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用器具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用器具。本发明基于2014年8月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
2014-158526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同时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缝合和切离的器具。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手术用器具,其包括收纳有多个卡钉的盒、用
于切离生物体组织的刃部、以及用于将卡钉钉入组织并且利用刃部切离组织的操作部。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使刃部沿着具有弯曲形状的盒移动的手术
用器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20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89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手术用器具中,在使刃部沿着盒的弯曲形状移动的情况下,若从刃部的
近位端侧推动刃部使其移动,则存在刃部的推出方向不稳定而使刃部蛇行运动的情况。若
刃部蛇行运动,则刃部的移动不顺畅,组织的切离变得不稳定。
本发明即是鉴于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组织的切离过程中
使刃部的移动顺畅的手术用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包括:插入部,其能够插入到体内;第一钳构
件和第二钳构件,其具有预定的弯曲形状,且为了把持组织而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远位端
部;缝合部,其用于把持由所述第一钳构件和所述第二钳构件把持着的组织;引导部,其沿
着所述预定的弯曲形状形成,配置在所述第一钳构件和所述第二钳构件中的至少任一者
上;工作部,其具有被所述引导部引导而能够移动的轴体和配置在自所述轴体向与所述轴
体的中心线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离开的位置且与所述轴体的刃部连结;以及操作线,其
从所述引导部的近位端部朝向远位端部延伸,在所述引导部的远位端部折回,朝向所述引
导部的近位端部延伸而连结于所述工作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工
作部具有卡合于所述引导部且外周供所述操作线勾挂的圆板状的被引导部,所述轴体以所
述轴体的中心线通过所述被引导部的中心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被引导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所述被引导部也
可以在所述被引导部的外表面中的固定有所述轴体的一侧的面具有滑动面,该滑动面形成
为朝向所述轴体凸起的曲面状,该滑动面与所述引导部点接触。
采用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所述刃部也可以
相对于所述轴体的中心线倾斜。
采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所述工作部也可
以具有卡合于所述引导部且外周供所述操作线勾挂的圆板状的被引导部,所述轴体也可以
在自所述被引导部的中心离开的位置以所述轴体的中心线与所述被引导部的中心线平行
地延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被引导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所述工作部也可
以具有卡合于所述引导部且外周供所述操作线勾挂的圆板状的被引导部,所述轴体也可以
以所述轴体的中心线通过所述被引导部的中心且所述轴体相对于所述被引导部旋转自由
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被引导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中,所述工作部也可
以具有止动结构,该止动结构能够为了限制所述轴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旋转180°以上而与
所述引导部抵接。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组织的切离过程中使刃部的移动顺畅的手术用器
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盒部的示意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盒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盒部上的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工作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盒部的第二钳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的结
构的剖视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截面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和第一引导部的示意
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
引导部的结构的剖视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整体图。图2是表
示手术用器具1的盒部的示意图,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图。图3是沿着图2的
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盒部的局部剖视图,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察到的图。图5
是表示设置在盒部上的工作部的立体图。图6是工作部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盒部的第二钳
构件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是利用卡钉27(参照图12)缝合组织彼此、并
将缝合后的部位切离的医疗器具。手术用器具1包括能够插入到体内的插入部62和与插入
部62连接的操作部63。插入部62包括盒部2和挠性管61。盒部2填装有卡钉27。挠性管71与盒
部2连接。
盒部2具有基础部3、开闭连杆部8、第一钳构件10以及第二钳构件50。
如图1和图2所示,基础部3是将盒部2与挠性管61连结的大致筒状的部位。基础部3
的近位端固定在挠性管61的远位端。基础部3的远位端与开闭连杆部8和第二钳构件50连
接。
在基础部3的内部贯穿有连接构件5。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63的操作而使连接构件
5动作。
连接构件5具有第一连接构件6和第二连接构件7(操作线)。第一连接构件6是为了
使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而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7是为了使后
述的工作部31动作而设置的。
第一连接构件6的近位端延伸到操作部63。第一连接构件6的远位端连接于开闭连
杆部8。
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构件7具有切离用连接构件7a和返回用连接构件7b。切离用
连接构件7a挂在后述的带轮部25上。切离用连接构件7a插入到后述的第一引导部24。切离
用连接构件7a的近位端延伸到操作部63。
如图5所示,返回用连接构件7b的远位端连结于工作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返回
用连接构件7b的远位端连接于后述的轴体32的近位端。返回用连接构件7b的近位端延伸到
操作部63。
开闭连杆部8配置在图2所示的基础部3的远位部分的内部。开闭连杆部8具有将第
一连接构件6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一连接构件6的移动转换为第一钳构件10的开闭移动
的连杆结构。
图2、图3、图4所示的第一钳构件10为了把持组织而设置在插入部62(参照图1)的
远位端部。如图2所示,第一钳构件10具有预定的弯曲形状。第一钳构件10具有基部11、卡钉
保持件15、卡钉27以及工作部31。
如图3所示,基部11具有长度轴线,该基部11是具有沿着第一钳构件10的弯曲形状
的形状的、大致棒状或者通道状的构件。基部11具有凹部12和与基础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
13。凹部12能够收纳卡钉保持件15和工作部31。凹部12朝向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
侧开口。在凹部12上利用罩14形成有底部。如图4所示,与基础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13是供第
二连接构件7贯穿的通路。
如图3所示,卡钉保持件15具有保持体部16、带轮部25以及驱动器26。
保持体部16具有第一把持面17、收纳部18以及槽部22。第一把持面17在把持组织
的情况下与组织接触。收纳部18收纳有卡钉27。槽部22在第一把持面17上开口。保持体部16
以第一把持面17自基部11暴露的朝向安装于基部11的凹部12。
卡钉保持件15能够相对于基部11装拆。例如,在使用卡钉27进行缝合之后,能够自
基部11拆下使用完毕的卡钉保持件15。在使用卡钉27进行缝合之后,通过替代使用完毕的
卡钉保持件15而将新的卡钉保持件15安装在基部11上,能够将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
具1进行的缝合进行多次。
第一把持面17是在保持体部16安装于基部11的凹部12的状态下朝向第二钳构件
50的第二把持面51(参照图1)的面。
收纳部18能够以卡钉27的刺入端朝向第二把持面51的状态收纳卡钉27。
如图3所示,第一把持面17中的、包围多个收纳部18的包络线的内侧区域限定了利
用卡钉27缝合组织的缝合区域SA。在卡钉27收纳于收纳部18的状态下,在被槽部22截断的
保持体部16的两个区域内分别构成有卡钉列19(第一卡钉列20、第二卡钉列21)。
第一卡钉列20由沿槽部22延伸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卡钉2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卡钉列20在第一把持面17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两列以上。
第二卡钉列21由沿槽部22延伸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卡钉2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二卡钉列21在第一把持面17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两列以上。
由此,卡钉列19在槽部22的周围具有能够从第一钳构件10朝向第二钳构件50发射
的多个卡钉27。
如图3所示,槽部22是以工作部31的后述的刃部39能够进退的方式收纳有该刃部
39的线状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呈曲线状。槽部22限定组织的切离中的切离线L(参
照图9、图12)。
槽部22具有贯通孔23和第一引导部24。贯通孔23在第一把持面17上开口。第一引
导部24与贯通孔部23相连地形成在保持体部16内。
贯通孔部23具有互相分开的第一壁面23a和第二壁面23b、以及连接第一壁面23a
和第二壁面23b的底面。本实施方式中的槽部22的底面由基部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另
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钳构件10的中间区域为了供工作部31通
过而在第一壁面23a与底面之间开有间隙,在第二壁面23b与底面之间开有间隙。
如图3所示,第一壁面23a具有与保持体部16上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一壁
面23a从保持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部11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一壁面23a沿着基
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壁面23b是在自第一壁面23a离开了能够供工作部31的刃部39通
过的距离的位置与第一壁面23a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形成的面。第二壁面23b是与保持体
部16上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二壁面23b从保持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部11
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二壁面23b沿着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引导部24具有宽度比第一壁面23a和第二壁面23b之间的间
隔宽的槽形状。第一引导部24沿着槽部22的弯曲形状延伸。设置在工作部31上的一对被引
导部33的第一被引导部34能够与第一引导部24接触。
在第一引导部24的内部插入有切离用连接构件7a。在第一引导部24的内部,切离
用连接构件7a沿着第一引导部24从第一引导部24的近位端部朝向远位端部延伸,在第一引
导部24的远位端部的带轮部25中折回,朝向第一引导部24的近位端部延伸而连结于工作部
31。在本实施方式中,切离用连接构件7a的远位端挂在后述的第一被引导部34的外周上。
图4所示的带轮部25挂有切离用连接构件7a,其以旋转自由的方式连结于基部11。
图3所示的驱动器26配置在收纳部18的内部。驱动器26在收纳部18的内部能够利
用工作部31的凸轮部37移动。即,若驱动器26利用凸轮部37(参照图5)朝向收纳部18的第一
把持面17侧的开口移动,则驱动器26朝向第一把持面17侧的开口按压卡钉27的连结部30
(参照图12),从收纳部18中推出卡钉27。
卡钉27具有形成有向组织刺入的刺入端的一对腿部28、29(参照图12)和将一对腿
部28、29相互连结的连结部30。卡钉27通过对能够变形且生物适应性较高的线材进行弯曲
加工而成形为字母U字状(所有角为直角的字母U字状)。关于卡钉27的形状,适当地选择采
用公知的结构较好。
图3、图5、图6所示的工作部31配置在基部11的内部。工作部31为了从收纳部18中
推出卡钉27而使驱动器26移动,为了进而在推出卡钉27之后切离组织而设置。
如图3、图5、图6所示,工作部31具有轴体32、一对被引导部33、凸轮部37以及刃部
39。
轴体32连接于连接构件5的第二连接构件7的远位端。轴体32通过第二连接构件7
沿着其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能够被第一引导部24和形成在后述的第二把持面51上的第二引
导部53(参照图7)引导而移动。轴体32的中心线C1(参照图6)成为本实施方式的工作部31的
旋转中心。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部31在支承于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的同时能
够以轴体32的中心线C1为旋转中心地在预定的范围内旋转。本实施方式的工作部31的可自
转范围是刃部39接触第一壁面23a的状态和刃部39接触第二壁面23b的状态之间。在轴体32
上安装有一对被引导部33、凸轮部37以及刃部39。
一对被引导部33是与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卡合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
中,一对被引导部33具有与第一引导部24卡合的第一被引导部34和与第二引导部53卡合的
第二被引导部35。
第一被引导部34固定在轴体32的两端中的、配置在第一钳构件10侧的一端。第一
被引导部34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中心线的圆板形状。在第一被引导部34的外周部分沿
着周向延伸地形成有供切离用连接构件7a勾挂的远位端的槽。切离用连接构件7a的远位端
部分以环状挂在第一被引导部34上。第一被引导部34相对于切离用连接构件7a的远位部分
旋转自由。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被引导部34的中心线与轴体32的中心线C1同轴。第一被引
导部34能够与轴体32一同在第一引导部24内旋转。第一被引导部34利用螺钉34a安装在轴
体32上。另外,第一被引导部34和轴体32也可以一体成型。
第二被引导部35固定在轴体32的两端中的、配置在第二钳构件50侧的一端。第二
被引导部35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中心线的圆板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引导部
35的中心线与轴体32的中心线C1同轴。第二被引导部35能够与轴体32一同在第二引导部53
内旋转。第二被引导部35利用螺钉35a安装在轴体32上。另外,第二被引导部35和轴体32也
可以一体成型。
如图3、图5所示,凸轮部37以相对于轴体32旋转自由的方式连结于轴体32。凸轮部
37具有相对于基部11的长度轴线倾斜的倾斜面38。凸轮部37的倾斜面38在凸轮部37沿着基
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移动时与驱动器26接触地使驱动器26移动。凸轮部37的移动方向是槽
部22延伸的方向。
如图6所示,刃部39配置在自轴体32向与轴体32的中心线C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
向离开的位置。刃部39在轴体32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与轴体32连结。刃部39具有与轴体32的
中心线C1平行地延伸的刀尖39a。刀尖39a形成为能够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锐利的形状。如
图3所示,刃部39以从第一把持面17朝向第二钳构件50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槽部22中。在利
用后述的工作部31的旋转而使刃部39位于最近位端侧时,刃部39位于比凸轮部37靠近位端
侧。
刀尖39a位于自轴体32的中心线C1分开的位置,该刀尖39a朝向轴体32。因此,通过
生物体的组织触碰刀尖39a,刃部39能够被推向刃部39的组织切离方向的近位端侧并且切
离组织。在刃部39被生物体的组织推动时,刃部39以轴体32的中心线C1(本实施方式的工作
部31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地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处于闭合的状态时,至少在第
一把持面17和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间隙部分形成有刀尖39a。
图1、图7所示的第二钳构件50为了把持组织而设置在插入部62的远位端部,该第
二钳构件50具有与第一钳构件10同样的预定的弯曲形状。第二钳构件50具有形成有多个成
形袋52的第二把持面51。
第二把持面51是朝向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的面。在第一钳构件10为相对
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的状态时,预先与作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厚度相应地设定第一钳构件
10的第一把持面17和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
面17和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在使用了卡钉27的缝合之后引
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粘连且难以引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过度的挤压的距离。
在第二把持面51上形成有所述的成形袋52和第二引导部53。第二引导部53能够供
第二被引导部35进入且在第二钳构件50的长度轴线方向上形成得较长。
图7所示的成形袋52具有为了成为如图12所示缝合组织的形状而用于使卡钉27的
腿部28、29塑性变形来引导腿部28、29的斜面或弯曲面。
如图8所示,第二引导部53具有可供图6所示的轴体32贯穿的开口部53a和宽度比
开口部53a宽且可供第二被引导部35滑动的槽部53b。如图7所示,第二引导部53形成为沿着
槽部22(参照图2、图3)的弯曲形状的线状。与第二被引导部35的形状相应地适当设定槽部
53b的形状则较佳。
在第二引导部53的近位部分形成有供第二被引导部35进入到第二引导部53内的
入口53c。因此,在工作部31相对于槽部22而言位于最近位端侧时,第二被引导部35自第二
引导部53脱离。因而,在工作部31相对于槽部22而言位于最近位端侧的情况下,第一钳构件
10和第二钳构件50能够在不成为利用工作部31连结的状态下自由地打开闭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卡钉保持件15、卡钉27、凸轮部37以及第二钳构件50构成缝
合组织的缝合部54(参照图3)。
如图1所示,挠性管61是细长的筒状构件。在挠性管61的内部贯穿有连接构件5(第
一连接构件6、切离用连接构件7a以及返回用连接构件7b)。
在挠性管61的远位端固定有盒部2的基础部3的近位端。挠性管61的近位端固定在
操作部63上。
此外,也可以在挠性管61上设有用于将公知的观察装置(例如内窥镜)从操作部63
侧引导到盒部2侧的管路,该观察装置用于观察缝合部位。
操作部63设置在挠性管61的近位端。操作部63是为了由使用者进行使第一钳构件
10和第二钳构件50开闭动作、或将卡钉27安装在组织上进而切离组织的操作而设置的。操
作部63的形状是能够由操作者手持的大致棒状。
操作部63具有:壳体64、弯曲旋钮65、开闭旋钮66以及杆67、未图示的传递机构。壳
体64为大致棒状,在其内部具有空间。弯曲旋钮65是为了使挠性管61弯曲动作而设置的。开
闭旋钮66和杆67为了使连接构件5动作而配置为暴露于壳体64的外部。传递机构在壳体64
的内部连接于连接构件5。
弯曲旋钮65是用于通过牵引从挠性管61的远位端延伸到操作部63的未图示的角
度操作线而使挠性管61弯曲动作的构件。弯曲旋钮65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3的壳体64旋转,
或者能够以在任意的位置都不相对于壳体64旋转的方式固定。
开闭旋钮66是用于使第一连接构件6沿其中心线方向进退移动的构件。开闭旋钮
66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3的壳体64旋转,或者能够以在任意的位置都不相对于壳体64旋转的
方式固定。
通过操作者操作开闭旋钮66,未图示的传递机构将开闭旋钮66的操作力量作为使
第一连接构件6沿其中心线方向进退移动的力量传递到第一连接构件6。
杆67是用于使第二连接构件7沿其中心线方向进退移动的构件。杆67能够相对于
操作部63的壳体64摆动,或者能够以在任意的位置都不相对于壳体64摆动的方式固定。
通过操作者操作杆67,未图示的传递机构将杆67的操作力量作为使第二连接构件
7沿其中心线方向进退移动的力量传递到第二连接构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杆67向预
定的一个方向摆动时,切离用连接构件7a被向近位侧牵引,在使杆67沿与所述预定的一个
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时,返回用连接构件7b被向近位端侧牵引。
此外,切离用连接构件7a和返回用连接构件7b在盒部2中经由工作部31互相连接。
因此,在切离用连接构件7a被杆67向近位端侧牵引时,返回用连接构件7b向远位端侧移动,
在返回用连接构件7b被杆67向近位端侧牵引时,切离用连接构件7a向远位端侧移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图9~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
手术用器具1的作用的图。
手术用器具1是如图3所示以在收纳部18中收纳有卡钉27且凸轮部37和刃部39位
于基部11的近位端附近的状态准备的。此时,工作部31的一对被引导部33配置在第一引导
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的近位端附近。
手术用器具1利用公知的手法穿过例如形成于患者的口等患者的自然开口、患者
的腹壁等的小切开部分被引导到处置对象部位。
如图9所示,设置在手术用器具1的插入部62的远位端部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
构件50在未图示的腹腔镜监视下与操作部63的开闭旋钮66(参照图1)的操作相应地把持作
为切离对象的组织。
通过如图9所示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作为切离对象的组织,对于切
离对象组织限定切离线L。使用者通过将图1所示的开闭旋钮66固定于壳体64,从而在如图9
所示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组织的状态下固定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
构件50的位置。
使用者在将图1所示的开闭旋钮66固定于壳体64之后,使杆67动作,使切离用连接
构件7a向近位端侧移动。移动到近位端侧的切离用连接构件7a利用图4所示的带轮部25使
牵引方向反转,从而使工作部31向远位端侧移动。工作部31使图3和图5所示的凸轮部37和
刃部39均向远位端侧移动。利用向远位端侧移动的凸轮部37的倾斜面38推起图3所示的驱
动器26。图3所示的驱动器26通过被工作部31的倾斜面38推起,从而从收纳部18推出卡钉27
使得卡钉27的刺入端刺入组织。
若进一步从收纳部18推出卡钉27,则卡钉27的腿部28、29抵接于成形袋52(参照图
7)。成形袋52使卡钉27的腿部28、29向如图12所示缝合组织的预定的形状变形。卡钉27伴随
着凸轮部37的移动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侧朝向远位侧依次被从收纳部18发射出来。这
样,图3所示的缝合部54利用卡钉27对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进行
缝合。
工作部31能够利用第二连接构件7沿着槽部22移动。配置在凸轮部37的近位侧的
刃部39(参照图5、图6)通过被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从而将第一卡钉列20和第二卡钉列
21之间作为切离线L(参照图9、图12)地沿着槽部22移动。在工作部31被切离用连接构件7a
牵引而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过程中,刀尖39a被组织推动,工作部31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
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地旋转。此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刃部39的刀尖39a不触碰槽部22的
第一壁面23a和第二壁面23b中的任一者,利用工作部31的旋转使轴体32以一对被引导部33
各自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地旋转,刃部39绕轴体32转动。利用刃部39的转动使刃部39向工
作部31的移动方向上的跟前侧(槽部22的近位侧)移动,其刀尖39a的朝向成为切离用连接
构件7a对工作部31的牵引方向。即,在利用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工作部31而切离组织的
过程中,刀尖39a朝向切离用连接构件7a对工作部31的牵引方向。此时,刀尖39a朝向弯曲的
槽部22的切线方向。
在利用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工作部31的过程中,刀尖39a以向自图3所示的第一
壁面23a、第二壁面23b分离的方向被轴体32拖动的方式移动,因此不易咬入第一壁面23a、
第二壁面23b。
利用刃部39从由卡钉27缝合了的部位按顺序切离组织。刃部39在由第一钳构件10
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中的缝合区域SA内切离组织。
在利用卡钉27进行的缝合和利用刃部39进行的切离结束之后,使用者解除固定部
70对杆69的固定而使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打开。由此,解除第一钳构件10和
第二钳构件50对组织的把持。
另外,根据需要,通过使杆67动作而使返回用连接构件7b向近位侧移动,能够使工
作部31向槽部22的近位端侧移动。在工作部31处于槽部22的近位端部时,能够进行将在发
射卡钉27之后变空的卡钉保持件15更换为新的卡钉保持件15的作业。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进行多次处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发射了卡钉27
之后更换为新的卡钉保持件15而继续进行缝合和切离。
以往,在通过推动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刃部使刃部的刀尖咬入组织而切离组织的
器具中,存在从刃部的近位侧推出组织时刃部蛇行运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沿着弯曲的切
离线推出刃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刃部的蛇行运动,需要朝向刃部的行进方向调节对刃部
施加按压力的方向。
相对于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利用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具有刃部
39的工作部31,从而刃部39的刀尖39a在槽部22的切线方向上朝向槽部22的远位侧,因此,
刃部39不易发生蛇行运动,刃部39能够顺畅地移动,组织的切离稳定。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在第1
实施方式中说明完毕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
略重复的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1A的侧视图。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中,在刃部39A具有相对于轴体32的中
心线C1倾斜地延伸的刀尖39aA这一点有所不同。
刀尖39aA沿着与轴体32的中心线C1交叉的直线形成。刀尖39aA的全长中的一半以
上朝向轴体32的中心线C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刀尖39aA沿着相对于刀尖39aA的行进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因
此,能够利用比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刀尖39a轻的力切离生物体的组织。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
1B的侧视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
31结构不同的工作部31B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
工作部31B在相对于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偏置的位置固定有轴体32B而
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轴体32这一点上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部31B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C2为中心地旋转。轴
体32B利用工作部31B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C2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以一对被引导
部33各自的中心线C2为旋转中心地旋转。
在轴体32B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有用于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刃部39B。刃部39B
具有与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平行地延伸且朝向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的
刀尖39aB。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部31B也能够利用第二连接构件7沿着槽部22移动。在工作
部31B被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而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过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组织
推动刀尖39aB,工作部31B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地旋转。于是,轴体
32B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地旋转,刃部39B以一对被引导部33各自的
中心线为中心地转动。刃部39向工作部31B的移动方向上的跟前侧(槽部22的近位侧)移动。
在利用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引工作部31B而切离组织的过程中,刀尖39aB朝向切
离用连接构件7a对工作部31B的牵引方向。此时,刀尖39aB朝向弯曲的槽部22的切线方向。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刃部39B保持着不与槽部22接
触地被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引导,因此,在组织的切离过程中刃部39B顺畅地移
动。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
31C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结构不同
的工作部31C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
工作部31C在以轴体32相对于一对被引导部33旋转自由的方式使轴体32连结于一
对被引导部33这一点上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有所不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介于第一被引导部34和轴体32之间的轴承34c和介于第
二被引导部35和轴体32之间的轴承35c。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工作部31C整体旋转之外,轴体32还相对于第一被引导部34
和第二被引导部35旋转,从而刃部39也能够转动。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比第1实
施方式轻的力使刃部39转动。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
31D的侧视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的结
构的剖视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截面的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的
结构不同的工作部31D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
工作部31D具有朝向轴体32侧的面形成为曲面的一对被引导部33D(第一被引导部
34D、第二被引导部35D)而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一对被引导部33。
第一被引导部34D中,朝向轴体32侧的面形成为朝向轴体32凸起的曲面状(在本实
施方式中是半球状),朝向轴体32侧的面成为与第一引导部24点接触的滑动面。
第二被引导部35D中,朝向轴体32侧的面形成为朝向轴体32凸起的曲面状(在本实
施方式中是半球状),朝向轴体32侧的面成为与第二引导部53点接触的滑动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各自具有字母V字状的倾斜
的斜面24D、53D。第一被引导部34D和第二被引导部35D与斜面24D和斜面53D点接触。
第一被引导部34D和第二被引导部35D均是即使在工作部31D的旋转中心倾斜的情
况下也与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点接触。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工作部31相比较,
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被引导部33D的工作部31D在旋转中心倾斜的状态下工作部31D被牵
引时的滑动阻力较小,能够利用较轻的力切离生物体的组织。
(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
31E和第一引导部24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的结构不
同的工作部31E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
工作部31E具有椭圆板型的第一被引导部34E而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被引导部
34。
第一被引导部34E具有比第一引导部24的宽度w1大的长轴和比第一引导部24的宽
度w1稍小的短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第一钳构件10时,以在第一被引导部34E进入到第一引导
部24时刃部39位于比轴体32靠近位侧的方式组装工作部31E。因此,工作部31E的可旋转范
围被限制在第一被引导部34E能够在第一引导部24内旋转的范围内。通过由第一被引导部
34E构成的止动结构与第一引导部24抵接来限制轴体32相对于第一引导部24旋转180°以
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被引导部34E防止刃部39移动到比轴体32靠远位侧。因
此,刃部39的刀尖39a始终朝向大致远位端侧。因此,能够预防在利用切离用连接构件7a牵
引工作部31E时刃部39中的刀尖39a的相反侧碰到组织而无法切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有椭圆板型的第二被引导部(未图示)而替代第1实施
方式的第二被引导部35。
(第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
31F、第一引导部24F以及第二引导部53F的结构的剖视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
截面的图。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引导部24和第
二引导部53的结构不同的第一引导部24F和第二引导部53F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
第一引导部24和第二引导部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
作部31的结构不同的工作部31F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作部31。
第一引导部24F在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具有高度互不相同的壁部
24Fa和壁部24Fb。
第二引导部53F在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具有高度互不相同的壁部
53Fa和壁部53Fb。
工作部31F具有由第一被引导部34F和第二被引导部35F构成的一对被引导部33F
而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一对被引导部33。
第一被引导部34F具有能够相对于轴体32旋转的第一内侧旋转构件40、与第一内
侧旋转构件40同轴且连结于第一内侧旋转构件40的第一外侧旋转构件41、以及与第1实施
方式同样连接于切离用连接构件7a的带轮板42。
第一内侧旋转构件40和第一外侧旋转构件41能够以轴体32的中心线C1为旋转中
心地相对旋转。
第一内侧旋转构件40能够与壁部24Fa和壁部24Fb中的、作为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
内周侧的壁部24Fa抵接。
第一外侧旋转构件41能够与壁部24Fa和壁部24Fb中的、作为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
外周侧的壁部24Fb抵接。
第二被引导部35F具有能够相对于轴体32旋转的第二内侧旋转构件43和与第二内
侧旋转构件43同轴且连结于第二内侧旋转构件43的第二外侧旋转构件44。
第二内侧旋转构件43和第二外侧旋转构件44能够以轴体32的中心线C1为旋转中
心地相对旋转。
第二内侧旋转构件43能够与壁部53Fa和壁部53Fb中的、作为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
内周侧的壁部53Fa抵接。
第二外侧旋转构件44能够与壁部53Fa和壁部53Fb中的、作为槽部22的弯曲形状的
外周侧的壁部53Fb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第一引导部24F和第二引导部53F引导工作部31F时,第一
内侧旋转构件40和第一外侧旋转构件41能够互相反转,第二内侧旋转构件43和第二外侧旋
转构件44能够互相反转。
因此,一对被引导部33F会相对于第一引导部24F和第二引导部53F滚动,此时的阻
力成为比滑动摩擦小的滚动摩擦。其结果,工作部31F和其刃部39顺畅地沿着槽部22行进。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
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例如,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挠性管61的软性的手术用器具1,但也可
以设有硬性的轴而替代挠性管61。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开闭旋钮66使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开
闭动作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一个动作进行盒部2的开闭动作和由工作部31的刃部
39对组织的切离。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用杆67使工作部31向盒部2的远位侧移动时,工作
部31连结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而使第一钳构件10向第二钳构件50侧移动。在这种
情况下,能够利用采用杆67进行的一个动作进行盒部2的开闭动作和由工作部31的刃部39
对组织的切离。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
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改变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组合、或者对各构
成要素施加各种变更或删除。本发明并不被前述的说明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在组织的切离过程中使刃部的移动顺畅的手术用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手术用器具;7、第二连接构件(操作线);10、第一钳构件;24、24F、第一引
导部(引导部);31、31B、31C、31D、31E、31F、工作部;32、32B、轴体;33、33D、33F、一对被引导
部;34、34D、34F、第一被引导部;35、35D、35F、第二被引导部;34E、第一被引导部(止动结
构);39、39A、39B、刃部;50、第二钳构件;53、53F、第二引导部(引导部);54、缝合部;62、插入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