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54423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04604.1

申请日:

1993.04.20

公开号:

CN1077802A

公开日:

1993.10.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7.5|||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G03B19/02

主分类号:

G03B19/02

申请人:

佳能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丰田靖宏; 奥野良治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1992.04.20 JP 125374/92; 1992.04.24 JP 106855/92; 1992.06.24 JP 166210/9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姜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以形成不同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能在摄影光路中移动并遮挡部分光线的遮光部件;向遮光部件加力的加荷部件,当遮光部件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所加的力反向;在遮光部件从相对于摄影光路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力反向位置的过程中,在某一点变换其状态的变换部分;根据变换部件的状态显示遮光部件形成了哪种影象平面框的显示部件。当遮光部件形成了不正确影象平面框的某个位置停止,照相机便发出警告。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 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一条摄影光路中移动的遮光装置; 变换装置,它在所述遮光装置从其相对于摄影光路的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其最大伸出位置期间到达其中点的过程中,在某一点变换它的状态;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变换装置的状态提供显示的显示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还包括用于将一个推动力加到所述的遮光装置上的加荷装置,所述的加荷装置在所述的遮光装置移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改变推动力的方向,并且当所述的遮光装置处于所述的中点时改变由所述的加荷装置施加的推动力的方向。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加荷装置包括一个弯簧机构,所述的推动力当所述的遮光装置处于所述的中点时反向。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根据所述的变换装置的状态,对所述的遮光装置的运动状态做出直观显示。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装置当处于所 说的最大前进位置时形成了的全景影象平面框。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装置包括一块能够在垂直于或基本垂直于所述摄影光通量的光轴的平面中移动的平板。
7: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装置能够在它部分地遮挡所述的摄影光通量的位置和不遮挡所述的摄影光通量的位置之间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相机,还包括用于进行使所述的遮光装置移动的变换操作的变换操作部件。
9: 根据权利要求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是滑动型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位于所述照相机的底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8的照相机,其中由所述的加荷装置施加的推动力也作用于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上。
12: 根据权利要求11的照相机,其中在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移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作用于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的推动力的方向改变。
13: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直观地看到。
14: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设在所说 照相机的后盖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4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设在日期加印显示装置附近。
16: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和日期加印显示装置包括在一个单元中。
17: 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装置可由使用者直接加力而使其移动。
18: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 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摄影光路中移动的遮光装置; 用于将一个推动力加到所述的遮光装置上的加荷装置,在所述的遮光装置移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所述的推动力的方向予以改变; 变换装置,它在所述的遮光装置从其相对于摄影光路的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的加荷装置施加的推动力改变方向的位置的过程中的某一点变换它的状态; 根据所述的变换装置的状态提供显示的显示装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加荷装置包括一个弯簧机构,当所述的遮光装置处于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时,所述的推动力反向。
20: 根据权利要求19的照相机,还包括进行使所述的遮光装 置移动的变换操作的变换操作部件。
21: 根据权利要求20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是滑动型的。
22: 根据权利要求20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位于所述照相机的底部。
23: 根据权利要求20的照相机,其中由所述的加荷装置施加的推动力也作用于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上。
24: 根据权利要求23的照相机,其中在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移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作用于所述的变换操作部件的推动力的方向改变。
25: 根据权利要求1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直观地观看到。
26: 根据权利要求1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设在所述照相机的后盖上。
27: 根据权利要求26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设在日期加印显示装置附近。
28: 根据权利要求27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和日期加印显示装置包括在一个单元中。
29: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 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摄影光路中移动的至少两个遮光部件,所述的至少两个遮光部件中的每一个都成为一个 单独的部件;以及 具有至少两个起作用部分的、用来直接驱动至少两个遮光部件的杆部件。
30: 根据权利要求29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杆部件有一个转动轴,并且所述的至少两个起作用部分位于所述的转动轴周围。
31: 根据权利要求29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杆部件根据一个操作部分的操作情况转动,并将一个驱动力传给所述的遮光部件。
32: 根据权利要求31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操作部分以滑动方式运动。
33: 根据权利要求32的照相机,还包括转换装置,用来将所述操作部分由于滑动而引起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杆部件的转动位移。
34: 根据权利要求29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当处于相对于所述的摄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时,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35: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 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摄影光路中移动的遮光装置; 作为枢轴支撑所述遮光部件并使其移动的移动部件; 凸轮部分,它具有对应于所述遮光部件运动轨迹的凸轮位移量; 追随所述凸轮部分的凸轮位移的凸轮随动件; 所述凸轮部分或凸轮随动件中的任一个安装在所述遮光部件上,而另一个安装在另一部件上。
36: 根据权利要求35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凸轮部分由一个引导凸轮槽构成,而所述的凸轮随动件由一个导销构成。
37: 根据权利要求35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当处于相对于所述的摄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时,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38: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 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摄影光路中移动的遮光装置;以及 与所述的遮光部件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引导所述的遮光部件平行地位移的引导部件。
39: 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由所述引导部件引导的边缘部分具有一个平行于所述遮光部件的运动方向的端面。
40: 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当处于相对于所述的摄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时,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41: 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的引导部件与所说的遮光部件的边缘部分的多个部位相接触。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或光学装置。

    迄今为至我们所知道的一些照相机具有全景影象拍摄的功能。有一类型照相机有一个全景影象平面框,它可以装在影象平面框上。另一种照相机的全景影象平面框在镜头筒和机身之间,沿平行于摄影光轴的方向有选择地开启和关闭。然而,这些类型的照相机都有许多缺点。前一种照相机为了将它的标准影象平面框变换到全影影象平面框,需要进行很复杂的操作;而后一种的机身很大。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提出了几个带有遮光装置的照相机实例。遮光装置放在设在机身中的影象平面框的附近,并且通过以垂直于摄影光学系统地光轴方向可缩回地向前移动和遮挡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线,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下面将参照附图26至35,对以上所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公开的实施例做简要描述。

    图26至30表示具有标准/全景影象平面变换机构的照相机,该机构是作为上述日本专利申请No.Hei4-3186中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

    图26是一个照相机的前正视图,显示这样一种状态,即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图27是一个照相机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全景装置片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在图26和27中,所示实施例包括:机身501,机身影象平面框501a,设在机身501上的全景装置片导销501b和501c,设在机身501上的全景装置片挡块501d和501e,全景装置片502和503,这两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门片一样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构成,并且能够沿着机身501的端面以垂直于摄影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前后运动。所示实施例还包括:转动限位导槽502a和503a,用来使全景装置片502和50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运动;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和505;其每一个都由具有遮光功能的薄板构成。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和505分别可以绕轴506和507转动,在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和505的延伸端部分别设有槽504b和505b。轴508和509分别固定到全景装置片502和503上,并且具有凸缘,它们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相应的槽504b和505b配合。所示实施例还包括:与标准/全景变换板510上的销512接触的臂504a,每当标准/全景变换板510上下滑动时,臂504a就接收一个作用力,该例还包括一个直立部分505a,它与臂504a以这样一种特定方式接触,以能接收来自标准/全景变换板510上的销512的作用力。标准/全景变换板510在其上、下端部都有滑动导槽510a,并且滑动导槽510a与机身501上的相应的导销501f配合,从而使标准/全景变换板510能做上下直线运动。由于定位装置(未示出),摩擦装置(未示出)等作用于标准/全景变换板510的一个工作行程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所以标准/全景变换板510的上下端都被牢牢地卡住了。拉簧511的一端固定在机身501上,另一端钩在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5的臂上,由此产生一个转动力,使得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5能够以反时针方向绕轴507转动。该反时针转动力通过直立部分505a作用到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的臂504a上,并且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受到一个转动力,使其以顺时针方向绕轴506转动,因此在任何时候,在全影装置启动的方向上全景装置片502和503都被加了力。连接杆513能够绕安装在机身501上的销501g转动,并且在它的臂513a的延伸的端部有一个孔513c。轴514固定在标准/全景变换板510上,并有一个薄的凸缘,与孔513c可转动地配合。在连接杆513的臂513b的延伸的端部有一个销515。标准/全景变换杆516可以沿滑动导孔516a向右或向左做直线运动,导孔516a分别与机身501上的导销501h配合。标准/全景变换杆516的左端有一个槽516b,销515与它可转动地配合,因此标准/全景变换杆516的直线运动可以转成连接杆513的旋转运动。标准/全景变换杆516也有一个臂516c,它伸进照相机的底部,使得摄影者可在照相机的外底面随意进行标准/全景变换操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517固定到臂516c上。

    在图26和27中,双点划线代表照相机的外形。

    如果进行全景摄影,上述机构则按以下方式操作。首先,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517通过手动沿照相机底部滑向左侧。这时,由于标准/全景变换杆516也滑向左侧,所以通过与槽516b相配合的销515而与标准/全景变换杆516相连的连接杆513以顺时针方向绕轴501g转动。当连接杆513顺时针转动时,通过导销501f和各个滑动导槽510a的共同作用,与臂513a的延伸端相连的标准/全景变换板510被直着向上推。这时,由于销512也向上运动,所以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以顺时针方向绕轴506转动,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被拉簧511施加了力,使其可以沿保持与销512接触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5(它由于拉簧511所加的力而以反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在直立部分505a与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的臂504a保持接触)以反时针方向绕轴507转动。如图27所示,以这种方式,全景装置片502和503沿机身501的端面进入影象平面,并在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的各自端面与全景装置片挡块501d和501e接触的位置停下来,从而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光线,形成了全景图象平面。

    如果取消全景摄影而根据标准图象平面框进行摄影,那么可以通过手动将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517滑向右侧,直到得到图26所示的状态。

    然而,由于上述机构按上述方式实现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的变换操作,所以具有以下缺点。

    它结构复杂,且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如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和505,标准/全景变换板510和连接杆513,以及各个杆的连接部分上提供的键或销。因此,由于机身内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上述实施例不便于减小照相机的体积。

    此外,由于结构复杂且需要大量的连接部分,所以上述实施例的工作效率及可靠性、耐用性都不好。

    再者,复杂的结构和大量的零部件使得装配效率低、制造工序太多以及零部件成本提高,其结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全景装置片的运动过程,图28至30只示出了与图26和27所示结构中的全景装置片的运动直接有关的部分。图28表示全景摄影状态,图29表示标准摄影状态,而图30表示全景装置片在全景摄影状态和标准摄影状态之间运动的状况。在三幅图的每一幅中,相同的编号代表与图26和27中的相同的部件。

    在图28至30的结构中,如前所述,通过关连的全景装置片驱动杆504和504的转动,全景装置片502和503沿照相机的高度方向沿直线相向和相反运动。为此,由于有必要在构成连接部分的各个轴508和509周围提供间隙,所以在杆504和505中分别有槽504b和505b。

    然而,由于存在着槽504b和505b,所以全景装置片502和503易于在设在机身501上的各自的全景装置片导销501b和501c周围发生左右晃动。特别是在标准摄影状态下(参照图29),或当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移动时(参照图30),这种位置晃动会变得更厉害。在标准摄影状态下,全景装置片挡块501d和501e对相应的全景装置片502和503不起作用,即全景装置片挡块501d和501e与相应的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的端部脱离接触。(在图29和30中,各个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的位置晃动情况分别由双点划线表示。)如果在标准摄影期间出现位置晃动,那么全景装置片502或503的一部分就可能遮挡摄影镜头光程中的光线,从而造成不正确的图象平面。如果在全景装置片502和503移动时出现位置晃动,那么照相机的工作的可靠性和质量就会大幅度地降低,并且使用寿命也缩短了。

    图31至33表示具有标准/全景影象平面变换机构的照相机,该机构是作为上述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的第二实施例提出的。在第二实施例中,全景装置片603在照相机中线性地上、下移动一段预定的行程,并且具有转轴的全景装置片驱动杆604与全景装置片603相连。全景装置片602通过全景装置片驱动杆604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全景装置片603相连,即使得全景装置片602也在照相机中线性地上、下移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下侧的全景装置片603由于在照相机中线性地上、下移动一段预定的行程从而是稳定的,但是上侧的全景装置片602的结构基本上与用于第一实施例的全景装置片502相同。为了借助于全景装置片驱动杆604的转动而使全景装置片602在照相机中线性地上、下移动,有必要在构成连接部分的轴608的周围提供间隙。所以,在全景装置片驱动杆604中有槽604b。

    结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全景装置片602在全景装置片导销601b的周围,易于产生左右晃动。特别是在标准摄影状态下(参照图32),或当全景装置片602移动时(参照图33),这种位置晃动会变得更厉害。(在图32和33中,全景装置片602的位置晃动情况由双点划线表示。)

    图34和35显示标准/全景影象平面变换机构,该机构是作为上述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的第三实施例提出的。在第三实施例中,全景装置片702和703绕共同的转轴转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全景装置片702和703直接转动,如图34和35所示,所以各个全景装置片702和703的延伸端部就需要从影象平面框缩回很多,特别是在图35所示的标准摄影状态期间更是如此。结果,由于需要很大的二维(平面)空间,所以照相机的结构设计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它包括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在摄影光程中可移动的遮光装置,在从相对于摄影光程的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其最大伸出位置期间,遮光装置到达其中点的过程中在某一点变换其状态的变换装置,以及根据变换装置的状态提供显示的显示装置。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遮光装置中途停止运动并遮挡了影象平面中的部分光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向摄影者发出警告。因此,就能阻止摄影者进行本来是准备在遮光装置处于最大缩回位置时进行的拍摄,从而有可能防止摄影者拍出部分图象丢失的失败的照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它包括: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可在摄影光程中移动的遮光装置;将一个推动力加到遮光装置上的加荷装置,在遮光装置移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推动力的方向予以改变;在遮光装置从相对于摄影光程的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加荷装置施加的推动力改变方向的位置的过程中,在某一点变换其状态的变换装置;以及根据变换装置的状态提供显示的显示装置。根据上述结构,即使遮光装置在加荷装置的推动力改变方向的位置停了下来,并遮挡了影象平面中的部分光线,也可以向摄影者发出警告。因此,就能阻止摄影者进行本来是准备在遮光装置处于最大缩回位置时进行的拍摄,从而有可能防止摄影者拍出部分图象丢失的失败的照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它包括至少两个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在摄影光程中可移动的遮光部件,这至少两个遮光部件中的每一个都被制成一个单独的部件;另外还包括带有至少两个工作部分的、用来直接驱动至少两个遮光部件的杆部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连接部分减少了,构造变得简单了,所以就有可能减少所需的零部件数目,因此就能使照相机的体积进一步减小。此外,还能改善具有这种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的工作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它包括: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在摄影光程中可移动的遮光部件;作为枢轴支撑遮光部件并使其移动的移动部件;具有对应于遮光部件运动轨迹的凸轮位移量的凸轮部分;以及追随凸轮部分的凸轮位移的凸轮随动件,其中凸轮部分或凸轮随动件中的任一个安装在遮光部件上,而另一个安装在另一部件上。根据上述结构,利用所说的简单构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机体积的情况下,当遮光部件处在相对于摄影光程的最大缩回位置时或进行影象平面框变换操作期间,就有可能防止遮光部件产生位置晃动。此外,还可能防止由于变换操作时引起的位置晃动而造成的照相机工作可靠性和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延长了照相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它包括能够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并至少在摄影光程中可移动的遮光部件,以及与遮光部件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引导遮光部件平行位移的引导部件。根据上结构,利用所述的简单构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机体积的情况下,当遮光部件处在相对于摄影光程的最大缩回位置时,或进行影象平面框变换操作期间,就有可能防止遮光部件产生位置晃动。此外,还可能防止由于变换操作时引起的位置晃动而造成的照相机工作可靠性和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延长了照相机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做详细的描述之后,会变得非常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结构的前正视图,它显示了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

    图2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图1所示的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3是处于图1所示状态的照相机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处于图2所示状态的照相机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

    图5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图3所示的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6是照相机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图4所示的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基本部分的前正视图,表示了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以略微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的状态;

    图8是处于图7所示状态的照相机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9是照相机外观的后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

    图10显示了从照相机的取景器看到的取景器屏;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被部分省略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景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进入了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进入了摄影透镜的光路以略微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的状态;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的状态;

    图16是处于图14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17是处于图15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影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略微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的状态;

    图19是处于图18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

    图2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24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的状态;

    图25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26是作为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27是图26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的状态;

    图28显示了在图26所示的状态期间,直接与全景装置片的运动有关的部分;

    图29显示在图27所示的状态期间,直接与全景装置片的运动有关的部分;

    图30是图26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图28的状态缩回到摄影透镜的光路外面;

    图31是作为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的第二实施例提出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图32是图31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

    图33是图31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图31的状态缩回到摄影透镜的光路外面;

    图34是作为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的第三实施例提出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的光线;以及

    图35是图34的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形成一个全景影象平面框(以后称作“全景装置片”)的遮光部件从摄影透镜的光路缩回。图2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它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图3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该照相机处于图1所示状态,图4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该照相机处于图2所示状态。图5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图3所示的摄影镜头省略了。图6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图4所示的摄影镜头省略了。图7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全景变换中间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略微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图8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该照相机处于图7所示状态,该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图9是从后盖方向看的照相机外观的后正视图。图10表示从照相机的取景器看到的取景器屏。这些图中所示的结构包括:机身1,机身影象平面框1a,设在机身1上的全景装置片导销1b和1c,设在机身1上的全景装置片挡块1d和1e,以及机身1上的全景装置杆导销1f。在机身1上设有一个槽1g(参照图3),且后面将要说明的标准/全景变换杆9通过槽1g插入,以便在照相机的外底面就可以随意进行标准/全景变换操作。

    所示的结构还包括:用于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的全景装置片2和3,这两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门片一样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构成,并且能够沿着机身1的端面沿垂直于摄影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前后运动。所示结构还包括转动限位导槽2a,用于使全景装置片2以平行于全景装置片3的方式运动;转动限位导槽2a具有对应于全景装置片2的运动轨迹的弧形外形,并与全景装置片导销1b配合。全景装置片3从正前方看是L形的,并借助与全景装置片导销1c配合的滑动导槽3a做如图1和2中所示的上下直线运动。

    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从正前方看基本是T形的且能绕轴5转动,而且在臂4a的延伸的端部有一个孔。轴6固定在全景装置片2上,并有一个薄的凸缘,并与孔可转动地配合,从而将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和全景装置片2连在了一起。在另一个臂4b的延伸的端部有一个槽,有一个薄的凸缘的轴7固定在全景装置片3上,以与槽可转动地配合,从而将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和全景装置片3连在了一起。销8固定在第三个臂4c的延伸的端部上。

    标准/全景变换杆9可以沿分别与导销1f配合的滑动导孔9a向右或向左做直线运动。标准/全景变换杆9的左端有一个槽9b,通过它与销8转动配合,因此,标准/全景变换杆9的直线运动可以变成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的旋转运动。标准/全景变换杆9还有一个臂9c,它伸进照相机的底部,使得摄影者能在照相机的外底面随意进行标准/全景变换操作。

    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固定在标准/全景变换杆9的臂9c上,遮光片11夹在它们之间。弯曲基板12固定在镜头筒安装侧的沿机身1的侧面上,而肘杆13能绕轴14转动。

    弯簧15以预定的拉力钩在弯曲基板12上的直立钩12a和肘杆13延伸端上的直立钩13a之间。弯簧15用来向肘杆13施加一个单向转动力,该力根据肘杆13的转动位置(所谓“肘杆动作”)而改变。在肘杆13的延伸端有一个圆头13b,它可转动地被装进全景装置片3的直立部分3b的延伸端上的L形弯曲部分3c之间的空间。通过肘杆动作,在全景装置片3的上、下直线运动的各自运动的终止方向有效地施加了一个位移力。

    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包括两个接触片16a和16b(参照图5和6)。当接触片16a的延伸端受到肘杆13的一个臂的端部上的直立部分13c的压迫时,接触片16b上的凸起部分就和接触片16a相互接触,形成导电状态,从而把表示已经设定了全景摄影状态的信号传送到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

    在后盖19上有一块胶卷压板17(参照图3)。当后盖19关闭时,通过胶卷压簧18从后部压上胶卷压板17,从而将胶卷夹在胶卷压板17和机身15的导轨之间,使装上的胶卷保持平整。

    如图3和4所示,构成摄影镜头的一个变焦镜头的构造如下:

    聚束栅20和补偿棱镜21分别固定在支架22和23上。设在各个支架22和23上的滚珠24和25由固定镜筒26的直线槽引导,从而使聚束栅20和补偿棱镜21沿摄影透镜的光轴移动。滚珠24和25还分别和绕光轴转动的凸轮环27的变焦凸轮槽27a和27b配合,并使聚束栅20和补偿棱镜21根据凸轮环27的转动沿光轴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即进行变焦。在图3和4中,聚焦镜由28表示。

    图9是显示照相机的后盖侧,照相机包括外壳29,取景窗30,后盖19上的液晶显示板31,液晶显示板31中的拍摄数目显示器32,液晶显示板31中的日期显示器33,以及设在液晶显示板31中的全景摄影方式显示器34。当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接触片16a和16b相互接触而导电时,全景摄影方式显示器34显示出“P”字样。

    参照图10,记号35作为自动聚焦的聚焦探测符。当记号35对准将要拍摄的主体时,由一个自动聚焦机构(未示出)进行自动聚焦。全景影象平面指示线36表示能够在胶卷上拍摄下来的由上下虚线确定的区域。取景器中有一个全景摄影方式显示器37,当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接触片16a和16b相互接触而导电时,全景摄影方式显示器37显示“P”字样。

    如果要进行全景摄影,则上述机构按以下方式动作。首先,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通过手动沿照相机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动作的位移力滑向右侧。这时,由于标准/全景变换杆9也滑向图1所示的右侧,所以通过与槽9b配合的销8的动作,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沿反进针方向绕轴5转动。当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沿反时针方向转动时,与臂4a的延伸端相连的全景装置片2被向上拉。这时,由于全景装置片导销1b和转动限位导槽2a的共同作用,全景装置片2被向上移动(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其间不发生晃动,并与全景装置片3保持平行。同时,与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的臂4b的延伸端相连的全景装置片3被向下拉,从而通过全景装置片导销1c和滑动导槽3a的共同作用,使全景装置片3作直线运动,且与全景装置片2保持平行。

    当全景装置片2和3中的每一个的滑动量超过变换到全景摄影所需量的一半时,沿使肘杆13反时针转动(如图5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装置片3向上位移的方向施加的力,将变成沿着使肘杆13顺时针转动(如图6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装置片3向下位移的方向施加的力。这样,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2和3就能可靠地移动到这样一个位置并保持在这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们各自的端面与全景装置片挡块1d和1e保持接触,如图2所示,从而遮挡了标准影象平面框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以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这时通过肘杆13的直立部分13c,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接触片16a和16b处于电导通状态,如图6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全景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

    图9和图10中表示已经设定了全景摄影模式的字样“P”34和37分别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窗中显示出来。

    如果取消图2所示的全景摄影状态,以进行相当于图1所示的标准摄影,那么图2中所示的照相机外部底面上的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通过手动沿照相机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动作的位移力滑向左侧。然后,进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图1所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肘杆动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2和3也能可靠地移动到这样一个位置并保持在这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全景装置片2和3保持开启。因此,对应于标准摄影状态的一个合适的影象平面就可以免受阻碍,该影象平面是由机身影象平面框1a形成的。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被置于非导电状态,如图5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标准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图9和10中的字样“P”34和37消失,以表示选择了标准摄影模式(不选择全景摄影模式)。

    如果要取消全景摄影而变换到标准影象平面,也可以用手指直接打开全景装置片2和3或其中的一个。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景装置机构也可以被做成一个单元。在这种结构中,一基板(未示出)安装在机身1和全景装置片2和3之间,并且在基板上形成全景装置片导销16和1c全景装置片挡块1d和1e、全景装置杆导销1f和其它有关的零部件。在所需的零部件安装到基板上之后,再将基板固定在机身1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前所述,肘杆机构被用作标准/全景影象平面变换机构。这种肘杆机构有一个死点,它对应于肘杆13的中性位置,在该点没有推动力作用。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在死点停止不动,那么全景装置片2和3在中途位置就停止了,该位置不对应于最佳全景摄影状态,因而在影象平面就只有部分光线被遮挡。在影象平面中部分光线被遮挡期间,如果不提供告警显示,那么摄影者将进行预定的标准摄影状态下的拍摄,并得到拍摄主体上和下部分丢失的失败照片。基于这一原因,在第一实施例中上述情况是通过利用肘杆机构和显示之间的关系来防止的,这将在下面予以说明。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在从标准摄影状态变换到全景摄影状态的方向上被手动地向右滑动一个小量,那么类似于上述的情况就会发生,全景装置片2和3略微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线,如图7所示。这时,如图8所示,肘杆13还没有到达肘杆13不向全景装置片3施加推动力的中性位置(死点),并且该推动力仍然作用在肘杆13反时针转动的方向上,即全景装置片3向上移动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摄影者将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移开,那么全景装置片2和3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同时,接触片16a的延伸端上的较大的弧形部分16c早就受到了肘杆13的直立部分13c的压迫,使得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接触片16a和16b相互接触,从而接触片16a和16b处于导电状态,并且全景装置片2和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线这一事实被电路(未示出)检测到。然后,图9和10中所示的字样“P”出现,以向摄影者发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当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滑过这一位置时,通过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可动侧接触片16a的延伸端上的较大的弧形部分16c,肘杆13仍然在使其直立部分13c被向后压的方向上,即在肘杆13反时针转动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摄影者将其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2和3能很容易地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通过手动继续滑向启动全景摄影的位置,那么全景装置片2和3到达大约各自预定行程的中间位置,并且处在对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遮挡一个相应的量的状态。这时,肘杆13到达中性位置(死点),在这个位置上,肘杆13不向全景装置片3施加推动力,如果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2和3将停在上述状态。然而,由于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接触片16a和16b已经相互接触而处于导电状态,所以“P”字样34和37出现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从而通知摄影者,全景装置片2和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因此,就能防止摄影者照相失败,例如,错误地进行预定的标准摄影状态下的拍摄,并得到拍摄主体上、下部分丢失的照片。

    〔第二实施例〕

    图11至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1是照相机的部分被省略了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标准摄影状态)。图12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进入摄影透镜的光路,以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全景摄影状态)。图13是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其中全景装置片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以略微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全景变换中间状态)。换句话说,图11、12和13分别对应显示第一实施例的图5、6和8。在图11至13中,与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应的标号加100来表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开关结构,其中在标准摄影状态期间,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的接触片相互接触而导电,而在全景摄影状态期间,接触片分开不导电。由于第二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下面仅对不同于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6的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进行说明,对其它部分的描述就省略了。

    如果克服肘杆动作的位移力进行从标准摄影状态变换到全景摄影状态的操作,那么全景装置片102和103直线移动并保持相互平行,从而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当全景装置片102和103中的每一个的滑动量超过变换到全景摄影所需量的一半时,沿使肘杆113反时针转动(如图11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装置片103向上位移的方向作用的力,将变成沿使肘杆113顺时针转动(如图12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装置片103向下位移的方向作用的力。这样,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102和103能可靠地移动到它们各自挡块的位置,并保持在这个位置上,从而遮挡了标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这时,通过肘杆113的直立部分113c,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的接触片116a和116b处于非导电状态,如图12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全景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如图9和10所示的字样“P”34和37分别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显示出来,由此表示设定了全景摄影模式。

    如果取消全景摄影而进行相当于标准影象平面的摄影,那么类似地将在照相机外部底面上的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通过手动沿照相机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动作的位移力而滑向左侧。然后,进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标准摄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肘杆动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102和103也能可靠地移动到并保持在全景装置片102和103保持开启的位置。因此,对应于标准摄影状态的一个合适的影象平面就可以免受障碍,该影象平面是由机身影象平面框101a形成的。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处于导电状态,如图11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标准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图9和10中的字样“P”34和37消失,表示选择了标准摄影模式(不选择全景摄影模式)。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沿从标准摄影状态变换到全景摄影状态的方向手动地向右滑动一个小量,那么类似于上述的情况就会发生,全景装置片102和103略微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这与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类似。这时,如图13所示,肘杆113还没有到达肘杆113不向全景装置片103施加推动力的中性位置(死点),并且该推动力仍然作用在使肘杆113反时针转动的方向上,即使全景装置片103向上移动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摄影者将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移开,那么全景装置片102和103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同时,接触片116a的延伸端上的较大的弧形部分116c早就受到了肘杆113的直立部分113c的压迫,使得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的接触片116a和116b相互分开,从而接触片116a和116b处于非导电状态,并且全景装置片102和10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这一事实被电路(未示出)检测到。然后,图9和10中的字样“P”出现,向摄影者发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当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滑过这一位置时,通过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的可动侧接触片116a的延伸端上的较大的弧形部分116c,肘杆113仍然在其直立部分113c被向后压的方向即在使肘杆113反时针转动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摄影者将其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102和103能很容易地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通过手动继续滑向启动全景摄影的位置,那么全景装置片102和103到达大约各自预定行程的中间位置,并且处在对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遮挡一个相应的量的状态。这时,肘杆113到达中性位置(死点),在这个位置上,肘杆113不向全景装置片103施加推动力,且如果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1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102和103将停在上述状态。然而,由于标准/全景检测开关116的接触片116a和116b已经相互分开而处于非导电状态,所以“P”字样34和37出现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从而通知摄影者全景装置片102和10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因此,就能防止摄影都照相失败,例如,错误地进行原定的标准摄影状态下的拍摄,并得到拍摄主体上、下部分丢失的照片。

    〔第三实施例〕

    图14至19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4是照机机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的状态(标准摄影状态)。图15是照相机的前正视图,显示了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从而遮挡了图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的状态(全景摄影状态)。图16是处于图14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图17是处于图15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图18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视图,表示这样一种状态(全景摄影中间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从而略微遮挡图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图19是处于图18状态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纵向剖面图,显示了用于在标准/全景摄影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一个定位力的机构,为了简化图形,摄影镜头省略了。在图14至19中,与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应的标号加200来表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标准/全景状态变换操作期间产生定位力的机构和标准/全景检测开关的设置,以下说明仅与这些部分有关。弯簧215是Ω形的,两臂向里弯曲,一个臂215a可转动地安在全景装置片203的直立部分203b上的销238上,而另一个臂215b可转动地安在机身201的销239上。因此,弯簧215产生一个使臂215a和215b始终向外打开的力,并通过销238向全景装置片203施加一个单向推动力,该力根据弯簧215的转动位置(所谓“肘杆动作”)而改变。标准/全景检测开关216包括两个接触片216a和216b。当接触片216a的延伸端受到销238上的直立部分238a的压迫时,接触片216b上的凸起部分就和接触片216a相互接触,形成导电状态,从而检测是否设定了全景摄影状态。

    如果克服肘杆动作的位移力进行从标准摄影状态变换到全景摄影状态的操作,那么全景装置片202和203沿直线移动并保持相互平行,从面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当全景装置片102和103中的每一个的滑动量超过变换到全景摄影所需量的一半时,沿通过弯簧215使全景装置片203向上位移(如图16所示)的方向作用的力,将变成沿通过弯簧215使全景装置片203向下位移(如图17所示)的方向作用的力。这样,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202和203就能可靠地移动到并保持在其各自的端面与全景装置片挡块201d和201e保接接触的位置,从面遮挡了标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以形成全景影象平面。这时,通过销238上的凸出部分238a,标准/全景检测开关216的接触片216a和216b处于导电状态,如图17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全景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如图9和10所示的字样“P”34和37分别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显示出来,由此表示设定了全景摄影模式。

    如果取消全景摄影而进行相当于标准影象平面的摄影,那么类似地将在照相机外部底面上的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通过手动沿照相机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动作的位移力滑向左侧,然后,进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图14所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肘杆动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触,而全景装置片202和203也能可靠地移动并保持在全景装置片202和203保持开启的位置。因此,对应于标准摄影状态的一个合适的影象平面在就可免受障碍,该影象平面是由机身影象平面框201a形成的。标准/全景检测开关216处于非导电状态,如图16所示,并且已经设定了标准摄影状态这一事实被照相机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检测到。图9和10中的字样“P”34和37消失,表示选择了标准摄影模式(不选择全景摄影模式)。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在从标准摄影状态变换到全景摄影状态的方向上被手动地向右滑动一个小的量,那么类似于上述的情况就会发生,全景装置片202和203略微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如图18所示。这时,如图19所示,肘杆213还没有到达中性位置(死点),在这一位置肘杆213不向全景装置片203施加推动力,并且该推动力仍然作用在全景装置片203向上移动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摄影者将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移开,那么全景装置片202和203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同时,接触片216a的延伸端早就受到了销238上的突出部分238a的压迫,使得接触片216a和216b处于导电状态,并且全景装置片202和20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这一事实被电路(未示出)检测到。然后,图9和10中的字样“P”出现,向摄影者发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当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滑到这一位置时,通过标准/全景检测开关216的可动侧接触片216a的延伸端,销238上的突出部分238a仍然沿使其向后上方受压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摄影者将其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202和203能很容易地恢复到标准摄影状态。

    如果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通过手动继续滑向启动全景摄影的位置,那么全景装置片202和203到达大约各自预定行程的中间位置,并且处在对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遮挡一个相应的量的状态。这时,弯簧215到达中性位置(死点),在这个位置上,弯簧215不向全景装置片203施加推动力,如果手指从标准/全景变换外部钮210移开,则全景装置片202和203将停在上述状态。然而,由于标准/全景检测开关216的接触片216a和216b已经相互接触而处于导电状态,所以“P”字样34和37出现在后盖19的液晶显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从而通知摄影者,全景装置片202和203遮挡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线。因此,就能防止摄影者照相失败,例如,错误地进行预定在标准摄影状态下的拍摄,并得到拍摄主体上、下部分丢失的照片。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不需要肘杆和其它有关的零部件。因此,由于能直接从弯簧的形状得到肘杆动作,所以结构简单了,所需的空间也减小了。因此,第三实施例有利于实现照相机的小型化,经济效益很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在提供了遮挡装置以根据变换操作通过可伸缩地进入影象平面框和遮挡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线从而形成新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中,提供了变换装置,它在遮光装置从最大缩回位置到是大前进位置的前一半行程的某一点变换其状态,还提供了显示装置以根据变换装置的状态提供直观显示。因此,即使全景装置片中途停止而遮挡了影象平面部分发中的部分光线,也能向摄影者发出警告。

    此外,在一种通过弯簧机构向遮光装置施加了一个推动力的结构中,提供了一个变换装置,它在遮光装置从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由于弯簧机构而使推动力反向的位置的过程中的某一点变换其状态。因此,即使由于弯簧机构而使推动力不起作用,并且遮光装置在死点停止,也能显示一个警告,指出影象平面部分中的光线被遮挡。因此,就能大大减小摄影者错误地进行预定的标准摄影状态下的拍摄,并得到拍摄主体上、下部分丢失的照片的可能性。

    〔第四实施例〕

    图20和21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20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图21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从而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在图20和21中,与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应的标号加300来表示。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机身301有一个弧形的转动限位导槽301b,用来使全景装置片302平行于全景装置片303移动,而且全景装置片302有一个与转动限位导槽301b配合的全景装置片导销302a。换句话说,相应的导槽和导销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而其它的零部件与用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相同。

    实现从标准影象平面框到全景影象平面框的变换的操作和从全景影象平面框到标准影象平面框的变换的操作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所作的说明相同,故这里不再予以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景装置机构也可以被做成一个单元。在这种结构中,基板(未示出)安装在机身301和全景装置片302和303之间,并且在基板上形成转动限位导槽301b,全景装置片导销301c,全景装置片挡块301d和301e,全景装置杆导销301f和其它有关的零部件。在所需的零部件安装到基板上之后,再将基板固定在机身301上。

    〔第五实施例〕

    图22和23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22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缩回。图23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从而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在图22和23中,所示实施例包括机身401,机身影象平面框401a,设在机身401上的全景装置片导销401b,以及设在机身401上的全景装置片挡块401d和401e。

    所示实施例还包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全景装置片402和403,这两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门片一样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构成,并且能够沿着机身401的端面沿垂直于摄影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前后移动。每个全景装置片402和403的结构都与结合上述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的第二实施例(图31至33)所说明的相同。更具体地说,全景装置片402具有与全景装置片导销401b相配合的导槽402a,因此,全景装置片402能平行于全景装置片403沿垂直于摄影透镜的光轴的方向移动。轴406固定在全景装置片402上,并有一个薄的凸缘,从而使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04的转动力可以经轴406传给全景装置片402。全景装置片403构造简单,所以不需要连接机构就能前后移动,并从正前方看它还是L形的,其相邻部分通过销集中固定在标准/全景变换钮409上。

    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04同样由簿板构成,能够绕轴405转动。轴406与形成在臂404a的延伸端上的槽404c转动配合,而具有薄凸缘的轴407与形成的臂404b的延伸端上的槽404d转动配合。连接杆408由薄板制成,并且整合地固定在标准/全景变换钮409上。在连接杆408的上端部设有轴407,在连接杆408的下端部设有定位簧408a。当连接杆408滑向其上部位置或下部位置时,定位簧408a牢牢地将连接杆408固定在该位置上。连接杆408的作用是将标准/全景变换钮409的滑动量传给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04。作用于定位簧408a的一个定位突出部分401f设在机身401上。

    引导壁410从机身401向外突出,并沿全景装置片402的突出的直端面402b延伸,全景装置片402上有导槽402a,在引导壁410和直端面402b之间形成一条很窄的缝隙。在引导壁410和直端面402b近似接触的同时,引导全景装置片402做上下直线运动。

    引导壁411和412从机身401向外突出,并分别沿全景装置片402的直端面402c和402d延伸,在引导壁411和直端面402c之间和引导壁412和直端面402d之间形成有很窄的缝隙。在引导壁411和412与直端面402c和402d近似接触的同时,引导全景装置片402做上下直线运动。

    虽然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相机的中心部分的纵向剖面图被省略了,但是标准/全景影象平面变换机构和变焦镜和构成摄影镜头的其它有关部件之间的关系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所做的说明相同。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要进行全景摄影,则打开后盖,并在装入胶卷之前,用手向上滑动标准/全景变换钮409。这样,固定在标准/全景变换钮409上的全景装置片403和连接杆408便一起沿机身401的端面滑动。

    然后,全景装置片403将标准影象平面框下部的光线遮挡。同时,通过轴407与连接杆408连在一起的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04绕轴405顺时针转动,与轴406连在一起的全景装置片402平行于全景装置片403地沿机身401的端面直线下移。这样,全景装置片402将标准影象平面框上部的光线遮挡。在上述操作中,在直线运动期间和之后,全景装置片402由三个引导壁410、411和412引导,因此,全景装置片402能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于是,全景装置片402和403在它们各自的端面与全景装置片挡块401d和401e保持接触的位置停下来,如图23所示,从而遮住了标准影象平面框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线,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如果取消全景摄影而进行相当于标准摄影状态的摄影,那么在装入胶卷之前,用手将标准/全景变换钮409向下滑动,从而得到图22所示状态。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直线运动期间和之后,全景装置片402由三个引导壁410、411和412引导,因此,全景装置片402也能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使在标准摄影状态,全景装置片402也不会产生位置晃动,这样就能防止全景装置片402遮挡摄影透镜的光路的边缘部分。

    根据上述第一和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型的照相机,它包括位于在机身中形成的影象平面框附近的全景装置片,这些全景装置片通过沿垂直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相对直线移动并遮挡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线,形成一个全景影象平面框。在这种改型的照相机中,一个全景装置片导杆和全景装置片相连,以通过无槽转动配合部分使全景装置片移动(这里所说的槽是指诸如上述日本专利申请No.Hei    4-3186中提出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槽),并且还引导全景装置片移动,一个引导销与转动限位导孔配合,该孔具有对应于全景装置片运动轨迹的形状。因此,利用所说的简单构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机体积(使照相机体积保持很小)的情况下,就能防止全景装置片在全景装置片处于标准摄影状态或进行框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位置晃动。引外,且还可防止由于活动时引起的位置晃动而造成的照相机工作可靠性和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延长了照相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第五实施例,提供了多个引导部件,它们与全景装置片接触,引导全景装置片移动。因此,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利用所说的简单构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机体积(使照相机体积保持很小)的情况下,就能防止全景装置片在全景装置片处于标准摄影状态或进行框变换操作期间产生位置晃动。此外,还可能防止由于活动时引起的位置晃动而造成的照相机工作可靠性和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延长了照相机的使用寿命。

    〔第六实施例〕

    图24和25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24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标准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从摄影透镜的光程中缩回。图25是照相机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前正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全景摄影状态),其中全景装置片已经进入摄影透镜的光程,从而遮挡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线。

    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在图24和25中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那些与图22和23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第六实施例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地方仅在于标准/全景变换的手动操作部分,因此以下只说明这一部分。全景装置片驱动杆404除了具有臂404a和404b之外,还有臂404e。臂404e在机身401的上方向照相机的后侧弯曲,标准/全景变换钮413固定在臂404e的弯曲部分的延伸端上。其它部分基本上与第五实施例相同。

    在一至六的每个实施例中,全景影象平面框都由两个全景装置片构成,但是全景装置片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例如,全景影象平面框可以由单片全景装置片构成。

    在以上对一至六的每个实施例的描述中,参照的是可以在全景影象平面框和标准影象平面框之间进行变换的照相机。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诸如可进行其它类型的影象变换的照相机的光学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遮光装置是由相对位置不变的轴来支撑的,并且提供了一根杆,用来使遮光装置沿垂直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作直线运动。还提供了其形状对应于遮光装置的运动轨迹的引导凸轮槽和与引导凸轮相配合的导销,遮光装置上有引导凸轮槽和导销中的一种部件,而另一种部件安装在固定部件上。遮光装置的移动由形状对应于遮光装置运动轨迹的引导凸轮槽和与引导凸轮相配合的导销来引导。

    还提供了另一种结构,它包括一根杆,用于支撑遮光装置,以使其沿垂直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并且还包括多个引导部件,用来引导一个遮光装置做直线运动。遮光装置的移动是由多个引导部件引导的。

    因此,利用所说的简单构造,在不增加照相机体积的情况下,当全景装置片处于标准摄影状态或进行框变换操作期间,能防止全景装置片产生位置晃动。此外,还能防止由于活动时引起的位置晃动而造成的照相机工作可靠性和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延长的照相机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每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具有可变换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其中至少有两个遮光装置,它们支撑的方式是使其能够可缩回地进入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以遮挡部分摄影光通量,从而变换影象平面框。在该照相机中,提供了一根杆,用来使至少两个遮光部件移动,并且在杆上有至少两个操作部分,用来直接驱动至少两个遮光部件。因此,能提供一种影象平面框变换机构,它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有利于实现照相机的小型化。此外,还能减少影象平面框变换机构连接部分的数目,从而提高的照相机的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并延长了使用寿命。

    此外,自然也提高了装配效率,减少了工序,降低了不合格率。因此可以降低零部件成本和生产成本,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可变换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pdf(8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可以形成不同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机,包括:能在摄影光路中移动并遮挡部分光线的遮光部件;向遮光部件加力的加荷部件,当遮光部件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所加的力反向;在遮光部件从相对于摄影光路最大缩回位置移动到力反向位置的过程中,在某一点变换其状态的变换部分;根据变换部件的状态显示遮光部件形成了哪种影象平面框的显示部件。当遮光部件形成了不正确影象平面框的某个位置停止,照相机便发出警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