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566276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0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10749.2

申请日:

2014.12.19

公开号:

CN104532969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1/68申请日:20141219|||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68

主分类号:

E04B1/68

申请人:

东莞市彩丽建筑维护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玉成

地址: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大宏山工业区F座首层地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代理人:

吴英彬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置内重防水构造,该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水体,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2)设置外重防水构造,该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实施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本发明结合两重防水构造,并在其之间形成排水构造;不但能彻底解决遇水区域变形缝渗漏难题,而且还能确保遇水区域变形缝防渗漏措施能与主体结构同寿,既适用于新建项目,也适用于维修既有遇水区域变形缝渗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内重防水构造,该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水体, 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
2)设置外重防水构造,该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 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重防 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骤1)中,所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顶部 为内盖体;其中,内挡水体的高度≥15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内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体结构;所述内 盖体与变形缝其中一侧的内挡水体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内挡水体弯折,然后 与另一侧的内挡水体固封形成,其中,固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料及以密封 胶封口;或,所述内盖体的横截面为坡度≥5%的三角形,其盖设于内挡水体 上部,将其固封。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骤1)中,所述内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同浇筑成形;或, 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形,其中,后浇的施工缝部位,以特种渗透结晶 材料固封。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骤2)中,所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水体, 顶部为外盖体。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内挡水体之间留有≥80mm宽的距离,从而形 成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底部设有排水结构,该排水结构为一条以上的排水 管道。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体结构;所述外盖 体与外重防水构造其中一侧的外挡水体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外挡水体弯折, 然后与另一侧的外挡水体固封形成,其中,固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料及以 密封胶封口。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同浇筑成形;或, 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形,其中,后浇外挡水体的施工缝部位,以特种 渗透结晶材料固封,而且后浇外挡水体的外侧设置防水层。

9.
  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方法形成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 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重防水构造、外重防水构造;所述内重防水构造包 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水体,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所述外重 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 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 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 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顶部为内盖体;其 中,内挡水体的高度≥150mm。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 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水体,顶部为外盖体。

说明书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 及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种植屋面、车道顶板、水景屋顶等遇水屋面上的变形缝部 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渗漏水问题。整治这类渗漏问题施工相当困难,而且 施工质量的耐久可靠性也很难保证。我们研究发现,遇水屋面变形缝之所以 较容易出现渗漏,与现行防水技术主要是采用有机防水材料,依赖防水膜层 来隔绝水,而防水膜层如同充气式救生衣般脆弱,在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 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或偏差,否则将全功尽废。虽然,现有技术在遇水区域 变形缝的背水面设置引排水槽的方法来应对渗漏较为有效,但是这一做法不 能满足植被屋顶和蓄水屋顶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们是有必要改进 现行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 法及该方法形成的构造。以立足于结构自防和构造排防二种措施,固封遇水 区域变形缝。不但能彻底解决遇水区域变形缝渗漏难题,而且还能确保遇水 区域变形缝防渗漏措施能与主体结构同寿。此外,即使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 存在失误或偏差而出现渗漏,也能轻易确定问题所处部位,并能轻易作出整 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内重防水构造,该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水体, 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
2)设置外重防水构造,该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 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重防 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
步骤1)中,所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 顶部为内盖体;其中,内挡水体的高度≥150mm。
步骤1)中,所述内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体结构;所 述内盖体与变形缝其中一侧的内挡水体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内挡水体弯折, 然后与另一侧的内挡水体固封形成,其中,固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料及以 密封胶封口;或,所述内盖体的横截面为坡度≥5%的三角形,其盖设于内挡 水体上部,将其固封。
步骤1)中,所述内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同浇筑成形; 或,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形,其中,后浇的施工缝部位,以特种渗透 结晶材料固封。
步骤2)中,所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 水体,顶部为外盖体;较佳地,外挡水体的高度比变形缝周围的水、土层高 度低10-20公分。
步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内挡水体之间留有≥80mm宽的距离,从 而形成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底部设有排水结构,该排水结构为一条以上的 排水管道。
步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体结构;所 述外盖体与外重防水构造其中一侧的外挡水体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外挡水体 弯折,然后与另一侧的外挡水体固封形成,其中,固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 料及以密封胶封口。
步骤2)中,所述外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一同浇筑成形; 或,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形,其中,后浇外挡水体的施工缝部位,以 渗透结晶材料固封,且,后浇外挡水体的外侧设置防水层。
一种所述方法形成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内 重防水构造、外重防水构造;所述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 水体,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所述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 水构造侧部的外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 水构造与内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
进一步,所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顶 部为内盖体;其中,内挡水体的高度≥150mm。
进一步,所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水体, 顶部为外盖体;较佳地,外挡水体的高度比变形缝周围的水、土层高度低10-20 公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内重防水构造、外重防水构造,再结合这两重 防水构造之间形成的排水空间,建立一道构造排防;不但能彻底解决遇水区 域变形缝渗漏难题,而且还能确保遇水区域变形缝防渗漏措施能与主体结构 同寿。既适用于新建项目,也适用于维修既有遇水区域变形缝渗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多重固封遇水区域变形缝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第二种多重固封遇水区域变形缝的构造示意图;
图3为第三种多重固封遇水区域变形缝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第四种多重固封遇水区域变形缝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变形缝1;内挡水体2;内盖体3;原建筑结构4;弹性材料5; 密封胶6;外挡水体7;外盖体8;排水空间9;排水管道10; 防水层11;防水片材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2、3,本实施例提供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
1)设置内重防水构造,该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1侧部的内挡水 体2,及将该内档水体2盖封住的内盖体3。其中,所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 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2,顶部为内盖体3。其中,内挡水体2的高 度≥150mm。所述内挡水体2与形成变形缝1的原建筑结构4为一体结构。 所述内盖体3与变形缝1其中一侧的内挡水体2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内挡水 体2弯折(参见图1、2,较佳地,弯折成九十度的“┓”形状,盖过另一内 挡水体,并超出一段距离),然后与另一侧的内挡水体2固封形成,其中,固 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料5及以密封胶6封口。所述内挡水体2与形成变形 缝1的原建筑结构4为一同浇筑成形。
2)设置外重防水构造,该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 挡水体7,及将该外档水体7盖封住的外盖体8;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 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9,该排水空间9内设有排水结构。其中,所 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水体7,顶部为外盖 体8;外挡水体7的高度与变形缝周围的水、土(植坡、路面等)层高度持 平。所述外挡水体7与内挡水体2之间留有≥80mm宽的距离,从而形成排 水空间9,该排水空间9底部设有排水结构,该排水结构为一条以上的排水 管道10。所述外挡水体7与形成变形缝1的原建筑结构4为一体结构;所述 外盖体8与外重防水构造其中一侧的外挡水体7为一体结构,其由该外挡水 体7弯折(较佳地,弯折方向与内挡水体的弯折方向相反,弯折成九十度的 “┏”形状,盖过另一外挡水体,并超出一段距离),然后与另一侧的外挡水 体7固封形成,其中,固封结构包括填充弹性材料5及以密封胶6封口。所 述外挡水体7与形成变形缝1的原建筑结构4为一同浇筑成形。较佳地,所 述外挡水体7的外侧还设置防水层11。
一种所述方法形成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包括内重防水构造、 外重防水构造;所述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1侧部的内挡水体2,及 将该内档水体2盖封住的内盖体3;所述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 造侧部的外挡水体7,及将该外档水体7盖封住的外盖体8;且,所述外重防 水构造与内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9,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
具体地,所述内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内挡水体2, 顶部为内盖体3;其中,内挡水体2的高度≥150mm。
具体地,所述所述外重防水构造的横截面为“Π”形,侧部为外挡水体 7,顶部为外盖体8;参见图1,其中,外挡水体的高度与变形缝周围的水、 土(植坡、路面等)层高度持平。参见图2、3,较佳地,外挡水体的高度比 变形缝周围的水、土(植坡、路面等)层高度低10-20公分。
实施例2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内盖体3的横截面为坡度≥5%的三角形,其盖设于内挡水体2上部, 将其固封。其中,内盖体3为不锈钢型材改变,外敷防水片材12。
所述内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 形,其中,后浇的施工缝部位,以渗透结晶材料固封。
所述外挡水体与形成变形缝的原建筑结构为配上链接钢筋,后续浇筑成 形,其中,后浇外挡水体的施工缝部位,以渗透结晶材料固封。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技 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均在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之内。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及构造.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置内重防水构造,该内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侧部的内挡水体,及将该内档水体盖封住的内盖体;2)设置外重防水构造,该外重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内重防水构造侧部的外挡水体,及将该外档水体盖封住的外盖体;且,所述外重防水构造与内重防水构造之间留有排水空间,该排水空间内设有排水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实施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多重固封建筑变形缝的构造。本发明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