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337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1 CN 103073379 A *CN103073379A* (21)申请号 201310032535.2 (22)申请日 2013.01.28 C07C 11/04(2006.01) C07C 11/06(2006.01) C07C 7/00(2006.01) C07C 7/144(2006.01) C07C 7/12(2006.01) C07C 7/04(2006.01) C07C 7/167(2006.01) (71)申请人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西滨河路 22。
2、 号神华大厦 申请人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包头 煤化工分公司 (72)发明人 唐煜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吴贵明 张永明 (54) 发明名称 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烯烃分离系统和烯烃分离 方法。该烯烃分离系统包括脱甲烷单元, 脱甲烷 单元包括初脱甲烷塔、 膜分离组件、 变压吸附系统 和次脱甲烷塔, 初脱甲烷塔的塔顶出口与膜分离 组件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气相物流管线 ; 且变 压吸附系统的连接方式采用如下之一 : 连接方式 一 : 膜分离组件的富烃气流出口与变压吸附系统。
3、 的进口相连通, 变压吸附系统的富烃气流出口与 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 或 连接方式二 : 膜分离组件的富氢气流出口与变压 吸附系统的进口相连通, 膜分离组件的富烃气流 出口以及变压吸附系统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次脱甲 烷塔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气流管线。该烯烃分 离系统增大了次脱甲烷塔中 CH4/H2的比值, 减少 了能耗。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3379 A CN 103073379 A *。
4、CN103073379A* 1/4 页 2 1. 一种烯烃分离系统,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包括脱甲烷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甲烷单 元包括初脱甲烷塔 (11) 、 膜分离组件 (121) 、 变压吸附系统 (122) 和次脱甲烷塔 (17) , 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的塔顶出口与所述膜分离组件 (121) 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气 相物流管线 ; 且 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连接方式采用如下之一 : 连接方式一 : 所述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进 口相连通, 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
5、之间设 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 或 连接方式二 : 所述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氢气流出口与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进 口相连通, 所述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富烃气 流出口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甲烷单元还包括第一压 缩机 (131) 、 第一冷箱 (141) 、 第一换热器 (151) 、 第二换热器 (152) 、 第一冷剂激冷器 (161) 和膨胀机 (18) , 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塔顶出口与所述膨胀机 (18) 的。
6、进口之间具有第二气相物流管 线 ; 所述第一压缩机 (131) 设置在所述富烃气流管线上 ; 所述第一冷箱 (141) 具有 : 第一气相物流第一冷箱内流路, 串接在所述第一气相物流管线中 ; 富烃气流第一冷箱内流路, 串接在所述第一压缩机 (131) 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 口之间的富烃气流管线中 ; 所述第一换热器 (151) 具有 : 富烃气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 串接在所述富烃气流第一冷箱内流路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的所述富烃气流管线中 ; 第二液相物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 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塔底出口相连通 ; 所述第 二换热器 (152) 具有 : 。
7、富烃气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 串接在富烃气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的所述富烃气流管线中 ; 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 与所述膨胀机 (18) 的出口相连通 ; 所述第一冷剂激冷器 (161) 设置在所述富烃气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甲烷单元还包括 : 第一再沸器 (191) ,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一塔底出口相连通并与所述初脱甲烷 塔 (11) 的塔釜相连形成第一循环管线 ; 第二再沸器 (192) ,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二塔底出口。
8、相连通并与所述初脱甲烷 塔 (11) 的塔釜相连形成第二循环管线。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乙烯 精馏单元, 所述乙烯精馏单元包括 : 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 具有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73379 A 2 2/4 页 3 氢气气流进口, 当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一时, 所述氢气气流进口与所 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富氢气流出口以及所述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氢气流出口之间具 有富氢气流管线, 当所述变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所述氢气气流进口与所述 变压吸附系统 (。
9、122) 的高纯氢气流出口之间具有高纯氢气流管线, 且所述高纯氢气流管线 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 烃类物料进口, 与所述次脱甲烷塔 (17) 的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二液相物流管线 ; 乙烯产物出口 ; 乙烯精馏塔 (22) , 与所述乙烯产物出口相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脱乙 烷单元和丙烯精馏单元, 所述脱乙烷单元包括脱乙烷塔 (31) , 所述脱乙烷塔 (31) 具有 : 第一液相物流进口,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三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一液相物流管 线 ; 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出口, 与所述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的烃类物。
10、料进口之间具有烃类脱 炔物料输送管线 ; 所述丙烯精馏单元包括 : 丙烯精馏塔 (41) , 具有 : 第三液相物流进口, 与所述脱乙烷塔 (31) 的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三液相物流管线 ; 塔顶丙烯出口 ; 塔顶回流罐 (42) , 与所述丙烯精馏塔 (41) 的塔顶丙烯出口相连通并与所述丙烯精馏 塔 (41) 构成第三循环管线, 所述第一再沸器 (191) 或第二再沸器 (192) 具有与所述第三循 环管线相连通的丙烯进口和丙烯出口。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丙烯精馏塔 (41) 与所述塔 顶回流罐 (42) 之间的所述第三循环管线上还设置有控制阀 (。
11、43) , 所述控制阀 (43) 与所述 第一再沸器 (191) 或第二再沸器 (192) 并联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二 冷箱 (142) , 所述第二冷箱 (142) 具有第二气相液流第二冷箱内流路, 所述第二气相液流第二冷箱 内流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 (152) 的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相连通 ; 所述丙烯精馏塔 (41) 与所述第二冷箱 (142) 之间具有两条第四液相物流管线, 其中的一条第四液相物流管线穿过所述第二冷箱 (142) 后与燃气管网相连通 ; 另一条第四液相物流管线穿过所述第二冷箱 (142) 后延。
12、伸至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相连通,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剂激冷器 (162) , 所述第二冷剂激冷器 (162) 设置 在所述第二冷箱 (142)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之间的第四液相物流管线上。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烯烃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 : 脱丙烷单元, 包括 : 脱丙烷塔 (51) , 所述脱丙烷塔 (51) 的塔顶出口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之间设置有初 脱气相物流管线 ; 干燥器 (52) , 与所述脱丙烷塔 (51) 的进口相连通向所述脱丙烷塔 (51) 输送待分离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73379 A 。
13、3 3/4 页 4 料气 ; 第二压缩机 (132) , 设置在所述脱丙烷塔 (51)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之间的所述初脱 气相物流管线上 ; 第三冷剂激冷器 (163) , 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缩机 (132) 与所述初脱甲烷塔 (11) 之间的 所述初脱气相物流管线上, 所述第一冷箱 (141) 具有与所述第二压缩机 (132) 与所述第三 冷剂激冷器 (163) 之间的所述初脱气相物流管线相连通的初脱气相物流进口和初脱气相物 流出口 ; 脱丁烷单元, 包括 : 脱丁烷塔 (61) , 与所述脱丙烷塔 (51) 之间设置有初脱液相物流管线 ; 塔顶冷凝器 (62) , 具有与所述脱丁烷。
14、塔 (61) 的塔顶出口相连通的进口以及供冷凝后 产物流出的出口。 9. 一种烯烃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方法包括分离主要成分为氢气、 碳三 烃类以及碳三以下烃类的混合气的过程, 所述过程包括 : 初脱甲烷过程 : 使所述混合气在所述初脱甲烷过程中进行非清晰切割得到相互分离的 第一气相物流和第一液相物流, 所述第一气相物流包括氢气、 甲烷和碳二烃类, 所述第一液 相物流包括碳二烃类和碳三烃类 ; 膜分离过程 : 使所述第一气相物流进行膜分离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一富 氢气流 ; 变压吸附过程, 采用以下方式 : 方式一 : 使所述第一富烃气流进行变压吸附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二。
15、富烃气流和第二富氢 气流 ; 方式二 : 使所述第一富氢气流进行变压吸附得到高纯氢气流和第三富烃气流 ; 次脱甲烷过程 : 使所述方式一中的第一富烃气流或所述方式二中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 三富烃气流在所述次脱甲烷中进行清晰切割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二气相物流和第二液相物 流。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烯烃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脱甲烷过程得到的所述第一气相物流中含有体积百分比为 1590% 的所述碳二 烃类 ; 所述膜分离过程得到的所述第一富氢气流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比为 7595%, 所述富氢气 流中氢气的体积占所述第一气相物流中氢气总体积的 45 65%, 当所述变压吸附过程采用方式一。
16、时, 所述变压吸附过程得到的所述第二富氢气流中氢 气的体积百分比为 85 99.99% ; 所述次脱甲烷过程得到的所述第二气相物流中乙烯的体积含量 2%。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烯烃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程还包括 : 使所述混合气依次经过与由所述非清晰切割得到的第一气相物流进行换热、 与冷剂进 行换热后进行初脱甲烷过程 ; 使所述方式一中的第一富烃气流或所述方式二中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三富烃气流依 次经过压缩处理、 与由所述初脱甲烷过程分离出的第一气相物流进行换热、 与由所述次脱 甲烷分离出的第二液相物流进行换热、 与由所述次脱甲烷分离出的第二气相物流进行换热 权 利 要 求。
17、 书 CN 103073379 A 4 4/4 页 5 后进行所述次脱甲烷过程 ; 使由所述次脱甲烷分离出的第二气相物流与所述第二富烃气体进行换热之前进行膨 胀降温 ; 使部分所述第一液相物流由所述初脱甲烷过程分离后经再加热沸腾重复进行所述初 脱甲烷过程。 12.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烯烃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烃分离方法还包括 : 使待分离原料气进行脱丙烷处理后压缩以形成所述混合气 ; 使部分所述第一液相物流进行脱乙烷处理得到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和第三液相物流 ; 当所述变压吸附过程采用方式一时, 使所述脱乙烷塔塔顶物流与所述第一富氢气流和 / 或第二富氢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进行加。
18、氢脱炔反应得脱炔后的含乙烯混合物, 当所述变 压吸附过程采用方式二时, 使所述脱乙烷塔塔顶物流与所述高纯氢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进 行加氢脱炔反应得脱炔后的含乙烯混合物 ; 将所述含乙烯混合物精馏得到乙烯产品 ; 将所述第三液相物流精馏得到第四气相物流和第四液相相物流, 使所述第四气相物流 与部分所述第一液相物流换热后经进一步除杂质处理形成丙烯产品 ; 使所述第四液相物流与所述第二气相物流进行换热后, 将一部分换热后的所述第四液 相物流与冷剂进一步进行换热后用于吸收所述初脱甲烷过程中欲形成所述第一气相物流 的气相物质中的乙烯, 将另一部分换热后的所述第四液相物流作为燃气输送。 权 利 要 求 。
19、书 CN 103073379 A 5 1/10 页 6 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气体分离领域, 具体而言, 涉及一种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石油裂解气、 炼厂干气和甲醇制烯烃产品气中除含有乙烯、 丙烯外, 还含有大量其 他成份, 如氢气、 甲烷、 乙炔、 丙烷和氮气等, 由于乙烯、 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因此可以采 用以上石油裂解气、 炼厂干气和甲醇制烯烃产品气为原料分离其中的乙烯和丙烯, 目前, 深 冷分离方法最为成熟, 采用最多。 0003 典型的常规深冷分离方法存在不少缺点, 比如通常要求对原料气进行 4 至 5 级压 缩, 。
20、需要大量的低温冷却介质, 如甲烷氢分离需要 -100以下的冷冻系统进行冷却, 因 此, 常规深冷分离方法的能耗较高, 对设备的要求也高, 要想实现理想的分离效果不得不加 大投资。在深冷分离过程中, 氢气和甲烷分离是整个分离系统中能耗和费用消耗最多的一 块, 而且工艺复杂。因为, 原料气中 CH4/H2分子比值对尾气中乙烯损失影响很大, 这是因为 脱甲烷塔项由于 H2和其它惰性气体的存在降低了 CH4分压, 只有提高压力或降低温度才满 足塔顶对露点的要求, 提高压力和降低温度在分离出 CH4的同时, 部分乙烯也会与 CH4一同 被分离出来, 造成乙烯的损失, 上述影响是由相平衡决定的, 并不取决。
21、于塔板数和回流比的 多少, 因此在温度与压力条件一定时, 原料气中 CH4/H2分子比值愈小, 尾气中乙烯损失就愈 大, 反之则小, 能耗也越低。因此, 如何将氢气尽可能多的从裂解气或烯烃混合气中分离出 来, 以降低氢气甲烷分离的能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0004 现有鲁姆斯技术为深冷烯烃分离中比较先进的技术之一, 如图 1 所示的鲁姆斯烯 烃深冷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原料气经干燥器 52 干燥后进入脱丙烷塔 51 , 脱丙烷塔 51 的塔顶气相经脱丙烷单元的塔顶冷凝器 54 部分冷凝后进行气液分离, 冷凝下来的液体 作为脱丙烷系统的回流, 其余含有碳三烃类及碳三以下烃类组分的气相进入压缩。
22、机 53 升 压后, 依次经第二再沸器 192 、 第一冷剂激冷器 161 和第二冷剂激冷器 162 一系列换热冷 却过程后进入脱甲烷塔 11 ; 脱丙烷塔 51 塔底产物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组分被送到脱丁烷 塔 61 。脱甲烷单元的塔顶冷凝器利用丙烯 (或乙烯) 作冷剂, 部分冷凝的塔顶物流进入回 流罐后 (图 1 中未示出脱甲烷单元的塔顶冷凝器和回流罐) , 回流罐分离出来的液相作为脱 甲烷塔 11 的回流, 气相 (以氢气和甲烷为主, 称为氢气甲烷气流) 经过冷箱 142 换热后, 送 到装置外的燃气管网。脱甲烷塔 11 塔底含有碳二烃类和碳三烃类组成的物流进入脱乙烷 塔 31 , 脱乙烷塔。
23、 31 的塔顶物流首先经过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将物流中的炔类 (主要是乙 炔) 转化成乙烯和乙烷然后进入乙烯精馏塔 22 , 乙烯精馏塔 22 的塔顶气相作为乙烯产品 送入装置罐区, 乙烯精馏塔 22 的塔底乙烷经换热器加热汽化后送入燃料气系统作为燃料 使用或回收利用处理。脱乙烷塔 31 的塔底物流进入丙烯精馏单元, 丙烯精馏塔 41 的塔 顶丙烯产品经塔顶水冷器 43 冷凝后部分经塔顶回流罐 42 将部分液相物质回流, 再经过 产品保护床 (图 1 中未示出) 除去甲醇、 氧化物及其它杂质后作为丙烯产品送入装置丙烯罐 区, 部分回流丙烯精馏塔 41 。丙烯精馏塔 41 塔底的丙烷物流经冷箱。
24、 142 与氢气甲烷气 说 明 书 CN 103073379 A 6 2/10 页 7 流换热降温, 经第三冷剂激冷器 163 被冷剂激冷后引入脱甲烷塔 11 的塔顶以吸收脱甲烷 塔 11 处的甲烷、 氢气物流中的乙烯 ; 另一股经冷箱 142 换热后进入燃气管网作为燃气使 用。丙烯精馏单元分离出的含碳四及以上组分的物料进入脱丁烷塔 61 分离碳四烃类及碳 四以上烃类产品。 0005 上述的常规深冷技术以及鲁姆斯技术由于都是采用一次脱甲烷处理难以得到理 想的甲烷和氢气的分子比值, 因此导致尾气在分离乙烯的过程中能耗高、 乙烯损失量大和 投资高的缺点, 本发明主要是在鲁姆斯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降。
25、低能耗、 减少乙烯损失而 对鲁姆斯技术做出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烯烃分离系统及烯烃分离方法, 降低了烯烃分离过程中的能 耗。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了一种烯烃分离系统, 上述烯烃 分离系统包括脱甲烷单元, 脱甲烷单元包括初脱甲烷塔、 膜分离组件、 变压吸附系统和次脱 甲烷塔, 初脱甲烷塔的塔顶出口与膜分离组件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气相物流管线 ; 且变 压吸附系统的连接方式采用如下之一 : 连接方式一 : 膜分离组件的富烃气流出口与变压吸 附系统的进口相连通, 变压吸附系统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 气流管线 ; 。
26、或连接方式二 : 膜分离组件的富氢气流出口与变压吸附系统的进口相连通, 膜 分离组件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变压吸附系统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设 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0008 进一步地, 上述脱甲烷单元还包括第一压缩机、 第一冷箱、 第一换热器、 第二换热 器、 第一冷剂激冷器和膨胀机, 次脱甲烷塔的塔顶出口与膨胀机的进口之间具有第二气相 物流管线 ; 第一压缩机设置在富烃气流管线上 ; 第一冷箱具有 : 第一气相物流第一冷箱内 流路, 串接在第一气相物流管线中 ; 富烃气流第一冷箱内流路, 串接在第一压缩机与次脱甲 烷塔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流管线中 ; 第一换热器具有 : 富烃气流第一。
27、换热器内流路, 串接 在富烃气流第一冷箱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流管线中 ; 第二液相物流 第一换热器内流路, 与次脱甲烷塔的塔底出口相连通 ; 第二换热器具有 : 富烃气流第二换 热器内流路, 串接在富烃气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流管线 中 ; 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 与膨胀机的出口相连通 ; 第一冷剂激冷器设置在富 烃气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的进口之间。 0009 进一步地, 上述脱甲烷单元还包括 : 第一再沸器, 与初脱甲烷塔的第一塔底出口相 连通并与初脱甲烷塔的塔釜相连形成第一循环管线 ; 第二再沸器, 与初脱甲烷塔的第二塔 底出口相。
28、连通并与初脱甲烷塔的塔釜相连形成第二循环管线。 0010 进一步地, 上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乙烯精馏单元, 乙烯精馏单元包括 : 加氢脱炔 反应器, 具有 : 氢气气流进口, 当变压吸附系统采用连接方式一时, 氢气气流进口与变压吸 附系统的富氢气流出口以及膜分离组件的富氢气流出口之间具有富氢气流管线, 当变压吸 附系统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氢气气流进口与变压吸附系统的高纯氢气流出口之间具有高纯 氢气流管线, 且高纯氢气流管线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 烃类物料进口, 与次脱甲烷塔的塔底 出口之间具有第二液相物流管线 ; 乙烯产物出口 ; 乙烯精馏塔, 与乙烯产物出口相连通。 说 明 书 CN 103。
29、073379 A 7 3/10 页 8 0011 进一步地, 上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脱乙烷单元和丙烯精馏单元, 脱乙烷单元包 括脱乙烷塔, 脱乙烷塔具有 : 第一液相物流进口, 与初脱甲烷塔的第三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 一液相物流管线 ; 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出口, 与加氢脱炔反应器的烃类物料进口之间具有烃 类脱炔物料输送管线 ; 丙烯精馏单元包括 : 丙烯精馏塔, 具有 : 第三液相物流进口, 与脱乙 烷塔的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三液相物流管线 ; 塔顶丙烯出口 ; 塔顶回流罐, 与丙烯精馏塔 的塔顶丙烯出口相连通并与丙烯精馏塔构成第三循环管线, 第一再沸器或第二再沸器具有 与第三循环管线相连通的丙烯进。
30、口和丙烯出口。 0012 进一步地, 上述丙烯精馏塔与塔顶回流罐之间的第三循环管线上还设置有控制 阀, 控制阀与第一再沸器或第二再沸器并联设置。 0013 进一步地, 上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箱, 第二冷箱具有第二气相液流第二 冷箱内流路, 第二气相液流第二冷箱内流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 路相连通 ; 丙烯精馏塔与第二冷箱之间具有两条第四液相物流管线, 其中的一条第四液相 物流管线穿过第二冷箱后与燃气管网相连通 ; 另一条第四液相物流管线穿过第二冷箱后延 伸至与初脱甲烷塔相连通, 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剂激冷器, 第二冷剂激冷器设置在 第二冷箱与初脱甲烷塔之间的第四液。
31、相物流管线上。 0014 进一步地, 上述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 : 脱丙烷单元, 包括 : 脱丙烷塔, 脱丙烷塔的 塔顶出口与初脱甲烷塔之间设置有初脱气相物流管线 ; 干燥器, 与脱丙烷塔的进口相连通 向脱丙烷塔输送待分离原料气 ; 第二压缩机, 设置在脱丙烷塔与初脱甲烷塔之间的初脱气 相物流管线上 ; 第三冷剂激冷器, 设置在第二压缩机与初脱甲烷塔之间的初脱气相物流管 线上, 第一冷箱具有与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冷剂激冷器之间的初脱气相物流管线相连通的初 脱气相物流进口和初脱气相物流出口 ; 脱丁烷单元, 包括 : 脱丁烷塔, 与脱丙烷塔之间设置 有初脱液相物流管线 ; 塔顶冷凝器, 具有与脱丁烷塔。
32、的塔顶出口相连通的进口以及供冷凝 后产物流出的出口。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还提供了一种烯烃分离方法, 上述烯烃分离方法包括分 离主要成分为氢气、 碳三烃类以及碳三以下烃类的混合气的过程, 过程包括 : 初脱甲烷过 程 : 使混合气在初脱甲烷过程中进行非清晰切割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一气相物流和第一液相 物流, 第一气相物流包括氢气、 甲烷和碳二烃类, 第一液相物流包括碳二烃类和碳三烃类 ; 膜分离过程 : 使第一气相物流进行膜分离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一富氢气流 ; 变压吸附过程, 采用以下方式 : 方式一 : 使第一富烃气流进行变压吸附得到相互分离的第 二富烃气流和第二富氢气。
33、流 ; 方式二 : 使第一富氢气流进行变压吸附得到高纯氢气流和第 三富烃气流 ; 次脱甲烷过程 : 使方式一中的第一富烃气流或方式二中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 三富烃气流在次脱甲烷中进行清晰切割得到相互分离的第二气相物流和第二液相物流。 0016 进一步地, 上述初脱甲烷过程得到的第一气相物流中含有体积百分比为 1590% 的碳二烃类 ; 膜分离过程得到的第一富氢气流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比为 7595%, 富氢气流中 氢气的体积占第一气相物流中氢气总体积的 45 65%, 当变压吸附过程采用方式一时, 变 压吸附过程得到的第二富氢气流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比为 85 99.99% ; 次脱甲烷过程得到 的第二。
34、气相物流中乙烯的体积含量 2%。 0017 进一步地, 上述过程还包括 : 使混合气依次经过与由非清晰切割得到的第一气相 物流进行换热、 与冷剂进行换热后进行初脱甲烷过程 ; 使方式一中的第一富烃气流或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073379 A 8 4/10 页 9 二中的第一富烃气流和第三富烃气流依次经过压缩处理、 与由初脱甲烷过程分离出的第一 气相物流进行换热、 与由次脱甲烷分离出的第二液相物流进行换热、 与由次脱甲烷分离出 的第二气相物流进行换热后进行次脱甲烷过程 ; 使由次脱甲烷分离出的第二气相物流与第 二富烃气体进行换热之前进行膨胀降温 ; 使部分第一液相物流由初脱甲烷过程分离后。
35、经再 加热沸腾重复进行初脱甲烷过程。 0018 进一步地, 上述烯烃分离方法还包括 : 使待分离原料气进行脱丙烷处理后压缩以 形成混合气 ; 使部分第一液相物流进行脱乙烷处理得到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和第三液相物 流 ; 当变压吸附过程采用方式一时, 使脱乙烷塔塔顶物流与第一富氢气流和 / 或第二富氢 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进行加氢脱炔反应得脱炔后的含乙烯混合物, 当变压吸附过程采用方 式二时, 使脱乙烷塔塔顶物流与高纯氢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进行加氢脱炔反应得脱炔后的 含乙烯混合物 ; 将含乙烯混合物精馏得到乙烯产品 ; 将第三液相物流精馏得到第四气相物 流和第四液相相物流, 使第四气相物流与部分。
36、第一液相物流换热后经进一步除杂质处理形 成丙烯产品 ; 使第四液相物流与第二气相物流进行换热后, 将一部分换热后的第四液相物 流与冷剂进一步进行换热后用于吸收初脱甲烷过程中欲形成第一气相物流的气相物质中 的乙烯, 将另一部分换热后的第四液相物流作为燃气输送。 0019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采用初脱甲烷塔、 膜分离组件、 变压吸附系统和次脱甲烷 塔进行配合使用, 经过初脱甲烷塔的深冷处理后, 合理控制初脱甲烷塔的塔顶工作温度和 压力对待分离的气体进行非清晰切割或清晰切割, 使待分离的气体经过初脱甲烷塔处理后 得到不含碳三及碳三以上烃类的第一气相物流进一步经过膜分离组件的膜分离后得到第 一富氢。
37、气流和第一富烃气流, 所得到的第一富烃气流可以直接进入次脱甲烷塔进行进一步 的深冷分离, 也可以经变压吸附系统吸附处理后得到第二富氢气流和第二富烃气流, 无论 是第一富烃气流还是第二富烃气流其 CH4/H2分子比值都较原料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进而增 加了次脱甲烷塔塔顶处 CH4的分压, 因此只需要将次脱甲烷塔的温度降低到较高的露点即 可分离出 CH4和 H2, 那么在分离过程中降温所需的能耗减少了 ; 而且, 由于露点的增高使得 只需较低的冷量就可使得次脱甲烷塔塔顶分离的第二气相物流中只有极少甚至是没有乙 烯, 因此减少了乙烯的损失 ; 同时, 上述技术效果的实现可以大大减少烯烃分离的投资。 。
38、附图说明 0020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本发明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 0021 图 1 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鲁姆斯烯烃深冷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0022 图 2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的烯烃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以 及 0023 图 3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的烯烃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5 如图 。
39、2 和图 3 所示, 在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 提供了一种烯烃分离系统, 说 明 书 CN 103073379 A 9 5/10 页 10 该烯烃分离系统包括脱甲烷单元, 脱甲烷单元包括初脱甲烷塔 11、 膜分离组件 121、 变压吸 附系统122和次脱甲烷塔17, 初脱甲烷塔11的塔顶出口与膜分离组件121的进口之间设置 有第一气相物流管线 ; 且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连接方式采用如下之一, 连接方式一 : 膜分离 组件 121 的富烃气流出口与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进口相连通, 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富烃气 流出口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 连接方式二。
40、 : 膜分离组件 121 的 富氢气流出口与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进口相连通, 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变 压吸附系统 122 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设置有富烃气流管线 0026 具有上述结构的烯烃分离系统, 采用初脱甲烷塔 11、 膜分离组件 121、 变压吸附系 统 122 和次脱甲烷塔 17 进行配合使用, 经过初脱甲烷塔 11 的深冷处理后, 合理控制初脱甲 烷塔 11 的塔顶工作温度和压力对待分离的气体进行非清晰切割或清晰切割, 使待分离的 气体经过初脱甲烷塔 11 处理后得到不含碳三及碳三以上烃类的第一气相物流进一步经过 膜分离组件 121 的。
41、膜分离后得到第一富氢气流和第一富烃气流, 所得到的第一富烃气流可 以直接进入次脱甲烷塔进行进一步的深冷分离, 也可以经变压吸附系统 122 吸附处理后得 到第二富氢气流和第二富烃气流, 无论是第一富烃气流还是第二富烃气流其 CH4/H2分子比 值都较原料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进而增加了次脱甲烷塔 17 塔顶处 CH4的分压, 因此只需要 将次脱甲烷塔 17 的温度降低到较高的露点即可分离出 CH4和 H2, 那么在分离过程中降温所 需的能耗减少了 ; 而且, 由于露点的增高使得只需较低的冷量就可使得次脱甲烷塔 17 塔顶 分离的第二气相物流中只有极少甚至是没有乙烯, 因此减少了乙烯的损失 ; 同。
42、时, 上述技术 效果的实现可以大大减少烯烃分离的投资。 0027 当变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变 压吸附系统122的富烃气流出口与次脱甲烷塔17的进口之间设置的富烃气流管线, 可以为 两条也可以先将膜分离组件121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变压吸附系统122的富烃气流出口汇 集之后再设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相连通设置为一条带有分支的富烃气流管线。 0028 如图2和图3所示, 在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 上述脱甲烷单元还包括第一压 缩机 131、 第一冷箱 141、 第一换热器 151、 第二换热器 152、 第一冷剂激冷器 161 和膨胀机。
43、 18, 次脱甲烷塔17的塔顶出口与膨胀机18的进口之间具有第二气相物流管线 ; 第一压缩机 131 设置在富烃气流管线上 ; 第一冷箱 141 具有第一气相物流第一冷箱内流路和富烃气流 第一冷箱内流路, 第一气相物流第一冷箱内流路串接在第一气相物流管线中 ; 富烃气流第 一冷箱内流路串接在第一压缩机131与次脱甲烷塔17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流管线中 ; 第一 换热器 151 具有富烃气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和第二液相物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 富烃气流 第一换热器内流路串接在富烃气流第一冷箱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 流管线中 ; 第二液相物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塔。
44、底出口相连通 ; 第二换热 器 152 具有富烃气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和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 富烃气流第二 换热器内流路串接在富烃气流第一换热器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的富烃气流 管线中 ; 第二气相物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与膨胀机 18 的出口相连通 ; 第一冷剂激冷器 161 设置在富烃气流第二换热器内流路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进口之间。 0029 在上述烯烃分离系统中, 当变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一时来自变压吸附系 统 122 的第二富烃气流或当变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二时来自膜分离组件 121 的第 一富烃气流和来自变压吸附系统122的第三富烃气流经。
45、第一压缩机131压缩增压后与来自 说 明 书 CN 103073379 A 10 6/10 页 11 初脱甲烷塔11的第一气相物流在第一冷箱141中进行热交换后温度降低, 然后进入第一换 热器 151 与冷却介质进行再次换热后继续进入第二换热器 152 与经膨胀机 18 膨胀后温度 急剧下降的第二气相物流换热后温度降低 ; 随后第一富烃气流或第二富烃气流继续进入第 一冷剂激冷器 161 与冷剂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温以较低的温度进入次脱甲烷塔 17 再次进 行深冷分离, 第一富烃气流或第二富烃气流所进行的一系列换热使温度得到很大程度的降 低, 进一步减少了次脱甲烷塔 17 中深冷分离的能耗。 00。
46、30 上述烯烃分离系统的第一压缩机 131 的设置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方式, 当变压吸 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一时, 第一压缩机 131 设置在富烃气流管线上, 当变压吸附系统 122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第一压缩机131设置在膜分离组件121的富烃气流出口以及变压吸 附系统 122 的富烃气流出口汇集之后的富烃气流管线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 要以及厂区管道的布局来选择适当的压缩机的连接方式。 0031 如图 2 所示, 脱甲烷单元还包括第一再沸器 191 和第二再沸器 192, 第一再沸器 191 与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一塔底出口相连通并与初脱甲烷塔 11 塔釜相连形成第一循环。
47、管 线 ; 第二再沸器 192 与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二塔底出口相连通并与初脱甲烷塔 11 塔釜相连 形成第二循环管线。 0032 部分由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一塔底出口和第二塔底出口流出的第一液相物流经第 一再沸器 191 或第二再沸器 192 加热后变为气相返回初脱甲烷塔 11 的塔釜内, 并与由塔顶 留下的液相物流逆向接触传质, 达到深冷精馏的目的。 0033 如图2和图3所示, 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乙烯精馏单元, 乙烯精馏单元包括加氢脱 炔反应器 21 和乙烯精馏塔 22, 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具有氢气气流进口、 烃类物料进口和乙 烯产物出口, 当变压吸附系统122采用连接方式一时,。
48、 氢气气流进口与变压吸附系统122的 富氢气流出口以及膜分离组件 121 的富氢气流出口之间具有富氢气流管线, 当变压吸附系 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氢气气流进口与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高纯氢气流出口之间具有 高纯氢气流管线, 且高纯氢气流管线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 烃类物料进口与次脱甲烷塔 17 的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二液相物流管线 ; 乙烯精馏塔 22 与乙烯产物出口相连通。 0034 由次脱甲烷塔 17 分离出的以碳二烃类为主的第二液相物流作为第一换热器 151 的冷却介质与第一气相物流进行换热后温度升高然后再进入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进行加氢 反应, 在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中。
49、氢气来源于膜分离组件 121 以及变压吸附系统 122 分离出的 富氢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或者与来源于变压吸附系统 122 的高纯氢气流和 / 或外来氢气, 加氢完成后得到的物料经乙烯精馏塔 22 精馏后形成乙烯产品。在上述结构中使分离出的 氢气得到合理利用, 减少了乙炔加氢的外来氢气消耗量, 节约了乙炔加氢成本。此外, 当变 压吸附系统 122 采用连接方式二时, 也可以将变压吸附系统 122 产生的高纯氢气流引出该 烯烃分离系统用于其他工艺。 0035 如图 2 所示, 烯烃分离系统还包括脱乙烷单元和丙烯精馏单元, 脱乙烷单元包括 脱乙烷塔 31, 脱乙烷塔 31 具有第一液相物流进口和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出口, 第一液相物流 进口与初脱甲烷塔 11 的第三塔底出口之间具有第一液相物流管线 ; 脱乙烷塔塔顶物流出 口与加氢脱炔反应器 21 的烃类物料进口之间具有烃类脱炔物料输送管线 ; 丙烯精馏单元 包括丙烯精馏塔 41 和塔顶回流罐 42, 丙烯精馏塔 41 具有第三液相物流进口和塔顶丙烯出 口, 第三液相物流进口与脱乙烷塔 31 的塔底出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