
432的位置对第二鼓蝶43控制,第一、第二鼓蝶42、43不会退出中管锁定槽111,后管锁定机
构5同例。因此在冲击头7猛烈冲击物体时不会出现非正常解锁。尤其由于将第一鼓蝶42的
外圆面的中间区域圆弧半径设计为与两侧区域圆弧半径不同,使第一鼓蝶42与中管锁定槽
111的接触面增加,而单位面积受力减小,提高了对抗冲击的能力,得以延长外管1的使用寿
命,第二鼓蝶43同例,即第二鼓蝶43与外管锁定槽211的接触面增大,而单位面积受力减小,
增强抗冲击能力,从而得以延长中管2的使用寿命。
此外,经申请人对本发明进行了测试,在中、后管2、3处于甩出状态下离地坪1.5m
高度自由跌落十次并未出现后管3缩入中管腔21以及中管2缩入外管腔11内的情形。
当用毕后实施解锁时,则用手指按压解锁机构6的解锁按钮63,使解锁按钮63在克
服解锁弹簧64的反作用力下向右位移,解锁弹簧63被压缩,由解锁按钮63带解锁杆固定座
62向外管腔11的方向位移。由于解锁杆65的右端的螺杆头651同时与解锁杆固定座62以及
解锁按钮63连接,因而在解锁杆固定座63以及解锁按钮63向右位移时,带动解锁杆65向右
位移,由解锁杆65的解锁杆导向头652对准第一、第二鼓蝶耳解锁孔4211、4311作用,在克服
一对鼓蝶弹簧44的弹簧力作用下迫使第一、第二鼓蝶42、43相向位移,即迫使第一、第二鼓
蝶耳421、431相向位移,第一鼓蝶42以及第二鼓蝶43便退出中管锁定槽111,当中管2回缩至
外管腔11内的几乎同时由解锁杆导向头652对后管锁定机构5的两鼓蝶作用,使两鼓蝶退出
中管锁定槽211,后管3便缩入即回缩至中管腔21内,仅冲击头7的末端部位露裸在中管腔21
外。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发明中描述了外管1、中管2和后管3该三根管子,
但是如果在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基础上增加管子的数量,那么应当视为等同的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
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