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报警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报警装置,其在人接触或靠近时被启动。
已知的小型的报警装置,例如在美国专利4,348,662号和4,168,495号中所描述的,在旅行中被置于或挂在旅店房间的门把手上,并当检测到人体接触或靠近门把手时被启动。
该传统的报警装置仅提供了一种当检测到人体接触或靠近门把手时发出报警声的报警特征。
对于旅行,希望携带尽可能小的行李以便于行李的管理及降低丢失行李的风险。因此,仅为在夜间监视房门而带一个报警装置是不合适的。
在海外旅行中,对金钱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旅行者对他们正在旅行的国家的货币是不熟悉地,且许多旅行者在想象出由不熟悉的货币表示的价格的实际价值时会遇到困难。因此,许多旅行者通过将其正在旅行的国家的价格如旅店收费等折合成他们自己国家的货币单位来考虑这些价格的高低。对于这些旅行者,一个便于携带的小型电子计算器即成为必需品。
另一方面,这就意谓着为了旅行需要携带两样分开的装置:一个小型电子计算器和一个小型报警装置。
该小型报警装置需要一个具有一个供门把手插入的孔的钩挂件,因此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做得较大,这使其不便于携带。
一个大的钩挂件从该装置本体上突伸出来,使便携性变坏。
另外,当安被装入一件行李时,它可能挂到行李中的其它物品上。
传统的小型报警装置仅通过开关位置指示出春是否被设置为产生报警的开状态以及报警声的音量。因此,其具有不易确认设置的状态及易于看错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报警装置,其除了报警功能外还可以完成其它旅行所需要的功能,且很便于旅行时携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报警装置,其使得用于报警功能的各种设置可容易地确认。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的报警装置,其设有突伸的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便携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报警装置,包括:外壳装置;报警装置,安装在该外壳装置中,用于在检测到人体接触或靠近时发出报警声;数据处理装置,安装在外壳装置中,用于处理数据;以及电光显示装置,安装在外壳装置上,用于显示由数据处理装置处理的数据及关于报警装置的工作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警告人体接触或接近的小型报警装置包括诸如计算器的数据处理装置及用于显示由数据处理装置处理的数据及关于报警装置的工作的信息的显示装置。因而,不再需要为旅行而携带诸如电子计算器的另一单独的装置,得以使行李量减少。另外,关于报警特征的信息可被清楚地显示,易于确认。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优点将从以下的详细说明中看出或通过实践本发明而领会到。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可由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装置及组合认识和获得。
结合附图,从以下详细说明中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小型报警装置的电路方框图;
图2是图1的报警装置的一个外部视图;
图3是图2的报警装置在其盖合上时的外部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报警装置中各种键操作及由键操作设置的模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当图1的报警装置被设为一门把手报警模式时状态转换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报警装置的非检测状态中段显示状态转换的图;
图7是说明图1的报警装置的总体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在图7中的门把手报警模式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小型报警装置的平面视图;
图10A是图9的报警装置在其钩挂件折入装置本体时的前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报警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0C是图10A的报警装置的后平面视图;
图11是与图10C类似的视图且显示了挂件在其伸出位置;
图12A是沿图10C的线A-A’的音视图;
图12B是沿图10C的线B-B’的剖视图;
图13C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变形;
图14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变形。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小型报警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
下面将参照图1至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小型报警装置100的电路方框图。该第一实施例的报警装置100具有一个监视其它人通过门等侵入的门把手报警模式,作为一正常模式之外的附加模式。
该正常模式包括一个在其中可执行包括货币换算的各种计算的CAL(计算器)模式,一个在其中显示时间的计时模式,一个在其中在设定的时间发出报警声的闹钟模式,以及一个在其中可立即发出大音量声音的简单的蜂鸣器模式。
如图1所示,该报警装置包括:一控制整个装置的CPU(中央处理单元)101;一包括一个LCD(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部分102;一报警部分103,其如CPPU101指示地生成一报警声;一检测器部分104,其由一导电材料制成且用于将装置体挂在门把手上供使用;一人体检测器105,其检测人体接触或靠近门把手及振动;一键盘部分106,具有后面将描述的各种键;一振荡器电路107,用于生成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一分频器电路108,其以预定的比率分割该时钟信号的频率;一计时电路109 ,其计数来自分频器108的时钟脉冲以由此进行一计时操作;一ROM(只读存储器)110,其存储各种控制程序等;以及一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11,其具有各种内部寄存器且主要用作一工作区。
图2是报警装置100的一个外部视图。如图所示,在外壳201上设置有:一数字键区202,包括一个十进制小数点键和一个等号键;一用于设定传感器对人体的敏感度的旋钮SWA;一用于在该正常模式及门把手报警模式之间切模的滑动开关SWB;用于设置报警声的音量的键SW1和SW2;一“外国”键SW3,其在该门把手报警模戒用来使一大音量的声音停止,而在CAL模式中用来进行在两国货币之间的货币换算;一个键SW4,其可立即开始一大音量的报警;一用于设置CAL模式的CAL(计算器)键SW5;一“计时/报警”键SW6,其用来切换计时模式和报警模式;一“本国”键SW7,其用来进行在CAL模式中预设的两个国家间的货币换算;
在该外壳201的边缘部分可打开地安装有一个盖203,其具有开口204和205且当被合上时整体地盖住外壳201。
图3是报警装置100在其盖203合上时的外部视图。如所示,当盖203被合上时,显示部分102从开口204中露出,而键SW4从开口205中露出。因此,在此状态,只有键SW4可被操作以在该简单的报警蜂鸣器模式中启动大音量的声音的发出,但由于有了盖203,“外国”键SW3不能被操作。这样,一旦该防盗蜂鸣器发出声响,使用者之外的人不能容易地停止它。另外,为了使该防盗蜂鸣器发声,必须通过盖203上的开口205操作键SW4,这将降低在任何正常模式下因错误弄响该蜂鸣器的可能性。
挂钩301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且用作用于将该报警装置100挂在一门把手上的部件。该挂钩301对应于图1的检测器104。也就是说,该挂钩301不仅用作一个用于将报警装置挂在门把手上的部件,而且用作一个用于检测人体接触或靠近该门把手的探针。
如图3所示,该挂钩103在其顶部设有一个凸起部分,其将有助于将该报警装置稳定地挂在门把手上。
另外,虽然未示出,该挂钩是以枢轴的方式安装在外壳201的上部的,故而其在不用时可以折入到该外壳的后面。这使得该报警装置不会变大,改善了其便携性。
下面将参照图4、5和6描述如此构成的报警装置的工作的主要过程。
如以前描述的,该报警装置100具有两种模式类型:正常模式和门把手报警模式(附加模式),在后一模式中该报警装置在检测到人体时发声。该正常模式分为计时模式、CAL模式及定时报警模式。
图4是用于说明各种键操作与相应模式的关系的图。在图4中,装置在检测到人体时发声。该正常模式分为计时模式、CAL模式及定时报警模式。
图4是用于说明各种键操作与相应模式的关系的图。在图4中,DP1、DP2、DP3及DP4分别示出了在CAL模式、在计时模式、在定时报警模式及在门把手报警模式中在显示部分102上的一个示例性显示。
该计时模式及该定时报警模式是如此设定的,即当每次计时/报警键SW6被操作时,即从计时模式变为定时报警模式或从定时报警模式变为计时模式。
该定时报警模式是设定该报警装置发声及设定其发声时间的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时间的设定是通过操作数字键区202中的键进行的,而设置报警装置发声是通过操作F1键进行的。在DP3显示例中,显示在右上方的一个图形告诉使用者该报警装置已被设定为发声。该图形通过再次操作F1键即消失。在此例中,该报警装置设为早晨7点发声。
当在计时模式或定时报警模式中操作CAL键SW5时,即切换至如图4中的DP1所示的CAL模式。在CAL模式中,CPU101根据使用者在数字键区202上及键F1至F4上的操作执行计算处理且在显示部分102上显示结果。
在CAL模式中,在从数字键输入数字数据时,当操作“外国”键SW5时,该数字数据被一个预先输入的预定数字数据乘或当操作“本国”键SW7时,该数字数据被该预定数字数据除,由此可进行在两国之间的货币换算。例如,假设用于日元与美元的换算比率97已被预先输入,当在输入了美元为单位的数字数据后操作“外国”键SW5时,转换为日元的数字数据将被显示。另一方面,当在输入了以日元为单位的数字数据之后操作“本国”键SW7时,转换为美元的数字数据将被显示。
在正常模式中,当滑动开关SWB被从“正常”位置移至“开”位置时,即完成了从正常模式至门把手报警模式的切换。此时,CPU101在显示部分的左上方显示一个告诉使用者已设定了门把手报警模式的图形(门把手报警图形),如显示例DP4所示。
图5是用于说明在该门把手报警模式中的状态转换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了门把手报警模式之后,该报警装置立刻被置为灵敏度设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只有该门把手报警图形被显示,如显示例DP4所示的。进行该灵敏度设置是为了恰当地调节传感器的灵敏度及确认在该灵敏度下工作,这是因为门和门把手的电气性能及振动特性因类型不同而不同。图2中的用于调节传感器灵敏度的该旋钮SWA在被顺时针调节时提高灵敏度而在逆时针调节时降低灵敏度。
当检测到该旋钮SWA被使用者操作时,CPU101相应地设置人体检测器105的电阻为一个新的值。当使用者通过操作键SW1或SW2设置一个报警声音量时,即,当结束灵敏度的设置之后输入关于报警声的数据时,CPU101做出一个从灵敏度设置状态到非检测状态的转换,在其中在一预定时间期内没有人体检测操作被执行。DP5示出了在非检测状态中的一个显示例。在该显示例DP5中,在顶部一条线上显示的条的长度表示所设置的音量(在此例音量设为大),而在那些条的下面的一条线上显示的总共8个段表示该非检测状态的持续时间现在开始了。
图6是用于说明表示非检测状态持续时间的剩余量的段的显示状态变化的图。
如图6所示,当作为操作键SW2的结果从灵敏度设置状态到非检测状态的转换发生起,开始都被点亮的8个段随着时间顺次地熄灭。当所有的段都熄灭时,即做出从非检测状态向检测状态的转换,后者中当检测到人体时报警装置即发声。在本实施例中,在各段熄灭及其下一段熄灭之间的时间间隔设为两秒。因此,CPU101在转换至非检测状态后每两秒钟熄灭一段,在转换到非检测状态后16秒钟后进行从非检测状态到检测状态的转换。
进入到检测状态后,CPU101将显示从图5的显示例DP5改变为显示例DP6,使得当前时间被显示。在示于图6的显示例DP6中,该定时报警图形被显示,表示在门把手报警模式被设定之前已设定了定时报警模式。
这样,根据该第一实施例,关于报警的设置,包括防盗报警声音量及是否设置了门把手报警模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102上,这有助于使用者容易地了解到这些情况。
另外,该第一实施例还设计了在检测状态之前先进入非检测状态,以在使用者将该报警装置挂在一门把手并离开它之前不会发出报警声,从而防止不希望的报警声打扰他人。另外,由于该非检测状态的持续期的剩余量被以使用者可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用者可方便地将该报警装置挂在一门把手上。
一旦该门把手报警模式被设定,当将滑动开关SWB从ON位置移动到正常位置时,则该模式被解除,切换至计时模式。当该滑动开关SWB被置于正常位置时,CPU101则将显示DP6改变至DP7。
当检测到键SW4被操作时,CPU101立即向报警部分103提供一个大音量报警声发出起始信号“b”。虽然未具体示出,该报警部分103设有一个控制电路、一个放大器、一个扬声器等,当从CPU101接收到信号“b”时立即发出一大音量的报警声。该报警声的发出持续地进行,直到从CPU101收到一报警声停止信号“e”为止。
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小型报警装置100是以电池供电的,其具有用于检测电池的报警声指示特性。根据该特性,当在门把手报警模式之外的模式中操作键SW1或SW2时,CPU101使得以分配给该被操作的键的音量发出一报警声。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具体描述该报警装置的工作过程。
图7是显示本实施例的该小型报警装置的总体处理操作的流程图。其中的M、N、A及FA指代RAM111的内部寄存器。该M寄存器存储着用于门把手报警模式或正常模式的数字值。该N寄存器当N=0、N=1、N=2时分别限定正常模式中的计时模式、定时报警模式及CAL模式。该A寄存器在A=0、A=1、A=2及A=3时分别限定门把手报警模式中的灵敏度设置状态、非检测状态、人体检测状态及报警声发出状态。该FA寄存器存储着表示该防盗蜂鸣器是否正在发声的一个数值。
首先,CPU101将0置入M寄存器以初始化该正常模式(S701)。接着,判断该滑动开关SWB是否被接通,即是否该滑动开关SWB被置于“开”位置(S702)。如果判定该开关SWB被置为“开”位置,则1被置入M寄存器以设定门把手报警模式(S703)。接着0被置入A寄存器以设定灵敏度设置状态(S704),后面将详细描述的一门把手报警处理被执行(S705),且处理返回至步骤S702。
如果在步骤S702判定滑动开关SWB未被置于“开”位置,换句话说,如果该开关被置于“正常”位置,则判断CAL键SW5是否被操作(S706)。如果判定CAL键被操作,则判断N寄存器的值是0还是1,即,判断现在是否设置了定时报警模式或计时模式(S707)。如果N寄存器的值是0或1,则2被置入N寄存器以切换至CAL模式(S708)。然后,处理进至步骤S709。另一方面,如果在框S707判定N寄存器的值即非0也非1,则处理进至步骤S709。
在步骤S709,判断F A寄存器的值是否为1,即,是否防盗蜂鸣器现在正在发声。如果该FA寄存器的值不是1,则判断N寄存器的值是否为0,即,是否现在设置了计时模式(S710)。如果N=0,即,现在设置了计时模式,则执行计时模式处理以从RAM111中的一内部寄存器中读取当前时间显示在显示部分102上(S711)。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702。
如果在步骤S709判定FA寄存器的值为1,即,该防盗蜂鸣器正在发声,则判断从该蜂鸣器开始发声起3分钟是否已经过去(S172)。如果3分钟尚未过去,则处理去步骤S710。另一方面,如果3分钟已经过去了,则一报警声停止信号“e”被送至报警部分103,从而停止大音量的报警声(S713)。接着,0被置入FA寄存器(S714),且处理进至一步骤S710。
如果在步骤S710判定N寄存器的值不是0(计时模式),则判断N寄存器的值是否为1(定时报警模式)(S715)。如果N寄存器的值为1,则执行一定时报警模式处理以设定报警装置发声的时间(S716)。然后,处理反回至步骤S702。
如果在步骤S715判定N寄存器的值不是1,换言之,设置了CAL模式(N=2),则根据对数字键区202、F1至F4键、“外国”键SW3及“本国”键SW7的操作执行包括货币换算在内的计算器模式处理(S717)。接着,处理返回至步骤S702。
如果定时报警被设置在有效(ON)状态,则在步骤S716执行该定时报警模式,从而在步骤S705的门把手报警模式处理、步骤S711的计时模式处理和步骤S717的计算器模式处理以及定时报警模式处理中的每个中执行一检测当前时间是否已达到预定的报警时间的一致性检测处理。当检测到一致时,则执行一个报警发生处理以发出一报警声。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06判定CAL键SW5未被操作,则判断计时/报警键SW6是否被操作(S718)。如果判定计时/报警键SW6被操作,则判断N寄存器的值是否为0,即,是否现在设置了计时模式(S719)。
如果N寄存器的值为0,则1被置入N寄存器以切换至定时报警模式(S720)。接着,处理进至步骤S709。
如果在步骤S719N寄存器的值不为0,这对应于计时/报警键SW6在N寄存器的值为1的定时报警模式或N=2的CAL模式中被操作的情况。在该情况中,0被置入N寄存器以切换至计时模式(S721)。接着,处理去至步骤S709。
如果在步骤S718判定计时/报警键未被操作,则判断键SW4是否被操作(S722)。如果判定键SW4被操作,则大音量报警声发生起始信号“b”被送至报警部分103,从而开始发出一大音量的报警声(S723)。然后,1被置入FA寄存器以记录该大音量报警声正在被发出(S724)。之后,处理去至步骤S709。
如果在步骤S722判定键SW4未被操作,则判断“外国”键SW3是否被操作(S725)。如果“外国”键SW3被操作,则判断F A寄存器的值是否为1,即,是否现在正在发出一大音量的报警声(S726)。
如果FA寄存器的值不是1,则向报警部分103提供一个报警声停止信号“e”以停止发出大音量的报警声((S727)。接着,0被置入FA寄存器(S728),且处理去至步骤S709。
如果在步骤S725判定“外国”键SW3未被操作,或者在步骤S726判定F A寄存器的值不为1,则处理去至步骤S709。
因此,本实施例允许基于各种键操作进行模式设置及切换,这使得使用者可以有选择地设置一需要的模式。另外,当键SW4被操作时,该防盗蜂鸣器即以大音量发声而不管当前是什么模式。因此,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可以简单地操作键SW4且报警装置立即发声。
下面将说明在步骤S705中的门把手报警模式处理(参看图5)。图8是用于该门把手报警模式处理的流程图。
在该门把手模式处理中,首先判断A寄存器的值是否为0,即,是否设置在灵敏度设置模式中(S801)。如果A寄存器为0,则门把手报警图形被显示,如图5所显示的(步骤S802)。接着,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S803)。如果判定检测到人体,则灵敏度设置音调生成一次信号“a”被提供给报警部分103,后者则生成一次灵敏度设置音调(S804)。然后,处理进至步骤S805。如果在S803判定未检测到人体,处理则进至步骤S805。
如前所述,门和/或门把手的材料因旅店的不同而不同,这就需要将传感器灵敏度调节至一适于检测人体的值。本实施例允许在灵敏度设置状态进行传感器灵敏度的调节并通过在检测到人体时发出一次报警声来通知使用者当前的传感器灵敏度。这使得能够简单、精确地调节传感器灵敏度。
在步骤S805,判断键SW1是否被操作,换言之,判断使用者是否已限定了一小音量的报警声。如果判定键SW1未被操作,则判断键SW2是否被操作,换言之,判断使用者是否限定了一大音量的报警声(S806)。如果键SW2未被操作,则判断滑动开关SWB是否被切断,即,滑动开关SWB是否被置于正常位置(S807)。如果滑动开关SWB未被切断,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801。
如果在步骤S805判定键SW1被操作,则代表小音量的1被置入存储表示报警声的音量的值的V寄存器(S810),且然后代表非检测状态的1被置入A寄存器(S809)。之后,处理去至步骤S807。如果在步骤S806判定键SW2被接通,则代表大音量的2被置入V寄存器(S808),且然后代表非检测状态的1被置入A寄存器(S809)。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807。
虽然未示出,在从步骤S801至步骤S807的间隔中,即,在A寄存器的值为0的间隔中,检测使用者对音量开关SWA的操作及相应地改变传感器灵敏度的处理被执行。如果该灵敏度设置状态持续一预定的时间期间(本实施例约为大约10分钟),则一个自动地进行至非检测状态的转换的处理被执行。在此状态中,上述的设置是用于音量和传感器灵敏度的。
如果在步骤S807判定滑动开关被置于正常位置(关位置),即,门把手报警模式被解除,则判断报警装置现在是否正在发声(S811)。如果判定报警装置现在正在发声,则向报警部分103提供一个报警声停止信号“e”以停止发出报警声(S812),并将0置入M寄存器(S813),将0置入N寄存器(S814),由此该一系列处理结束。如果在步骤S811判定报警装置未在发声,则处理去至步骤S813。
如果在步骤S801该A寄存器的值不为0,则判断A寄存器的值是否为1,或是否现在设定了非检测状态(S815)。如果A寄存器的值为1,则由键SW1或SW2限定的音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102上(S816),门把手报警图形被显示(S817),且从非检测状态向检测状态转换所剩的时间被显示(S818)。
接着判断是否从转换至非检测状态已过去了16秒钟(S819)。如果尚未过去16秒钟,则处理去至步骤S807。反之,如果已过去16秒钟,则2被置入A寄存器以切换至检测状态(S820),且处理接着进至步骤S807。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从转换至非检测状态起16秒钟过去后,自动地进行从非检测状态到检测状态的转换。用于非检测状态的剩余时间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地每两秒一个接一地熄灭的段而看到,使得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完成设置工作。
如果在步骤S815判定A寄存器的值不为1,则判断A寄存器的值是否为2,即,是否设定了检测状态(S821)。如果A寄存器的值为2,则设定的音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102上(S822),门把手报警图形被显示,且当前时间被显示在显示部分上(S824)。
在显示了当前时间之后,判断是否检测到了人体(S825)。如果判定检测到了人体,则3被置入A寄存器(S826),且一警告性报警声发生起始信号“d”被发送至报警部分103以开始发出一警告性报警声(S827)。处理然后去至步骤S807。如果判定未检测到人体,则处理立即进至步骤S807。
如果在步骤S821判定A寄存器的值不为2,即,如果正在发出报警声(A=3),则设定的音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上(S823),门把手报警图形被显示(S829),且当前时间被显示在显示部分上(S830)。
接着,判断是否正在发出一警告性报警声(S831)。如果正在发出该警告性报警声,则判断从发出该警告性报警声起3秒种是否已过去(S832)。如果3秒钟已过过去,则将一报警声停止信号“e”提供给报警部分103以停止发出该警告性报警声(S833)。之后,根据对音量的设置,一大音量报警声发生起始信号“b”或一小音量报警声发生起始信号“c”被送至报警部分103,从而开始以设定的音量发出报警声(S834)。然后,处理去至步骤S807。如果在步骤S832判定3秒钟尚未过去,则处理立即去至步骤S807。
注意,这里该警告性报警声指在发出报警声之前发出3秒的一小音量报警声且其被设定为大大小于可由使用者设置的最小报警声。使用者可以通过该警告性报警声意识到将要发出一较大音量的报警声。因此,当使用者误碰该报警装置或出现故障时,使用者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在较大音量报警声发出之前应付这种情况以避免打扰旅店里邻近该使用者的其他人。
如果在步骤S831判定未在发出一警告性报警声,即,正在以设定的音量发出一报警声,则判断从开始发出该报警声起是否已过去了TM秒(一预定的时间)(S835)。如果判定TM秒尚未过去,则处理去至步骤S807。如果判断结果为相反,则一报警声停止信号“e”被送至报警部分103以停止发出该报警声(S836)且2被置入A寄存器以使转换到检测状态(S837)。之后,处理去至步骤S807。
因此,如果设定了该门把手报警模式,该门把手报警图形、设定的报警声的音量及距发生从非检测状态到检测状态的转换所剩余的时间被显示在显示部分102上。这使得使用者可以容易地确认当前的设置。另外,剩余的时间可被看到,使得使用者可从容地进行设置操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该小型报警装置100除了门把手报警特征之外,还具有计算器特征及计时特征。因此,本实施例的报警装置使得在旅行中不必要既携带小型计算器又携带小型报警装置,从而提高了便利性且减少了行李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的计时模式中,仅显示一个时间。作为一种选择,该报警装置可设计成能够显示使用者旅行的各个国家的当地时间。另外,可为该报警装置提供各种特征,包括跑表特征、计时器特征等。并且该报警装置可设计为其不仅用作一手表和计算器,而且用作一收音机。
如上所述,该第一实施例的小型报警装置包含了报警特征及计算器特征,消除了携带小型计算器及小型报警装置两样单独的装置的需要,减少了行李数量提高了便利性。
另外,该报警装置的钩挂件是可转动地安装于装置本体上的,使得其不用时可折入本体内。因此,在不使用报警特征时该报警装置可以更紧凑,改进了其便携性。
此外,关于报警的数据(设置),诸如报警设置、报警音量等被显示在显示部分上,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知道各种设置。
另外,该报警装置除了计算器特征及报警特征外,还包括一计时特征,进一步提高了便利性。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小型报警装置的其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将以相同的参考数字指代,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9至14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9是根据该第二实施例的一小型报警装置401在其盖402打开时的前视图。
该报警装置401包括一外壳403以及可打开地安装在该外壳右侧的盖402。除了门把手报警特征外,该报警装置还具有计时特征、计算器特征以及当按下一特定键时发出一报警声的一报警特征。常态下,当前时间被显示在液晶显示部分4上。
如所示的,在该报警装置外壳403的前面上,在上部提供了液晶显示部分404。在显示部分404下面,提供有数字键盘405、用于设置门把手报警特征为ON(开)状态的门把手报警ON键406、用于设置门把手报警特征为OFF(关)状态的门把手报警OFF键407、用于设置报警声的音量的音量设置键408、用于操作来发出一报警声的报警声发生键409、以及用于打开或关上该报警装置401的一滑动型电源开关410。在显示部分和这些键之间,提供有一个用于发出一报警声的蜂鸣器411。
该盖402包括一个显示装置412,其在盖合上时使得使用者可以看到显示部分404的显示内容。该盖402还设有一个开口413,其使得使用者可在盖合上时操作该报警声发生键409,以及一个开口414,其使得由蜂鸣器411发出的声音传出。
在该外壳的左侧,设有一用于调节人体检测灵敏度的音量开关415。
图10A、10B及10C是该报警装置401在其钩挂件421折入到报警装置本体中及盖402合上的状态的外部视图,其中该钩挂件421是用于将报警装置挂在门把手上的。具体地,图10A是一前视图,图10B是一右侧视图,图10C是一后视图。图11示出了该报警装置在其钩挂件421伸出时的后侧外视图。
如图10A所示,即使当盖402合上时,该显示部分404的显示内容也可通过显示窗412被看到,且蜂鸣器411的报警声通过开口414传出。另外,可以通过键露出开口413从外部操作该报警声发生键409。
如图10C所示,由不锈钢圆条制成的该报警装置钩挂件421是通过钩422固定在该报警装置本体的后侧上的,使其可以折入报警装置本体内。
亦即,该下壳体426形成有一个槽429,该钩挂件421即折入其中以使该钩挂件不会从下壳体的表面凸出,而钩422于当该钩挂件421折入槽429中时将其固定住。该下壳体426还形成有与槽429相通的槽428,当该钩挂件421伸出时在其枢轴附近的直部即卡在该槽中。
该钩挂件421在其端部可转动地插入连接金属件423的孔(未示)中。因此,该钩挂件可以折入报警装置401的本体内或伸出挂在一门把手上。当该钩挂件421插入该连接件423中之后,一固定件424通过螺钉425a及425b被固定在该下壳体426上,由此防止该钩挂件从连接件423中脱出。
当折入该报警装置401的本体中时,钩挂件421即与电池盖427的端部接触(接合),后者用于盖住一未示出的电池座。为了更换电池,该电池盖可以通过向图10的下方滑动其而从报警装置401的本体上移下。
因此,当钩挂件421折入本体401时,其即可防止电池盖427滑动。这即防止了在携带该报警装置时该电池盖由于振动而脱落。
如图11所示,通过伸出该钩挂件421及将其直部插入到下壳体426的槽428中,该钩挂件421可被从报警装置401的本体稳定地伸出180度。当该钩挂件421挂在一门把手上时,该门把手报警ON键406、灵敏度调节旋钮415等可被操作以设置该门把手报警特征为ON状态。
图12A为沿图10C的线A-A’的剖视图,图12B为沿图10C的线B-B’的剖视图。
如图12A所示,该报警装置401的外壳403包括下和上壳体426及431,二者以螺钉连接在一起。上壳体431上附有一电路板432,其上安装有液晶显示器404、CPU、人体检测电路等。一玻璃板433设于上壳体431的对着显示器404的部分,使该显示器404可以通过玻璃板433及显示窗412从盖402的外侧被观看。
如图12B所示,该可旋转地支持钩挂件421的连接件42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电路板432上。
图13示出了该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其中该钩挂件421可拆下地安装于报警装置401的本体上。
图13示出了该报警装置401在其钩挂件421伸出时的后侧。该下壳体441在安装钩挂件421的位置形成有槽442。从而,该钩挂件421在其相对于本体401的后侧面旋转90度时可以从连接件423上取下。
亦即,为了从连接件423上取下该钩挂件421,使用者只需在把其转换90°后沿箭头方向向钩挂件421施加力即可,如图13所示。
一般地,一门把手的与门相连接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门把手本身的直径。图13的门把手报警装置特别适用于门把手的直径大于钩挂件421的内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使用者可从连接件423上取下该钩挂件421并仅将该钩挂件挂在门把手的直径较小的部分上。之后,使用者将钩挂件421插入连接件423上,再将其旋转90度,从而使报警装置的本体挂于门把手上。
图14示出了该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其中该钩挂件421’为使其于门把手在两点上接触的形状。
该钩挂件421’在其与门把手451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一凸起部分。图13中的钩挂件421与门把手在一点接触,而图14的钩挂件421’与门把手在两点接触,因而使报警装置401更稳定地挂于门把手上。
报警装置401不仅用于检测人体接触或接近门把手,而且检测门把手的振动。当该报警装置以一种不稳定的方式挂在一门把手上时,其可由于如人走过时引起的风压摆动而误操作。图14的变形将使报警装置401以比已有技术更稳定的方式挂在一门把手上,使误操作的可能性减小。当然该钩挂件421可以形成为以多于两点与门把手接触的形状。
根据该第二实施例,该小型报警装置的钩挂件可以折入报警装置的本体,使便携性有效地改进。另外,通过将该钩挂件可拆地安装在报装置的本体上,使得可以将该报警装置挂在不同形状的门把手上。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其它的优点和变形是易知的。因此,本发明在其较宽的方面并不限于这里给出的具体细节、代表性装置及示出的例子。因此,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的总的发明理念的精神和范围,有可能做出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