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椅子的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机构, 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的可旋转办公椅, 该气动弹簧 竖直地布置在底架构造中, 用于调节座位高度。当靠背向后倾斜时 ( 用户通过移动他的重 量而驱动该倾斜 ), 椅子机构使得座位沿向后方向同步降低。在有利的变化形式中, 当用户 使得他的重量例如朝着桌子向前移动时, 椅子机构使得座位表面能够向前降低 ( 所谓的负 倾斜 )。
背景技术
例如由专利文献 EP0839478B1、 EP1039816B1、 EP1358821A1、 WO2005/120291A1 和 WO2007/124609A2 已知多种用于椅子的同步机构, 它们在市场上有售。
EP0592369B1 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作椅的同步机构, 该同步机构具有座位载体和靠 背载体, 该座位载体和靠背载体布置成可沿相同方向彼此独立地枢轴转动。座位载体沿座 位靠背载体旋转轴线在靠背载体的后部和沿前部座位旋转轴线在前部以铰接方式连接。 前 部座位旋转轴线通过输送板而与同步运动主旋转轴线 ( 它由扭转弹簧的纵向轴线来提供 ) 连接, 该输送板固定地附接在前部座位旋转轴线以及扭转弹簧上。 输送板具有板凹口, 止动 器提供在该板凹口中, 用于限定枢轴转动区域。 负倾斜区域 ( 当椅子机构向前倾斜时 ) 在同 步运动的枢轴转动区域的上游、 在座位载体和靠背载体之间绕负倾斜旋转轴线连接。 因此, 根据他 / 她的姿势和体重分布, 可以向用户提供具有从向前倾斜位置无级转变至向后倾斜 位置的椅子枢轴转动区域。同步机构、 座位载体、 输送板、 扭转弹簧和靠背载体的连接操作 元件布置为在负倾斜旋转轴线上的系统, 布置在直立管的延伸部分中, 因此可绕所述旋转 轴线在柔性座位支撑件上枢轴转动。
WO2007/124609A2 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基部的机构, 该基部自身固定, 固定的第一旋 转轴通过该基部延伸, 且可倾斜座位载体安装在该基部上。在固定第三旋转轴和活动第四 旋转轴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基部上的前部连接装置布置在基部和座位载体之间。此外, 机 构具有后部连接装置, 该后部连接装置在一端以铰接方式连接在活动的第六旋转轴中, 并 在另一端连接在又一活动的旋转轴中。在该机构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 该第一弹 簧元件作用在基部和座位载体之间, 并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四旋转轴中。 在另一端处, 所述 第一弹簧元件以铰接方式连接在活动第八旋转轴中, 该活动第八旋转轴的位置能够通过齿 轮机构 ( 该齿轮机构可由用户从外部驱动 ) 而变化。有利地, 第一弹簧元件气动弹簧, 它能 够通过可由用户驱动的制动元件而被阻塞, 因此座位和靠背锁定在静止位置。
本申请还建立在 WO2009/103389A1 上, 该 WO2009/103389A1 涉及一种用于办公椅 的机构。 该机构具有活动驱动元件, 该活动驱动元件的位置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变化, 且通 过活动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 机构的运动特征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驱动元件与操作元件操 作连接, 该操作元件的位置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在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时改变, 当操作元 件的位置有变化时, 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的至少一个特征改变。发明内容 相对于已知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同步机构, 该同步 机构以灵敏方式响应重量的移动。特别是, 该目的是发展对于更轻或更重的人以更对用户 友好的方式调节机械的预应力的能力。另一目的是能够以简单方式改变机械的运动特征, 例如对于比平均高度更高和 / 或比平均体重更重的用户。还一目的是发展更通用的机构, 以便能够使用不同的座位构造。 此外, 该机构使得椅子能够提供有扶手和靠背, 该扶手和靠 背以灵活设计的方式附接。最后, 它能够具有以具有成本效益的价格连续生产的机构。
该机构设计成用于椅子, 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的可旋转办公椅, 该气动弹簧竖 直地布置在底架中, 并且具有用于调节座位高度的可伸缩延伸的活塞杆。座位在静止位置 和放松位置之间的倾斜调节与靠背在静止位置和向后倾斜放松位置之间的调节同步。 该机 构具有外壳, 固定的第一旋转轴线穿过该外壳延伸, 且可倾斜座位载体安装在该外壳上。 前 部连接装置布置在座位载体和外壳之间, 所述前部连接装置在第二旋转轴线中以铰接方式 连接在外壳上, 并在第三旋转轴线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座位载体上。 提供了后部连接装置, 该后部连接装置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一旋转轴线中和第四旋转轴线中, 该第四旋转轴线穿 过座位载体延伸。有弹簧系统, 该弹簧系统作用在外壳和座位载体之间。机构有力调节器, 该力调节器可从外侧驱动, 并将用于通过齿轮构造而改变弹簧系统的预应力。齿轮构造包 括活动的可定位装置, 该可定位装置上有倾斜表面, 弹簧系统的后支承构造支撑在该倾斜 表面上。
以下构造与本发明的特殊设计相关 : 通过使得外壳与布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作为单 独部件的基部组合, 座位在前部装载时能够通过降低座位的前边缘而在静止位置和负位置 之间进行调节。
齿轮构造包括 :
aa) 齿轮, 该齿轮能够通过在力调节器处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 ;
ab) 可纵向运动的传递部件, 该传递部件带有齿, 该齿与齿轮接合。
ac) 第一楔形件, 该第一楔形件可通过传递部件而纵向移动 ; 以及
ad) 中间楔形件, 该中间楔形件附接到第一楔形件, 其中, 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 件可朝向彼此移动 ;
b) 弹簧系统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构造, 各构造包括一个上部部件, 该上部部件与 下部部件伸缩地连接, 其中, 螺旋弹簧容纳于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之间 ; 以及
c) 弹簧系统的后部支承构造包括两个下部部件、 轴和中心辊, 该轴穿过两个下部 部件伸出, 该中心辊布置在轴上并在下部部件之间。
传递部件是杆部分, 该杆部分有布置在其上的外螺纹, 撞上第一楔形件的输送装 置在该外螺纹上可移动地引导。
中间楔形件布置在第一楔形件的下面, 由中心辊从下面支撑, 并在前端处倚靠从 基部升高的柱。上部部件与弹簧系统的前部支承构造相联。
提供有引导装置, 该引导装置在第五旋转轴线上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座位载体上。 在引导装置上的第五旋转轴线穿过横向部分延伸。相互平行的两个臂从横向部分伸出。布 置在轴上的外部辊布置在各下部部件中。在各实例中, 其中一个外部辊在引导装置的其中 一个臂上引导。
支撑在控制凸轮上的辊布置在引导装置上, 该控制凸轮定位在基部上。
在离一个柱一定间距处, 还一柱从基部升高, 中间楔形件倚靠该一个柱, 且该一个 柱邻近用于接收竖直的气动弹簧的锥形开口。控制凸轮布置成桥接两个柱。
控制凸轮提供有弯曲轮廓, 该弯曲轮廓对机构的运动特征有影响。根据机构提供 给的椅子是用于比平均高度更高和 / 或比平均体重更重的用户还是用于比平均高度更低 和 / 或比平均体重更轻的用户或者根据被附接的靠背的发展形式, 控制凸轮的弯曲轮廓可 以进行选择。
弹簧系统的前部支承构造由它的上部部件和支承座形成, 上部部件支撑在该支承 座中。支承座安装在外壳的前部区域中, 并且具有壳体, 力调节器的齿轮安装在该壳体中。 止动调节器, 该止动调节器可从外侧驱动, 并阻止座位载体离开静止位置运动至放松位置, 因此靠背也布置位于支承座的下面。
后部连接装置有接收件, 用于连接靠背的连接件。接收件以 U 形方式环绕连接装 置, 这样, 具有凸出的横向支杆和两个侧面支杆的连接件能够从后面推动至接收件上。
具有引导件的一个连接件从在各侧的座位载体伸出, 以便在其中容纳扶手的互补 模制部件。座位载体是单独部件或者是座位的基部板的整体部件。 提供有另外的弹簧系统, 该弹簧系统在外壳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下部部件从上面支 撑, 且在座位载体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上部部件而从下部支撑。
附图说明
附图中 图 1A 表示了具有本发明机构的椅子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该椅子处于静止位置 ; 图 1B 表示了根据图 1A 的椅子的正视图 ; 图 1C 表示了根据图 1A 的椅子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1D 表示了根据图 1A 的椅子的侧视图, 该椅子处于静止位置 ; 图 1E 表示了根据图 1A 的椅子的侧视图, 该椅子处于放松位置 ; 图 1F 表示了根据图 1A 的椅子的侧视图, 该椅子处于负位置 ; 图 2A 表示了机构组件从上面看的分解图 ; 图 2B 表示了根据图 2 的部件从下面看的分解图 ; 图 3A 表示了根据图 2A 的外壳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3B 表示了根据图 3A 的外壳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3C 表示了根据图 3A 的外壳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 ; 图 4A 表示了图 2A 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4B 表示了根据图 4A 的靠背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4C 表示了根据图 4A 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 ; 图 5A 表示了图 2A 的基部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5B 表示了根据图 5A 的基部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5C 表示了根据图 5A 的基部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 ; 图 6A 表示了图 2A 的引导装置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6B 表示了根据图 6A 的引导装置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 6C 表示了根据图 6A 的引导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 图 7A 表示了图 2A 的支承座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7B 表示了根据图 7A 的支承座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7C 表示了根据图 7A 的支承座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 ; 图 8A 表示了图 2A 的座位载体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8B 表示了根据图 8A 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8C 表示了根据图 8A 的座位载体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 ; 图 9A 表示了根据图 5A 的基部从上面看的分解图, 其中有一些安装的部件 ; 图 9B 表示了根据图 9A 的部件的组合从下面看的分解图 ; 图 9C 表示了根据图 9A 的部件的原则分配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9D 表示了根据图 9C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9E 表示了根据图 5A 的基部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其中有安装的脱扣装置 ; 图 9F 表示了根据图 9E 的组件, 其中有屏蔽件 ; 图 9G 表示了根据图 9F 的组件, 其中有控制凸轮 ; 图 9H 表示了根据图 9G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有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件 ;图 9J 表示了根据图 9H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没有第一楔形件 ;
图 9K 表示了根据图 9J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有第一楔形件和第一缓冲器 ;
图 9L 表示了根据图 9K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有支承轴颈 ;
图 9M 表示了根据图 9L 的外壳从上面看的分解图, 其中有高度调节器、 止动调节器 和力调节器以及一些其它安装部件 ;
图 10A 表示了根据图 3A 的从外壳上方看到的分解图, 其中具有高度调节器、 止动 调节器和力调节器以及一些其它安装部件 ;
图 10B 表示了高度调节器、 止动调节器和力调节器的部件的原则分配的透视图, 其中具有外壳盖和传递部件 ;
图 10C 表示了根据图 10B 的组件的透视侧视图 ;
图 10D 表示了根据图 10C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10E 表示了根据图 3A 的外壳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其中有安装的止动调节器 ;
图 10F 表示了根据图 10E 的组件, 其中有支承座 ;
图 10G 表示了根据图 10F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10H 表示了根据图 10G 的组件, 其中有传递部件 ;
图 10J 表示了根据图 10H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有高度调节器和力调节器 ;
图 10K 表示了根据图 10J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10L 表示了根据图 10K 的组件, 是仰视图 ;
图 11A 表示了根据图 4A 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分解图 ;
图 11B 表示了根据图 11A 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 ;
图 12 表示了图 2A 的推动器从上面和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13 表示了图 2A 的保持元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14A 表示了图 2A 的第二缓冲器从上面和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14B 表示了图 2A 的连接器插座的不同透视图 ;图 14C 表示了根据图 14A 的第二缓冲器的不同透视图, 其中有已装配的、 根据图 14B 的连接器插座 ;
图 15A 表示了根据图 8A 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该座位载体装配有根据图 12 的推动器、 根据图 13 的保持元件、 根据图 14A 的第二缓冲器和根据图 14B 的连接器插座 ;
图 15B 表示了根据图 15A 的组件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
图 16A 表示了根据图 6A 的引导装置的分解图, 其中有支承衬套、 轴杆、 辊和插入 件;
图 16B 表示了根据图 16A 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 ;
图 17A 表示了图 2A 的、 具有弹簧系统的外壳和具有控制凸轮的基部在装配后从上 面看的透视图 ;
图 17B 表示了根据图 17A 的组件以及根据图 11B 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 ;
图 17C 表示了根据图 17B 的组件, 该组件由图 7A 的支承座补充 ;
图 17D 表示了根据图 17C 的组件, 该组件由图 10B 的传递部件补充 ;
图 17E 表示了根据图 17D 的组件, 该组件由图 9A 的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件补 充, 且没有轴销 ; 图 17F 表示了根据图 17E 的组件, 该组件由图 10B 的力调节器和高度调节器补充 ;
图 17G 表示了根据图 17F 的组件, 该组件由根据图 16B 的组件和图 10B 的止动调 节器补充 ;
图 18A 表示了根据图 1SA 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该组件由图 16B 的组件、 图 2A 的板和轴销和根据图 4A 的靠背载体补充 ;
图 18B 表示了根据图 18A 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 ;
图 19A 表示了根据图 18A 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该组件由图 2A 的推动器、 以 及在它下面的、 根据图 17F 的组件补充, 其中具有外壳盖, 而没有靠背载体 ;
图 19B 表示了根据图 19A 的组件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其中插入有图 10B 的阻塞元 件;
图 19C 表示了根据图 19A 的组件在装配后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20A 表示了包含在座位中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
图 20B 表示了根据图 20A 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该座位载体装配有图 2A 的板、 根据图 16B 的组件和根据图 4A 的靠背载体 ;
图 20C 表示了根据图 20B 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该组件装配有根据图 19B 的 组件和插入在第一旋转轴上的支承轴颈 ;
图 21A 表示了根据图 19C 的组件处于静止位置时的俯视图 ;
图 21B 表示了图 21A 中沿线 A-A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静止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置;
图 21C 表示了图 21A 中沿线 B-B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静止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置;
图 21D 表示了图 21A 中沿线 C-C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静止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置;
图 21E 表示了图 21A 中沿线 D-D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静止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置;
图 22A 表示了根据图 19C 的组件的俯视图, 其中处于放松位置 ; 图 22B 表示了图 22A 中沿线 E-E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放松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图 22C 表示了图 22A 中沿线 F-F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放松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图 22D 表示了图 22A 中沿线 G-G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放松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图 22E 表示了图 22A 中沿线 H-H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放松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图 23A 表示了根据图 19C 的组件的俯视图, 其中处于负位置 ; 图 23B 表示了图 23A 中沿线 J-J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负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图 23C 表示了图 23A 中沿线 K-K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负位置, 且有较高力设 图 23D 表示了图 23A 中沿线 L-L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负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图 23E 表示了图 23A 中沿线 M-M 的垂直剖视图, 其中处于负位置, 且有较低力设 图 24 表示了图 1A 的靠背的透视图, 其中没有盖 ; 以及 图 25 表示了扶手, 用于安装在根据图 1C 的机构上。置;
置;
置;
置;
置;
置;
置;
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机构的示例实施例以及运动顺序。
下面的规定适用于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为了避免附图的模糊性, 当参考标号包含 在附图中但没有在说明书的直接相关文本中解释时, 将参考在之前对附图的描述中对它们 的提及。为了清楚, 当在部件 “重新露出” 的附图中能够清楚看见该部件时, 在大部分情况 下都并不在随后的附图中重复标示该部件。
图 1A 到 1F
本发明的机构 2 被布置在高度调节气动弹簧 12 上, 该高度调节气动弹簧 12 通过 它的直立管 11 而插入支架 10 中, 该支架 10 通常提供有地板活动元件 13( 特别是呈滚轮形 式 )。在本例中为星形的支架 10 与竖直管 11、 高度调节气动弹簧 12 和地板活动元件 13 一 起形成底架 1。座位 9 布置在机构 2 上, 连接件 97 附接到该机构 2, 该连接件 97 合并至靠 背 96 中, 该靠背相对于座位 9 以准直角 ( 向上 ) 延伸。在根据图 1A 至 1D 的静止位置, 座 位 9 布置在准水平座位倾斜度 S0, 且靠背 96 具有相关的几乎垂直靠背倾斜度 R0。在根据图 1E 的放松位置中, 座位 9 运动至最大座位倾斜度 Smax, 且靠背 96 以与它同步的方式呈现最 大靠背倾斜度 Rmax。在根据图 1F 的负位置中, 座位 9 运动至朝向前的座位倾斜度 Smin, 且 靠背 96 以与它同步的方式运动至最小靠背倾斜度 Rmin。 因此, 座位 9 的倾斜度可通过座位 角度 α 而在 -α 至 +α 的范围内变化, 同时靠背 96 的倾斜度通过靠背角度 β 而在 -β 至+β 的范围内变化。旋转轴线 D0 处于竖直管 11 和气动弹簧 12 的延伸方向中。
图 2A 和 2B
机构 2 主要由以下组件构成 :
- 外壳单元 3, 该外壳单元 3 有 :
外壳 30、 一对各第二支承衬套 32、 板 33、 支承轴颈 35 和两对第一支承衬套 34 ;
- 基部单元 4, 该基部单元 4 有 :
基部 40、 脱扣装置 41、 弹簧 42、 屏蔽件 43、 第一缓冲器 44、 一对支承轴颈 45、 控制 凸轮 48 和一对止动器 49 ;
- 预应力单元 5, 该预应力单元 5 有 :
支承座 50、 传递部件 51、 第一楔形件 52 和第二楔形件 53 ;
- 靠背载体单元 6, 该靠背载体单元 6 有 :
靠背载体 60 和一对各第一支承衬套 68 和第二支承衬套 69 ;
- 引导单元 7, 该引导单元 7 有 :
引导装置 70、 一对各辊 71 和插入件 72 以及轴杆 73 ;
- 座位载体单元 8, 该座位载体单元 8 有 : 座位载体 80、 推动器 81、 第一轴杆 84、 一对各第二缓冲器 85 和连接器插座 86 以及 两对各保持元件 82、 轴销 83 和一对滑轨 87 ;
- 高度调节器 14, 该高度调节器 14 有 :
操作杆 140、 多边缘杆 141 和手柄 ;
- 外壳盖 37
- 止动调节器 38, 该止动调节器 38 有 :
操作杆 380、 多边缘杆 381、 手柄和一对各阻塞元件 383 和输送装置 384 ;
- 力调节器 39, 该力调节器 39 有 :
齿轮 390、 多边缘杆 391、 引导管 392、 中间件 393、 螺旋弹簧 394、 弹簧引导件 395、 螺钉 396、 套筒 398 和手柄 397 ; 以及
弹簧系统 46, 该弹簧系统 46 有 :
一对各螺旋弹簧 460、 上部部件 461、 下部部件 462 和外部辊 463 以及中心辊 464 和轴 465。
图 3A 至 3C
外壳 30 有作为底表面的下部 31, 该下部 31 在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有较大面积的 第一凹口 301, 该第一凹口 301 后面是弹簧座 307。侧壁、 前壁和后壁从底表面升高, 该底表 面原则上为矩形。楔形形状的止动件 314 布置在第一凹口 301 和弹簧座 307 之间的过渡部 分处。在下部 31 的前端处, 拐角轴颈 313 在各拐角区域中升高, 柱 310 与拐角轴颈间隔一 定距离。各柱 310 后面是第一支承元件 311, 该第一支承元件 311 由两个眼形腹板构成, 这 两个眼形腹板相互平行, 且在第二旋转轴线 D2 上布置的轴孔穿过这两个眼形腹板延伸, 该 轴孔露出为在两个侧壁中的第二轴孔 305。 第三轴孔 303 在侧壁中在靠近前壁处向外开口。 第四轴孔 304 在相同侧壁处在第三轴孔 303 和第二轴孔 305 之间向外开口。在靠近相对侧 壁处, 第一支承元件 311 后面是第二支承元件 312, 该第二支承元件 312 再包括两个眼形腹 板, 这两个眼形腹板相互平行, 第五轴孔 316 穿过这两个眼形腹板延伸, 该第五轴孔 316 露
出在相关侧壁处。一个第一轴孔 306 也在两个侧壁中各自向外开口, 处于外壳 30 的后部区 域中的第一旋转轴线 D1 穿过该孔延伸。旋转轴线 D1、 D2 布置成相互平行。外壳 30 在第一 轴孔 306 区域中逐渐渐缩, 直到后端, 因此, 在各侧壁内部产生倾斜壁架 308, 升起部 309 布 置在各倾斜壁架 308 上。床架 315 从下部 31 升高, 同时在下部 31 下面有浅的空腔 302。第 一和第二轴孔 306、 305 的外部孔有埋头孔。在下部 31 中在空腔 302 区域有两个狭槽 317。 外壳 30 优选是由铝构成, 并制造为铸造部件。
图 4A 至 4C
原则上为 U 形的靠背载体 60 有两个臂, 这两个臂相互平行, 在各实例中, 在它们的 自由端附近, 第一轴孔 61 穿过这两个臂延伸, 所述孔处于第一旋转轴线 D1 上。两个臂通过 横向部分 65、 颊板部分 62 和空间 67 来桥接, 该颊板部分 62 承载各拐角区域中并在横向部 分 65 和臂之间, 该空间 67 中心保持在两个颊板部分 62 之间。 在各实例中, 第二轴孔 64( 第 四旋转轴线 D4 穿过该第二轴孔 64 延伸 ) 布置在第一轴孔 61 和第一旋转轴线 D1 的平面上 面, 并在从各臂至横向部分 65 的过渡部分附近。旋转轴线 D1、 D4 布置成相互平行。在各实 例中, 凹口 63 布置在横向部分 65 中并邻近各颊板部分 62 和各第二轴孔 64。槽形接收件 66( 在各实例中, 该槽形接收件 66 延伸直至两个臂的外部侧面中 ) 布置在横向部分 65 的外 表面上。通孔 660 存在于接收件 66 内部。 图 5A 至 5C
基部 40 的下部 407 近似正方形, 侧壁和构件从所述下部向上升高。锥形开口 400( 该锥形开口 400 垂直穿过基部 40, 且旋转轴线 D0 穿过该锥形开口 400 延伸 ) 在基部 40 的后部区域中在下部 407 上向外开口。具有向外的埋头孔的一个轴孔 401 在各实例中 露出在两个相对侧壁中。第一旋转轴线 D1 穿过所述轴孔 401 延伸。床架构造 402( 该床架 构造 402 包括相互间开的多个垂直肋, 具有向上开口的半圆形凹槽, 所有凹槽都相互对准 ) 布置在锥形开口 400 和基部 40 的后端之间。孔 408 布置在床架结构 402 附近。模制槽 407 布置在基部 40 的后边缘上。一个柱 403 在锥形开口 400 附近升高, 且与所述柱相对处, 还 一柱 403 在两个切口 406 之间升高。两个球形切口 406 存在于前壁中。基部 40 优选是由 铝构成, 并制造为浇注部件。
图 6A 至 6C
原则上, 引导装置 70 为 U 形形状, 具有横向部分 700, 相互平行的两个臂 706 从该 横向部分伸出, 从而留下中间空间 705。 引导装置 70 的后端由第一轴孔 704 穿透, 第五旋转 轴线 D5 穿过该第一轴孔 704 延伸。在从臂 706 至横向部分 700 的过渡部分附近 ( 不过已 经在中间空间 705 区域中 ), 各臂 706 由第二轴孔 703 穿透, 所述轴孔 703 相互对准。在顶 表面上, 各臂 706 有凹口 707, 该凹口 707 在靠近横向部分 700 处由止动件 708 确定。引导 装置 70 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
图 7A 至 7C
原则上, 支承座 50 为 T 形形状, 具有横向支杆 500, 壳体 505 从该横向支杆的中部 伸出。横向支杆 500 的外端各自有螺钉座 501 和空腔 502, 该空腔 502 朝着壳体 505 的侧部 开口。在横向支杆 500 处露出的接收件 504 穿过壳体 505 纵向地延伸。半圆形切口 506 横 向穿过壳体 505 延伸。支撑件 507 附接到壳体 505 上并在接收件 504 的孔的下面。床架构 造 503 布置在支承座 50 的底表面上, 该床架构造 503 由多个相互间开的垂直肋构成, 具有
向下开口的半圆形凹槽, 所有凹槽都相互对准。此外, 凸轮 509 位于支承座 50 的底表面上。 支承座 50 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
图 8A 至 8C
座位载体 80 包括板 800, 该板 800 有上表面 801 和底表面 802, 在该底表面 802 上, 板 800 由边缘形壁包围。在各实例中, 向外凸出的连接件 803 在板 800 的后部区域伸出, 所 述连接件相互对准, 且在各实例中有引导件 804。 具有引导件 806 的第二连接件 805 与一个 连接件 803 连接, 并平行引导。朝着顶表面 801 升高的轴颈 8010 布置在板 800 的拐角区域 附近。顶表面 801 有多个露出的锁定孔 8020, 这些锁定孔 8020 分布在板 800 上面。在板 800 的后端附近和在前部区域中, 从它的底表面 802 伸出两对各第一支承元件 807, 该第一 支承元件 807 成垂直竖立的眼的形式, 具有横向穿过延伸的孔。在后端附近的第一支承元 件 807 确定了第四旋转轴线 D4, 而在前部区域的第一支承元件 807 形成第三旋转轴线 D3。 大约在凸出的连接件 803 的高度处, 呈半硬壳形状开口的两个第二支承元件 808 从底表面 802 升高。 大约在后部第一支承元件 807 和第二支承元件 808 之间的中心处有在底表面 802 上的圆顶形凹陷 809。内部的第一支承元件 807、 第二支承元件 808 和凹陷 809 有与它相连 的锁定孔 8020, 该锁定孔 8020 穿过板 800 凸出。在底表面 802 上在板 800 前部区域和它的 前边缘中的各对第一支承元件 807 之间有盲孔 8021。由在底表面 802 上的凹陷 8023 包围 的矩形穿过部分 8024 在板的顶表面 801 的中部并在两个连接件 803 之间露出。 图 9A 和 9B
脱扣装置 41 由轴销 410 和牢固附接在其一端上的臂状梁 411 以及固定附接在轴 销 410 的另一端附近的操作杆形压力部件 412 而构成。压力部件 412 具有向外凸出的钩 413。屏蔽件 43 有盖部分 430, 该盖部分 430 有在各端处的固定部分 431。各固定部分 431 有用于螺钉 439 穿过的孔 432。在截面中, 第一缓冲器 44 有双 T 形形状。支承轴颈 45 有头 部 450, 轴部分 451 从该头部 450 伸出, 该轴部分 451 自由地终止于螺纹部分 452。中心凸 轮 48 形成为具有矩形底表面的板, 顶表面形成为凸轮板。止动器 49 能够布置在基部 40 的 各侧面上, 所述止动器用于在机构 2 突然从负位置运动至静止位置的事件中进行阻尼。第 一楔形件 52 在一端处有联接部件 520, 该联接部件 520 包括倾斜部分 522。第一楔形件 52 的另一端有两个叉形尖头 521, 这两个叉形尖头 521 包围空间 523。在前端处, 中间楔形件 53 有升高的倾斜表面 530, 且在各实例中在两个侧面有沟槽 532, 该沟槽 532 平行于倾斜表 面 530, 且还有倾斜后表面 531。
图 9C 至 9M
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基部 40 基本连接的部件的原则分配, 而没 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
图 9C 和 9D
脱扣装置 41 的轴销 410 由屏蔽件 43 覆盖, 压力部件 412 从该轴销 410 的中部凸 出。梁 411 从屏蔽件 43 的一端凸出。布置在轴销 410 上的弹簧 42 的一端保持在钩 413 下 面。原则上, 部件 411、 412 沿相同方向凸出。从倾斜部分 522 伸出的爪 ( 未示出 ) 插入中 间楔形件 53 的两个沟槽 532 中, 且它的后表面 531 朝着屏蔽件 43。控制凸轮 48 布置在第 一楔形件 52 上面。
图 9E 至 9G
脱扣装置 41 的轴销 410 置于基部 40 的床架构造 402 上, 且压力部件 412 凸出至 锥形开口 400 中。弹簧 42 的第二端支撑在基部 40 的后端上, 这样, 脱扣装置 41 必须抵靠 弹簧 42 的作用来驱动。屏蔽件 43 装入轴销 410 内, 且弹簧 42 置于其上。控制凸轮 48 布 置在两个柱 403 上, 以便桥接它们。
图 9H 至 9L
布置在控制凸轮 48 下面的中间楔形件 53 的后表面 531 面对内部柱 403, 而靠近 倾斜表面 530 的沟槽 532 与第一楔形件 52 滑动接合。叉形尖头 521 终止于基部 40 的两个 切口 406 区域。缓冲器 44 插入模制沟槽 4070 中。外部柱 403 的上部区域置于第一楔形件 52 的空间 523 中。支承轴颈 45 用于随后沿第一旋转轴线 D1 连接在靠背载体 60、 外壳 30 和基部 40 之间。
图 9M
弹簧系统 46 悬挂在轴 465 上, 该轴 465 布置在中心辊 464( 这里未示出 ) 的中部。 在中心辊 464 的两侧面上, 一个可旋转的外部辊 463 布置在各轴 465 上, 在各实例中, 该轴 465 通过它的端部穿过下部部件 462 凸出。各下部部件 462 以伸缩方式接合在相关上部部 件 461 中, 螺旋弹簧 460 轴向容纳于所述上部和下部部件 462、 461 之间。因此, 弹簧系统 46 有两个弹簧 460, 这两个弹簧 460 相互平行作用。中间部件 53 的底表面支撑在中心辊 464 上。外部辊 463 的支撑的说明能够如后面所述。弹簧系统 46 通过下部部件 462 和螺旋弹 簧 460 的相邻区域而凸出至基部 40 中。弹簧系统 46 的其它部分通过在所述基部中的两个 切口 406 而凸出至基部 40 外。
图 10A 至 10L
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外壳 30 基本连接的部件的原则分配, 而没 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
图 10A 至 10D
恰好与支承轴颈 45 相同, 支承轴颈 35 也有头部 350, 轴部分 351 从该头部 350 伸 出, 该轴部分 351 自由地终止于螺纹部分。在各实例中, 卵形板 33 有在它的两个外端附近 的各一个通孔 330。
用于驱动脱扣装置 41 的高度调节器 14 包括 : 把手 142 ; 多边缘杆 141, 该多边缘杆 141 牢固插入其中 ; 以及操作杆 140, 该操作杆 140 牢固安装在所述多边缘杆上。在安装状 态中, 止动调节器 38 抵靠在外壳盖 37 的前边缘的上面, 该止动调节器 38 包括 : 把手 382 ; 多边缘杆 381, 该多边缘杆 381 牢固插入其中 ; 以及操作杆 380, 该操作杆 380 牢固布置在该 多边缘杆上。操作杆 380 有锁定轮廓 385, 该锁定轮廓 385 由两个邻接凹槽组成。输送装置 384 在各实例中在把手 382 附近和在操作杆 380 的外侧后面与多边缘杆 381 连接。各输送 装置 384 延伸至板形阻塞元件 383, 这样, 当止动调节器 38 旋转时, 阻塞元件 383 升高。止 动调节器 38 能够运动至两个自锁定位置。支承座 50 的凸轮置于锁定轮廓 385 的两个凹陷 中的一个内多边缘杆 381 在自由端固定有用于保持操作杆 380 的螺母 389。在外侧终止于 把手 397 的力调节器 39 定位在外壳盖 37 上面并在阻塞元件 383 的前面。连接件 393 内部 有管形弹簧引导件 395, 该管形弹簧引导件 395 用于接收螺旋弹簧 394。弹簧引导件 395 通 过轴向引入螺钉 396 来固定。引导管 392( 多边缘杆 391 从该引导管 392 露出 ) 凸出至连 接件 393 外部, 齿轮 390 固定在该引导管 392 的自由端上。位于传递部件 51 的杆部分 510的前端上的齿 511 与齿轮 390 接合。杆部分 510 的另一端提供有外螺纹, 输送装置 513 在 该外螺纹上运行, 以便当力调节器 39 旋转且旋转运动传递给杆部分 510 时可沿外螺纹纵向 调节。输送装置 513 有向外凸出的两个翼形附接件。
图 10E 至 10H
整个止动调节器 38 横向插入外壳 30 的前部区域中, 阻塞元件 383 倚靠柱 310, 且 把手 382 从第三轴孔 303 凸出, 因此可由用户够到。支承座 50 插入外壳 30 的前部区域中 至止动调节器 38 上, 并通过螺纹座 501 而与拐角轴颈 313 螺钉连接。 床架 315 从下部 31 向 上升高, 该床架 315 原则上包括相互间开平行的两个垂直腹板以及存在于其中的凹陷。支 承座 50 的壳体抵靠在床架 315 上。在壳体 505 中的切口 506 与在床架 315 中的互补切口 一起形成用于接收齿轮 390( 该齿轮 390 置于多边缘杆 391 上 ) 的圆形开口。齿 511 处于 床架 315 的内部, 壳体 505 与它螺钉连接, 且传递部件 51 的其余部分布置在床架 315 的转 轮和从壳体 505 连续的支撑件 507 之间。因此, 阻塞元件 383 由支承座 50 中的空腔 502 包 围。
图 10J 至 10L
整个力调节器 39 插入, 齿轮 390 插入膨胀切口 506 中, 并在内部与传递部件 51 的 齿 511 接合。齿轮 390 的自由销端置于露出的膨胀切口 506 中。多边缘杆 391 穿透相邻柱 310, 并与引导管 392 一起露出在第四轴孔 304 外部, 以使得用户能够抓住手柄 397。整个 高度调节器 14 也插入, 不可旋转地布置在多边缘杆 141 上的操作杆 140 置于两个第二支承 元件 312 之间, 且多边缘杆 141 的自由销端可旋转地插入内部支承元件 312 中。从多边缘 杆 141 至把手 142 的过渡部分通过第五轴孔 316 而凸出至外部, 以使得把手 141 能够由用 户够到。操作杆 140 的自由端朝向外壳 30 的后部区域。支承轴颈 35 用于板 33 的随后固 定, 该支承轴颈 35 通过它们的头部 350 而置于轴孔 305 中, 该轴孔 305 在外壳 30 的两侧露 出, 并且具有埋头孔。轴部分 351 在各实例中沿第二旋转轴线 D2 在相关的一对第一支承元 件 311 之间延伸, 相应螺纹部分 352 接合在相联的内部第一支承元件 311。在外壳 30 的下 部 31 下面的空腔 302 能够通过外壳盖 37 来关闭。该空腔 302 能够例如用于插入操作和维 护指令。
图 11A 和 11B
第一支承衬套 68( 第一旋转轴线 D1 穿过该第一支承衬套 68 对准 ) 用于安装靠背 载体 60, 并将插入所述载体中的两个第一轴孔 61 内。第二支承衬套 69 将插入第二轴孔 64 中, 第四旋转轴线 D4 穿过该第二轴孔 64 延伸, 以便在其中接收轴销 83。
图 12 至 14C
原则上为立方体形状的推动器 81 有纵向部件 810, 该纵向部件 810 在一端并入升 高头部 811 内。朝向纵向部件 810 的锁定轮廓 812 位于头部 811 上。弹簧 814 插入推动器 81 中。
保持元件 82 有原则上为矩形的板 820, 板形成的附接件 821( 该附接件 821 近似为 相等尺寸 ) 以直角从该板 820 伸出。朝向外的臂状锁定部件 822 从板 820 的两个狭窄侧部 凸出。
第二缓冲器 85 基本有 U 形部分 850 构成。前端 851 安装在 U 形部分 850 侧面的 各自由端上, 两个前端 851 相互对准。连接器插座 86 是不规则形成的本体, 具有轴向布置的盲孔 860 和钩 862, 该钩 862 相对于盲孔 860 轴向延伸。 连接器插座 86 有在各外侧面上的、 朝向外的臂状锁定部件 861。 当连接器插座 86 与第二缓冲器 85 锁定在一起时, U 形部分 850 包围钩 862, 前端 851 接合 在钩 862 后面。
图 15A 和 15B
这对附图表示了与座位载体 80 相连的部件 81、 82、 85、 86、 87 的原则分配, 而并不 考虑实际装配顺序。推动器 81 通过它的底表面而插入, 且它的头部 811 首先插入第二连接 件 805 中。推动器 81 能够布置成与在第二连接件 805 的纵向延伸部分中的弹簧 814 相对。 在各实例中, 保持元件 82 定位在各内部第一支承元件 807 的内侧面上。 在各实例中, 板 820 设置在座位载体 80 的底表面 802 上, 附接件 821 抵靠第一支承元件 807, 且锁定部件 822 通 过板 800 中的锁定孔 8020 而接合。附接件 821 局部凸出至第一支承元件 807 中的轴孔的 前部。在各实例中, 连接插座 86( 具有锁定在其上的第二缓冲器 85) 布置在第二支承元件 808 上。在本例中, 第二缓冲器 85 布置在座位载体 80 的侧壁附近, 且锁定部件 861 通过与 第二支承元件 808 相连的锁定孔 8020 而接合。连接插座 86 的盲孔 860 的组件沿第五旋转 轴线 D5 布置, 并彼此相向。为了布置在座位载体 80 的顶表面 801 的两个外侧面上, 在各实 例中, 提供有滑轨 87, 该滑轨 87 悬挂在穿过该滑轨 87 凸出的轴颈 810 上, 该轴颈 810 从顶 表面 801 升高。 图 16A 和 16B
为了安装引导装置 70, 在插入状态中从引导装置 70 的侧部向外凸出的第一轴杆 84 布置成插入所述引导装置的第一轴孔 704 中, 第五旋转轴线 D5 穿过该第一轴孔 704 对 准。两个辊 71 将布置在第二轴杆 24 上, 该第二轴杆 24 将插入第二轴孔 703 中。在本例中, 辊 71 置于空间 705 中。在各实例中, 板形插入件 72 插入引导装置 70 的两个臂 706 的凹口 707 中, 该插入件 72 的位置由止动器 708 固定。引导装置 70 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 同时 插入件 72 有更大的耐磨性, 例如由金属板制造。
图 17A 至 17G
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外壳 30 和插入该外壳内的基部 40 连接的部 件的原则分配, 而没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
图 17A 至 17C
弹簧系统 46 的下部部件 462、 外部辊 463、 中心辊 464 和轴 465 布置在两个柱 403 的区域中。 螺旋弹簧 460( 具有布置在其上的上部部件 461) 凸出至外壳 30 的前部区域。 包 围外壳 30 的后部部件的靠背载体 60( 具有插入第一轴孔 61 内的第一支承衬套 68) 沿第一 旋转轴线 D1 定位。外壳 30 和靠背载体 60 的第一轴孔 306、 61 相互对准。第二支承衬套 69 插入靠背载体 60 的第二轴孔 64 中, 该第二支承衬套 69 接收轴销 83, 并形成第四旋转轴线 D4。当支承座 50 插入外壳 30 的前部区域中时, 弹簧系统 46 的上部部件 461 支撑抵靠横向 支杆 500。具有支撑件 507 的壳体 505 置于两个上部部件 461 之间。直到现在, 在外壳 30 的柱 310 和支承座 50 之间的空腔 502 都未被占用。
图 17D 和 17E
传递部件 51 的杆部分 510 插入壳体 505 的接收件 504 中。传递部件 51 的输送装 置 513 撞上第一楔形件 52, 该第一楔形件 52 接在中间楔形件 53 上。由中心辊 464 承载的
中间楔形件 53 设置在第一楔形件 52 下面。
图 17F
整个高度调节器 14 和相连的脱扣装置 41 插入。在本例中, 高度调节器 14 的操作 杆 140( 该操作杆 140 可在外部把手 142 处驱动 ) 设置在脱扣装置 41 的梁 411 上。当高度 调节器 14 驱动时, 压力部件 412 能够逆着弹簧 42 的作用压低, 以使得高度调节气动弹簧 12 释放, 用于进行调节。
图 17G
安装整个止动调节器 38。阻塞元件 383 这时插入空腔 502( 该空腔 502 直到现在 都未被占用 ) 中。 指示引导装置 70 的定位, 所述引导装置在安装状态中沿第五旋转轴线 D5 固定在座位载体 80 上。引导装置 70 的两个辊 71 设置在控制凸轮 48 上。弹簧系统 46 的 两个外部辊 463 设置在插入件 72 上, 该插入件 72 用于引导装置 70。
图 18A 和 18B
在各实例中, 板 33 安装在座位载体 80 上的两个前部第一支承元件 807 内。第一 支承衬套 34 插入板 33 的两个通孔 330 中。轴销 83 穿过两个第一支承元件 807 和板 33 的 轴孔凸出, 且第一支承衬套 34 设置在相关通孔 330 内。轴销 83 在一端处通过座位载体 80 的侧壁以及在另一端处通过锁定保持元件 82 而保持在轴向位置。因此, 板 33 在一端处以 铰接方式连接在第三旋转轴线 D3 中。第二旋转轴线 D2 穿过板 33 的其它通孔 330 延伸, 该 通孔 330 直到现在还只提供有第一支承衬套 34。 靠背载体 60 沿第四旋转轴线 D4 以相同方式铰接连接在座位载体 80 上。在本例 中, 第二支承衬套 69 设置在第二轴孔 64 中, 轴销 83 插入所述支承衬套 69 中。轴销 83 再 次通过第一支承元件 807 中的轴孔凸出, 该轴孔在它们之间容纳靠背载体 60 的第二轴孔 64 的各周围区域。座位载体 80 的侧壁和锁定于其上的保持元件 82 再次引起轴向定位。
引导装置 70 沿第五旋转轴线 D5 布置在座位载体 80 上。在本例中, 一个连接器插 座 86 布置在第一轴杆 84 的、 凸出至第一轴孔 704 外部的各端部上, 并将相关轴端部容纳于 盲孔 860 中。连接器插座 86 锁定在第二支承元件 808 上。与相关连接器插座 86 连接的第 二缓冲器 85 设置在座位载体 80 的侧壁和各相邻连接器插座 86 之间。在座位载体 80 的底 表面 802 上的穿过部分 8024 和凹陷 8023 提供了用于枢轴转动引导装置 70 的空间。
图 19A 至 19C
当机构 2 处于完全安装状态时, 板 33 的端部 ( 该端部直到现在还是自由的 ) 悬挂 在多对第一支承元件 311 之间, 以使得相关轴孔都相互对准, 并插入支承轴颈 35, 所述支承 轴颈 35 的头部 350 置于第二轴孔 305 中, 轴部分 351 穿过直到现在还未占用的第一支承衬 套 34 凸出, 且螺纹部分 352 插入内部第一支承元件 311 中。 因此产生在第二旋转轴线 D2 上 的连接。在剩余的支承轴颈 45 中, 头部 450 从外部设置在靠背载体 60 的第一轴孔 61 上, 轴部分 451 穿过第一支承衬套 68 和第二支承衬套 32 凸出, 该第一支承衬套 68 设置在靠背 载体 60 的第一轴孔 61 中, 该第二支承衬套 32 设置在外壳 30 的第一轴孔 306 内。最后, 支 承轴颈 45 的螺纹部分 452 插入基部 40 的轴孔 401 内, 所述轴孔提供有内螺纹。因此, 在靠 背载体 60、 外壳 30 和基部 40 之间的连接沿第一旋转轴线 D1 产生。引导装置 70 的两个辊 71 设置在控制凸轮 48 上, 弹簧系统 46 的外部辊 463 支撑在插入引导装置 70 中的插入件 72 上。
布置在机构 2 上的座位 9 的深度能够使用推动器 81 来调节, 该推动器 81 插入座 位载体 80 的第二连接件 805 中。在本例中, 当推动器 81 向前推动时, 它的锁定轮廓 812 与 座位 9 上的互补轮廓脱开。
当到达放松位置时, 座位 9 的位置是 Smax, 而靠背 96 的位置是 Rmax, 在座位载体 80 中的第二缓冲器 85 与外壳 30 中的高台 309 接触。当到达负位置时, 座位 9 的位置是 Smin, 靠背 96 的位置是 Rmin, 外壳 30 中的止动件 314 的顶表面向下撞上设置在基部 40 的 模制槽 4070 中的第一缓冲器 44。
图 20A 至 20C
在这种简化座位载体 80 的实例中, 省略用于调节座位 9 深度的设备, 因此, 第二连 接件 805 省略。座位载体 80 是座位 9 的整体部件, 并优选是形成为垫板的底表面。代替成 对布置的第一支承元件 807, 在各实例中, 这里只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元件。锁定孔 9020 省 略。第一支承元件 807 沿第五旋转轴线 D5 布置, 而不是第二支承元件 808。座位载体 80 的 侧壁有沿第三旋转轴线 D3 和第三旋转轴线 D4 的开口 8022, 以便在其中容纳相关轴的端部。 还在该座位载体 80 中, 两个板 33 沿第三旋转轴线 D3 布置, 靠背载体 60 沿第四旋转轴线 D4 布置, 引导装置 70 沿第五旋转轴线 D5 布置。此外, 沿第二旋转轴线 D2 的板 33 不变地与外 壳 30 中的第一支承元件 311 连接。最后, 布置于其中的靠背载体 60、 外壳 30 和基部 40 沿 第一旋转轴线 D1 通过支承轴颈 45 而连接在一起, 从而形成变化的机构 2。
图 21A 至 23E
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机构 2 的运动顺序, 主要从静止位置 S0/R0 朝着放松位置 Smax/Rmax 和朝着负位置 Smin/Rmin 运动, 在各实例中有较高和较低的力设置。在各实例 中, 使用的机构 2 的俯视图有中心和偏心的垂直部分。
图 21A 至 21C
机构 2 布置在静止位置, 即, 座位 9 的位置为 S0, 靠背 96 的位置为 R0。力调节器 39 设置在较高力设置的位置, 这样, 机构 2 调节成用于较重的人, 这些人使得它们的较重体 重倚靠在靠背 96 上, 因此需要较高阻力来防止偏转。
在传递部件 51 的杆部分 510 上沿柱 403 的方向以最大方式延伸的输送装置 513 使 得第一楔形件 52 沿相同方向移动, 同时将中间楔形件 53 压低。设置在中心辊 464 上的中 间楔形件 53 的较深位置使得悬挂在轴 465 上的弹簧系统 46 较深地降低, 该中心辊 464 布 置在轴 465 上, 该轴 465 穿过预应力弹簧系统 46 延伸。弹簧系统 46 的两个外部辊 463 支 撑在引导装置 70 上的各倾斜插入件 72 上。在引导装置 70 上的辊 71 设置在控制凸轮 48 上。由于形成于第五旋转轴线 D5 和轴 465 之间的较长杠杆臂, 需要增加的力 ( 通过用户支 撑抵靠靠背 96) 来使得机构 2 运动至放松位置。下部部件 462 运动成更靠近上部部件 461, 螺旋弹簧 460 因此更高地预加应力。因此, 用户必须施加更大力来使得靠背 96 沿放松位置 Rmax 的方向运动, 即另一方, 更重体重的人更牢固地由靠背 96 支撑。 座位载体 80 和靠背载 体 60 设置在不偏转位置。
图 21A、 21D 和 21E
机构 2 继续处于静止位置, 即座位 9 的位置为 S0, 靠背 96 的位置为 R0。力调节器 39 位于较低力设置的位置, 这样, 机构 2 调节成由于较轻的人, 这些人使得它们的较小体重 倚靠在靠背 96 上, 因此需要更小的阻力来防止偏转。在传递部件 51 的杆部分 510 上沿柱 403 的方向以最小方式延伸的输送装置 513 使得第一楔形件 52 能够沿横向支杆 500 的方向前进, 同时使得中间楔形件 53 升高。中间 楔形件 53 的较高位置意味着悬挂在轴 465 上的弹簧系统 46 更少地降低。原则上, 在引导 装置 70 上的辊 71 不变地设置在控制凸轮 48 上。由于形成于第五旋转轴线 D5 和轴 465 之 间的更短操作杆臂, 需要减小的力 ( 通过用户支撑抵靠靠背 96) 来使得机构 2 运动至放松 位置。下部部件 462 进一步离开上部部件 461, 螺旋弹簧 460 因此更低地预加应力。因此, 用户需要使用更小力来使得靠背 96 沿放松位置 Rmax 的方向运动, 即, 更轻体重的人更不牢 固地由靠背 96 支撑。座位载体 80 和靠背载体 60 仍然设置在不偏转位置。
图 22A 至 22C
机构 2 处于放松位置, 即座位 9 的位置为 Smax, 靠背 96 的位置为 Rmax。力调节器 39 位于较高力设置的位置。当靠背 96 倾斜时, 由于在第四旋转轴线 D4 中在座位载体 80 和 靠背载体 60( 该靠背载体可绕第一旋转轴线 D1 枢轴转动 ) 之间的铰接连接, 座位载体 80 同步运动至最大座位倾斜度 Smax。同时, 沿旋转轴线 D2、 D3 悬挂的板 33 运动, 保持在第五 旋转轴线 D5 中的引导装置 70 沿弹簧系统 46 的方向枢轴转动, 以使得螺旋弹簧 460 处于更 大的应力下。这通过外部辊 463 压靠引导装置 70 和中心辊 464 来实现, 该中心辊 464 压靠 中间楔形件 53, 且这时基本在中间楔形件 53 的尖端朝着横向支杆 500 竖立。此外, 引导装 置 70 的辊 71 在控制凸轮 48 上朝着它的边缘运动。压靠外部辊 463 的引导装置 70 并不能 够放松弹簧系统 46。 用户在到达完全放松位置之前最强地由靠背 96 支撑, 且当它处于竖直 位置时最集中。
图 22A、 22D 和 22E
机构 2 再次位于放松位置。力调节器 39 这时处于较低力设置。第一楔形件 52 沿 横向支杆 500 的方向往回移动, 中间楔形件 53 因此能够朝着控制凸轮 48 向上运动。在靠 背 96 和座位载体 80 之间产生同步运动, 如图 22B 和 22C。因此, 保持在第五旋转轴线 D5 中 的引导装置 70 再次沿弹簧系统 46 的方向枢轴转动, 以便压缩螺旋弹簧 460。 这再次通过外 部辊 463 和中心辊 464 来进行, 该外部辊 463 按压在引导装置 70 上, 该中心辊压靠中间楔 形件 53, 且这时靠近中间楔形件 53 的、 朝向横向支杆 500 的尖端。此外, 引导装置 70 的辊 71 再次在控制凸轮 48 上朝着它的边缘运动。
图 23A 至 23C
机构 2 处于负位置, 即座位 9 的位置是 Smin, 靠背 96 的位置是 Rmin。在外壳 30 和座位载体 80 之间的连接绕第一旋转轴线 D1 在座位的前边缘处降低, 同时基部 40 保持不 动。力调节器 39 设置在较高力设置, 如图 21B 和 21C 中所示。引导装置 70 的辊 71 基本中 心地设置在控制凸轮 48 上。第一楔形件 52 沿锥形开口 400 附近的柱 403 的方向以最大方 式移动, 且支撑于其上的中间楔形件 53 向下移动。中心辊 464 以稍微偏心的方式设置在中 间楔形件 53 上的相向滑动表面上, 与图 21B 中类似。
图 23A、 23D 和 23E
机构 2 继续处于负位置, 也就是说在外壳 30 和座位载体 80 之间的连接在座位的 前边缘处绕第一旋转轴线 D1 降低。力调节器 39 这时设置在较低力设置。引导装置 70 的 辊 71 置于控制凸轮 48 上, 如图 23B 和 23C。第一楔形件 52 和中间楔形件 53 的位置对应于 图 21D 和 21E。控制辊 464 以几乎中心方式设置在中间楔形件 53 的相向滑动表面上。图 24 和 25
靠背 96 有框架 973, 该框架 973 在下部并入横向支杆 971 中。用于与存在于靠背 载体 60 中的孔 660 连接 ( 优选是螺钉连接 ) 的孔位于横向支杆 971 中。两个侧面支杆 972 从横向支杆 971 伸出, 这两个侧面支杆 972 以 U 形方式彼此相对定位, 且各自有装配座 976。 装配座 976 以互补方式形成为用于接在靠背载体 60 的接收件 66 上。
最上侧扶手 98 有垫部件 981, 支撑件 980 从该垫部件 981 向下延伸, 所述支撑件并 入弯曲中间部件 983 中。模制部件 984 与中间部件 983 连接。模制部件 984 以互补方式形 成, 用于插入座位载体 80 的支撑件 803 的引导件 804 中。
下面还能够特别提出基部 40( 该基部 40 直到现在都作为单独部件插入外壳 30 中 ) 的代替件, 因此, 机构 2 能够运动至负倾斜度。当不需要负倾斜度时, 外壳 30 和基部 40 实现为单件, 即用于在靠背 96 和座位载体 80 之间同步运动的、 在基部 40 上的功能构造完 全包含在外壳 30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