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605528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127892.7

申请日:

2006.09.27

公开号:

CN1940244A

公开日:

2007.04.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5B65/12(2006.01); E05B3/00(2006.01); E05B53/00(2006.01)

主分类号:

E05B65/12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爱信机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早川茂; 秋月龙次郎; 葛山敦司; 园靖彦; 铃木聪之; 鸟居英二; 北村敏宏

地址:

日本爱知县刈谷市朝日町2丁目1番地

优先权:

2005.09.30 JP 2005-287991; 2005.11.15 JP 2005-33083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艳江;段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包括:能够选择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B),其中,在锁定状态,闩锁装置(50)与被锁装置(44,45)之间的闩锁状态是不可释放的,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是可释放的;主动杆(24),其能够在其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开启连杆(26),其在锁定状态下禁止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而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杆设置有长形孔(24d2)并由容纳操作机构的壳体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且所述开启连杆操作上连接到把手而由壳体以可滑动方式支撑,且所述开启连杆设置有以可在其中滑动的方式与长形孔接合的接合部(26b)。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包括:
能够选择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B),其中,在锁定状态,设置于车体的闩锁装置(50)与设置于门(2)的被锁装置(44,45)之间的闩锁状态是不可释放的,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是可释放的;
主动杆(24),其能够在其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动;
开启连杆(26),其在所述锁定状态下禁止设置于所述门(2)的把手(3)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被锁装置(44,45),而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允许所述把手(3)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被锁装置(44,45);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杆(24)设置有长形孔(24d2),并且所述主动杆(24)由容纳所述操作机构(B)的壳体(A)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且
所述开启连杆(26)操作上连接到所述把手(3)而由所述壳体(A)以可滑动方式支撑,且所述开启连杆(26)设置有接合部(26b),所述接合部(26b)与所述长形孔(24d2)接合以在其中滑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连杆(26)构形为大致呈杆状,所述开启连杆(26)的第一端以可转动方式与设置在开启杆(22)处的接合支撑部(22c1)接合并由其支撑,该开启杆(22)通过操作所述把手(3)而被操作,且所述接合部(26b)设置在所述开启连杆(26)的第二端。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连杆(26)在所述主动杆(24)和所述壳体(A)的内表面之间被可滑动地引导。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连杆(26)的接合部(26b)适合地接合所述主动杆(24)的长形孔(24d2)。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接合部(26b)形成在所述开启连杆(26)的顶端。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连杆(26)具有第一侧表面(26d),并且所述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进一步包括被偏压而接触所述第一侧表面(26d)的解除杆(32)。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进一步包括:
解除杆(32),用于通过由来自所述被锁装置(44,45)的操作力作用所述开启连杆(26)而将该开启连杆(26)的状态从锁定状态改变到解锁状态;
偏压装置(33),用于沿预定方向偏压所述解除杆(32)的第一接触端部(32b1);
并且其中所述解除杆(32)的所述第一接触端部(32b1)通过所述偏压装置(33)的偏压力接触所述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解除杆(32)容纳在壳体(A)中并一体地附装在其上以便转动。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偏压装置包括扭转弹簧(33),所述扭转弹簧(33)的第一端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壳体(A)处的连接部(31c),且所述扭转弹簧(33)的第二端接合所述解除杆(32)。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连杆(26)在其第一侧表面(26d)处设置有凹陷部(26e),且所述凹陷部(26e)形成在所述把手(3)的开启状态时所述解除杆(32)的第一接触端部(32b1)所接触的部分处。

说明书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JP20001-262903A(见0024-0027段,图1)中所描述的现有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包括选择性地实现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其中,在锁定状态,设置于车体的闩锁装置(即,撞针45)与设置于门的被锁装置(即锁件41和棘爪42等)之间的闩锁状态不能释放,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是可释放的。
采用这种现有的门锁装置的结构,锁件与撞针之间的闩锁状态不能释放的锁定状态可通过操作车辆中的锁钮而实现,而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可通过在车辆外部借助于钥匙刃转动操作锁芯或通过在车辆外部遥控操作设置于钥匙刃的锁定/解锁开关而选择。当门锁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可通过在车辆内部操作内部把手或通过在车辆外部操作外部把手而开启门。当门锁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使操作内部把手和/或外部把手也仍保持锁定状态而不能开启门。
采用如JP2001-262903A中所述的现有门锁装置结构,用作开启操作系统的传动构件的开启连杆与用作锁定系统的开关构件的主动杆之间的关系为:设置于主动杆的接合突起以可滑动方式接合形成在开启连杆上的长形孔。采用此结构,通过操作开启杆,开启连杆滑动而使得接合突起在长形孔中滑动,当主动杆通过操作锁芯或通过遥控器的操作而转动时,可移动开启杆使之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倾斜。
采用JP2001-262903A中所述的现有门锁装置的结构,因为长形孔设置在滑动的开启连杆处,开启连杆尺寸增加,则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下的开启连杆的开启操作的可操作范围增加。因此,容纳门锁的操作机构的壳体的尺寸增加,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安装门锁装置,并且由于尺寸的增加部件的成本增加。
根据另一方面,JP2001-262903A中所描述的用于车辆的现有门锁装置具有以下缺点:因为在通过第一接合槽23a引导接合销22b以连接解除杆22与开启连杆23的结构中接合销22b与第一接合槽23a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当操作解除杆22和开启连杆23时,由于接合销22b和第一接合槽23a之间的震动而产生噪音。
此外,为了引导解除杆22的接合销22b,第一接合槽23a需要设置在开启连杆23处,即,如JP2001-262903A的图7所示,形成第一接合槽23a的部分(即,第一接合槽23a的右侧和底侧部分)需要设置在开启连杆23中。这增加了开启连杆23的尺寸,其导致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尺寸和成本的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减小了开启连杆、壳体以及装置自身的尺寸,改进了在车辆上的可安装性,消除了开启连杆与解除杆的震动,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减小了装置的部件以及该装置自身的尺寸,改进了在车辆上的可安装性,消除了开启连杆与解除杆的震动,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包括:能够选择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其中,在锁定状态,设置于车体的闩锁装置与设置于门的被锁装置之间的闩锁状态是不可释放的,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是可释放的;主动杆,可在其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开启连杆,其在锁定状态下禁止设置于门的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而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所述主动杆设置有长形孔并由容纳操作机构的壳体以可转动方式支撑。所述开启连杆操作上连接到把手而由壳体以可滑动方式支撑,且所述开启连杆设置有接合部,该接合部与所述长形孔接合以在其中滑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长形孔形成在由所述壳体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的主动杆处,且所述以可滑动方式与该接合孔接合的接合部设置在所述开启连杆处。因为长形孔设置在不滑动的主动杆处,因而可以减小开启连杆的尺寸,且可以减小开启连杆的操作范围。因此,可以减小容纳操作机构的壳体的尺寸,改善在车辆上的可安装性,且可以降低部件成本。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可以更加明确本发明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及特性,其中:
图1是主要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壳体主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罩盖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壳体单元的前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次基部单元的前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次基部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解锁状态下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解锁状态下操作内部把手时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下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把手时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无钥匙锁定操作时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的解除操作时的各构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其上安装了门锁装置的车门的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的图示说明解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设置在门2的内部,且包括壳体单元10和次基部单元40。壳体单元10包括壳体主体单元20和罩盖单元30。
如图1和3所示,壳体主体单元20包括壳体主体21。壳体主体21与罩盖单元30的罩盖31以及次基部单元40的次基部壳体41一起形成壳体A。壳体A被密封以将容纳在其中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的操作机构B与外界隔离。操作机构B选择性地实现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其中,在锁定状态,设置于门2的锁件与设置于车体1的撞针的闩锁状态不能释放,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能够释放。操作机构B包括开启杆22、扭转弹簧23、主动杆24、扭转弹簧25、开启连杆26、电动马达27、齿轮28、空转杆29、解除杆32、扭转弹簧33、内部杆34、次基部板42、基部板43、锁件44、棘爪45、提升杆46以及扭转弹簧47。
壳体主体21包括:盘状的第一壳部21a,其沿门2的前后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向门2的内部(即,相对图1的垂直方向)开放;以及盘状的第二壳部21b,其正交于第一壳部21a并向门2的后侧(即,图1中的右侧)开放。如图2所示,罩盖31附装到第一壳部21a的开口部,次基部壳体41(如图4所示)附装于第二壳部21b的开口部。由此,第一壳部21a的开口部由罩盖31封闭,第二壳部21b的开口部由次基部壳体41封闭。次基部壳体41还覆盖了罩盖31后侧的开口。
壳体主体单元20包括开启杆22、扭转弹簧23、主动杆24、扭转弹簧25、开启连杆26、电动马达27、齿轮28以及空转杆29,它们设置在壳体主体21处。
如图1和3主要示出的,开启杆22由阶梯状凸起21c可转动地支撑,凸起21c一体地形成为壳体主体21的第二壳部21b的内壁表面上的凸出部。阶梯状凸起21c从基部到末端依次同轴地形成有大直径部21c1、小直径部21c2以及结合销21c3。小直径部21c2配合到开启杆22的通孔22a中。由此,开启杆22可以阶梯状凸起21c作为转轴(支点)枢转转动。小直径部21c2的高度确定为略长于开启杆22的厚度,且开启杆22被可转动地支撑并夹持在设置在小直径部21c2和大直径部21c1之间的台阶与次基部板42之间。
开启杆22包括配置成从通孔22a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22b以及配置成从通孔22a沿第二方向(即,大致与第一臂22b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臂22c。把手3(即,外部把手)经由连接构件(例如,连杆)连接到形成在第一臂22b的末端部(即,第一端部)处的连接孔22b1。接触部22c2和接合支撑部22c1形成在第二臂22c的末端部(即,第二端部),其中,接合支撑部为突起。接合支撑部22c1与开启连杆26的接合孔26a接合以支撑开启连杆26转动。接触部22c2以可分离方式与内部杆34的接触部34b2接触。
开启杆22由设置在壳体主体21(即,第二壳部21b)和开启杆22之间的扭转弹簧23偏压。扭转弹簧23配合于阶梯状凸起21c的大直径部21c1。扭转弹簧23的第一端23a连接到第二壳部21b的内周壁表面的一部分21d,而扭转弹簧23的第二端23b连接到开启杆22的第二臂22c。因此,在图3中,开启杆22被逆时针偏压。以前述方式偏压的开启杆22的第一臂22b接触第二壳部21b的内周壁表面的一部分21e,使得开启杆22的逆时针转动受到限制,由此,将开启杆22的位置确定并维持在图1和图3所示的常态位置。
因此,在没有操作把手3(即,外部把手)来开启门2时的常态操作下,开启杆22的位置借助于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确定在常态位置。另一方面,当操作]把手3(即,外部把手)来开启门2时,开启杆22的第一端部(即,第一臂部22b的末端)被下推而使得开启杆22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开启杆22的第二端部(即,第二臂22c的末端部)被下推而向上推动开启连杆26。
主动杆24由阶梯状凸起21f以可转动方式支撑,该阶梯状凸起21f以凸起部形式一体地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上。台阶状凸起21f从基部到末端依次同轴地形成有大直径部和小直径部21f2。主动杆24的通孔24a配合于小直径部21f2。该结构使得主动杆24能够以阶梯状凸起21f作为转轴(支点)转动。小直径部21f2的高度确定为略长于主动杆24的厚度,且主动杆24被可转动地支撑并夹持在设置在小直径部21f2和大直径部之间的台阶与以凸起部形式形成在罩盖31的内壁表面上的内凸起(female boss)31f之间。
主动杆24包括配置成从通孔24a向第一壳部21a外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24b、配置成从通孔24a向第一壳部21a外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臂24c、以及配置成从通孔24a向第一壳部21a外沿第三方向(即,大致与第一和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臂24d。形成在第一臂24b的末端部处的连接孔24b1经由连接构件(例如,线缆)连接到设置在门2内部的锁钮。当对锁钮施加锁定操作时,主动杆24逆时针转动。另一方面,当对锁钮施加解锁操作时,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
接触部24c1形成在第二臂24c的末端部。设置在根据锁芯的转动操作而转动的空转杆29的空转杆部29b处的一对接触壁29b1,29b2以可分离方式接触接触部24c1。当向锁芯施加锁定操作时,空转杆部29b顺时针转动,由此主动杆24逆时针转动。另一方面,当向锁芯施加解锁操作时,空转杆部29b逆时针转动,由此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
第三臂24d大致呈扇形形状形成,且第三臂24d的外周大致形成中心在通孔24a的轴心处的弧形形状。接合凹陷部24d1形成在第三臂24d的外周缘部处。接合凹陷部24d1选择性地接合设置在齿轮28处的第一接合销28a和第二接合销28b,齿轮28通过电动马达27而选择性地沿常态方向或反方向转动。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锁定操作时,齿轮28顺时针转动,而将主动杆24逆时针转动。另一方面,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解锁操作时,齿轮28逆时针转动,而将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
大致沿通孔24a的方向延伸的长形孔24d2形成在第三臂24d的第一侧。长形孔24d2以可滑动方式与开启连杆26的接合部26b接合。
第一和第二接合突起24d3,24d4设置在第三臂24处、位于通孔24a与第三臂24d的外周缘部之间。第一接合部24d3接触设置在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上的阻挡构件21g,以限制主动杆24的顺时针转动。第二接合突起24d4接触阻挡构件21g,以限制主动杆24的逆时针转动。
主动杆24由设置在壳体主体21(即,第一壳部21a)和主动杆24之间的扭转弹簧25偏压。扭转弹簧25的第一端25a与设置在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处的连接孔21h相连接。扭转弹簧25的第二端25b与设置在主动杆24的第一臂24b处的连接孔24b2相连接。
当主动杆24处于解锁位置(主要示于图1和图6中)时,主动杆24由扭转弹簧25顺时针偏压。在那样的情况下,随着第一接触突起24d3与阻挡构件21g接触而限制其顺时针转动,主动杆24的位置得以确定并维持在图1所示的解锁位置处。当主动杆24处于锁定位置(主要示于图8和图9中)时,主动杆24由扭转弹簧25逆时针偏压。在那样的情况下,随着第二接触突起24d4与阻挡构件21g接触而限制其逆时针转动,主动杆24的位置得以确定并维持在锁定位置处(如图8和9所示)。
因此,当对锁钮或锁芯施加锁定操作时或是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锁定操作时,定位并锁定在如图1所示的解锁位置的主动杆24逆时针转动以定位并锁定在如图8所示的锁定位置。相反,当对锁钮或锁芯施加解锁操作时或是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解锁操作时,定位并锁定在锁定位置的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以定位并锁定在解锁位置。
开启连杆26大致呈杆状形成并由开启杆22和主动杆24在两个点处支撑。开启连杆26设置在主动杆24和罩盖31之间(沿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以可滑动方式接触主动杆24,并且由罩盖31的内壁表面以可滑动方式引导。长形孔26a形成在开启连杆26的第一端(即底端)处。开启杆22的接合支撑部22c1与接合孔26a接合。形成有接合销的接合部26b形成在开启连杆26的第二端(即顶端)处。接合部26b以可滑动方式接合主动杆24的长形孔24d2。当主动杆24位于图1所示的解锁位置处时,开启连杆26处于直立状态(即解锁状态)。当主动杆24处于图8所示的锁定位置处时,开启连杆26处于倾斜状态(即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开启连杆26配置为不将设置在门2处的把手3(即,外部把手或内部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棘爪45。在解锁状态下,开启连杆26配置为传递把手3(即,外部把手或内部把手)的操作力。
接触部26c形成在开启连杆26的第二端(即,顶端)。当开启连杆26处于直立状态时,接触部26c向上移动而接触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以转动提升杆46(即,向上推动接触部46a)。当开启连杆26处于倾斜状态时,即使向上移动,接触部26c也不接触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
开启连杆26包括第一侧表面,解除杆32接触到该第一侧表面。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通过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由此,因为通过解除杆32将开启连杆26推向第一侧表面26d的相对侧(即向图1中的右侧),开启连杆26的接合孔26a接合开启杆22的接合支撑部22c1而未出现震动,且开启连杆26的接合部26b接合主动杆24的长形孔24d2而未出现震动(即开启连杆的接合部适合地接合主动杆的长形孔)。
凹陷部26e设置在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如图7和图10所示,凹陷部26e形成在当把手3(即,外部把手或内部把手)处于开启状态下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所接触到的部分处。换句话说,当向上推动开启连杆26时,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根据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的配置而运动(即,转动)。具体来说,当第一侧表面26d的凹陷部26e到达接触部32b1时,解除杆32逆时针转动并且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从提升杆46分离。因此,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使向上推动开启连杆26,也可防止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与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相干涉。
开启连杆26的接合孔26a大致呈吉他状形成,一对突起26a1,26a2从两侧支撑接合突起22c,且接合孔26a略大于接合支撑部22c1的宽度形成。利用前述结构,与开启连杆26的状态(即,倾斜状态或直立状态)无关,可控制接合支撑部22c1的接合孔26a间的间隙,使得其尽可能小以牢固地支撑开启连杆26。
电动马达27附装在壳体主体21的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上。电动马达27包括输出轴处的蜗杆27a,且蜗杆27a与齿轮28齿轮传动式连接。齿轮28由与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一体形成的支撑凸起21i以可转动方式支撑。支撑凸起21i配合于凸设于罩盖31的内壁表面上的内凸起31g,以支撑齿轮28。主动杆24设置在齿轮28与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之间。齿轮28设置为重叠主动杆24。
第一和第二接合销28a,28b凸设在齿轮28的第一侧表面(即,面对第一壳部21a的内壁表面的侧表面)处。第一和第二接合销28a,28b设置在通过齿轮28的转动中心的同一线上,且夹着该转动中心并相互之间保持预定距离。第一和第二接合销28a,28b之一接触第三臂24d的外周,而第一和第二接合销28a,28b中另一个面对主动杆24的接合凹陷部24d1。
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锁定操作时,致动电动马达27,并且处于图1所示状态的齿轮28顺时针转动。在此情况下,面对接合凹陷部24d1的第一接合销28a进入接合凹陷部24d1而与其接合,且主动杆24根据齿轮28的转动而逆时针转动。此后,当第二接合销28b接触第三臂24d的外周(即,接合凹陷部24d1右侧的外周)且第一接合销28a从第一凹陷部24d1缩回时,电动马达27的致动被停止,进而齿轮28的致动被停止,从而主动杆24被定位并锁定于锁定位置。另一方面,当由电动马达27进行解锁操作时,通过前述锁定操作的相反操作,齿轮28逆时针转动而将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而后,齿轮28停止在图1所示位置处,进而主动杆24的位置得以确定并维持在解锁位置。
如主要示于图3的空转杆29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圆柱形的支撑部21j上,该圆柱形支撑部21j从壳体主体21的第一壳部21a的内壁向外(即,沿第二壳部21b的延伸方向)竖直设置。空转杆29包括由支撑部21j以可枢转方式支撑的轴部29a、与轴部29a的第一端一体形成的空转杆部29b、以及与轴部29a的第二端一体形成的连接杆部29c。
如图1所示,空转杆部29b构形成扇形形状,且绕与轴部29a的转动轴线相同的转动轴线转动。一对接触壁29b1,29b2分别形成在空转杆部29b的第一和第二端处。形成在主动杆24的第二臂24c处的接触部24c1以松配合于接触壁29b1和29b2间的方式设置在接触壁29b1和29b2之间。连接杆部29c配置成竖直沿图3的向下方向突出,且绕与轴部29a的转动轴线相同的转动轴线转动。连接杆29的末端部连接到设置在把手3(即,外部把手)处的锁芯,该把手3经由诸如连杆等的连接构件设置在门2的外部。
当对锁芯施加锁定操作时,连接杆部29c顺时针转动而顺时针转动处于如图1所示状态下的空转杆29b。在那样的情况下,空转杆29b的接触壁29b1接触形成在主动杆24的第二臂24c处的接触部24c1,进而主动杆24根据空转杆部29b的转动逆时针转动。因此,主动杆24定位并锁定在锁定位置。另一方面,当对锁芯施加解锁操作时,空转杆部29b通过前述锁定操作的相反操作而逆时针转动,进而主动杆24通过来自空转杆29b的接触壁29b2的力顺时针转动。因此,主动杆24定位并锁定在解锁位置(即,图1所示位置)。
如主要示于图2的罩盖单元30设置在罩盖31处。罩盖单元30包括解除杆32、扭转弹簧33以及内部杆34。
解除杆32由配合在枢转支撑凸起31a的通孔处的附装销31b以可转动方式支撑,该枢转支撑凸起31a设置在罩盖31的内壁表面处。解除杆32形成为弯曲状形状并包括配置为从设置在弯曲部的通孔32a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32b以及配置成从通孔32a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臂32c。接触部32b1(即,用作第一接触端部)以及接触部32c1(即,用作第二接触端部)分别形成在第一臂32b和第二臂32c的各末端部。接触部32b1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接触部32c1以可分离方式接触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来自棘爪45(即,用作被锁装置)的操作力借助于解除杆32作用于开启连杆26以将开启连杆46的状态从锁定状态改变到解锁状态。
解除杆32由设置在罩盖31与解除杆32之间的扭转弹簧33偏压。扭转弹簧33装于枢转支撑凸起31a处。扭转弹簧33的第一端部33a与竖直设置在罩盖31的内壁表面上的连接销31c连接,扭转弹簧33的第二端部33b与设置在解除杆32的第二臂32c处的连接突起32c2连接。由此,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即,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偏压解除杆32,且将解除杆32的第一臂32b的接触部32b1沿预定方向偏压(即,向图2的左侧,向图1的右侧)。此外,接触部32b1通过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恒定地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从而接触部32b1沿该预定方向恒定地推压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
内部杆34设置有通孔34a,且通孔34a配合于附装销31e以可转动地支撑内部杆34,其中附装销31e装设在设置于罩盖31的内壁处的通孔31d处。内部杆34包括配置成从通孔34a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臂34b。连接部34b1和接触部34b2分别形成在臂24b的末端部和中间部。设置在门2内部侧的把手3(即,内部把手)经由诸如线缆等的连接构件连接到连接部34b1。接触部34b2以可分离方式接触开启杆22的接触部22c2。
通过在未操作把手3(即,内部把手)来开启门2的常态状态下连接到连接构件而将内部杆34的位置确定在图2所示的常态位置。另一方面,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内部杆34,接触部34b2在操作把手3(即,内部把手)来开启门2的操作中接触开启杆22的接触部22c2。此后,开启杆22的第二臂22c的末端部被向上推而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当把手3(即,内部把手)进行关闭操作时,开启杆22和内部杆34由于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而返回初始位置。
如图4和5所示,次基部单元40设置在次基部壳体41处。次基部单元40包括次基部板42、基部板43、锁件43、棘爪45、提升杆46以及扭转弹簧47。
次基部板42和基部板43附装在次基部壳体41的后侧壁41a上,从内部和外部夹设。在次基部壳体41上形成槽41b,设置在车体1处的撞针(即,用作闩锁装置)50选择性地进入该槽或从该槽缩回。在基部板43上形成槽43a,撞针50选择性地进入该槽或从该槽缩回。凹陷部形成在次基部壳体41的后侧壁41a的外侧壁处,穿过槽41b的顶部和底部。锁件44容置在顶部凹陷部中,而棘爪45容置在底部凹陷部中。即,锁件44和棘爪45设置在壳体41(即,后侧壁41a)与次基部板42之间。
锁件44大致呈U形形成,并包括一对突起44a,44b和形成在突起44a,44b之间的开口部44c,撞针50选择性地进入该开口部或从该开口部缩回。锁件44由安装在次基部板42和基部板43处、穿过次基部板41的支撑销44d以可转动方式支撑。锁件44由扭转弹簧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偏压。当门2开启时,锁件44通过扭转弹簧的偏压力定位并锁定在图4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在此情况下,锁件44的开口部匹配于基部壳41的槽41b。
棘爪45包括呈块状的连接部45a以及大致正交于连接部45a延伸的轴部45b。轴部45b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次基部板42与基部板43之间,穿过次基部壳体41。扭转弹簧47装在次基部板42与次基部壳体41之间的中间部、位于棘爪45的轴部45b的外周处。扭转弹簧47的第一端连接到棘爪45的连接部45a,而扭转弹簧47的第二端连接到次基部板42。通过扭转弹簧47的偏压力沿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即,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偏压棘爪45。以前述方式被偏压的棘爪45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通过限制构件进行限制而定位并锁定在图4所示的常态位置。
提升杆46在连接部45a的相对端以可一体转动的方式配合于棘爪45的轴部45b。接触部46a形成在提升杆46的末端部。接触部46a以可分离方式接触开启连杆26的接触部26c。因为提升杆46a相对棘爪45一体地转动,因此扭转弹簧47的偏压力沿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偏压提升杆46。此外,通过由限制构件限制连接部45a的逆时针转动而限制提升杆46的逆时针转动,并且将提升杆46定位并锁定在图5以实线所示的常态位置。
当门2开启时,锁件44借助于扭转弹簧的偏压力定位并锁定在图4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处。当关闭门2时,沿基部壳体41的槽41b进入开口部44c的撞针50接触锁件44的突起44b的内壁表面,且锁件44克服扭转弹簧的偏压力逆时针转动。其间,棘爪45的连接部45a由突起44a或44b向下推,进而棘爪45克服偏压力而顺时针转动。最终,锁件44转动到图4中以实线示出的位置,且通过锁定锁件44的突起44a定位并锁定,而不会由棘爪45的连接部45a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保持撞针50与锁件44闩锁的闩锁状态。锁件44和棘爪45用作被锁装置。
当操作门2来在闩锁状态下开启时,提升杆46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棘爪45由此沿相同方向转动,进而棘爪45的连接部45a与锁件44的突起44a脱开接合。在那样的情况下,锁件44通过扭转弹簧的偏压力转动而返回图4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进而锁件44的开口部44c匹配于基部壳体41的槽41b。在前述情况下,撞针50从锁件44的开口部44c以及基部壳体41的槽41b缩回。由此,释放撞针50与锁件44闩锁的闩锁状态。
参照图6-11,说明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的操作。首先,参照图7说明在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处于图6所示的解锁状态的非操作状态进行门2的开启操作以及未进行门2的开启操作的情况。对于门2的非操作状态以及图6所示的解锁状态的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与图1所示状态不同,开启杆22的位置确定并维持在常态位置,主动杆24的位置确定并维持在解锁状态,且由开启杆22和主动杆24支撑的开启连杆26直立定位。解除杆32由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推动到定位并锁定在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的状态。提升杆46定位并锁定在常态位置。
当在前述状态下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如图7所示,定位在常态位置的开启杆22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转动,且第二臂22c的末端部向上移动。因此,开启连杆26被向上推,保持直立状态。此后,开启连杆26的接触部26c推动接触部46a而移动定位在常态位置的提升杆46,且提升杆46克服扭转弹簧47的偏压力转动。由此,定位在常态位置的棘爪45的连接部45a被转动。在此情况下,若连接部45a是与锁件44接合的,则锁件44从连接部45a脱离,且撞针50与锁件44的闩锁状态能够释放。
在此情况下,对于开启连杆26和解除杆32之间的关系来说,因为开启连杆26被解除杆32推向第一侧表面26d的相对侧,开启连杆26的接合孔26a接合开启杆22的接合支撑部22c1而未产生震动,且开启连杆26的接合部26b沿着主动杆24的长形孔24d2滑动而未产生震动。当向上推开启连杆26且第一侧表面26d的凹陷部26e到达接触部32b1时,解除杆32逆时针转动,且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从提升杆42分离。由此,即使在向上推开启连杆26时,也能够防止由开启连杆26向上推的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与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相干涉。
当进行把手3(即,内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定位在常态位置的内部杆34沿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且接触部34b2接触开启杆22的接触部22c2。然后,开启杆22的第二臂22c的末端部被向上推。此后,进行类似于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的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在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处于解锁状态以及门2处于非操作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锁定操作。当对锁钮或锁芯施加锁定操作且当由电动马达进行锁定操作时,定位并锁定在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的主动杆24逆时针转动。而后,第二连接突起24d4接触阻挡构件21g以限制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进而主动杆24定位并锁定在图8所示的锁定位置。因此,处于直立状态的开启连杆26变成倾斜状态。而且,接触开启连杆26的解除杆32克服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顺时针转动,且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移动到靠近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的位置。在此位置,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可接触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
当对锁芯施加锁定操作时,第一钥匙杆顺时针转动且处于图1所示状态的空转杆部29b顺时针转动。因此,空转杆部29b的接触壁29b1接触形成在主动杆24的第二臂24c处的接触部24c1,以逆时针转动主动杆24,且由此将主动杆24的位置确定在锁定位置处(即,图8所示位置)。
另一方面,当对锁芯施加解锁操作时,空转杆部29b通过上述说明的锁定操作的相反操作而逆时针转动,且主动杆24借由接触壁29b2而顺时针转动。由此,将主动杆24的位置确定在解锁位置处(即,图1所示位置)。
参照图9说明在如图8所示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以及门2处于非操作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门2的开启操作的情况。如图9所示,当在图8所示状态进行把手3(即,内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定位在常态位置的内部杆34顺时针转动且开启杆22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转动,进而第二臂22c的末端部向上移动。因此,开启杆26被向上推,保持倾斜状态。在那样的情况下,因为开启连杆26的接触部26c未接触定位在常态位置的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提升杆46不转动。因此,棘爪45的连接部45a未转动。在此情况下,因为在连接部45a与锁件44接合的情况下连接部45a未从锁件44脱离,撞针50与锁件44闩锁的闩锁状态不能被释放。
此外,当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定位在常态位置的开启杆22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转动,进而第二臂22c的末端部向上移动。此后,进行类似于把手3(即,内部把手)的开启操作的操作。
参照图10说明在如图8所示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及门2处于非操作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无钥匙锁定操作的情况。对于无钥匙锁定操作来说,通过在门2开启的状态下手动操作锁钮来将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操作到锁定状态,并且此后,在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的状态下关闭门2。利用此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的结构,当在锁定状态下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如图10所示,转动开启杆22以向上推动开启连杆26保持倾斜状态。然后,当向上推开启连杆26并且第一侧表面26d的凹陷部26e到达接触部32b1时,解除杆32逆时针转动并且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从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分离。
通过在前述状态下关闭门2,当撞针50和锁件44闩锁时,通过锁件44将棘爪45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提升杆46沿相同方向(即,图10中的箭头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由于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以与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分离的方式定位,因此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未接触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而是扇动空气。此后,在关闭门2后通过在开启操作状态下将把手3(即,外部把手)复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返回到图9所示状态,且门2在锁件40和撞针50的闩锁状态不能释放的锁定状态下关闭。
参照图11说明在如图8所示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以及门2处于非操作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解除操作的情况。解除操作是释放用于关闭处于锁定状态的门2的锁定状态而没有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的操作。当在图8所示状态下关闭门2时,在撞针50和锁件44被闩锁情形下,锁件44将棘爪45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提升杆46沿相同方向(即,图10中的箭头方向)转动。在那样的情况下,因为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靠近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定位,因此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接触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以将开启连杆26推动到图11中的右侧。因此,开启连杆26的状态从倾斜状态改变为直立状态,且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到解锁状态。
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扭转弹簧33沿预定方向偏压用作解除杆32的第一接触端部的接触部32b1,且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通过扭转弹簧33的偏压力恒定地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通过此接触,解除杆32无间隙地、恒定地连接到开启连杆26。由此,当操作解除杆32和开启连杆26时,由于解除杆32和开启连杆26之间不存在震动,因而不产生噪音。
此外,因为当操作解除杆32和开启连杆26时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沿着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往复运动,因此无需在开启连杆上提供接合槽来引导解除杆的接合点。因为无需用于在开启连杆上形成接合槽的部分,开启连杆尺寸减小,由此减小了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的尺寸并降低了其制造成本。
而且,由于操作机构B的构件容纳在壳体A中且解除杆32与作为壳体A的一部分的罩盖31一体转动地设置,因此罩盖单元30能够容易地组装到壳体主体单元20,且由此能够容易地组装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4本身。
因为扭转弹簧33用作偏压装置,且扭转弹簧33的第一端33a连接到用作设置在壳体A的罩盖31处的连接部的连接销31c,并且扭转弹簧33的第二端与解除杆32接合,因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偏压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以接触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
因为凹陷部26e设置在解除杆32所接触的开启连杆26的第一侧表面26d处,且凹陷部26e形成于在把手3的开启状态下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b1所接触的部分处,因此门把手的开启和/或关闭操作以及无钥匙锁定操作能够正常地运行。
当进行把手3(即,外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时,定位在常态位置的开启杆22克服扭转弹簧23的偏压力转动,进而第二臂22c的末端部向上移动。此后,进行类似于把手3(即,内部把手)的开启操作的操作。
当操作锁钮或锁芯以解锁处于图8所示的锁定状态的门2时,或是当通过电动马达27进行解锁操作时,顺时针转动主动杆24,并且将主动杆24的位置再次确定在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因此,通过把手3(即,外部把手或内部把手)的开启操作,撞针50和锁件44之间的闩锁状态变得可以释放。
在门锁装置4的锁定状态下不通过把手3(即,外部把手)进行开启操作来关闭开启的门2的情况下,通过解除杆32的解除操作而将主动杆24顺时针转动到解锁状态。即,在解除操作期间,当撞针50和锁件44被闩锁时,通过锁件44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棘爪45,进而提升杆46沿相同方向(即,图4中箭头C的方向)转动。在那样的情况下,因为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靠近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定位,提升杆46的接触部46a接触解除杆32的接触部32c1而将开启连杆26推到图9中的右侧。因此,开启连杆26的状态从倾斜状态改变为直立状态,进而主动杆24转动到解锁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长形孔24d2形成在可转动的主动杆24一侧,且与长形孔24d2接合的接合部26b形成在可滑动的开启连杆26一侧。因此,可减小开启连杆26的尺寸,并因而减小容纳操作机构B的壳体A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把手3(即,内部把手或外部把手)的操作而操作的开启杆22的接合突起(接合支撑部)22c1与形成在开启连杆26的第一端上的接合孔26a接合。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用于通过操作把手3来操作开启连杆26的结构,而是可采用各种结构,只要开启杆22操作上连接于把手3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长形孔形成在由壳体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的主动杆处,且以可滑动方式接合长形孔的接合部设置在开启连杆处。因为长形孔设置在不滑动的主动杆处,因此可以减小开启连杆的尺寸,且可以减小开启连杆的操作范围。因此,可以减小容纳操作机构的壳体的尺寸,改善了在车辆上的可安装性,且可以降低部件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开启连杆构形为大致呈杆状,开启连杆的第一端由设置在通过把手的操作而操作的开启杆处的接合支撑部以可转动方式接合并支撑,且接合长形孔的接合部设置在开启连杆的第二端。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结构,开启连杆可通过主动杆的转动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适当地操作并将接合支撑部用作支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因为开启连杆以可移动方式被引导于主动杆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因此开启连杆的滑动引导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偏压装置沿预定方向偏压解除杆的第一接触端部,且解除杆的第一接触部通过偏压装置的偏压力恒定地接触开启连杆的第一侧表面,通过此接触,解除杆无间隙地、恒定地连接到开启连杆。由此,因为在解除杆与开启连杆之间不存在震动,因而当操作解除杆和开启连杆时不产生噪音。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包括:能够选择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B),其中,在锁定状态,闩锁装置(50)与被锁装置(44,45)之间的闩锁状态是不可释放的,而在解锁状态,该闩锁状态是可释放的;主动杆(24),其能够在其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开启连杆(26),其在锁定状态下禁止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而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把手的操作力传递到被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杆设置有长形孔(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