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熟剂及其生产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秸秆腐熟剂及其生产工艺.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639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46391 A *CN103146391A* (21)申请号 201310096493.9 (22)申请日 2013.03.25 C09K 17/40(2006.01) C12N 1/20(2006.01) C12N 1/14(2006.01) C09K 101/00(2006.01) C12R 1/125(2006.01) C12R 1/07(2006.01) C12R 1/465(2006.01) C12R 1/69(2006.01) (71)申请人 江苏谷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镇牛 桥村一组 (72)发明人 朱春雷 秦彬彬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243 代理人 顾伯兴 (54) 发明名称 秸秆腐熟剂及其生产工艺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腐熟剂, 包括枯草芽 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 菌、 硅藻土, 生产工艺的步骤为 : 制备枯草芽孢杆 菌 ; 制备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 制备米曲霉 ; 制备 细黄链霉菌 ; 复混 : 将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 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进行混合 均匀得到所述秸秆腐熟剂。本发明具有提高腐熟 效率、 缩短腐熟时。
3、间、 节约生产成本、 保护生态环 境的优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6391 A CN 103146391 A *CN103146391A* 1/2 页 2 1. 一种秸秆腐熟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秸秆腐熟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 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秸秆腐熟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秸秆腐熟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 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
4、。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秸秆腐熟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 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的重量比为 2 : 1 : 1 : 1 : 200。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秸秆腐熟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秸秆腐熟剂为粉末状。 5. 一种秸秆腐熟剂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秸秆腐熟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 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复混组配而成,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 1) 、 制备枯草芽孢杆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型瓶上, 在 28-30下培养 24-3。
5、0 小时, 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 取豆粕、 氯化钠、 葡萄糖、 硫酸锰, 其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 69%、 7%、 23%、 1%, 将所述原料与水配成发酵液, 原料总重量与水的重量之比为 0.022:1, 发酵液用 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至 7.0-7.5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种2个茄形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将发酵罐在温度28-35、 2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12小时后每 4 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每 2 小时检查。
6、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达到 90% 以上时培养完 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枯草芽孢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用 ; 步骤 2) 、 制备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 上, 在 55-60下培养 20-24 小时, 将温度调整。
7、到 40培养 30-36 小时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 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豆粉 1.8%, 玉米粉 2%, 蛋 白胨 0.5%, 淀粉 0.4%, 磷酸二氢钾 0.03%, 硫酸镁 0.06% , 碳酸钙 0.5%, 氯化钙 0.1%, 用氢 氧化钠调节发酵液的 PH 值至 7.4-8.0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种2个茄形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发酵罐在温度 55-60、 200r/min 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 12 小时后每 4 。
8、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降温到 40每 2 小时检查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达到 90% 以上 时培养完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6391 A 2 2/2 页 3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 用 ; 步骤 3) 、 制备米曲霉 : A、 。
9、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麸皮 50%, 在 物料中加入的微量元素的重量配比为占物料重量0.04%的硫酸锰, 占物料重量0.4%的氯化 钙, 占物料重量 0.2% 的磷酸二氢钾,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其中微量元素随水 溶解后和水一并加入 ; B、 将实验室保存的米曲霉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2-3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 107CF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2 天, 其中孢 子。
10、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C : 将种子摇瓶培养基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放在无菌培养室内的曲盘 上, 铺平, 温度控制在28, 温度超过30时进行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60-65小 时, 在培养基上长满孢子, 发酵完成 ; D、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米曲霉原粉, 并密封备用 ; 步骤 4) 、 制备细黄链霉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细黄链霉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5-7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
11、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 的浓度为 107CF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3 天, 其中孢子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B、 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米 20%、 高 粱 20%、 米糠 30%、 稻壳 30%,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 C、 将培养好的种子摇瓶发酵液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放在无菌培养室 内, 铺平, 温度控制在 28, 温度超过 30时进行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 6-7 天, 检测在培养基上长满孢子, 发酵完成 ; D、。
12、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细黄链霉菌原粉, 并密封备用 ; 步骤 5) 、 复混 : A、 将枯草芽孢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5 进行混合搅拌, 使枯草芽孢杆菌含量 控制在 20 亿 / 克 ; B、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0 进行混合搅拌, 使嗜热脂肪地芽 胞杆菌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C、 米曲霉原粉与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 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米曲霉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D、 细黄链霉菌原粉与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2.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细黄链霉菌。
13、含量控制 在 20 亿 / 克 ; E、 将上述各步骤取得的枯草芽孢杆菌原粉2份、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1份、 米曲霉 原粉 1 份、 细黄链霉菌原粉 1 份, 硅藻土总计 200 份, 进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秸秆腐熟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6391 A 3 1/6 页 4 秸秆腐熟剂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属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生产工艺, 特别是一种秸秆腐熟剂及其生 产工艺, 适用于畜禽粪便、 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料的腐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我国是农业大国, 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秸秆年产量达 7 亿多吨。 随着农村能源问题的解决, 秸。
14、秆不再作为主要燃料使用, 被集中焚烧的现象日益突出, 不仅 污染环境,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烟雾弥漫, 影响陆地交通和飞行安全。 因此, 合理的开 发利用农作物秸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秸秆腐熟剂存在着菌剂混配单一, 功能性菌 株偏少, 腐熟效果不良好, 周期长, 腐熟温度低, 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没有很好的起到促进作 物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的诸多情况。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 提供一种提高腐熟效率、 缩短腐熟时间、 节 约生产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的秸秆腐熟剂及其生产工艺。 0004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秸秆腐熟剂, 包括枯草芽孢杆。
15、菌、 嗜 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 0005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 秸秆腐熟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 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 0006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 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 霉菌、 硅藻土的重量比为 2 : 1 : 1 : 1 : 200。 0007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 秸秆腐熟剂为粉末状。 0008 一种秸秆腐熟剂的生产工艺, 秸秆腐熟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复混组配而成,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 1) 、 制备枯草芽孢杆。
16、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型瓶上, 在 28-30下培养 24-30 小时, 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 取豆粕、 氯化钠、 葡萄糖、 硫酸锰, 其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 69%、 7%、 23%、 1%, 将所述原料与水配成发酵液, 原料总重量与水的重量之比为 0.022:1, 发酵液用 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至 7.0-7.5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种2个茄形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将发酵罐在温度28-35。
17、、 2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12小时后每 4 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每 2 小时检查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达到 90% 以上时培养完 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4 2/6 页 5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枯草芽孢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用 ; 步骤。
18、 2) 、 制备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 上, 在 55-60下培养 20-24 小时, 将温度调整到 40培养 30-36 小时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 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豆粉 1.8%, 玉米粉 2%, 蛋 白胨 0.5%, 淀粉 0.4%, 磷酸二氢钾 0.03%, 硫酸镁 0.06% , 碳酸钙 0.5%, 氯化钙 0.1%, 用氢 氧化钠调节发酵液的 PH 值至 7.4-8.0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
19、种2个茄形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发酵罐在温度 55-60、 200r/min 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 12 小时后每 4 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降温到 40每 2 小时检查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达到 90% 以上 时培养完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
20、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 用 ; 步骤 3) 、 制备米曲霉 : A、 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麸皮 50%, 在 物料中加入的微量元素的重量配比为占物料重量0.04%的硫酸锰, 占物料重量0.4%的氯化 钙, 占物料重量 0.2% 的磷酸二氢钾,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其中微量元素随水 溶解后和水一并加入 ; B、 将实验室保存的米曲霉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2-3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 107CF。
21、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2 天, 其中孢 子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C : 将种子摇瓶培养基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放在无菌培养室内的曲盘 上, 铺平, 温度控制在28, 温度超过30时进行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60-65小 时, 在培养基上长满孢子, 发酵完成 ; D、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米曲霉原粉, 并密封备用 ; 步骤 4) 、 制备细黄链霉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细黄链霉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
22、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5-7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 的浓度为 107CF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3 天, 其中孢子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5 3/6 页 6 B、 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米 20%、 高 粱 20%、 米糠 30%、 稻壳 30%,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 C、 将培养好的种子摇瓶发酵液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23、, 放在无菌培养室 内, 铺平, 温度控制在 28, 温度超过 30时进行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 6-7 天, 检测在培养基上长满孢子, 发酵完成 ; D、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细黄链霉菌原粉, 并密封备用 ; 步骤 5) 、 复混 : A、 将枯草芽孢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5 进行混合搅拌, 使枯草芽孢杆菌含量 控制在 20 亿 / 克 ; B、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0 进行混合搅拌, 使嗜热脂肪地芽 胞杆菌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C、 米曲霉原粉。
24、与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 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米曲霉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D、 细黄链霉菌原粉与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2.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细黄链霉菌含量控制 在 20 亿 / 克 ; E、 将上述各步骤取得的枯草芽孢杆菌原粉2份、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1份、 米曲霉 原粉 1 份、 细黄链霉菌原粉 1 份, 硅藻土总计 200 份, 进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秸秆腐熟剂。 0009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 还田区域内能够基本杜绝秸秆焚烧现象, 减少环境污染, 净化空气节约资源, 防止飞机 和车辆发生意外事故, 可以解决国家在秸秆焚烧污染方面的困扰 ; 将原来浪费的。
25、秸秆进行 直接还田, 不仅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还可以使我国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迈上 一个新台阶, 变废为宝, 对于改善环境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重要的作用。 0010 具体实施方式 :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实施例 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1 一种秸秆腐熟剂, 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 具体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 枯 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的重量比为 2 :。
26、 1 : 1 : 1 : 200, 秸秆腐熟剂为灰色粉末状。 0012 一种秸秆腐熟剂的生产工艺, 秸秆腐熟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米曲霉、 细黄链霉菌、 硅藻土组成复混组配而成,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 1) 、 制备枯草芽孢杆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型瓶上, 在 28-30下培养 24-30 小时, 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 取豆粕、 氯化钠、 葡萄糖、 硫酸锰, 其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 69%、 7%、 23%、 1%, 如豆粕 : 15g, 氯化钠 : 1.5g, 葡萄糖 : 5g, 。
27、硫酸锰 : 0.25g, 将所述原料与水配成发 酵液, 原料总重量与水的重量之比为 0.022:1, 发酵液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至 7.0-7.5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种2个茄形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6 4/6 页 7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将发酵罐在温度28-35、 2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12小时后每 4 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每 2 小时检查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达到 90% 以上时培养完 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
28、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枯草芽孢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用 ; 步骤 2) 、 制备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 上, 在 55-60下培养 20-24 小时, 将温度调整到 40培养 30-36 小时检查无杂菌后留作发 酵罐接种 ; B、 制备发酵培养基。
29、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豆粉 1.8%, 玉米粉 2%, 蛋 白胨 0.5%, 淀粉 0.4%, 磷酸二氢钾 0.03%, 硫酸镁 0.06% , 碳酸钙 0.5%, 氯化钙 0.1%, 用氢 氧化钠调节发酵液的 PH 值至 7.4-8.0 ; C、 接种 : 将步骤A过程中取得的无杂菌茄形瓶若干个, 按照每立方培养基接种2个茄形 瓶菌种计, 无菌操作接入到已经灭好菌的发酵罐中 ; D、 发酵培养 : 发酵罐在温度 55-60、 200r/min 的转速下搅拌培养, 培养 12 小时后每 4 小时取样检测一次, 36-40 小时降温到 40每 2 小时检查一次, 当芽孢形成率。
30、达到 90% 以上 时培养完成 ; E、 过滤分离 : 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搅拌罐中, 加入20-25%的硫酸铵和40-50%的 硅藻土, 搅拌 30-45 分钟, 再将搅拌完成的发酵液输送到板框过滤机中进行过滤 ; F、 低温干燥、 粉碎 : 将经过板框过滤机的滤渣放入沸腾干燥器中, 控制温度在 40-45 进行干燥, 干燥完成后将滤渣通过粉碎机粉碎成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 将原粉密封备 用 ; 步骤 3) 、 制备米曲霉 : A、 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麸皮 50%, 在 物料中加入的微量元素的重量配比为占物料重量0.04%的硫酸锰, 占。
31、物料重量0.4%的氯化 钙, 占物料重量 0.2% 的磷酸二氢钾,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其中微量元素随水 溶解后和水一并加入 ; B、 将实验室保存的米曲霉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2-3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 107CF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2 天, 其中孢 子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C : 将种子摇瓶培养基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放在无菌培养室内的曲盘 上, 铺平, 如每盘放培养基。
32、 3-5Kg, 铺平厚度 5-8cm, 温度控制在 28, 温度超过 30时进行 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 60-65 小时, 在培养基上长满孢子, 发酵完成 ; D、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米曲霉原粉, 并密封备用 ;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7 5/6 页 8 步骤 4) 、 制备细黄链霉菌 : A、 将实验室保存的细黄链霉菌菌种在无菌的环境中接种到准备好的茄形瓶上, 在 25-30, 200r/min 的条件下培养 5-7 天, 然后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 。
33、的浓度为 107CFU/Ml,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摇瓶培养基中, 于 28、 200r/min 摇床培养 3 天, 其中孢子悬浮液与摇瓶培养基的体积比为 1:20 ; B、 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料制备培养基 : 配制发酵液, 其中物料的重量配比为大米 20%、 高 粱 20%、 米糠 30%、 稻壳 30%, 加水量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 C、 将培养好的种子摇瓶发酵液接入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放在无菌培养室 内, 铺平, 如每盘放培养基 5-7Kg, 铺平厚度 5-8cm, 温度控制在 28, 温度超过 30时进行 翻堆、 通风降温补氧, 发酵时间为 6-7 天, 检测在培养基上长满。
34、孢子, 发酵完成 ; D、 在 45温度下对发酵完成的培养基进行干燥, 水份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10% 以 下, 再经过粉碎机粉碎制成细黄链霉菌原粉, 并密封备用。 0013 步骤 5) 、 复混 : A、 将枯草芽孢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5 进行混合搅拌, 使枯草芽孢杆菌含量 控制在 20 亿 / 克 ; B、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10 进行混合搅拌, 使嗜热脂肪地芽 胞杆菌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C、 米曲霉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 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米曲霉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 D、 细黄链霉菌原粉与硅藻土按重量比 1:2.5。
35、 进行混合搅拌, 使细黄链霉菌含量控制在 20 亿 / 克。 0014 将上述各步骤取得的枯草芽孢杆菌原粉2份、 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原粉1份、 米曲 霉原粉 1 份、 细黄链霉菌原粉 1 份, 硅藻土总计 200 份, 进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秸秆腐熟剂。 0015 本发明针对农作物废弃秸秆进行循环利用, 将废弃资源再次有效利用, 变废为宝, 避免能源损失, 同时大大减少秸秆焚烧, 污染环境, 解决国内大田秸秆还田不能快速、 完全 腐熟的根源性因素。 0016 本发明达到的主要技术点为 : 1、 菌种复合复配技术 : 经过单个菌种的纯化培养, 发酵产量高, 做成高产芽孢 (或分生 孢子) 活体成品。
36、, 并进行混合复配, 得到质量稳定, 酶活高并稳定的产品。根据各个地方特 点 (比如气候、 土壤等) , 因地制宜进行菌种混合复配, 针对秸秆特点, 结合低温菌、 高温菌, 根据南北方秸秆类型进行筛选, 组成高活性复合菌群。 在复合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 瓦解秸 秆纤维素的复杂结构, 对难分解的纤维结构采取先分段再分解的技术, 使土壤内的有益微 生物形成规模性繁殖, 从而形成良性的土壤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 最终促进农作物的良好 发育和快速生长。 0017 2、 菌种混合发酵技术 : 根据各个菌种的代谢特征及其产酶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实验 并按一定比例进行双菌或多菌搭配混合发酵, 提高各功能菌的酶组分。
37、表达量及活性。把各 个菌种的代谢特征及其产酶特点有效结合, 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双菌或多菌混合发酵, 显著 提高了发酵产物表达量, 比如酶的表达量及其酶活力 ; 利用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 代谢工程 技术, 装备技术, 菌种高通量选育筛选技术, 选择性能高, 产酶能力强, 产酶活力高的复合菌 种 ; 成本低、 工期短 ; 发酵周期可以缩短, 节省动力消耗和原材料及提高罐的利用率、 人的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8 6/6 页 9 工作效率 ; 纯菌种成品芽孢 (孢子) 存活率和菌种混合复配成品芽孢 (孢子) 存活率高。 0018 3、 单个纯菌种的高通量筛选选育技术, 过程优化技术。
38、, 高效芽孢 (孢子) 收集技术 : 两个以上复合菌种的高通量筛选选育技术, 过程优化技术, 高效芽孢 (孢子) 收集技术 ; 改进 生产工艺、 缓解产酶活力低, 酶量少的问题, 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修正原始增量误差, 降低 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0019 4、 高效分离方法和分离介质的应用技术 : 主要包括 : 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多效浓 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和装置、 分离与离心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等。 0020 5、 芽孢 (孢子) 活体细胞检测技术 : 本实验室已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各个菌种的芽 孢 (孢子) 活体细胞检测技术, 将此技术用于本研究对象上是非常成熟的。 0021 本发明具有以下。
39、创新点 : 1、 高效菌种复合复配技术创新 : 经过单个菌种的纯化培养, 发酵产量高, 做成高产芽孢 (或分生孢子) 活体成品, 并进行混合复配, 得到质量稳定, 酶活高并稳定的产品。本技术工 艺创新点 : 根据各个地方特点 (比如气候、 土壤等) , 因地制宜进行菌种混合复配, 针对秸秆 特点, 结合低温菌、 高温菌, 根据南北方秸秆类型进行筛选, 组成高活性复合菌群。 在复合微 生物的协同作用下, 瓦解秸秆纤维素的复杂结构, 对难分解的纤维结构采取先分段再分解 的技术, 使土壤内的有益微生物形成规模性繁殖, 从而形成良性的土壤化学结构和物理结 构, 最终促进农作物的良好发育和快速生长。 0。
40、022 2、 多菌种混合发酵技术创新 : 根据各个菌种的代谢特征及其产酶特点进行科学 合理实验并按一定比例进行双菌或多菌搭配混合发酵, 提高各功能菌的酶组分表达量及活 性。 其中, 米曲霉和细黄链霉菌是农业部重点推荐的菌种, 将上述两种菌混合入秸秆腐熟剂 中也是本发明的一项创新点。 0023 3、 单个纯菌种的高通量筛选选育技术创新 : 把过程优化技术应用于高效芽孢 (孢 子) 收集技术当中, 产出高均量单菌株, 并成为主力优势菌株, 增强产品的特性和针对性腐 熟效果。 两个以上复合菌种的高通量筛选选育技术, 也将过程优化技术应用于高效芽孢 (孢 子) 收集技术中, 产出优质复合菌群, 相得益彰, 填补菌株单体不能彻底腐熟秸秆的弊端, 使 其优势得以发挥。 0024 本发明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水质污染、 交通阻碍等等问题, 大大提 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明显改变土壤板结、 酸化等现象, 达到培肥地力, 节约生产成本, 保护 生态环境, 为粮食增产、 增收、 优质提供地力保障。 实施秸秆还田之后, 完全可以在实施范围 之内至少杜绝 150 万亩的秸秆焚烧, 秸秆浪费, 实现节能减排。据不科学计算, 按照 1 吨秸 秆焚烧排放1吨二氧化碳, 至少可以减少15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大大缓解因为秸秆焚 烧影响的空气污染。 说 明 书 CN 103146391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