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纺织品被公认为是滋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的媒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广泛地存在于周围的环境中,一旦遇到适宜的湿度、养分和温度能够迅速滋生。滋生在纺织品上的微生物不仅影响纺织品自身使用性能,而且影响到使用者的健康。因此如何抑制或杀灭附着于纺织品的微生物尤其是是纺织品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抗菌纺织品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纺织研究者的重视,市场潜力很大。在抗菌纺织品的研究领域中,纳米银抗菌剂的应用是实现纺织品抗菌性能的重要途径。银系抗菌剂有很多优点:一是抗菌活性高,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系抗菌剂具有更强的生物抗菌活性,当银离子的浓度为10-6级时便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在众多具有抗菌作用的金属离子中,其杀菌和抑制病原体的能力有如下规律:Ag>>Hg>Cu>Cd>Cr>Ni>Pb>Co>Zn>Fe;二是很高的安全性,用浓度很低的银离子处理后的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聚集、细胞变形、细胞溶解和pH值等的变化,可见少量的银离子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同时银系抗菌剂还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效率和其表面积关系极大,银的颗粒越小,抗菌效率越高,因此在银系抗菌剂中,纳米银抗菌剂尤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银是指粒子直径小于100nm,大约含有20-15,000个银原子的银颗粒。纳米银因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显现出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包括优异的抗菌性能。
传统的纳米银的制备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生产费用昂贵。化学法多采用水合肼、甲醛、多元醇、有机胺等做还原剂,虽然这些还原剂具有高活性,但对环境有害,并且制得的纳米银易发生团聚现象。
近年来,采用绿色、环保、高效和廉价的方法制备纳米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比于物理、化学法更有优势,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在常温常压下就可进行反应,合成的纳米银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采用的绿色还原剂主要包括:维生素、柠檬酸钠、焦棓酸、对苯二酚、茶多酚、葡萄糖、果糖、蔗糖、植物及果皮提取物、微生物等。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能够帮助增加可以让空气和水进入的空隙,也同样产生植物必须的氮,硫,钾和磷。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简单化合物的同时又重新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早期研究认为腐殖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与酚或醌键合的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随后研究认为腐殖酸是木质素经过一系列氧化和脱甲基过程后形成的醌衍生物与氨基酸和多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近期研究认为腐殖物质可以通过各种机理形成,其核心由4个结构单元组成,即两个木质素单体形成的二聚物、酚氨基酸复合体、羟基醌和木质素的C6、C3单元。腐殖酸由于以上结构上的特点,可通过疏水作用、配位交换和氢键作用吸附有机物质,能够与金属离子发生很强的络合和结合作用,从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得性及毒性。由于酚羟基的存在,腐殖质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活性,它可以还原金属。目前未见以腐殖质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纳米银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所述混纺织物由经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经纱为50%棉/30%亚麻/20%竹纤维,所述纬纱为100%棉,所述经纬纱的线密度为18.2*18.2tex,组织结构3/1斜纹,幅宽60cm,紧度77.04%,厚度0.5mm,织物密度344*264/(根·(10cm)-1)。
将腐殖质加入到0.01-10g/L的硝酸银溶液中混合搅拌均匀,其中腐殖质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1-10:1,然后置于微波炉中,600w加热10-60min,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离心,80℃真空干燥12h后得到纳米银粒子;然后配置0.01-10g/L的纳米银溶液,然后将上述混纺织物浸入其中,浸渍时间为100min,二浸二轧,压力为1kg/m2,带液率为90%,120℃下预烘3分钟,180℃下焙烘30秒,水洗至中性后30℃低温烘干。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酚羟基的存在,腐殖质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活性。本发明采用腐殖质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具备工艺简单、反应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将其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用于纺织领域,可制备具有杀菌功效的织物,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附加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所述混纺织物由经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经纱为50%棉/30%亚麻/20%竹纤维,所述纬纱为100%棉,所述经纬纱的线密度为18.2*18.2tex,组织结构3/1斜纹,幅宽60cm,紧度77.04%,厚度0.5mm,织物密度344*264/(根·(10cm)-1)。
将1g硝酸银、1g腐殖质加入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微波炉中,600w加热10min,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离心,80℃真空干燥12h后得到纳米银粒子。
配置浓度0.1g/L的纳米银溶液,然后将织物浸入其中,浸渍时间为100min,二浸二轧,压力为1kg/m2,带液率为90%,120℃下预烘3分钟,180℃下焙烘30秒,水洗至中性后30℃低温烘干。
实施例2:
所述混纺织物由经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经纱为50%棉/30%亚麻/20%竹纤维,所述纬纱为100%棉,所述经纬纱的线密度为18.2*18.2tex,组织结构3/1斜纹,幅宽60cm,紧度77.04%,厚度0.5mm,织物密度344*264/(根·(10cm)-1)。
将1g硝酸银、5g腐殖质加入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微波炉中,600w加热30min,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离心,80℃真空干燥12h后得到纳米银粒子。
配置浓度1g/L的纳米银溶液,然后将织物浸入其中,浸渍时间为100min,二浸二轧,压力为1kg/m2,带液率为90%,120℃下预烘3分钟,180℃下焙烘30秒,水洗至中性后30℃低温烘干。
实施例3:
所述混纺织物由经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经纱为50%棉/30%亚麻/20%竹纤维,所述纬纱为100%棉,所述经纬纱的线密度为18.2*18.2tex,组织结构3/1斜纹,幅宽60cm,紧度77.04%,厚度0.5mm,织物密度344*264/(根·(10cm)-1)。
将1g硝酸银、10g腐殖质加入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微波炉中,600w加热60min,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离心,80℃真空干燥12h后得到纳米银粒子。
配置浓度10g/L的纳米银溶液,然后将织物浸入其中,浸渍时间为100min,二浸二轧,压力为1kg/m2,带液率为90%,120℃下预烘3分钟,180℃下焙烘30秒,水洗至中性后30℃低温烘干。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