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57811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21890.4

申请日:

2008.12.19

公开号:

CN101904028A

公开日:

2010.12.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51/50申请日:20081219|||公开

IPC分类号:

H01L51/50; C09K11/06; C07D209/86

主分类号:

H01L51/50

申请人: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甚出行俊; 齐藤博之; 福冈贤一; 山本弘志; 河村祐一郎; 河村昌宏; 荒金崇士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

优先权:

2007.12.21 JP 2007-331082; 2007.12.22 JP 2007-331224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朱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具有:阳极(10)和阴极(70)、位于所述阳极(10)与所述阴极(70)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40)、位于所述阳极(10)与所述发光层(40)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2个以上的层、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层(40)与所述阴极(70)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1个以上的层,其中,位于所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40)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位于所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40)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含有选自噻吩衍生物、3个环以上的稠合芳香族衍生物、胺衍生物(其中除去以下式(A)表示的化合物)、导电性高分子、CFx、CuPc、过渡金属氧化物、富勒烯以及受主性材料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位于所述电子注入·传输区域中的层含有苯并咪唑衍生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阳极和阴极、 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 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 2 个以上的层以及 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 其中, 位于所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 芳香族胺衍生物, 位于所述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含有选自噻 吩衍生物、 3 个环以上的稠合芳香族衍生物、 胺衍生物、 导电性高分子、 CFx、 CuPc、 过渡金属 氧化物、 富勒烯以及受主性材料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 其中所述胺衍生物不包括以下式 (A) 表示的化合物, 位于所述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层含有苯并咪唑衍生物,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 生物是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0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氧基 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 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 另外, R1 ~ R10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 生物是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2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氧基 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 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 另外,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4: 根据权利要求 1 ~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咔唑骨架 的芳香族胺衍生物的咔唑骨架是单咔唑基。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苯并咪唑衍生 物是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 A1 ~ A3 各自独立, 是氮原子或碳原子, Ar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4 3 ~ 60 的杂芳基, A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 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 3 4 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其中, Ar 及 Ar 的任意一方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 碳原子数为 10 ~ 60 的稠环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单杂稠环基, 5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L1、 L2 及 L3 各自独立, 是单键、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13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n 是 0 ~ 5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多个 R13 可以相同或 不同, 另外, 也可以在相邻的多个 R13 基之间结合, 形成碳环式脂肪族环或碳环式芳香族环, 14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1 5 4 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或者 -L -Ar -Ar 。
6: 根据权利要求 1 ~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噻吩衍生物是 3 以下式 (x) 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11 ~ Ar13 中的至少一个是以下式 (y) 表示的取代基, 而不是以所述式 (y) 表示 的取代基的 Ar11 ~ Ar1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或者以下式 (z) 表 示的取代基, Ar11 ~ Ar13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式中, Ar14 是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L11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 为 6 ~ 50 的亚杂芳基, 式中, L12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Ar14 及 Ar15 分别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以所述式 (y) 表示的 取代基、 或者以所述式 (z) 表示的取代基。
7: 根据权利要求 1 ~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发出蓝色光。
8: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 1 ~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9: 一种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阳极和阴极、 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 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以及 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 其中, 位于所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 芳香族胺衍生物, 位于所述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层含有苯并咪唑衍生物。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 族胺衍生物是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 4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0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氧基 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 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 另外, R1 ~ R10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 族胺衍生物是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氧基 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 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 另外,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12: 根据权利要求 9 ~ 11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具有 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的咔唑骨架是单咔唑基。
13: 根据权利要求 9 ~ 12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所述苯并 咪唑衍生物是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 式中, A1 ~ A3 各自独立, 是氮原子或碳原子, 3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4 3 ~ 60 的杂芳基, A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 代的环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 5 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其中, Ar3 及 Ar4 中的任意一方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 碳原子数为 10 ~ 60 的稠环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单杂稠环基, 5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L1、 L2 及 L3 各自独立, 是单键、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13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n 是 0 ~ 5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多个 R13 可以相同或 不同, 另外, 也可以在相邻的多个 R13 基之间结合, 形成碳环式脂肪族环或碳环式芳香族环, 14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1 5 4 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或者 -L -Ar -Ar 。
14: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 9 ~ 1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系有机电 致发光元件。

说明书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更具体来说, 涉及一种发光寿命长、 具有高发 光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另外,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更具体来 说, 涉及一种发光寿命长、 具有高发光效率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以下有时将电致发光简记为 EL) 是利用了如下的原理的自发 光元件, 即, 通过施加电场而利用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和从阴极注入的电子的复合能来使荧 光性物质发光。
     自依斯特曼柯达公司的 C.W.Tang 等做出利用层叠型元件的低电压驱动有机 EL 元 件的报告 ( 非专利文献 1 等 ) 以来, 积极地开展了对于以有机材料作为构成材料的有机 EL 元件的研究。 Tang 等人在发光层中使用了三 (8- 羟基喹啉 ) 铝, 而在空穴传输层中使用了三苯 基二胺衍生物。作为层叠结构的优点来说, 可以举出提高空穴向发光层中的注入效率、 提 高将从阴极注入的电子阻塞通过复合生成激子的生成效率, 将生成的激子封闭在发光层内 等。
     作为像该例子这样的有机 EL 元件的元件结构, 已知有空穴传输 ( 注入 ) 层、 电子 传输性发光层的双层型的, 或空穴传输 ( 注入 ) 层、 发光层、 电子传输 ( 注入 ) 层的三层型 的等。为了提高在这样的层叠型结构元件中注入的空穴与电子的复合效率, 对元件结构或 形成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以往, 作为有机 EL 元件中所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已知专利文献 1 及 2 中所表示的 具有苯二胺结构的材料, 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另外, 对于空穴传输材料, 使用的是专利文献 3 及 4 中记载的包含联苯胺骨架的芳基胺系材料。
     另一方面, 专利文献 5 ~ 7 中公开过含有咔唑的芳基胺系化合物。另外, 如果将此 种材料用于空穴传输材料中, 则会有发光效率提高的特征, 然而同时驱动电压会大幅度升 高, 另外, 还有元件寿命变得极短的缺点。
     此外, 专利文献 8 中, 公开过为了从阳极向发光层有效地注入空穴而使用分阶段 地设定电离势值的 2 个以上的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元件。但是, 如果是专利文献 8 中记载的 材料系, 则发光效率、 寿命都不够充分。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8-29111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0-309566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美国专利第 5061569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4 : 日本特开 2001-273978 号公报
     专利文献 5 : 美国专利第 6242115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6 : 日本特开 2000-302756 号公报
     专利文献 7 : 日本特开平 11-14487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7 : 日本特开平 6-314594 号公报
     非 专 利 文 献 1: C.W.Tang, S.A.Vanslyk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51, 913(198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高效率、 长寿命的有机 EL 元件。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 提供一种高效率、 长寿命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
     根据本发明, 可以提供以下的有机 EL 元件等。
     1.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阳极和阴极、
     位于上述阳极与上述阴极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
     位于上述阳极与上述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 2 个以上的层、
     位于上述发光层与上述阴极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
     其中, 位于上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中的层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 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
     位于上述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中的层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含有选 自噻吩衍生物、 3 环以上的稠合芳香族衍生物、 胺衍生物 ( 其中不包括以下式 (A) 表示的化 合物 )、 导电性高分子、 CFx、 CuPc、 过渡金属氧化物、 富勒烯以及受主性材料中的一种以上的 材料,
     位于上述电子注入·传输区域中的层含有苯并咪唑衍生物。
     [ 化 1]
     2. 根据 1 中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 物是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2]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0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 氧基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另外, R1 ~ R10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3. 根据 1 中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 物是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3]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 氧基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另外,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4. 根据 1 ~ 3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 香族胺衍生物的咔唑骨架是单咔唑基。
     5. 根据 1 ~ 4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苯并咪唑衍生物是 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4]
     式中, A1 ~ A3 各自独立, 是氮原子或碳原子。 3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 4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A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 3 4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2 其中, Ar 及 Ar 的任意一方是取代或未取 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10 ~ 60 的稠环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单杂稠 环基。
     Ar5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L1、 L2 及 L3 各自独立, 是单键、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取 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13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n 是 0 ~ 5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多个 R13 可以 相同或不同, 另外, 也可以在相邻的多个 R13 基之间结合, 形成碳环式脂肪族环或碳环式芳 香族环。
     R14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1 5 4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或者 -L -Ar -Ar 。
     6. 根据 1 ~ 5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噻吩衍生物是以下 式 (x)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5]
     式中, Ar11 ~ Ar13 中的至少一个是以下式 (y) 表示的取代基, 而不使以上述式 (y) 表示的取代基的 Ar11 ~ Ar1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或者以下式 (z) 表示的取代基。
     Ar11 ~ Ar13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 化 6]
     式中, Ar14 是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L11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 子数为 6 ~ 50 的亚杂芳基。
     [ 化 7]式中, L12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Ar14 及 Ar15 分别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以上述式 (y) 表 示的取代基、 或者以上述式 (z) 表示的取代基。
     7. 根据 1 ~ 6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发出蓝色光。
     8.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 1 ~ 7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9. 一种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阳极和阴极、
     位于上述阳极与上述阴极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
     位于上述阳极与上述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 以及
     位于上述发光层与上述阴极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 1 个以上的层,
     其中, 位于上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 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
     位于上述电子注入·传输区域中的层含有苯并咪唑衍生物。
     10. 根据 9 中记载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 胺衍生物是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8]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0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 氧基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另外, R1 ~ R10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11. 根据 9 中记载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 胺衍生物是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9]
     式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R1 ~ R1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基、 氨基、 酰基、 烷 氧基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另外,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
     12. 根据 9 ~ 11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具有咔唑
     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的咔唑骨架是单咔唑基。
     13. 根据 9 ~ 12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其中, 上述苯并咪唑 衍生物是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10]
     式中, A1 ~ A3 各自独立, 是氮原子或碳原子。Ar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 4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A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 3 4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其中, Ar 及 Ar 的任意一方是取代或未取 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10 ~ 60 的稠环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单杂稠 环基。
     Ar5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L1、 L2 及 L3 各自独立, 是单键、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取 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13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n 是 0 ~ 5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多个 R13 可以 相同或不同, 另外, 也可以在相邻的多个 R13 基之间结合, 形成碳环式脂肪族环或碳环式芳 香族环。
     R14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1 5 4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或者 -L -Ar -Ar 。
     14.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 9 ~ 13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白色系有机电致发 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 通过使用具有特别的结构的材料, 可以提供高效率、 长寿命的有机 EL 元件。
     根据本发明, 通过使用具有特别的结构的材料, 可以提供高效率、 长寿命的白色系 有机 EL 元件。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有机 EL 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剖面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对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有机 EL 元件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有机 EL 元件在阳极与阴极之间, 具有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 成的发光层。此外, 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具有 2 个以上的层, 在阴极 与发光层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具有 1 个以上的层。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有机 EL 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剖面图。
     有机 EL 元件中, 在基板 ( 未图示 ) 上依次层叠有阳极 10、 空穴注入层 20、 空穴传 输层 30、 发光层 40、 电子传输层 50、 电子注入层 60、 阴极 70。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 位于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 的任意一层即空穴注入层 20、 位于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即空穴 传输层 30 以及位于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电子传输层 50 及电子注入层 60 满足以 下的条件 (A)、 (B) 及 (C)。
     (A) 位于上述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 ( 空穴注入层 20) 含有选自噻吩衍生物、 3 环以上的稠合芳香族衍生物、 胺衍生物 ( 其中不 包括以下式 (A) 表示的化合物 )、 导电性高分子、 CFx、 CuPc、 过渡金属氧化物、 富勒烯以及受 主性材料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
     对于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噻吩衍生物中, 作为代表性的噻吩衍生物, 可以举出 PEDOT : PSS(Synthetic Metal, 111-112, P.139(2000)) 等含有噻吩的有机导电性高分子化 合物或氨基噻吩 ( 参照日本特开平 4-304466 号公报 ) 等含有噻吩的低分子化合物 ( 参照 日本特开平 10-219242 号公报、 日本特开 2003-267972 号公报、 日本特开 2000-252070 号 公报 ) 等。另外, 还可以举出也属于噻吩衍生物的二胺衍生物 (USP5,061,569、 日本特开平 08-048656 号公报、 日本专利 3529735 号公报 ) 或也属于噻吩衍生物的三胺衍生物 ( 日本专 利 3565870 号公报、 WO2006/114921) 等。
     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噻吩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x)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11]
     式中, Ar11 ~ Ar13 中的至少一个是以下式 (y) 表示的取代基, 而不是以上述式 (y) 表示的取代基的 Ar11 ~ Ar1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或者以下式 (z) 表示的取代基。
     Ar11 ~ Ar13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 化 12]式中, Ar14 是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L11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 子数为 6 ~ 50 的亚杂芳基。
     [ 化 13]
     式中, L12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
     Ar14 及 Ar15 分别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 以上述式 (y) 表 示的取代基、 或者以上述式 (z) 表示的取代基。
     作为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基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苯基、 联苯基、 菲基、 基、 苯 基、 联苯基、 并四苯基、 蒽基、 并五苯基、 苉基、 五联苯基并菲基、 三联苯基、 苯并蒽基、 苯并等, 优选为苯基、 联苯基、 萘基或三联苯基。
     作为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亚苯基、 亚萘基、 亚联苯 基、 亚三联苯基、 亚菲基、 亚苯并菲基 (triphenylene)、 亚蒽基、 亚并五苯基、 亚苝基、 亚苉 基、 亚芘基、 亚联五苯基、 9, 9- 二甲基亚芴基、 9, 9- 二苯基亚芴基、 以及下述的二价的基团 等。
     [ 化 14]
     在上述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亚芳基的具体例当中, 优选为作为亚苯基、 亚联苯 基、 或 9, 9- 二甲基亚芴基的上述二价的基团的任意一个。
     以式 (x) 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单胺化合物或二胺化合物, 更优选为不对称单胺化 合物或不对称二胺化合物。
     作为以式 (x) 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 化 15]
     [ 化 16]
     [ 化 17]
     [ 化 18]作为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胺衍生物, 可以使用二胺、 三胺、 四胺, 例如可以举出 下述的四胺。
     [ 化 19]
     [ 化 20]
     [ 化 21]
     [ 化 22]作为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导电性高分子, 例如可以举出 PEDOT : PPS、 PVTPA2 : TBPAH、 PTPDEK : TBPAH。
     作为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可以举出 NbO、 LaO、 NdO、 SmO、 EuOx、 MoO3、 MoO2、 ReO2、 ReO3、 OsO2、 IrO2、 PtO2、 LiTi2O4、 LiV2O4、 ErxNbO3、 LaTiO3、 SrVO3、 CaCrO3、 SrxCrO3、 AxMoO3、 AV2O5(A = K、 Cs、 Rb、 Sr、 Na、 Li、 Ca) 等。这些过渡金属氧化物当中, 优选为 LiTi2O4、 LiV2O4、 ErxNbO3、 LaTiO3、 SrVO3、 CaCrO3、 SrxCrO3、 AxMoO3 及 AV2O5(A = K、 Cs、 Rb、 Sr、 Na、 Li、 Ca)。
     作为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富勒烯, 例如可以举出以 C60 为代表的碳簇 (carbon cluster) 化合物, 也可以是 C60 以外的 C70、 C76、 C78、 C82、 C84、 C90、 C96 等。
     空穴注入层 20 所含有的受主性材料优选为吸电子性的取代基或具有缺电子环的 有机化合物。
     作为吸电子性的取代基, 例如可以举出卤素、 CN-、 羰基、 芳基硼基等。
     作为缺电子环, 例如可以举出选自 2- 吡啶基、 3- 吡啶基、 4- 吡啶基、 2- 喹啉基、 3- 喹啉基、 4- 喹啉基、 2- 咪唑、 4- 咪唑、 3- 吡唑、 4- 吡唑、 哒嗪、 嘧啶、 吡嗪、 噌啉、 酞嗪、 喹唑 啉、 喹喔啉、 3-(1, 2, 4-N)- 三唑基、 5-(1, 2, 4-N)- 三唑基、 5- 四唑基、 4-(1-O, 3-N)- 噁唑、 5-(1-O, 3-N)- 噁唑、 4-(1-S, 3-N)- 噻唑、 5-(1-S, 3-N)- 噻唑、 2- 苯并噁唑、 2- 苯并噻唑、 4-(1, 2, 3-N)- 苯并三唑、 以及苯并咪唑中的化合物等, 然而并不一定限定于它们。 上述受主性材料优选为醌二甲烷衍生物。
     醌型衍生物可以举出以下式 (1a) ~ (1i) 表示的化合物, 更优选为 (1a)、 (1b) 中 所示的化合物。
     [ 化 23]
     在式 (1a) ~ (1i) 中, R1 ~ R48 分别是氢、 卤素、 氟代烷基、 氰基、 烷氧基、 烷基或芳 基, 优选为氢、 氰基。
     在式 (1a) ~ (1i) 中, X 是吸电子基团, 由下式 (j) ~ (p) 的结构的任意一个构成。 优选为 (j)、 (k)、 (l) 的结构。
     [ 化 24]
     式中, R49 ~ R52 分别是氢、 氟代烷基、 烷基、 芳基或杂环, R50 也可以与 R51 形成环。 在式 (1a) ~ (1i) 中, Y 是 -N =或 -CH =。 1 48 作为 R ~ R 的卤素, 优选氟、 氯。 1 48 作为 R ~ R 的氟代烷基, 优选三氟甲基、 五氟乙基。 1 48 作为 R ~ R 的烷氧基, 优选甲氧基、 乙氧基、 异丙氧基、 叔丁氧基。 1 48 作为 R ~ R 的烷基, 优选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叔丁基、 环己基。 1 48 作为 R ~ R 的芳基, 优选苯基、 萘基。 49 52 R ~ R 的氟代烷基、 烷基、 芳基与 R1 ~ R48 相同。R49 ~ R52 的杂环优选为下式中所示的取代基。 [ 化 25]
     在 R50 与 R51 形成环的情况下, X 优选为下式中所示的取代基。 [ 化 26]
     式中, R51’ 、 R52’ 分别是甲基、 乙基、 丙基、 叔丁基。 作为醌型衍生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 化 27]受体优选具有薄膜形成性。即, 可以通过蒸镀受体而直接形成含有受体的层。这 里所说的 “可以形成薄膜” 是指, 可以在基板上利用真空蒸镀、 旋涂等普通的薄膜形成方法 制作平坦的薄膜。这里所说的 “平坦” 是指薄膜的凹凸小, 优选面粗糙度 (Ra) 为 10nm 以下, 更优选面粗糙度 (Ra) 为 1.5nm 以下, 进一步优选面粗糙度 (Ra) 为 1nm 以下。而且, 面粗糙 度可以利用原子间力显微镜 (AFM) 来测定。
     上述具有薄膜形成性的有机化合物优选为非晶性的有机化合物, 更优选为非晶性 的醌二甲烷衍生物, 进一步优选为非晶性且 CN 基的数目为 5 个以上的醌二甲烷衍生物。作 为该醌二甲烷衍生物, 可以举出上述的 (CN)2-TCNQ。
     对于含有受体的层中所含的受体的含量, 优选相对于整个层为 1 ~ 100 摩尔%, 更
     优选为 50 ~ 100 摩尔%。含有受体的层除了受体以外, 可以还含有具有空穴传输性且具有 透光性的化合物。
     另外, 在含有受体的层中, 为了容易向含有给体 (donor) 的层中注入电子, 或者为 了容易向阴极传输空穴, 也可以添加给体。该给体是含有受体的层中所含的给体以外的化 合物或者可以向邻近的层中所含的化合物转移电子的化合物。
     作为给体, 除了上述的给体性金属以外, 还可以举出胺化合物、 多胺化合物、 钨络 合物等有机给体性化合物。
     (B) 位于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 ( 空穴传输层 30) 含有 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通过空穴传输层 30 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 物, 就可以不使元件的驱动电压变为高电压, 可以形成高发光效率且长寿命的元件。
     该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或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28]
     式 (1) 或 (2) 中, Ar1 及 Ar2 各自独立, 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烃环基或芳香 族杂环基。
     作为 Ar1、 Ar2 的芳香烃环基, 例如可以举出由苯环的单环或 2 ~ 5 稠环构成的基 团, 具体来说, 可以举出苯基、 萘基、 蒽基、 菲基、 芘基、 苝基等。 作为芳香族杂环基, 例如可以 举出 5 或 6 元环的单环或 2 ~ 5 稠环, 具体来说, 可以举出吡啶基、 三嗪基、 吡嗪基、 喹喔啉 基、 噻吩基等。
     作为芳香烃环基及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的取代基, 例如可以举出烷基 ( 例如甲 基、 乙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 )、 烯基 ( 例如乙烯基、 烯丙基等碳原子数
     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烯基 )、 烷氧基羰基 ( 例如甲氧基羰基、 乙氧基羰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羰基 )、 烷氧基 ( 例如甲氧基、 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 链或支链的烷氧基 )、 芳氧基 ( 例如苯氧基、 萘氧基等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氧基 )、 芳烷 基氧基 ( 例如苄氧基等碳原子数为 7 ~ 13 的芳氧基 )、 仲氨基或叔氨基 ( 例如二乙基氨基、 二异丙基氨基等具有碳原子数为 2 ~ 20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的二烷基氨基 ; 二苯基氨基、 苯基萘基氨基等二芳基氨基 ; 甲基苯基氨基等碳原子数为 7 ~ 20 的芳基烷基氨基等 )、 卤 原子 ( 氟原子、 氯原子、 溴原子或碘原子 )、 芳香烃环基 ( 例如苯基、 萘基等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香烃环基 ) 以及芳香族杂环基 ( 例如噻吩基、 吡啶基等由 5 或 6 元环的单环或 2 稠 环构成的芳香族杂环基 ) 等。
     它们当中, 优选烷基、 烷氧基、 烷基氨基、 芳基氨基、 芳基烷基氨基、 卤原子、 芳香烃 环基、 芳香族杂环基, 特别优选烷基、 烷氧基、 芳基氨基。
     在式 (1) 或 (2) 中, R1 ~ R1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芳烷基、 烯基、 氰 基、 氨基、 酰基、 烷氧基羰基、 羧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基磺酰基、 羟基、 酰胺基、 芳香烃环基 或芳香族杂环基, 它们都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另外,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 环。 对于上述 R1 ~ R12, 具体来说, 是氢原子、 卤原子 ( 氟原子、 氯原子、 溴原子或碘原 子 )、 烷基 ( 例如甲基、 乙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 ; 环戊基、 环己基等碳 原子数为 5 ~ 8 的环烷基 )、 芳烷基 ( 例如苄基、 苯乙基等碳原子数为 7 ~ 13 的芳烷基 )、 烯基 ( 例如乙烯基、 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 2 ~ 7 的直链或支链的烯基 )、 氰基、 氨基、 特别是 叔氨基 ( 例如二乙基氨基、 二异丙基氨基等具有碳原子数为 2 ~ 20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的 二烷基氨基 ; 二苯基氨基、 苯基萘基氨基等二芳基氨基 ; 甲基苯基氨基等碳原子数为 7 ~ 20 的芳基烷基氨基等 )、 酰基 ( 例如乙酰基、 丙酰基、 苯甲酰基、 萘酰基等包含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部分的酰基 )、 烷氧基羰基 ( 例如甲氧基羰基、 乙氧基羰基等 碳原子数为 2 ~ 7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羰基 )、 羧基、 烷氧基 ( 例如甲氧基、 乙氧基等碳 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 )、 芳氧基 ( 例如苯氧基、 苄氧基等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氧基 )、 烷基磺酰基 ( 例如甲基磺酰基、 乙基磺酰基、 丙基磺酰基、 丁基磺酰基、 己基 磺酰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烷基磺酰基 )、 羟基、 酰胺基 ( 例如甲基酰胺基、 二甲基酰胺 基、 二乙基酰胺基等碳原子数为 2 ~ 7 的烷基酰胺基 ; 苄基酰胺基、 二苄基酰胺基等芳基酰 胺基等 )、 芳香烃环基 ( 例如苯基、 萘基、 蒽基、 菲基、 芘基等由苯环的单环或 2 ~ 4 稠环构成 的芳香烃环基 )、 或芳香族杂环基 ( 例如咔唑基、 吡啶基、 三嗪基、 吡嗪基、 喹喔啉基、 噻吩基 等由 5 或 6 元环的单环或 2 ~ 3 稠环构成的芳香族杂环基 )。
     上述 R1 ~ R12 优选举出氢原子、 卤原子、 烷基、 烷氧基、 芳香烃环基、 芳香族杂环基。
     作为上述 R1 ~ R12 的取代基, 可以举出卤原子 ( 氟原子、 氯原子、 溴原子或碘原 子 )、 烷基 ( 例如甲基、 乙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 )、 烯基 ( 例如乙烯基、 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烯基 )、 烷氧基羰基 ( 例如甲氧基羰基、 乙氧基 羰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羰基 )、 烷氧基 ( 例如甲氧基、 乙氧基等碳 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 )、 芳氧基 ( 例如苯氧基、 萘氧基等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氧基 )、 二烷基氨基 ( 例如二乙基氨基、 二异丙基氨基等具有碳原子数为 2 ~ 20 的直 链或支链的烷基的二烷基氨基 )、 二芳基氨基 ( 二苯基氨基、 苯基萘基氨基等二芳基氨基 )、
     芳香烃环基 ( 例如苯基等芳香烃环基 )、 芳香族杂环基 ( 例如噻吩基、 吡啶基等由 5 或 6 元 环的单环构成的芳香族杂环基 )、 酰基 ( 例如乙酰基、 丙酰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 支 链的酰基 )、 卤代烷基 ( 例如三氟甲基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直链或支链的卤代烷基 )、 氰 基等。它们当中, 更优选卤原子、 烷氧基、 芳香烃环基。
     R1 ~ R12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环。例如 R1 ~ R8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 结合, 形成与 N- 咔唑基稠合的环。R1 ~ R8 中的相邻的基团之间结合而形成的环通常来说 为 5 ~ 8 元环, 然而优选为 5 或 6 元环, 更优选为 6 元环。另外, 该环无论是芳香族环还是 非芳香族环都可以, 然而优选为芳香族环。此外, 无论是芳香烃环还是芳香族杂环都可以, 然而优选为芳香烃环。
     在式 (1) 或式 (2) 的 N- 咔唑基中, 作为 R1 ~ R8 的任意一个结合而形成与 N- 咔唑 基结合的稠环的例子, 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的例子。
     [ 化 29]
     R1 ~ R8 特别优选为全都是氢原子 ( 也就是说 N- 咔唑基无取代 ) 的情况 ; 或1个 以上为甲基、 苯基或甲氧基中的任一种而剩余的为氢原子的情况。
     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的咔唑骨架优选为单咔唑基。下面, 给出本发明 的第一方式中可以使用的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的具体例。
     [ 化 30]
     [ 化 31]
     [ 化 32]
     [ 化 33]
     [ 化 34](C) 位于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层 ( 电子传输层 50、 电子注入层 60) 含有苯并咪 唑衍生物。该苯并咪唑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35]
     式 (3) 或 (4) 中, A1 ~ A3 各自独立, 是氮原子或碳原子。 3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 4 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A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 3 4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其中, Ar 及 Ar 的任意一方是取代或未取 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10 ~ 60 的稠环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单杂稠 环基。
     Ar5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L1、 L2 及 L3 各自独立, 是单键、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取 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芳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13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n 是 0 ~ 5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多个 R13 可以 相同或不同, 另外, 也可以在相邻的多个 R13 基之间结合, 形成碳环式脂肪族环或碳环式芳 香族环。
     R14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1 5 4 的碳原子数为 1 ~ 20 的烷氧基、 或者 -L -Ar -Ar 。
     下面, 对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中, 在阳极与阴极之间, 具有至少由有机 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此外, 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中具有 1 个以上 的层, 在阴极与发光层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中具有 1 个以上的层。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剖面图。
     有机 EL 元件 2 中, 在基板 ( 未图示 ) 上依次层叠有阳极 10、 空穴注入层 20、 空穴 传输层 30、 发光层 40、 电子传输层 50、 电子注入层 60、 阴极 70。
     本发明中, 位于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即空穴传输层 30 及位于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电子传输层 50 以及电子注入层 60 满足以下的条件 (A’ )、 (B’ )。
     (A’ ) 位于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 ( 空穴传输层 30) 含 有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通过空穴传输层 30 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 生物, 就可以不使元件的驱动电压升高, 形成高发光效率且长寿命的元件。
     该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1) 表示的化合物或以下式 (2)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36]
     以上述式 (1) 表示的化合物及以上述式 (2) 表示的化合物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 以式 (1) 表示的化合物和以式 (2) 表示的化合物相同。
     (B’ ) 位于电子注入· 传输区域中的层 ( 电子传输层 50、 电子注入层 60) 含有苯并 咪唑衍生物。该苯并咪唑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3) 或 (4)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37]
     以上述式 (3) 表示的化合物及以上述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 以式 (3) 表示的化合物及以式 (4) 表示的化合物相同。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中, 优选位于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的层 中的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 ( 空穴注入层 20) 含有选自噻吩衍生物、 3 环以上的 稠合芳香族衍生物、 胺衍生物、 导电性高分子、 CFx、 CuPc、 过渡金属氧化物、 富勒烯以及受主 性材料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
     上述噻吩衍生物等材料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位于空穴注入· 传输区域的层中的 与发光层相接的层以外的任意一层的材料相同。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中所用的有机 EL 元件的代表性的构成 例。当然,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1) 阳极 / 空穴注入层 / 空穴传输层 / 发光层 / 电子传输层 / 阴极
     (2) 阳极 / 空穴注入层 / 空穴传输层 / 发光层 / 电子传输层 / 电子注入层 / 阴极 ( 图 1 及图 2)
     (3) 阳极 / 空穴注入层 / 空穴传输层 / 发光层 / 电子传输层 / 绝缘层 / 阴极
     (4) 阳极 / 绝缘层 / 空穴注入层 / 空穴传输层 / 发光层 / 电子传输层 / 电子注入 层 / 绝缘层 / 阴极
     而且, 发光层发出的光可以从阳极侧及阴极侧的一方、 或者从两侧取出。
     另外, 有机 EL 元件的阳极 - 阴极间也可以具有空腔 (cavity) 结构, 即, 也可以具 有使发光层发出的光在阳极 - 阴极间反射的结构。例如, 阴极是使用半透半反材料构成而 具有阳极的光反射面的结构。该情况下, 在阳极侧的光反射面与阴极侧的光反射面之间进 行了多次干涉的发光被从阴极侧取出。 阳极侧的光反射面与阴极侧的光反射面之间的光学 的距离由想要取出的光的波长决定, 将各层的膜厚设定为满足该光学的距离。 特别是, 在上 面发光型 ( 不穿过支承基板地将发光向元件外部取出 ) 的有机 EL 元件中, 通过主动地使用 该空腔结构, 就可以进行向外部的光取出效率的改善和发光光谱的控制。
     下面, 对构成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的有机 EL 元件 ( 以下有时简称为本发 明的有机 EL 元件 ) 的各构件进行说明。
     ( 基板 )
     本发明的有机 EL 元件是在透光性的基板上制作的。这里所说的透光性基板是支 承有机 EL 元件的基板, 优选 400 ~ 700nm 的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射率在 50%以上、 平滑的 基板。
     具体来说, 可以举出玻璃板、 聚合物板等。 作为玻璃板, 特别可以举出钠钙玻璃、 含 钡·锶玻璃、 铅玻璃、 铝硅酸玻璃、 硼硅酸玻璃、 钡硼硅酸玻璃、 石英等。另外, 作为聚合物 板, 可以举出聚碳酸酯、 丙烯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醚硫化物 (polyethersulfide)、 聚砜等。
     而且, 在从基板的相反一侧取出光的顶发射型的元件中, 基板不一定需要是透光 性的。
     ( 阳极 )
     有机薄膜 EL 元件的阳极起到将空穴注入空穴传输层或发光层中的作用, 具有 4.5eV 以上的功函数是有效的。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阳极材料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将铝 (Al)、 铬 (Cr)、 钼 (Mo)、 钨 (W)、 铜 (Cu)、 银 (Ag)、 金 (Au) 的金属及其合金以及这些金属或合 金的氧化物等 ; 或者氧化锡 (SnO2) 与锑 (Sb) 的合金、 ITO( 铟锡氧化物 )、 InZnO( 铟锌氧化 物 )、 氧化锌 (ZnO) 与铝 (Al) 的合金、 以及这些金属或合金的氧化物等单独或以混在的状态 使用。
     在将来自发光层的发光从阳极中取出的情况下, 阳极的对于发光的透射率优选为 大于 10%。另一方面, 在将来自发光层的发光从阴极中取出的情况下, 阳极优选为反射性电 极。 该情况下, 阳极也可以是光反射性优异的第一层、 与设于其上部的具有光透过性并且功 函数大的第二层层叠的层叠结构。
     例如, 第一层由以铝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构成。其副成分可以是含有至少一种与作 为主成分的铝相比功函数相对较小的元素的材料。作为此种副成分, 优选镧系列元素。镧 系列元素的功函数不大, 而通过含有这些元素, 阳极的稳定性就会提高, 并且还会满足阳极 的空穴注入性。另外, 作为副成分, 也可以除了镧系列元素以外, 还含有硅 (Si)、 铜 (Cu) 等 元素。
     对于构成第一层的铝合金层中的副成分的含量, 例如如果是使铝稳定化的 Nd 或 Ni、 Ti 等, 则优选合计为大约 10wt%以下。这样, 就可以在维持铝合金层中的反射率的同 时, 在有机电场发光元件的制造过程中稳定地保持铝合金层, 此外还可以获得加工精度及 化学稳定性。另外, 还可以改善阳极的导电性及与基板的密合性。
     对于第二层, 可以例示出由铝合金的氧化物、 钼的氧化物、 锆的氧化物、 铬的氧化 物、 以及钽的氧化物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层。 这里, 例如在第二层是作为副成分含有镧系元素 的铝合金的氧化物层 ( 包括自然氧化膜 ) 的情况下, 由于镧系元素的氧化物的透射率高, 因 此含有它的第二层的透射率变得良好。 由此, 在第一层的表面处, 可以维持高反射率。 此外, 第二层也可以是 ITO 或 IZO 等透明导电层。这些导电层可以改善阳极的电子注入特性。
     另外, 也可以在阳极的与基板接触的一侧, 设置用于提高阳极与基板之间的密合 性的导电层。作为此种导电层, 可以举出 ITO 或 IZO 等透明导电层。
     在使用有机 EL 元件构成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式为有源矩阵方式的情况下, 阳极 被针对每个像素而形成图案, 以与设于基板上的驱动用的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状态设置。另 外, 在该情况下, 在阳极上设有绝缘膜, 按照从该绝缘膜的开口部中露出各像素的阳极的表 面的方式构成。
     阳极可以通过将上述的电极物质利用蒸镀法或溅射法等方法形成薄膜而制作。
     阳极的薄层电阻优选在数百 Ω/ □以下。阳极的膜厚根据材料而不同, 然而通常 在 10nm ~ 1μm, 优选在 10 ~ 200nm 的范围中选择。
     ( 发光层 )
     有机 EL 元件的发光层兼具以下的功能。
     (i) 注入功能 : 可以在施加电场时从阳极或空穴注入·传输层注入空穴, 从阴极或 电子注入·传输层注入电子的功能
     (ii) 传输功能 : 将所注入的电荷 ( 电子和空穴 ) 利用电场的力移动的功能
     (iii) 发光功能 : 具有提供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的场所, 使之产生发光的功能
     但是, 在空穴的注入容易度和电子的注入容易度方面也可以有差异, 另外在以空 穴和电子的迁移率表示的传输能力方面也可以有大小, 然而优选移动某一方的电荷。
     作为形成该发光层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蒸镀法、 旋涂法、 LB 法等公知的方法。发 光层特别优选为分子堆集膜。
     这里所说的分子堆集膜是由气相状态的材料化合物沉积形成的薄膜、 由溶液状态 或液相状态的材料化合物固化形成的膜, 通常来说, 该分子堆集膜与利用 LB 法形成的薄膜 ( 分子累积膜 ) 可以利用凝聚结构、 超级结构的差异、 由其引起的功能的差异来区分。另外, 如日本特开昭 57-51781 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 在将树脂等粘结剂和材料 化合物溶于溶剂中而制成溶液后, 通过将其利用旋涂法等薄膜化, 也可以形成发光层。
     发光层中所用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长寿命的发光材料公知的材料, 然而优选将以 通式 (I) 表示的材料作为发光材料使用。
     [ 化 38]
     式中, Ar’ 是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环或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杂芳香族 具体来说, 可以举出苯环、 萘环、 蒽环、 联苯环、 薁环、 苊环、 芴环、 菲环、 荧蒽环、 醋环。
     苯并蒽环、 并四苯环、 苉环、 苝环、 戊芬环、 并五苯环、 四苯 菲烯环、 苯并菲环、 芘环、 环、 (tetraphenylene) 环、 己芬环、 并六苯环、 玉红省环、 晕苯环、 联三萘环、 吡咯环、 吲哚环、 咔唑环、 咪唑环、 苯并咪唑环、 噁二唑环、 三唑环、 吡啶环、 喹喔啉环、 喹啉环、 嘧啶环、 三嗪 环、 噻吩环、 苯并噻吩环、 噻蒽环、 呋喃环、 苯并呋喃环、 吡唑环、 吡嗪环、 哒嗪环、 中氮茚环 (indolizine)、 喹唑啉环、 菲咯啉环、 噻咯环、 苯并噻咯环等。 优选举出苯环、 萘环、 蒽环、 苊环、 芴环、 菲环、 荧蒽环、 苯并菲环、 芘环、 屈环、 苯并 蒽环、 苝环。
     X’ 是取代基。
     具体来说,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香族杂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基、 取代或未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芳烷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氧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硫基、 取代 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羧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乙烯基、 卤素基、 氰基、 硝基、 羟基 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可以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1- 蒽基、 2- 蒽基、 9- 蒽基、 1- 菲基、 2- 菲基、 3- 菲基、 4- 菲基、 9- 菲基、 1- 并四苯 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对三联苯 -4- 基、 对三联苯 -3- 基、 对三联苯 -2- 基、 间三联苯 -4- 基、 间三联苯 -3- 基、 间 三联苯 -2- 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基、 对 (2- 苯基丙基 ) 苯基、 3- 甲 基 -2- 萘基、 4- 甲基 -1- 萘基、 4- 甲基 -1- 蒽基、 4’ - 甲基联苯基、 4” - 叔丁基 - 对三联 苯 -4- 基、 2- 芴基、 9, 9- 二甲基 -2- 芴基、 3- 荧蒽基等。
     优选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9- 菲基、 1- 并四苯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基、 2- 芴基、 9, 9- 二甲基 -2- 芴基、 3- 荧蒽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香族杂环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 1- 吡 咯基、 2- 吡咯基、 3- 吡咯基、 吡嗪基、 2- 吡啶基、 3- 吡啶基、 4- 吡啶基、 1- 吲哚基、 2- 吲哚基、 3- 吲哚基、 4- 吲哚基、 5- 吲哚基、 6- 吲哚基、 7- 吲哚基、 1- 异吲哚基、 2- 异吲哚基、 3- 异吲哚 基、 4- 异吲哚基、 5- 异吲哚基、 6- 异吲哚基、 7- 异吲哚基、 2- 呋喃基、 3- 呋喃基、 2- 苯并呋喃
     基、 3- 苯并呋喃基、 4- 苯并呋喃基、 5- 苯并呋喃基、 6- 苯并呋喃基、 7- 苯并呋喃基、 1- 异苯 并呋喃基、 3- 异苯并呋喃基、 4- 异苯并呋喃基、 5- 异苯并呋喃基、 6- 异苯并呋喃基、 7- 异苯 并呋喃基、 喹啉基、 3- 喹啉基、 4- 喹啉基、 5- 喹啉基、 6- 喹啉基、 7- 喹啉基、 8- 喹啉基、 1- 异 喹啉基、 3- 异喹啉基、 4- 异喹啉基、 5- 异喹啉基、 6- 异喹啉基、 7- 异喹啉基、 8- 异喹啉基、 2- 喹喔啉基、 5- 喹喔啉基、 6- 喹喔啉基、 1- 咔唑基、 2- 咔唑基、 3- 咔唑基、 4- 咔唑基、 9- 咔 唑基、 1- 菲啶基、 2- 菲啶基、 3- 菲啶基、 4- 菲啶基、 6- 菲啶基、 7- 菲啶基、 8- 菲啶基、 9- 菲啶 基、 10- 菲啶基、 1- 吖啶基、 2- 吖啶基、 3- 吖啶基、 4- 吖啶基、 9- 吖啶基、 1, 7- 菲咯啉 -2- 基、 1, 7- 菲咯啉 -3- 基、 1, 7- 菲咯啉 -4- 基、 1, 7- 菲咯啉 -5- 基、 1, 7- 菲咯啉 -6- 基、 1, 7- 菲咯 啉 -8- 基、 1, 7- 菲咯啉 -9- 基、 1, 7- 菲咯啉 -10- 基、 1, 8- 菲咯啉 -2- 基、 1, 8- 菲咯啉 -3- 基、 1, 8- 菲咯啉 -4- 基、 1, 8- 菲咯啉 -5- 基、 1, 8- 菲咯啉 -6- 基、 1, 8- 菲咯啉 -7- 基、 1, 8- 菲咯 啉 -9- 基、 1, 8- 菲咯啉 -10- 基、 1, 9- 菲咯啉 -2- 基、 1, 9- 菲咯啉 -3- 基、 1, 9- 菲咯啉 -4- 基、 1, 9- 菲咯啉 -5- 基、 1, 9- 菲咯啉 -6- 基、 1, 9- 菲咯啉 -7- 基、 1, 9- 菲咯啉 -8- 基、 1, 9- 菲 咯啉 -10- 基、 1, 10- 菲咯啉 -2- 基、 1, 10- 菲咯啉 -3- 基、 1, 10- 菲咯啉 -4- 基、 1, 10- 菲咯 啉 -5- 基、 2, 9- 菲咯啉 -1- 基、 2, 9- 菲咯啉 -3- 基、 2, 9- 菲咯啉 -4- 基、 2, 9- 菲咯啉 -5- 基、 2, 9- 菲咯啉 -6- 基、 2, 9- 菲咯啉 -7- 基、 2, 9- 菲咯啉 -8- 基、 2, 9- 菲咯啉 -10- 基、 2, 8- 菲咯 啉 -1- 基、 2, 8- 菲咯啉 -3- 基、 2, 8- 菲咯啉 -4- 基、 2, 8- 菲咯啉 -5- 基、 2, 8- 菲咯啉 -6- 基、 2, 8- 菲咯啉 -7- 基、 2, 8- 菲咯啉 -9- 基、 2, 8- 菲咯啉 -10- 基、 2, 7- 菲咯啉 -1- 基、 2, 7- 菲咯 啉 -3- 基、 2, 7- 菲咯啉 -4- 基、 2, 7- 菲咯啉 -5- 基、 2, 7- 菲咯啉 -6- 基、 2, 7- 菲咯啉 -8- 基、 2, 7- 菲咯啉 -9- 基、 2, 7- 菲咯啉 -10- 基、 1- 吩嗪基、 2- 吩嗪基、 1- 吩噻嗪基、 2- 吩噻嗪基、 3- 吩噻嗪基、 4- 吩噻嗪基、 10- 吩噻嗪基、 1- 吩噁嗪基、 2- 吩噁嗪基、 3- 吩噁嗪基、 4- 吩噁嗪 基、 10- 吩噁嗪基、 2- 噁唑基、 4- 噁唑基、 5- 噁唑基、 2- 噁二唑基、 5- 噁二唑基、 3- 呋咱基、 2- 噻吩基、 3- 噻吩基、 2- 甲基吡咯 -1- 基、 2- 甲基吡咯 -3- 基、 2- 甲基吡咯 -4- 基、 2- 甲基吡 咯 -5- 基、 3- 甲基吡咯 -1- 基、 3- 甲基吡咯 -2- 基、 3- 甲基吡咯 -4- 基、 3- 甲基吡咯 -5- 基、 2- 叔丁基吡咯 -4- 基、 3-(2- 苯基丙基 ) 吡咯 -1- 基、 2- 甲基 -1- 吲哚基、 4- 甲基 -1- 吲哚 基、 2- 甲基 -3- 吲哚基、 4- 甲基 -3- 吲哚基、 2- 叔丁基 -1- 吲哚基、 4- 叔丁基 -1- 吲哚基、 2- 叔丁基 3- 吲哚基、 4- 叔丁基 -3- 吲哚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甲基、 乙基、 丙 基、 异丙基、 正丁基、 仲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正戊基、 正己基、 正庚基、 正辛基、 羟甲基、 1- 羟 基乙基、 2- 羟基乙基、 2- 羟基异丁基、 1, 2- 二羟基乙基、 1, 3- 二羟基异丙基、 2, 3- 二羟基 叔丁基、 1, 2, 3- 三羟基丙基、 氯甲基、 1- 氯乙基、 2- 氯乙基、 2- 氯异丁基、 1, 2- 二氯乙基、 1, 3- 二氯异丙基、 2, 3- 二氯叔丁基、 1, 2, 3- 三氯丙基、 溴甲基、 1- 溴乙基、 2- 溴乙基、 2- 溴异 丁基、 1, 2- 二溴乙基、 1, 3- 二溴异丙基、 2, 3- 二溴叔丁基、 1, 2, 3- 三溴丙基、 碘甲基、 1- 碘乙 基、 2- 碘乙基、 2- 碘异丁基、 1, 2- 二碘乙基、 1, 3- 二碘异丙基、 2, 3- 二碘叔丁基、 1, 2, 3- 三 碘丙基、 氨基甲基、 1- 氨基乙基、 2- 氨基乙基、 2- 氨基异丁基、 1, 2- 二氨基乙基、 1, 3- 二氨基 异丙基、 2, 3- 二氨基叔丁基、 1, 2, 3- 三氨基丙基、 氰基甲基、 1- 氰基乙基、 2- 氰基乙基、 2- 氰 基异丁基、 1, 2- 二氰基乙基、 1, 3- 二氰基异丙基、 2, 3- 二氰基叔丁基、 1, 2, 3- 三氰基丙基、 硝基甲基、 1- 硝基乙基、 2- 硝基乙基、 2- 硝基异丁基、 1, 2- 二硝基乙基、 1, 3- 二硝基异丙基、 2, 3- 二硝基叔丁基、 1, 2, 3- 三硝基丙基、 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4- 甲基环己基、 1- 金刚烷基、 2- 金刚烷基、 1- 降冰片基、 2- 降冰片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是以 -OY 表示的基, 作为 Y 的例子, 可 以举出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仲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正戊基、 正己基、 正庚基、 正辛基、 羟甲基、 1- 羟基乙基、 2- 羟基乙基、 2- 羟基异丁基、 1, 2- 二羟基乙基、 1, 3- 二羟基异 丙基、 2, 3- 二羟基叔丁基、 1, 2, 3- 三羟基丙基、 氯甲基、 1- 氯乙基、 2- 氯乙基、 2- 氯异丁基、 1, 2- 二氯乙基、 1, 3- 二氯异丙基、 2, 3- 二氯叔丁基、 1, 2, 3- 三氯丙基、 溴甲基、 1- 溴乙基、 2- 溴乙基、 2- 溴异丁基、 1, 2- 二溴乙基、 1, 3- 二溴异丙基、 2, 3- 二溴叔丁基、 1, 2, 3- 三溴丙 基、 碘甲基、 1- 碘乙基、 2- 碘乙基、 2- 碘异丁基、 1, 2- 二碘乙基、 1, 3- 二碘异丙基、 2, 3- 二碘 叔丁基、 1, 2, 3- 三碘丙基、 氨基甲基、 1- 氨基乙基、 2- 氨基乙基、 2- 氨基异丁基、 1, 2- 二氨基 乙基、 1, 3- 二氨基异丙基、 2, 3- 二氨基叔丁基、 1, 2, 3- 三氨基丙基、 氰基甲基、 1- 氰基乙基、 2- 氰基乙基、 2- 氰基异丁基、 1, 2- 二氰基乙基、 1, 3- 二氰基异丙基、 2, 3- 二氰基叔丁基、 1, 2, 3- 三氰基丙基、 硝基甲基、 1- 硝基乙基、 2- 硝基乙基、 2- 硝基异丁基、 1, 2- 二硝基乙基、 1, 3- 二硝基异丙基、 2, 3- 二硝基叔丁基、 1, 2, 3- 三硝基丙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芳烷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苄基、 1- 苯基 乙基、 2- 苯基乙基、 1- 苯基异丙基、 2- 苯基异丙基、 苯基叔丁基、 α- 萘基甲基、 1-α- 萘基 乙基、 2-α- 萘基乙基、 1-α- 萘基异丙基、 2-α- 萘基异丙基、 β- 萘基甲基、 1-β- 萘基乙 基、 2-β- 萘基乙基、 1-β- 萘基异丙基、 2-β- 萘基异丙基、 1- 吡咯基甲基、 2-(1- 吡咯基 ) 乙基、 对甲基苄基、 间甲基苄基、 邻甲基苄基、 对氯苄基、 间氯苄基、 邻氯苄基、 对溴苄基、 间 溴苄基、 邻溴苄基、 对碘苄基、 间碘苄基、 邻碘苄基、 对羟基苄基、 间羟基苄基、 邻羟基苄基、 对氨基苄基、 间氨基苄基、 邻氨基苄基、 对硝基苄基、 间硝基苄基、 邻硝基苄基、 对氰基苄基、 间氰基苄基、 邻氰基苄基、 1- 羟基 -2- 苯基异丙基、 1- 氯 -2- 苯基异丙基等。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氧基是以 -OY’ 表示的基团, 作为 Y’ 的例 子, 可以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1- 蒽基、 2- 蒽基、 9- 蒽基、 1- 菲基、 2- 菲基、 3- 菲基、 4- 菲基、 9- 菲基、 1- 并四苯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 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对三联苯 -4- 基、 对三联苯 -3- 基、 对三联苯 -2- 基、 间三联 苯 -4- 基、 间三联苯 -3- 基、 间三联苯 -2- 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 基、 对 (2- 苯基丙基 ) 苯基、 3- 甲基 -2- 萘基、 4- 甲基 -1- 萘基、 4- 甲基 -1- 蒽基、 4’ - 甲基 联苯基、 4” - 叔丁基 - 对三联苯 -4- 基、 2- 吡咯基、 3- 吡咯基、 吡嗪基、 2- 吡啶基、 3- 吡啶基、 4- 吡啶基、 2- 吲哚基、 3- 吲哚基、 4- 吲哚基、 5- 吲哚基、 6- 吲哚基、 7- 吲哚基、 1- 异吲哚基、 3- 异吲哚基、 4- 异吲哚基、 5- 异吲哚基、 6- 异吲哚基、 7- 异吲哚基、 2- 呋喃基、 3- 呋喃基、 2- 苯并呋喃基、 3- 苯并呋喃基、 4- 苯并呋喃基、 5- 苯并呋喃基、 6- 苯并呋喃基、 7- 苯并呋 喃基、 1- 异苯并呋喃基、 3- 异苯并呋喃基、 4- 异苯并呋喃基、 5- 异苯并呋喃基、 6- 异苯并呋 喃基、 7- 异苯并呋喃基、 2- 喹啉基、 3- 喹啉基、 4- 喹啉基、 5- 喹啉基、 6- 喹啉基、 7- 喹啉基、 8- 喹啉基、 1- 异喹啉基、 3- 异喹啉基、 4- 异喹啉基、 5- 异喹啉基、 6- 异喹啉基、 7- 异喹啉基、 8- 异喹啉基、 2- 喹喔啉基、 5- 喹喔啉基、 6- 喹喔啉基、 1- 咔唑基、 2- 咔唑基、 3- 咔唑基、 4- 咔 唑基、 1- 菲啶基、 2- 菲啶基、 3- 菲啶基、 4- 菲啶基、 6- 菲啶基、 7- 菲啶基、 8- 菲啶基、 9- 菲啶 基、 10- 菲啶基、 1- 吖啶基、 2- 吖啶基、 3- 吖啶基、 4- 吖啶基、 9- 吖啶基、 1, 7- 菲咯啉 -2- 基、 1, 7- 菲咯啉 -3- 基、 1, 7- 菲咯啉 -4- 基、 1, 7- 菲咯啉 -5- 基、 1, 7- 菲咯啉 -6- 基、 1, 7- 菲咯 啉 -8- 基、 1, 7- 菲咯啉 -9- 基、 1, 7- 菲咯啉 -10- 基、 1, 8- 菲咯啉 -2- 基、 1, 8- 菲咯啉 -3- 基、 1, 8- 菲咯啉 -4- 基、 1, 8- 菲咯啉 -5 基、 1, 8- 菲咯啉 -6- 基、 1, 8- 菲咯啉 -7- 基、 1, 8- 菲咯啉 -9- 基、 1, 8- 菲咯啉 -10- 基、 1, 9- 菲咯啉 -2- 基、 1, 9- 菲咯啉 -3- 基、 1, 9- 菲咯啉 -4- 基、 1, 9- 菲咯啉 -5- 基、 1, 9- 菲咯啉 -6- 基、 1, 9- 菲咯啉 -7- 基、 1, 9- 菲咯啉 -8- 基、 1, 9- 菲 咯啉 -10- 基、 1, 10- 菲咯啉 -2- 基、 1, 10- 菲咯啉 -3- 基、 1, 10- 菲咯啉 -4- 基、 1, 10- 菲咯 啉 -5- 基、 2, 9- 菲咯啉 -1- 基、 2, 9- 菲咯啉 -3- 基、 2, 9- 菲咯啉 -4- 基、 2, 9- 菲咯啉 -5- 基、 2, 9- 菲咯啉 -6- 基、 2, 9- 菲咯啉 -7- 基、 2, 9- 菲咯啉 -8- 基、 2, 9- 菲咯啉 -10- 基、 2, 8- 菲咯 啉 -1- 基、 2, 8- 菲咯啉 -3- 基、 2, 8- 菲咯啉 -4- 基、 2, 8- 菲咯啉 -5- 基、 2, 8- 菲咯啉 -6- 基、 2, 8- 菲咯啉 -7- 基、 2, 8- 菲咯啉 -9- 基、 2, 8- 菲咯啉 -10- 基、 2, 7- 菲咯啉 -1- 基、 2, 7- 菲咯 啉 -3- 基、 2, 7- 菲咯啉 -4- 基、 2, 7- 菲咯啉 -5- 基、 2, 7- 菲咯啉 -6- 基、 2, 7- 菲咯啉 -8- 基、 2, 7- 菲咯啉 -9- 基、 2, 7- 菲咯啉 -10- 基、 1- 吩嗪基、 2- 吩嗪基、 1- 吩噻嗪基、 2- 吩噻嗪基、 3- 吩噻嗪基、 4- 吩噻嗪基、 1- 吩噁嗪基、 2- 吩噁嗪基、 3- 吩噁嗪基、 4- 吩噁嗪基、 2- 噁唑基、 4- 噁唑基、 5- 噁唑基、 2- 噁二唑基、 5- 噁二唑基、 3- 呋咱基、 2- 噻吩基、 3- 噻吩基、 2- 甲基吡 咯 -1- 基、 2- 甲基吡咯 -3- 基、 2- 甲基吡咯 -4- 基、 2- 甲基吡咯 -5- 基、 3- 甲基吡咯 -1- 基、 3- 甲基吡咯 -2- 基、 3- 甲基吡咯 -4- 基、 3- 甲基吡咯 -5- 基、 2- 叔丁基吡咯 -4- 基、 3-(2- 苯 基丙基 ) 吡咯 -1- 基、 2- 甲基 -1- 吲哚基、 4- 甲基 -1- 吲哚基、 2- 甲基 -3- 吲哚基、 4- 甲 基 -3- 吲哚基、 2- 叔丁基 -1- 吲哚基、 4- 叔丁基 -1- 吲哚基、 2- 叔丁基 -3- 吲哚基、 4- 叔丁 基 -3- 吲哚基等。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硫基由 -SY” 表示, 作为 Y” 的例子可以 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1- 蒽基、 2- 蒽基、 9- 蒽基、 1- 菲基、 2- 菲基、 3- 菲基、 4- 菲基、 9- 菲基、 1- 并四苯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苯基、 3- 联 苯基、 4- 联苯基、 对三联苯 -4- 基、 对三联苯 -3- 基、 对三联苯 -2- 基、 间三联苯 -4- 基、 间三 联苯 -3- 基、 间三联苯 -2- 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基、 对 (2- 苯基丙 基 ) 苯基、 3- 甲基 -2- 萘基、 4- 甲基 -1- 萘基、 4- 甲基 -1- 蒽基、 4’ - 甲基联苯基、 4” -叔 丁基 - 对三联苯 -4- 基、 2- 吡咯基、 3- 吡咯基、 吡嗪基、 2- 吡啶基、 3- 吡啶基、 4- 吡啶基、 2- 吲哚基、 3- 吲哚基、 4- 吲哚基、 5- 吲哚基、 6- 吲哚基、 7- 吲哚基、 1- 异吲哚基、 3- 异吲哚 基、 4- 异吲哚基、 5- 异吲哚基、 6- 异吲哚基、 7- 异吲哚基、 2- 呋喃基、 3- 呋喃基、 2- 苯并呋 喃基、 3- 苯并呋喃基、 4- 苯并呋喃基、 5- 苯并呋喃基、 6- 苯并呋喃基、 7- 苯并呋喃基、 1- 异 苯并呋喃基、 3- 异苯并呋喃基、 4- 异苯并呋喃基、 5- 异苯并呋喃基、 6- 异苯并呋喃基、 7- 异 苯并呋喃基、 2- 喹啉基、 3- 喹啉基、 4- 喹啉基、 5- 喹啉基、 6- 喹啉基、 7- 喹啉基、 8- 喹啉基、 1- 异喹啉基、 3- 异喹啉基、 4- 异喹啉基、 5- 异喹啉基、 6- 异喹啉基、 7- 异喹啉基、 8- 异喹啉 基、 2- 喹喔啉基、 5- 喹喔啉基、 6- 喹喔啉基、 1- 咔唑基、 2- 咔唑基、 3- 咔唑基、 4- 咔唑基、 1- 菲啶基、 2- 菲啶基、 3- 菲啶基、 4- 菲啶基、 6- 菲啶基、 7- 菲啶基、 8- 菲啶基、 9- 菲啶基、 10- 菲啶基、 1- 吖啶基、 2- 吖啶基、 3- 吖啶基、 4- 吖啶基、 9- 吖啶基、 1, 7- 菲咯啉 -2- 基、 1, 7- 菲咯啉 -3- 基、 1, 7- 菲咯啉 -4- 基、 1, 7- 菲咯啉 -5- 基、 1, 7- 菲咯啉 -6- 基、 1, 7- 菲咯 啉 -8- 基、 1, 7- 菲咯啉 -9- 基、 1, 7- 菲咯啉 -10- 基、 1, 8- 菲咯啉 -2- 基、 1, 8- 菲咯啉 -3- 基、 1, 8- 菲咯啉 -4- 基、 1, 8- 菲咯啉 -5 基、 1, 8- 菲咯啉 -6- 基、 1, 8- 菲咯啉 -7- 基、 1, 8- 菲咯 啉 -9- 基、 1, 8- 菲咯啉 -10- 基、 1, 9- 菲咯啉 -2- 基、 1, 9- 菲咯啉 -3- 基、 1, 9- 菲咯啉 -4- 基、 1, 9- 菲咯啉 -5- 基、 1, 9- 菲咯啉 -6- 基、 1, 9- 菲咯啉 -7- 基、 1, 9- 菲咯啉 -8- 基、 1, 9- 菲 咯啉 -10- 基、 1, 10- 菲咯啉 -2- 基、 1, 10- 菲咯啉 -3- 基、 1, 10- 菲咯啉 -4- 基、 1, 10- 菲咯 啉 -5- 基、 2, 9- 菲咯啉 -1- 基、 2, 9- 菲咯啉 -3- 基、 2, 9- 菲咯啉 -4- 基、 2, 9- 菲咯啉 -5- 基、2, 9- 菲咯啉 -6- 基、 2, 9- 菲咯啉 -7- 基、 2, 9- 菲咯啉 -8- 基、 2, 9- 菲咯啉 -10- 基、 2, 8- 菲咯 啉 -1- 基、 2, 8- 菲咯啉 -3- 基、 2, 8- 菲咯啉 -4- 基、 2, 8- 菲咯啉 -5- 基、 2, 8- 菲咯啉 -6- 基、 2, 8- 菲咯啉 -7- 基、 2, 8- 菲咯啉 -9- 基、 2, 8- 菲咯啉 -10- 基、 2, 7- 菲咯啉 -1- 基、 2, 7- 菲咯 啉 -3- 基、 2, 7- 菲咯啉 -4- 基、 2, 7- 菲咯啉 -5- 基、 2, 7- 菲咯啉 -6- 基、 2, 7- 菲咯啉 -8- 基、 2, 7- 菲咯啉 -9- 基、 2, 7- 菲咯啉 -10- 基、 1- 吩嗪基、 2- 吩嗪基、 1- 吩噻嗪基、 2- 吩噻嗪基、 3- 吩噻嗪基、 4- 吩噻嗪基、 1- 吩噁嗪基、 2- 吩噁嗪基、 3- 吩噁嗪基、 4- 吩噁嗪基、 2- 噁唑基、 4- 噁唑基、 5- 噁唑基、 2- 噁二唑基、 5- 噁二唑基、 3- 呋咱基、 2- 噻吩基、 3- 噻吩基、 2- 甲基吡 咯 -1- 基、 2- 甲基吡咯 -3- 基、 2- 甲基吡咯 -4- 基、 2- 甲基吡咯 -5- 基、 3- 甲基吡咯 -1- 基、 3- 甲基吡咯 -2- 基、 3- 甲基吡咯 -4- 基、 3- 甲基吡咯 -5- 基、 2- 叔丁基吡咯 -4- 基、 3-(2- 苯 基丙基 ) 吡咯 -1- 基、 2- 甲基 -1- 吲哚基、 4- 甲基 -1- 吲哚基、 2- 甲基 -3- 吲哚基、 4- 甲 基 -3- 吲哚基、 2- 叔丁基 -1- 吲哚基、 4- 叔丁基 -1- 吲哚基、 2- 叔丁基 -3- 吲哚基、 4- 叔丁 基 -3- 吲哚基等。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羧基可用 -COOZ’ 表示, 作为 Z’ 的例子可以 举出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仲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正戊基、 正己基、 正庚基、 正 辛基、 羟甲基、 1- 羟基乙基、 2- 羟基乙基、 2- 羟基异丁基、 1, 2- 二羟基乙基、 1, 3- 二羟基异 丙基、 2, 3- 二羟基叔丁基、 1, 2, 3- 三羟基丙基、 氯甲基、 1- 氯乙基、 2- 氯乙基、 2- 氯异丁基、 1, 2- 二氯乙基、 1, 3- 二氯异丙基、 2, 3- 二氯叔丁基、 1, 2, 3- 三氯丙基、 溴甲基、 1- 溴乙基、 2- 溴乙基、 2- 溴异丁基、 1, 2- 二溴乙基、 1, 3- 二溴异丙基、 2, 3- 二溴叔丁基、 1, 2, 3- 三溴丙 基、 碘甲基、 1- 碘乙基、 2- 碘乙基、 2- 碘异丁基、 1, 2- 二碘乙基、 1, 3- 二碘异丙基、 2, 3- 二碘 叔丁基、 1, 2, 3- 三碘丙基、 氨基甲基、 1- 氨基乙基、 2- 氨基乙基、 2- 氨基异丁基、 1, 2- 二氨基 乙基、 1, 3- 二氨基异丙基、 2, 3- 二氨基叔丁基、 1, 2, 3- 三氨基丙基、 氰基甲基、 1- 氰基乙基、 2- 氰基乙基、 2- 氰基异丁基、 1, 2- 二氰基乙基、 1, 3- 二氰基异丙基、 2, 3- 二氰基叔丁基、 1, 2, 3- 三氰基丙基、 硝基甲基、 1- 硝基乙基、 2- 硝基乙基、 2- 硝基异丁基、 1, 2- 二硝基乙基、 1, 3- 二硝基异丙基、 2, 3- 二硝基叔丁基、 1, 2, 3- 三硝基丙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乙烯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 2- 苯基 -1- 乙烯基、 2, 2- 二苯 基 -1- 乙烯基、 1, 2, 2- 三苯基 -1- 乙烯基等。
     作为卤素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氟、 氯、 溴、 碘等。
     m 是 1 ~ 5 的整数, n 是 0 ~ 6 的整数。
     m 优选为 1 ~ 2, n 优选为 0 ~ 4。
     而且在 m ≥ 2 时, ( ) 内的 Ar’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另外, 在 n ≥ 2 时, ( ) 内的 X’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作为发光层中所用的材料, 还优选举出以下所示的蒽衍生物。
     A1-L-A2… (II)
     式中, A1 及 A2 分别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单苯基蒽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基蒽 基, 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 L 表示单键或二价的连结基团。
     此外还可以举出通式 (III) 中所示的蒽衍生物。
     A3-An-A4… (III)
     式中, An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价的蒽残基, A3 及 A4 分别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一 价的稠合芳香族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2 以上的非稠环系芳基, 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
     作为以式 (II) 表示的蒽衍生物, 例如优选举出以下式 (II-a) 表示的蒽衍生物、
     [ 化 39]
     ( 式中, R91 ~ R100 分别独立, 表示氢原子、 烷基、 环烷基、 也可以取代的芳基、 烷氧 基、 芳氧基、 烷基氨基、 芳基氨基或也可以取代的杂环式基, a 及 b 分别表示 1 ~ 5 的整数, 91 92 在它们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R 之间或 R 之间分别可以相同或不同, 另外, 也可以是 R91 之间 或 R92 之间结合而形成环, 还可以是 R93 与 R94、 R95 与 R96、 R97 与 R98、 R99 与 R100 相互结合而形 成环。L10 表示单键或 -O-、 -S-、 -N(R)-(R 是烷基或也可以取代的芳基 ) 或亚芳基。)
     或以下式 (II-b) 表示的蒽衍生物。
     [ 化 40]
     ( 式中, R101 ~ R100 分别独立, 表示氢原子、 烷基、 环烷基、 芳基、 烷氧基、 芳氧基、 烷 基氨基、 芳基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式基, c、 d、 e 及 f 分别表示 1 ~ 5 的整数, 在它 101 102 106 107 们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R 之间、 R 之间、 R 之间或 R 之间分别可以相同或不同, 另外, 101 102 106 107 103 104 也可以是 R 之间、 R 之间、 R 之间或 R 之间结合而形成环, 还可以是 R 与 R 、 R108 与 R109 相互结合而形成环。L11 表示单键或 -O-、 -S-、 -N(R)-(R 是烷基或也可以取代的芳基 ) 或亚芳基。)
     在式 (II-a) 及式 (II-b) 中, 作为 R91 ~ R110 中的烷基, 优选举出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烷基, 作为环烷基优选举出碳原子数为 3 ~ 6 的环烷基, 作为芳基优选举出碳原子数为 5 ~ 18 的芳基, 作为烷氧基优选举出碳原子数为 1 ~ 6 的烷氧基, 作为芳氧基优选举出碳原
     子数为 5 ~ 18 的芳氧基, 作为芳基氨基优选举出碳原子数为 5 ~ 16 的芳基氨基, 作为杂环 式基优选举出三唑基、 噁二唑基、 喹喔啉基、 呋喃基或噻吩基等。 10 11
     另外, 作为 L 及 L 中的 -N(R)- 中的以 R 表示的烷基, 优选碳原子数为 1 ~ 6 的 烷基, 作为芳基优选碳原子数为 5 ~ 18 的芳基。
     作为可以与后述的掺杂剂 - 起用于发光层中的主相材料, 优选以下述 (i) ~ (ix) 表示的化合物。
     以下式 (i) 表示的不对称蒽。
     [ 化 41]
     式中, Ar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10 ~ 50 的稠合芳香族基。Ar’ 是取代 1 3 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X ~ X 分别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 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香族杂环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氧基、 取代 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硫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羰 基、 羧基、 卤原子、 氰基、 硝基、 羟基。a、 b 及 c 分别是 0 ~ 4 的整数。n 是 1 ~ 3 的整数。另 外,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 内既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以下式 (ii) 表示的不对称单蒽衍生物。
     [ 化 42]
     式中, Ar1 及 Ar2 分别独立,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环基, m 及 n 分别是 1 ~ 4 的整数。但是, 在 m = n = 1 并且 Ar1 和 Ar2 的与苯环的结合位置是左 右对称型的情况下, Ar1 与 Ar2 不相同, 在 m 或 n 为 2 ~ 4 的整数的情况下, m 与 n 是不同的 整数。
     R1 ~ R10 分别独立,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环 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香族杂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 取代或未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氧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硫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羰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甲硅烷基、 羧基、 卤原子、 氰基、 硝基、 羟基。
     以下式 (iii) 表示的不对称芘衍生物。
     [ 化 43]
     式 中, Ar 及 Ar’分 别 是 取 代 或 未 取 代 的 环 碳 原 子 数 为 6 ~ 50 的 芳 香 族 基。 L 及 L’分 别 是 取 代 或 未 取 代 的 亚 苯 基、 取 代 或 未 取 代 的 亚 萘 基 ( ナ フ タ レ ニ レ ン, naphthalenylene)、 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芴基 ( フルオレニレン ) 或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 亚芴 ( ジベンヅシロリレン ) 基。
     m 是 0 ~ 2 的整数, n 是 1 ~ 4 的整数, s 是 0 ~ 2 的整数, t 是 0 ~ 4 的整数。
     另外, L 或 Ar 与芘的 1 ~ 5 位的任意一位结合, L’ 或 Ar’ 与芘的 6 ~ 10 位的任 - 位 结合。但是, 在 n+t 为偶数时, Ar、 Ar’ 、 L、 L’ 满足下述 (1) 或 (2)。
     (1)Ar ≠ Ar’ 及 / 或 L ≠ L’ ( 这里, ≠表示是不同结构的基团。)
     (2) 在 Ar = Ar’ 并且 L = L’ 时,
     (2-1)m ≠ s 及 / 或 n ≠ t, 或者
     (2-2) 在 m = s 并且 n = t 时,
     在 (2-2-1)L 及 L’ 、 或芘分别与 Ar 及 Ar’ 上的不同结合位置结合, 或 (2-2-2)L 及 L’ 、 或芘分别在 Ar 及 Ar’ 上的相同结合位置结合的情况下, 没有 L 及 L’ 或 Ar 及 Ar’ 在芘 中的取代位置为 1 位和 6 位、 或 2 位和 7 位的情况。
     以下式 (iv) 表示的不对称蒽衍生物。 [ 化 44]
     式中, A1 及 A2 分别独立,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10 ~ 20 的稠合芳香族环基。 Ar1 及 Ar2 分别独立, 是氢原子、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 族环基。
     R1 ~ R10 分别独立,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环 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香族杂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 取代或未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氧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芳硫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 50 的烷氧基羰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甲硅烷基、 羧基、 卤原子、 氰基、 硝基或羟基。 1 2 9 10
     Ar 、 Ar 、 R 及 R 分别可以为多个, 也可以在相邻的基团之间形成饱和或不饱和的 环状结构。
     其中, 在式中, 没有在中心的蒽的 9 位及 10 位结合相对于该蒽上所示的 X-Y 轴为 对称型的基团的情况。
     在发光层中, 可以还少量地添加荧光性化合物作为掺杂剂, 使发光性能提高。 此种 掺杂剂可以分别使用作为长寿命的发光材料公知的材料, 然而优选将以下式 (VI) 表示的 材料作为发光材料的掺杂材料使用。
     [ 化 45]
     式中, Ar41 ~ Ar43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或者取代 或未取代的苯乙烯基。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1- 蒽基、 2- 蒽基、 9- 蒽基、 1- 菲基、 2- 菲基、 3- 菲基、 4- 菲基、 9- 菲基、 1- 并 四苯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
     基、 对三联苯 -4- 基、 对三联苯 -3- 基、 对三联苯 -2- 基、 间三联苯 -4- 基、 间三联苯 -3- 基、 间三联苯 -2- 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基、 对 (2- 苯基丙基 ) 苯基、 3- 甲基 -2- 萘基、 4- 甲基 -1- 萘基、 4- 甲基 -1- 蒽基、 4’ - 甲基联苯基、 4” - 叔丁基 - 对三 联苯 -4- 基、 2- 芴基、 9, 9- 二甲基 -2- 芴基、 3- 荧蒽基等。
     优选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9- 菲基、 1- 并四苯基、 2- 并四苯基、 9- 并四苯基、 1- 芘基、 2- 芘基、 4- 芘基、 2- 联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邻甲苯基、 间甲苯基、 对甲苯基、 对叔丁基苯基、 2- 芴基、 9, 9- 二甲基 -2- 芴基、 3- 荧蒽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乙烯基的例子, 可以举出 2- 苯基 -1- 乙烯基、 2, 2- 二苯 基 -1- 乙烯基、 1, 2, 2- 三苯基 -1- 乙烯基等。
     p 是 1 ~ 4 的整数。
     而且, 在 p ≥ 2 时, ( ) 内的 Ar42、 Ar43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 通过将发光层 40 设为由不同的发光材料构成的层的层叠 体或者多种发光材料的混合层, 就可以使之发出白色光。
     例如通过将发光层 40 设为第一发光层、 第二发光层及第三发光层的层叠体, 并且 将第一发光层设为红色发光层, 将第二发光层设为蓝色发光层, 将第三发光层设为绿色发 光层, 就可以得到现色性优异的白色发光。另外, 通过再形成电荷阻挡层, 就可以使得元件 内的 3 个发光层的发光平衡的控制更为容易。
     下面举出代表性的发光层的构成。
     第一发光层 / 第二发光层
     第一发光层 / 电荷阻挡层 / 第二发光层
     第一发光层 / 第二发光层 / 第三发光层
     第一发光层 / 电荷阻挡层 / 第二发光层 / 第三发光层
     第一发光层 / 电荷阻挡层 / 第二发光层 / 电荷阻挡层 / 第三发光层
     第一发光层 / 第二发光层 / 电荷阻挡层 / 第三发光层
     作为绿色发光层的主相材料, 例如可以使用稠合芳香族环衍生物。
     作为上述稠合芳香族环衍生物, 从发光效率或发光寿命的方面考虑, 更优选蒽衍 生物、 并四苯衍生物、 芘衍生物、 并五苯衍生物等。
     对于绿色发光层的主相材料, 从发光效率等观点考虑, 优选为二芳基蒽衍生物、 三 芳基蒽衍生物或四芳基蒽衍生物, 更优选为萘基蒽衍生物, 特别优选作为取代基具有聚苯 基的萘基蒽衍生物。
     这里, 所谓聚苯基是指由联苯基、 三联苯基、 四联苯基、 联四苯基、 五联苯基构成的 也可以被取代的取代基。
     绿色发光层的掺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 然而从发光效率等观点考虑, 优选为芳香 族胺衍生物。
     作为上述芳香族胺衍生物, 优选为具有也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氨基的稠合芳香族环 衍生物。 作为此种化合物, 例如可以举出具有芳基氨基的芘、 蒽、 特别优选为具有芳基氨 基的芘化合物。
     另外, 绿色发光层的掺杂材料优选为苯乙烯基胺化合物。
     作为上述苯乙烯基胺化合物, 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基胺、 苯乙烯基二胺、 苯乙烯基三胺及苯乙烯基四胺。
     这里所说的苯乙烯基胺是指在也可以被取代的芳基胺上取代有至少一个芳基乙 烯基的化合物。上述芳基乙烯基也可以被取代, 作为该取代基可以举出芳基、 甲硅烷基、 烷 基、 环烷基、 芳基氨基, 在这些取代基上可以再具有取代基。
     作为红色发光层的主相材料, 例如可以举出并四苯衍生物。
     作为红色发光层的掺杂材料, 例如可以举出二茚并苝 (periflanthene) 及吡咯甲 川 (pyrromethene) 衍生物。
     ( 空穴注入、 传输层 )
     空穴注入、 传输层是辅助向发光层中的空穴注入、 并传输到发光区域的层, 空穴迁 移率大, 电离能通常小到 5.6eV 以下。作为此种空穴注入、 传输层, 优选在更低的电场强度 下将空穴向发光层传输的材料, 此外对于空穴的迁移率, 例如在施加 104 ~ 106V/cm 的电场 时, 优选至少为 10-4cm2/V·秒。
     本发明中, 空穴注入层、 空穴传输层可以分别为多层。 本发明的元件构成中所用的 上述式 (1) 及式 (2) 的化合物既可以单独形成空穴传输层, 也可以与其他的材料混合使用。
     作为形成空穴注入、 传输层的材料, 只要是具有上述的优选的性质的材料, 就没有 特别限制, 可以从以往在光传导材料中作为空穴的电荷传输材料惯用的材料、 EL 元件的空 穴注入层中使用的公知的材料中选择使用任意的材料。 另外, 在芳香族胺衍生物层、 含氮杂 环衍生物层以外可以还有构成空穴传输区域的层, 形成它们的材料可以如前所述地从公知 的材料中选择使用任意的材料。作为芳香族胺衍生物可以考虑以下式表示的化合物。
     [ 化 46]
     Ar57 ~ Ar62、 Ar51 ~ Ar53 及 Ar54 ~ Ar56 分别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杂环芳香族基。a ~ c、 p~r分 57 58 59 60 61 62 别是 0 ~ 3 的整数, Ar 与 Ar 、 Ar 与 Ar 、 Ar 与 Ar 也可以分别相互连结而形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
     [ 化 47]
     Ar71 ~ Ar74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或者环原子数 12 为 5 ~ 50 的杂环芳香族基, L 是连结基, 表示单键、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50 的芳香族基、 或者环原子数为 5 ~ 50 的杂环芳香族基, x 为 0 ~ 5 的整数, Ar72 与 Ar73 也 可以相互连结而形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
     作为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三唑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 3,112,197 号说明书等 )、 噁二唑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 3,189,447 号说明书等 )、 咪唑衍生物 ( 参照日本特公昭 37-16096 号公报等 )、 聚芳基烷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 3,615,402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3,820,989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3,542,544 号说明书、 日本特公昭 45-555 号公报、 相同的 51-10983 号公报、 日本特开昭 51-93224 号公报、 相同的 55-17105 号公报、 相同的 56-4148 号公报、 相同的 55-108667 号公报、 相同的 55-156953 号公报、 相同 56-36656 号公报等 )、 吡 唑啉衍生物及吡唑啉酮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第 3,180,729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4,278,746 号说明书、 日本特开昭 55-88064 号公报、 相同的 55-88065 号公报、 相同的 49-105537 号公 报、 相同的 55-51086 号公报、 相同的 56-80051 号公报、 相同的 56-88141 号公报、 相同的 57-45545 号公报、 相同的 54-112637 号公报、 相同的 55-74546 号公报等 )、 苯二胺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第 3,615,404 号说明书、 日本特公昭 51-10105 号公报、 相同的 46-3712 号 公报、 相同的 47-25336 号公报、 相同的 54-119925 号公报等 )、 芳基胺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 利第 3,567,450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3,240,597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3,658,520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4,232,103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4,175,961 号说明书、 相同的第 4,012,376 号说 明书、 日本特公昭 49-35702 号公报、 相同的 39-27577 号公报、 日本特开昭 55-144250 号公 报、 相同的 56-119132 号公报、 相同的 56-22437 号公报、 西德专利第 1,110,518 号说明书 等 )、 氨基取代查耳酮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第 3,526,501 号说明书等 )、 噁唑衍生物 ( 美 国专利第 3,257,203 号说明书等中所公布的化合物 )、 苯乙烯基蒽衍生物 ( 参照日本特开 昭 56-46234 号公报等 )、 芴酮衍生物 ( 参照日本特开昭 54-110837 号公报等 )、 腙衍生物 ( 参照美国专利第 3,717,462 号说明书、 日本特开昭 54-59143 号公报、 相同的 55-52063 号公报、 相同的 55-52064 号公报、 相同的 55-46760 号公报、 相同的 57-11350 号公报、 相 同的 57-148749 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 2-311591 号公报等 )、 芪衍生物 ( 参照日本特开昭
     61-210363 号公报、 相同的第 61-228451 号公报、 相同的 61-14642 号公报、 相同的 61-72255 号公报、 相同的 62-47646 号公报、 相同的 62-36674 号公报、 相同的 62-10652 号公报、 相同 的 62-30255 号公报、 相同的 60-93455 号公报、 相同的 60-94462 号公报、 相同的 60-174749 号公报、 相同的 60-175052 号公报等 )、 硅氮烷衍生物 ( 美国专利第 4,950,950 号说明书 )、 聚硅烷系 ( 日本特开平 2-204996 号公报 )、 苯胺系共聚物 ( 日本特开平 2-282263 号公报 )、 导电性高分子低聚物 ( 特别是噻吩低聚物 ) 等。除了上述以外, 空穴注入层还可以包含以下式表示的胺衍生物。 [ 化 48]
     式 (2) 中, L2 是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0 ~ 40 的亚芳基。 优选举出亚联苯基、 亚三联苯基、 亚四联苯基、 亚萘基、 亚蒽基、 亚菲基、 亚 基、 亚芘基、 亚芴基、 2, 6- 二苯基萘 -4’ , 4” - 烯基、 2- 苯基萘 -2, 4’ - 烯基、 1- 苯基萘 -1, 4’ -烯 基、 2, 7- 二苯基芴 -4’ , 4” - 烯基、 亚芴基、 9, 10- 二苯基蒽 -4’ , 4” - 烯基、 6, 12- 二苯基 -4’ , 4” - 烯基等。
     更优选为亚联苯基、 亚三联苯基、 亚芴基、 2- 苯基萘 -2, 4’ - 烯基、 1- 苯基萘 -1, 4’ - 烯基、 6, 12- 二苯基
     -4’ , 4” - 烯基。式 (2) 的 Ar3 ~ Ar6 分别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烃环 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族杂环基。 在式 (2) 的 Ar3 ~ Ar6 中,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烃环基的 例子与式 (1) 的 Ar1 及 Ar2 相同。
     另外,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族杂环基, 例如可以举出 5 或 6 元环的单环或 2 ~ 5 稠环, 具体来说, 可以举出吡啶基、 三嗪基、 吡嗪基、 喹喔啉基、 噻吩 基。
     式 (2) 的胺衍生物优选为以下式 (3)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49]
     式 (3) 中, Ar3 ~ Ar6 与式 (2) 的 Ar3 ~ Ar6 相同。 式 (3) 中, Ra 表示取代基。Ra 的具体例与上述的式 (1) 的 Z 等取代基相同。 n 表示 2 ~ 4 的整数。优选为 2 及 3。 以式 (2) 表示的胺衍生物更优选为以下式 (4) 或 (5) 表示的化合物。 [ 化 50]
     式中 R1 ~ R5 是取代基, 具体例与式 (3) 的 Ra 相同。R1 与 R2 及 R3 ~ R5 也可以相互连结而形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
     式中, Ar7 ~ Ar14 分别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烃环基、 或 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香族杂环基。Ar7 ~ Ar14 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与式 (1) 的 Ar1、 Ar2 相同的基团。
     作为 Ar7 ~ Ar14 的取代基、 R1 ~ R5, 优选举出与式 (1) 及式 (2) 的 R1 ~ R10 的取代 基相同的例子。另外, 作为 R1、 R2 之间结合而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的例子, 可以举出以下 的结构。而且, R3 ~ R5 结合而形成环的情况也相同。
     [ 化 51]
     [ 化 52]
     优选为下述结构。 [ 化 53]此外, 式 (4) 的 Ar7 ~ Ar10 的至少 - 个、 以及式 (5) 的 Ar11 ~ Ar14 的至少 - 个优选 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联苯基。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联苯基, 可以举出 2- 联苯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对三联 苯基、 间三联苯基、 邻三联苯基、 4’ - 甲基 - 联苯基 -4- 基、 4’ - 叔丁基 - 联苯基 -4- 基、 4’ -(1- 萘基 )- 联苯基 -4- 基、 4’ -(2- 萘基 )- 联苯基 -4- 基、 2- 芴基、 9, 9- 二甲基 -2- 芴 基等。
     优选为 3- 联苯基、 4- 联苯基、 对三联苯基、 间三联苯基、 9, 9- 二甲基 -2- 芴基。
     也可以在该取代或未取代的联苯基的末端取代有芳基氨基。
     下面给出上述胺衍生物的具体例。
     [ 化 54][ 化 55][ 化 56]
     [ 化 57]
     [ 化 58]
     空穴传输层可以含有以下式 (9) 表示的芴系化合物。 [ 化 59]
     式中, X1 表示未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 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咔 唑基 ; 未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 或者未 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吩噻嗪基 ; X2 表示未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 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咔唑基 ; 未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 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 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 或者未取代、 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 的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21 22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吩噻嗪基、 或者 -NAr ’ Ar ’ ( 其中, Ar21’ 及 Ar22’ 表示未取代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烷基、 烷氧基或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 数为 6 ~ 20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或总碳原子数为 3 ~ 20 的杂环式芳香族基 )。
     B1 及 B2 表示氢原子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 未取代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 卤原子、 烷基、 烷氧基或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数为 6 ~ 20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或 总碳原子数为 3 ~ 20 的杂环式芳香族基 ; 或者未取代、 或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烷基、 烷氧基或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芳烷基, Z1 及 Z2 表示氢原子 ; 卤原子 ; 直链、 支链或 环状的烷基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氧基 ; 或未取代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 烷 基、 烷氧基或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数为 6 ~ 20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或总碳原子数 为 3 ~ 20 的杂环式芳香族基。在以式 (9) 表示的化合物中, X1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咔唑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噻嗪基, 优选为未取代或者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 例如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咔唑基、 N- 吩噁嗪基、 或 N- 吩噻嗪基, 更优选为未取代或者 也可以被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4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4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 N- 咔唑基、 N- 吩噁嗪基、 或 N- 吩噻嗪基, 进一步优选为未 取代的 N- 咔唑基、 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或未取代的 N- 吩噻嗪基。
     作为 X1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咔唑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或者取代或未 取代的 N- 吩噻嗪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 N- 咔唑基、 2- 甲基 -N- 咔唑基、 3- 甲基 -N- 咔 唑基、 4- 甲基 -N- 咔唑基、 3- 正丁基 -N- 咔唑基、 3- 正己基 -N- 咔唑基、 3- 正辛基 -N- 咔唑 基、 3- 正癸基 -N- 咔唑基、 3, 6- 二甲基 -N- 咔唑基、 2- 甲氧基 -N- 咔唑基、 3- 甲氧基 -N- 咔 唑基、 3- 乙氧基 -N- 咔唑基、 3- 异丙氧基 -N- 咔唑基、 3- 正丁氧基 -N- 咔唑基、 3- 正辛氧 基 -N- 咔唑基、 3- 正癸氧基 -N- 咔唑基、 3- 苯基 -N- 咔唑基、 3-(4’ - 甲基苯基 )-N- 咔唑基、 3- 氯 -N- 咔唑基、 N- 吩噁嗪基、 N- 吩噻嗪基、 2- 甲基 -N- 吩噻嗪基等。在以通式 (1) 表示 的化合物中, X2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咔唑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取代或未取 21 22 21 22 代的 N- 吩噻嗪基、 或者 -NAr ’ Ar ’ ( 其中, Ar ’ 及 Ar ’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
     作为 X2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咔唑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取代或未取 代的 N- 吩噻嗪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例示出作为 X1 的具体例举出的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咔 唑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噁嗪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N- 吩噻嗪基。 21 22 21
     在 -NAr ’ Ar ’ 中, Ar ’ 及 Ar22’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而且, 所谓芳基, 表示 例如苯基、 萘基、 蒽基等碳环式芳香族基、 例如呋喃基、 噻吩基、 吡啶基等杂环式芳香族基。 21 22 Ar ’ 及 Ar ’ 优选为未取代或也可以被作为取代基的例如卤原子、 烷基、 烷氧基或芳基单取 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数为 6 ~ 20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或总碳原子数为 3 ~ 20 的杂环式芳 香族基, 更优选为未取代或也可以被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14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4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数为 6 ~ 20 的碳环 式芳香族基, 进一步优选为未取代或也可以被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 4 的烷基、 碳原子数 为 1 ~ 4 的烷氧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0 的芳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总碳原子数为 6 ~ 16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
     作为 Ar21’ 及 Ar22’ 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苯基、 1- 萘基、 2- 萘基、 2- 蒽基、 9- 蒽 基、 4- 喹啉基、 4- 吡啶基、 3- 吡啶基、 2- 吡啶基、 3- 呋喃基、 2- 呋喃基、 3- 噻吩基、 2- 噻吩 基、 2- 噁唑啉基、 2- 噻唑基、 2- 苯并噁唑基、 2- 苯并噻唑基、 2- 苯并咪唑基、 4- 甲基苯基、 3- 甲基苯基、 2- 甲基苯基、 4- 乙基苯基、 3- 乙基苯基、 2- 乙基苯基、 4- 正丙基苯基、 4- 异 丙基苯基、 2- 异丙基苯基、 4- 正丁基苯基、 4- 异丁基苯基、 4- 仲丁基苯基、 2- 仲丁基苯基、 4- 叔丁基苯基、 3- 叔丁基苯基、 2- 叔丁基苯基、 4- 正戊基苯基、 4- 异戊基苯基、 2- 新戊基苯 基、 4- 叔戊基苯基、 4- 正己基苯基、 4-(2’ - 乙基丁基 ) 苯基、 4- 正庚基苯基、 4- 正辛基苯 基、 4-(2’ - 乙基己基 ) 苯基、 4- 叔辛基苯基、 4- 正癸基苯基、 4- 正十二烷基苯基、 4- 正十四 烷基苯基、 4- 环戊基苯基、 4- 环己基苯基、 4-(4’ - 甲基环己基 ) 苯基、 4-(4’ - 叔丁基环己 基 ) 苯基、 3- 环己基苯基、 2- 环己基苯基、 4- 乙基 -1- 萘基、 6- 正丁基 -2- 萘基、 2, 4- 二甲 基苯基、 2, 5- 二甲基苯基、 3, 4- 二甲基苯基、 3, 5- 二甲基苯基、 2, 6- 二甲基苯基、 2, 4- 二乙基苯基、 2, 3, 5- 三甲基苯基、 2, 3, 6- 三甲基苯基、 3, 4, 5- 三甲基苯基、 2, 6- 二乙基苯基、 2, 5- 二异丙基苯基、 2, 6- 二异丁基苯基、 2, 4- 二叔丁基苯基、 2, 5- 二叔丁基苯基、 4, 6- 二叔丁 基 -2- 甲基苯基、 5- 叔丁基 -2- 甲基苯基、 4- 叔丁基 -2, 6- 二甲基苯基、
     4- 甲氧基苯基、 3- 甲氧基苯基、 2- 甲氧基苯基、 4- 乙氧基苯基、 3- 乙氧基苯基、 2- 乙氧基苯基、 4- 正丙氧基苯基、 3- 正丙氧基苯基、 4- 异丙氧基苯基、 2- 异丙氧基苯基、 4- 正丁氧基苯基、 4- 异丁氧基苯基、 2- 仲丁氧基苯基、 4- 正戊氧基苯基、 4- 异戊氧基苯基、 2- 异戊氧基苯基、 4- 新戊氧基苯基、 2- 新戊氧基苯基、 4- 正己氧基苯基、 2-(2’ - 乙基丁 基 ) 氧基苯基、 4- 正辛氧基苯基、 4- 正癸氧基苯基、 4- 正十二烷基氧基苯基、 4- 正十四烷 基氧基苯基、 4- 环己氧基苯基、 2- 环己氧基苯基、 2- 甲氧基 -1- 萘基、 4- 甲氧基 -1- 萘基、 4- 正丁氧基 -1- 萘基、 5- 乙氧基 -1- 萘基、 6- 甲氧基 -2- 萘基、 6- 乙氧基 -2- 萘基、 6- 正 丁氧基 -2- 萘基、 6- 正己氧基 -2- 萘基、 7- 甲氧基 -2- 萘基、 7- 正丁氧基 -2- 萘基、 2- 甲 基 -4- 甲氧基苯基、 2- 甲基 -5- 甲氧基苯基、 3- 甲基 -5- 甲氧基苯基、 3- 乙基 -5- 甲氧基 苯基、 2- 甲氧基 -4- 甲基苯基、 3- 甲氧基 -4- 甲基苯基、 2, 4- 二甲氧基苯基、 2, 5- 二甲氧基 苯基、 2, 6- 二甲氧基苯基、 3, 4- 二甲氧基苯基、 3, 5- 二甲氧基苯基、 3, 5- 二乙氧基苯基、 3, 5- 二 - 正丁氧基苯基、 2- 甲氧基 -4- 乙氧基苯基、 2- 甲氧基 -6- 乙氧基苯基、 3, 4, 5- 三甲 氧基苯基、 4- 苯基苯基、 3- 苯基苯基、 2- 苯基苯基、 4-(4’ - 甲基苯基 ) 苯基、 4-(3’ - 甲基苯 基 ) 苯基、 4-(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4-(4’ - 正丁氧基苯基 ) 苯基、 2-(2’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4-(4’ - 氯苯基 ) 苯基、 3- 甲基 -4- 苯基苯基、 3- 甲氧基 -4- 苯基苯基、
     4- 氟苯基、 3- 氟苯基、 2- 氟苯基、 4- 氯苯基、 3- 氯苯基、 2- 氯苯基、 4- 溴苯基、 2- 溴苯基、 4- 氯 -1- 萘基、 4- 氯 -2- 萘基、 6- 溴 -2- 萘基、 2, 3- 二氟苯基、 2, 4- 二氟苯基、 2, 5- 二氟苯基、 2, 6- 二氟苯基、 3, 4- 二氟苯基、 3, 5- 二氟苯基、 2, 3- 二氯苯基、 2, 4- 二氯 苯基、 2, 5- 二氯苯基、 3, 4- 二氯苯基、 3, 5- 二氯苯基、 2, 5- 二溴苯基、 2, 4, 6- 三氯苯基、 2, 4- 二氯 -1- 萘基、 1, 6- 二氯 -2- 萘基、 2- 氟 -4- 甲基苯基、 2- 氟 -5- 甲基苯基、 3- 氟 -2- 甲 基 苯 基、 3- 氟 -4- 甲 基 苯 基、 2- 甲 基 -4- 氟 苯 基、 2- 甲 基 -5- 氟 苯 基、 3- 甲 基 -4- 氟 苯 基、 2- 氯 -4- 甲 基 苯 基、 2- 氯 -5- 甲 基 苯 基、 2- 氯 -6- 甲 基 苯 基、 2- 甲 基 -3- 氯 苯 基、 2- 甲基 -4- 氯苯基、 3- 甲基 -4- 氯苯基、 2- 氯 -4, 6- 二甲基苯基、 2- 甲氧基 -4- 氟苯基、 2- 氟 -4- 甲氧基苯基、 2- 氟 -4- 乙氧基苯基、 2- 氟 -6- 甲氧基苯基、 3- 氟 -4- 乙氧基苯基、 3- 氯 -4- 甲氧基苯基、 2- 甲氧基 -5- 氯苯基、 3- 甲氧基 -6- 氯苯基、 5- 氯 -2, 4- 二甲氧基 苯基等, 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
     在以式 (9) 表示的化合物中, B1 及 B2 表示氢原子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 取代 或未取代的芳基 ;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 优选表示氢原子 ; 碳原子数为 1 ~ 16 的直 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 碳原子数为 4 ~ 16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 或者碳原子数为 5 ~ 16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 更优选表示氢原子 ; 碳原子数为 1 ~ 8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 烷基 ; 碳原子数为 6 ~ 12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 或者碳原子数为 7 ~ 12 的取代或未取代 的芳烷基。进一步优选 B1 及 B2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 8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 碳原子 数为 6 ~ 10 的碳环式芳香族基 ; 或者碳原子数为 7 ~ 12 的碳环式芳烷基。
     而且, 作为 B1 及 B2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例示出作为 Ar1 及 Ar2 的具体例举出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作为 B1 及 B2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的具体 例, 例如可以举出甲基、 乙基、 正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 正戊基、 异戊基、 新戊基、 叔戊基、 环戊基、 正己基、 2- 乙基丁基、 3, 3- 二甲基丁基、 环己基、 正庚基、 环 己基甲基、 正辛基、 叔辛基、 2- 乙基己基、 正壬基、 正癸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四烷基、 正十六 烷基等, 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
     另外, 作为 B1 及 B2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苄基、 苯乙 基、 α- 甲基苄基、 α, α- 二甲基苄基、 1- 萘基甲基、 2- 萘基甲基、 糠基、 2- 甲基苄基、 3- 甲 基苄基、 4- 甲基苄基、 4- 乙基苄基、 4- 异丙基苄基、 4- 叔丁基苄基、 4- 正己基苄基、 4- 壬基 苄基、 3, 4- 二甲基苄基、 3- 甲氧基苄基、 4- 甲氧基苄基、 4- 乙氧基苄基、 4- 正丁氧基苄基、 4- 正己氧基苄基、 4- 壬氧基苄基、 4- 氟苄基、 3- 氟苄基、 2- 氯苄基、 4- 氯苄基等芳烷基等, 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
     Z1 及 Z2 表示氢原子 ; 卤原子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氧 基; 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优选表示氢原子 ; 卤原子 ; 碳原子数为 1 ~ 16 的直链、 支链 或环状的烷基 ; 碳原子数为 1 ~ 16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氧基 ; 或者碳原子数为 4 ~ 2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更优选表示氢原子 ; 卤原子 ; 碳原子数为 1 ~ 8 的直链、 支链或环 状的烷基 ; 碳原子数为 1 ~ 8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氧基 ; 或者碳原子数为 6 ~ 12 的取代 或未取代的芳基, 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
     而且, 作为 Z1 及 Z2 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例示出作为 B1 及 B2 的具体例举出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另外, 作为 Z1 及 Z2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的 21 22 具体例, 例如可以例示出作为 Ar ’ 及 Ar ’ 的具体例举出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作为 Z1 及 Z2 的卤原子 ;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氧基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氟原 子、 氯原子、 溴原子等卤原子 ; 甲氧基、 乙氧基、 正丙氧基、 异丙氧基、 正丁氧基、 异丁氧基、 仲 丁氧基、 正戊氧基、 异戊氧基、 新戊氧基、 环戊氧基、 正己氧基、 2- 乙基丁氧基、 3, 3- 二甲基 丁氧基、 环己氧基、 正庚氧基、 环己基甲氧基、 正辛氧基、 2- 乙基己氧基、 正壬氧基、 正癸氧 基、 正十二烷氧基、 正十四烷氧基、 正十六烷氧基等烷氧基。
     作为以上述式 (9) 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 编号 1 ~ 100),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它们。
     ·例示化合物
     1.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H- 芴 -2- 胺
     2.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甲基 -9H- 芴 -2- 胺
     3.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5.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6.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乙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7.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叔丁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8.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4’ - 二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9.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5’ - 二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0.7-(N’ - 咔唑基 )-N, N- 二 (3’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1.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2.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乙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3.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14.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5.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乙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6.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正丁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7.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18.7-(N’ - 咔 唑 基 )-N-(3’ - 甲 基 苯 基 )-N-(4” - 甲 氧 基 苯 基 )-9, 9- 二 甲 基 -9H- 芴 -2- 胺
     19.7-(N’ - 咔 唑 基 )-N-(4’ - 甲 基 苯 基 )-N-(4” - 甲 氧 基 苯 基 )-9, 9- 二 甲 基 -9H- 芴 -2- 胺
     20.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氟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1.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氯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2.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苯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3.7-(N’ - 咔唑基 )-N- 苯基 -N-(1’ - 萘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4.7-(N’ - 咔唑基 )-N- 苯基 -N-(2’ - 萘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5.7-(N’ - 咔唑基 )-N-(4’ - 甲基苯基 )-N-(2” - 萘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6.7-(N’ - 咔唑基 )-N- 苯基 -N-(2’ - 呋喃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7.7-(N’ - 咔唑基 )-N- 苯基 -N-(2’ - 噻吩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8.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4- 氟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29.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3- 甲氧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0.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4- 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1.7-(3’ - 甲基 -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2.7-(3’ - 甲氧基 -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3.7-(3’ - 氯 -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4.2, 7- 二 (N- 咔唑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35.7-(N’ - 吩噁嗪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6.7-(N’ - 吩噁嗪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7.2, 7- 二 (N- 吩噁嗪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38.7-(N’ - 吩噻嗪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39.7-(N’ - 吩噻嗪基 )-N- 苯基 -N-(3’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0.7-(N’ - 吩噻嗪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1.7-(N’ - 吩噻嗪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2.7-(N’ - 吩噻嗪基 )-N- 苯基 -N-(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3.7-(N’ - 吩噻嗪基 )-N- 苯基 -N-(2’ - 萘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2- 胺
     44.2, 7- 二 (N- 吩噻嗪基 )-9, 9- 二甲基 -9H- 芴
     45.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乙基 -9H- 芴 -2- 胺
     46.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乙基 -9H- 芴 -2- 胺
     47.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乙基 -9H- 芴 -2- 胺
     48.7-(N’ - 咔唑基 )-N- 苯基 -N-(3’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乙基 -9H- 芴 -2- 胺
     49.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4- 甲基 -9, 9- 二乙基 -9H- 芴 -2- 胺
     50.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异丙基 -9H- 芴 -2- 胺51.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正丙基 -9H- 芴 -2- 胺
     52.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正丙基 -9H- 芴 -2- 胺
     53.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正丙基 -9H- 芴 -2- 胺
     54.2, 7- 二 (N- 咔唑基 )-9, 9- 二正丙基 -9H- 芴
     55.2, 7- 二 (N- 吩噁嗪基 )-9, 9- 二正丙基 -9H- 芴
     56.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正丁基 -9H- 芴 -2- 胺
     57.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正丁基 -9H- 芴 -2- 胺
     58.2, 7- 二 (N’ - 咔唑基 )-9, 9- 二正丁基 -9H- 芴
     59.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正戊基 -9H- 芴 -2- 胺
     60.7-(N’ - 吩 噁 嗪 基 )-N- 苯 基 -N-(3’ - 甲 氧 基 苯 基 )-9, 9- 二 正 戊 基 -9H- 芴 -2- 胺
     61.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正戊基 -9H- 芴 -2- 胺
     62.2, 7- 二 (N’ - 咔唑基 )-9, 9- 二正戊基 -9H- 芴
     63.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正己基 -9H- 芴 -2- 胺
     64.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正己基 -9H- 芴 -2- 胺
     65.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环己基 -9H- 芴 -2- 胺
     66.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正辛基 -9H- 芴 -2- 胺
     67.7-(N’ - 吩噁嗪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正辛基 -9H- 芴 -2- 胺
     68.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甲基 -9- 乙基 -9H- 芴 -2- 胺
     69.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甲基 -9- 正丙基 -9H- 芴 -2- 胺
     70.7-(N’ - 吩噻嗪基 )-N, N- 二苯基 -9- 甲基 -9- 正丙基 -9H- 芴 -2- 胺
     71.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乙基 -9- 正己基 -9H- 芴 -2- 胺
     72.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乙基 -9- 环己基 -9H- 芴 -2- 胺
     73.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苄基 -9H- 芴 -2- 胺
     74.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75.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 (4’ - 甲基苄基 )-9H- 芴 -2- 胺
     76.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 (4’ - 甲氧基苄基 )-9H- 芴 -2- 胺
     77.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78.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79.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氧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80.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苯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81.7-(N’ - 咔唑基 )-N- 苯基 -N-(2’ - 萘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82.7-(N’ - 吩噁嗪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83.7-(N’ - 吩噻嗪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2- 胺
     84.2, 7- 二 (N- 咔唑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85.2, 7- 二 (N- 咔唑基 )-9, 9- 二 (4’ - 甲基苄基 )-9H- 芴
     86.2-(N- 咔唑基 )-7-(N’ - 吩噻嗪基 )-9, 9- 二苄基 -9H- 芴
     87.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甲基 -9- 苄基 -9H- 芴 -2- 胺
     88.7-(N’ - 吩噁嗪基 )-N, N- 二苯基 -9- 乙基 -9- 苄基 -9H- 芴 -2- 胺89.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2- 胺
     90.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2- 胺
     91.7-(N’ - 咔唑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2- 胺
     92.7-(N’ - 咔 唑 基 )-N- 苯 基 -N-(3’ - 甲 基 苯 基 )-9, 9- 二 (4” -甲基苯 基 )-9H- 芴 -2- 胺
     93.7-(N’ - 咔 唑 基 )-N- 苯 基 -N-(3’ - 甲 基 苯 基 )-9, 9- 二 (4” -甲氧基苯 基 )-9H- 芴 -2- 胺
     94.7-(N’ - 吩噁嗪基 )-N, N- 二 (4’ - 甲基苯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2- 胺
     95.7-(N’ - 吩噻嗪基 )-N, N- 二苯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2- 胺
     96.2, 7- 二 (N’ - 咔唑基 )-9, 9- 二 (4’ - 甲基苯基 )-9H- 芴
     97.2-(N- 咔唑基 )-7-(N’ - 吩噁嗪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98.2-(N- 吩噁嗪基 )-7-(N’ - 吩噻嗪基 )-9, 9- 二苯基 -9H- 芴
     99.7-(N’ - 咔唑基 )-N- 苯基 -N-(4’ - 甲基苯基 )-9- 甲基 -9- 苯基 -9H- 芴 -2- 胺
     100.7-(N’ - 咔唑基 )-N, N- 二苯基 -9- 乙基 -9- 苯基 -9H- 芴 -2- 胺
     作为空穴注入层、 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可以使用上述的材料, 然而优选使用卟啉化 合物 ( 日本特开昭 63-295695 号公报等中所公布的化合物 )、 芳香族叔胺化合物及苯乙烯 基胺化合物 ( 参照美国专利 4,127,412 号说明书、 日本特开昭 53-27033 号公报、 相同的 54-58445 号公报、 相同的 55-79450 号公报、 相同的 55-144250 号公报、 相同的 56-119132 号 公报、 相同的 61-295558 号公报、 相同的 61-98353 号公报、 相同的 63-295695 号公报等 ), 特 别优选使用芳香族叔胺化合物。
     另外, 可以举出美国专利第 5,061,569 号中所记载的在分子内具有 2 个稠合芳香 族环的例如 4, 4’ - 双 (N-(1- 萘基 )-N- 苯基氨基 ) 联苯 ( 以下简记为 NPD)、 日本特开平 4-308688 号公报中记载的三苯基胺单元被以 3 个星爆炸型连结的 4, 4’ , 4” - 三 (N-(3- 甲 基苯基 )-N- 苯基氨基 ) 三苯基胺 ( 以下简记为 MTDATA) 等。
     另外, 除了作为发光层的材料给出的上述的芳香族二次甲基系化合物以外, 还可 以将 p 型 Si、 p 型 SiC 等无机化合物作为空穴注入层的材料使用。
     空穴注入、 传输层可以通过将上述的化合物例如利用真空蒸镀法、 旋涂法、 流延 法、 LB 法等公知的方法薄膜化而形成。作为空穴注入、 传输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 然而通 常为 5nm ~ 5μm。只要该空穴注入、 传输层在空穴传输区域含有本发明的化合物, 则既可 以由上述的材料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形成的一层来构成, 也可以是叠层了由与上述空穴注 入、 传输层不同种类的化合物所形成的空穴注入、 传输层的层。
     而且, 也可以再形成有机半导体层。该层是辅助空穴或电子向发光层中的注入的 层, 优选具有 10-10S/cm 以上的电导率。 作为此种有机半导体层的材料, 可以使用日本特开平 8-193191 号公报中所公布的含芳基胺低聚物等导电性低聚物、 含芳基胺枝状物等导电性枝 状物、 C60 等富勒烯衍生物、 铜酞菁 (CuPc)、 CFx、 MoO3 等。
     ( 电子注入、 传输层 )
     电子注入、 传输层是辅助电子向发光层中的注入的层, 电子迁移率大。另外, 附着 改善层是在电子注入层中由与阴极的附着特别良好的材料所形成的层。
     本发明中, 电子注入层、 电子传输层分别可以是多层。 本发明的元件构成中所用的上述式 (3) 及式 (4) 的化合物既可以单独地形成电子注入层、 电子传输层, 也可以与其他的 材料混合使用。
     作为电子注入、 传输层中所用的材料, 优选 8- 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 物。作为上述 8- 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含有 8- 羟基喹啉 ( 一般为 8- 羟基喹啉或 8- 羟基喹啉 ) 的螯合物的金属螯合 8- 羟基喹啉化合物。
     例如可以将发光材料一项中所记载的 Alq 作为电子注入层使用。
     另一方面, 作为噁二唑衍生物, 可以举出以下面的通式表示的电子传递化合物。
     [ 化 60]
     式中, Ar81、 Ar82、 Ar83、 Ar85、 Ar86、 Ar89 分别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可分别相同或 84 87 88 不同。另外, Ar 、 Ar 、 Ar 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芳基, 可分别相同或不同。
     这里作为芳基可以举出苯基、 联苯基、 蒽基、 苝基、 芘基。另外, 作为亚芳基可以举 出亚苯基、 亚萘基、 亚联苯基、 亚蒽基、 亚苝基、 亚芘基等。 另外, 作为取代基可以举出碳原子 数为 1 ~ 10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 ~ 10 的烷氧基或氰基等。该电子传递化合物优选薄膜 形成性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电子传递性化合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下述的化合物。
     [ 化 61]
     此外, 作为电子注入层、 电子传输层中所用的材料, 可以使用以下式 (C) ~ (G) 表 示的化合物。
     以:
     HAr-L14-Ar24-Ar25 (C)
     表示的含氮杂环衍生物。
     式中, HAr 是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 3 ~ 40 的含氮杂环, L14 是单键、 可以 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亚芳基、 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 3 ~ 60 的亚杂 24 芳基或者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芴基, Ar 是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 2 价的 25 芳香烃基, Ar 是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 6 ~ 60 的芳基或者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 子数为 3 ~ 60 的杂芳基。
     以:
     [ 化 62]
     表示的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
     式中, X11 及 Y11 各自独立, 是碳原子数为 1 ~ 6 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烃基、 烷氧基、 烯 11 11 基氧基、 芳烷基氧基、 羟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或者 X 与 Y 结合而 形成饱和或不饱和环的结构, R85 ~ R88 各自独立, 是氢、 卤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到 6 的烷基、 烷氧基、 芳氧基、 全氟烷基、 全氟烷氧基、 氨基、 烷基羰基、 芳基羰基、 烷氧基羰 基、 芳氧基羰基、 偶氮基、 烷基羰基氧基、 芳基羰基氧基、 烷氧基羰基氧基、 芳氧基羰基氧基、 亚硫酰基、 磺酰基、 亚磺酰基、 甲硅烷基、 氨基甲酰基、 芳基、 杂环基、 烯基、 炔基、 硝基、 甲酰 基、 亚硝基、 甲酰基氧基、 异氰基、 氰酸酯基、 异氰酸酯基、 硫氰酸酯基、 异硫氰酸酯基或氰基 或者在相邻的情况下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稠合的结构。
     以:
     [ 化 63]
     表示的硼烷衍生物。
     式中, R91 ~ R98 及 Z2 各自独立, 表示氢原子、 饱和或不饱和的烃基、 芳香族基、 杂环 12 12 1 基、 取代氨基、 取代硼基、 烷氧基或芳氧基, X 、 Y 及 Z 各自独立, 表示饱和或不饱和的烃 1 2 基、 芳香族基、 杂环基、 取代氨基、 烷氧基或芳氧基, Z 与 Z 也可以相互结合而形成稠环, n 1 12 12 表示 1 ~ 3 的整数, 在 n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Z 也可以不同。但是, 不包括 n 为 1、 X 、 Y 及 92 98 1 R 为甲基且 R 为氢原子或取代硼基的情况 ; 以及 n 为 3 而 Z 为甲基的情况。
     [ 化 64]
     式中, Q1 及 Q2 各自独立, 表示以下式 (G) 表示的配位基, L15 表示卤原子、 取代或 未取代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 以 -OR’ (R’ 是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3 4 3 4 1 2 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 或 -O-Ga-Q (Q )(Q 及 Q 与 Q 及 Q 相同 ) 表示的配位基。
     [ 化 65]
     式中, 环 A24 及 A25 是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相互稠合了的 6 元芳基环结构。该金属络合物作为 n 型半导体的性质强, 电子注入能力大。此外, 由于在络合物形 成时的生成能也很低, 因此所形成的金属络合物的金属与配位基的结合性也很牢固, 作为 发光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也很大。
     如果要举出形成式 (G) 的配位基的环 A24 及 A25 的取代基的具体的例子, 则可以举 出氯、 溴、 碘、 氟的卤原子、 甲基、 乙基、 丙基、 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 戊基、 己基、 庚基、 辛基、 硬脂基、 三氯甲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苯基、 萘基、 3- 甲基苯基、 3- 甲氧基苯基、 3- 氟 苯基、 3- 三氯甲基苯基、 3- 三氟甲基苯基、 3- 硝基苯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甲氧基、 正 丁氧基、 叔丁氧基、 三氯甲氧基、 三氟乙氧基、 五氟丙氧基、 2, 2, 3, 3- 四氟丙氧基、 1, 1, 1, 3, 3, 3- 六氟 -2- 丙氧基、 6-( 全氟乙基 ) 己氧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 苯氧基、 对硝基苯 氧基、 对叔丁基苯氧基、 3- 氟苯氧基、 五氟苯基、 3- 三氟甲基苯氧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氧 基、 甲硫基、 乙硫基、 叔丁硫基、 己硫基、 辛硫基、 三氟甲硫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烷硫基、 苯硫 基、 对硝基苯硫基、 对叔丁基苯硫基、 3- 氟苯硫基、 五氟苯硫基、 3- 三氟甲基苯硫基等取代 或未取代的芳硫基、 氰基、 硝基、 氨基、 甲基氨基、 二甲基氨基、 乙基氨基、 二乙基氨基、 二丙 基氨基、 二丁基氨基、 二苯基氨基等单或二取代氨基、 双 ( 乙酰氧基甲基 ) 氨基、 双 ( 乙酰氧 基乙基 ) 氨基、 双 ( 乙酰氧基丙基 ) 氨基、 双 ( 乙酰氧基丁基 ) 氨基等酰氨基、 羟基、 甲硅烷 氧基、 酰基、 氨基甲酰基、 甲基氨基甲酰基、 二甲基氨基甲酰基、 乙基氨基甲酰基、 二乙基氨 基甲酰基、 丙基氨基甲酰基、 丁基氨基甲酰基、 苯基氨基甲酰基等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 基、 羧酸基、 磺酸基、 酰亚胺基、 环戊基、 环己基等环烷基、 苯基、 萘基、 联苯基、 蒽基、 菲基、 芴 基、 芘基等芳基、 吡啶基、 吡嗪基、 嘧啶基、 哒嗪基、 三嗪基、 吲哚基、 喹啉基、 吖啶基、 吡咯烷 基、 二噁烷基、 哌啶基、 吗啉基、 哌嗪基、 三嗪基 (triathinyl)、 咔唑基、 呋喃基、 噻吩基、 噁唑 基、 噁二唑基、 苯并噁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苯并噻唑基、 三唑基、 咪唑基、 苯并咪唑基、 吡 喃基 (puranyl) 等杂环基等。另外, 也可以是以上的取代基之间结合而进一步形成 6 元芳 基环或杂环。
     此外, 也可以是含有该含氮杂环基或含氮杂环衍生物的高分子化合物。
     电子注入层、 电子传输层也可以除了上述化合物以外, 还含有氧化膦 ( 日本特 开 2004-203828 号 公 报 )、 菲 咯 啉 衍 生 物 ( 日 本 特 开 平 5-331459 号 公 报、 日本特开平 7-82551 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 10-79297 号公报、 日本特开 2001-267080 号公报、 日本特开 20001-131174 号公报 )。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中, 有在传输电子的区域或阴极与有机层的界面区域中含 有还原性掺杂剂的元件。 这里, 所谓还原性掺杂剂, 被定义为可以将电子传输性化合物还原 的物质。所以, 只要是具有一定的还原性的物质, 则可以使用各种物质, 例如可以优选使用 选自碱金属、 碱土类金属、 稀土类金属、 碱金属的氧化物、 碱金属的卤化物、 碱土类金属的氧 化物、 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 稀土类金属的氧化物或稀土类金属的卤化物、 碱金属的有机络 合物、 碱土类金属的有机络合物、 稀土类金属的有机络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物质。
     另 外, 更 具 体 来 说, 作 为 优 选 的 还 原 性 掺 杂 剂, 可 以 举 出 选 自 Na( 功 函 数 : 2.36eV)、 K( 功函数 : 2.28eV)、 Rb( 功函数 : 2.16eV) 及 Cs( 功函数 : 1.95eV) 中的至少一种 碱金属、 或选自 Ca( 功函数 : 2.9eV)、 Sr( 功函数 : 2.0 ~ 2.5eV)、 以及 Ba( 功函数 : 2.52eV) 中的至少一种碱土类金属。特别优选功函数为 2.9eV 以下的。它们当中, 更为优选的还原 性掺杂剂是选自 K、 Rb 及 Cs 中的至少一种碱金属, 更优选为 Rb 或 Cs, 最优选为 Cs。这些碱金属的还原能力特别高, 利用向电子注入区域中的比较少量的添加, 就可以实现有机 EL 元 件的发光亮度的提高或长寿命化。另外, 作为功函数为 2.9eV 以下的还原性掺杂剂, 也优选 它们的 2 种以上的碱金属的组合, 特别优选含有 Cs 的组合, 例如为 Cs 与 Na、 Cs 与 K、 Cs 与 Rb 或 Cs 与 Na 与 K 的组合。通过组合含有 Cs, 就可以有效地发挥还原能力, 利用向电子注 入区域中的添加, 可以实现有机 EL 元件的发光亮度的提高或长寿命化。
     本发明中, 也可以在阴极与有机层之间再设置由绝缘体或半导体构成的电子注入 层。利用它, 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流的泄漏, 使电子注入性提高。作为此种绝缘体, 优选使用 选自碱金属硫属化物、 碱土类金属的硫属化物、 碱金属的卤化物及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中 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如果电子注入层由这些碱金属硫属化物等构成, 则可以使电子注 入性进一步提高, 从这一点考虑是优选的。
     具体来说, 作为优选的碱金属硫属化物, 例如可以举出 Li2O、 LiO、 Na2S、 Na2Se 及 NaO, 作为优选的碱土类金属硫属化物, 例如可以举出 CaO、 BaO、 SrO、 BeO、 BaS 及 CaSe。另 外, 作为优选的碱金属的卤化物, 例如可以举出 LiF、 NaF、 KF、 LiCl、 KCl 及 NaCl 等。另外, 作为优选的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 例如可以举出 CaF2、 BaF2、 SrF2、 MgF2 及 BeF2 之类的氟化 物、 或氟化物以外的卤化物。
     另外, 作为构成电子传输层的半导体, 可以举出含有 Ba、 Ca、 Sr、 Yb、 Al、 Ga、 In、 Li、 Na、 Cd、 Mg、 Si、 Ta、 Sb 及 Zn 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 氮化物或氧化氮化物等的单独一种 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另外, 构成电子传输层的无机化合物优选为微晶或非晶体的绝缘性薄 膜。 如果电子传输层由这些绝缘性薄膜构成, 则可以形成更为均匀的薄膜, 因此可以减少暗 点等像素缺陷。而且, 作为此种无机化合物, 可以举出上述的碱金属硫属化物、 碱土类金属 硫属化物、 碱金属的卤化物及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等。
     ( 阴极 )
     作为阴极可以使用以功函数小的 ( 例如 4eV 以下 ) 金属、 合金、 导电性化合物及它 们的混合物作为电极物质的材料。作为此种电极物质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钠、 钠 - 钾合金、 镁、 锂、 镁·银合金、 铝 / 氧化铝、 铝·锂合金、 铟、 稀土类金属等。
     该阴极可以通过将这些电极物质利用蒸镀或溅射等方法形成薄膜来制作。
     这里在将来自发光层的发光从阴极中取出的情况下, 阴极对于发光的透射率优选 大于 10%。
     另外, 作为阴极的薄层电阻优选为数百 Ω/ □以下, 此外, 膜厚通常来说为 5nm ~ 1μm, 优选为 5 ~ 200nm。
     而且, 在将阴极设为光半透半反射性电极的情况下, 只要调整上述的材料的膜厚 即可。
     ( 绝缘层 )
     由于对超薄膜施加电场, 因此有机 EL 容易产生由泄漏或短路造成的像素缺陷。为 了防止它, 也可以在一对电极间插入绝缘性的薄膜层。
     作为绝缘层中所用的材料, 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铝、 氟化锂、 氧化锂、 氟化铯、 氧化 铯、 氧化镁、 氟化镁、 氧化钙、 氟化钙、 氟化铯、 碳酸铯、 氮化铝、 氧化钛、 氧化硅、 氧化锗、 氮化 硅、 氮化硼、 氧化钼、 氧化钌、 氧化钒等。
     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或层叠物。( 有机 EL 元件的制作例 )
     通过利用以上例示的材料及方法, 形成阳极、 发光层、 根据需要形成的空穴注入 层、 以及根据需要形成的电子注入层, 进而形成阴极, 就可以制作有机 EL 元件。另外, 也可 以从阴极到阳极, 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来制作有机 EL 元件。
     下面, 对在透光性基板上依次设置了阳极 / 空穴注入层 / 空穴传输层 / 发光层 / 电子传输层 / 阴极的构成的有机 EL 元件的制作例进行记述。
     首先, 在适当的透光性基板上, 利用蒸镀或溅射等方法形成由阳极材料构成的薄 膜, 使之达到 1μm 以下, 优选达到 10 ~ 200nm 的范围的膜厚, 制成阳极。
     然后, 在该阳极上设置空穴注入层。空穴注入层的形成可以如前所述利用真空蒸 镀法、 旋涂法、 流延法、 LB 法等方法来进行, 然而从容易获得均匀的膜, 并且难以产生针孔等 方面考虑, 优选利用真空蒸镀法来形成。 在利用真空蒸镀法形成空穴注入层的情况下, 其蒸 镀条件虽然根据所用的化合物 ( 空穴注入层的材料 )、 所需的空穴注入层的晶体结构或复 合结构等而不同, 然而一般来说优选在蒸镀源温度 50 ~ 450℃、 真空度 10-7 ~ 10-3torr、 蒸 镀速度 0.01 ~ 50nm/ 秒、 基板温度 -50 ~ 300℃、 膜厚 5nm ~ 5μm 的范围内适当地选择。
     在该空穴注入层上形成由上述式 (1) 的化合物和 / 或上述式 (2) 的化合物构成的 空穴传输层。形成方法或条件与形成空穴注入层的情况相同。
     然后, 在空穴传输层上设置发光层。发光层的形成也可以通过使用所需的有机发 光材料, 利用真空蒸镀法、 溅射法、 旋涂法、 流延法等方法, 将有机发光材料薄膜化来形成, 然而从容易获得均匀的膜, 并且难以产生针孔等方面考虑, 优选利用真空蒸镀法来形成。 在 利用真空蒸镀法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 其蒸镀条件虽然根据所用的化合物而不同, 然而一 般来说可以从与空穴传输层相同的条件范围中选择。
     然后, 在该发光层上设置由上述式 (3) 的化合物和 / 或上述式 (4) 的化合物构成 的电子传输层。与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相同, 从获得均匀的膜的需要考虑, 优选利用真空蒸 镀法来形成。蒸镀条件可以从与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相同的条件范围中选择。
     最后叠层阴极就可以获得有机 EL 元件。
     由于阴极也由金属构成, 因此可以使用蒸镀法、 溅射法。但是, 为了避免在制成基 底的有机物层时的损伤, 优选真空蒸镀法。
     至此所述的有机 EL 元件的制作最好用一次的真空抽吸连续地从阳极制作到阴 极。
     而且, 本发明的有机 EL 元件的各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 的真空蒸镀法、 旋涂法等形成方法。 例如, 含有本发明的有机 EL 元件中所用的上述式 (1) 的 化合物和 / 或上述式 (2) 的化合物的有机薄膜层可以利用真空蒸镀法、 分子束蒸镀法 (MBE 法 ) 或溶解于溶剂中的溶液的浸渍法、 旋涂法、 流延法、 棒涂法、 辊涂法等涂布法这些公知 的方法来形成。
     本发明的有机 EL 元件的各有机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 然而一般来说当膜厚过 薄时, 则容易产生针孔等缺陷, 相反地当过厚时, 则需要高施加电压, 效率变差, 因此通常优 选数 nm 到 1μm 的范围。
     而且, 在对有机 EL 元件施加直流电压时, 如果将阳极设为 + 的极性, 将阴极设 为 - 的极性, 施加 5 ~ 40V 的电压, 就可以观测到发光。另外, 以相反的极性施加电压, 则无法流过电流, 完全不产生发光。另外, 在施加交流电压的情况下, 仅在阳极变为 + 的极性、 阴 极变为 - 的极性时可以观测到均匀的发光。所施加的交流的波形可以是任意的。
     [ 实施例 ]
     下面, 对本发明将基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然而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 就不 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实施例, 然而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有机 EL 元件的评价方法 如下所示。
     (1) 初期性能 : 利用 10mA/cm2 的直流电流使元件发光, 测定作为此时的施加电压 的电压 (V)、 发光效率 (L/J)。
     (2) 寿命 : 以初期亮度 5000cd/m2 进行恒电流驱动, 以亮度的半衰期 (LT50) 评价。
     实施例 1 ~ 8 及比较例 1 ~ 3 中所用的化合物如下所示。
     [ 化 66]
     化合物 (HI1)化合物 (HI2)
     化合物 (HT1) [ 化 67]化合物 (HT2)
     化合物 (L1)化合物 (L2)化合物 (ET1) 化合物 (ET2)
     实施例 1
     将 25mm×75mm×1.1mm 厚的带有 ITO 透明电极 ( 阳极 ) 的玻璃基板 (Geomatic 公 司制 ) 在异丙醇中进行 5 分钟超声波清洗后, 进行 30 分钟的 UV 臭氧清洗。将清洗后的带 有透明电极线的玻璃基板安装于真空蒸镀装置的基板夹具上, 首先在形成有透明电极线的
     一侧的面上, 以覆盖上述透明电极的方式, 以制膜速率 空穴注入层。在该化合物 H1 膜上, 作为空穴传输层, 以 膜。
     形成膜厚 10nm 的化合物 H1 的膜 形成膜厚 35nm 的化合物 HT1 的继而, 在该化合物 H1 膜上以膜厚 20nm 将化合物 L1 和化合物 L2 以 18 ∶ 2 的膜厚 在该膜上作为电子传输层以膜厚 30nm 将化合物 ET1 以制膜速率 成膜。在该 LiF 膜上以制膜速率 成膜。其 蒸镀 100nm比成膜, 形成蓝色系发光层。制膜速率分别设为
     后, 将 LiF 以膜厚 0.5nm、 制膜速率的金属 Al, 形成金属阴极, 制成有机 EL 发光元件。
     实施例 2
     除了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35nm 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 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3
     除了作为电子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30nm 的化合物 E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 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4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5nm 的化合物 HI2, 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 厚 40nm 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5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3nm 的 MoO3, 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42nm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6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3nm 的 C60, 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42nm 的 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7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30nm 的 PEDOT:PSS, 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 厚 15nm 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实施例 8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3nm 的 CFx, 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42nm 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比较例 1
     除了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35nm 的 4, 4’ - 双 [N-(1- 萘基 )-N- 苯基氨基 ] 联苯膜 ( 以下简记为 “NPD 膜” ) 以外, 与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比较例 2
     除了作为电子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30nm 的 Alq(8- 羟基喹啉的铝络合物 ) 以外, 与 实施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比较例 3
     除了作为空穴注入层, 层叠了膜厚 10nm 的 N, N’ - 双 (N, N’ - 二苯基 -4- 氨基苯 基 )-N, N- 二苯基 -4, 4’ - 二氨基 -1, 1’ - 联苯膜 ( 以下简记为 “TPD232 膜” ) 以外, 与实施 例 1 相同地制作了有机 EL 元件。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有机 EL 元件, 利用上述的方法测定了亮度的半衰期、 驱动电压的变化。将结果表示于表 1 中。根据表 1 可以确认, 实施例 1 ~ 8 的有机 EL 元件 驱动电压低, 发光效率高, 并且亮度的半衰期长。
     [ 表 1]
     电压 (V) 实施例 1 实施例 2 实施例 3 实施例 4 实施例 5 实施例 6 实施例 7 3.3 3.4 3.5 3.3 3.5 3.8 4.4发光效率 (cd/A) 10.2 9.8 9.5 8.2 8.8 7.9 9LT50(hr) 1360 1300 1520 1280 1420 1100 119072101904028 A CN 101904030说3.7 3.4 7.3 6.1明书9.2 7.9 7.6 8 1460 400 1200 57067/70 页实施例 8 比较例 1 比较例 2 比较例 3
     实施例 9 ~ 11 及比较例 4 ~ 5 中所用的化合物如下所示。 [ 化 68]
     化合物 (HI3)
     化合物 (HT1) [ 化 69]化合物 (HT2)73101904028 A CN 101904030
     说明书化合物 (L2)68/70 页化合物 (L1)
     化合物 (ET1) [ 化 70]化合物 (ET2)
     化合物 (RD)化合物 (RH) 化合物 (GD)
     实施例 9
     将 25mm×75mm×1.1mm 厚的带有 ITO 透明电极 ( 阳极 ) 的玻璃基板 (Geomatic 公 司制 ) 在异丙醇中进行 5 分钟超声波清洗后, 进行 30 分钟的 UV 臭氧清洗。将清洗后的带 有透明电极线的玻璃基板安装于真空蒸镀装置的基板夹具上, 首先在形成有透明电极线的
     一侧的面上, 以覆盖上述透明电极的方式以制膜速率形成膜厚 10nm 的化合物 HI3 的 形成膜厚 25nm 的化合膜作为空穴注入层。在该化合物 HI3 膜上, 作为空穴传输层, 以物 HT1 的膜。
     继而, 接在 HT1 膜的成膜之后, 以膜厚 5nm 将化合物 RH 和化合物 RD 蒸镀成膜, 使 得化合物 RD 达到 0.5 重量%, 形成第一发光层。该第一发光层发出红色光。然后, 作为电 荷阻挡层, 形成膜厚 5nm 的 HT1 膜。在电荷阻挡层上将化合物 L1 和化合物 L2 蒸镀成膜, 使得化合物 L2 达到 7.5 重量%, 形成膜厚 10nm 的蓝色发光层 ( 第二发光层 )。
     继而, 作为第三发光层, 以膜厚 30nm 将化合物 L1 和化合物 GD 蒸镀成膜, 使得化合 物 GD 达到 10 重量%, 形成绿色系发光层后, 在该膜上, 作为电子传输层形成膜厚 20nm 的化 合物 ET1 的膜。其后, 作为电子注入层形成 1.6nm 的 LiF 膜。在该 LiF 膜上蒸镀 150nm 的 金属 Al, 形成金属阴极, 制成有机 EL 发光元件。
     对所得的有机 EL 发光元件, 利用上述的方法评价了初期性能及寿命。
     另外, 对所得的有机 EL 发光元件施加电压, 其结果是, 发光颜色为白色。
     实施例 10
     除了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25nm 的化合物 HT2, 继而作为电荷阻挡层, 层叠 了膜厚 5nm 的化合物 HT2 以外, 与实施例 9 相同地制作、 评价了有机 EL 元件。
     另外, 对所得的有机 EL 发光元件施加电压, 其结果是, 发光颜色为白色。
     实施例 11
     除了作为电子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20nm 的化合物 ET2 以外, 与实施例 10 相同地制 作、 评价了有机 EL 元件。
     另外, 对所得的有机 EL 发光元件施加电压, 其结果是, 发光颜色为白色。
     比较例 4
     除了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25nm 的 4, 4’ - 双 [N-(1- 萘基 )-N- 苯基氨基 ] 联苯膜 ( 以下简记为 “NPD 膜” ), 继而作为电荷阻挡层层叠了膜厚 5nm 的 NPD 膜以外, 与实 施例 10 相同地制作、 评价了有机 EL 元件。
     比较例 5
     除了作为空穴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25nm 的 4, 4’ - 双 [N-(1- 萘基 )-N- 苯基氨基 ] 联苯膜 ( 以下简记为 “NPD 膜” ), 作为电子传输层, 层叠了膜厚 20nm 的 Alq(8- 羟基喹啉的 铝络合物 ) 以外, 与实施例 10 相同地制作、 评价了有机 EL 元件。
     [ 表 2]
     电压 (V) 实施例 9 实施例 10 实施例 11 比较例 4 比较例 5
     发光效率 (cd/A) 19.1 19.6 20.8 19.5 16.2LT50(hr) 6800 7000 6500 3800 60003.9 3.8 3.7 3.7 6.1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有机 EL 元件可以作为以蓝色为首的各色有机 EL 用材料使用, 可以适用 于各种显示元件、 显示器、 背光灯、 照明光源、 标志、 看板、 室内等领域中, 特别适于作为彩色 显示器的显示元件。本发明的白色系有机 EL 元件由于高亮度、 高效率、 长寿命, 因此作为全色显示器、 信息显示机器、 车载显示机器、 照明器具来说极为实用且有用。
     将该说明书中记载的文献内容引用到本文中。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电致发光元件.pdf(7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具有:阳极(10)和阴极(70)、位于所述阳极(10)与所述阴极(70)之间且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40)、位于所述阳极(10)与所述发光层(40)之间的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2个以上的层、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层(40)与所述阴极(70)之间的电子注入传输区域的1个以上的层,其中,位于所述空穴注入传输区域的层中的与发光层(40)相接的层含有具有咔唑骨架的芳香族胺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