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57616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9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84545.4

申请日:

2010.05.18

公开号:

CN101892542A

公开日:

2010.11.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3C 3/36申请日:20100518|||公开

IPC分类号:

D03C3/36

主分类号:

D03C3/36

申请人:

施托布利里昂公司

发明人:

达米安·布歇; 帕特里斯·普日塔斯基

地址:

法国沙西厄

优先权:

2009.05.19 FR 095332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魏金霞;田军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提花型织机上的梭口形成设备,由两个刀片架(C1)提供对两组提刀的往复竖直致动,每个所述刀片架均通过至少两根杆(102、112)以来回往复运动(F1)的方式驱动,所述至少两根杆(102、112)铰接于本身由轴所驱动的摇杆臂(82)。至少一个刀片架装配有用于引导其来回往复运动的引导系统,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关于第一轴线(X1)铰接于所述刀片架的摇杆(202)。所述引导系统独立于所述驱动杆,并且进一步包括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所述第一臂(204)和所述第二臂(206)分别关于位于所述第一轴线(X1)两侧上的第二轴线(X2)和第三轴线(X3)铰接于所述摇杆(202)。所述第一臂(204)关于第四轴线(X4)铰接于所述设备(10)的固定部,并且所述第二臂(206)关于第五轴线(X5)铰接于所述设备的固定部。所述第四和第五轴线(X4、X5)位于与所述第一轴线(X1)相交的竖直直线(Δ1)的两侧上。上述轴线(X1-X5)是平行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提花型织机(M)上的梭口形成设备(10),其中,通过两个刀片架(C1、C2)实现对两组提刀(12、22)的往复竖直致动,每个所述刀片架均通过至少两根杆(102、104、112、114)以来回往复运动(F1)的方式驱动,所述至少两根杆(102、104、112、114)分别铰接于本身由轴(50)所驱动的摇杆臂(82、84),至少一个刀片架装配有用于引导刀片架的往复运动的引导系统,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关于第一轴线(X1、X’1)铰接于所述刀片架的摇杆(202、222),所述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系统独立于所述刀片架(C1、C2)的驱动杆,并且进一步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204、224;206、226),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204、224;206、226)分别关于位于所述第一轴线(X1、X’1)的两侧上的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X2、X’2;X3、X’3)铰接于所述摇杆;所述第一臂(204、224)关于第四轴线(X4、X’4)铰接于所述设备(10)的固定部(422),并且所述第二臂(206、226)关于第五轴线(X5、X’5)铰接于所述设备的固定部(424);所述第四轴线和第五轴线(X4、X5、X’4、X’5)位于与所述第一轴线相交的竖直直线(Δ1、Δ’1)的两侧上;以及所述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第四轴线以及第五轴线(X1-X5、X’1-X’5)是平行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和第四轴线(X2、X4、X’2、X’4)之间的距离(L204)等于所述第三轴线和第五轴线(X3、X5、X’3、X’5)之间的距离(L206)。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X1、X’1)等距地位于所述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X2、X3、X’2、X’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刀片架(C1、C2)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204、206、224、226)是水平的或基本上是水平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刀片架(C1、C2)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摇杆(202、222)是竖直的或基本上是竖直的。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X1、X’1)包括在一平面(∏、∏’)中,所述平面(∏、∏’)包含由所述刀片架(C1、C2)承载的所述提刀(12、22)的顶部。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架(C1、C2)在其两个纵向端部(14、16、24、26)中的每一个纵向端部处都装配有引导系统(202-206、222-226)。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分别装配在不同刀片架(C1、C2)上的两个引导系统(202-206、222-226)布置在所述设备(10)的一侧上,当所述刀片架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两个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轴线(X1、X’1)重合,并且所述两个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臂布置在与其中一个所述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轴线相交的竖直直线(Δ1、Δ’1)的两侧上。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系统的所述臂(204、206、224、226)中的至少一个臂贯穿有开口(208、228),所述开口(208、228)用于使此类的杆通过。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X1-X’1)在位于所述刀片架(C1、C2)的横向构件(14、16、24、26)的端部(146、148、246、248)附近的所述提刀(12A、12B、22A、22B)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穿过所述横向构件的中部。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刀(12、22)刚性地安装在所述刀片架(C1、C2)的所述横向构件(14、16、24、26)上。12.一种装配有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梭口形成设备(10)的提花型织机(M)。

说明书

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花型织机上的梭口形成设备,以及一种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以反相竖直地致动两组提刀或刀片,这两组刀片在提花型织机中用于将竖直运动传递给形成编织机构的一部分的钩。在这种类型的织机中,钩成排布置并且它们由所述刀片或提刀——也被称为“刀箱(griffes)”——交替提升,这些刀片中的每个本身由两个刀片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支承。每个刀片架需要由与另一刀片架反相的竖直往复运动来驱动。

背景技术

为此,从FR-A-2 669 650中已知使用由连续旋转运动驱动并在其上安装有四个偏心轮的输入轴,每个偏心轮与用于控制摇杆臂的杆关联。刀片架由相应的短连杆和长连杆悬挂在位于提刀组两侧上的两个摇杆臂上。给定用于刀片架的驱动机构,它们进行倾斜的往复运动并且它们中的每个都需要进行线性引导。在FR-A-2 669 650中未描述对刀片架的线性引导。这通常通过紧固于刀片架并接合在滑道中的轮子实现,因此,需要大量润滑,而润滑涉及会导致润滑剂溅到编织区上的费力的维护。

从EP-A-1 167 598中也已知使用一种用于引导综片框的系统,其中第一栓杆铰接于提花机构的第一固定点,第二栓杆铰接于机构的第二固定点,第三栓杆铰接于第一栓杆及第二栓杆并在移动铰链点处铰接于刀片架。第三栓杆的复杂运动使得能够确保仅当第三栓杆与刀片架之间的移动铰链点能够重叠在第一固定点上刀片架才进行竖直运动。这种重叠在紧凑方面是不利的,特别是当必需为两个刀片架的重叠引导系统腾出空间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尤其试图通过提出一种创新的梭口形成设备来补救那些缺点,在该梭口形成设备中刀片架来回往复运动被有效引导,而不用借助于需要润滑的系统并且不会为了引导提刀架而使机构的体积显著增加。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花型织机上的梭口形成设备,其中,通过两个刀片架实现对两组提刀的往复竖直致动,每个所述刀片架均通过至少两根杆以来回往复运动的方式驱动,所述至少两根杆分别铰接于本身由轴所驱动的摇杆臂,至少一个刀片架装配有用于引导该刀片架的往复运动的引导系统,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关于第一轴线铰接于所述刀片架的摇杆。所述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系统独立于所述刀片架的驱动杆,并且进一步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关于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两侧上的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铰接于所述摇杆;

所述第一臂关于第四轴线铰接于所述设备的固定部,并且所述第二臂关于第五轴线铰接于所述设备的固定部;

所述第四轴线和第五轴线位于与所述第一轴线相交的竖直直线的两侧上;以及

所述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第四轴线及第五轴线是平行的。

借助于本发明,可得到对刀片架的有效的竖直引导。特别地,摇杆铰接于刀片架所在的第一轴线能够以非常小的寄生性侧向偏移沿竖直路径行进,对于约100mm的竖直行程,该侧向偏移的量级为0.1mm。

根据本发明有利但非必要的方面,这种设备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所述第二轴线和第四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轴线和第五轴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轴线等距地位于所述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之间。

当所述刀片架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是水平的或基本上是水平的。

当所述刀片架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摇杆是竖直的或基本上是竖直的。

所述第一轴线包括在包含由所述刀片架承载的所述提刀的顶部的平面中。

所述刀片架在其两个纵向端部中的每一个纵向端部处都装配有引导系统。

所述第一臂在包含所述第一轴线的水平平面上方延伸,而所述第二臂在所述平面下方延伸。

分别装配在不同刀片架上的两个引导系统布置在所述设备的一侧上,当所述刀片架处于交错构型中时,所述两个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轴线重合,并且所述两个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臂布置在与其中一个所述引导系统的所述第一轴线相交的竖直直线的两侧上。

所述引导系统的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贯穿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使此类的杆通过。

所述第一轴线在位于所述刀片架的横向构件的端部附近的所述提刀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穿过所述横向构件的中部。

所述提刀刚性地安装在所述刀片架的所述横向构件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配有如上所述的梭口形成设备的提花型织机。这种织机比现有技术中的织机更易于使用及维护。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对仅作为示例给出并参考附图做出的依据本发明原理的设备及织机的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是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织机的一部分的根据本发明的梭口形成设备的基本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设备的移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顶部刀片架以及位于刀片架第一侧部上的刀片架驱动及引导装置的端视图,刀片架处于其行程的低位;

图4是当刀片架处于其行程的高位时的类似于图3的视图;

图5是示出图3及图4的刀片架以及其引导装置的运动的理论图;

图6是底部刀片架类似于图3的视图;以及

图7是底部刀片架类似于图4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部分地示出的织机M装配有梭口形成设备10,梭口形成设备10具有两组提刀或刀片。第一组提刀12由两个横向构件14及16支承,横向构件14及16通过间隔件(未示出)连接在一起并且因此形成用于提刀12的第一刀片架的。第二组提刀22由形成第二刀片架的两个横向构件24及26支承。横向构件14及16分别布置在横向构件24及26上方并位于提刀12及22的端部处。提刀12大致在横向构件14及16的底部延伸,而提刀22大致在横向构件24及26的顶部延伸,这样使得提刀12及22能够彼此交错。提刀12及22刚性地安装在横向构件14、16、24及26上。特别地,在提刀12及22与横向构件14、16、24及26之间没有连接连杆。

提刀12及22设计为以由双头箭头F1代表的竖直往复运动移动,从而用于在它们各自的顶部死点位置以及底部死点位置之间移动钩,以便实现控制分别通过线32连接于钩的综片30的运动的目的。为了使图清晰,在图1中仅示出三个综片30。

附图标记C1指示具有元件12及16的顶部刀片架,而附图标记C2指示具有元件22及26的底部刀片架。刀片架C1及C2布置在两个固定的且紧固于织机M的梁44的侧部构件40与侧部构件42之间。间隔件46使侧部构件40与侧部构件42互相连接,应当指明,可在图1的右侧上在侧部构件40与侧部构件42之间放置第二间隔件以便加强该支承结构。

辅助侧部框架48由位于设备10的侧部上的梁44支承,这在图1中能够看到。另一辅助侧部构件可靠近侧部构件42安装并安装在侧部构件42的背对提刀的一侧上。

使用参照系X、Y、Z的正交框架,其中X轴平行于梁44的纵向方向,Y轴垂直于X轴并且是水平的,而Z轴是竖直的。

提刀12及22具有它们各自平行于X轴的纵向轴线。

轴50通过装置(未示出)连接于织机的主轴,并且其纵向轴线X50平行于X轴。当织机处于工作状态时,轴50连续旋转。轴50穿过两个偏心轮62及64,偏心轮62及64上安装有控制杆,也就是外部控制杆72以及内部控制杆74。控制杆74被称为“内部”控制杆是因为它比被称为“外部”控制杆的控制杆72更靠近侧部构件42。控制杆72接合外部T形臂82,外部T形臂82以可相对于侧部构件40绕平行于轴线X50的轴线X80枢转的方式安装并且由侧部构件40及48限定。内部T形臂84关于轴线X80铰接于控制杆74。

外部T形臂82通过杆102连接于刀片架C1的横向构件14并通过杆104连接于刀片架C2的横向构件24。以相同的方式,内部T形臂84通过杆112连接于横向构件14并通过杆114连接于横向构件24。杆102和杆112具有相同的长度,其严格地大于杆104及114的长度。杆102、104、112以及114用于驱动刀片架C1及C2,并且为此,它们有时被称为“架杆”。

因此,元件62、64、72、74、82、84、102、104、112及114用于将轴50的连续旋转运动传送至横向构件14及24,以便将横向构件14及24驱动成使刀片架C1及C2进行大致竖直的往复运动F1

侧部构件42旁边设有类似的驱动机构,所述机构是可选择的,并且为了使图清晰而从图中省略。

横向构件14包括主体142和突片144,突片144紧固在所述主体的背对提刀12的外侧表面上。相似地,横向构件16包括主体162和突片164,突片164紧固在主体162的在图中不可见的外侧表面上。横向构件24也具有主体242和突片244,并且类似的结构也适用于横向构件26。

为了在横向构件14的往复运动F1中竖直地引导横向构件14,摇杆202关于平行于X轴的轴线X1铰接于横向构件的突片144。轴线X1穿过横向构件14的中部,即,其位于横向构件的端部146附近的提刀12A与端部148附近的提刀12B之间的中间位置。摇杆202分别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两条轴线X2及X3铰接于两个臂204及206。轴线X1以与轴线X2和X3等距离的方式位于轴线X2与轴线X3之间。臂204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轴线X4铰接于紧固至侧部构件42的支座422,而臂206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轴线X5铰接于同样紧固至侧部构件42的支座424。中央摇杆202以及两个臂204和206一起形成铰接于设备10的固定部422和424的结构,该结构用于引导横向构件14的与轴线X1相交的点P1的平行于Z轴的竖直运动。当顶部刀片架C1在分别在图3及图4中示出的低位与高位之间移动时,点P1的行进路径受到由元件202、204及206形成的引导系统的影响。

Δ1指示穿过点P1的竖直线,即,平行于Z轴、竖直于轴线X1并与所述轴线相交的线。轴线X4及X5分别布置在线Δ1的两侧上。

如在图5中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的那样,横向构件14在分别于图3和图4中示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臂204以绕轴线X4旋转R4的方式运动,而臂206以绕轴线X5旋转R6的方式运动。图5示出了三个位置,即,以实线示出的对应于提刀交错的中间位置,而且还能够在图1和图2中看见;以点划线示出的图3中的低位;以及以虚线示出的图4中的高位。应当观察到,在分别以点划线及虚线示出的位置之间,点P1和轴线X1沿基本上竖直而没有任何明显的横向偏移的路径行进。

这是由于轴线X2沿以轴线X4为圆心的圆弧形路径行进,即,其行进路径的凹面面向图5中的右侧,而轴线X3沿以轴线X5为圆心的圆弧形路径行进,其行进路径的凹面面向同一图中的左侧。因此,当刀片架处于其高位时,限定轴线X2的顶部引导臂204的端部倾向于向图5中的右侧移动,而限定轴线X3的底部引导臂206的端部倾向于朝所述图中的左侧移动。当刀片架处于其低位时这同样适用。因此,获得的效果是点P1附近的轴线X2和X3的偏移以所述点和轴线X1沿具有良好接近度的可被视为竖直的路径行进的方式得到补偿。

当臂204的有效长度L204(即,轴线X2与轴线X4之间的距离)等于臂206的有效长度L206(即,轴线X3与轴线X5之间的距离)时,对轴线X2及X3的横向偏移的补偿被最优化。而且,臂202、204及206的实施方式的几何形状,以及轴线X1至X5的位置以这种方式确定:当刀片架C1和C2处于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交错构型中时,即,当提刀12及22的顶部边缘处于相同的平面时,臂204和206是水平的,而中央摇杆202是竖直的。

在实践当中,在该位置下,臂204及206不需要绝对水平,而是仅需基本上水平,从而相对于水平平面形成小于10度的角度。同样,在该位置下,摇杆202不需要绝对竖直,而是仅需基本上竖直,从而相对于竖直平面形成小于10度的角度。

臂或摇杆的方向由使其端部铰链轴互相连接的直线给定。

另外,在引导系统位于图3至图5中所示的低位与高位之间的所有位置中,臂204都位于包含轴线X1的水平平面PH上方,而臂206则位于所述平面下方。

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现轴线X1的横向偏移为0.1mm量级,对于横向构件14的竖直行程,其量级等于100mm。换句话说,侧向偏移与刀片架C1的竖直运动的比是1/1000,这可被视为不重要并且不妨碍提刀12及22的操作。

为了使轴线X1的侧向偏移的影响最小化,通过使轴线X1包括在包含提刀12的顶部边缘的平面П中的构造来确保这一点。

根据本发明的为了使附图清楚而未示出的一方面,刀片架C1如上所述在其各个纵向端部处、即在每一个横向构件12及14处均装配有由中央摇杆及两个臂所构成的引导装置。

底部刀片架也设有引导系统,并且该引导系统包括摇杆222,摇杆222关于平行于X轴的轴线X’1铰接于横向构件24的突片244。摇杆222的各个端部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轴线X’2及X’3铰接于两个臂224及226。臂224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轴线X’4铰接于支座424,而臂226关于平行于轴线X’1的轴线X’5铰接于支座422。

轴线X1在横向构件24的端部246附近的提刀22A与端部248附近的提刀22B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穿过横向构件24的中部。

在实践中,摇杆202及222是相同的,臂204、206、224及226也是相同的,这样在制造方面是有利的。因此臂224及226的有效长度是相同的,并且轴线X’1以等距离的方式位于轴线X’2与轴线X’3之间。

和用于引导顶部刀片架C1的系统相同,轴线X’1定位在轴线X’2与X’3之间。

附图标记Δ’1指示与轴线X’1相交的竖直线。轴线X’4及X’5位于线Δ’1的两侧。

在引导装置222-226的所有位置中,臂224和226都分别位于包含轴线X’1的水平平面P’H上方和下方。

给定由与用于顶部刀片架C1的引导装置关于竖直线Δ1或Δ’1对称而导出的该第二引导装置的构造,用于底部刀片架的引导装置的操作能够通过关于线Δ1对称而从图5中推断出。因此,轴线X’1沿具有良好接近度的可被视为竖直的路径行进。

对于顶部刀片架,第二引导机构(未示出)设在横向构件26侧旁。

然而,第二引导装置设置在横向构件16和26侧旁的都是可选的。

轴线X’1设计为与包含提刀22的顶部边缘的平面П’共面。

另外,由于当提刀处于交错构型中时轴线X1与X’1重合的构造,因此同样也会使提刀在它们各自的运动过程中的相对侧向偏移最小化。

应当观察到,用于引导顶部刀片架C1及底部刀片架C2的顶臂204及224布置在中央摇杆202及222以及线Δ1及Δ’1的两侧上,并且这也适用于底臂206及226。换句话说,臂204及224如臂206及226、轴线X4及X’4以及轴线X5及X’5一样布置在线Δ1及Δ’1的两侧上。这使本发明的设备非常紧凑。而且,为了提高设备10平行于X轴的紧凑性,臂204、206、224及226设有用于穿过特定杆102、104、112及114的开口208及228。

应当观察到,由于一个刀片架向上运动的同时另一个刀片架向下运动,因此惯性得到补偿。所以大大减少了因驱动机构及引导机构的任何不平衡而引起的振动。

用于引导刀片架C1及C2的系统,即包括元件202及226的系统独立于用于驱动这些刀片架往复运动的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元件62、64、72、74、82、84、102、104、112及114的所述驱动装置,并且侧部构件42侧旁设有类似元件。

在以上描述驱动机构的上下文中,本发明被描述为包括两个控制杆、两个T形臂以及四个架杆。然而,该用于引导刀片架的系统并不依赖于织机中所使用的确切类型的驱动机构。

顶臂204及224、底臂206及226以及摇杆202及222的铰链可使用免维护密封球轴承制造。因此引导装置不产生污染物。

轴线X1及X’1穿过横向构件14及24中部的事实有助于平衡刚性地连接于横向构件14、16、24以及26的提刀12及22的倾斜缺陷。

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梭口形成设备以及装配有这种设备的提花型织机.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提花型织机上的梭口形成设备,由两个刀片架(C1)提供对两组提刀的往复竖直致动,每个所述刀片架均通过至少两根杆(102、112)以来回往复运动(F1)的方式驱动,所述至少两根杆(102、112)铰接于本身由轴所驱动的摇杆臂(82)。至少一个刀片架装配有用于引导其来回往复运动的引导系统,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关于第一轴线(X1)铰接于所述刀片架的摇杆(202)。所述引导系统独立于所述驱动杆,并且进一步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