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319266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79182.4

申请日:

2014.05.14

公开号:

CN106458508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6B 5/04申请日:20140514|||公开

IPC分类号:

B66B5/04

主分类号:

B66B5/04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白石直浩; 宫川健; 渡边诚治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李辉;龚晓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电梯装置中,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搭载于轿厢(8)的下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搭载于轿厢的上部。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设有下部提升杆(16),该下部提升杆(16)被限速器绳索(20)提升而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设有上部提升杆(17),该上部提升杆(17)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在下部提升杆和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下部弹性体(35)。在上部提升杆和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上部弹性体(36)。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该电梯装置具有:
升降体;
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所述升降体的下部;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所述升降体的上部;
限速器绳索,其铺设于所述井道内,随着所述升降体的升降而循环移动;
下部提升杆,其设于所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被所述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所述下部紧
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
上部提升杆,其设于所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被所述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所述上部紧
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以及
限速器,其监视所述升降体有无在过大速度下行进,在所述升降体的行进速度达到过
大速度时,抓持所述限速器绳索而使所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和所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
动作,
在所述下部提升杆和所述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下部弹性体,
在所述上部提升杆和所述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上部弹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下部绳索固定部件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被固定于所述限速器绳索,
所述下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下部绳索固定部件和所述下部提升杆之间,
所述上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上部绳索固定部件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下部提升杆设有下部长孔,
所述上部提升杆设有上部长孔,
所述限速器绳索在所述下部长孔及所述上部长孔中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限速器绳索的两端部之间连接有连接棒,
所述连接棒设有下部支承部及上部支承部,
所述下部提升杆设有下部长孔,
所述上部提升杆设有上部长孔,
所述连接棒在所述下部长孔及所述上部长孔中通过,
所述下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下部支承部和所述下部提升杆之间,
所述上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上部支承部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中间连接部件与所述限速器绳索连接,
所述下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中间连接部件和所述下部提升杆之间,
所述上部弹性体设于所述中间连接部件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之间。
6.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该电梯装置具有:
升降体;
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所述升降体的下部;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所述升降体的上部;
限速器绳索,其铺设于所述井道内,随着所述升降体的升降而循环移动;
下部提升杆,其设于所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被所述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所述下部紧
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
上部提升杆,其设于所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被所述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所述上部紧
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以及
限速器,其监视所述升降体有无在过大速度下行进,在所述升降体的行进速度达到过
大速度时,抓持所述限速器绳索而使所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和所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
动作,
在所述下部提升杆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弹性
体,
预先使到所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为止的所述下部提升杆的旋转行程、和到所
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为止的所述上部提升杆的旋转行程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绳索固定部件被固定于所述限速器绳索,
所述下部提升杆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绳索固定部件连接,
所述下部提升杆及所述上部提升杆经由所述弹性体相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作为与所述下部提升杆对应的支承部的下部支承部和作为与所述上部提升杆对应的
支承部的上部支承部被固定于所述限速器绳索,
所述弹性体设于所述下部提升杆和所述上部提升杆中的任意一方和与其对应的支承
部之间,
所述下部提升杆及所述上部提升杆中的另一方和与其对应的支承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下部支承部的下部绳索固定部件和作为所述上部支承部的上部绳索固定部
件被固定于所述限速器绳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限速器绳索的两端部之间连接有连接棒,
所述连接棒设有所述下部支承部及所述上部支承部。

说明书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轿厢的上下搭载有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上部制动机构收纳于轿厢的上框,下部制动机
构收纳于轿厢的下框。限速器绳索与上部制动机构的杆接合。下部制动机构通过连接棒与
上部制动机构连接。因此,在限速器绳索被抓持而使上部制动机构的杆被操作时,下部制动
机构的杆也被操作,上部制动机构和下部制动机构同时动作。由此,能够将上部制动机构和
下部制动机构小型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299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为了使上部制动机构和下部制动机构
同时动作,需要在现场准确调节连接棒的长度,安装作业困难,作业性较差。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在
现场的作业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的电
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升降体;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升降体的下部;上
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升降体的上部;限速器绳索,其铺设于井道内,随着升降体的升
降而循环移动;下部提升杆,其设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下部紧急停
止装置进行动作;上部提升杆,其设于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上部紧急
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以及限速器,其监视升降体有无在过大速度下行进,在升降体的行进速
度达到过大速度时,抓持限速器绳索而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
作,在下部提升杆和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下部弹性体,在上部提升杆和限速器绳索之间设
有上部弹性体。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升降体;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升降体的下
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其搭载于升降体的上部;限速器绳索,其铺设于井道内,随着升降体
的升降而循环移动;下部提升杆,其设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下部紧
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上部提升杆,其设于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上部
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以及限速器,其监视升降体有无在过大速度下行进,在升降体的行
进速度达到过大速度时,抓持限速器绳索而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
动作,在下部提升杆和上部提升杆中的任意一方与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弹性体,预先使到
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为止的下部提升杆的旋转行程、和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
作为止的上部提升杆的旋转行程不同。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使下部紧急停止
装置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将图1的轿厢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3是将图1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3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在动作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下部提升杆和上部提升杆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下部提升杆和上部提升杆的初始角度不同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上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下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下部提升杆和上部提升杆的初始角度不同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下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上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
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上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下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下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4是示出图23的上部提升杆旋转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
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驱动装置)3、偏导轮4及控制装置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
使驱动绳轮6旋转的曳引机电机(未图示)、以及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
器(未图示)。

悬挂体7绕挂在驱动绳轮6及偏导轮4上。悬挂体7使用多条绳索或者多条带。悬挂
体7的第1端部与作为升降体的轿厢8连接。悬挂体7的第2端部与对重9连接。

轿厢8及对重9通过悬挂体7被吊挂在井道1内,并借助曳引机3的驱动力在井道1内
升降。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的旋转,使轿厢8以设定的速度升降。

在井道1内设置有对轿厢8的升降进行引导的一对轿厢导轨10和对对重9的升降进
行引导的一对对重导轨11。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轿厢缓冲器12及对重缓冲器13。轿厢缓冲
器12缓和轿厢8对井道1的底部进行碰撞所带来的冲击。同样,对重缓冲器13缓和对重9对井
道1的底部进行碰撞所带来的冲击。

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搭载于轿厢8的下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搭载于轿厢8的上
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抓持轿厢导轨10使轿厢8紧急停止。在该例
中,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产生同等的制动力。

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设有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进行动作的下部提升杆16。在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设有使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作的上部提升杆17。

在机房2设有监视轿厢8有无在过大速度下行进的限速器18。限速器18具有限速器
绳轮19、过大速度检测开关及绳索抓持器等。限速器绳索20绕挂在限速器绳轮19上。

限速器绳索20呈环状铺设于井道1内,与下部提升杆16及上部提升杆17连接。即,
限速器绳索20经由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与轿厢8连接。

并且,限速器绳索20绕挂在配置于井道1下部的张紧轮21上。在轿厢8升降时,限速
器绳索20循环移动,限速器绳轮19以与轿厢8的行进速度对应的旋转速度旋转。

在限速器18中以机械方式检测轿厢8的行进速度达到过大速度的情况。作为所检
测的过大速度,设定有高于额定速度Vr的第1过大速度Vos和高于第1过大速度的第2过大速
度Vtr。

在轿厢8的行进速度达到第1过大速度Vos时,过大速度检测开关被操作。由此,对
曳引机3的供电被切断,轿厢8紧急停止。

在轿厢8的下降速度达到第2过大速度Vtr时,限速器绳索20被绳索抓持器抓持,限
速器绳索20的循环停止。由此,下部提升杆16及上部提升杆17被提升,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
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作,轿厢8紧急停止。

另外,在图1中为了简化起见,示为限速器18、限速器绳索20及张紧轮21在轿厢8的
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8靠后方处,但实际上限速器绳索20配置为在轿厢8的正侧方通
过。

图2是将图1的轿厢8放大示出的主视图。下部提升杆16能够以下部提升杆轴22为
中心旋转。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通过使下部提升杆16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动作方向)旋转
而进行动作。上部提升杆17能够以上部提升杆轴23为中心旋转。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通过
使上部提升杆17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动作方向)旋转而进行动作。

在轿厢8的下部安装有作为下部挡块的下部挡块螺栓31,用于限制下部提升杆16
向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轿厢8的上部安装有作为上部挡块的
上部挡块螺栓32,用于限制上部提升杆17向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
转。

下部绳索固定部件(块)33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块)34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上部
绳索固定部件34在下部绳索固定部件33的上方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

在下部绳索固定部件33设有水平地突出的下部支承臂33a。在上部绳索固定部件
34设有水平地突出的上部支承臂34a。

在下部支承臂33a和下部提升杆16之间设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的下部弹性体
35。下部提升杆16经由下部弹性体35及下部绳索固定部件33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

在上部支承臂34a和上部提升杆17之间设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的上部弹性体
36。上部提升杆17经由上部弹性体36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34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

下部弹性体35及上部弹性体36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并且,下部弹性体35及
上部弹性体36采用例如卷簧等弹簧。

图3是将图1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
的IV-IV线的剖视图。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具有引导体24和配置在引导体24内侧的一对楔
子25a、25b,在引导体24形成有一对楔状的引导面24a、24b。楔子25a、25b与下部提升杆16的
旋转联动地,沿着引导面24a、24b滑动。

图5是示出图3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在动作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
VI-VI线的剖视图。在下部提升杆16相对于轿厢8被提升而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其
联动地,楔子25a、25b向上方移动。并且,楔子25a、25b进入到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
由此,产生制动力,轿厢8停止。

在通常时,楔子25a、25b位于下降的位置,下部提升杆16的中间部处于下部挡块螺
栓31的上端部。此时,通过调节下部挡块螺栓31的上下方向位置,决定楔子25a、25b完全进
入为止的上升距离e(图4)。在上升了上升距离e时楔子25a、25b即完全进入,再继续上升也
不能移动,因而下部提升杆16也不能从该位置(动作位置)向提升方向旋转。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的结构及动作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相同,在上部紧急停止
装置15也设有引导体24及楔子25a、25b。

下部弹性体35及上部弹性体36相对于将下部提升杆16及上部提升杆17提升的力
具有足够高的刚度,不会由于使楔子25a、25b完全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使下部
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动作的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但是,下部弹性体35及上部弹性体36会由于如下的力而发生弹性变形:在轿厢8下
落时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中仅任意一方进行动作的状态下,使轿厢
8相对于限速器绳索20继续下落的力。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使下部弹性体35介入在下部提升杆16和限速器绳索20之
间,并且使上部弹性体36介入在上部提升杆17和限速器绳索20之间,因而即使是下部紧急
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的动作定时产生偏差时,也能够通过下部弹性体35或者
上部弹性体36的收缩,使双方的紧急停止装置14、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即,在将提升杆16、17中先旋转到动作位置的一方设为先行杆、将另一方设为后行
杆时,在先行杆旋转到动作位置后,轿厢8欲相对于停止的限速器绳索20进一步下降,由此
与先行杆连接的下部弹性体35或者上部弹性体36收缩,后行杆旋转到动作位置。

因此,在电梯装置的安装现场,在弹性体35、36能够变形的范围内,即使不进行用
于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完全同步的微调也可以,能够提高在现场
的作业性。而且,能够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能够利用相同的部件。

另外,下部提升杆16经由下部弹性体35及下部绳索固定部件33与限速器绳索20连
接,上部提升杆17经由上部弹性体36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34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因而即
使对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之间的距离不同的产品,也能够应用相
同的结构(不需要设计变更)。

实施方式2

下面,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实施方式2的
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42以与限速器绳索20交叉的方式配置。即,限速器绳索20贯通
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42。

下部绳索固定部件(块)43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块)44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上部
绳索固定部件44在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的上方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在实施方式2的绳索
固定部件43、44处没有设置水平地突出的支承臂。

下部弹性体35被夹持在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和下部提升杆41之间。下部提升杆41
经由下部弹性体35及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

上部弹性体36被夹持在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和上部提升杆42之间。上部提升杆42
经由上部弹性体36及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这样,下部提升杆41及上
部提升杆42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限速器绳索20在轿厢8的上升时和下降时都与轿厢8一起
移动(这一点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一样)。并且,限速器绳索20贯通下部弹性体35及上部
弹性体36。

图8是示出图7的下部提升杆41和上部提升杆42的俯视图。下部提升杆41设有供限
速器绳索20通过的下部长孔41a。上部提升杆42设有供限速器绳索20通过的上部长孔42a。
由此,从限速器绳索20向提升杆41、42只传递上下方向的运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9是示出图7的下部提升杆41和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不同的情况(到下部紧
急停止装置14进行动作为止的下部提升杆41的旋转行程、和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
作为止的上部提升杆42的旋转行程不同的情况)的主视图。在该例中,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
角度θ2小于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θ2<θ1)。

在轿厢8由于悬挂体7的断裂等而从图9的状态下落并被限速器绳索20抓持时,下
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42同时被提升。但是,由于θ2<θ1,因而如图10所示上部提升杆42
先到达动作位置。

此时,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中,楔子25a、25b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
但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的楔子25a、25b尚未进入。假设在没有设置弹性体35、36的情况下,
下部提升杆41不再继续旋转,因而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不进行动作,作为紧急停止装置14、
15整体不能产生足够的制动力。

与此相对,在采用了弹性体35、36的情况下,上部弹性体36从图10的状态进行压
缩,因而在上部弹性体36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使限速器绳索20相对于轿厢8进一步向上
方移动(使轿厢8相对于限速器绳索20向下方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下部提升杆41。并且,
如图11所示,继上部提升杆42之后,下部提升杆41也能够旋转到动作位置。

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
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支承臂33a、34a上面配置弹性体35、36,因而在紧急停止
装置14、15进行动作时,在限速器绳索20中产生力矩,限速器绳索20有可能在绳索固定部件
33、34附近变形。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对限速器绳索20只施加上下方向的力,因而在
紧急停止装置14、15进行动作时,限速器绳索20不易变形,能够使紧急停止装置14、15更顺
畅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弹性体35、36与限速器绳索20同轴配置,因而能够实现水平
方向的空间节省。

另外,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能够利用相同的部件。

另外,即使对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之间的距离不同的产
品,也能够应用相同的结构(不需要设计变更)。

实施方式3

下面,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3
中,连接棒45连接于限速器绳索20的两端部之间。连接棒45例如由金属构成。在连接棒45设
有下部支承部45a和上部支承部45b。

下部支承部45a比连接棒45的中间部靠下方配置。上部支承部45b比连接棒45的中
间部靠上方配置。

下部弹性体35配置在下部支承部45a上面,并被夹在下部提升杆41和下部支承部
45a之间。下部提升杆41经由下部弹性体35及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

上部弹性体36配置在上部支承部45b上面,并被夹在上部提升杆42和上部支承部
45b之间。上部提升杆42经由上部弹性体36及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并且,下部弹
性体35及上部弹性体36围绕着连接棒45。

连接棒45在下部提升杆41的下部长孔41a(图8)及上部提升杆42的上部长孔42a
(图8)中通过。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图13是示出图12的下部提升杆41和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不同的情况的主视
图。在该例中,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小于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θ1<θ2)。

在轿厢8由于悬挂体7的断裂等而从图13的状态下落并被限速器绳索20抓持时,下
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42同时被提升。但是,由于θ1<θ2,因而如图14所示下部提升杆41
先到达动作位置。

此时,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中,楔子25a、25b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
但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的楔子25a、25b尚未进入。假设在没有设置弹性体35、36的情况下,
上部提升杆42不再继续旋转,因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不进行动作,作为紧急停止装置14、
15整体不能产生足够的制动力。

与此相对,在采用了弹性体35、36的情况下,下部弹性体35从图14的状态进行压
缩,因而在下部弹性体35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使连接棒45及限速器绳索20相对于轿厢8
进一步向上方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上部提升杆42。并且,如图15所示,继下部提升杆41之
后,上部提升杆42也能够旋转到动作位置。

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
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通过使用连接棒45,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防止限速器
绳索20由于与提升杆41、42及弹性体35、36的接触而受损而实现长寿命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下面,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4
中,绳索固定部件(块)46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中间连接部件47固定于绳索固定部件46。中
间连接部件47具有与限速器绳索20平行配置的连杆部47a、和从连杆部47a的中间部起水平
地突出并与绳索固定部件46连接的突出部47b。

棒状的下部连接部件48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下部提升杆16。下部弹性体35连接于中
间连接部件47和下部连接部件48之间。棒状的上部连接部件49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上部提升
杆17。上部弹性体36连接于中间连接部件47和上部连接部件49之间。

下部提升杆16经由下部连接部件48、下部弹性体35及中间连接部件47与限速器绳
索20连接。上部提升杆17经由上部连接部件49、上部弹性体36及中间连接部件47与限速器
绳索20连接。

下部连接部件48、下部弹性体35、连杆部47a、上部弹性体36及上部连接部件49排
列配置于与限速器绳索20平行的直线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7是示出图16的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作的状态
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下部弹性体35伸展且上部弹性体36压缩,由此即使是下
部提升杆16及上部提升杆17的初始角度不同时,也能够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
停止装置15双方进行动作。

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
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与限速器绳索20的固定部有一处即可,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工时节省。

另外,也可以将连杆部47a上下延长,将下部弹性体35连接于连杆部47a的下端部
和下部提升杆16之间,将上部弹性体36连接于连杆部47a的上端部和上部提升杆17之间。由
此,能够省略下部连接部件48及上部连接部件49。

实施方式5

下面,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绳索固定部
件(块)51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下部提升杆41旋转自如地连接于绳索固定部件51。限速器
绳索20在下部提升杆41的下部长孔41a(图8)中通过。

棒状的下部连接部件52的下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下部提升杆41的中间部。棒状
的上部连接部件53的上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上部提升杆17。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的弹性
体54连接于下部连接部件52的上端部和上部连接部件53的下端部之间。

下部提升杆41经由绳索固定部件51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上部提升杆17经由上部
连接部件53、弹性体54、下部连接部件52、下部提升杆41及绳索固定部件51与限速器绳索20
连接。即,在实施方式5中,弹性体54设于上部提升杆17和限速器绳索20之间。

在工厂时预先对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17的初始角度赋予差值。即,预先使
到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进行动作为止的下部提升杆41的旋转行程、和到上部紧急停止装置
15进行动作为止的上部提升杆的旋转行程不同。在实施方式5中,上部提升杆17的初始角度
θ2小于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θ2<θ1)。

弹性体54具有相对于将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17提升的力足够高的刚度,不
会由于使楔子25a、25b完全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而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上
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作的力而弹性变形。

但是,弹性体54由于如下的力而弹性变形:在轿厢8下落时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仅任意一方(在实施方式5中是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进行动作的状态
下,使轿厢8相对于限速器绳索20进一步落下的力。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轿厢8由于悬挂体7的断裂等而从图18的状态下落并被限速器绳索20抓持时,下
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17同时被提升。但是,由于θ2<θ1,因而如图19所示上部提升杆17
先到达动作位置。

此时,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中,楔子25a、25b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
但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的楔子25a、25b尚未进入。

然后,弹性体54压缩,由此在弹性体5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使限速器绳索20相
对于轿厢8进一步向上方移动(使轿厢8相对于限速器绳索20向下方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
下部提升杆41。并且,如图20所示,继上部提升杆17之后,下部提升杆41也能够旋转到动作
位置。

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并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由于预先使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17的初始角度不同,因而能够将弹
性体54设为一个。

另外,在紧急停止装置14、15进行动作时限速器绳索20不易变形,能够使紧急停止
装置14、15更顺畅地进行动作。

另外,与限速器绳索20的固定部有一处即可,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工时节省。

另外,也可以省略下部连接部件52或者上部连接部件53,将弹性体54与下部提升
杆41或者上部提升杆17直接连接。

实施方式6

下面,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上部提升杆
42旋转自如地连接于绳索固定部件51。限速器绳索20在上部提升杆42的上部长孔42a中通
过。

棒状的下部连接部件52的下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下部提升杆16。棒状的上部连
接部件53的上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上部提升杆42的中间部。

上部提升杆42经由固定部件51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下部提升杆16经由下部连接
部件52、弹性体54、上部连接部件53、上部提升杆42及绳索固定部件51与限速器绳索20连
接。即,在实施方式6中,弹性体54设于下部提升杆16和限速器绳索20之间。

在实施方式6中,下部提升杆16的初始角度θ1小于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θ1
<θ2)。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5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另外,不仅拉伸载荷作用于下部连接部件52及上部连接部件53,因而能够降低连
接部件52、53的强度。由此,能够容易进行连接部件52、53的设计,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7

下面,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作为与下部
提升杆41对应的支承部即下部支承部的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和作为与上部提升杆42对应
的支承部即上部支承部的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被固定于限速器绳索20。

弹性体54围绕着限速器绳索20,并被夹在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和下部提升杆41之
间。下部提升杆41经由弹性体54及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即,在实施方
式7中,弹性体54设于下部提升杆41和限速器绳索20之间。

上部提升杆42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并且,上部提升杆42经由
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6相同。

即,实施方式7是从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去除上部弹性体36,并使下部提升杆41的
初始角度θ1小于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θ1<θ2)的方式。

在轿厢8由于悬挂体7的断裂等从图22的状态下落并被限速器绳索20抓持时,下部
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42同时被提升。但是,由于θ1<θ2,因而如图23所示下部提升杆41先
到达动作位置。

此时,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中,楔子25a、25b进入引导体24和轿厢导轨10之间,
但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的楔子25a、25b尚未进入。

然后,弹性体54压缩,由此使限速器绳索20在弹性体5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相
对于轿厢8进一步向上方移动(使轿厢8相对于限速器绳索20向下方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
上部提升杆42。并且,如图24所示,继下部提升杆41之后,上部提升杆42也能够旋转到动作
位置。

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并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及
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与实施方式2一样,限速器绳索20不易变形,能够实现水平方向的空间节省,
即使对于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和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之间的距离不同的产品,也能够应用
相同的结构(不需要设计变更)。

另外,由于预先使下部提升杆41及上部提升杆17的初始角度不同,因而能够将弹
性体54设为一个,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

实施方式8

下面,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实施方式8是
这样的方式:将实施方式7的弹性体54配置在上部绳索固定部件44和上部提升杆42之间,将
下部提升杆41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下部绳索固定部件43,使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小于
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θ2<θ1)。即,在实施方式8中,将弹性体54设于上部提升杆42和
限速器绳索20之间。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7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9

下面,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9
中,连接棒45连接于限速器绳索20的两端部之间。弹性体54配置在上部支承部45b上面,并
被夹在上部支承部45b和上部提升杆42之间。下部提升杆41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下部支承部
45a。

下部提升杆41经由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上部提升杆42经由弹性体54及
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即,在实施方式9中,弹性体54设于上部提升杆42和限速器
绳索20之间。

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小于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θ2<θ1)。其它结构
与实施方式1相同。

即,实施方式9是从实施方式3(图12)的结构中去除下部弹性体35,并使上部提升
杆42的初始角度θ2小于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的方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与实施方式1一样地,提高在现场的作业性,使下部紧急
停止装置14及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与实施方式3一样,通过使用连接棒45,能够防止限速器绳索20由于与提升
杆41、42及弹性体54的接触而受损而实现长寿命。

实施方式10

下面,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轿厢8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
10中,弹性体54配置在下部支承部45a上面,并被夹在下部支承部45a和下部提升杆41之间。
上部提升杆42旋转自如地连接于上部支承部45b。

上部提升杆42经由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下部提升杆41经由弹性体54及
连接棒45与限速器绳索20连接。即,在实施方式10中,弹性体54设于下部提升杆41和限速器
绳索20之间。

下部提升杆41的初始角度θ1小于上部提升杆42的初始角度θ2(θ1<θ2)。其它结构
与实施方式9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9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为了容易在附图中进行说明,假定了初始角度θ1、θ2不同
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提升杆和楔子的关系也彼此不同(包含偏差),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初始
角度,也存在楔子的上升距离e在上下的紧急停止装置中不同的可能性。本发明也能够充分
应对这种情况。

另外,升降体也可以是对重。即,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对重的上下搭载紧急停止
装置的情况。

另外,电梯装置整体的设备布局及绕绳比方式等不限于图1的例子。例如,本发明
也能够适用于绕绳比为2:1的电梯装置。另外,例如曳引机的位置及数量等也不限于图1的
例子。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例如无机房电梯、双层电梯、或者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
电梯等各种类型的电梯装置。

电梯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电梯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电梯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装置.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电梯装置中,下部紧急停止装置(14)搭载于轿厢(8)的下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15)搭载于轿厢的上部。在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设有下部提升杆(16),该下部提升杆(16)被限速器绳索(20)提升而使下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在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设有上部提升杆(17),该上部提升杆(17)被限速器绳索提升而使上部紧急停止装置进行动作。在下部提升杆和限速器绳索之间设有下部弹性体(35)。在上部提升杆和限速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