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556843A43申请公布日20140205CN103556843A21申请号201310559061722申请日20131112E04H3/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110003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72发明人王洪礼74专利代理机构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21205代理人张志刚54发明名称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57摘要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疏散系统,采用垂直主干系统与各建筑子单元支干系统相结合的结构方式,独立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式主干系统安装有双轿厢电梯,支干系。
2、统设有楼梯及常规电梯;在高层建筑塔楼处设置有交通转换平台,子单元区段设有室外避难平台,并隔距离设置室外疏散避难平台,在建筑地面300M以上的塔楼中每隔100M设置一个2层的室外避难平台,连接各子建筑单元平面,即平面每约隔20层设为一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其电梯和楼梯为独立设置,2层避难平台相应高度的空间内、设置电梯的冲顶空间及电梯机房。解决短时间内消防救援及人员疏散和标准层塔楼使用面积利用率的矛盾。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556843ACN103556843A1/1页2。
3、1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采用垂直主干系统与各建筑子单元支干系统相结合的结构方式,独立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式主干系统安装有双轿厢电梯,支干系统设有楼梯及常规电梯;在高层建筑塔楼处设置有交通转换平台,子单元区段设有室外避难平台,并隔距离设置室外疏散避难平台,在建筑地面300M以上的塔楼中每隔100M设置一个2层的室外避难平台,连接各子建筑单元平面,即平面每约隔20层设为一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其电梯和楼梯为独立设置,2层避难平台相应高度的空间内、设置电梯的冲顶空间及电梯机房。权利要求书CN103556843A1/4页3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
4、疏散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疏散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背景技术0002目前在超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是疏散楼梯,其疏散时间长且距离长,当数万人长时间的垂直行进,可能遭遇烟和火等危险,且极易拥堵,使人在疏散过程中受到伤害。平时已经习惯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员要一下子从很高的楼层走下来,许多人的身体会吃不消;另外,利用楼梯疏散对在超高层建筑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安全疏散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当超高层建筑内人们全部从楼道蜂拥而下,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楼道里逃生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而云梯、避难袋、避难扶梯、缓降机等逃生措施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逃。
5、生需要,其具体的应用还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完全不适用于被困在千米级超高层建筑内的大规模的人员疏散逃生,与此同时,消防救援人员如何能尽快到达救援场所,也是紧急情况下极重要解决的问题。0003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这将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明内容0004在千米级超高层建筑中,塔楼的标准层面积受到防火分区的面积的限制,如果仅从电梯运载人员的运力考虑人员疏散即便采用双轿厢电梯或双子电梯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楼内多数人员运送到安全地带,如果单纯依靠增加电梯井道的数量,会使建筑的核心筒增大,把标准层的有效使用面积降低,降低使用率,增加工。
6、程施工成本。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该系统采用中央核心筒穿梭电梯结合室外平台,配合3个塔楼分段式建筑子单元疏散方式,在500M高度采用穿梭电梯转换的方式解决电梯一次提升高度限制的问题,在不增加塔楼电梯井道数量的情形下相对于避难平台的分段段数把普通电梯数量增加相应数倍,提高了电梯运力,解决了短时间内人员疏散和标准层塔楼使用面积利用率的矛盾。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所述系统采用垂直主干系统与各建筑子单元支干系统相结合的结构方式,独立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式主干系统安装有。
7、双轿厢电梯,支干系统设有楼梯及常规电梯;在高层建筑塔楼处设置有交通转换平台,子单元区段设有室外避难平台,并隔距离设置室外疏散避难平台,在建筑地面300M以上的塔楼中每隔100M设置一个2层的室外避难平台,连接各子建筑单元平面,即平面每约隔20层设为一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其电梯和楼梯为独立设置,2层避难平台相应高度的空间内、设置电说明书CN103556843A2/4页4梯的冲顶空间及电梯机房。0007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1系统采用中央核心筒穿梭电梯结合室外平台,配合3个塔楼分段式建筑子单元疏散方式,在500M高度采用穿梭电梯转换的方式解决电梯一次提升高度限制的问题(轿厢荷载及钢缆自重及其承载力、施。
8、工误差等问题),把塔楼建筑利用室外避难平台分成数段相对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各子建筑单元中部又有自己的核心筒,中央核心筒和各子建筑单元均保证13M的防火间距,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紧急情况下人员通过各子建筑单元疏散楼梯下到室外避难平台,由避难平台通过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双轿厢穿梭梯疏散到建筑外。在不增加塔楼电梯井道数量的情形下相对于避难平台的分段段数把普通电梯数量增加相应数倍,提高了电梯运力。解决短时间内人员疏散和标准层塔楼使用面积利用率的矛盾。00082本发明提高了效率在日常使用中,可以极大的缩短电梯运行时间,增加电梯运载效率,减少等待电梯的时间;建筑使用率高充分利用核心筒空间,减少电梯井道数量,减少建。
9、筑工程造价,增加建筑有效使用面积;操作性强积极利用现有技术,仅对垂直交通体系进行改造,改变现有垂直交通格局,解决了超高层建筑中的大量人员安全疏散及消防救援问题,具有现实的可实施性;有利于建筑结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整体的抗扭刚度。附图说明0009图1千米塔垂直交通示意图;图2千米塔垂直交通系统图;图3百米平台交通转换剖面示意图;图4垂直疏散人数示意图;图5500M层平面图;图6505M层平面图;图7510M层平面图;图8主干系统1F、200MF、300MF、400MF布置图;图9主干系统500M布置图;图10主干系统600MF布置图;图11主干系统楼梯换位布置图;图12主干系统700MF布置图;图。
10、13主干系统800MF布置图;图14主干系统900MF布置图;图15主干系统1000MF布置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0011本系统设计参照城市交通组织方法,设立一套公共垂直交通主干支干系统,不仅用于日常使用,同时兼做消防安全疏散系统使用及观光使用;建立这样的一套系统目的是满足该综合体实际发生的极为复杂的人员流动行为,主干系统如同城市的“主干道”,支说明书CN103556843A3/4页5干系统各个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内垂直交通如同城市的“次干道”,各子建筑单元平面的水平通道如同城市的“支路”;它们共同作用形成网状“叶脉”,把千米级超高层建筑中的商业中心。
11、、办公单元、居住单元、酒店、观光餐饮等各部分连接成一体,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空中之城”。本系统设计立足于当前电梯技术,采用双厢电梯、智能群控系统、电梯运力计算程序等技术。0012实施例1对建筑高度1000M左右及以上超高层建筑内的大量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疏散方式及消防救援的解决方案。其中1设备区,2商业区,3办公区,4酒店式公寓区,5酒店区,6观光区,7酒店会所区,8设备层及避难层,9设备层及观光层,10核心筒穿梭梯流线,11300M以下消防流线,12300500M以下消防流线,13500M以上消防流线,14电梯转换层,15大堂、商业、办公区,16穿梭梯运输能力640X31920人/5分钟(每个单。
12、元4部双子电梯,速度5米/秒),17穿梭梯运输能力505X31515人/5分钟(每个单元4部双子电梯,速度6米/秒),18穿梭梯运输能力700人/5分钟(6部双子电梯,速度8米/秒),19穿梭梯运输能力680人/5分钟(6部双子电梯,速度10米/秒),20穿梭梯运输能力2940人/5分钟(24部双子电梯,速度15米/秒),21交通转换层,22穿梭梯运输能力320X3960人/5分钟(每个单元2部双子电梯,速度5米/秒),23穿梭梯运输能力540人/5分钟(4部双子电梯,速度7米/秒),24穿梭梯运输能力530人/5分钟(4部双子电梯,速度10米/秒),25穿梭梯运输能力490人/5分钟(4部双。
13、子电梯,速度12米/秒),26直升机平台,27阳光板,28百叶,29楼梯,30平台,31双子电梯,32扶梯,33电梯机房,34电梯基坑,35屋顶花园,36电梯厅,37大堂,38电梯厅,39该两层的人员通过楼梯上至屋顶的避难平台,40疏散到平台屋面的人员通过中央核心筒的穿梭电梯疏散到地面上,41该百米建筑子单元内的人员通过内部的疏散楼梯疏散到该单元大平台屋面,42100M以下楼梯疏散,43200M以下楼梯疏散,44200M以下楼梯疏散,45楼梯总疏散人数70000人,46穿梭梯数量6部,疏散人数13400人,47穿梭梯数量6部,疏散人数12800人,48穿梭梯数量24部,疏散人数53600人(本。
14、层及公共区疏散人数12800人),49考虑周边穿梭梯的疏散,每个建筑子单元2部,穿梭梯数量6部,疏散人数15500人,50穿梭梯数量4部,疏散人数8900人,51穿梭梯数量4部,疏散人数8500人,52穿梭梯数量4部,疏散人数7900人,53穿梭梯数疏散总人数35700人,54300M以上穿梭梯疏散总人数79800人;楼梯总疏散人数70000人(两小时极限状态),55500M,56300M,57400M,58300400M,59电梯转换,60700M,61800M,629001000M,63楼梯转换,641000M。0013本系统解决10万人左右及以上超高层及超大型综合建筑内人员紧急疏散及消防。
15、救援问题,采用以下具体方案交通系统采用中央核心筒的主干系统与各建筑子单元的支干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主干系统采用双轿厢电梯(胶囊电梯),支干系统采用楼梯及常规电梯;基于电梯一次提升高度的限制,在超高层建筑塔楼的500M处设置交通转换平台;并每隔100M距离设置室外疏散避难平台,其独立封闭的中央核心筒保证与建筑子单元间的消防安全距离;在某个建筑子单元出现紧急情况下,支干系统保证了建筑子单元内人员在5分钟内通过楼梯,安全疏散到其相应的建筑子单元区段的室外避难平台,从而保证人员的说明书CN103556843A4/4页6相对安全。并且通过中央核心筒的双轿厢穿梭电梯,在2个小时内疏散到建筑地面,保证人员的绝。
16、对安全。0014其中,内部人员紧急情况的疏散方式从地面到建筑300M以下单元区,当火灾发生时各子建筑单元内的人员直接通过楼梯疏散至地面。在建筑地面300M以上的塔楼中每隔100M设置一个2层的室外避难平台,连接各子建筑单元平面,即平面每约隔20层设为一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其电梯和楼梯为独立设置,利用2层避难平台相应高度的空间内设置电梯的冲顶空间及电梯机房。当火灾发生时300500M各子建筑单元内的人员首先在5分钟内,通过各自内部独立的疏散楼梯疏散至该100M区屋顶上的室外避难平台(2层避难平台的内部人员通过其交通楼梯上到屋面上的避难平台),然后通过封闭的核心筒内的双轿厢穿梭电梯疏散至地面。500。
17、1000M的子建筑单元,各单元内的人员首先在5分钟内,通过各自子建筑单元内部独立的疏散楼梯疏散到该100M区屋顶面上的室外避难平台,然后通过封闭的核心筒的双轿厢穿梭电梯疏散至500M避难平台的屋顶面上,经过换乘核心筒的双轿厢穿梭电梯,然后再疏散至地面。0015外部消防员进行防火扑救的方式建筑300M以下单元区,消防员直接通过各子建筑单元内的消防电梯上升至需要消防救助的楼层。在300500M单元区,消防员先通过中央交通核内的消防电梯上升至300M或400M层的室外疏散平台,然后转至相应的子建筑单元内,换乘相应的消防电梯至所需消防救助的楼层。5001000M单元区,消防员先通过中央交通核内的消防电。
18、梯上升至500M层的疏散平台,进行一次电梯转换换乘消防电梯上至所需消防救助的的室外百米区域平台,再进入子建筑单元内部的消防电梯到达所需消防救助的楼层。说明书CN103556843A1/13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2/13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3/13页9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4/13页10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05/13页11图7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16/13页12图8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27/13页13图9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38/13页14图10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49/13页15图11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510/13页16图12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611/13页17图13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712/13页18图14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813/13页19图15说明书附图CN103556843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