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57003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4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26177.X

申请日:

2011.08.08

公开号:

CN102353285A

公开日:

2012.02.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9/00申请日:20110808|||公开

IPC分类号:

F28D9/00; F28F3/08; F28F13/12

主分类号:

F28D9/00

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发明人:

江楠; 陈武滨

地址: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宫爱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所述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双管板,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组成的板束,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的双管板上,且板片与管箱相通,壳体上设有壳程进、出口,管箱上设有板程进、出口;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其内为蜂窝结构,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其相通的板管;所述板管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管外表面与管孔之间的密封由内外管板压紧密封圈来实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使壳程形成多壳程结构;板片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本发明具有优越的换热性能,方便拆卸、清洗、更换、组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包括壳体、 管箱、 管板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 所述 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 所述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管板, 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 所述两 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组成的板束, 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管板上, 且板 片与管箱相通, 所述壳体上设有壳程进、 出口接管, 所述管箱上设有板程进、 出口接管 ; 其特 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 所述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 所述流道腔体内为 蜂窝结构, 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 ; 所述板管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管 外表面与管孔之间密封 ; 所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 所述壳程进口与第一长板片之间 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 主流道内由短板片间隔形成分流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一 端与管板之间无缝相接, 另一端与管板之间留有间隙, 短板片两端与管板之间均留有间隙, 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端交错排列, 所述流道腔体两侧边与壳体内 壁相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等间距设置, 每 一主流道内短板片为 2 ~ 10 个。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之间的 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一端利用螺纹 连接固定在一侧管板上, 另一端搁置在另一侧管板的拉杆孔里。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侧管板上的拉杆 孔均为盲孔。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板的管孔处设置 有密封环槽, 在密封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密封圈套接于板束的板管上。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板包括叠合在一 起的内侧管板和外侧管板, 所述密封环槽设于内外侧管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 靠内外侧管 板压紧密封圈。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腔体是由两片 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 四周焊接, 中间则进行点焊, 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 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的参数如下 : 长板片的长度 : 300-3000mm 短板片的长度 : 比长板片的长度短 100-200mm 板片的宽度 : 100 至 2000mm 板片的蜂窝高度 : 8 至 20mm 板片的蜂窝直径 : 6 至 15mm 板片的蜂窝间距 : 40 至 80mm 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 : 1.5 倍板片的蜂窝高度。

说明书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交换设备领域, 涉及一种采用激光焊式蜂窝板片作为换热元件的可 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交换设备, 其性能的优劣及强 化传热效果的高低对过程工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影响。 板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 的热交换设备, 以换热板代替传统的换热管作为换热元件, 具有板式换热器传热面积大, 传 热效率高、 结构紧凑、 重量轻的优点, 同时又继承了管壳式换热器承高压及耐高温, 密封性 能好, 安全可靠等优点。
     由于板的制造工艺比圆管容易, 成本较低, 所以在中、 低压力范围的应用中, 板已 呈现替代管的趋势, 尤其是在需要采用不锈钢等贵重材料的场合。 相对于传统的换热器, 板 壳式换热器具有效率更高、 耗材更低, 占用面积更少的优势, 在热交换设备领域的应用中有 宽广的发展空间。
     由于板束制造工艺的局限以及板束结构越来越复杂, 因此如何使结构复杂的板束 与换热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成为了板壳式换热器制造的 关键技术问题。 现有的换热板束应用于板壳式换热器中, 其介质进、 出口结构复杂且加工制 造困难, 结构紧凑性差, 密封性能不高。采用的换热板束均是由长宽一样的板片拼合而成, 成型的板束为矩形形状, 当置于圆形筒体内时, 壳程会存在大量的空隙, 介质直接从空隙中 流过而得不到热交换, 大大降低了板壳式换热器的热交换能力。 另外, 目前常用的板壳式换 热器多采取全焊接形式进行安装, 这种结构的换热板束与管板焊接后无法再分开, 在换热 板束结垢或堵塞时, 清洗比较困难, 而且难以恢复换热效果 ; 在换热板束破损时, 无法更换 破损的换热板束, 必须将两端管板和整套换热板束同时换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以激光焊式的蜂窝板片作为换热板束, 利 用蜂窝板片优越的制造工艺和换热性能,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 传热效率高, 耐压性能 好, 运行安全可靠且容易维修清洗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包括壳体、 管箱、 管板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 所 述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 所述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管板, 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 所述 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组成的板束, 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管板上, 且 板片与管箱相通, 所述壳体上设有壳程进、 出口接管, 所述管箱上设有板程进、 出口接管 ;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 所述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 所述流道腔体内 为蜂窝结构, 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 ; 所述板管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 管外表面与管孔之间密封 ; 所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 所述壳程进口与第一长板片之间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 主流道内由短板片间隔形成分流道。所述长板片 起壳程分程隔板的作用, 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 与短板片共同实现壳程多程流道空间。
     优选地, 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一端与管板之间无缝相接, 另一端与管板之间留有 间隙, 短板片两端与管板之间均留有间隙, 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 端交错排列, 所述流道腔体两侧边与壳体内壁相接。
     优选地, 所述板片等间距设置, 每一主流道内短板片为 2 ~ 10 个。
     优选地, 所述板片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 形成流道空间。 所述拉杆一端 利用螺纹连接固定在一侧管板上, 拉杆另一端插入另一侧管板的未通拉杆孔中, 所述两侧 管板上的拉杆孔均为盲孔。 拉杆起到隔开板片形成壳程流道空间, 同时对板片起支撑作用。
     优选地, 所述管板的管孔处设置有密封环槽, 在密封环槽内设置有 “O” 密封圈, 密 封圈套接于板片的板管上。
     优选地, 所述管板包括叠合在一起的内侧管板和外侧管板, 所述密封环槽设于内 外侧管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 靠内外侧管板压紧密封圈, 达到密封效果。
     优选地, 所述流道腔体是由两片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 四周焊接, 中间则进行点 焊, 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体。 本发明所述的蜂窝板片的最佳规格参数如下 :
     长板片的长度 : 根据所需工艺情况来定, 可取 300-3000mm
     短板片的长度 : 比长板片的长度短 100-200mm
     板片的宽度 : 根据所需工艺情况来定, 可取 100 至 2000mm
     板片的蜂窝高度 : 8 至 20mm
     板片的蜂窝直径 : 6 至 15mm
     板片的蜂窝间距 : 40 至 80mm
     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 : 1.5 倍板片的蜂窝高度。
     本发明的强化传热方法如下 :
     1、 板内强化传热 :
     换热器内的板片呈特定形状分布的蜂窝迫使流体在板内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不断改变, 流体与蜂窝点不断相碰撞形成射流, 产生的局部小漩涡不断破坏或减薄板内的 滞流层, 促使流动在较低的雷诺数下由层流向湍流过渡, 使得流体流动容易形成紊流, 从而 增加对板内流体的扰流作用, 起到了强化传热的效果。
     2、 板间强化传热 :
     长短板片的交错排列使壳体内形成多壳程流道空间, 壳程流道变长, 使流体流速 加快, 从而强化了壳程流体的传热。 再加上板片特殊的蜂窝结构, 板壁在蜂窝点处形成蜂窝 状凹槽, 壳程流体撞击凹槽壁面产生的小漩涡不断冲刷着边界层, 减弱边界层的形成, 起到 了一定的强化传热效果。 同时, 相邻两块板片之间相对形成一个流动空间, 壳程流体流进时 速度增大, 流出时速度降低, 流速总是处于规律性的扰动状态, 增大了热扩散率, 推动了流 体的混合, 强化了传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
     (1) 本发明采用宽度不一样的板片形成圆形形状的板束 ( 见图 2), 不仅使传热面 积增加, 更使圆筒形壳体与管束之间的空隙大为减少, 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壳程流体的短路,
     使换热效果明显提高。
     (2) 长短板片的合理利用, 实现了板壳式换热器的多壳程流动, 壳程流速加大, 减 少了污垢沉积, 提高了传热效率。另外, 板片间不焊接, 依靠拉杆的相隔与支撑, 方便板片、 拉杆的拆卸、 清洗、 更换和组装。
     (3) 换热面积大且板内形成了复杂紧凑的流道, 流体于板内流动时流速增加并不 断碰撞蜂窝点, 促进扰流作用的产生, 使热 ( 冷 ) 交换加速, 增强了强化传热效果。本发明 板片具有优越的制造工艺和换热性能, 以蜂窝板片作为换热元件, 大大增加板壳式换热器 的换热性能。
     (4) 由于流道腔体采用蜂窝结构, 板片具有较好的承受外压的能力 ; 各块蜂窝板 片拼合形成板束, 板片之间不用焊接, 靠双层管板保证管壳间的密封性能。 换热器具有可拆 性, 可用于需要经常清洗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图 1 的 A-A 剖面图。
     图 3 为图 1 所述板片的俯视图。
     图 4 为图 3 的 B-B 剖面图。
     图 5 为图 1 所述板束的侧视图。
     图 6 为图 1 所述板束的排布示意图。
     图 7 为图 1 所述管板处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 8 为本发明拉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 于此。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 包括壳体 4、 管箱 1、 内侧管板 6、 外侧管板 7 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 所述壳体 4 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 1。所述内侧管板 6 和外侧 管板 7 叠合在一起, 设于管箱 1 与壳体 4 之间, 并通过两法兰 2 和螺栓固定在一起, 两法兰 2 之间装有密封垫片 9。所述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 5 组成的板束, 板片 5 等间距 设置, 其两端通过板管 5-2 固定于两侧管板上, 且板片 5 与管箱 1 相通, 所述壳体 4 上设有 壳程进、 出口接管 3-1、 3-2, 所述管箱 1 上设有板程进、 出口接管 8-1、 8-2。如图 2、 3、 4、 5所 示, 所述板片 5 包括流道腔体 5-1 和板管 5-2, 所述流道腔体 5-1 的截面为扁圆形, 所述流 道腔体 5-1 内为蜂窝结构, 流道腔体 5-1 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 5-2 ; 所述板管 5-2 插入内、 外侧管板 6、 7 的管孔, 所述内外侧管板 6、 7 上设有管孔, 两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 设有密封环槽 10, 在密封环槽 10 内设置有密封圈, 密封圈套接于板束的板管 5-2 上, 靠内外 侧管板 6、 7 压紧密封圈, 达到密封效果, 参见图 7。
     如图 1 和 6 所示, 所述板片 5 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 所述壳程进口 3 与第一长板片 之间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 主流道内由短板束间隔形成分流道, 每一主流道内短板片为 4 个。具体安装方法为 : 长板片流道腔体一端与内侧管板 6 之间无缝相接, 另一端与内侧管板 6 之间留有间隙, 短板片两端与内侧管板 6 之间均留有间隙, 所述长板片 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端交错排列, 所述流道腔体 5-1 两侧边与壳体 4 内壁相 接。 所述长板片起壳程分程隔板的作用, 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 与短板片共同实现壳程 多程流道空间。
     如图 8 所示, 所述板片 5 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 12 隔开与支撑, 形成流道空间。所 述拉杆 12 利用螺纹连接固定在管板上面的拉杆孔维持自身的固定, 同时对板片 5 起支撑作 用。
     所述流道腔体 5-1 是由两片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 四周利用激光焊接, 中间则 进行点焊, 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体。
     板片 5 的参数如下 :
     长板片的长度 : 1000mm
     短板片的长度 : 800mm
     板片的宽度 : 随壳体的直径而定 (300-1000mm)
     板片的蜂窝高度 : 12mm 板片的蜂窝直径 : 10mm
     板片的蜂窝间距 : 60mm
     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 : 18mm。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53285A43申请公布日20120215CN102353285ACN102353285A21申请号201110226177X22申请日20110808F28D9/00200601F28F3/08200601F28F13/1220060171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地址510640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72发明人江楠陈武滨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代理人宫爱鹏54发明名称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所述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双管板,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

2、板片组成的板束,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的双管板上,且板片与管箱相通,壳体上设有壳程进、出口,管箱上设有板程进、出口;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其内为蜂窝结构,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其相通的板管;所述板管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管外表面与管孔之间的密封由内外管板压紧密封圈来实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使壳程形成多壳程结构;板片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本发明具有优越的换热性能,方便拆卸、清洗、更换、组装。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4页CN102353292A1/1页21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

3、箱、管板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所述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所述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管板,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所述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组成的板束,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管板上,且板片与管箱相通,所述壳体上设有壳程进、出口接管,所述管箱上设有板程进、出口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所述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所述流道腔体内为蜂窝结构,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所述板管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管外表面与管孔之间密封;所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所述壳程进口与第一长板片之间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主流道内由短板片间隔形成分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4、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一端与管板之间无缝相接,另一端与管板之间留有间隙,短板片两端与管板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端交错排列,所述流道腔体两侧边与壳体内壁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等间距设置,每一主流道内短板片为210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一端利用螺纹连接固定在一侧管板上,另一端搁置在另一侧管板的拉杆孔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

5、征在于,所述两侧管板上的拉杆孔均为盲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的管孔处设置有密封环槽,在密封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套接于板束的板管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包括叠合在一起的内侧管板和外侧管板,所述密封环槽设于内外侧管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靠内外侧管板压紧密封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腔体是由两片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四周焊接,中间则进行点焊,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体。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的参数如下长板片的长度300300。

6、0MM短板片的长度比长板片的长度短100200MM板片的宽度100至2000MM板片的蜂窝高度8至20MM板片的蜂窝直径6至15MM板片的蜂窝间距40至80MM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15倍板片的蜂窝高度。权利要求书CN102353285ACN102353292A1/4页3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热交换设备领域,涉及一种采用激光焊式蜂窝板片作为换热元件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背景技术0002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交换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及强化传热效果的高低对过程工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影响。板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热交换设备,以换热板代替传统的换热管作为。

7、换热元件,具有板式换热器传热面积大,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的优点,同时又继承了管壳式换热器承高压及耐高温,密封性能好,安全可靠等优点。0003由于板的制造工艺比圆管容易,成本较低,所以在中、低压力范围的应用中,板已呈现替代管的趋势,尤其是在需要采用不锈钢等贵重材料的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具有效率更高、耗材更低,占用面积更少的优势,在热交换设备领域的应用中有宽广的发展空间。0004由于板束制造工艺的局限以及板束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使结构复杂的板束与换热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成为了板壳式换热器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的换热板束应用于板壳式换热器中。

8、,其介质进、出口结构复杂且加工制造困难,结构紧凑性差,密封性能不高。采用的换热板束均是由长宽一样的板片拼合而成,成型的板束为矩形形状,当置于圆形筒体内时,壳程会存在大量的空隙,介质直接从空隙中流过而得不到热交换,大大降低了板壳式换热器的热交换能力。另外,目前常用的板壳式换热器多采取全焊接形式进行安装,这种结构的换热板束与管板焊接后无法再分开,在换热板束结垢或堵塞时,清洗比较困难,而且难以恢复换热效果;在换热板束破损时,无法更换破损的换热板束,必须将两端管板和整套换热板束同时换掉。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以激光焊式的蜂窝板片作为换热板束,利用蜂窝板片优越的制造工艺和换热。

9、性能,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传热效率高,耐压性能好,运行安全可靠且容易维修清洗的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0006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0007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箱、管板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所述壳体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所述管箱与壳体之间设有管板,并通过法兰固定在一起,所述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组成的板束,板片的两端通过板管固定于两侧管板上,且板片与管箱相通,所述壳体上设有壳程进、出口接管,所述管箱上设有板程进、出口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包括流道腔体和板管,所述流道腔体的截面为扁圆形,所述流道腔体内为蜂窝结构,流道腔体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所述板管。

10、插入管板的管孔且板管外表面与管孔之间密封;所述板片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所述壳程进口与第一长板片之说明书CN102353285ACN102353292A2/4页4间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主流道内由短板片间隔形成分流道。所述长板片起壳程分程隔板的作用,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短板片共同实现壳程多程流道空间。0008优选地,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一端与管板之间无缝相接,另一端与管板之间留有间隙,短板片两端与管板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端交错排列,所述流道腔体两侧边与壳体内壁相接。0009优选地,所述板片等间距设置,每一主流道内短板片为210个。0010优选地。

11、,所述板片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隔开与支撑,形成流道空间。所述拉杆一端利用螺纹连接固定在一侧管板上,拉杆另一端插入另一侧管板的未通拉杆孔中,所述两侧管板上的拉杆孔均为盲孔。拉杆起到隔开板片形成壳程流道空间,同时对板片起支撑作用。0011优选地,所述管板的管孔处设置有密封环槽,在密封环槽内设置有“O”密封圈,密封圈套接于板片的板管上。0012优选地,所述管板包括叠合在一起的内侧管板和外侧管板,所述密封环槽设于内外侧管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靠内外侧管板压紧密封圈,达到密封效果。0013优选地,所述流道腔体是由两片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四周焊接,中间则进行点焊,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体。0014。

12、本发明所述的蜂窝板片的最佳规格参数如下0015长板片的长度根据所需工艺情况来定,可取3003000MM0016短板片的长度比长板片的长度短100200MM0017板片的宽度根据所需工艺情况来定,可取100至2000MM0018板片的蜂窝高度8至20MM0019板片的蜂窝直径6至15MM0020板片的蜂窝间距40至80MM0021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15倍板片的蜂窝高度。0022本发明的强化传热方法如下00231、板内强化传热0024换热器内的板片呈特定形状分布的蜂窝迫使流体在板内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不断改变,流体与蜂窝点不断相碰撞形成射流,产生的局部小漩涡不断破坏或减薄板内的滞流层,促使流动在较。

13、低的雷诺数下由层流向湍流过渡,使得流体流动容易形成紊流,从而增加对板内流体的扰流作用,起到了强化传热的效果。00252、板间强化传热0026长短板片的交错排列使壳体内形成多壳程流道空间,壳程流道变长,使流体流速加快,从而强化了壳程流体的传热。再加上板片特殊的蜂窝结构,板壁在蜂窝点处形成蜂窝状凹槽,壳程流体撞击凹槽壁面产生的小漩涡不断冲刷着边界层,减弱边界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传热效果。同时,相邻两块板片之间相对形成一个流动空间,壳程流体流进时速度增大,流出时速度降低,流速总是处于规律性的扰动状态,增大了热扩散率,推动了流体的混合,强化了传热。0027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

14、果00281本发明采用宽度不一样的板片形成圆形形状的板束见图2,不仅使传热面积增加,更使圆筒形壳体与管束之间的空隙大为减少,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壳程流体的短路,说明书CN102353285ACN102353292A3/4页5使换热效果明显提高。00292长短板片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板壳式换热器的多壳程流动,壳程流速加大,减少了污垢沉积,提高了传热效率。另外,板片间不焊接,依靠拉杆的相隔与支撑,方便板片、拉杆的拆卸、清洗、更换和组装。00303换热面积大且板内形成了复杂紧凑的流道,流体于板内流动时流速增加并不断碰撞蜂窝点,促进扰流作用的产生,使热冷交换加速,增强了强化传热效果。本发明板片具有优越的制造。

15、工艺和换热性能,以蜂窝板片作为换热元件,大大增加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00314由于流道腔体采用蜂窝结构,板片具有较好的承受外压的能力;各块蜂窝板片拼合形成板束,板片之间不用焊接,靠双层管板保证管壳间的密封性能。换热器具有可拆性,可用于需要经常清洗的场合。附图说明003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0034图3为图1所述板片的俯视图。0035图4为图3的BB剖面图。0036图5为图1所述板束的侧视图。0037图6为图1所述板束的排布示意图。0038图7为图1所述管板处密封结构示意图。0039图8为本发明拉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

1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0041实施例10042如图1所示,一种可拆式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4、管箱1、内侧管板6、外侧管板7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所述壳体4两端各设有一个管箱1。所述内侧管板6和外侧管板7叠合在一起,设于管箱1与壳体4之间,并通过两法兰2和螺栓固定在一起,两法兰2之间装有密封垫片9。所述两侧管板之间设有由平行的板片5组成的板束,板片5等间距设置,其两端通过板管52固定于两侧管板上,且板片5与管箱1相通,所述壳体4上设有壳程进、出口接管31、32,所述管箱1上设有板程进、出口接管81、82。如图2、3、4、5所示,所述板片5包括流道腔体51。

17、和板管52,所述流道腔体51的截面为扁圆形,所述流道腔体51内为蜂窝结构,流道腔体51两端焊接有与流道腔体相通的板管52;所述板管52插入内、外侧管板6、7的管孔,所述内外侧管板6、7上设有管孔,两板之间相对的管孔处设有密封环槽10,在密封环槽10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套接于板束的板管52上,靠内外侧管板6、7压紧密封圈,达到密封效果,参见图7。0043如图1和6所示,所述板片5包括长板片和短板片,所述壳程进口3与第一长板片之间以及相邻长板片之间间隔形成主流道,主流道内由短板束间隔形成分流道,每一主流说明书CN102353285ACN102353292A4/4页6道内短板片为4个。具体安装方法。

18、为长板片流道腔体一端与内侧管板6之间无缝相接,另一端与内侧管板6之间留有间隙,短板片两端与内侧管板6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长板片流道腔体的同一端为相接端与间隙端交错排列,所述流道腔体51两侧边与壳体4内壁相接。所述长板片起壳程分程隔板的作用,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短板片共同实现壳程多程流道空间。0044如图8所示,所述板片5之间的流道通过拉杆12隔开与支撑,形成流道空间。所述拉杆12利用螺纹连接固定在管板上面的拉杆孔维持自身的固定,同时对板片5起支撑作用。0045所述流道腔体51是由两片不锈钢矩形板上下叠合,四周利用激光焊接,中间则进行点焊,膨压而成具有蜂窝结构的中空流道腔体。0046板片5。

19、的参数如下0047长板片的长度1000MM0048短板片的长度800MM0049板片的宽度随壳体的直径而定3001000MM0050板片的蜂窝高度12MM0051板片的蜂窝直径10MM0052板片的蜂窝间距60MM0053相邻板片的中心距离18MM。0054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53285ACN102353292A1/4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53285ACN102353292A2/4页8图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53285ACN102353292A3/4页9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53285ACN102353292A4/4页10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5328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