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53185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9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117256.1

申请日:

2005.10.31

公开号:

CN1960141A

公开日:

2007.05.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2K 33/02公开日:2007050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2K33/02(2006.01); H02K33/18(2006.01); G03B13/34(2006.01)

主分类号:

H02K33/02

申请人: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文嘉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逯长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于平板弹片上设置有四个形状相同的沟槽彼此弯曲为偶数段,并使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亦即两两交错地配置在该平板上,如此使该些沟槽内侧形成活动部、外侧形成固定部,而沟槽亦形成四根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当受外力时,上下弯曲移动,当外力消失时回复原状,本发明利用该四根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可使得活动部移动回复快速,且有效解决横向倾斜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包括有一平板,该平板具有一中央孔,围绕该中央孔的周围设有一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该第二沟槽与该第四沟槽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沟槽与该第三沟槽的中央位置,而该第一沟槽与该第三沟槽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二沟槽与该第四沟槽的中央位置,形成分布四周的四根弹力弯折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形状相同。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为弯曲成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为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中央孔为圆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些沟槽内侧形成活动部、外侧形成固定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部受外力时,可借该弹力弯折部的弹性弯曲而产生上下移动,外力消失时回复原状。

说明书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尤其涉及一种使用于音圈马达(VCM)中的平板弹片,具有移动距离大,弹性较佳,可加速音圈马达致动及复原状态。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VCM)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少、致动位移精确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电子产品中的短距致动器,如手机震动马达、磁头/光学读写头的上下位移致动器、相机自动对焦致动器等等。然而,音圈马达(VCM)的致动/复原变化速度相较于电子产品动辄数毫秒的变化速度而言是较慢了点,因此,在音圈马达通当中会加入至少一弹片来加速致动/复原的变化速度。
请参阅图1所示,为使用于相机自动变焦(AF)的传统音圈马达(VCM)分解示意图,该音圈马达包含有一上盖100、下底盖105及一外框架110,外框架110内四周边分别设磁铁115,一镜头支架120内设螺纹,可旋入支撑一镜头125,镜头支架120上固定有二线圈126,该镜头支架120可活动于该外框架110内的四磁铁115中心,并由该二线圈126通电产生磁场极性与该四磁铁115相赤或相吸,带动该镜头支架120致动,而该镜头支架120是通过上下各一平板弹片130支撑在该四磁铁115中心,以加速致动。
请参阅图2所示,为传统平板弹片130俯视示意图。该平板弹片130是在其平面上开设两条沟槽132,且呈“ㄇ”字形状,并相对地彼此布设在该平板弹片130上,形成一外侧固定部134及一内侧活动部136,该外侧固定部134固锁于该外框架110的上下端,而该内测活动部136则固锁于该镜头支架120。
请参阅图3所示,为使用传统平板弹片的音圈马达致动状态剖面图,当该线圈126通电磁场与该磁铁115相赤或相吸时,带动镜头支架120受力上下致动,该平板弹片130内侧活动部5可借该两条沟槽132形成二组弹力弯折部,当受力消失时,利用该弹片弯折部所蓄积的弹力回复到原状。由于该两条沟槽132是单一可动段的,所以在施予外力时,须较大的力量,且易受外力偏移而产生横向倾斜使弹性受到限制,回复速度也变慢。
为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即为解决上述现有音圈马达中所使用平板弹片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提出一种平板弹片的新结构,能加强平板弹片的弹力平衡结构,有效解决横向倾斜的问题,增加回复速度,是为一设计合理的创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且有弹力平衡结构,弹性较佳,能有效解决横向倾斜的问题,增加回复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包括有一平板,该平板具有一中央孔,使得该平板弹片可以嵌设于该音圈马达的活动部。该平板上围绕该中央孔的周围设有一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该第二沟槽与该第四沟槽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沟槽与该第三沟槽的中央位置,而该第一沟槽与该第三沟槽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二沟槽与该第四沟槽的中央位置,亦即两两交错地配置在该平板上。其中该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形状相同,且每一沟槽弯曲为偶数段,并彼此使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借上述结构的沟槽形成四组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可使平板弹片达弹力结构平衡,弹性佳,回复快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音圈马达分解示意图;
图2为传统平板弹片的俯视图;
图3为使用传统平板弹片的音圈马达致动状态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平板弹片的俯视图;及
图5为使用本发明平板弹片的音圈马达致动状态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    上盖
105    下底盖
110    外框架
115    磁铁
120    镜头支架
125    镜头
126    线圈
130    平板弹片
132    构槽
134    外侧固定部
136    内侧活动部
10     平板
11     中央孔
12     第一沟槽
13     第二沟槽
14     第三沟槽
15     第四沟槽
16     内侧活动部
17     外侧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发明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的俯视图,本发明的平板弹片包括有一矩形平板10,该平板10具有一中央孔11,位于该平板10上且围绕该中央孔11的周围设有一第一沟槽12、一第二沟槽13、一第三沟槽14及一第四沟槽15,该第二沟槽13与该第四沟槽15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沟槽12与该第三沟槽14的中央位置,而该第一沟槽12与该第三沟槽14的两端分别位于该第二沟槽13与该第四沟槽15的中央位置。
较佳地,该第一沟槽12、一第二沟槽13、一第三沟槽14及一第四沟槽15形状相同,且彼此弯曲形成四根三段线形的弹力弯折部,并使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亦即两两交错地配置在该平板上。
该平板10上中央孔11与该第一至第四沟槽间形成一内侧活动部16,可固锁于该镜头支架120,而该第一至第四沟槽外形成一外侧固定部17,可固锁于该外框架110上,通常该平板弹片安装于该音圈马达内部可固锁于该镜头支架120的上方或下方。
当受到外力时,该平板10的内侧活动部16可借该第一至四沟槽形成的该四根弹力弯折部受力弯曲而上下移动,当受力消失时,利用该四根弹力弯折部所蓄积的弹力回复到原状,并由于该四根弹力弯折部分布于该活动部16的四周,而能平冲活动。
本发明在平板10上可使用偶数个沟槽12、13、14、15,并使奇数个沟槽12、13、14、15交互地重叠,是故在平板10的内侧活动部16与外侧固定部17间所形成的四根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而达到弹力平衡的结构,弹性较佳,回复快速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每一沟槽形状相同,且彼此形成三段线性弯曲段,并使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使达到弹力平衡的结构,弹性较佳,回复快速的效果。因此本发明确能通过上述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迥然不同于现有的设计,堪能提高整体的使用价值,又其申请前未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诚已符合发明专利的要件,特此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然而,上述所公开的图式、说明,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依据上述的说明作其它种种的改良,而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发明的创作精神及以下所界定的专利范围中。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于平板弹片上设置有四个形状相同的沟槽彼此弯曲为偶数段,并使每一弯曲段对应地平行,亦即两两交错地配置在该平板上,如此使该些沟槽内侧形成活动部、外侧形成固定部,而沟槽亦形成四根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当受外力时,上下弯曲移动,当外力消失时回复原状,本发明利用该四根三段线性的弹力弯折部可使得活动部移动回复快速,且有效解决横向倾斜的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