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乙蒜素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及用途, 特别是一种含有乙蒜素和新烟碱类杀虫成分 的复配组合物。本发明可用于防治稻飞虱、 蚜虫、 白粉虱、 介壳虫、 蓟马、 稻瘿蚊等。
背景技术 稻飞虱、 蚜虫、 白粉虱、 介壳虫、 蓟马、 稻瘿蚊等害虫是水稻、 蔬菜、 果树、 棉花等作 物上的重要害虫, 这些害虫繁殖量大, 世代重叠明显。 近年来, 由于单一和不科学用药, 这些 害虫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而且同一种作物的病虫害往往同时发生, 农民在单独防治 虫害或病害时往往顾此失彼, 不但误工且错失防治时机, 从而又加大用药量等, 造成农民成 本提高、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将两种不同结构、 不同作用机理的成分进行复配, 是减少和延缓抗性害虫和提高药效的有效途径。
乙蒜素, 中文名称为抗菌剂 402, 英文通用名称为 ethylicin, 化学名称为乙基硫 代磺酸乙酯, 是一种植物源仿生农药, 是食用大蒜提取物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杀菌谱宽, 低毒。挥发性强, 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由于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与 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 不仅具有高效、 广谱和良好的根部内吸性、 触杀和胃毒作用, 而且对 环境安全, 是替代具有高毒、 高残留的有机磷类、 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等的药剂之一。
吡虫啉 (imidacloprid) 是应用较早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长期以来, 被广泛用于防 治飞虱、 蚜虫、 粉虱等。 然而, 2005 年来多种害虫已对吡虫啉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 而啶虫脒 (acetamiprid)、 噻虫嗪 (thiamethoxam)、 噻虫啉 (thiacloprid)、 烯啶虫胺 (nitenpyram)、 呋虫胺 (dinotefuran) 和噻虫胺 (clothianidin) 等药剂是对害虫防效优秀的新烟碱类杀 虫剂, 为减少和延缓害虫对这些新烟碱药剂的抗药性, 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乙蒜素与新烟 碱化合物的复配试验, 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杀虫增效效果。
目前, 关于乙蒜素与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增效复配及应用研究尚未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和延缓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提供一种含有 乙蒜素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应用。
优选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乙蒜素的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该组合物以包 含活性成分乙蒜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
上述杀虫组合物中, 新烟碱类杀虫剂选自吡虫啉、 啶虫脒、 噻虫嗪、 噻虫啉、 烯啶虫 胺、 呋虫胺和噻虫胺中的一种。
上述杀虫组合物中, 乙蒜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质量份数比为 40 ∶ 1-1 ∶ 40。
本发明上述杀虫剂组合物, 可加工配制成微乳剂、 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 加工 方法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杀虫组合物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可用于防治水稻、 蔬菜和果
树上等的多种同翅目、 缨翅目等害虫。优选的, 用于防治稻飞虱、 蚜虫、 白粉虱、 介壳虫、 蓟 马、 或稻瘿蚊等害虫。
配制微乳剂时, 其助剂是 :
溶剂 : 醇类、 酮类、 酯类和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占制剂按重量计 10 ~ 60%。
乳化剂 : 为烷基苯磺酸钙盐、 烷基苯磺酸镁盐、 烷基苯磺酸铝盐、 烷基苯磺酸钠盐、 烷基苯磺酸钡盐、 C8-C20 烷基硫酸钠盐、 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 苄基联苯酚聚氧乙烯 醚、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 (N = 15-30) 醚、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国 产农乳 700 号、 300 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5 ~ 30%。
稳定剂 : 为 3- 氯 -1, 2- 环氧丙烷、 丁基缩水甘油醚、 苯基缩水甘油醚、 甲苯基缩水 甘油醚、 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山梨醇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0.5 ~ 15%。
防冻剂 : 为乙二醇、 丙三醇、 丙二醇、 聚乙二醇、 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 量计占 0.5 ~ 10%。
消泡剂 : 有机硅、 甲醇、 乙醇、 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0.5 ~ 8%。 配制可湿性粉剂时可用助剂有 :
载体 : 有高岭土、 活性白土、 硅藻土、 泥煤、 轻质碳酸钙、 白炭黑、 叶蜡石、 滑石粉、 方 解石等。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用量按重量计占 10 ~ 75%。
分散剂 : 有工业副产物和阴离子型分散剂, 可用亚硫酸纸浆废液、 木质素磺酸钠、 木质素磺酸钙、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烷基酚聚氧乙烯 基磷酸酯。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用量按重量计占 4 ~ 35%。
润湿剂 : 有天然产物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茶枯粉、 皂角粉、 洗衣粉、 无患子粉、 蚕沙、 月桂醇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磺酸钠、 拉开粉、 农乳 2000 号系列、 润湿渗透剂 F 等。可以 是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用量按重量计占 3 ~ 35%。
配制水分散粒剂时所用助剂 :
润湿剂 : 烷基苯磺酸钠、 木质素磺酸钠、 脂肪醇、 烷基硫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亚硫酸纸浆废液、 茶枯粉和皂角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5 ~ 30%。
粘结剂 : 有大豆卵磷脂、 明胶、 聚乙烯醇、 聚乙二醇、 大豆蛋白、 糊精、 松香、 淀粉等 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1 ~ 10%
崩解剂 : 有膨润土、 硫酸铵、 尿素、 氯化镁、 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 计占 5 ~ 20%。
载体 : 有高岭土、 轻质碳酸钙、 白炭黑、 蒙脱石、 硅藻土、 生石灰、 烟草、 稻壳等中的 一种或多种, 用量按重量计占 10 ~ 70%。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 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
(1) 活性成分组合物有协同增效作用 ;
(2) 组合物与新烟碱类单剂相比, 田间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
(3) 组合物扩大了防治靶标, 一次施药能够同时防治病害和虫害 ;
(4) 由于组合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不同, 根据害虫抗药性理论和实践, 组合物的 应用能够延缓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发展, 延长其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但本发明决不限于下述实施例。以下所 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 替换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 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 : 采用稻茎浸渍法。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初期的稻株, 洗净, 剪 成 15cm 长的带根稻茎, 3 株一组, 晾至无水痕。 将稻茎分别在稀释好的药剂中浸 30 秒, 取出 晾干后, 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指形管中, 吸取 3 龄幼虫放入指形管中, 每管 20 头, 设浸清水为空白对照, 每浓度重复 3 次。处理后放 27℃、 光周期为 16h ∶ 8h(L ∶ D) 的观察 室中饲养。定期检查死亡数, 用 Abbott 公式计算校正死亡率。应用计算机程序求出各供试 单剂致死中浓度 LC50, 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用药剂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CTC 值大于 120 的 为增效作用。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设定一种单剂 (A) 为标准单剂, 指定其毒力指数 (TI) 为 100, 则: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TTI) =∑各单剂的 TI× 单剂在混剂中的百分比
试验结果见表 1。 表 1 乙蒜素与吡虫啉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药剂名称 乙蒜素 吡虫啉 乙蒜素∶吡虫啉= 49 ∶ 1 乙蒜素∶吡虫啉= 1 ∶ 1 乙蒜素∶吡虫啉= 1 ∶ 39 LC50(μL/L) 79.5951 0.4651 12.9700 0.6530 0.3812 CTC 139.4 141.6 125.1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吡虫啉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以 上, 说明乙蒜素与吡虫啉复配对稻飞虱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二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2。
表 2 乙蒜素与啶虫脒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
药剂名称 乙蒜素 啶虫脒 乙蒜素∶啶虫脒= 19 ∶ 1 乙蒜素∶啶虫脒= 1 ∶ 1 乙蒜素∶啶虫脒= 1 ∶ 19
LC50(μL/L) 79.5951 0.3845 5.7600 0.5553 0.3051 CTC 122.3 137.8 132.6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啶虫脒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以 上, 说明乙蒜素与啶虫脒复配对稻飞虱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三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3。
表 3 乙蒜素与噻虫嗪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
药剂名称 乙蒜素 噻虫嗪 乙蒜素∶噻虫嗪= 19 ∶ 1 乙蒜素∶噻虫嗪= 1 ∶ 1 乙蒜素∶噻虫嗪= 1 ∶ 39
LC50(μL/L) 79.5951 0.3213 4.4430 0.4381 0.2634 CTC 134.1 146.1 125.0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噻虫嗪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达 120 以 上, 说明乙蒜素与噻虫嗪复配对稻飞虱表现较好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四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4。 表 4 乙蒜素与噻虫啉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LC50(μL/L) 79.5951 0.4316 6.4703 0.5751 0.3870 CTC 120.9 149.3 123.8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噻虫啉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以 上, 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五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5。
表 5 乙蒜素与烯啶虫胺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
药剂名称 乙蒜素 烯啶虫胺 乙蒜素∶烯啶虫胺= 19 ∶ 1 乙蒜素∶烯啶虫胺= 1 ∶ 1 乙蒜素∶烯啶虫胺= 1 ∶ 9
LC50(μL/L) 79.5951 0.3278 4.4864 0.4779 0.2790 CTC 135.5 136.6 130.5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烯啶虫胺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以上, 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六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6。表 6 乙蒜素与呋虫胺复配对稻飞虱的毒力结果LC50(μL/L) 79.5951 0.3807 0.1335 0.5254 0.3152 CTC 121.4 144.2 123.9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呋虫胺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左 右, 表现较好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七
试验对象 :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3 龄若虫。
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试验结果见表 7。
表 7 乙蒜素与噻虫胺复配对稻飞虱的复配效果
药剂名称 乙蒜素 噻虫胺 乙蒜素∶噻虫胺= 29 ∶ 1 乙蒜素∶噻虫胺= 1 ∶ 1 乙蒜素∶噻虫胺= 1 ∶ 39
LC50(μL/L) 79.5951 0.2356 5.232 0.3605 0.1991 CTC 124.4 130.3 121.4测定结果表明, 乙蒜素与噻虫胺复配的 3 个配比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 120 以 上, 增效作用明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