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隔震支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动隔震支座.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669578A43申请公布日20140326CN103669578A21申请号201310680766422申请日20131212E04B1/36200601E04B1/9820060171申请人海南大学地址570228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72发明人陈云陈奕柏韩建刚杨东全高洪波胡伟陈娟娟54发明名称转动隔震支座57摘要本发明是一种转动隔震支座,属于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
2、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凹槽包括钢制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转动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端部位置处。本发明概念清晰,传力明确,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推广应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669578ACN103669578A1/1页21一种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
3、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所述的凹槽包括钢制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转动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端部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的锚板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的端部之间间隔1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隔震支座,其特。
4、征是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与部分球形体之间留有1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权利要求书CN103669578A1/2页3转动隔震支座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动隔震支座。背景技术0002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发展迅速,隔震支座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橡胶支座和钢支座,钢支座又分为平板支座、弧形支座、辊轴支座等,这些支座都已经应用在各项工程中,其中橡胶支座和平板支座只能做平面运动,弧形支座和辊轴支座虽具备一定的转动能力,但其转动能力较差。0003因此,研制开发一种具备较强的转动能力和具有一定自复位功能的隔震支座就显得既迫切而且特别有意义。发明内容0004为了克服目前已有隔震支座存。
5、在的转动能力较差而且大多不具备自复位功能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动能力强,而且具备一定自复位功能的转动隔震支座。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凹槽包括钢制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转动挡块,转动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
6、球形凹面壳体的端部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0006所述的锚板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的端部之间间隔1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0007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与部分球形体之间留有1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0008所述的转动挡块应确保在小震时不发生破坏,在中震或大震时才发生破坏。0009所述的转动挡块与转动限位块之间交叉错列布置。0010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0011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0012(1)转动能力强。相比目前已有的绝大部分隔震支座,本发明的转动能力较强。0013(2)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目前大多数隔震支座不具备自复位。
7、能力,本发明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0014(3)隔震性能好。本发明通过支座的摇摆转动隔震,所以隔震能力较强。0015本发明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比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意义重大,将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隔震领域。说明书CN103669578A2/2页4附图说明00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本发明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0018附图中数字含义如下00191上锚杆;2锚板;3钢柱;4部分球形体;5球形凹面壳体;6下锚杆;7转动限位块;8转动挡块;9转动隔震支座;10上部结构构件;11基础。具体。
8、实施方式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0021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1、锚板2、钢柱3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锚板2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1,锚板2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3的上端,钢柱3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大于钢柱3的半径,凹槽包括钢制球形凹面壳体5、下锚杆6、转动限位块7和转动挡块8,球形凹面壳体5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6,球形凹面壳体5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7和转动挡块8,转动挡块8与部分球形体4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7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
9、端部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5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相同。0022所述的锚板2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5的端部之间间隔1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0023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与部分球形体4之间留有1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0024所述的转动挡块8与转动限位块7之间交叉错列布置。0025所述的转动挡块8应确保在小震时不发生破坏,在中震或大震时才发生破坏。0026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0027图2所示为本发明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转动隔震支座9分别与上部结构构件10和基础11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转动隔震结构。0028本发明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例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本发明概念清晰,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说明书CN103669578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6695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