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60414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2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07170.1

申请日:

2014.08.18

公开号:

CN104186500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88申请日:20140818|||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88; A01P7/02; A01P7/04; A01N43/12

主分类号:

A01N43/88

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志伟; 刘鹏; 冷忠国; 陈佛祥; 朱刚; 王礼文; 吴泽伟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24号小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代理人:

张汉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它以噻嗪酮和螺螨酯为有效成分,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在实际应用时制成包括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微囊悬浮剂和热雾剂的应用剂型,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本发明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防治谱,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如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噻嗪酮和螺螨酯组成,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10~10: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5~5: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剂型是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在防治农业上的害虫中的应用。

说明书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农药组合物,是以噻嗪酮和螺螨酯为有效成分,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害虫。
背景技术
噻嗪酮是一种杂环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作用机理为破坏昆虫的新生表皮形成,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害虫死亡。对同翅目害虫如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等害虫有特效。
螺螨酯是一种螺环季酮酸类杀螨剂,作用机理为抑制螨的脂肪合成,阻断螨的能量代谢,从而导致害螨死亡。可用于果树和茄子、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上害螨的防治。此外,对梨木虱、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对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由于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人对噻嗪酮和螺螨酯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噻嗪酮和螺螨酯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扩大了杀虫谱,对农业上的害虫,如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有着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噻嗪酮和螺螨酯的组合及应用目前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该复 配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多种害虫。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在使用中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能使其对各种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省力、省钱,减轻农民负担。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噻嗪酮和螺螨酯组成,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优选重量份数比为1:10~10:1,最优重量份数比为1:5~5:1。
本发明在实际应用时制成包括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的应用剂型,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优选地,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阻燃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以上物质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根据制备成不同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但并无特别限定,在此不再逐一描述。
本发明杀虫杀螨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害虫、天气情况变化而有小量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扩大了杀虫谱,解决了单剂单独使用时对某些害虫效果差的缺陷。
2、噻嗪酮和螺螨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制剂实施例。
下列各实施例中有效成分采用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实施例1: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
噻嗪酮30%、螺螨酯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乙烯磺酸盐15%、十二烷基磺酸钠15%、黄原胶2%、丙三醇2%、硅油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和去离子水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
实施例2:40%噻嗪酮·螺螨酯水乳剂。
噻嗪酮30%、螺螨酯10%、二甲苯10%、环己酮5%、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0%、聚羧酸盐10%、山梨酸钠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即可制得40%的噻嗪酮·螺螨酯水乳剂。
实施例3:35%噻嗪酮·螺螨酯微乳剂。
噻嗪酮15%、螺螨酯20%、环己酮20%、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5%、柠檬酸钠2%、有机硅1%、加倍杀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5%的噻嗪酮·螺螨酯微乳剂。
实施例4: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
噻嗪酮45%、螺螨酯25%、聚羧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50%噻嗪酮·螺螨酯水分散粒剂。
噻嗪酮30%、螺螨酯20%、木质素磺酸盐10%、烷基硫酸盐10%、硫酸钠2%、聚乙二醇2%,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0%噻嗪酮·螺螨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20%噻嗪酮·螺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噻嗪酮5%、螺螨酯15%、N-甲基吡咯烷酮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氮酮2%,油酸乙酯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噻嗪酮·螺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7:30%噻嗪酮·螺螨酯微囊悬浮剂。
噻嗪酮20%、螺螨酯10%、烷基二异氰酸酯10%、环己酮2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氢氧化钠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30%噻嗪酮·螺螨酯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8:10%噻嗪酮·螺螨酯热雾剂。
噻嗪酮5%、螺螨酯5%、环己酮20%、木质素磺酸钠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氮酮2%、磷酸三苯酯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噻嗪酮·螺螨酯热雾剂。
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实施例。
实施例9:噻嗪酮和螺螨酯对介壳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供试虫:选择采集于柑橘园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介壳虫若虫。
供试药剂: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在实验室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介壳虫若虫,放入带有柑橘叶片的培养皿内,每皿40头虫子,每处理设4次重复,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的光照培养箱内培养,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噻嗪酮和螺螨酯对介壳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噻嗪酮7.39100.00--螺螨酯27.1527.22--噻嗪酮:螺螨酯(40:1)5.63131.2698.22133.64噻嗪酮:螺螨酯(30:1)4.96148.9997.65152.58噻嗪酮:螺螨酯(20:1)4.21175.5396.53181.84噻嗪酮:螺螨酯(10:1)3.79194.9993.38208.81噻嗪酮:螺螨酯(1:1)5.82126.9863.61199.62噻嗪酮:螺螨酯(1:10)10.3471.4733.84211.20噻嗪酮:螺螨酯(1:20)13.355.5630.69181.04噻嗪酮:螺螨酯(1:30)16.3745.1429.57152.65噻嗪酮:螺螨酯(1:40)19.6237.6729.00129.90

从表1可以看出,噻嗪酮和螺螨酯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介壳虫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10:噻嗪酮和螺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供试虫:选择采集于柑橘园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红蜘蛛雌成螨。
供试药剂: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叶蝶喷雾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选取生长健康的柑橘叶片,用打孔器做成叶蝶,在培养皿内放置一湿海绵块,其上放滤纸,滤纸上放叶蝶,每皿放2块叶蝶,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柑橘红蜘蛛雌成螨接种到叶蝶上,每叶蝶接种20头,每处理设4次重复。将接有叶蝶的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下,在50PSI压力下喷雾,喷雾量为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噻嗪酮和螺螨酯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柑橘红蜘蛛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噻嗪酮和螺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噻嗪酮12.41100.00--螺螨酯5.32233.27--噻嗪酮:螺螨酯(40:1)9.12136.07103.25131.79

噻嗪酮:螺螨酯(30:1)8.36148.44104.30142.32噻嗪酮:螺螨酯(20:1)6.83181.70106.35170.85噻嗪酮:螺螨酯(10:1)5.77215.08112.12191.83噻嗪酮:螺螨酯(1:1)3.28378.35166.64227.05噻嗪酮:螺螨酯(1:10)2.96419.26221.15189.58噻嗪酮:螺螨酯(1:20)3.19389.03226.92171.44噻嗪酮:螺螨酯(1:30)3.42362.87228.97158.48噻嗪酮:螺螨酯(1:40)4.01309.48230.02134.54

实施例11: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对介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采用实施例1(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d、14d、30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查5个叶片,每个小区共查40个叶片,记载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防效(%)=(1-CK1×Pt1/CK2×Pt2)×100。
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从表3可以看出,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使用150-180mg a.i./kg时,药后7d、14d、30d对介壳虫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30d防效均仍达80%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树产生药害。
表3、各处理药剂防治介壳虫的试验结果。


实施例12: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
采用实施例4(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d、14d、30d分别调查残留活螨数,调查时每小区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查5个叶片,每个小区共查40个叶片,记载活螨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防治效果(%)=(1-CK1×Pt1/CK2×Pt2)×100。
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表4、各处理药剂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试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使用100-120mg a.i./kg时,药后7d、14d、30d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30d防效均仍达80%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树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噻嗪酮和螺螨酯的复配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500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186500A21申请号201410407170122申请日20140818A01N43/88200601A01P7/02200601A01P7/04200601A01N43/1220060171申请人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地址516000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24号小区72发明人张志伟刘鹏冷忠国陈佛祥朱刚王礼文吴泽伟74专利代理机构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44231代理人张汉青54发明名称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它以噻嗪酮和螺螨酯为。

2、有效成分,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在实际应用时制成包括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微囊悬浮剂和热雾剂的应用剂型,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本发明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防治谱,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如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500ACN104186500A1/1页21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噻嗪酮和螺螨酯组成。

3、,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10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55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4、述组合物的剂型是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在防治农业上的害虫中的应用。权利要求书CN104186500A1/7页3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的农药组合物,是以噻嗪酮和螺螨酯为有效成分,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害虫。背景技术0002噻嗪酮是一种杂环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作用机理为破坏昆虫的新生表皮形成,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害虫死亡。对同翅目害虫如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等害虫有特效。0003螺螨酯是一种螺环季酮酸类杀螨剂,作用机理为抑制螨的脂肪合成,阻断螨的能量代谢,。

5、从而导致害螨死亡。可用于果树和茄子、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上害螨的防治。此外,对梨木虱、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0004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对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由于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0005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

6、药品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0006本发明人对噻嗪酮和螺螨酯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噻嗪酮和螺螨酯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扩大了杀虫谱,对农业上的害虫,如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有着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0007噻嗪酮和螺螨酯的组合及应用目前尚无报道。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该复配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红蜘蛛、叶蝉、粉虱、木虱、介壳虫等多种害虫。000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7、在于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在使用中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能使其对各种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省力、省钱,减轻农民负担。0010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含有噻嗪酮和螺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噻嗪酮和螺螨酯组成,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份数比为140401,优选重量份数比为110101,最优重量份数比为1551。0011本发明在实际应用时制成包括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说明书CN104186500A2/7页4的应用剂型,噻嗪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优选地,噻嗪。

8、酮和螺螨酯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0012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阻燃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以上物质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根据制备成不同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但并无特别限定,在此不再逐一描述。0013本发明杀虫杀螨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害虫、天气情况变化而有小量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00151、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9、,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扩大了杀虫谱,解决了单剂单独使用时对某些害虫效果差的缺陷。00162、噻嗪酮和螺螨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具体实施方式001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0018一、制剂实施例。0019下列各实施例中有效成分采用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0020实施例1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0021噻嗪酮30、螺螨酯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乙烯磺酸盐15、十二烷基。

10、磺酸钠15、黄原胶2、丙三醇2、硅油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和去离子水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0022实施例240噻嗪酮螺螨酯水乳剂。0023噻嗪酮30、螺螨酯10、二甲苯10、环己酮5、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0、聚羧酸盐10、山梨酸钠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即可制得40的噻嗪酮螺螨酯水乳剂。0024实施例3。

11、35噻嗪酮螺螨酯微乳剂。0025噻嗪酮15、螺螨酯20、环己酮20、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5、柠檬酸钠2、有机硅1、加倍杀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5的噻嗪酮螺螨酯微乳剂。0026实施例4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0027噻嗪酮45、螺螨酯25、聚羧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说明书CN104186500A3/7页5匀,即可制得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0028实施例550噻嗪酮螺螨酯。

12、水分散粒剂。0029噻嗪酮30、螺螨酯20、木质素磺酸盐10、烷基硫酸盐10、硫酸钠2、聚乙二醇2,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0噻嗪酮螺螨酯水分散粒剂。0030实施例620噻嗪酮螺螨酯超低容量液剂。0031噻嗪酮5、螺螨酯15、N甲基吡咯烷酮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氮酮2,油酸乙酯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噻嗪酮螺螨酯超低容量液剂。0032实施例730噻嗪酮螺螨酯微囊。

13、悬浮剂。0033噻嗪酮20、螺螨酯10、烷基二异氰酸酯10、环己酮2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氢氧化钠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30噻嗪酮螺螨酯微囊悬浮剂。0034实施例810噻嗪酮螺螨酯热雾剂。0035噻嗪酮5、螺螨酯5、环己酮20、木质素磺酸钠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氮酮2、磷酸三苯酯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

14、,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噻嗪酮螺螨酯热雾剂。0036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实施例。0037实施例9噻嗪酮和螺螨酯对介壳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0038供试虫选择采集于柑橘园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介壳虫若虫。0039供试药剂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0040试验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测定,具体方法如下。0041在实验室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介壳虫若虫,放入带有柑橘叶片的培养皿内,每皿40头虫子,每处理设4次重复,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

15、/12H的光照培养箱内培养,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0042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0043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0044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0045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46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

16、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说明书CN104186500A4/7页6加作用。0047表1、噻嗪酮和螺螨酯对介壳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048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噻嗪酮73910000螺螨酯27152722噻嗪酮螺螨酯40156313126982213364噻嗪酮螺螨酯30149614899976515258噻嗪酮螺螨酯20142117553965318184噻嗪酮螺螨酯10137919499933820881噻嗪酮螺螨酯1158212698636119962噻嗪酮螺螨酯11010347147338421120噻嗪酮螺螨酯1201335556306918104。

17、噻嗪酮螺螨酯13016374514295715265噻嗪酮螺螨酯140196237672900129900049从表1可以看出,噻嗪酮和螺螨酯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介壳虫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0050实施例10噻嗪酮和螺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0051供试虫选择采集于柑橘园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红蜘蛛雌成螨。0052供试药剂95噻嗪酮原药和98螺螨酯原药。0053试验方法采用叶蝶喷雾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0054选取生长健康的柑橘叶片,用打孔器做成叶蝶,在培养皿内放置一湿海绵块,其上放滤纸,滤纸上放叶。

18、蝶,每皿放2块叶蝶,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柑橘红蜘蛛雌成螨接种到叶蝶上,每叶蝶接种20头,每处理设4次重复。将接有叶蝶的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下,在50PSI压力下喷雾,喷雾量为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0055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0056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0057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

19、含量B药剂毒力指说明书CN104186500A5/7页7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0058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59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0060从表2可以看出,噻嗪酮和螺螨酯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柑橘红蜘蛛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0061表2、噻嗪酮和螺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062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

20、0MG/LATITTICTC噻嗪酮124110000螺螨酯53223327噻嗪酮螺螨酯401912136071032513179噻嗪酮螺螨酯301836148441043014232噻嗪酮螺螨酯201683181701063517085噻嗪酮螺螨酯101577215081121219183噻嗪酮螺螨酯11328378351666422705噻嗪酮螺螨酯110296419262211518958噻嗪酮螺螨酯120319389032269217144噻嗪酮螺螨酯130342362872289715848噻嗪酮螺螨酯14040130948230021345400630064实施例11噻嗪酮和螺螨酯复。

21、配对介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0065采用实施例1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D、14D、30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查5个叶片,每个小区共查40个叶片,记载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0066防效1CK1PT1/CK2PT2100。0067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0068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0069从表3可以看出,35噻嗪酮螺螨酯悬浮剂使用150180MGAI/KG时,药后说明书CN104186500A6/7页87D、14D、3。

22、0D对介壳虫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30D防效均仍达80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树产生药害。0070表3、各处理药剂防治介壳虫的试验结果。007100720073实施例12噻嗪酮和螺螨酯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0074采用实施例4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D、14D、30D分别调查残留活螨数,调查时每小区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查5个叶片,每个小区共查40个叶片,记载活螨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0075防治效果1CK1PT1/CK2PT2100。0076。

23、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0077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0078表4、各处理药剂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试验结果。0079说明书CN104186500A7/7页90080从表4可以看出,70噻嗪酮螺螨酯可湿性粉剂使用100120MGAI/KG时,药后7D、14D、30D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30D防效均仍达80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树产生药害。0081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噻嗪酮和螺螨酯的复配杀虫杀螨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说明书CN10418650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