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防水结构的一个实施
例,而且示出了采用这种防水结构的装有弹出式发光装置的照相机
的外形和结构。
如图1所示,简单地说,应用了本发明的防水结构的照相机1
包括:作为第一元件的正面盖4(在下文中,将其称之为前盖)和
作为第二元件的背面盖5(在下文中,将其称之为后盖);前盖与后
盖之间夹着照相机机身3(见图3),照相机机身装有光学系统元件
及电路元件等摄影所必需的元件;以及一个连接在照相机机身上的
作为频闪发光装置的频闪单元13(在下文中,将其简单地称之为ST
单元)。前盖4和后盖5构成照相机1的机壳2。
快门按钮6、调焦按钮7及LCD指示部分8,布置在前盖4的
上端。
快门按钮6是一种开关装置,用来按下来完成摄影。调焦按钮7
由摄影者操纵,用来调整照相机的放大倍率。LCD指示部分8,由
LCD组成,举例来说,用来显示胶片片格的数目及其他的摄影信息。
挡板4A设置在前盖4的正面上,可在前盖4的水平方向上左右
滑动。当照相机1不用于摄影时,例如:当照相机1被携带或存放
时,向右手方向滑动挡板4A,以遮盖保护诸如取景器窗口10、镜
筒11及摄影光学系统12等设置在照相机1正面上的多个元件。
测距器窗口9设置在前盖4的正面上部。测距装置(图中未示
出),设置在照相机内、对应于测距器窗口9的位置上。摄影物体与
照相机之间的距离,由测距装置来检测。
取景器窗口10设置在前盖4的正面上部。镜筒11设置在前盖4
的正面中央。镜筒11如此形成,以致于在摄影时能够支持用来接收
物体反射光线的摄影光学系统12。
此外,后侧盖5A可打开地安装在后盖5上,后侧盖5A用来遮
盖位于照相机机身3(见图3)内的胶片接纳空间,后盖5和前盖4
夹着照相机机身3,构成照相机机壳2。
电池盖5B可打开地安装在后盖5的一边上,用来遮盖电池室的
出入口,电池室设置在前盖4侧面的里面。
就本实施例而言,ST单元13作为第三元件(夹层元件),安
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并且安装在照相机机壳2的上面(见图3)。
ST单元13是一种弹出式闪光装置,在不用来照明时,是收回在照
相机机壳2的里面。当照相机的电源被接通时,ST单元13弹出到
摄影位置,同时,与ST单元13相连接的镜筒11也伸出到摄影位置;
而当照相机的电源被关闭时,ST单元13回复到收回位置,同时,
与ST单元13相连接的镜筒11也缩回。
图2为分解透视图,表示图1所示的ST单元13的结构。
如图2所示,ST单元13的主要元件包括:ST主体13A,里面
装有一个象发光源之类的发光装置及一个伞形的反光镜等元件;ST
支座13B,收回ST主体13A和支承ST主体13A,在相对于照相机
机壳2的弹出位置与收回位置之间运动;ST橡胶元件23,安装在ST
支座13B周缘上的一个预定位置,在照相机机壳2、前盖4及后盖5
的内侧,起到一个防水元件(第二防水元件)的作用;以及弹出驱
动所必需的多个驱动一传动元件。
ST窗口13a位于ST主体13A的、靠近摄影物体的那一侧。此
外,一个凸面13b,用于摄影定位,位于ST主体13A的上述那一侧
的下端的一个预定位置。当ST主体13A弹出时,凸面13b接触到
一个设置在前盖4上的摄影定位元件4b,从而,ST主体13A能够
被止动在一个在最为适当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ST主体13A的左下部位,有一对支轴面
(bearings)。借助于这一对支轴面,ST主体13A被支承在ST主体轴
15上。ST连杆14一端的端部,位于这一对支轴面的两端。ST主体
13A和ST连杆14,通过ST主体轴15和ST闭合弹簧17a,可彼此
相互转动地连接起来。ST闭合弹簧17a,通常施力于ST主体13A,
施力方向是使ST主体13A闭合,ST主体13A安装在作为一根转动
轴的ST主体轴15上。
此外,ST连杆14另一端的端部,通过ST连杆轴13C和ST闭
合弹簧17b,可转动地支承在位于ST支座13B内侧两端的支轴面上。
ST闭合弹簧17b,通常施力于ST连杆14,施力方向是使ST连杆14
转动闭合到ST支座13B内,ST连杆14安装在作为转动轴的ST连
杆轴13C上。另外,ST举臂16,在ST连杆14的、远离摄影物体
的那一侧,也是可转动地支承在ST连杆轴13C上。ST举臂16,用
于接合ST主体13A的底面,以保证ST主体13A的弹出。
ST支架13B,拥有一个容纳ST主体13A的空间,而且它也是
一个壳体,这个壳体有一个弹出运动所必需的开口端,其形状如图
2所示。用来支承ST连杆轴13C的支轴面,位于ST支座13B一端
的两侧,ST连杆14装在ST连杆轴13C上。另外,安装孔13d和13d
位于ST支座13B另一端的两侧。
第二ST凸轮推杆20,作为一个驱动一传动元件,装在ST支座
13B的、靠近摄影物体那一侧的安装孔13d内,同时,安装孔13d
利用O形环20a进行密封。这也就是说,通过O形环20a,实现了
ST支座13B的一项防水功能。
此外,ST凸轮推杆轴19,固定安装到第二凸轮推杆20的内侧
上。ST凸轮推杆轴19的基准端,通过一个与ST举臂16相连接的
ST连杆18和一个ST开启弹簧19a,固定安装到ST开关控制杆21
上。ST开关控制杆21,安装在ST支座13B外边一侧的安装孔13d
上。就ST开关控制杆21而言,安装孔13d也利用O形环进行密封。
从而,获得了ST支座13B的一项防水功能。
第二ST凸轮推杆20和ST开关控制杆21,分别装入安装孔13d
和13d。这些驱动—传动元件,可转动地安装到ST支座13B上,同
时,ST压紧元件22,压紧自这些元件中伸出的轴端。
采用上述结构的ST单元13,是一种频闪发光装置。因此,需
要从位于照相机机身3内的电源向位于ST主体13A内的发光单元
(图中未示出)进行供电。从而,与发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相连
接的导线,穿过导线橡胶元件13D,连接到一个设置在照相机机身
3内的预定电路板上,导线橡胶元件13D安装在位于ST支座13B
一个侧面上的孔13f之中。
就本实施例而言,ST单元13是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这不
仅便于从照相机机身3到ST单元13的供电连线,而且还可以简化
用于弹出ST单元13的驱动—传动机构。
此外,连接槽13e,位于ST支座13B周缘上的一个预定位置,
用于放置作为防水元件的ST橡胶元件23。ST橡胶元件23装入连
接槽13e。ST橡胶元件23起到一个防水元件的作用,它能够使前盖
4和后盖5相对于照相机机壳2的内侧,获得防水功能。
图3为透视图,示意性地表示具有上述结构的ST单元13和照
相机机身3的连接结构,并表示驱动—传动机构的构形。
如图3所示,照相机机身3上装有光学系统元件、电路元件等
摄影所必需的元件。举例来说,照相机机身3装有:一个驱动单元
(图中未示出),用来在胶片接纳空间(图中未示出)内实现胶片的
输片或回卷,胶片接纳空间设置在照相机机身3内侧后部的一个预
定位置;一个取景器单元10A,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的上部;镜筒
11,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的正面;以及其他元件。
ST单元13的安装空间,位于照相机机身3上部的一端。ST单
元13即安装在这个空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在ST单元13的ST
主体13A的底部,加工有多个安装孔,而且在照相机机身3的ST
单元13的安装面上所加工的多个安装孔3a,均为螺纹孔,由此,ST
主体13A能够安装到照相机机身3上。
此外,在ST单元13下面的照相机机身3中,还装有多个驱动
一传动元件。特别是,齿轮轴3b,设置在照相机机身3正面的一个
预定位置上,用来支承ST凸轮齿轮24。ST凸轮齿轮24,连接着安
装在照相机内的一个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
进行转动。ST凸轮齿轮24将驱动单元所产生的转动力,传递给用
来弹出ST主体13A的驱动—传动连杆机构。
此外,连接轴3c,设置在齿轮轴3b的附近。第一根ST凸轮推
杆25,可转动地支承在连接轴3c上。第一根ST凸轮推杆25,与ST
凸轮齿轮24上的凸轮相接合,并且将驱动力传递给安装在ST支座
13B下部的第二根ST凸轮推杆20。位于第一根ST凸轮推杆25端
部的滑动销25a,与装在ST支座13B上的第二根ST凸轮推杆20
上的凸出相接合。
ST凸轮齿轮24和第一根ST凸轮推杆25,通过从照相机机身3
外侧安装的ST压紧元件26,可转动地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的正面。
因此,就上述结构而言,ST单元13是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
从而,便于实现从照相机机身3到ST单元13的供电连线。此外,
由于ST单元13靠近照相机机身3内的驱动单元,还能够简化用于
弹出ST主体13A的驱动一传动机构。
根据本实施例,就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的ST单元13而言,
实现了结构的改进,从而,不仅能够获得弹出位置和收回位置,而
且还能够安全、平稳地实现ST主体13A的弹出和收回。下面,将
参照图4和图5,对上述结构的一个实例进行描述。
图4和图5为放大视图,示出了ST单元的驱动—传动机构的基
本结构部分,其中,包括前面所述的弹出定位装置。图4表示在ST
主体处于收回位置(非摄影位置)时的情况。图5表示在ST主体处
于弹出位置(摄影位置)时的情况。
就本实施例而言,其特点是,用来将ST主体13A定位在弹出
位置和收回位置的定位装置,设置在前盖4的相应部位,从而,不
仅能够以低成本、简单地使ST主体13A弹出和收回到弹出和收回
位置,而且还能够安全、平稳地实现ST主体13A的弹出和收回。
具体细节如图4所示,用来将ST主体13A定位在收回位置的
收回定位元件4a,是设置在前盖4内侧的一个预定位置上,而由两
个凸出所组成的接合元件13g,是设置在ST主体13A的底面上,其
位置对应于收回定位元件4a的位置。当ST主体13A处于收回位置
时,设置在ST主体13A底面上的接合元件13g,与设置在前盖4上
的收回定位元件4a相接合。这样,就限定了ST主体13A的收回位
置,并确定了ST主体13A的位置。
此外,如图5所示,用来将ST主体13A定位在弹出位置的摄
影定位元件4b,是设置在前盖4内侧的一个预定位置上。当ST主
体13A运动到弹出位置时,设置在ST主体13A下端的摄影定位凸
面13b,与摄影定位元件4b相接触。这也就是说,当ST主体13A
处于弹出位置时,摄影定位凸面13b,与设置在前盖4上的摄影定
位元件4b相接合,从而使ST主体13A止动。这样,就限定了ST
主体13A的弹出位置(摄影位置),并确定了ST主体13A的位置。
下面,将针对有效地利用上述定位装置的ST单元的驱动—传动
过程进行描述。
假设ST单元13的ST主体13A现处于收回位置(非摄影位置)。
ST主体13A,通过ST主体轴15和ST闭合弹簧17a,可转动
地安装在ST连杆14的一端。而且,ST闭合弹簧17a,施力于ST
主体13A,使ST主体13A在作为转动轴的ST主体轴15上,朝着
靠近ST连杆14另一端的方向转动。从而,如图4所示,接合元件
13g接触到设置在前盖4上的收回定位元件4a,由此,能够限定ST
主体13A相对于前盖4的收回位置(非摄影位置)。另外还有,图5
中用“α”表示的箭头,表示ST闭合弹簧17a的弹力。
ST连杆14的另一端,通过ST连杆轴13C和ST闭合弹簧17b,
可转动地支承在ST支座13B的支承面上。而且,ST闭合弹簧17a,
通常朝着ST支座13B底部的方向,施力于ST连杆14。从而,如
图4所示,ST连杆14在作为转动轴的ST连杆轴13C上转动收回
到ST支座13B的里面。
这时,设置在ST主体13A底部的接合元件13g,与设置在前盖
4上的收回定位元件4a相接合,由此,限定了ST主体13A的收回
位置,从而,确定了ST主体13A的位置。另外,图5中用“β”表
示的箭头,表示ST闭合弹簧17b的弹力。
此外,在图4中,弹出驱动—传动机构的第一凸轮推杆25,在
ST闭合弹簧17a和ST闭合弹簧17b的弹力作用下(弹力在图5中
用“α”和“β”表示),在连接轴3c上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
第一凸轮推杆25的接触部位25b接触到ST驱动凸轮元件24a的起
始位置(凸轮的最低端),这是因为这个起始位置是处于ST驱动凸
轮24a的频闪装置驱动区域之内,从而,这个起始位置是处于一个
这样的转动位置上:设置在与照相机机身内的驱动单元相连的ST凸
轮齿轮24的外表面上的ST驱动凸轮24a,能够接触到第一凸轮推
杆25的接触部位25b。
ST主体13A,通常是在ST闭合弹簧17a和ST闭合弹簧17b的
弹力作用下,收回到收回位置。因此,由弹力所产生的转动力,以
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作用在装在ST推杆轴19上的并以ST推杆
轴19为转动中心的ST推杆18和第二ST凸轮推杆20上。由于第
二ST凸轮推杆20的臂20b接合着第一凸轮推杆25的滑动销25a,
这个转动力又传递给了第一凸轮推杆25。因此,安装在连接轴3c
上的并以连接轴3c为转动中心的第一ST凸轮推杆25,以图4中的
逆时针方向,被施予转动力。
借助于上述结构,跟随着ST凸轮齿轮24的ST驱动凸轮24a从
图5所示的弹起位置向图4所示的收回位置转动,第一ST凸轮推杆
25在连接轴3c上以逆时针方向转动。随着第一ST凸轮推杆25的
转动,第二ST凸轮推杆20以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在ST推杆轴19
上转动。
随着第二ST凸轮推杆20的转动,通过第二ST凸轮推杆20和
ST推杆轴19所支承的ST推杆18,也在作为转动轴的ST推杆轴19
上,以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也就是说,ST推杆18(见图5)
的驱动部分18a,是朝着ST支座13B的底部方向转动,从而,与驱
动部分18a相接合的ST举臂16,在作为转动轴的ST连杆轴13C
上,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因此,设置在ST举臂16端部的驱动部分16a,在ST主体13A
的底面上接触滑动。从而,驱动部分16a与ST主体13A之间脱离
接触,而且同时,在ST闭合弹簧17a和ST闭合弹簧17b的弹力作
用下(弹力在图5中用“α”和“β”表示),ST主体13A收回到ST
支座13B的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由于设置在ST主体13A
底部的接合元件13g与设置在前盖4上的收回定位元件4a相接合,
从而,限定了ST主体13A的收回位置,由此,也就确定了ST主体
13A的位置。图4所示的、ST主体13A的定位和收回状态,即能够
实现。
那么,要使ST单元13的ST主体13A从图4所示的收回位置
运动到图5所示的弹出位置(摄影位置),则驱动—传动机构执行弹
出运动。
当挡板4A从关闭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时,照相机1的主开关(图
中未示出)接通,从而,驱动和控制一个作为驱动源的电机(图中
未示出),使镜筒11从缩回照相机1的缩回位置伸出到达到最短焦
距长度的“广角(wide)”位置。此时,ST凸轮齿轮24,其连接着一
个用来将电机驱动力传递给镜筒11的减速机构,在作为转动中心的
齿轮轴3b上,以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UP方向)转动。
相应地,与ST驱动凸轮24a相接合的第一ST凸轮推杆25,由
于ST驱动凸轮24a的凸轮结构或形状,而被向上推动。从而,第一
ST凸轮推杆25,在作为转动轴的连接轴3c上,在UP方向上转动
一个预定距离,以便定位在弹出位置。在转动时,设置在第一ST凸
轮推杆25另一端的驱动销25a,也以UP方向转动,从而,安装在
ST支座13B下面的第二ST凸轮推杆20的接合部位,在驱动销25a
的作用下,也是被向上推动,使接合部位在UP方向上转动。在这
种情况下,驱动销25a的转动方向,与ST闭合弹簧17a和ST闭合
弹簧17b的弹力方向,是相反的。
因此,由第二ST凸轮推杆20和ST推杆轴19所支承的ST推
杆18,也在UP方向上转动。这也就是说,ST推杆18(见图5)的
驱动部分18a,在作为转动轴的ST连杆轴13C上,以UP方向转动,
接合并向上推动ST举臂16。
当ST举臂16如前所述以UP方向转动时,设置在ST举臂16
端部的驱动部分16a,在图5中向右手方向运动,在ST主体13A的
底面上接触滑动,并且向上推动ST主体13A。由此,ST连杆14,
在作为转动轴的ST连杆轴13C上,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ST
主体13A,还在ST主体轴15上,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这也就是说,
由于ST连杆14的转动和ST主体13A在ST主体轴15上的转动,
ST主体13A和作为ST主体13A的转动轴的ST主体轴15一起,
运动到弹出状态。
设置在ST主体13A下端的摄影定位凸面,接触到设置在前盖4
上的摄影定位元件4b,使ST主体13A停止运动。这样,就限定了
ST主体13A的弹出位置(摄影位置),从而,将ST主体13A定位
在图5所示的弹出位置。
此外,在第二ST凸轮推杆20转动时,设置在ST支座13B背
面的ST开关推杆21,也随之转动,以操纵用来探测ST主体13A
是处于弹出位置还是处于收回位置的ST开关29(见图9A)。由此,
能够探测出ST主体13A是处于弹出位置还是处于收回位置。因此,
当ST主体13A处于收回位置时,能够避免错误地进行摄影。
在镜筒11从缩回位置伸出到“广角”位置的同时,ST主体13A
也从收回位置运动到弹出位置。因此,当摄影者打开挡板4A时,
不仅镜筒11伸出到“广角”位置,而且,ST主体13A也运动到弹
出位置。从而,摄影准备工作完成。
此外,当摄影者操纵调焦按钮7来调整焦距时,由于ST凸轮齿
轮24连接着用来驱动镜筒11的减速机构,因此,在调整焦距期间,
ST凸轮齿轮24也转动。为了使第一ST凸轮推杆25能够保持在图
5所示的位置,在以齿轮轴3b为转动中心的ST驱动凸轮24a上,
设有一个延续自频闪装置驱动区域E1(置位区域)的弧形自由转动
区域E2(焦距调整区域)。这样,在调整焦距期间,ST主体13A也
能够保持在弹出位置。图5中所示的标号L1,表示频闪装置驱动区
域的起始位置。标号L2表示自由转动区域E2(焦距调整区域)的
起点位置,它对应于ST主体13A的升起位置(弹出位置)。
当摄影者关闭挡板4A时,照相机1的主开关被关闭,ST主体
13A从弹出位置收回到收回位置。镜筒11,也随着主开关的关闭,
缩回到叠合(collapse)位置。此时,ST凸轮齿轮24,在down方向上
转动。ST主体13A,在前面所述的ST闭合弹簧17a和ST闭合弹簧
17b的弹力作用下,收回到收回位置。
如前所述,ST开启弹簧19a是安装在前面所述的第二ST凸轮
推杆20与ST凸轮推杆18之间,从而,施力于第二ST凸轮推杆20
和ST凸轮推杆18,施力方向是使第二ST凸轮推杆20与ST凸轮
推杆18之间相互打开。顺便指出,图5中的标号“18b”表示ST凸
轮推杆18的接合部位,ST凸轮推杆18连接着ST开启弹簧19a的
基准端;而标号“20a”表示第二ST凸轮推杆20的接合部位,第二
ST凸轮推杆20连接着ST凸轮推杆18的另一端。另外,用“γ”表
示的箭头,表示ST开启弹簧19a的弹力。
由此,第二ST凸轮推杆20和ST凸轮推杆18,在一个预定负
荷范围内,是整体转动,而当负荷超过这个预定范围时,第二ST凸
轮推杆20和ST凸轮推杆18,则是相互之间独立转动,转动方向是
与ST开启弹簧19a的弹力方向相反。因此,当ST主体13A从收回
位置被驱动到弹出位置时,第二ST凸轮推杆20和ST凸轮推杆18
是整体转动,以驱动ST主体13A。另一方面,当ST主体13A已处
于弹出位置时,如果还有从收回位置向弹出位置方向的推力作用在
ST主体13A上,则与第一ST凸轮推杆25相接合的第二ST凸轮推
杆20,不会发生转动,但ST凸轮推杆18能够在与ST开启弹簧19a
的弹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因此,即使有过大的力量作用在ST
主体13A上,也能够避免破坏频闪装置驱动机构100。
下面,将描述作为发光元件的ST主体13A在收回位置和弹出
位置的定位。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ST主体13A是通过两种类型
的转动,在收回位置和弹出位置之间进行运动,这两种类型的转动
即是:(1)以ST主体轴15为转动轴的转动;(2)因连杆14的转动
而引起的ST主体轴15的转动。因此,要确定ST主体13A的位置,
就需要对上述两种类型的转动进行定位。
首先,就ST主体13A以ST主体轴15为转动轴、转动收入到
前面所述的如图4所示的收回位置而言,ST主体13A的定位,是通
过设置在ST主体13A底面上的接合元件13g与设置在前盖4上的
收回定位元件4a相接合来实现的。就图5和图8所示的弹出位置而
言,ST主体13A的定位,是通过设置在ST主体13A下端的摄影定
位凸面13b与设置在前盖4上的摄影定位元件4b相接合来实现的。
因此,ST主体13A以ST主体轴15为转动轴、转动到收回位置和
弹出位置,是借助于前盖4来实现的。
下面,将描述因连杆14的转动而引起的、ST主体13A在ST主
体轴15上的定位。就本实施例而言,因连杆14的转动而引起的、ST
主体13A的收回位置的定位,是通过ST支座13B来实现的。如图
4、6A、6B所示,ST主体13A的ST主体轴15的轴孔,是设置在
ST支座13B上,而且,随着连杆14的转动而一起运动的ST主体13A
的定位,是通过作为收回定位元件的接合元件13j与设置在ST支座
13B上的收回定位元件13h相接合来实现的。从另一方面来说,ST
主体13A的弹出位置的定位,是通过设置在ST主体13A背面上的
摄影定位凸面13i与设置在后盖5上的摄影定位元件5c相接合来实
现的。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就本实施例而言,ST主体13A的弹出
位置的定位,是通过构成照相机外壳的前盖4和后盖5来实现的。
因此,ST主体13A能够相对于外部元件,精确地定位在弹出位置。
就ST主体13A的收回位置的定位而言,因以ST主体轴15为转动
轴的运动而引起的ST主体13A的运动,其定位是借助于前盖4来
实现的,而因ST连杆14的转动而引起的ST主体13A的运动,其
定位是借助于后盖5来实现的。
由于ST连杆14的转动将引起ST主体13A的运动,因此,需
要在ST主体13A的外表面(这个表面在图4中用R2表示)、前盖
4和后盖5之间,保持精确的相互位置关系。但是,ST主体13A的
外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ST主体13A的端部表面(这个表面在图4
中用R1表示)的曲率半径。因此,ST主体13A的外表面的位置偏
差所产生的影响,小于ST主体13A的端部表面的位置偏差所产生
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就ST主体13A的端部而言,由于具有
小的曲率半径R1,因此,前盖4与后盖5之间的位置偏差,对外观
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ST主体13A的端部的定位,是通过前盖4
来实现的,在这个位置上,ST主体13A、前盖4和后盖5之间的位
置偏差,易于对外观产生影响。ST主体13A的外表面的定位,是通
过ST支座13B来实现的,在这个位置上,位置偏差对外观几乎没
有影响。
因此,就上述结构而言,不用说,采用如图7所示的弹出式ST
单元的照相机,其组装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此外,借助于这种简单
的结构,还能够以低的成本,可靠地确定ST主体13A的弹出位置
和收回位置。从而,能够安全、平稳地实现弹出和收回运动。
就采用上述结构的照相机1而言,弹出式ST单元13是安装在
照相机机身3上。就采用上述结构的、ST单元13是简单地安装在
照相机机身3上的防水照相机和防滴水照相机而言,必须在前盖4、
后盖5和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的ST单元13之间提供防水功能,
这一点虽然能够实现,但利用现有技术非常麻烦。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照相机具有这样的一种结构:通过使
用防水元件23和30,就能够在三个元件之间------即前盖4、后盖4
和频闪单元13之间------实现防水功能。由此,能够确保在上述三个
元件之间实现防水功能。下面,将参照图8到图14,对这种照相机
防水结构进行详细描述,这种防水结构是本发明的特征。
图8到图1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防水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8为照相机的剖面图,表示照相机防水结构的组成。图9A和图9B
为透视图,主要表示设置在前盖上的防水元件的结构。图10为透视
图,表示照相机的装配和结构,主要表示设置在后盖上的防水元件
的结构。图11为局部剖视图,其剖面线见图9A中的C-C,表示在
后盖、前盖和ST支座周缘部位的防水结构。图12为局部剖视图,
其剖面线见图11中的A-A,表示在三个元件之间------即前盖、后盖
和ST支座之间------由两个防水元件所组成的防水结构,这种防水结
构是本发明的特征。图13为局部剖面图,其剖面线见图11中的B-
B,表示在后盖和ST支座周缘的防水结构。图14A和图14B表示
前盖和ST支座的经改进的形状,从而,ST支座能够更为有效地安
装在前盖上。
就本实施例的照相机防水结构而言,ST支座13是夹在前盖4
与后盖5之间,在ST支座13周缘的一个预定位置上,装有作为第
二防水元件的ST橡胶元件23。
在前盖4内侧整个周长上和在前盖4对应于ST橡胶元件23的
位置上,设置有凸形的前盖筋条28(28a,28b)。这也就是说,在ST
支座13B夹在前盖4与后盖5之间的情况下,前盖筋条28压紧ST
橡胶元件23,从而,前盖4和ST支座13B彼此保持水密性。因此,
能够实现可靠的防水功能。
此外,在后盖5内侧对应于ST橡胶元件23的位置上,还设置
有凸形的后盖筋条5b。这也就是说,在ST支座13B夹在前盖4与
后盖5之间的情况下,后盖筋条5b压紧ST橡胶元件23,从而,后
盖5和ST支座13B彼此保持水密性。因此,能够实现可靠的防水
功能。
图8表示ST主体13A在弹出时的状态。图中具体地表示通过
设置在ST主体13A下端的摄影定位凸面13b与设置在前盖4上的
摄影定位元件4b相接合,ST主体13A被定位在弹出位置(摄影位
置)。此外,在没有弹出时,ST主体13A收回在位于ST支座13B
内的收回位置。因此,借助于本实施例的照相机防水结构,能够可
靠地实现ST支座13B、前盖4和后盖5之间的防水功能。
就本发明的照相机防水结构而言,还进一步提高了照相机机壳
的整体防水功能。
具体地讲,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采用了这样的结构:ST单元13
是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因此,要实现可靠的防水功能,防水元
件不仅必须考虑到ST支座13B的正面和背面,而且还要考虑到ST
支座13B的两个侧面。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前盖4上的前盖筋条和后盖5上的后盖
筋条,其形状和尺寸与ST支座13B的ST橡胶元件23的环形相吻
合。此外,为了保持前盖4和后盖5彼此的水密性,还采用了一种
防水结构,其中,线形插入式橡胶元件30被作为第一防水元件,用
来保持前盖4和后盖5彼此的水密性,当后盖5和前盖4连接在一
起时,前盖筋条压紧插入式橡胶元件30。
图9A为装配和结构视图,表示设置在前盖上的前盖筋条的形状
及安装在ST主体上的ST橡胶元件的形状。图9B为局部放大视图,
表示ST橡胶元件的主要特征部分。
如图9A所示,前盖4和后盖5一起,用来夹住照相机机身3。
前盖4上设置有一个开口,通过这个开口,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
的ST支座13B被装入前盖4。在前盖内侧、开口周缘上,延续有前
盖筋条28b,它与ST支座13B的ST橡胶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相
吻合。这也就是说,在安装ST支座13B时,延续的前盖筋条28b
压紧ST橡胶元件23的、除了位于ST支座13B背面那一部分之外
的其余部分。
如前所述,前盖筋条28a设置在与后盖5相连接的前盖4的外
侧边缘,即:在前盖4上除了对应于ST支座13B的ST橡胶元件23
那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外侧边缘。当前盖4安装到后盖5上时,前盖
筋条28a压紧安装在对应于后盖5位置上的插入式橡胶元件30。这
也就是说,前盖筋条28a起一个压紧筋条的作用,用来压紧使前盖
4和后盖5彼此保持水密性的插入式橡胶元件。
ST橡胶元件23安装到ST支座13B的背面(照相机1的背面),
形成弯曲部位23c,从而,ST橡胶元件23在ST支座13B的一个预
定位置上,围绕着ST支座13B的外缘。
更具体地讲,如图9B所示,ST橡胶元件23包括:第一压紧区
域23a,实质上在前盖4和后盖5相互接合的方向延续;以及第二
压紧区域23b,经由弯曲部分23c,实质上在与上述接合方向相垂直
的方向上延续。这也就是说,在前盖4开口附近延续的前盖筋条28b,
压紧ST橡胶元件23的第一压紧区域23a。另一方面,在后盖5内
侧延续的后盖筋条5b(见图10),压紧ST橡胶元件23的第二压紧
区域23b。
如图10所示,后盖5和前盖4一起,用来夹住照相机机身3。
槽5a用来安装插入式橡胶元件30,设置在后盖5内侧、除了预定
区域(从C1到C2的区域)------即在图10中用箭头Q1和Q2所表
示的区域------之外的外缘部分,槽5a的位置和形状与设置在前盖4
上的前盖筋条28a的位置和形状相一致。这也就是说,插入式橡胶
元件30安装在槽5a上,由此,当前盖4和后盖5相互结合时,设
置在前盖4上的前盖筋条28a将压紧插入式橡胶元件30。从而,能
够保持前盖4和后盖5彼此的水密性。插入式橡胶元件30的两端,
放置在垂直于前盖4和后盖5相互接合的方向上,以便能够叠加在
ST橡胶元件23上面。因此,在压力的作用下,插入式橡胶元件30
和ST橡胶元件23相互接触,这一点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这个预定区域,即在图10中用“μ”所表示的对应于ST橡胶元
件的区域,在图10用标号C1和C2表示。在这个区域中,后盖筋
条5b是延续的,其形状和ST橡胶元件23相吻合,它如图8所示的
那样压紧设置在ST支架13B背面的ST橡胶元件23。后盖筋条5b
在靠近区域C2的位置构成连接槽5a,而且后盖筋条5b的凸出高度
和形状对应于连接槽5a。因此,靠近区域C2的后盖筋条5b,将压
紧ST橡胶元件23的第二压紧区域23b。
如图9A和图10所示,将三个元件------即具有上述防水结构的
前盖4、后盖5和安装有ST装置13的照相机机身3------相互连接在
一起。这样,就获得了具有本发明防水结构的照相机1。
在这种情况下,就后盖5、前盖4和照相机1的ST支座13B的
周缘的防水结构而言,设置在前盖4上的前盖筋条28a,如图1 1所
示,压紧安装在后盖5的连接槽5a之内的插入式橡胶元件30,从
而,插入式橡胶元件30发生如图11所示的变形。因此,前盖4和
后盖5彼此保持水密性,由此,获得了防水结构。
同时,在后盖5内侧延续的后盖筋条5b,压紧ST支座13B的
ST橡胶元件23。对应的ST橡胶元件23,形成如图11所示的受压
状态,因此,后盖5和ST支座13B彼此保持水密性。由此,获得
了防水结构。
此外,就ST支座13B的两个侧面的防水结构而言,ST橡胶元
件23和插入式橡胶元件30,作为应用在前盖4、后盖5和ST支座
13B之间的两个防水元件,构成了如图12所示的可靠防水结构,这
是本发明的特征。这就是说,就上述的照相机防水结构而言,三个
元件------即前盖4、后盖5和ST单元13,是与安装在ST支座13B
上的ST橡胶元件23和插入式橡胶元件30连接在一起,ST橡胶元
件23和插入式橡胶元件30在压力的作用下彼此相互接触。因此,
三个元件之间的周缘彼此保持水密性,而这是利用现有技术非常难
以实现的防水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ST橡胶元件23所使用的弹性材料的硬度,
大于插入式橡胶元件30所使用的弹性材料的硬度,则在前盖4安装
到ST支座13B时,在前盖4所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前盖筋条28a
压紧ST橡胶元件23,如图12所示。因此,ST橡胶元件23膨胀到
前盖筋条28b的端部,从而,形成一个膨胀部分23d和一个由前盖
筋条28b所挤压的受压部分23e,如图12所示。同时,由ST橡胶
元件23所形成的膨胀部分23d,压紧连接着ST橡胶元件23的插入
式橡胶元件30,从而,插入式橡胶元件30被挤压到靠近前盖筋条28
的端部。就本实施例而言,作为防水元件的ST橡胶元件23,其宽
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插入式橡胶元件30。
就后盖5与ST支座13B之间的防水结构而言,在后盖5安装
到ST支座13B时,在后盖5所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后盖5上的后
盖筋条5b压紧ST橡胶元件23。因此,ST橡胶元件23在后盖筋条
5b上膨胀,形成一个膨胀部分23f,而且在后盖筋条5b的挤压下,
还形成一个受压部分23e。在图11到图13中,标号50和51表示ST
橡胶元件23的非受压状态和插入式橡胶元件30的非受压状态。标
号52表示后盖筋条5b的端部。
因此,利用上述简单的防水结构,就能够以低成本确保三个元
件------即前盖4、后盖5和ST支座13B------之间的防水功能。
此外,本实施例的照相机防水结构还被改进,以能够提高照相
机的组装效率。图14表示这种改进的一个实例。
图14A表示ST支座13B正在通过前盖4的开口而安装到前盖4
上的状态。图14B表示ST支座13B已经通过前盖4的开口而安装
到前盖4上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就安装ST支座13B的前盖4的开口而言,前
盖筋条28b和前盖4的开口,如图14A所示,分别被设计成与前盖
4和ST支座13B的连接方向成一个预定的夹角θ。因此,前盖4的
开口的两个侧壁40a和40b,分别以预定角度θ延伸到前盖4的正面
壁面40c,从而,构成如图14A所示的前盖4的开口。
根据本实施例,ST支座13B是通过这个开口安装到前盖4上。
如果这个开口的形状是两个侧壁的方向与连接方向相同,则从上述
组装过程的可操作性观点来看,由于作为防水元件的ST橡胶元件23
是设置在ST支座13B的周缘上,因此,难以通过前盖筋条28b压
紧ST橡胶元件23的方式,将ST支座13B安装到前盖4上。
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前盖4的开口是被设计成以一个预定角
度θ倾斜于ST支座13B和前盖4的连接方向。从而,在开始安装ST
支座13B和前盖4时,易于将ST支座13B通过开口来插入就位。
如图14A所示,在ST支座13B还没有安装到前盖4上时,在
安装的最后阶段,相对于安装方向、位于ST支座13B两侧的ST橡
胶元件23,接触到开口的侧壁。因此,在前盖筋条28b的压紧作用
下,易于实现对ST橡胶元件23的压紧,而且能够实现平滑的连接。
最后,位于ST支座13B的安装方向前端的ST橡胶元件23,接触
到开口的壁面40c,从而,在对应的前盖筋条28的压紧作用下,ST
橡胶元件23被压紧。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ST支座13B是通过前盖4上的开口而
安装到前盖4上,此外,ST支座13还安装到后盖5上。从而,实
现了图14B所示的ST支座13B的周缘。这也就是说,通过使用ST
橡胶元件23和插入式橡胶元件30,能够构成一种防水结构,可完
全保持ST支座13B、前盖4和后盖5彼此之间的水密性,这是本发
明的特征。
因此,采用根据本发明的防水结构的照相机1,其组装效率能够
得以提高。
根据本实施例,ST单元13是安装在照相机机身3上。不用说,
这能够提高照相机的组装效率,而且借助于这种简单结构,还能够
确保弹出式ST主体13A以低成本来实现ST主体13A在弹出位置
和收回位置的定位。此外,还能够安全、平稳地实现ST主体13A
的弹出。这样,就获得了采用弹出式ST单元13的照相机1,这种
弹出式ST单元13最适于用来减小照相机的外形尺寸。
此外,在三个元件之间------即前盖4、后盖5和ST支座13B之
间的防水结构中,包括有作为防水元件的ST橡胶元件23和插入式
橡胶元件30。从而,能够在这三个元件之间获得可靠的防水功能。
因此,采用弹出式闪光单元的照相机1,能够避免进水,例如雨水
等,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摄影性能。
应当指出的是,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而言,照相机可以是电子照
相机,例如:除了单反照相机和卤化银照相机之外的数字照相机。
如果这种照相机的弹出式ST单元采用的是上述弹出驱动—传动机构
和防水结构,显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优点。
就本发明而言,显然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
下,在本发明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不同的改进。本发明并不受任何具
体实施例的限制,只是受附属权利要求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