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5448302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455913.8

申请日:

2013.09.29

公开号:

CN103807218A

公开日:

2014.05.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29/66申请日:20130929|||公开

IPC分类号:

F04D29/66

主分类号:

F04D29/66

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柳阳威; 梁斐杰; 孙槿静; 陆利蓬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恒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24

代理人:

李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沿周向、叶片吸力面沿叶高方向都铺设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端壁激励器电极方向与额线平行,叶片吸力面激励器沿叶片展向铺设,能够实现不同流向位置和不同激励长度的灵活控制。通过端壁和叶片吸力面激励器的不同组合,对角区分离共同进行控制,结合吸力面激励和端壁激励的优点,同时有效抑制了吸力面和端壁边界层发展,从而阻止其在角区发生聚集及掺混,明显抑制角区分离,减小堵塞和总压损失,从而提高压气机的稳定性和效率。还可根据角区分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的流动控制,提高对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和经济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103)和叶片吸力面(104)上铺
设等离子气动激励器(102),
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102)包括位于所述静子叶栅通道端
壁前缘的电极,且该电极的延伸方向与额线平行,
在所述叶片吸力面(104)上铺设的等离子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叶片
吸力面的前缘的电极,且该电极沿叶片展向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静子叶栅通道的端壁前缘的电极的长度的上限为首尾与相
邻两叶片相接的该电极的长度,且
所述位于叶片吸力面的前缘的电极的长度的上限为沿全叶高铺设的
该电极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
包括:
被布置在叶栅通道中端壁的多个不同的流向位置处的等离子体气动
激励器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静子叶
栅通道的前缘的电极的长度的上限为沿全叶高铺设的该电极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被布置在叶栅通道中叶片吸力面的多个不同的流向位置处的等离子
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6.一种控制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轴流压气机的所述等离子体气动
激励器电极(102),
在轴流压气机的静子叶栅通道端壁(103)和叶片吸力面(104)同
时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对角区分离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静子叶栅通道端壁(103)
和叶片吸力面(104)上的等离子激励器长度和位置可根据压气机叶栅实
际流动情况进行设计。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当轴流压气机的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且所述轴流压气机的控
制器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时,接通对应流向位置和组合布局的所述等离
子体气动激励器(102)的电极的电源,以进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当所述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消失时,发出控制信号,关闭所
述电源。

说明书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是一种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
局方法,以及具有该组合激励布局的轴流压气机,属于叶轮机械技术领
域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流动分离是导致压气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叶片吸力面
和端壁之间形成的角区分离,是压气机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种流动分离现
象,一方面限制压气机负荷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压气机效率和失
速裕度的下降,是压气机内流动损失和流动堵塞的主要来源,严重时甚
至引起失速和喘振。因此,如何抑制角区分离,是压气机设计制造中的
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控制角区分离与失速的流动控制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主动控制和
被动控制两种思路。叶片三维造型、处理机匣、根部开槽等被动控制技
术可以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抑制角区分离,但随着压气机工作状态的变
化,这些方法很难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而附面层吹吸技术等主动流动
控制技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抑制角区分离,但其气路系统设计复杂,并且
带来一定的气体损失等缺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是一种新兴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其构造如图1
所示。具有响应迅速、作用频带宽、无需移动机械部件、便于实时控制、
功率消耗低等优点,成为了一种很有前景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目前通
过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压气机角区分离的方法有叶片吸力面激励、端
壁横向激励和端壁周向激励等不同方法,吸力面激励可以抑制吸力面边
界层分离,减小其对角区分离的贡献;端壁横向激励可以阻碍壁面潜流
从而抑制低能流体在角区掺混;端壁周向激励可以抑制端壁边界层分离。
但是这些布局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对高负荷静子叶片的角区分离流
动改善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根据本
发明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实现了降低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损失
的效果,从而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抑制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气动布局方
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流压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和叶片吸力面上铺设等离子气动激
励器,

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所述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前缘
的电极,且该电极的延伸方向与额线平行,

在所述叶片吸力面上铺设的等离子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叶片吸力面
的前缘的电极,且该电极沿叶片展向铺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利用上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
极的一种控制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轴流压气机的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和叶片吸力面同时施加等离子体
气动激励,对角区分离进行控制。

本发明提供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相比现有技术的在压气
机静子叶栅吸力面激励,端壁横向激励和端壁周向激励的布局方法,能够
同时控制叶栅通道端壁边界层和叶片吸力面边界层的发展,改善边界层
内的流动状况。有效阻止吸力面边界层和端壁边界层内低能流体在角区
发生聚集及尾迹掺混,从而明显抑制了角区分离,使角区损失减小,实
现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流动情况选择
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激励,取得更经济的收益效果。当然,组合激励相
比其他单一端壁或吸力面的布局激励方式,实施相对复杂一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意
图,该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都为最大长度。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
意图,该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为分段长度,在吸力面为最大长
度。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
意图,该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为最大长度,在吸力面为分段长
度的布局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
意图,该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都为分段长度的布局
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在压气机
静子叶栅不同流向位置处的最大长度组合布局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
意图,该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不同流向位置处的分段长度组合布局示
意图。

图8为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数学模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组合激励的方案与无激励方案及现有
技术的激励方案的周向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对比。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组合激励的方案与无激励方案及现
有技术的激励方案的攻角特性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全文引用本申请人于2013-07-05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第
201310282755.0号“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激励端壁周向
布局方法和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
等离子体激励端壁周向布局方案包括:

A)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103)和叶片吸力面(104)
上铺设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在如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中,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102)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103)和
叶片吸力面(104)上都具有最大长度;在如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
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102)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103)
上具有分段长度,在吸力面(104)上具有最大长度;在如图4所示的根
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102)在压气机
静子叶栅端壁(103)上具有最大长度,在吸力面(104)上具有分段长
度;在如图5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器电极(102)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103)和叶片吸力面(104)上都
具有分段长度;在如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压气
机静子叶栅端壁(103)和吸力面(104)的不同流向位置处分别布置有
最大长度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102);在如图7所示的根据本发
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103)和吸力面(104)
的不同流向位置处分别布置有分段长度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B)当压气机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当压气机控制器(未显示)
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时接通对应流向位置和组合布局的等离子体气动激
励器电极的电源(未显示)进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C)当压气机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消失时,发出控制信号,关
闭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的电源。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人进行了数值模拟。下文所描述的
具体实施例中选取的方案为图3所示的方案。且下文的描述结合图9和
10所示的内容。具体模拟参数和结果如下:

模拟的PVD叶栅叶型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模拟步骤1: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进行组合布局,将等离子体气
动激励器分别铺设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都位于通
道前缘,端壁电极方向与额线平行,长度为分段长度,吸力面电极沿叶
高,长度为最大长度,如图3所示;

模拟步骤2:当压气机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在压气机控制器
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时,接通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源,进行等离子体
气动激励。选用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作用区域如图7所示。选用等离子
体气动激励器作用区域如图8所示。数值模拟参数如下:等离子激励器
的作用区域为a=1.5mm,b=3mm,电极间距0.25mm。施加电压的频率
均方根电压为4kv;电荷密度ρc=1×1011cm-3;电子电荷常数
ec=1.602×10-19;放电时间Δt=67μs;电场边界截止电压Eb=30kv/cm。
k1=(E0-Eb)/a=6.54*102kv/cm2,E0=226.27kv/cm,Ftavex=2.88*10-6E,
Ftavey=1.44*10-6E。运用FLUENT软件UDF二次开发模块,将对应的等
离子体气动激励代入到N-S方程,在数学模拟上实现了等离子体气动激
励。图9为周向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对比,可以看出,对应图3的组合激
励方式的激励布局结合了端壁激励和吸力面激励两者的优点,激励效果
最好,端壁周向激励次之,吸力面激励效果最差;图10为不同激励方
式的攻角特性,可以看出在整个攻角范围内组合激励都有很好的控制效
果。

可见,本发明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案,相比现有技术的在压
气机静子叶栅吸力面激励和端壁激励的布局方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端壁激励可以改善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由压力面流向吸力面的壁面潜
流和端壁边界层内的流动状况;吸力面激励则可以改善吸力面边界层流
动状况,减小其对角区分离的贡献。从而达到明显抑制角区分离,使角
区损失减小,实现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目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
角区分离情况,有针对性的、灵活性的使用不同的组合布局方案,提高
其对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和经济性。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0721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5.21 CN 103807218 A (21)申请号 201310455913.8 (22)申请日 2013.09.29 F04D 29/66(2006.01) (71)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7 号 (72)发明人 柳阳威 梁斐杰 孙槿静 陆利蓬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恒联合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11324 代理人 李强 (54) 发明名称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 励布局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 离的等离子体。

2、组合激励布局方法, 其特征在于在 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沿周向、 叶片吸力面 沿叶高方向都铺设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端壁激 励器电极方向与额线平行, 叶片吸力面激励器沿 叶片展向铺设, 能够实现不同流向位置和不同激 励长度的灵活控制。通过端壁和叶片吸力面激励 器的不同组合, 对角区分离共同进行控制, 结合吸 力面激励和端壁激励的优点, 同时有效抑制了吸 力面和端壁边界层发展, 从而阻止其在角区发生 聚集及掺混, 明显抑制角区分离, 减小堵塞和总压 损失, 从而提高压气机的稳定性和效率。 还可根据 角区分离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的流 动控制, 提高对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和经济性。 (5。

3、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07218 A CN 103807218 A 1/1 页 2 1. 一种轴流压气机, 其特征在于包括 : 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上铺设等离子气动激励器 (102) , 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 (102) 包括位于所述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前缘的电极, 且 该电极的延伸方向与额线平行, 在所述叶片吸力面 (104) 上铺设的等离子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叶片吸。

4、力面的前缘的电 极, 且该电极沿叶片展向铺设。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轴流压气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静子叶栅通道的端壁前缘的电极的长度的上限为首尾与相邻两叶片相接的 该电极的长度, 且 所述位于叶片吸力面的前缘的电极的长度的上限为沿全叶高铺设的该电极的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 1 2 之一所述的轴流压气机,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 被布置在叶栅通道中端壁的多个不同的流向位置处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轴流压气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静子叶栅通道的前缘的电 极的长度的上限为沿全叶高铺设的该电极的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轴流压气机, 其。

5、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 被布置在叶栅通道中叶片吸力面的多个不同的流向位置处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 极。 6. 一种控制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 : 利用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轴流压气机的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 在轴流压气机的静子叶栅通道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同时施加等离子体气动 激励, 对角区分离进行控制。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静子叶栅通道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上的等离子激励器长度和位置可根据压气机叶栅实际流动情况进行设计。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或 7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

6、于进一步包括 : 当轴流压气机的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 且所述轴流压气机的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 稳先兆时, 接通对应流向位置和组合布局的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 (102) 的电极的电源, 以进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 当所述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消失时, 发出控制信号, 关闭所述电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07218 A 2 1/4 页 3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是一种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 以及 具有该组合激励布局的轴流压气机, 属于叶轮机械技术领域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流。

7、动分离是导致压气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在叶片吸力面和端壁之间形 成的角区分离, 是压气机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种流动分离现象, 一方面限制压气机负荷能力 的提高, 另一方面导致压气机效率和失速裕度的下降, 是压气机内流动损失和流动堵塞的 主要来源, 严重时甚至引起失速和喘振。因此, 如何抑制角区分离, 是压气机设计制造中的 一个关键问题。 0003 目前控制角区分离与失速的流动控制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 种思路。 叶片三维造型、 处理机匣、 根部开槽等被动控制技术可以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抑制 角区分离, 但随着压气机工作状态的变化, 这些方法很难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 而附面层吹 。

8、吸技术等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抑制角区分离, 但其气路系统设计复杂, 并且 带来一定的气体损失等缺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0004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是一种新兴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其构造如图 1 所示。具有响 应迅速、 作用频带宽、 无需移动机械部件、 便于实时控制、 功率消耗低等优点, 成为了一种很 有前景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目前通过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压气机角区分离的方法有叶 片吸力面激励、 端壁横向激励和端壁周向激励等不同方法, 吸力面激励可以抑制吸力面边 界层分离, 减小其对角区分离的贡献 ; 端壁横向激励可以阻碍壁面潜流从而抑制低能流体 在角区掺混 ; 端壁周向激。

9、励可以抑制端壁边界层分离。但是这些布局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 性, 对高负荷静子叶片的角区分离流动改善有限。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 该技术方案实现了降低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损失的效果, 从而提供了一种更有效 的抑制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气动布局方案。 000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了一种轴流压气机, 其特征在于包括 : 0007 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和叶片吸力面上铺设等离子气动激励器, 0008 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所述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前缘的电极, 且该 电极的延伸方向与额线平行, 0009。

10、 在所述叶片吸力面上铺设的等离子气动激励器包括位于叶片吸力面的前缘的电 极, 且该电极沿叶片展向铺设。 001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了利用上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的一种控制 压气机静子叶栅角区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 : 0011 在轴流压气机的静子叶栅通道端壁和叶片吸力面同时施加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对 说 明 书 CN 103807218 A 3 2/4 页 4 角区分离进行控制。 0012 本发明提供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法, 相比现有技术的在压气机静子叶栅吸 力面激励 , 端壁横向激励和端壁周向激励的布局方法, 能够同时控制叶栅通道端壁边界层 和叶片吸力面边界层的发展。

11、, 改善边界层内的流动状况。有效阻止吸力面边界层和端壁边 界层内低能流体在角区发生聚集及尾迹掺混, 从而明显抑制了角区分离, 使角区损失减小, 实现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流动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 进行激励, 取得更经济的收益效果。 当然, 组合激励相比其他单一端壁或吸力面的布局激励 方式, 实施相对复杂一些。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构造示意图。 0014 图 2 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意图, 该电极在 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都为最大长度。 0015 图 3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

12、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意图, 该电极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为分段长度, 在吸力面为最大长度。 0016 图 4 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意图, 该电极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上为最大长度, 在吸力面为分段长度的布局示意图。 0017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示意图, 该电极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都为分段长度的布局示意图。 0018 图 6 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在压气机静子叶栅不 同流向位置处的最大长度组合布局示意图。 0019 图 7 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的布局。

13、示意图, 该电极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不同流向位置处的分段长度组合布局示意图。 0020 图 8 为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数学模型示意图。 0021 图 9 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组合激励的方案与无激励方案及现有技术的激励 方案的周向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对比。 0022 图 10 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组合激励的方案与无激励方案及现有技术的激励 方案的攻角特性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本申请全文引用本申请人于 2013-07-05 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第 201310282755.0 号 “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激励端壁周向布局方法和装置” 。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4、 0025 如图 2 7 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抑制压气机静子角区分离的等离子体激 励端壁周向布局方案包括 : 0026 A) 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通道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上铺设等离子体气 动激励器。 在如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在 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上都具有最大长度 ; 在如图 3 所示的本发 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上具 说 明 书 CN 103807218 A 4 3/4 页 5 有分段长度, 在吸力面。

15、 (104) 上具有最大长度 ; 在如图 4 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 中,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上具有最大长度, 在吸力 面 (104) 上具有分段长度 ; 在如图 5 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 等离子体气动激 励器电极 (102)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和叶片吸力面 (104) 上都具有分段长度 ; 在 如图 6 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和吸力面 (104) 的不同流向位置处分别布置有最大长度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 在如图 7 所示 的根据本发明的又。

16、一个实施例中, 在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 (103) 和吸力面 (104) 的不同流 向位置处分别布置有分段长度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 (102) ; 0027 B) 当压气机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 当压气机控制器 (未显示) 检测到流动失稳 先兆时接通对应流向位置和组合布局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极的电源 (未显示) 进行等 离子体气动激励 ; 0028 C) 当压气机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稳先兆消失时, 发出控制信号, 关闭等离子体气 动激励器的电源。 0029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人进行了数值模拟。下文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中 选取的方案为图 3 所示的方案。且下文的描述结合图 9 和 。

17、10 所示的内容。具体模拟参数 和结果如下 : 0030 模拟的 PVD 叶栅叶型主要参数如表 1 所示 : 0031 表 1 0032 0033 模拟步骤 1 : 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进行组合布局, 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分别 铺设在轴流压气机静子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 都位于通道前缘, 端壁电极方向与额线平 行, 长度为分段长度, 吸力面电极沿叶高, 长度为最大长度, 如图 3 所示 ; 0034 模拟步骤 2 : 当压气机工作状态改变或攻角增大, 在压气机控制器检测到流动失 稳先兆时, 接通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电源, 进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选用等离子体气动激 励器作用区域如图 7 所示。选用。

18、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作用区域如图 8 所示。数值模拟参 数如下 : 等离子激励器的作用区域为 a=1.5mm, b=3mm, 电极间距 0.25mm。施加电压的频率 均方根电压为 4kv ; 电荷密度 c=11011cm-3; 电子电荷常数 ec=1.60210-19; 放 电 时 间 t=67s ; 电 场 边 界 截 止 电 压 Eb=30kv/cm。k1=(E0-Eb)/a=6.54*102kv/cm2, E0=226.27kv/cm, Ftavex=2.88*10-6E, Ftavey=1.44*10-6E。运用 FLUENT 软件 UDF 二次开发模 块, 将对应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代入。

19、到 N-S 方程, 在数学模拟上实现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图9为周向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对比, 可以看出, 对应图3的组合激励方式的激励布局结合了 端壁激励和吸力面激励两者的优点, 激励效果最好, 端壁周向激励次之, 吸力面激励效果最 差 ; 图 10 为不同激励方式的攻角特性, 可以看出在整个攻角范围内组合激励都有很好的控 制效果。 0035 可见, 本发明的等离子体组合激励布局方案, 相比现有技术的在压气机静子叶栅 说 明 书 CN 103807218 A 5 4/4 页 6 吸力面激励和端壁激励的布局方案, 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端壁激励可以改善压气机静子叶 栅端壁上由压力面流向吸力面的壁面潜流。

20、和端壁边界层内的流动状况 ; 吸力面激励则可以 改善吸力面边界层流动状况, 减小其对角区分离的贡献。 从而达到明显抑制角区分离, 使角 区损失减小, 实现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目的。 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角区分离情况, 有针 对性的、 灵活性的使用不同的组合布局方案, 提高其对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和经济性。 说 明 书 CN 103807218 A 6 1/4 页 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07218 A 7 2/4 页 8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07218 A 8 3/4 页 9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07218 A 9 4/4 页 10 图 8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07218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