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87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31 CN 104248726 A (21)申请号 201410501505.6 (22)申请日 2014.09.27 A61K 36/899(2006.01) A61P 17/00(2006.01) (71)申请人 姜成玲 地址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路 75 号内 12 号 (72)发明人 姜成玲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治疗雀斑的药物, 尤其涉及一种 以植物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雀斑的中药。其 特征在于 : 桑白皮 2-9 克, 杏仁 2-9 克。
2、, 大青叶 5-15 克, 生地 5-15 克, 丹皮 5-15 克, 牛蒡子 2-9 克, 赤芍 5-15 克, 淡竹叶 2-9 克, 通草 3-6 克, 蝉 蜕 3-6 克, 灯心草 3-6 克, 白芷 3-6 克, 白附子 3-6 克。 发明中药的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 其 配置简单, 药源广、 成本低。该中药的药效协同作 用, 具有健脾补肺, 益胃补肾, 清热利湿, 凉血活血 祛瘀, 解毒透疹, 通络经脉等功效, 药效等功效, 对 治疗雀斑有显著效果。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
3、书1页 说明书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8726 A CN 104248726 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 : 桑白皮 2-9 克, 杏仁 2-9克, 大青叶5-15克, 生地5-15克, 丹皮5-15克, 牛蒡子2-9克, 赤芍5-15克, 淡竹叶2-9 克, 通草 3-6 克, 蝉蜕 3-6 克, 灯心草 3-6 克, 白芷 3-6 克, 白附子 3-6 克。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雀斑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 : 桑白 皮 9 克, 杏仁 9 克, 大青叶 15 克, 生地 15 克。
4、, 丹皮 15 克, 牛蒡子 9 克, 赤芍 15 克, 淡竹叶 9 克, 通草 6 克, 蝉蜕 6 克, 灯心草 6 克, 白芷 6 克, 白附子 6 克。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雀斑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 : 桑白 皮 5 克, 杏仁 5 克, 大青叶 10 克, 生地 10 克, 丹皮 10 克, 牛蒡子 6 克, 赤芍 10 克, 淡竹叶 6 克, 通草 5 克, 蝉蜕 5 克, 灯心草 5 克, 白芷 5 克, 白附子 4 克。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雀斑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 : 桑白 皮 3 克, 杏仁 3 克,。
5、 大青叶 6 克, 生地 6 克, 丹皮 6 克, 牛蒡子 7 克, 赤芍 5 克, 淡竹叶 3 克, 通 草 3 克, 蝉蜕 3 克, 灯心草 3 克, 白芷 3 克, 白附子 3 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48726 A 2 1/4 页 3 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治疗雀斑的药物, 尤其涉及一种以植物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雀斑 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 雀班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点状黄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以面部及其他暴露区的 点状黄褐色色斑境界清楚、 日晒加重为主要临床特征。年幼发病, 青春期加重, 女性多于男 性, 中医亦名 “雀斑” 。雀斑为。
6、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雀斑皮肤黑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 活性增加, 在日光、 X 线、 紫外钱的照射后, 产生大量的黑色素, 形成雀班, 由于长波紫外线的 光氧化作用, 黑色素的颜色可迅速加深。 故日晒后或长时间室内荧光灯照明后, 雀班颜色更 深更明显。 经脉不通, 导致瘀血内停, 阻滞不畅, 心血不能到达皮肤颜面营养肌肤, 而皮肤中 的代谢垃圾、 有害物和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 逐渐沉积形成雀斑, 雀斑是一种顽固性色素皮肤病, 很多祛斑方法只能将其淡化, 有的也能把雀斑祛掉, 但没有 多久就会复发。雀斑除有碍美容以外, 并无任何主观感觉或其它影响 ; 目前, 雀斑只能是靠外。
7、用产品来达到减轻和祛除的目的, 比如祛斑化妆品和医疗手术 治疗等。祛斑化妆品多含有违禁化学药品, 如 : 氢醌、 漂白剂、 铅汞、 脱皮剂等, 短时间有效, 但对雀斑只起淡化效果, 治标不治本, 长期使用有害皮肤 ; 医疗手术祛除有一定的风险, 容 易损伤皮肤, 一般不经常使用。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雀斑的技术不足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制方便、 药源 广、 成本低、 疗效显著、 作用可靠的治疗雀斑的中药。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治疗雀斑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 : 桑白皮 2-9 克, 杏仁 2-9 克, 大青。
8、叶 5-15 克, 生地 5-15 克, 丹皮 5-15 克, 牛蒡子 2-9 克, 赤芍 5-15 克, 淡竹叶 2-9 克, 通草 3-6 克, 蝉蜕 3-6 克, 灯心草 3-6 克, 白芷 3-6 克, 白附子 3-6 克。 0005 药理作用 桑白皮 : 味甘, 微苦。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喘痰, 水饮停肺, 胀满喘急, 水肿, 脚气, 小便不利等症。 桑白皮抗菌抗炎, 能抑制络氨酸酶, 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 0006 杏仁 : 味苦, 性微温, 有小毒。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能促进皮肤微循环, 美白皮肤, 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分解产生的苯甲醛静安息香缩合酶作用生成安。
9、息香, 安息香具有镇痛作 用。杏仁还有美容功效, 能促进皮肤微循环, 美白皮肤, 使皮肤红润光泽。 0007 大青叶 : 味苦, 性寒, 无毒。入肝、 心、 胃经。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斑消斑的功 能。主治温病发热 ; 发斑发疹等。大青叶有抗炎作用, 并增强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0008 生地 : 味甘, 性寒。归心, 肝, 肾经。具有清热凉血, 益阴生津, 破瘀生新的功效, 可 说 明 书 CN 104248726 A 3 2/4 页 4 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 血热毒盛, 斑疹紫黑等。李时珍对其评价为 “服之百日面如桃花, 三年轻身不老” 。生地对多种真菌。
10、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能够抵抗真菌感染, 再利用生地的滋 阴凉血化瘀, 对治疗雀斑有效果。 0009 丹皮 : 味苦, 性微寒。归心、 肝、 肾、 肺经。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主治温热病热入血 分, 发斑等。 本草纲目 云 :“滋阴降火, 解斑毒, 利咽喉, 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 相火, 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 赤花者利, 白花者补, 人亦罕悟, 宜分别之。 ” 丹皮中所含的牡丹 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 0010 牛蒡子 : 味辛、 苦, 性寒, 无毒。归肺, 胃经。具有疏散风热, 宣肺透诊, 消肿解毒, 滋 阴补肾, 祛湿健脾的功效, 治斑诊不透, 风疹作痒, 痈肿疮毒, 。
11、风热咳嗽, 咽喉肿痛等症。 本 草纲目 称其 “通十二经脉, 洗五脏恶气” ,“久服轻身耐老” 。 0011 赤芍 : 味苦, 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散淤止痛。用于温毒发斑, 吐 血衄血, 肝郁胁痛等。 赤芍含有的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 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 力, 能明显抑制硫酸亚铁和维生素 C 等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 可保护线粒 体结构和功能的正常, 再利用赤芍的活血化瘀, 舒肝排毒, 从内调节, 帮助消弭雀斑形成根 源。 0012 淡竹叶 : 味甘、 淡, 性寒。归心、 肺、 胃、 膀胱经。清热除烦, 解毒利尿。用于热病烦 渴, 小便赤涩淋痛, 口舌。
12、生疮等。竹叶所含的功能性因子主要是 : 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 氨基 酸、 锰、 锌等微量元素。这些有效成分能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 ; 诱导生物体内部的抗氧化 酶系的活性 ; 抑菌抗菌, 消炎抗病毒, 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力, 增强机体的抗应激和抗疲劳能 力 ; 提高记忆能力, 延缓衰老的进程等。 0013 通草 : 味甘、 淡, 性微寒。归肺、 胃、 肾、 膀胱经。清热利水, 下乳通窍。主治小便不 利, 诸淋涩痛, 水肿等。通草与其他中药配伍, 帮助排毒美白。 0014 蝉蜕 : 味甘, 性寒, 无毒。归肺、 肝经。散风除热, 利咽透疹, 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 冒, 咽痛, 音哑, 麻疹不透, 。
13、风疹瘙痒, 破伤风等。 0015 灯心草 : 味甘、 淡, 性微寒。归心、 肺、 小肠、 膀胱经。利水通淋, 清心降火。治淋病, 水肿, 小便不利, 湿热黄疸, 心烦不寐, 小儿夜啼, 喉痹, 创伤等。 0016 白芷 : 味辛, 性温。归肺、 胃经。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治头 痛, 眉棱骨痛, 痈疽疮疡, 皮肤燥痒, 疥癣等。 白芷有抗菌抗炎作用, 且白芷的抗辐射作用, 对 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白芷可改善人体微循环, 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 堆积, 去除面部色斑瘢痕,神农本草经 指出白芷 : 长肌肤。润泽颜色, 可作面脂。 0017 白附子 : 味。
14、辛、 甘, 性温, 有毒。归胃、 肝经。祛风痰, 通经络, 镇痉止痛, 散结解毒。 用于中风痰壅,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破伤风, 头痛, 风湿痹痛, 肢体麻木, 瘰疬结核, 阴疽肿 毒辣, 毒蛇咬伤等。白附子与白芷等中药相配伍, 对消除皮肤斑点, 消除皮肤痘痘痕迹有立 竿见影的效果, 有效祛斑美白。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药的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 其配置简单, 药源广、 成本低。该中药药效的协同作用, 具有健脾补肺, 益胃补肾, 清热利湿, 凉血活血祛 瘀, 解毒透疹, 通络经脉等功效, 对治疗雀斑有显著效果。 0019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5、 0020 选择 100 例雀斑患者为例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 说 明 书 CN 104248726 A 4 3/4 页 5 0021 一般资料 : 患者共 100 例, 治疗组 50 例, 男 2 例, 女 48 例, 平均年龄 34 周岁, 患病时间 1 个月 -18 年 ; 对照组 50 例, 男 1 例, 女 49 例, 平均年龄 33.2 周岁, 患病时间 1 个月 -17.8 年。两组病 情轻重程度、 性别、 年龄、 病程等分布均衡, 具有可比性。 0022 治疗方法 : 治疗组, 服用本发明中药,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早晚饭后服用,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 对 照组服用天然维生素。
16、 E 胶丸, 1 粒 / 次, 3 次 / 天,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0023 连续观察 3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002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 面色红润有光泽, 雀斑明显减轻或消失 ; 显效 : 面色稍显红润, 面部雀斑减轻 ; 有效 : 面部雀斑减轻 ; 无效 : 各指标无改变或有加重趋势。 0025 治疗结果 治疗组 50 例雀斑皮肤患者服用治疗雀斑的中药, 一个月后有 13 位患者的雀斑颜色变 淡, 有效率为 26%, 二个月后 33 位患者雀斑颜色变淡明显, 有效率为 92%, 三个月后, 30 位患 者雀斑消失, 无效率为 4%, 一年后随访康复患者, 无复发。 0026 治。
17、疗结果中均无不良反应。 0027 病例如下 吴某, 女, 33岁, 面部大面积布满雀斑十年之久。 服用本发明中药1个月之后, 雀斑开始 减淡, 继续服用至 5 个月, 面部雀斑完全消失, 皮肤红润光泽。 0028 张某, 女, 45 岁, 自生完孩子之后面部开始有雀斑, 时至今日, 雀斑遍布脸部。经服 用本发明中药 2 个月后, 雀斑明显淡化, 几近消失, 继续巩固服用 3 个月, 雀斑完全消失, 未 见复发。 0029 郭某, 女, 36 岁, 已患雀斑三年多, 做过很多美容保养, 用过许多祛斑产品, 但投资 大, 治标不治本, 效果不理想。后服用本发明中药 1 个月后, 面色红润, 雀斑明。
18、显减少, 继续 巩固疗效 2 个月, 雀斑全消。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31 实施例 1 称取桑白皮 9 克, 杏仁 9 克, 大青叶 15 克, 生地 15 克, 丹皮 15 克, 牛蒡子 9 克, 赤芍 15 克, 淡竹叶 9 克, 通草 6 克, 蝉蜕 6 克, 灯心草 6 克, 白芷 6 克, 白附子 6 克。按照常规方法制 成中药汤剂。 说 明 书 CN 104248726 A 5 4/4 页 6 0032 实施例 2 优选称取桑白皮 5 克, 杏仁 5 克, 大青叶 10 克, 生地 10 克, 丹皮 10 。
19、克, 牛蒡子 6 克, 赤 芍 10 克, 淡竹叶 6 克, 通草 5 克, 蝉蜕 5 克, 灯心草 5 克, 白芷 5 克, 白附子 4 克。按照常规 方法制成中药汤剂。 0033 实施例 3 进一步优选称取桑白皮 3 克, 杏仁 3 克, 大青叶 6 克, 生地 6 克, 丹皮 6 克, 牛蒡子 7 克, 赤芍 5 克, 淡竹叶 3 克, 通草 3 克, 蝉蜕 3 克, 灯心草 3 克, 白芷 3 克, 白附子 3 克。按照常规 方法制成中药汤剂。 0034 先将药物用水洗净后, 用冷水浸泡 15-20 分钟, 然后将药物放在砂锅、 陶瓷或者瓦 罐之类的器皿里 (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 , 加水至没过药面 5 厘米左右, 进行第一次煎煮, 用 大火煮沸后, 改用小火煎煮 20-30 分钟就好, 将药汤倒在器皿里, 再煎第二遍, 煎煮第二遍 的方法同第一遍一样, 只是煮沸后用小火煎煮 15-20 分钟即可。煎完以后, 两次煎煮去渣取 汁 300-400ml。 0035 用法 : 一天一剂, 水煎服, 患者一天可分两次服用, 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 可以少 量多次的分服。 说 明 书 CN 104248726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