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提升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自然能全自动梯(升降梯)。 现有的电梯设备,其所需动力源,均来自市电(外界电源)。这样,它有一定的缺陷,即:一、因消耗电力,所以使用费用较高;二、因受市电电压波动的影响,故使该设备运行不够平稳;三、遇火灾、停电等意外事故时,该设备不能安全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免能源,仅利用自然能,即利用水之浮力和地心引力,而完成梯厢之安全平稳、自动升降的自然能全自动梯(升降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梯厢、一排泵及进出管系、一水箱装置及防漏装置组合而成。梯厢固设在防漏幕阻隔下且充满水的涵洞内的固定支架上。通过改变水箱之水量,引起梯厢的重量发生变化(即浮力发生变化),从而使梯厢在固定支架的轨道上完成升降过程,同时牵动排泵及浸水式发电机,产生动力及电力源,经储存后分别作排除水箱之水的动力,及梯厢之电源。
当梯厢(此时其上、下水箱有水)因重力下滑时,引起装在梯厢外侧的排泵和固定在涵洞壁架的可调式顶压滑轮之挤压,而形成压力,以储存后随时备用。若需上升梯厢,则该压力经由活动排水套组同步将梯厢上、下水箱之水排除即可。上升过程中,排泵再次被可调式顶压滑轮挤压而形成压力,经储存后备用,从而使排泵与储压筒间形成一封闭式回路。于是,使用后的油,经油管路,分别被送回油箱收集筒,再由设置在梯厢内下线压式简易条泵将油回升、过滤后,再行使用。至于控制梯厢之位移量以及其升降之速度,可由电脑来控制水箱的水位变化量(即进水或出水多寡)来实现。
因梯厢置于充满水的电梯涵洞内,且其还要进行上、下、启、闭各种动作,所以,如何防漏甚为重要。为此,除了应将其厢体本身浸于水内,而将其入口处置于非水部分外,还应增设防漏幕区隔。因水对防漏幕施加的是横向之力,故有使防漏幕紧贴分隔墙而达防漏功效。防漏幕是一磁吸拉链形式,其可以随梯厢上下和由一固定于梯厢之锁定卡扣完成掀开或闭锁动作。又为了防止掀开防漏幕所产生与外界空气对流,而于紧邻锁定卡扣设有护板,以便开启拉链时紧贴防漏幕而防止漏水。梯厢之上下位移,系由每一静态的组合,若静态时不漏水,则动态时更不会漏水。
至于电源,则可以利用梯厢的升降过程,使浸水式发电机及比速滑轮与固定支架相摩擦而生电,以满足梯厢的电器用电需求。
本发明由于仅利用了自然能(即利用电梯涵洞之水浮力和地心引力)来完成梯厢之上、下,所以具有安全平稳运行、实用可靠、不用外界电源,节省能源和免除了目前要用大量能源之诸多不便的功效。此外,还因其在电梯涵洞内充满有水,从而为在各楼层间配合消防系统来完成灭火,提供了方便。本发明也适用于现有电梯的改造。
本发明地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排泵3、浸水式发电机5、可调式顶压滑轮36及比速滑轮54之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油系之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防漏幕41、拉链锁定卡扣42和护板4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4中的零部件的侧视剖示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水箱和电磁开关活动心62之结构示意图。
图5-1和图5-2分别是图5中水箱的活动连动排水套处于未排水时和已排水时之状态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由梯厢1、活动层套水箱2、排泵3(系一般之油压器)和进出油管部分、防漏装置4组合而成。其中梯厢1的厢门11之开启,可以由电脑系统所控制(其控制方式同现有的相似)。在梯厢1之入口处装设有条式践泵31。厢底则可置放下油室32、电瓶51…等设备。梯厢1正面另设有电磁弹簧固定卡锁6及对流气孔7。在梯厢1之二侧适当位置分别装置有排泵3、储压筒33、进出油管系34以及浸水式发电机5和比速滑轮54。在梯厢1之上、下则分别设有活动层套装水箱2,介于梯厢1与活动层套装水箱2间分别装置一电磁开关活动心62(另参见图5-1),以控制油压之进出而影响进水及排水,另磁吸式防漏幕41阻隔着充满水的涵洞9,形成一密闭空间而与外界隔绝。在梯厢1对流气孔7顶端及梯厢1下缘临界处之拉链锁定卡扣42,恰衔着防漏幕41,其可以随梯厢1之升、降而掀开、闭锁防漏幕41。紧临拉链锁定卡扣42另装有护板43(上、下各一块),以便开启拉链时紧贴防漏幕41防止水泄出。整个梯厢及所属各配件装置于固定支架8上而浸放于充满水的涵洞内。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若要梯厢1下降,则将上、下水箱2装满水,使其因重力而自然下降,下滑之过程中,装设于梯厢1二侧之排泵3及浸水式发电机比速滑轮54,分别与固设于涵洞壁架的可调式顶压滑轮36及比速滑轮54挤压和摩擦而储存动力及充电;降到所需楼层时,则由电脑通知电磁弹簧固定卡锁6,使伸缩卡锁6固设于该楼层之衍架洞61内。若要使梯厢1上升,其过程为:先利用排泵3所借存之动力,来推动水箱内的活动排水套组21,同步将水位经由排水孔22,并关好厢门11及将伸缩卡锁6退离衍架洞61排出,从而使梯厢1因浮力而在固定支架8的轨道上升。在上升之过程,排泵3与浸水式发电机5,再次储存动力及发电,所形成之动力将被储存于储压筒33内,而电力则收集于电瓶51之内,以供梯内电器用电。
如图2所示,为让可调式顶顶压滑轮36顺利挤压排泵3,可将排泵3的前后端设计较矮点,而便于顶压滑轮36进出,且顶压滑轮可随需要而调整其高低。
参见图3,所绘油系之位置仅为示意,并不是限制其设置处,而是可随需要变换位置。排泵3在顶压滑轮36的挤压下,通过储油管34将动力输送至储压筒33备用,储压筒设定为20kg/cm。当接到排水之指令时,活动连动推水套21将籍预先储存于储压筒33之动力,将水箱内之水排出(水排出后梯厢1之动作不在此陈述,仅陈述油系回路),油则经回油管34输送至下油室32,一旦设在梯厢入口处的条式践泵31(请参见图1)受到使用者践踏之瞬间,将促使下油室32之油被挤压至滤油室37内,油过滤后再被运回至排泵3内,重新另一动作的开始。(有关上述之动力能源产生及储压等装置,已于台湾1988年授予专利权)。
防漏部分请参见图4、图4-1。在磁吸式防漏幕41之区隔下,使涵洞之水无法泄出,而形成与外界隔绝的一密闭空间。在梯厢1之上、下临界处,分别设有拉链锁定卡扣42,防漏幕41恰位于拉链锁定卡扣前挡板421与后挡板422之间。在紧临拉链锁定卡扣42之后端,则设有上、下护板43,该护板的作用是,当防漏幕41被拉链锁定卡扣42掀开时,由于其紧贴防漏幕41而防止水泄出。
参见图5,因上、下水箱的结构完全相同,故仅举上水箱为例说明。该水箱乃由活动连动排水套21及固定室22所组合而成,且分别固设及贯穿装于中心杆23之上(活动连动排水套固设于中心杆,固定室则贯穿中心杆),使活动连动排水套21得以同步作用。在活动连动排水套21之表面设有数根顶杆211,而在固定室22之表面,与顶杆211,相对位置挖设有活动孔221,使顶杆211在顶持次一活动连动排水套(21′)时(未绘出),得穿过活动孔221而产生校位功用。当电磁开关活动心62经电脑之控制,而使排泵储存之动力经入孔处621进入膜片室63,迫使活动运动排水套21同步往固定室22挤压,促使水从固定室的排水口222排出,就完成排水之作用。电脑的指令若通知电磁开关活动心62位移,则进入膜片室63之油通过电磁开关活动心之出油孔622而被输送到下油箱32,此时活动运动排水套21恢复原状,将使固定室22充满水而完成进水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