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0338282.0
2015.06.17
CN105202965A
2015.12.30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8F 9/22申请公布日:201512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F 9/22申请日:20150617|||公开
F28F9/22; F28D7/16
F28F9/22
西班牙博格华纳排放系统公司
J·A·格兰德费尔南德斯; M·罗德里格斯天泰
西班牙庞特维德拉
2014.06.17 EP 14382234.4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赵蓉民;徐东升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偏转热交换器中的冷却剂流体流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EGR(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器,由此获得将被冷却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管道管束的流体的更好冷却。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流动偏转器(3),其适于安装在如下类型的热交换器中,该热交换器包括具有内腔(H)的壳体(1),第一冷却剂流体循环流过所述内腔(H),并且其中所述壳体(1)容纳至少一个管道管束(2.1),待冷却的第二流体循环流过所述管道管束(2.1),其中在所述管道管束(2.1)与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壁之间存在处于所述管道管束(2.1)的至少一段长度中的周边间隙,其中所述偏转器(3)包括:管状主体(3.1),其适于围绕所述管道管束(2.1)的至少一段长度,第一扩张段(3.2),其被布置在所述管状主体(3.1)的一端,使得所述管状主体(3.1)借助于所述第一扩张段(3.2)而纵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扩张段(3.2)覆盖的周界大于所述管状主体(3.1)覆盖的周界,以减少所述管道管束(2.1)与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所述壁之间的所述周边间隙;以及在所述第一扩张段(3.2)与所述管状主体(3.1)之间存在过渡段,使得建立第一冷却剂流体流通限制,以便限制其到所述管道管束(2.1)的管道之间的空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管状主体(3.1)包括第二扩张段(3.3),所述第二扩张段(3.3)位于与所述第一扩张段(3.2)所在的末端相反的所述管状主体(3.1)的末端处。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扩张段(3.2,3.3)中的至少一个是弹性可变形的,以确保抵靠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所述壁的支撑。4.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扩张段(3.2,3.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在适于接触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所述壁的区域中的弯曲段,以防止楔入。5.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第二扩张段(3.3)具有至少一个窗口(3.4)以有利于所述冷却剂流体穿过所述管道管束(2.1)的管道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管道管束(2.1)与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 所述壁之间的间隙。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窗口(3.4)沿着所述管状主体(3.1)的区域被延长。7.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管状主体(3.1)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管道管束(2.1)的隔板(2.1.1)的周边扩张件(3.5)。8.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偏转器(3)是由冲切并压缩的板材制成的。9.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弹性可变形的扩张段(3.2,3.3)借助于纵向沟槽(3.2.1,3.3.1)沿着由所述管道管束(2.1)限定的纵向进行配置,以使得变形更容易。10.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流动偏转器,其中所述偏转器(3)被配置成彼此通过夹紧而附连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个部分。11. 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具有内腔(H)的壳体(1),第一冷却剂流体循环流过所述内腔(H),核体(2),其包括至少一个管道管束(2.1),待冷却的第二流体循环流过所述管道管束(2.1),其中所述壳体(1)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管道管束(2.1),并且其中在所述管道管束(2.1)与所述壳体(1)的所述内腔(H)的所述壁之间存在处于所述管道管束(2.1)的至少一段长度中的周边间隙,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器(3),其位于所述周边间隙中。
说明书流动偏转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偏转热交换器中的冷却剂流体流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EGR(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器,由此获得将被冷却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管道管束的流体的更好冷却。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包括容纳在壳体中的管道的管束,并且在所述管道与壳体之间存在的空间中形成第一流体即冷却剂流体的流动通道。被第一流体冷却的第二流体流过管道的外部,通过对流带走热量,并且循环流到形成管束的管道的内部。 两种类型的空间在这种热交换器配置中是明显区分的,即存在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空间以及在管道管束与壳体之间的空间。 当热交换器具有非常致密的管道管束时,存在于壳体与管道之间的空间和存在于管道自身之间的空间的比率是与第一冷却剂流体流相关的,该第一冷却剂流体流倾向于流过位于壳体与管道之间的所述第一空间,因为其具有较小的阻力,从而冷却效率被降低。 缺少冷却将导致未冷却区域相对于其他周围区域的过热并因此导致热疲劳故障的较高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热疲劳故障的风险,存在一些包括浮动核体的热交换器,其中管道管束在其至少一个末端处包含一个元件,该元件允许必要的纵向移位以补偿核体与壳体之间的不同热膨胀,使得所述膨胀不产生应力。 为了提高热交换器冷却效率,存在焊接到壳体上的多个板,这些板限制第一冷却剂流体流过位于壳体与管道管束之间的空间,使该第一流体汇聚流过位于管道之间的空间。尽管如此,这些焊接板使得难以将浮动核体安装在热交换器中,并且它们不能够完全限制所述空间,因为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将产生与核体的机械干涉,这将以导致结构损坏而终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借助于流动偏转系统来解决前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方面提供一种适于安装在如下类型的热交换器中的流动偏转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第一冷却剂流体循环流过该内腔,并且其中所述壳体容纳至少一个管道管束,待冷却的第二流体循环流过所述管道管束,其中在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腔的壁之间存在处于管道管束的至少一段长度中的周边间隙(perimetralgap)。根据该第一发明方面的偏转器包括: -管状主体,其适于围绕管道管束的至少一段长度, -第一扩张段,其被布置在管状主体的一端,使得管状主体借助于第一扩张段而纵向延伸,其中: ○第一扩张段覆盖的周界大于管状主体覆盖的周界,以减少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腔的壁之间的周边间隙;以及 ○在第一扩张段与管状主体之间存在过渡段,使得建立第一冷却剂流体流通限制,以便限制第一冷却剂流体到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空间。 如果热交换器具有浮动核体,则必须在管道管束的管道与用于安装该管道的壳体或内腔的内壁之间提供空间。 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存在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周边间隙,而在管道管束的实际管道之间限定的空间被成为内空间。 如果热交换器具有非常致密的管道管束,则周边间隙与内空间之间的比率是较高的。在这些情况下,第一流体即冷却剂流体倾向于循环流过提供较少阻力的空间,或者换句话说,过道的截面较大的空间。在非常致密的管道管束的情况下,第一流体优选流过在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限定的通道或者周边间隙,使得意图流过位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空间即内空间的第一流体的流量被减少,并且通过对流带走热量。 在流动偏转器所适配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管道的至少一段长度中具有在壳体的内壁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周边间隙。 所述周边间隙允许安装浮动核体。尽管如此,该周边间隙为第一流体生成围绕管道管束的流道,该流道不同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流道或内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流体必须循环流过所述内空间。 本发明的流动偏转器允许最小化穿过第一通道的第一冷却剂流体流量,该第一通道是穿过位于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周边间隙所建立的。 根据第一发明方面的偏转器适于限制第一流体穿过位于周边间隙中的流道,使得该流动被朝着由内空间形成的通道重新定向。因此,经过由内空间 形成的通道的流量的增加也导致速度的增加,减少了停滞区域并因此减少了可能的热点的出现。 本发明的流动偏转器包括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围绕管道管束的多个管道(优选所有的所述管道管束)定位。该管状主体在被包围的管道管束的管道的至少一个纵向段中延伸。 管状主体限定一个周边流动障碍物,该周边流动障碍物的截面可以沿着其延伸长度而变化,使得一旦流体被驱动到内空间,除了可能在例如零件彼此附连的区域中发生的最小泄漏之外,流体就不再能够到达/接近(access)周边间隙。 在优选的示例中,本发明的流动偏转器进一步包括位于管状主体的一个末端的第一扩张段。 该第一扩张段限定的周界比由管状主体限定的最大周界更大。 因此,在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限定的周边间隙在第一扩张段所处于的位置比沿着管状主体所覆盖的长度具有更小的面积。 在优选的示例中,第一扩张段被定位成抵靠壳体的内壁以防止流体流过周边间隙。在第一扩张段与管状主体之间的过渡段建立了第一冷却剂流体流通限制,使得第一冷却剂流体被迫循环通过内空间。因此,第一扩张段起到第一冷却剂流体的入口的作用,该第一冷却剂流体被具有更大周界的区域所收集并强制引入到内空间中。 有利地,在第一发明方面中限定的流动偏转器将第一冷却剂流体汇聚在限定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空间中,即它增加了被引导朝向管道管束的第一冷却剂流体流,使得所述管道中的冷却效率提高。 这意味着,流动偏转器允许热交换器需要较少量的冷却剂,因为它提高了旨在与管道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冷却剂流体的数量比例,通过对流带走热量。合并了根据第一发明方面的偏转器将允许使用较低的第一流体流量来维持热交换器效率。在现有技术中,循环通过周边间隙的流动部分减少了循环通过内空间的流动部分,并且为了补偿所释放的热量的减少,必须增加总冷却剂流体流量。为此原因,这表明与没有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偏转器的交换器相比有可能减少第一流体流量。 作为额外的优点,由于其被安置在管状主体的管道管束的管道上并且其未被附连到壳体上的事实,本发明的偏转器允许被用在具有浮动核体的热交 换器中而不妨碍安装。这意味着,它并不限制壳体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不同运动,因此它并不干扰任何类型的核体(不论是浮动核体还是刚性核体)的操作或安装。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具有包括第二扩张段的管状主体,该第二扩张段位于与第一扩张段所在的末端相反的管状主体的末端处。 在偏转器中存在第二扩张段将有利地允许第一冷却剂流体的定向出口。该第二扩张段起到漏斗(funnel)的作用,其允许第一流体流出,防止它回流而产生再循环区域,并且防止到达围绕着管道管束存在于壳体的内部与管状主体之间的周边间隙。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呈现出至少一个弹性可变形的扩张段,以确保抵靠壳体的内腔的壁的支撑。 至少一个所述扩张段中的这一特征允许将流动偏转器支撑在壳体的内腔上。这有利地减少了管道管束所遭受的振动,或者至少导致振动模式中增加自然振动频率的节点,减少疲劳损伤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核体振荡的幅度被减小了。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呈现出处于至少一个扩张段中的区域中的弯曲段,其适于接触壳体的内腔的壁以防止楔入/挤入(wedging)。 至少一个扩张段中的这种弯曲段确保更稳健地支撑在壳体的内腔的壁上。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在第二扩张段中呈现出至少一个窗口以有利于冷却剂流体在内空间与周边间隙之间通过(包括所述冷却剂流体的进入和退出)。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呈现出沿着管状主体的区域被延长的窗口。 在大多数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剂流体进入或退出热交换器是穿过壳体建立的。倘若允许所述流具有有较小阻力的路径,则借助于管状主体所限制的所述流的进入或退出在穿过窗口的情况下将快于沿着偏转器的整个管状主体穿过管道管束的管道的情况。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在管状主体中呈现出用于容纳管道管束的隔板的周边扩张件。 所述周边扩张件是沿着管状主体的一些段,其周界(沿着横贯于由管道 管束所限定的纵向的截面)大于由管状主体限定的周界,并且小于或等于由扩张段限定的周界。 周边扩张件有利地允许容纳位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空间中的流动偏转器隔板。所述隔板沿着限定于管道管束的管道之间的流道内部的特定路径引导第一冷却剂流体流,确保管道之间的分隔并提供更大的结构刚性。 在另一方面,考虑到容纳于其中的隔板被固定到管道管束的管道而偏转器没有通过焊接或等效的附连手段附连到交换器的任何元件,周边扩张件有利地提供了流动偏转器相对于管道管束的管道的轴向保持(retention)。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是由冲切并压缩的金属板制成的。这意味着制造所述偏转器的工艺是简单且低廉的工艺,因为用于制造和随后组装在工作位置所必需的操作比较简单。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呈现出借助于纵向沟槽来配置的弹性可变形的扩张段,从而通过增加柔性来使得其变形更容易。纵向沟槽应理解为沿着由管道管束限定的纵向所指示的方向延伸的沟槽。扩张段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被定位成抵靠壳体的内壁,而不会导致楔入。如果包含该沟槽的平面平行于管道管束的纵轴,则该沟槽被视为显示出纵向(即使是在该弯曲配置中)。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中也将是这样。 纵向沟槽允许扩张段承受更大的变形,而不会不利地影响它们在与壳体的内腔的壁接触时所提供的支撑。将管道管束插入到壳体中以及将偏转器放置到管道管束中使得必须弯曲位于沟槽之间的片材段,而这种弯曲进而由于存在所述沟槽而变得可能。位于沟槽之间的片材段与壁接触,通过弯曲以使得它们彼此更接近地移动来迫使其变形,由沟槽形成的空间被减小并且不具有纵向沟槽的扩张段的构形将被同化。由于位于沟槽之间的节段在插入之后所采用的变形,该最终构形防止穿过沟槽的流动通道,因为它们被关闭。 这种构形/配置(configuration)有利地意味着具有纵向沟槽的扩张段允许抵靠壳体的内腔的壁来支撑流动偏转器,因此减少管道管束所遭受的振动。考虑到纵向沟槽更加柔韧并且允许更大的变形,这种振动阻尼对于纵向沟槽来说更有效。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流动偏转器被配置成彼此通过夹紧而附连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个部分。 将流动偏转器配置成两个或更多个部分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被更容易地安 装在热交换器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偏转器被配置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将管道管束密封于其中,从而所述部分被对置地(inopposition)定位。 不同的部分允许更好地调整其位置,然后通过任何附连方法彼此附连在一起,从而允许各部件之间不具有相对移动。不同的部件被彼此耦连在一起,使得一旦执行了附连,则它们就被固定在一起。 所述附连优选通过夹紧来执行,使得流动偏转器的各部分都被提供有凸缘和用于所述凸缘的外壳,从而允许形成流动偏转器的附连部件的稳固且同时可移除的锚接(anchoring)。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是包含所述偏转器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特别包括: -具有内腔的壳体,第一冷却剂流体循环流过所述内腔, -核体,其包括至少一个管道管束,待冷却的第二流体循环流过所述管道管束,其中所述壳体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管道管束,并且其中在管道管束与壳体的内腔的壁之间存在处于管道管束的至少一段长度中的周边间隙, -根据第一发明方面的偏转器,其位于所述周边间隙中。 具有这些特征的热交换器有利地允许更有效地冷却第二流体,这是由于它迫使第一流体流过管道管束的管道内部并防止所述第一流体寻找到穿过管道管束与壳体之间的空间或周边间隙的路径。 此外,与不包含至少一个这种类型的流动偏转器的热交换器相比,该冷却更有效率并且能够通过更少量的第一冷却剂流体来获得。 附图说明 基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其中这些优选实施例是参考附图仅作为示例给出的,而不是限制性的示例。 图1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流动偏转器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示出如前图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所有组件的分解图。 图3a示出沿着一个平面的截面的平面图,该平面切开壳体但是没有切开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偏转器及其所有组件。 图3b示出沿着一个平面的截面的立面图,该平面切开壳体但是没有切开 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偏转器及其所有组件。 图4a示出一部分的立面图,其通过附连这些部分中的两个部分来配置流动偏转器。 图4b示出流动偏转器的相同部分的平面图。 图4c示出流动偏转器的相同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发明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偏转循环流过热交换器的第一冷却剂流体流的装置。 图1示出具有浮动核体的热交换器,其包括如本发明所述的流动偏转器(3)。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由管道管束(2.1)(在该情况下为平直管道)形成的核体(2)、位于所述核体(2)的管道管束(2.1)的一端的固定隔板(2.2)以及位于相反端的适用于浮动附连所述核体(2)的衬套(bushing)(2.3)。 管道管束(2.1)被固定到固定隔板(2.2),使得在衬套(2.3)的那一端允许有相对于容纳管道管束(2.1)的壳体(1)的纵向膨胀所导致的移动,从而降低该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热疲劳。 根据该实施例的流动偏转器(3)是由两部分形成的,这两部分借助于在每一侧上的凸缘装配件(3.6)的夹紧而彼此附连在一起。 一旦围绕热交换器的核体(2)安装好,流动偏转器(3)就具有沿着管道管束(2.1)的一部分长度延伸的管状主体(3.1),其完全包围形成所述管道管束(2.1)的管道。 流动偏转器(3)包括在其末端处的第一扩张段(3.2)和第二扩张段(3.3),这些扩张段比管状主体(3.1)具有更大的周界,并且在其中机加工出一系列纵向沟槽(3.2.1,3.3.1)。在该实施例中,产生偏转器(3)的这些部分是用冲切并压缩的金属板材制成的。纵向沟槽s(3.2.1,3.3.1)是在这些相同的冲切操作中获得的。 第一扩张段(3.2)和第二扩张段(3.3)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漏斗(funnel),引导大多数第一冷却剂流体流穿过由包含于管道管束(2.1)的管道之间的空间或内空间形成的流道而定向地进入和退出,并防止一部分所述流穿过存在于管道管束(2.1)与壳体(1)之间的空间或周边间隙。使用“大多数的流” 这种表述是因为可能存在少量的余隙或者如下文所见,允许偏转器的某些部分弯曲的沟槽(3.2.1,3.3.1)导致少量的流(与不含这些次要流的主流相比)阻碍热交换器效率的提高。 为了改善第一冷却剂流体的所述出口/退出(exit),流动偏转器(3)也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窗口(3.4),两者都在管状主体(3.1)上并且在扩张段(3.2,3.3)之一上。 流动偏转器(3)也包括多个周边扩张件(3.5)以允许轴向固定流动偏转器(3)并且容纳与管道管束(2.1)成一整体的一系列隔板(2.1.1),其进而将流动偏转器容纳在形成于管道管束(2.1)的管道之间的通道或内空间之中。 图2示出根据分解图所示的热交换器及其所有元件以及如本发明所述的流动偏转器(3)。 该附图以及图3a和图3b示出热交换器的壳体(1)以及其内腔(H)的截面图。 也示出了核体(2)以及其所有元件的分布。管道管束(2.1)包括多个平直管道,这些管道在其一端附连到固定隔板(2.2),而其另一端被附连到衬套(2.3)以允许热膨胀,并因此使得管道管束(2.1)的管道能够进行纵向运动。核体(2)也具有隔板(2.1.1),所述隔板在其整个纵向扩展范围或仅在一部分所述纵向扩展范围内带有孔洞,从而允许所述隔板(2.1.1)插入到管道管束(2.1)的管道中。这些隔板(2.1.1)具有沿着横向方向交替定位的用于通过的区域,从而当第一冷却剂流体循环流过在管道之间限定的通道或内空间时,这些隔板修改该冷却剂流体流的路径。 在该示例中,流动偏转器(3)也被显示为由两个部分形成,这两个部分借助于也在图1中可见的夹紧装置来彼此附连。 该流动偏转器(3)至少包括与核体(2)中包含的隔板(2.1.1)同样多的周边扩张件(3.5),其中每个扩张件(3.5)容纳每个隔板(2.1.1)的周边凸起部。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可以存在更多的扩张件(3.5),而不是所有的扩张件(3.5)都必须容纳隔板(2.1.1)。被加工成具有对两种不同交换器都有效的单一配置的偏转器就是如此,其中两种不同交换器具有同样不同的隔板分布。在该特殊情况下,例如包括与两种交换器的隔板(2.1.1)重合的扩张件(3.5),从而在任一个交换器中将存在不容纳隔板(2.1.1)的扩张件(3.5)。不容纳隔板(2.1.1)的这些扩张件(3.5)不会降低偏转器效率。 图3a示出如前图所示的已安装好的热交换器的平面图。所述平面图是壳体的截面,以允许观察到其中安装好的系统,并且其中显示出所述壳体(1)的主要部分,诸如壳体的主体(1.1),其包括内腔(H)并因此包括管道管束(2.1)以及盖体凸缘(1.2)。所述凸缘(1.2)与固定隔板(2.2)接触以防止第一冷却剂流体泄漏出热交换器,另外也保持固定隔板(2.2)和管道管束(2.1)的相应末端固定在适当的地方。 图3b示出如前图所示的已安装好的热交换器的立面图。所述立面图是壳体的截面,以允许观察到安装好的系统的内部(与图3a相同),并且其中显示出所述壳体(1)的主要部分,诸如壳体的主体(1.1),其包括内腔(H)并因此包括管道管束(2.1)以及盖体凸缘(1.2)。该图示出流动偏转器(3)由两个部分形成,这些部分已经安装好并且通过凸缘(3.6)和相应的外壳进行附连,由此得到夹紧的附连结构。 图4a-4c示出流动偏转器(3)的多个部分之一的不同视图。流动偏转器(3)通过组合这些部分中的两个部分来安装。这种组合是可能的,因为凸缘(3.6)和保持这些凸缘(3.6)的外壳被定位成使得当两个同样的部件或部分彼此耦合时,凸缘(3.6)进入相应的外壳中。 图4a是流动偏转器(3)的立面图,其中管状主体(3.1)和容纳隔板(2.1.1)的周边扩张件s(3.5)被区分开,所述隔板(2.1.1)在处于工作位置时将沿着由管道管束(2.1)限定的纵向相互重合。允许夹紧的凸缘(3.6)也被明显示出。所述凸缘(3.6)也具有凸起装配件,其耦合在相对部分的壳体中并且用于保持所述部分被稳固地附连。 图4b示出流动偏转器(3)的平面图,并且类似于前面的附图,扩张段(3.2,3.3)和周边扩张件(3.5)被区分开。 同样示出了在管状主体(3.1)上以及在第二扩张段(3.3)上制作的窗口(3.4)。该窗口(3.4)被配置为使得一旦偏转器(3)被安装在管道管束(2.1)上的工作位置处,则该窗口被定位在用于到达(access)位于壳体(1)中的第一冷却剂流体的入口或出口管(1.3,1.4)的区域。 扩张段(3.2,3.3)是沿着弯曲段形成的并且具有例如在冲切时获得的纵向沟槽(3.2.1,3.3.1),在它们之间留下适于弯曲的弹性可变形段。图3a和图3b描绘了这些段侵入由壳体(1)的内壁所占据的空间。这一图示表明将核体(2)和偏转器(3)插入到壳体(1)的内腔(H)将导致这些弹性可变形段 弯曲。由壳体(1)的内壁施加的作用力所导致的弹性可变形段的变形造成这样一种构形,其中扩张段(3.2,3.3)具有被封闭或更大程度闭合的沟槽(3.2.1,3.3.1),从而减少穿过这些薄弱处的可能泄漏流。 因此,沟槽(3.2.1,3.3.1)的宽度使得弹性可变形的节段在由壳体(1)所导致的变形之后采用封闭的构形,即被减小以不允许从其中穿过,除非由于壳体(1)的内壁的不规则性引起的定位误差或者由于安装引起的表现为发生变形的变化。 类似地,可能存在不导致完全公开的某些点,例如沟槽(3.2.1,3.3.1)的根部(root),其具有合适的半径以防止由于集中的应力而导致发生断裂。 图4c示出流动偏转器(3)的侧视图,其中第一扩张段(3.2)的弯曲段连同其纵向沟槽(3.2.1,3.3.1)也是可见的。
《流动偏转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偏转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偏转热交换器中的冷却剂流体流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EGR(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器,由此获得将被冷却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管道管束的流体的更好冷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