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部件和用于板状部件的连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状部件,它具有使用侧面,与所述使用面相反的反面,具有榫的第一纵向侧面,与所述第一纵向侧面相对、并且具有形状与所述榫相反的槽的第二纵向侧面,所述榫具有沿平行于所述使用侧面、并且垂直于所述榫的纵向方向的第一个方向超出所述使用侧面的第一个突出部分。
背景技术
这种已知的板状部件被特别用于地板部件,它可以通过特殊的榫的形成,防止在连接所述板状部件时沿垂直于所述榫的纵向轴线方向的位移。这种已知板状部件的缺陷是,在对所述板状部件施加高应力峰值时——这是在所述榫上通常发生的,有可能导致所述板状部件断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克服了上述已知缺陷的上述类型的板状部件,其中,所述板状部件的负荷能够被所述榫尽可能均匀地接收,并且能够简便而又快捷地铺设,不使用黏结剂等。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上述目的,因为在所述反面区(与所述使用侧面相反的侧面),所述榫具有沿第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二个突出部分,在第一个突出部分和第二个突出部分之间形成了第一个底切,并且,由于至少所述第二个突出部分的第一个区距离所述使用侧面(在铺设之后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的上表面)的榫侧面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个底切的第二个区的距离。
另外,在所述第一个方向上,所述第二个突出部分的第一个区,距离所述板状部件的距离比第二个区的距离更远,并且所述“第一个方向”可以平行于所述使用侧面,并且垂直于所述榫的纵方向。
这种设计是有利的,因为除了所述第一个突出部分之外,第二个突出部分也能够转移垂直于所述使用侧面的力,因此,在本发明的板状部件负载时,可以保持榫和槽的应力峰值较小。
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供所述第一个底切在它的开口区具有收缩部分。通过该收缩部分可以改善槽和榫之间的支撑。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提供所述榫在垂直于所述使用侧面的第二个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延伸部分和/或第二个底切。所述延伸部分和/或第二个底切能确保榫和槽沿第一个方向的支撑。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提供所述第一个突出部分包括所述延伸部分和/或第二个底切。结果,可以保持所述板状部件的必要厚度较小。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提供所述第一个底切和所述第二个底切是合并的。该实施方案能够具有简单的榫几何形状。
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供所述榫具有至少5个用于能量转移的接触点。在负载条件下,所述槽和/或榫的应力峰值可以保持得特别小,因为具有大量的接触点。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可以提供所述榫的第二个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可以通过听得见的和看得见的咔嗒声与所述槽锁定。当铺设了本发明的板状部件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确定所述榫槽接合业已适当地建立。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提供所述纵向侧面和/或正面至少是部分处理过的,特别是用疏水剂喷涂过等。这种处理可以增强本发明板状部件的耐用性,本发明的板状部件即使在有渗透的水分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尺寸稳定。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提供在榫和槽接合在一起时形成了上胶通道。如果必要的话,通过将黏结剂导入至少一个上胶通道可以使所述榫槽接合变得特别耐用。
在本发明含义范围内的板状部件的例子是如DIN280的镶木地板或如EN13329的层压部件。
下面将结合表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板状部件的示意性斜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板状部件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剖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如图2所示的板状部件的榫槽接合;
图4表示本发明的板状部件18的另一种实施方案1的剖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如图4所示板状部件的榫槽接合;和
图6表示如图2或4的剖视图的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板状部件的示意性斜视图。本发明的板状部件具有使用侧面11,与所述使用侧面相反的反面12,具有榫2的第一纵向侧面13,与第一纵向侧面13相对并且具有形状与榫2相反的槽3的第二纵向侧面14,以及两个端面15,16。
本发明的如图1所示的板状部件,具有大体上为矩形的形状1。它还可以是方形的或具有其他形状,如菱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卵形等。
图2表示本发明板状部件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剖视图,该剖面是垂直于榫2的纵向方向的。榫2具有沿平行于所述使用侧面并且垂直于榫2的纵向方向的第一个方向超出所述使用侧面11的第一个突出部分22,第一个底切23设置在第一个突出部分21和的一个突出部分22之间。
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至少第一个区25距离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的距离,小于第一个底切23的第二个区26的距离,在突出部分2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个区25距离所述板状部件的距离,比第二个区26更远。图6表示图2或图4所示剖视图的局部A,即第二个突出部分22和第一个底切23的放大部分。k表示一段圆弧,它的圆心是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并且半径为r。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距离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的距离小于r,而第一个底切23的第二个区26的距离大于r。因此,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距离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的距离,小于第一个底切23的第二个区26的距离。
槽3具有与榫2相反的形状,并且具有沿所述第一个方向延伸超过下表面12的第三个突出部分31,在所述榫槽接合的连接状态下,第三个突出部分31的第四个区36与第一个底切的第二个区26重合,而位于第三个突出部分31旁边的第三个区35在槽3上没有具体化,它大体上与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重合。
在建立了本发明的板状部件的榫槽接合之后,将本发明的一个板状部件以倾斜方式连接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板状部件的槽3中,并且通过旋转运动,大体上建立了榫槽接合,将榫2锁定在槽3中。在这里,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在槽3的第三个突出部分31的第四个区36上运动。这导致了槽3和/或榫2的半塑性变形,必须克服锁定阻力。在所述榫槽接合的最终状态下,至少可以部分恢复所述半塑性变形,榫2卡入槽3中,发出可以听见的咔嗒声。在卡接期间还可以感觉到穿插阻力的变化。所述可听到的和可感觉到的咔嗒声提供了简单的和安全的控制,以便了解是否业已完全建立了所述榫槽接合,本发明板状部件的榫槽接合是可以分离的,没有间隙,没有缝隙,并且不会被损坏。
另外,在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和第三个突出部分31和第四个区36之间形成了接触点45。接触点45的优点是,它能够将力转移到使用侧面11上。结果,在所述榫槽接合的接合状态下,可以在榫2的第一个突出部分21和第二个突出部分22上形成至少一个接触点41,42,43,44,45。该接触点可以将力转移到使用侧面11,通过该力迫使榫2相对槽3向上运动。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接触点45起着实现所述榫槽接合可以转移本发明板状部件的负荷的作用,而又不会在榫2和/或槽3的区域产生高的应力峰值。
在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板状部件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榫槽接合。为了分开所述榫槽接合,使在右侧示出的板状部件向上旋转,其中,在从图3所示的状态向上旋转期间,现有的旋转轴线大体上是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即在图3的右侧示出的板状部件绕使用侧面11的榫侧面边缘18旋转。在从图3所示的位置开始的运动中,将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导引到第三个突出部分31的第四个区36。使榫2和/或槽3在接触点45区域半塑性变形所需要的力,能够防止所述榫槽接合意外地从接合状态分开。
如图2所示,榫2具有沿第二个方向的延伸部分27和第二个底切28。在本发明板状部件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中,仅形成了延伸部分27或仅形成了第二个底切28。还可以提供若干个延伸部分27和/或第二个底切28。在这里,业已证实了让第一个突出部分21包括延伸部分27和/或第二个底切28是有利的。结果,所述榫和本发明板状部件的高度可以保持较小。
如果第一个底切23和第二个底切28合并的话,即形成一个大体上沿所述第一个方向和第二个方向延伸的底切,可以获得榫2和槽3的特别简单的几何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底切23必须被视为沿第一个方向的部件,而第二个底切28被视为沿第二个方向的部件。
图3表示除了接触点45以外的其他接触点41,42,43,44。本发明的板状部件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榫槽接合,具有5个接触点41,42,43,44,45。由于接触点41,42,43,44,45的数量较多,以及它们的排列,使得本发明的一个板状部件的负荷可以通过所述榫槽接合转移到本发明的相邻的板状部件,不会在榫或槽3上出现过高的应力峰值。就此而言,业已证实有利的是,在接触点45处,力分量还可以沿本发明板状部件之间的第二个方向传递。
图4和5涉及本发明的如图2和3所示板状部件的其他实施方案。第一个底切23在它的开口24区具有收缩部分,第二个突出部分22的第一个区25位于该收缩部分旁边。这一点从在图6中放大示出的局部A看得特别清楚。
在对纵向侧面13,14和/或端面15,16进行至少部分处理,特别是用疏水性制剂进行喷涂等时,可以获得本发明板状部件的长的耐用性和它的连接。
当榫2和3结合时,就形成了上胶通道61,62。可以在连接之前,将黏结剂导入该部位,以便榫2与槽3黏结在一起,并且获得特别耐用和可承载大负荷的榫槽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