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577883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44424.0

申请日:

2013.04.24

公开号:

CN103376581A

公开日:

2013.10.3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2F 1/133申请公布日:201310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F 1/133申请日:20130424|||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3

主分类号:

G02F1/133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及川广之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2.04.24 JP 098460/201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万利军;陈海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液晶装置的特征为:包括第1基板、第2基板、夹持于所述第1基板及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配置于包围显示区域的区域的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1区域;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从所述显示区域朝向所述第1基板和/或所述第2基板的外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基板,
第2基板,
夹持于所述第1基板及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
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配置于包围显示区域的区域的遮光部,和
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1区域;
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从所述显示区域朝向所述第1基板和/或所述第2基板的外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区域未配置遮光膜。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包括的杂质集聚于所述第1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的与光入射侧的面对置的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区域设置为,切入所述遮光部的一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区域为分割所述遮光部的缝隙。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与通过对所述液晶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交叉。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液晶之间,配置有包括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
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第1区域配置 为,与所述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交叉。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显示区域为四边形;
所述第1区域配置于对应于所述四边形的4个角部之中的至少1个的位置。

10.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

说明书

说明书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设置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的驱动元件的元件基板、对置于元件基板的对置基板和夹持于元件基板及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的液晶装置。在如此的液晶装置中,现有技术中已知将对图像显示区域的外周进行规定的遮光膜设置于对置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8918号公报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液晶装置中,若使光从对置基板侧入射于液晶装置,则在对置基板和元件基板之间,且在遮光膜和图像显示区域的边界部,杂质有时会集聚。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光的照射活化了的杂质相比较于图像显示区域更容易集聚于光照射的能量弱的遮光膜侧。而且,集聚的杂质容易产生烧结现象,被看成污迹。如此的污迹成为使液晶装置中的显示质量下降的原因。
如此地,在现有的液晶装置中,存在难以使显示质量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所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液晶装置的特征为:包括第1基板、第2基板、夹持于所述第1基板及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沿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 1基板的方向看配置于包围显示区域的区域的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1区域;沿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从所述显示区域朝向所述第1基板和/或所述第2基板的外周。在所述第1区域,能够不用配置遮光膜。并且,在所述第1区域,所述液晶包括的杂质能够集聚。
在该应用例的液晶装置中,在第1区域中,能够使光的入射和遮光的边界远离显示区域的外侧。因此,因为在杂质集聚于第1区域的情况下,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由此,能易于使液晶装置的显示质量提高。
(应用例2)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所述遮光部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的对置于光入射之侧的面的面。
在该应用例中,因为遮光部设置于相对于第1基板的光入射侧的面为相反侧的面,所以能够使从第1基板入射的光的入射和遮光的边界远离显示区域的外侧。因此,因为在杂质集聚于第1区域的情况下,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应用例3)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所述第1区域设置为,切入所述遮光部的一部分。
在该应用例中,因为在杂质集聚于切入遮光部的一部分地设置的部位的情况下,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应用例4)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所述第1区域为分割所述遮光部的缝隙。
在该应用例中,因为在杂质集聚于设置有缝隙的部位的情况下,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应用例5)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交叉于通过对所述液晶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
在该应用例中,因为在遮光部中,第1区域设置为,交叉于通过对液晶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所以能够使受液晶分子的流动的影响而移动的杂质容易地集聚于第1区域。
(应用例6)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液晶之间,配置有包含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沿从所述第2基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所述第1区域配置为,交叉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
在该应用例中,在遮光部中,在俯视交叉于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的部位设置第1区域。在此,在设置有具有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的液晶装置中,液晶分子容易在俯视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流动。因此,在该液晶装置中,因为在交叉于液晶分子容易流动的方向的位置设置第1区域,所以能够使与液晶分子的流动一起移动的杂质容易集聚于第1区域。
(应用例7)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所述显示区域俯视为四边形;所述第1区域配置于对应于所述四边形的4个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的部位。
在该应用例中,在对应于俯视呈四边形的显示区域的4个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的部位设置第1区域,在此,在具有俯视呈四边形的显示区域的液晶装置中,杂质容易集聚于显示区域的角部。因此,在该液晶装置中,因为在杂质容易集聚的角部设置第1区域,所以能够使杂质容易地集聚于第1区域。
(应用例8)电子设备的特征为:具有所述的液晶装置。
在该应用例的电子设备中,通过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的液晶装置,能够容易使电子设备中的显示质量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简要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显示区域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之一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简要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液晶装置,3…元件基板,5…对置基板,7…液晶,11…显示区域,13…基板,15…元件层,17…取向膜,19…基板,21…遮光膜,23…元件层,25…取向膜,27…像素,53…像素电极,55…共用电极,71…切入部,73…缺口,75…缝隙,500…投影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关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自的构成成为可以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构成和/或构件的比例尺有时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如示于作为俯视图的图1(a)及作为图1(a)中的A—A线处的剖面图的图1(b)地,具有元件基板3、对置基板5、液晶7和密封材料9。
元件基板3和对置基板5如示于图1(b)地,相互对置。液晶7介于相互对置的元件基板3和对置基板5之间。密封材料9在元件基板3和对置基板5之间,设置于液晶7的外侧。
在此,在液晶装置1,如示于图1(a)地,设定显示区域11。显示区域11为形成(显示)图像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区域11俯视呈四边形。
密封材料9在显示区域11的外侧设置为环状,从显示区域11的外侧包围液晶7。液晶7通过密封材料9密封于元件基板3及对置基板5之间。还有,通过元件基板3及对置基板5以及密封材料9隔开的空间称为单元。
元件基板3如示于图1(b)地,具有基板13、元件层15和取向膜17。基板13具有光透射性。作为基板13的材料,例如可采用玻璃和/或石英等的材料。元件层15设置于基板13的液晶7侧。元件层15包括后述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和/或像素电极、绝缘膜等。取向膜17设置于元件层15的液晶7侧。
对置基板5具有基板19、遮光膜21、元件层23和取向膜25。基板19具有光透射性。作为基板19的材料,例如可采用玻璃和/或石英等的材料。遮光膜21设置于显示区域11的外侧且以密封材料9包围的区域9b内。遮光膜21包围显示区域11。还有,在图1(a)中,在遮光膜21的区域施加影线。遮光膜21具有遮光性。作为遮光膜21的材料,例如可采用具有遮光性的金属和/或具有遮光性的金属氧化物等。元件层23设置于基板19的液晶7侧。元件层23包括后述的共用电极和/或绝缘膜等。取向膜25设置于元件层23的液晶7侧。虽然后述,但是存在未配置遮光膜21的区域(第1区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基板3如示于图1(b)地,俯视从对置基板5超出。在元件基板3中,从对置基板5超出的区域称为伸出区域3a。
在此,在液晶装置1,设定多个像素27。多个像素27在显示区域11内,排列于图中的X方向及Y方向,构成以X方向为行方向、以Y方向为列方向的矩阵M。在图1(a)中,为了使构成容易理解,夸大像素27,且减少像素27的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27构成1个像素列27C。并且,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27构成1个像素行27L。根据该观点,X方向也可看作为像素行27L延伸的方向。并且,Y方向也可看作为像素列27C延伸的方向。
并且,液晶装置1具有扫描线驱动电路41、数据线驱动电路43、密封材料45、端子电极47、多条扫描线T和多条数据线S。
扫描线驱动电路41、数据线驱动电路43和端子电极47形成于元件基板3。在图1(a)中,为了使构成容易理解,夸大端子电极47,且减少端子电极47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线驱动电路43设置于所述的伸出区域3a。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相当于扫描线T延伸的方向。Y方向相当于数据线S延伸的方向。
还有,所述的遮光膜21设置于重叠于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1和/或 数据线驱动电路43的周边电路的区域。
扫描线驱动电路41对各扫描线T供给选择信号。数据线驱动电路43对各数据线S供给数据信号(图像数据)。
端子电极47为用于连接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制电路)等的外部布线的端子。端子电极47和扫描线驱动电路41之间和/或端子电极47和数据线驱动电路43之间介由布线49电连接。
在密封材料9,形成注入口9a。注入口9a为液晶7向单元内的导入路径。注入口9a具有欠缺设置为环状的密封材料9的一部分的构成,使单元内和单元外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7向单元内的注入方法,可采用减压注入法。所谓减压注入法为如下方法:使注入口9a和液晶7在接近于真空的减压环境下接触,之后使减压环境的压力上升,从而在单元内注入液晶7。
注入口9a通过密封材料45堵塞。由此,液晶7被密封于单元内。
还有,液晶7向单元内的注入方法并非限定于减压注入法,也可采用滴落法(也称为ODF(One Drop Fill,滴入))。在采用滴落法的情况下,可省略注入口9a及密封材料45。
多条扫描线T及多条数据线S如示于图2地,布线为栅格状。多条扫描线T在沿Y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沿着X方向延伸。多条数据线S在沿X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沿着Y方向延伸。各像素27对应于各扫描线T和各数据线S的交叉而设定。
各数据线S对应于沿着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27即各像素列27C(图1(a))。各扫描线T对应于沿着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27即各像素行27L(图1(a))。
并且,液晶装置1按每个像素27具有作为开关元件之一的TFT元件51、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还有,共用电极55跨构成矩阵M的多个像素27间以一连串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共用电极55设置于俯视重叠于构成矩阵M的多个像素27的区域,在多个像素27间共用而起作用。
TFT元件51的栅电极电连接于相对应的扫描线T。TFT元件51的源 电极电连接于相对应的数据线S。在各像素27中,TFT元件51的漏电极电连接于像素电极53。
在各像素27中,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构成在像素电极53与共用电极55之间形成电场的一对电极。液晶7(图1(b))介于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相互对置。
若对电连接于TFT元件51的扫描线T供给选择信号则该TFT元件51成为导通状态。此时,从电连接于该TFT元件51的数据线S供给数据信号,像素电极53保持为相应于数据信号的大小的电位。此时,若使共用电极55保持为与像素电极53的电位不同的电位,则在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产生电压。由此,能够按每个像素27在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施加电压。
在液晶装置1中,通过使施加于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的电压变化,能够使液晶7的取向状态按每个像素27变化。由此,能够对液晶7按每个像素27进行驱动。
在液晶装置1,如示于作为表示液晶分子的初始的取向状态的示意剖视图的图3(a)地,在基板13的与液晶7侧相反侧设置偏振元件61,在基板19的与液晶7侧相反侧设置偏振元件63。液晶装置1在设置有偏振元件61及偏振元件63的状态下使用。在该状态下,通过对液晶7的驱动进行控制,能够按每个像素27对透射液晶装置1的光的量进行控制。还有,在液晶装置1中,从基板13起到基板19为止的构成称为液晶面板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振元件61及偏振元件63之中的一方的透射轴(或吸收轴)延伸于X方向或Y方向。而且,偏振元件61及偏振元件63彼此的透射轴(或吸收轴)相正交。
液晶7的分子通过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支配初始的取向状态。所谓初始的取向状态为在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尚未施加电压时的取向状态。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7的驱动方式,采用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对齐)型的驱动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分别采用无机取向膜。无机取向膜例如以氧化硅等的无机材料构成。无机取向膜可通过应用物理气相生长法而形成。作为物理气相生长法,例如可举出蒸镀法和/或溅射法等。
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通过对氧化硅以蒸镀法进行倾斜蒸镀(斜向蒸镀)而形成。示于图3(a)的倾斜蒸镀的倾斜角度θb约为45°。通过如此的倾斜蒸镀,氧化硅的晶体在基板面朝向蒸镀方向生长为柱状。将该柱状晶体分别称为柱状物17a及柱状物25a。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分别为如此的柱状物17a及柱状物25a的集合体。并且,柱状物17a及柱状物25a相对于基板面的生长方向的角度θc未必与蒸镀方向的角度θb相一致,该情况下约为70°。
在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的表面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LC的预倾角θp约为85°。并且,从基板面的法线方向看的、使液晶分子LC倾斜的预倾的方向即倾斜方向,与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的倾斜蒸镀的俯视的蒸镀方向相同。垂直取向处理的所述倾斜方向可基于液晶装置1的光学设计条件适当设定。
将相对于取向膜面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LC被提供不足90°的预倾角θp而倒立的取向状态称为垂直取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示区域11中实施垂直取向处理,使得液晶分子LC的预倾的方位角相对于偏振元件61及偏振元件63的透射轴或吸收轴以45°相交叉。从而,若如示于图3(b)地在像素电极53和共用电极55之间施加驱动电压而对液晶7进行驱动,则液晶分子LC按预倾的倾斜方向倾倒,由此成为可得到高的透射率的光学配置。
若反复进行液晶7的驱动(导通/断开),则液晶分子LC反复进行按预倾的倾斜方向倾倒、返回到初始的取向状态的动作。将如此的液晶分子LC的动作引起的垂直取向处理称为单轴的垂直取向处理。
在显示区域11中液晶分子LC的预倾的倾斜方向如示于图4地设定为,与Y方向所成的方位角θa为45°。具体地,以虚线表示的箭头方向 为相对于元件基板3的倾斜蒸镀的方向,为从右上朝向左下的方向。另一方面,以实线表示的箭头方向为相对于元件基板5的倾斜蒸镀的方向,为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将显示区域11中的液晶分子LC的预倾的倾斜方向原封不动地利用方位角θa称为倾斜方向θa。还有,柱状物17a及柱状物25a俯视(在图4中)分别延伸于倾斜方向θa。
此外,在液晶装置1中,若使光从对置基板5侧入射于液晶装置1,则在对置基板5和元件基板3之间、且在遮光膜21和显示区域11的边界部,杂质有时会集聚。可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光的照射活化了的杂质相比较于显示区域11更容易集聚于光照射的能量弱的遮光膜21侧。而且,集聚的杂质会产生烧结现象,容易被看作污迹。如此的污迹成为使液晶装置1中的显示质量下降的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中,在遮光膜21,如示于图5地,从显示区域11侧朝向显示区域11的外侧设置切入部71。在示于图5的例中,作为切入部71设置缺口73。通过该切入部71,能够使光的入射与遮光的边界远离显示区域11的外侧。因此,在杂质集聚于设置切入部71的部位的情况下,因为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11,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由此,能够容易使液晶装置1中的显示质量提高。配置切入部71的区域为第1区域。该切入部可通过对遮光膜21构图等的方法形成。
如前所述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单轴的垂直取向。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方向θa,通过对像素27进行驱动,表现出相对于基板面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LC按倾斜方向θa振动的行为(参照图3(b))。由此,产生朝向倾斜方向θa的液晶分子LC的行为即流动(流)。由此,包含在液晶7中的杂质沿着该流动(流)在液晶7中移动,并且不久被运送到显示区域11的位于倾斜方向θa的角部。因此,杂质容易集聚于显示区域11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交叉于通过对液晶7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LC的流动方向的遮光膜21的部位即显示区域11的4个角部设置切入部71。因此,能够使随着液晶分子LC的流动进行移动的杂质容易地集聚于 切入部71。由此,能够容易使杂质高效地集聚于切入部71。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示区域11的4个角部设置切入部71。可是,设置切入部71的部位并非限定于此,设置于至少交叉于液晶分子LC的流动方向的1个角部即可。并且,也可采用除了4个角部之外还在其他的部位也设置切入部71的构成。
并且,缺口73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示于图5的例,可采用圆形和/或异形形状等的各种形状。
并且,切入部71的形态并非限定于缺口73,如示于图6地,也可采用缝隙75。该缝隙75以缝隙75为边界,将遮光膜21分割为多个。因为通过如此的缝隙75,也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11,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液晶装置1中的显示质量提高。还有,缝隙75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示于图5的例,可采用包括曲线的形状等的各种形状。该缝隙可通过对遮光膜21构图等的方法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基板5对应于第1基板,元件基板3对应于第2基板。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分别采用无机取向膜。可是,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分别并非限定于无机取向膜。作为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例如也可分别采用聚酰亚胺等的有机取向膜。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VA型的液晶7,但是液晶7并非限定于此。作为液晶7,例如也可以应用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和/或OCB(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光学补偿弯曲)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装置1,采用透射型的液晶装置1。可是,液晶装置1并非限定于此。作为液晶装置1,例如也可采用以具有光反射性的材料构成像素电极53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1。
(电子设备)
对采用了液晶装置1的电子设备例示作为投影型显示装置之1的投影机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500如示于图7地,具备沿着系统光轴L配置 的偏振光照明装置501、作为光分离元件的2个分色镜503、505、3个反射镜507、508、509、5个中继透镜511、512、513、514、515、3个作为光调制单元的透射型的液晶光阀517、518、519、作为光合成元件的十字分色棱镜521和投影透镜523。
偏振光照明装置501具有包括超高压水银灯和/或卤素灯等的白色光源的作为光源的灯单元525、积分透镜527和偏振变换元件529。
分色镜503使从偏振光照明装置501射出的偏振光束之中的红色光(R)反射、使绿色光(G)和蓝色光(B)透射。另一个分色镜505使透射了分色镜503的绿色光(G)反射、使蓝色光(B)透射。
以分色镜503进行了反射的红色光(R)在以反射镜507进行了反射之后经由中继透镜515入射于液晶光阀517。
以分色镜505进行了反射的绿色光(G)经由中继透镜514入射于液晶光阀518。
透射了分色镜505的蓝色光(B)经由包括3个中继透镜511、512、513和2个反射镜508、509的导光系统入射于液晶光阀519。
液晶光阀517、518、519相对于十字分色棱镜521的每个色光的入射面分别对置配置。入射于液晶光阀517、518、519的色光基于图像信息(图像信号)受调制而朝向十字分色棱镜521射出。该棱镜贴合有4个直角棱镜,在其内面十字状地形成对红色光进行反射的电介质多层膜和对蓝色光进行反射的电介质多层膜。通过这些电介质多层膜合成3种色光,合成表示彩色图像的光。合成的光通过作为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影透镜523投影到屏幕531上,放大地显示图像。
还有,液晶光阀517、518、519分别应用了所述的液晶装置1。液晶光阀517、518、519分别为,偏振元件63侧朝向各色光的入射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500,因为具有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的液晶装置1,所以能够容易使投影显示中的显示质量提高。
还有,应用液晶装置1的电子设备并非限定于投影机500。液晶装置1例如能够合适地用作:投影型的HUD(平视式显示器)和/或直视型的 HMD(头盔式显示器)、或电子书、个人电子计算机、数字静止相机、液晶电视机、取景器型或者监视器直视型的视频记录器、汽车导航系统、电子记事本、POS等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显示部。
并且,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广泛应用。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7658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0.30 CN 103376581 A *CN103376581A* (21)申请号 201310144424.0 (22)申请日 2013.04.24 098460/2012 2012.04.24 JP G02F 1/133(2006.01) (71)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及川广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万利军 陈海红 (54) 发明名称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液晶装置 的特征为 : 包。

2、括第 1 基板、 第 2 基板、 夹持于所述 第1基板及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 沿着从所述 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配置于包围 显示区域的区域的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 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 1 区域 ; 沿着从所述第 2 基 板朝向所述第1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第1区域配置 为, 从所述显示区域朝向所述第 1 基板和或所 述第 2 基板的外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7658。

3、1 A CN 103376581 A *CN103376581A* 1/1 页 2 1. 一种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第 1 基板, 第 2 基板, 夹持于所述第 1 基板及所述第 2 基板之间的液晶, 沿着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配置于包围显示区域的区域的遮光 部, 和 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 1 区域 ; 沿着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从所述显示区 域朝向所述第 1 基板和或所述第 2 基板的外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 1 区域未配置遮光膜。。

4、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液晶包括的杂质集聚于所述第 1 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遮光部配置于所述第 1 基板的与光入射侧的面对置的面。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1 区域设置为, 切入所述遮光部的一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1 区域为分割所述遮光部的缝隙。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与通过对所述液晶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交 叉。 8. 根据权利要求 1 。

5、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 1 基板与所述液晶之间, 配置有包括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 ; 沿着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与所述柱状结 构的倾斜方向交叉。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沿着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显示区域为四边形 ;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于对应于所述四边形的 4 个角部之中的至少 1 个的位置。 10. 一种电子设备, 其特征在于 : 包括权利要求 1 9 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76581 A 2 1/7 页 3。

6、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等。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 已知具有设置有 TFT(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晶体管) 等的驱 动元件的元件基板、 对置于元件基板的对置基板和夹持于元件基板及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 的液晶装置。在如此的液晶装置中, 现有技术中已知将对图像显示区域的外周进行规定的 遮光膜设置于对置基板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 0003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1048918 号公报 0004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液晶装置中, 若使光从对置基板侧入射于液晶装置, 则在对 置基板和元件基板之间, 且在。

7、遮光膜和图像显示区域的边界部, 杂质有时会集聚。 可以认为 这是因为, 通过光的照射活化了的杂质相比较于图像显示区域更容易集聚于光照射的能量 弱的遮光膜侧。而且, 集聚的杂质容易产生烧结现象, 被看成污迹。如此的污迹成为使液晶 装置中的显示质量下降的原因。 0005 如此地, 在现有的液晶装置中, 存在难以使显示质量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用于解决所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 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 实现。 0007 (应用例1) 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包括第1基板、 第2基板、 夹持于所述第1基板及所 述第 2 基板之间的液晶、 沿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

8、的方向看配置于包围显示区 域的区域的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一起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第 1 区域 ; 沿从所述第 2 基板 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从所述显示区域朝向所述第 1 基板和 或所述第 2 基板的外周。在所述第 1 区域, 能够不用配置遮光膜。并且, 在所述第 1 区域, 所述液晶包括的杂质能够集聚。 0008 在该应用例的液晶装置中, 在第 1 区域中, 能够使光的入射和遮光的边界远离显 示区域的外侧。因此, 因为在杂质集聚于第 1 区域的情况下, 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 所 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由此, 能易于使液晶装置的显示质量提高。 0009 (。

9、应用例 2)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所述遮光部配置于所述第 1 基板的对置于 光入射之侧的面的面。 0010 在该应用例中, 因为遮光部设置于相对于第 1 基板的光入射侧的面为相反侧的 面, 所以能够使从第 1 基板入射的光的入射和遮光的边界远离显示区域的外侧。因此, 因为 在杂质集聚于第 1 区域的情况下, 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 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0011 (应用例 3)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所述第 1 区域设置为, 切入所述遮光部的一 部分。 0012 在该应用例中, 因为在杂质集聚于切入遮光部的一部分地设置的部位的情况下,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

10、A 3 2/7 页 4 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 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0013 (应用例 4)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所述第 1 区域为分割所述遮光部的缝隙。 0014 在该应用例中, 因为在杂质集聚于设置有缝隙的部位的情况下, 能够使杂质远离 显示区域, 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0015 (应用例 5)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交叉于通过对所述液 晶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 0016 在该应用例中, 因为在遮光部中, 第 1 区域设置为, 交叉于通过对液晶进行驱动而 产生的液晶分子的流动方向, 所以能够使受液晶分子的流动的影响而移动的杂。

11、质容易地集 聚于第 1 区域。 0017 (应用例 6)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在所述第 1 基板和所述液晶之间, 配置有包 含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 ; 沿从所述第 2 基板朝向所述第 1 基板的方向看, 所述第 1 区域配置为, 交叉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 0018 在该应用例中, 在遮光部中, 在俯视交叉于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的部位设置第 1 区域。 在此, 在设置有具有无机材料的柱状结构的取向膜的液晶装置中, 液晶分子容易在俯 视柱状结构的倾斜方向流动。 因此, 在该液晶装置中, 因为在交叉于液晶分子容易流动的方 向的位置设置第 1 区域, 所以能够使与液晶分子的流动一起移。

12、动的杂质容易集聚于第 1 区 域。 0019 (应用例 7) 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特征为 : 所述显示区域俯视为四边形 ; 所述第 1 区域 配置于对应于所述四边形的 4 个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的部位。 0020 在该应用例中, 在对应于俯视呈四边形的显示区域的 4 个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的 部位设置第 1 区域, 在此, 在具有俯视呈四边形的显示区域的液晶装置中, 杂质容易集聚于 显示区域的角部。因此, 在该液晶装置中, 因为在杂质容易集聚的角部设置第 1 区域, 所以 能够使杂质容易地集聚于第 1 区域。 0021 (应用例 8) 电子设备的特征为 : 具有所述的液晶装置。 0022 在该应用例的。

13、电子设备中, 通过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的液晶装置, 能够容易使电 子设备中的显示质量提高。 附图说明 0023 图 1 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简要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 0024 图 2 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0025 图 3 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6 图 4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显示区域的俯视图。 0027 图 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之一例的俯视图。 0028 图 6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0029 图 7 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简要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 0030 符号说明 003。

14、1 1液晶装置, 3元件基板, 5对置基板, 7液晶, 11显示区域, 13基板, 15元件层, 17取向膜, 19基板, 21遮光膜, 23元件层, 25取向膜, 27像素, 53 像素电极, 55共用电极, 71切入部, 73缺口, 75缝隙, 500投影机。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4 3/7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一边参照附图, 一边关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 在各附图中, 为了使各自的构 成成为可以识别的程度的大小, 构成和或构件的比例尺有时不同。 0033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 1 如示于作为俯视图的图 1(a) 及作为图 1(a) 中的 AA 线处。

15、的剖面图的图 1(b) 地, 具有元件基板 3、 对置基板 5、 液晶 7 和密封材料 9。 0034 元件基板 3 和对置基板 5 如示于图 1(b) 地, 相互对置。液晶 7 介于相互对置的 元件基板 3 和对置基板 5 之间。密封材料 9 在元件基板 3 和对置基板 5 之间, 设置于液晶 7 的外侧。 0035 在此, 在液晶装置 1, 如示于图 1 (a) 地, 设定显示区域 11。显示区域 11 为形成 (显 示) 图像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 显示区域 11 俯视呈四边形。 0036 密封材料 9 在显示区域 11 的外侧设置为环状, 从显示区域 11 的外侧包围液晶 7。 液晶。

16、 7 通过密封材料 9 密封于元件基板 3 及对置基板 5 之间。还有, 通过元件基板 3 及对 置基板 5 以及密封材料 9 隔开的空间称为单元。 0037 元件基板 3 如示于图 1(b) 地, 具有基板 13、 元件层 15 和取向膜 17。基板 13 具 有光透射性。作为基板 13 的材料, 例如可采用玻璃和或石英等的材料。元件层 15 设置 于基板 13 的液晶 7 侧。元件层 15 包括后述的 TFT(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晶体管) 元件和或像素电极、 绝缘膜等。取向膜 17 设置于元件层 15 的液晶 7 侧。 0038 对置基板 5 具有基板 19、 。

17、遮光膜 21、 元件层 23 和取向膜 25。基板 19 具有光透射 性。作为基板 19 的材料, 例如可采用玻璃和或石英等的材料。遮光膜 21 设置于显示区 域 11 的外侧且以密封材料 9 包围的区域 9b 内。遮光膜 21 包围显示区域 11。还有, 在图 1 (a) 中, 在遮光膜 21 的区域施加影线。遮光膜 21 具有遮光性。作为遮光膜 21 的材料, 例 如可采用具有遮光性的金属和或具有遮光性的金属氧化物等。元件层 23 设置于基板 19 的液晶 7 侧。元件层 23 包括后述的共用电极和或绝缘膜等。取向膜 25 设置于元件层 23 的液晶 7 侧。虽然后述, 但是存在未配置遮光。

18、膜 21 的区域 (第 1 区域) 。 0039 并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 元件基板 3 如示于图 1 (b) 地, 俯视从对置基板 5 超出。在 元件基板 3 中, 从对置基板 5 超出的区域称为伸出区域 3a。 0040 在此, 在液晶装置 1, 设定多个像素 27。多个像素 27 在显示区域 11 内, 排列于图 中的 X 方向及 Y 方向, 构成以 X 方向为行方向、 以 Y 方向为列方向的矩阵 M。在图 1 (a) 中, 为了使构成容易理解, 夸大像素 27, 且减少像素 27 的个数。 0041 在本实施方式中, 沿 Y 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 27 构成 1 个像素列 27C。并且,。

19、 沿 X 方 向排列的多个像素 27 构成 1 个像素行 27L。根据该观点, X 方向也可看作为像素行 27L 延 伸的方向。并且, Y 方向也可看作为像素列 27C 延伸的方向。 0042 并且, 液晶装置 1 具有扫描线驱动电路 41、 数据线驱动电路 43、 密封材料 45、 端子 电极 47、 多条扫描线 T 和多条数据线 S。 0043 扫描线驱动电路 41、 数据线驱动电路 43 和端子电极 47 形成于元件基板 3。在图 1(a) 中, 为了使构成容易理解, 夸大端子电极 47, 且减少端子电极 47 的个数。在本实施方 式中, 数据线驱动电路 43 设置于所述的伸出区域 3a。

20、。 0044 还有, 在本实施方式中, X 方向相当于扫描线 T 延伸的方向。Y 方向相当于数据线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5 4/7 页 6 S 延伸的方向。 0045 还有, 所述的遮光膜 21 设置于重叠于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 41 和或数据线驱动 电路 43 的周边电路的区域。 0046 扫描线驱动电路 41 对各扫描线 T 供给选择信号。数据线驱动电路 43 对各数据线 S 供给数据信号 (图像数据) 。 0047 端子电极 47 为用于连接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柔性印制电路) 等的 外部布线的端子。端子电极 47 和扫描线驱动。

21、电路 41 之间和或端子电极 47 和数据线驱 动电路 43 之间介由布线 49 电连接。 0048 在密封材料 9, 形成注入口 9a。注入口 9a 为液晶 7 向单元内的导入路径。注入口 9a 具有欠缺设置为环状的密封材料 9 的一部分的构成, 使单元内和单元外相连通。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液晶 7 向单元内的注入方法, 可采用减压注入法。所谓减压 注入法为如下方法 : 使注入口 9a 和液晶 7 在接近于真空的减压环境下接触, 之后使减压环 境的压力上升, 从而在单元内注入液晶 7。 0050 注入口 9a 通过密封材料 45 堵塞。由此, 液晶 7 被密封于单元内。 005。

22、1 还有, 液晶 7 向单元内的注入方法并非限定于减压注入法, 也可采用滴落法 (也称 为 ODF (One Drop Fill, 滴入) ) 。在采用滴落法的情况下, 可省略注入口 9a 及密封材料 45。 0052 多条扫描线 T 及多条数据线 S 如示于图 2 地, 布线为栅格状。多条扫描线 T 在沿 Y 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下, 沿着 X 方向延伸。多条数据线 S 在沿 X 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 状态下, 沿着 Y 方向延伸。各像素 27 对应于各扫描线 T 和各数据线 S 的交叉而设定。 0053 各数据线 S 对应于沿着 Y 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 27 即各像素列 27C (图 1 。

23、(a) ) 。各 扫描线 T 对应于沿着 X 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 27 即各像素行 27L(图 1(a) ) 。 0054 并且, 液晶装置 1 按每个像素 27 具有作为开关元件之一的 TFT 元件 51、 像素电极 53和共用电极55。 还有, 共用电极55跨构成矩阵M的多个像素27间以一连串的状态设置。 也就是说, 共用电极55设置于俯视重叠于构成矩阵M的多个像素27的区域, 在多个像素27 间共用而起作用。 0055 TFT 元件 51 的栅电极电连接于相对应的扫描线 T。TFT 元件 51 的源电极电连接于 相对应的数据线 S。在各像素 27 中, TFT 元件 51 的漏电极电连接。

24、于像素电极 53。 0056 在各像素 27 中, 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构成在像素电极 53 与共用电极 55 之 间形成电场的一对电极。液晶 7(图 1(b) ) 介于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在本实 施方式中, 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相互对置。 0057 若对电连接于 TFT 元件 51 的扫描线 T 供给选择信号则该 TFT 元件 51 成为导通状 态。此时, 从电连接于该 TFT 元件 51 的数据线 S 供给数据信号, 像素电极 53 保持为相应于 数据信号的大小的电位。此时, 若使共用电极 55 保持为与像素电极 53 的电位不同的电位, 则。

25、在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产生电压。由此, 能够按每个像素 27 在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施加电压。 0058 在液晶装置 1 中, 通过使施加于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的电压变化, 能够 使液晶 7 的取向状态按每个像素 27 变化。由此, 能够对液晶 7 按每个像素 27 进行驱动。 0059 在液晶装置 1, 如示于作为表示液晶分子的初始的取向状态的示意剖视图的图 3 (a) 地, 在基板 13 的与液晶 7 侧相反侧设置偏振元件 61, 在基板 19 的与液晶 7 侧相反侧设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6 5/7 页 7 置偏。

26、振元件 63。液晶装置 1 在设置有偏振元件 61 及偏振元件 63 的状态下使用。在该状态 下, 通过对液晶 7 的驱动进行控制, 能够按每个像素 27 对透射液晶装置 1 的光的量进行控 制。还有, 在液晶装置 1 中, 从基板 13 起到基板 19 为止的构成称为液晶面板 65。 0060 在本实施方式中, 偏振元件 61 及偏振元件 63 之中的一方的透射轴 (或吸收轴) 延 伸于 X 方向或 Y 方向。而且, 偏振元件 61 及偏振元件 63 彼此的透射轴 (或吸收轴) 相正交。 0061 液晶7的分子通过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 支配初始的取向状态。 所谓初始的取向 状态为在像素电。

27、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尚未施加电压时的取向状态。还有, 在本实施方 式中, 作为液晶 7 的驱动方式, 采用 VA(Vertical Alignment, 垂直对齐) 型的驱动方式。 0062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分别采用无机取向膜。无机取向膜 例如以氧化硅等的无机材料构成。无机取向膜可通过应用物理气相生长法而形成。作为物 理气相生长法, 例如可举出蒸镀法和或溅射法等。 0063 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通过对氧化硅以蒸镀法进行倾斜蒸镀 (斜向蒸镀) 而形成。 示于图 3(a) 的倾斜蒸镀的倾斜角度 b 约为 45。通过如此的倾斜蒸镀, 氧化硅。

28、的晶体 在基板面朝向蒸镀方向生长为柱状。将该柱状晶体分别称为柱状物 17a 及柱状物 25a。取 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分别为如此的柱状物 17a 及柱状物 25a 的集合体。并且, 柱状物 17a 及柱状物 25a 相对于基板面的生长方向的角度 c 未必与蒸镀方向的角度 b 相一致, 该 情况下约为 70。 0064 在取向膜17及取向膜25的表面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LC的预倾角p约为85。 并且, 从基板面的法线方向看的、 使液晶分子 LC 倾斜的预倾的方向即倾斜方向, 与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的倾斜蒸镀的俯视的蒸镀方向相同。垂直取向处理的所述倾斜方向可基于 液晶装置 1 的光。

29、学设计条件适当设定。 0065 将相对于取向膜面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 LC 被提供不足 90的预倾 角 p 而倒立的取向状态称为垂直取向。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显示区域11中实施垂直取向处理, 使得液晶分子LC的预倾的 方位角相对于偏振元件 61 及偏振元件 63 的透射轴或吸收轴以 45相交叉。从而, 若如示 于图 3(b) 地在像素电极 53 和共用电极 55 之间施加驱动电压而对液晶 7 进行驱动, 则液 晶分子 LC 按预倾的倾斜方向倾倒, 由此成为可得到高的透射率的光学配置。 0067 若反复进行液晶 7 的驱动 (导通断开) , 则液晶分子 LC 反复进行按预倾。

30、的倾斜方 向倾倒、 返回到初始的取向状态的动作。将如此的液晶分子 LC 的动作引起的垂直取向处理 称为单轴的垂直取向处理。 0068 在显示区域 11 中液晶分子 LC 的预倾的倾斜方向如示于图 4 地设定为, 与 Y 方向 所成的方位角 a 为 45。具体地, 以虚线表示的箭头方向为相对于元件基板 3 的倾斜蒸 镀的方向, 为从右上朝向左下的方向。 另一方面, 以实线表示的箭头方向为相对于元件基板 5 的倾斜蒸镀的方向, 为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将显示区域 11 中的液晶分子 LC 的预倾 的倾斜方向原封不动地利用方位角 a 称为倾斜方向 a。还有, 柱状物 17a 及柱状物 25a 俯视 。

31、(在图 4 中) 分别延伸于倾斜方向 a。 0069 此外, 在液晶装置 1 中, 若使光从对置基板 5 侧入射于液晶装置 1, 则在对置基板 5 和元件基板 3 之间、 且在遮光膜 21 和显示区域 11 的边界部, 杂质有时会集聚。可认为这是 因为, 通过光的照射活化了的杂质相比较于显示区域 11 更容易集聚于光照射的能量弱的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7 6/7 页 8 遮光膜 21 侧。而且, 集聚的杂质会产生烧结现象, 容易被看作污迹。如此的污迹成为使液 晶装置 1 中的显示质量下降的原因。 0070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中, 在遮光膜21, 如示于图5地, 从显。

32、示区域11侧朝向 显示区域 11 的外侧设置切入部 71。在示于图 5 的例中, 作为切入部 71 设置缺口 73。通过 该切入部 71, 能够使光的入射与遮光的边界远离显示区域 11 的外侧。因此, 在杂质集聚于 设置切入部 71 的部位的情况下, 因为能够使杂质远离显示区域 11, 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 出。由此, 能够容易使液晶装置 1 中的显示质量提高。配置切入部 71 的区域为第 1 区域。 该切入部可通过对遮光膜 21 构图等的方法形成。 0071 如前所述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 采用单轴的垂直取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方 向 a, 通过对像素 27 进行驱动, 表现出相对于基。

33、板面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 LC 按倾斜方向 a 振动的行为 (参照图 3(b) ) 。由此, 产生朝向倾斜方向 a 的液晶分子 LC 的行为即流 动 (流) 。由此, 包含在液晶 7 中的杂质沿着该流动 (流) 在液晶 7 中移动, 并且不久被运送到 显示区域 11 的位于倾斜方向 a 的角部。因此, 杂质容易集聚于显示区域 11 的角部。 0072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交叉于通过对液晶7进行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分子LC的流动方 向的遮光膜 21 的部位即显示区域 11 的 4 个角部设置切入部 71。因此, 能够使随着液晶分 子LC的流动进行移动的杂质容易地集聚于切入部71。 由此, 能够容易使杂。

34、质高效地集聚于 切入部 71。 0073 还有,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显示区域 11 的 4 个角部设置切入部 71。可是, 设置切 入部 71 的部位并非限定于此, 设置于至少交叉于液晶分子 LC 的流动方向的 1 个角部即可。 并且, 也可采用除了 4 个角部之外还在其他的部位也设置切入部 71 的构成。 0074 并且, 缺口 73 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示于图 5 的例, 可采用圆形和或异形形状等的 各种形状。 0075 并且, 切入部 71 的形态并非限定于缺口 73, 如示于图 6 地, 也可采用缝隙 75。该 缝隙 75 以缝隙 75 为边界, 将遮光膜 21 分割为多个。因为通过如此。

35、的缝隙 75, 也能够使杂 质远离显示区域11, 所以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 由此, 能够容易地使液晶装置1中的显示质 量提高。还有, 缝隙 75 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示于图 5 的例, 可采用包括曲线的形状等的各种 形状。该缝隙可通过对遮光膜 21 构图等的方法而形成。 0076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置基板 5 对应于第 1 基板, 元件基板 3 对应于第 2 基板。 0077 还有,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分别采用无机取向膜。可是, 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分别并非限定于无机取向膜。作为取向膜 17 及取向膜 25, 例如也可 分别采用聚酰亚胺等的有机取向膜。

36、。 0078 并且,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 应用 VA 型的液晶 7, 但是液晶 7 并非限定于此。作 为液晶 7, 例如也可以应用 TN(Twisted Nematic, 扭曲向列)型和或 OCB(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 光学补偿弯曲) 型。 0079 并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液晶装置 1, 采用透射型的液晶装置 1。可是, 液晶装 置 1 并非限定于此。作为液晶装置 1, 例如也可采用以具有光反射性的材料构成像素电极 53 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 1。 0080 (电子设备) 0081 对采用了液晶装置 1 的电子设备例示作为投影型显示装置之 1 的投影机。

37、进行说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8 7/7 页 9 明。 0082 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 500 如示于图 7 地, 具备沿着系统光轴 L 配置的偏振光照 明装置 501、 作为光分离元件的 2 个分色镜 503、 505、 3 个反射镜 507、 508、 509、 5 个中继透 镜 511、 512、 513、 514、 515、 3 个作为光调制单元的透射型的液晶光阀 517、 518、 519、 作为光 合成元件的十字分色棱镜 521 和投影透镜 523。 0083 偏振光照明装置 501 具有包括超高压水银灯和或卤素灯等的白色光源的作为 光源的灯单元 525、 积分。

38、透镜 527 和偏振变换元件 529。 0084 分色镜 503 使从偏振光照明装置 501 射出的偏振光束之中的红色光 (R) 反射、 使 绿色光 (G) 和蓝色光 (B) 透射。另一个分色镜 505 使透射了分色镜 503 的绿色光 (G) 反射、 使蓝色光 (B) 透射。 0085 以分色镜 503 进行了反射的红色光 (R) 在以反射镜 507 进行了反射之后经由中继 透镜 515 入射于液晶光阀 517。 0086 以分色镜 505 进行了反射的绿色光 (G) 经由中继透镜 514 入射于液晶光阀 518。 0087 透射了分色镜 505 的蓝色光 (B) 经由包括 3 个中继透镜 。

39、511、 512、 513 和 2 个反射 镜 508、 509 的导光系统入射于液晶光阀 519。 0088 液晶光阀517、 518、 519相对于十字分色棱镜521的每个色光的入射面分别对置配 置。入射于液晶光阀 517、 518、 519 的色光基于图像信息 (图像信号) 受调制而朝向十字分 色棱镜 521 射出。该棱镜贴合有 4 个直角棱镜, 在其内面十字状地形成对红色光进行反射 的电介质多层膜和对蓝色光进行反射的电介质多层膜。通过这些电介质多层膜合成 3 种色 光, 合成表示彩色图像的光。合成的光通过作为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影透镜 523 投影到屏幕 531 上, 放大地显示图像。 0。

40、089 还有, 液晶光阀 517、 518、 519 分别应用了所述的液晶装置 1。液晶光阀 517、 518、 519 分别为, 偏振元件 63 侧朝向各色光的入射侧。 009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 500, 因为具有能够使杂质难以看出的液晶装置 1, 所以 能够容易使投影显示中的显示质量提高。 0091 还有, 应用液晶装置1的电子设备并非限定于投影机500。 液晶装置1例如能够合 适地用作 : 投影型的 HUD(平视式显示器) 和或直视型的 HMD(头盔式显示器) 、 或电子书、 个人电子计算机、 数字静止相机、 液晶电视机、 取景器型或者监视器直视型的视频记录器、 汽车导航系统、 。

41、电子记事本、 POS 等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显示部。 0092 并且,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 围内广泛应用。 说 明 书 CN 103376581 A 9 1/6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0 2/6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1 3/6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2 4/6 页 1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3 5/6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4 6/6 页 15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76581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