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以密封盛装液态物质的容器,比如热水瓶的塞装置。这种塞装置不仅密封容器口,而且便于液体从容器内排出。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二次公布昭57(1982)-38119号中所描述的一种用于液体容器,比如热水瓶上的塞已经是已知的。该塞包括一个外塞和一个旋进外塞件内塞件,在内塞件和外塞件之间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液体通道。
就这样的塞体来说,当把内塞件旋拧进外塞件时,设置在内塞件上的一个密封件关闭所说的环形液体通道,而当把内塞件松开时,液体通道打开。
在这种结构的塞体中,由于液体通道的关闭/打开是通过相对于外塞件转动内塞件来实现的,因此,容器的关/开动作是麻烦的。因此,象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一次公开昭63(1988)-103629号中所描述的那样的、本发明的发明人早先所改进的一种按钮操纵式塞件已经变得更广泛地应用。
尽管上述专利申请所描述的按钮式塞体比其它类型的更方便些,然而,由于液体通道设置在塞体地内部,所以,会因液体通道不能被完全清洗而产生一种不卫生的印象。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前排放的液体的一些滴遗留在通道中。当这些液滴被留下时,液体剩余物会遭受大气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不洁静和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如果把液体剩余物加热,那么,如果容器被翻倒,则热的流体能够跑出。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面所述的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一个便于以卫生的和安全的方式排出容器内盛装的液体的塞体的塞装置。
该具有一个塞体的塞装置包括一个外塞件和一个内塞件,其中内塞件包括:若干个与容器体的内腔相通的环形的内部液体流通;一个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说的内部液体通道的开口部分的阀件;以及一个通过按钮装置操纵的,用以移动阀件以便打开或关闭开口部分的活塞装置。
内塞件的环形外壁部分的外表面与外塞件的内表面可拆卸地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由内塞件的外圆周表面和外塞件的内圆周表面界定的空腔,以便供液体流通的通道的作用,并使内塞件的内部液体通道与外部环境相通,从而排放盛装在容器体内的液体。
在上述结构的塞体中,所提出的螺纹连接只是可拆卸方法中的一种,其中,做在外塞件上的阴螺纹与做在内塞件上的阳螺纹可拆卸地啮合,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供盛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流出的通道,该通道与内部液体通道相通。
在这种情况下,当向下按压按钮时,上述的阀件能够朝着或者离开内部液体通道的开口部分的方向移动。如果阀件朝开口部分移动,则阀件就关闭开口,从而把液体密封在容器中。如果阀件从开口部分移开,则阀件就打开开口,从而允许放出液体。
本发明的塞体的结构是有益处的,因为由可拆卸的螺纹连接所例举的内外塞件之间的这样一种简单连接方式能够形成一个组合体,而且,在这样做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流出通道。
这种塞装置的操作是方便的,因为通过简单地按压按钮,从而移动阀件、以便打开或关闭内塞件开口的方式就能够将液体放出。
流出通道的清洁也是方便的,因为内、外塞件的简单的螺纹连接使内、外塞件能够容易分开,以便彻底清洁,从而保持塞体的卫生条件。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是在内塞件的顶部设置了一个锥形的上表面,该表面向容器的内腔倾斜。当倾斜容器倒出液体之后,将容器直立起来,这样,残留的液体就会沿着内塞件的锥形倾斜上表面返回到容器的内腔。因此,没有任何热的液体遗留在塞体内的危险,对贮存在塞体内的原始液体也没有潜在的污染。
因此,本发明的塞装置能够使液体容器在它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保持卫生的和安全的状态。
图1是用于容器的本发明的塞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外塞件的剖面图。
图3是内塞件的剖面图。
图4表示:(a)内塞件的下部分的顶视图,(b)内塞件的下部分的侧视图,(c)、(d)内塞件的下部分的剖面图。
图5表示:(a)内塞件的上部分的侧视图,(b)内塞件的上部分的顶视图,(c)、(d)内塞件的上部分的剖面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最佳实施例。
在图1中,数字1代表塞体,它包括:一个大致为圆筒形的外塞件2,外塞件2插进容器10的嘴部;一个杆状的内塞件3,内塞件3与外塞件2的内部连接。在外塞件2的内表面2a和内塞件3的外表面3a之间,形成了一个与内部液体通道70以及外部环境相通的流出通道60,内部液体通道70接近容器的里面部分。内塞件3的下端部设置了一个阀件23,阀件23上、下动作,以便关闭或打开内部流体通道70。
如图2所示,外塞件2包括:一个内筒4,内筒4的外径稍稍小于容器件10的嘴部的内径;一个成形的外筒5,外筒5围绕内筒4的上半部,内筒4的上部向外、向上扩张,形成一个锥形部分。在锥形部分的外周缘上,形成了一个围绕它的圆周的唇部11,而在锥形部分的下部形成了一个围绕它的圆周的脊部12。如图2所示,唇部11的下表面、脊部12的上表面以及内筒4的外表面组成了一个唇槽13。
围绕内筒4的下部的外圆周面设置一条密封槽10,如图2所示,一个空心的环形密封件17嵌进该密封槽19。在内筒4的下部的内表面上制有第二阴螺纹部分20,以便与内塞件3的第二阳螺纹部分21螺纹连接。
在外筒5的上端部,沿着外筒5的内圆周面的整个圆周方向制有第一伸出部分14。通过把第一伸出部分14与内筒4上的唇槽13嵌合在一起而把内筒4和外筒5组为一体,构成外塞件2。第一伸出部分14的厚度和高度尺寸稍稍小于唇槽13的内部宽度和深度尺寸,以便允许内筒4相对于外筒5转动。在外筒5的内圆周面上设有第一阴螺纹部分15,这部分阴螺纹与设置在容器体10的上部的外圆周面上的第一阳螺纹部分16啮合,以便将塞体1可靠地连接到容器体10上。
如图3所示,内塞件3包括: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双圆筒结构的内塞下部分6;一个连接到内塞的下部分6的上部的呈杯子形的内塞上部分7;一个用以关闭或打开位于内塞下部分的底部的开口的阀件23;一个置于内塞上部分7的内部、用以移动阀件23的活塞装置8;以及一个用以把活塞装置8保持在内塞上部分7内部的盖9。
参见图4,内塞下部分6包括:两个圆筒状的壁24、25,内塞下部分6实质上由外径大致与外塞件2的下部的内径相同的一个圆筒状外壁24、外径小于外壁24的内径的一个圆筒状内壁25以及将两个圆筒状壁24、25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26组成。外壁24和内壁25是同轴布置的,径向延伸的连接部分26以直角方式将两壁部分24、25连接起来,如图4(a)所示。在内塞的下部分6上,有四个由内壁25的外表面、外壁24的内表面和连接部分26的侧表面的相交表面所界定的垂直的对穿空腔。这些环形的空腔构成所说的内部液体通道70。
另外,在外壁部分24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第二阳螺纹部分21,以便与外塞件2的第二阴螺纹部分20相啮合,在外壁部分24的顶端还设有一个法兰盘27。此外,最好在外壁部分24的上表面24a上形成一个向内部液体通道70倾斜的锥面。在外壁部分24的下端部设有一个带有向下凸起的脊的帽形密封件(Line Packing)30,以便产生贴着下面将描述的阀件23的可靠的密封。
下面将要详细地描述内塞上部分7的结构。
如图3和图5所示,内塞的上部分7包括一个圆筒形的壁部分31以及一个封闭壁部分31的底部区域的底部分32,还具有一个位于它的底部分的下表面上的裙部33。在底部32的中央有一个与裙部33的内腔相通的孔34,借助该孔34使得内塞的上部分7能够在裙部33的内腔和壁部分31的内腔之间提供一条通道。
此外,内塞的上部分7的壁31的上壁向外扩张,以形成一个向上加大直径的锥面,而且,一个盖槽36在圆周方向延伸。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接近内壁25的中间部位处,设有围绕内壁25的整个圆周的第二伸出部分29。第二伸出部分29的上表面与内塞的上部分7的圆筒形裙部33的下表面接触,将该接触面熔化,以便把两个内塞部分6、7组合成一体。另外,在内壁25上还设有键28。键28与内塞的上部分2的裙部33上的槽35相配合,起阻止内塞的下部分6相对于内塞的上部分7转动的作用。
另外,如图5(c)和5(d)所示,在内塞的上部分7的圆周上制有四个垂直布置的第四伸出部分52。第四伸出部分52的厚度稍稍小于内塞件3的外表面3a和外塞件2的内表面2a之间所形成的流出通道60的间隔宽度。
图3所示的阀件23是一个具有与内塞的下部分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的圆形件,而且,与自阀件23的中央垂直伸出的一根杆件37整体地形成,如图所示。阀杆37穿过由内塞的下部分6的内壁25、内塞的上部分7的裙部33以及底部32上的孔34所限定的阀杆孔38到达内塞的上部分7的内腔。为阀杆37设置了一个阀杆密封件39,以确保容器内腔的液体不渗透性。
阀杆37的顶端制成锥形,即朝着阀杆的顶端逐渐变窄,在靠近顶端的地方制出一个有凹槽的部分41。
如图3所示,活塞装置8包括:一个杯形按钮42;一个置于按钮42内的、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43;一个置于转动件43和内塞的上部分7的底部32之间的弹簧44;以及,一个与转动件43相啮合的啮合部分(未示出)。
把转动件43制成具有一个中心孔的杯子形,而且这样布置转动件-即:它的外圆周表面与按钮42的内圆周表面相接触,而且,在该接触面上设置一种装置,以便当下压按钮42时,除了垂直移动转动件43之外,还沿圆周方向转动该转动件43。尽管在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但也有根据转动件43的位置使设置在转动件43的外圆周面上的一个锁片与设置在按钮42的内圆周面上的一个锁片啮合或者脱开的措施。当锁片啮合时,转动件43随按钮42一起向下移动,但当锁片脱开时,转动件43不上来。
当转动件43向下移动时,设置在转动件43和下塞的上部分7之间的弹簧44工作,以便将转动件43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做在转动件43的中央的那个孔内设置了一个向下延伸的阀杆接合部分45,这部分的内表面上设有钩部46。阀杆接合部分45与阀件23的阀杆37的顶部通过钩部46与凹槽部41的接触而连接在一起,从而使转动件43能够相对于阀杆37转动。
再者,如图3所示,在按钮42的侧面设有一个台阶47,该台阶47制于按钮42的一个小直径的上段和一个大直径的下段之间。
内塞的上部分7的盖9是一个圆筒形的件,其上具有一个做在它的顶部的、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凸缘部分48。该凸缘部分48与制在内塞的上部分7的内表面上端的盖槽36相接合并固定在该槽内。按钮42运动的上限由台阶47的上表面与设在盖9的内表面上的第三伸出部分49发生接触来限定。因此,即使具有弹簧44的向上的位移力的作用,活塞装置8也不会跑到内塞的上部分7之外,从而确保把活塞装置8固定在内塞的上部分7之内。
通过把做在内塞件3的下端的第二阳螺纹部分21与做在外塞件2的下端的内表面上的第二阴螺纹部分20啮合而把上述结构的内塞件3和外塞件2组装成一个整体的塞体1。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件2、3的正确装配是由决定两件2、3之间的间距的第四伸出部分52所存在的导引作用来保证的,因此,确保内塞件3不能够错误地拧进外塞件2内。
另外,在内塞的下部分6的法兰盘27的下表面和外塞件2的下部的第二阴螺纹部分2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了一个扁的密封件51,以便确保容器内腔和流出通道60的不漏液性。
下面将说明使用本发明塞体1的方法。
假定内塞件3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活塞装置8的转动件43是自由移动的,而且,按钮42的台阶47被弹簧44压靠在盖9的第三伸出部分49上。在这种状态下,与转动件43钩连在一起的阀杆37-亦即阀件23自身-也是向上移动的,阀件23的上表面接触设置在开口部分22的底上的帽形密封件(Line Packing)30,从而密封住内部液体通道70。
当把一定量的液体倒进容器体10内之后,把塞体1插进容器体10的嘴部。然后,转动外塞件2的外筒5,以使做在外筒5的内表面上的第一阴螺纹部分15与做在容器体10的嘴部外周缘上的第一阳螺纹部分16啮合,从而将塞体1固定到容器体10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筒5相对于塞体1是可以自由滑动的,因此,塞体1本身不必转动,仅将外筒5转动就能够把塞体1可靠地连接到容器体10上。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容器件的搬放可能是困难的。另外,在这种装配状态下,密封件压靠在容器体10的弯曲部分18上,从而在容器的内腔和外部环境之间提供液体不泄漏性。因此,即便容器体10翻倒,也不会有液体泄漏的危险。
然而,通过向下按压按钮42,则转动件43克服弹簧44所施加的向上的偏压力而向下移动,设置在转动件43的外圆周面上的那个锁片(未示出)进入与设置在按钮42的下部区域的那个锁片啮合的状态,这样,便把转动件43保持在下降位置。随着转动件43的向下运动,阀杆37也向下移动,于是,布置在阀杆37的下端的阀件23从内部液体通道70的开口部分22的下表面上脱开,从而打开开口部分22。
在上述状态下,如果此时将容器体10倾倒,则容器体10里面的东西就会从开口部分22流进内部液体通道70,然而流进与内部液体通道70相通的流出通道60,液体通过流出通道60的环形口腔的上部流出。
当倒出工作完成且把容器体10直立之后,由于内塞的下部分6的外壁24的上表面24a是向下朝着内部液体通道70倾斜的,所以,液体会通过内部液体通道70自然地流回到容器体10的内腔。因此,不会有残留液体滞留在液体通道内。
另外,当再一次下压按钮42时,转动件43再一次转动,锁定作用消除。然后,转动件43因弹簧44的反向力的作用而向上返回,随着转动件43的向上移动,阀杆37也向上移动。设置在阀杆37的下端的阀杆23与内部液体通道70的开口部分22的端面接触,从而再一次关闭开口部分22。
根据上面介绍的塞体1的结构,由于外塞件2的内塞件3被制成可通过把外塞件2上的第二阴(内)螺纹部分20与内塞件3上的第二阳(外)螺纹部分21分开而拆开的结构形式,流出通道60能够借用外塞件2的愉表面2a和内塞件3的外表面3a,且它们很容易清洗,因此,能把流出通道60保持在卫生状态下。
另外,内塞下部分6的外壁24的上表面24a是向下朝着环形内部液体通道70倾斜的,没有液体滞留于液体通道内,因此,能保持液体的质并提供优良的安全的操作。
本发明的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外塞件和内塞件很容易拆开。为了实现这一特点,塞体的结构和形状不必仅限于该实施例中的那些。例如,包括有一个用以打开和关闭抵靠在环内部液体通道70的开口部分22上的阀件23的阀杆37的活塞装置8的结构,就不限于上面所给出的弹簧加载装置。它可以很容易地用其它等效装置替代。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来把外塞件2和内塞件3连接在一起的连接装置也不限于上面所介绍的螺纹连接。它可以很容易地用其它合适的液密结构的连接方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