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

上传人:v**** 文档编号:521700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3196.6

申请日:

2013.08.22

公开号:

CN104582478A

公开日:

2015.04.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M 1/22申请日:20130822|||公开

IPC分类号:

A01M1/22; A01M1/02; A01M1/06; A01M5/02

主分类号:

A01M1/22

申请人: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发明人:

山内高圆; 松本由树; 近藤哲也; 山内高尚

地址:

日本香川县

优先权:

2012-185362 2012.08.24 JP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代理人:

房永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诱引鸡皮刺螨等害虫等并且能够将诱引到的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螨类积聚的装置,而且是无论谁都能够简单地操作的害虫聚集装置、害虫聚集方法以及对诱引到的害虫进行评价的害虫检查装置。将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的装置具有由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原料构成的聚集部(10)。通过在聚集部(10)形成带电层时,能够将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集中到聚集部(10)。在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1)配置在鸡舍(CH)的规定的场所时,即使是寄生于鸡(CK)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侵入到鸡(CK)的笼子(KG)等的间隙中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也能够使之聚集到聚集部(10)。通过将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驱除,则能够高效地驱除鸡舍(CH)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害虫聚集装置,将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该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由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原料构成的聚集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层通过电晕放电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荷泄漏防止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所述聚集部。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使所述聚集部的带电层形成的带电产生单元,
该带电产生单元具有通过电晕放电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的功能。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层通过电荷分离而形成。

7.  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荷泄漏防止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所述聚集部。

8.  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9.  如权利要求1、6、7或8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使所述聚集部的带电层形成的带电产生单元,
该带电产生单元具有通过电荷分离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的功能。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产生单元在与所述聚集部之间产生摩擦带电,
所述带电产生单元通过该摩擦带电而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

11.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具有使该螨类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中扩散的功能。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单元对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供给由木醋酸构成的扩散液。

13.  一种害虫聚集方法,使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该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聚集部,形成带电层,
将形成有该带电层的聚集部设置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电晕放电来形成所述带电层。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使聚集部保持于电荷泄漏防止部的状态设置所述聚集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进行保持。

16.  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电荷分离来形成所述带电层。

18.  如权利要求13或17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集部以保持于电荷泄漏防止部的状态进行设置,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该聚集部。

19.  如权利要求13、17或18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20.  如权利要求13、17、18或19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摩擦带电来形成所述聚集部的所述带电层。

21.  如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该螨类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扩散。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害虫聚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供给由木醋酸构成的扩散液。

23.  一种害虫检查装置,对所述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检查,所述害虫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聚集单元,具备聚集部,该聚集部为了使该所述螨类聚集而配置在对该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检查的检查区域;以及
解析单元,根据由聚集到该聚集单元的聚集部该螨类形成的群体的状况,对所述检查区域中的该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
所述聚集单元是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害虫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析单元求出所述群体的面积以及在所述群体中存在的特定的螨类的数量,
并根据该特定的螨类的数量和所述群体的面积,对所述检查区域的所述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害虫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的螨类是吸血后的吸血螨类。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害虫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析单元根据所述吸血螨类的体表面的颜色,从其他的所述螨类中识别出该吸血螨类。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害虫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螨类的体表面的颜色在RGB彩色模型中为R82-99、G47-67及B69-82的范围内情况下,将该螨类判断为吸血螨类。

说明书

说明书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害虫聚集(对应日语:集積)装置、害虫聚集方法及害虫检查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通过静电来诱引鸡皮刺螨(学名:Dermanyssus gallinae)、林禽刺螨(学名:Ornithonyssus sylviarum)等害虫并形成群体(colony)的害虫聚集装置、害虫聚集方法及能够对诱引到的害虫进行评价的害虫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的养鸡产业在包括日本、欧洲、东南亚、美国、北美、南美的世界各国盛行。在各国,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作为法定传染病,国家对病毒的传播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家畜的饲养环境的管理是,为了限制病毒进入鸡舍内而引入封闭式鸡舍(例如,无窗鸡舍)等,由此能够创造出几乎完全被隔离的环境,但现状是依赖业主的企业努力(corporate efforts)。
并且,在近年来,伴随着动物爱护管理法的修订,业主被赋予了致力于饲养环境及技术的改善、保全的义务,企业努力的负担正在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饲养环境的恶化而增加的害虫中尤其是鸡皮刺螨对家禽生产带来了直接的损害,其影响全世界性地明显化。
但是,现状是,关于鸡皮刺螨的增加与饲养环境的好坏的关系,不清楚的点较多,驱除的定时及有效的方法尚未建立。
在这些鸡皮刺螨的生活环境中,梅雨时等高温多湿环境的持续会引起鸡皮刺螨的大量繁殖。尤其是在封闭鸡舍中,存在体长约0.5mm~1.0mm的鸡皮刺螨大量繁殖的问题。该鸡皮刺螨特别喜欢物体间的间隙等的狭窄的场所(例如,形成鸡笼子的金属部件的铰链部),在这些场所形成巢穴(群体)。并且,在吸血时,从这些间隙等爬出,寄生在存在于笼子内的鸡上吸收鸡的血。存在导致被这种鸡皮 刺螨吸血后的鸡的采蛋率减少、品质降低的问题,因此消除鸡皮刺螨带来的损害对于养鸡业者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事项。
如以上所述,业主驱除鸡皮刺螨,不仅导致养鸡业的生产率的降低,还增加了相当的劳力和成本,尽管如此,现状是还没有调查鸡皮刺螨的工具。
因此,为了达成驱除鸡皮刺螨的指标而开发工具的技术的开发,对于养鸡业者而言,不仅仅能够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还涉及饲养环境的改善,所以驱除鸡皮刺螨对于养鸡业者而言也是重要的事项。
另外,鸡皮刺螨除了对鸡舍内的鸡带来损害以外,还存在附于在鸡舍内进行工作的工作者吸血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人有时也会长期间有皮炎及发痒、或者引起过敏症状。因此,驱除鸡皮刺螨不仅有关于饲养环境的改善,还有关于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的改善。
以往,鸡皮刺螨的驱除一般是通过散布杀虫剂等药剂进行的驱除。但是,这些药剂有时含有对人类和鸡都有毒性的物质,使用方法有限制。为此,在对鸡舍散布药剂的情况下,必须将鸡移动到其他的场所,但该移动对鸡而言成为紧张状态,所以还存在采蛋率由于该紧张状态而减少的问题。
此外,药剂进不到在鸡舍内的用于容纳鸡的笼子上的铰链等的狭窄的场所,所以无法驱除进入到这种场所的鸡皮刺螨。并且,在多次散布药剂的情况下,有时在鸡皮刺螨中出现针对药剂获得抵抗力的个体,在该鸡皮刺螨增殖了的情况下,还存在通常的药剂无法应对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开发除了未使用药剂而使用了电来捕捉害虫的技术。具体而言,开发出了通过利用基于电场的静电感应来在物理上捕捉害虫等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3)。该技术是,通过在一对分离的电极施加高电压而产生的电场,使靠近电极的害虫产生静电感应而使害虫吸附于电极的技术。也就是说,是利用了静电吸附原理的技术。该静电吸附的原理如下。
首先,如果在一对电极间施加高电压,在一对电极间形成电位差,在两电极间形成电场。如果害虫等侵入该电场,则能够对害虫等产生 静电感应。也就是说,通过静电感应能够在该害虫等的体表面使电荷产生偏转。于是,通过在体表面产生的电荷的偏转和在电极之间产生的库伦力使该状态的害虫等吸附于电极,能够捕捉害虫等。在该技术中,未使用药剂,并且具有能够捕捉用防虫网等难以捕捉的蟑螂类及螨类等的较小的害虫的优点,认为也适于鸡舍的鸡皮刺螨的捕集。
另一方面,还开发出了外激素或光(例如,紫外线)等通过发光出害虫等喜欢的颜色等来将害虫等诱引到规定的场所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45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556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79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61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并且,在通过静电感应来捕捉害虫的技术中,只不过是捕捉碰巧(偶然)侵入到由电极形成的电场中的害虫的技术,不能获得将害虫诱引到电场的效果。换言之,在利用静电感应的技术中,只不过是与通过由具有粘着性的线形成的巢穴来捕捉偶然侵入的害虫的蜘蛛网同样的技术。为此,在通过静电感应来捕捉害虫的技术中,存在只要害虫不侵入电极形成的电场内,就无法捕捉害虫的问题。并且,为了产生静电感应需要对电极施加高电压,所以还存在使用的场所及操作有限制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光等诱引害虫的技术虽然具有诱引害虫的功能,但是不具有捕捉诱引到的害虫的功能。并且,在使用诱引的光的情况下,需要始终照射光,所以也存在能够使用的场所也受限制,该光对于人或其他的动物而言不是优选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希望进行如下的装置的开发,该装置能够诱引鸡皮 刺螨等害虫等,并且能够将诱引到的害虫等积聚在诱引场所,并且使用限制少,无论是谁都能够简单地处理。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诱引鸡皮刺螨等害虫等并且能够将诱引到的鸡皮刺螨等积聚的装置,而且是无论是谁都能够简单地处理的害虫聚集装置、害虫聚集方法及能够对诱引到的害虫进行评价的害虫检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是使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原料构成的聚集部。
第2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中,所述带电层通过电晕放电而形成。
第3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具备电荷泄漏防止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所述聚集部。
第4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2或第3发明中,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第5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2、第3或第4发明中,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使所述聚集部的带电层形成的带电产生单元,该带电产生单元具有通过电晕放电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的功能。
第6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中,所述带电层通过电荷分离而形成。
第7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6发明中,具备电荷泄漏防止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所述聚集部。
第8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6或第7发明中,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第9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6、第7或第8发明中,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使所述聚集部的带电层形成的带电产 生单元,该带电产生单元具有通过电荷分离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的功能。
第10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9发明中,所述带电产生单元在与所述聚集部之间产生摩擦带电,所述带电产生单元通过该摩擦带电而在所述聚集部形成所述带电层。
第11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10发明中,所述害虫聚集装置具备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具有使该螨类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中扩散的功能。
第12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1发明中,所述扩散单元对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供给由木醋酸构成的扩散液。
第13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是使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聚集部,形成带电层,将形成有该带电层的聚集部设置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
第14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发明中,通过电晕放电来形成所述带电层。
第15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或第14发明中,以使聚集部保持于电荷泄漏防止部的状态设置所述聚集部,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进行保持。
第16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第14或第15发明中,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第17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发明中,通过电荷分离来形成所述带电层。
第18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或第17发明中,所述聚集部以保持于电荷泄漏防止部的状态进行设置,该电荷泄漏防止部以在该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不会逃出的方式保持该聚集部。
第19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第17或第18发明中,所述聚集部在表面具备凹凸。
第20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第17、第18 或第19发明中,通过摩擦带电来形成所述聚集部的所述带电层。
第21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至20发明中,使该螨类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扩散。
第22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21发明中,对于在所述螨类栖息的区域该螨类形成的群体,供给由木醋酸构成的扩散液。
第23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是对所述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聚集单元,具备聚集部,该聚集部为了使该所述螨类聚集而配置在对该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检查的检查区域;以及解析单元,根据由聚集到该聚集单元的聚集部该螨类形成的群体的状况,对所述检查区域中的该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所述聚集单元是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
第24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3发明中,所述解析单元求出所述群体的面积以及在所述群体中存在的特定的螨类的数量,并根据该特定的螨类的数量和所述群体的面积,对所述检查区域的所述螨类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
第25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4发明中,所述特定的螨类是吸血后的吸血螨类。
第26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5发明中,所述解析单元根据所述吸血螨类的体表面的颜色,从其他的所述螨类中识别出该吸血螨类。
第27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6发明中,在所述螨类的体表面的颜色在RGB彩色模型中为R82-99、G47-67及B69-82的范围内情况下,将该螨类判断为吸血螨类。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发明,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时,能够在聚集部集中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并且,能够使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积聚在聚集部。为此,如果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配置在鸡舍的规定的场所,则即使是寄生于鸡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侵入到鸡 舍、鸡的笼子等的间隙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也能够使之聚集在聚集部。并且,如果将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驱除,则能够将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高效地驱除。
根据第2发明,通过电晕放电使聚集部的带电层带电。于是,能够容易地调整能够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量,所以能够形成具有期望的电荷的带电层。并且,能够有效地并且以短时间形成带电层。
根据第3发明,如果聚集部由电荷泄漏防止部来保持,则能够使在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的偏转长时间地维持。也就是说,在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期间,能够维持聚集部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形成更大的群体。
根据第4发明,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所以该凹凸成为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躲藏场所。为此,成为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更容易形成群体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长时间聚集在聚集部的状态。
根据第5发明,能够通过带电产生单元简便地形成聚集部的带电层。并且,带电产生单元通过电晕放电而形成带电层,所以能够简便地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
根据第6发明,通过物体的摩擦引起的摩擦带电、粘合着的物体的剥下引起的剥离带电、物体的碰撞引起的碰撞带电等、物体的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荷分离,来使聚集部的带电层带电。为此,无需为了形成聚集部的带电层而从外部施加高电压的电压,所以能够安全并且简便地操作装置。
根据第7发明,如果聚集部由电荷泄漏防止部来保持,则能够使在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的偏转长时间地维持。也就是说,在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期间,能够维持聚集部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形成更大的群体。
根据第8发明,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所以该凹凸成为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躲藏场所。为此,成为鸡皮刺螨等 的螨类更容易形成群体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长时间聚集在聚集部的状态。
根据第9发明,能够通过带电产生单元简便地形成聚集部的带电层。
根据第10发明,带电产生单元通过基于摩擦带电的电荷分离而形成带电层,所以能够简便地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并且,因为是摩擦带电,所以能够更简便并且安全地形成带电层。
根据第11发明,能够通过扩散单元将栖息于群体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从群体赶出,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驱除效率。
根据第12发明,因为使用木醋酸作为扩散液,所以对鸡等的家禽等、作为使用者的人而言,都能够安全地进行操作。并且,仅仅通过散布木醋酸这一简便的工作,就能够提高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聚集效率。
根据第13发明,仅仅将形成有带电层的聚集部设置在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所栖息的区域,就能够将聚集部附近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集中到聚集部。并且,能够使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积聚在聚集部。于是,在产生了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鸡舍中,仅仅将该聚集部配置在规定的场所,就能够将寄生于鸡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侵入到鸡舍、鸡的笼子等的间隙中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聚集在聚集部。并且,如果将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驱除,则能够将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高效地驱除。
根据第14发明,通过电晕放电来形成聚集部的带电层,所以能够设为使聚集部的带电层带上期望的电压的状态。并且,通过电晕放电使带电层带电,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并且以短时间形成带电层,所以能够简便地实施。
根据第15发明,聚集部由电荷泄漏防止部保持,所以能够使在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的偏转长时间地维持。也就是说,在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期间,能够维持聚集部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形成更大 的群体。
根据第16发明,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所以该凹凸成为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躲藏场所。为此,成为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更容易形成群体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长时间聚集在聚集部的状态。
根据第17发明,通过物体的摩擦引起的摩擦带电、粘合着的物体的剥下引起的剥离带电、物体的碰撞引起的碰撞带电等、物体的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荷分离,来使聚集部的带电层带电。为此,也无需为了形成聚集部的带电层而从外部施加高电压的电压,所以能够安全并且简便地实施。
根据第18发明,聚集部由电荷泄漏防止部保持,所以能够使在聚集部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的偏转长时间地维持。也就是说,在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期间,能够维持聚集部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形成更大的群体。
根据第19发明,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所以该凹凸成为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躲藏场所。为此,成为鸡皮刺螨等的螨类更容易形成群体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长时间聚集在聚集部的状态。
根据第20发明,通过摩擦带电形成带电层,所以能够设为使聚集部的带电层简便地带电的状态。并且,因为是摩擦带电,所以能够更简便并且安全地形成带电层。
根据第21发明,通过将栖息于群体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从群体赶出,能够进一步提高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驱除效率。
根据第22发明,仅仅通过散步等将由木醋酸构成的扩散液供给至群体,就能够提高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并且,因为使用作为来自天然的成分的木醋酸,所以对鸡等的家禽等、作为使用者的人而言,都能够安全地进行操作。
根据第23发明,如果将聚集部配置在检查区域,则能够使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聚集到聚集部并形成群体。并且,能够通 过解析单元根据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群体的栖息状况,对在检查区域栖息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状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仅仅将聚集部配置在检查区域并对群体的形成状况进行观察,就能够掌握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状况。换言之,能够对鸡等的饲养环境的状况进行评价。于是,能够根据该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栖息状况而采取适当的应对(例如,驱除的定时、饲料的处置方法等)。
根据第24发明,能够可靠地使鸡皮刺螨等的螨类聚集到聚集部,所以能够根据在聚集部形成的群体,恰当地对栖息于检查区域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状况进行评价。
根据第25发明,能够根据吸血螨类的数量来掌握检查区域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栖息状况,所以能够恰当地评价检查区域的饲养环境。
根据第26发明、第27发明,根据由于吸血而变化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的体表面的颜色,将吸血螨类与其他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相区别(识别),所以能够正确并且简便地掌握在群体中存在的吸血螨类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概略说明图,(A)是剖视图,(B)是鸡皮刺螨聚集在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而形成群体WC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方法的概略说明图,(A)是无窗鸡舍CH的立体图,(B)是在无窗鸡舍内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鸡皮刺螨向聚集部10聚集的路径的概略说明图。
图4是用于使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带上静电E的带电产生单元20的概略说明图,(A)是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和带电产生单元20的概略说明图,(B)是带电 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的概略说明图,(C)是使聚集部10带上静电E后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中设置有加热器H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A)是概略立体图,(B)是概略剖视图,(C)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去掉聚集部10后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6是对实施例的实验装置附近的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A)是表示即将配置实验装置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实验装置2日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对实施例的实验装置的聚集部处的鸡皮刺螨的群体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A)是对设置实验装置30分钟后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B)是表示1小时后的状况的图,(C)是表示48小时后的状况的图。
图8是对实施例的比较实验的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A)是表示即将配置实验装置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实验装置3日后的状态的图。
图9是对实施例的实验装置中的静电环境的有无对聚集效率带来的影响进行表示的图。
图10是表示由木醋酸引起的规避效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是使用具有使表面带上静电的聚集部的害虫聚集装置来使鸡皮刺螨等的螨类聚集的方法。
本发明是基于本次首先发现的鸡皮刺螨等的螨类因静电集中的性质而完成的发明。
使用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害虫聚集方法适于使鸡皮刺螨(学名:Dermanyssus gallinae)聚集,但成为聚集的对象的害虫不限定于鸡皮刺螨,也能够适用于具有与鸡皮刺螨同样的性质的林禽刺螨(学名:Ornithonyssussylviarum)等、对家禽、家畜等哺乳类吸血的螨类。尤其是,如果是成为对象的螨类中的鸡皮刺螨那样形成群体的 害虫,能够使它们更有效地积聚在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
以下,对作为成为向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聚集的对象的螨类的一例、而将对家禽产业带来重大的损害的鸡皮刺螨聚集在聚集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聚集,是包括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的各个体堆积的状态、形成群体(巢穴)的状况的概念。
首先,在对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进行说明前,对害虫聚集装置的概略进行说明。另外,与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有关的详细在后叙述。
(害虫聚集装置1的说明)
如图1所示,害虫聚集装置1具备聚集部10、以及保持该聚集部10的电荷泄漏防止部3。
(关于聚集部10)
如图1所示,聚集部10是能够使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原料,而且是其表面能够形成带电层的部件。电荷泄漏防止部3是在聚集部10形成了带电层的状态下以如下原料形成的部件,该原料是在以保持该聚集部10的状态将该聚集部10设置在地面等时,防止聚集部10的带电层所带的静电E逃到地面等的原料。
另外,如图1(B)所示,优选的是,在害虫聚集装置1上设置有基座部2,该基座部2能够以将容纳部10保持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状态容纳该容纳部10。如果设置该基座部2,则以电荷泄漏防止部3保持有聚集部10的状态进行搬运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害虫聚集装置使用的静电,是在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产生了电荷的偏转的现象,在通过摩擦或接触等在聚集部形成电荷的偏转的情况自不用说,是还包括通过从电晕放电装置释放的带电的离子在聚集部形成电荷的偏转的情况的概念,但详细情况后述。
(害虫聚集方法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2中,符号CH表示封闭式鸡舍(无窗鸡舍)(以下,简称 为鸡舍),符号KG表示鸡用的笼子,符号PW表示鸡舍内的通路。该鸡舍CH只要是没有窗且设置有具有对鸡舍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调整的功能的温湿度调整装置等的鸡舍即可,不特别限定。此外,笼子KG能够容纳鸡,例如只要是鸡蛋采集用所使用的一般的笼子即可,不特别限定。
以下,对在鸡舍CH中使用害虫聚集装置1而使鸡皮刺螨聚集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形成使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带电层。例如,聚集部10为丙烯酸树脂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聚酯制的布等摩擦聚集部10的表面10s而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电层。此外,也能够通过从电晕放电装置对聚集部10的表面10s供给带电的离子而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电层。另外,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电层的方法等的详细在后叙述。
接下来,如图2(B)所示,将如上所述的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有带电层的害虫聚集装置1配置在鸡舍CH内的通路上。此时,以约1m~1.5m间隔配置相邻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换言之,配置成能够通过一个聚集部10覆盖半径约1m~1.5m的区域。如果配置成为该状况,则能够高效地使鸡皮刺螨聚集在聚集部10。并且,在静置规定的时间(例如,24小时)后,回收害虫聚集装置1。
另外,一般而言,鸡皮刺螨在白天的时间段积聚在巢穴中并在夜间从巢穴爬出来活跃地行动,所以将害虫聚集装置1配置到鸡舍CH中的时间段优选是从傍晚一直到黎明的时间段。
如以上所述,仅仅将具有带上静电E的聚集部10的害虫聚集装置1配置在鸡皮刺螨栖息的鸡舍CH内,就能够将聚集部10附近的鸡皮刺螨集中到聚集部10。例如,如图1所示,能够将鸡皮刺螨集中到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的表面10s上或聚集部10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间隙。
并且,如图1所示,能够将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积聚。其理由如以下那样推测。
首先,如果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数量达到某种程度, 则各个体以分别重叠的方式堆积(聚集),在聚集部10形成巢穴WC(以下,称为群体WC)。一旦形成群体WC,则因为鸡皮刺螨有积聚成群体WC这一习性,能够将鸡皮刺螨积聚到聚集部10。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利用聚集(形成群体)这一鸡皮刺螨的性质。
因此,在鸡皮刺螨产生(被鸡皮刺螨污染)的鸡舍CH内,仅将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配置在规定的场所,就能够使寄生于鸡CK的鸡皮刺螨、侵入到鸡舍CH、鸡的笼子KG等的间隙的鸡皮刺螨聚集在聚集部10。并且,如果驱除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就能够高效地驱除鸡舍CH内的鸡皮刺螨。
此外,鸡皮刺螨的群体WC与配置了害虫聚集装置1的时间成比例地变大。另一方面,鸡皮刺螨的群体WC的大小还与栖息在距聚集部10规定的范围的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成比例。并且,鸡皮刺螨的群体WC的大小伴随着栖息在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的增加而变大。因此,优选的是,在高效地驱除鸡皮刺螨的基础上,事先在推定为栖息的鸡皮刺螨较多的场所、某种程度地长期间地配置聚集部10
(关于鸡皮刺螨的聚集路径)
此外,鸡皮刺螨集中到聚集部10的路径能够假定如以下那样的路径。
如图3所示,假定在鸡舍CH内的间隙(例如,在图3(A)中,笼子KG的金属部件的铰链部)中形成的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直接集中到聚集部10的路径。另一方面,能够假定从鸡舍CH内的间隙爬出的鸡皮刺螨暂时通过鸡CK集中到聚集部10的路径。
此外,鸡皮刺螨集中到通过静电E而形成的聚集部10的带电层的现象,是发明人们首次发现的现象。其理由现在并不清楚,但能够推测以下情况也成为其一个原因。
鸡皮刺螨具有在鸡舍CH的间隙等形成群体WC、并在该群体WC与鸡CK之间往复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鸡皮刺螨过着从群体WC移动到鸡CK而吸取鸡CK的血、并再次移动到群体WC这一生 活。该鸡皮刺螨喜欢并吸血的鸡等的禽类的血液与人类等的血液不同,一般认为其内部的电荷有偏转。
此外,一般还认为对于鸡皮刺螨的繁殖而言,禽类的血液是必须的。禽类、尤其是鸡的血液带有有核红血球,与人的红血球相比,相同的血液量所包括的DNA成分、基因组量大幅不同。DNA成分、基因组带有负电,所以吸取了大量血的鸡皮刺螨受到带电的血液内成分的影响,推测可能对鸡皮刺螨的自发的行动造成一些影响。
尤其是对于迎来繁殖期的鸡皮刺螨,能够推测可能将体内或体外的电荷的变动确定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的要素。例如,还能够假定:静电对于鸡皮刺螨而言是诱引繁殖行动的要因,鸡皮刺螨为了繁殖而在带有静电的聚集部10形成了群体WC。
总之,在害虫聚集装置1中,能够起因于鸡皮刺螨的性质,而使鸡皮刺螨聚集到带有静电E的聚集部10。并且,如果驱除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就能够高效地驱除鸡皮刺螨。
此外,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1,不仅能够通过聚集部10使鸡皮刺螨聚集,还能够抑制新的鸡皮刺螨的增殖。例如,如果根据聚集部10带电的电量来对群体WC的质量(对应日语:質)进行控制,则能够对有效的驱除所需的药物开发的应用有所贡献。
(基于电荷分离的带电)
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电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利用通过使不同的部件(物体)间接触或分离等而产生的电荷分离来使之带电。
具体而言,通过不同种的物体的摩擦引起的摩擦带电、粘合着的物体的剥下引起的剥离带电、不同种的物体的碰撞引起的碰撞带电等、使不同种的物体接触或分离,由此能够使两者的接触等的表面(所谓的界面)分别残留不同的正或负的电荷。也就是说,通过该电荷分离,能够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和与该表面10s接触等的部件的表面分别带上正或负的静电E。
通过该方法带电时,不从外部电源等对聚集部等施加高电压,所以与施加高电压而产生静电这种情况相比,害虫聚集装置1的操作变 得容易。具体而言,在施加了高电压的情况下,在产生绝缘破损时,在两电极间、电极与被放电对象物体等之间等流通电流,所以对于人、动物等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方法所使用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通过电荷分离来形成其表面10s,所以与从外部电源施加高电压的装置等相比,能够更安全地操作。
并且,聚集部10不需要连接电源的布线等,所以在远离地面、通路PW、壁等的场所(例如,鸡舍CH内的笼子KG的上部等)也能够自由地配置聚集部10(参照图2(B))。为此,能够在鸡舍CH内的更宽的范围的区域设置聚集部10,所以能够覆盖鸡舍CH内的大致整个区域。在此情况下,也无需为了在聚集部10形成带电层而从外部对聚集部10施加高电压,所以在将聚集部10配置在鸡舍CH内时,能够安全地进行该操作。
此外,作为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方法,能够采用带上通过基于电荷分离的带电方法中的摩擦带电产生的静电E的方法。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使与聚集部10不同的材质的部件与聚集部10的表面10s接触并互相磨擦(摩擦)而产生。
例如,如上所述,例如,在聚集部10为丙烯酸树脂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聚酯制的布与聚集部10的表面10s接触并互相磨擦来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摩擦带电。在此情况下,通过摩擦带电来形成聚集部10的表面10s的带电层,所以能够使聚集部10的带电层的形成成为无论是谁都能够简便地进行带电的状态,并且因为是摩擦带电,所以能够更简便且安全地进行带电层的形成。
此外,如图1或图3所示,聚集部10被保持为聚集部10的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大致接触。该电荷泄漏防止部3是由电不易通过的原料形成的部件。为此,在该状态下,即使使聚集部10带上静电E,该静电E也不会在电荷泄漏防止部3传播而泄漏到外部。也就是说,聚集部10被维持在绝缘的状态,所以能够使聚集部10长时间带上静电E。
因此,在鸡舍CH内,即使在鸡皮刺螨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配置害虫聚集装置1的聚集部10, 也能够维持聚集部10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10形成更大的群体WC。
此外,优选的是,聚集部10为如下构造,即,能够在配置成聚集部10的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大致接触到状态下、在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之间形成间隙10h的构造。
在该聚集部10的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之间形成的间隙10h对于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而言成为躲藏场所。如上所述,鸡皮刺螨喜欢鸡舍CH内的狭窄的间隙,并且在该间隙形成群体WC。为此,该间隙10h成为鸡皮刺螨更容易形成群体WC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使鸡皮刺螨长时间聚集到聚集部10的状态。
另外,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最终被驱除,但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驱除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如后所述,可以对聚集部10设置如下功能,即在鸡皮刺螨聚集到聚集部10的状态下,对聚集部10供给杀灭鸡皮刺螨的程度的热(例如,65度以上)的功能。例如,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在聚集部10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之间设置加热器H。如果通过该加热器H在聚集部10形成鸡皮刺螨的群体WC后将聚集部10的温度设为约65度以上,则能够高效地驱除鸡皮刺螨。
(基于电晕放电的带电)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作为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电的方法,对通过电荷分离带电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通过电晕放电来带电的方法。具体而言,如果将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引导到聚集部10的表面10s,则能够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产生了电荷的偏转的带电层。在此情况下,如果调整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量,则能够调整带电层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简单地形成具有期望的电荷的带电层。并且,能够有效地并且以短时间形成带电层。详细情况后述。
(害虫聚集装置1的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例子中,对害虫聚集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以下,对用于实 现该害虫聚集方法的害虫聚集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害虫聚集装置1具备聚集部10、以及保持该聚集部10的电荷泄漏防止部3。
(关于聚集部10)
如图1所示,聚集部10是能够使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原料,而且是其表面能够形成带电层的部件。聚集部10只要能够使表面的带电层带上静电即可,其原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氟树脂的聚四氟乙烯(PTFE)、聚氯乙烯、玻璃、铁等的金属等。另外,如果采用丙烯酸树脂作为聚集部10的原料,则即使在厚度为约3mm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強度,所以是优选的。
此外,聚集部10形状及大小不特别限定。例如,在配置于鸡舍CH的通路、笼子KG之上等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能够采用长边为约300mm且短边为约200mm的俯视大致长方形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如果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则即使配置在鸡舍CH的通路、笼子KG之上等,也不会成为进行采蛋等的工作者的麻烦,设置等时容易操作,所以是优选的。
此外,优选的是,聚集部10的厚度是3mm~5mm。在设为该厚度时,能够使在表面10s形成的由静电E产生的电场到达聚集部10的底面10b。如果使电场到达聚集部10的底面10b,则能够使电场一直侵入到在聚集部10的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之间形成的间隙10h内部,能够在该间隙10h内形成群体WC。也就是说,能够使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更长时间积聚到聚集部10,所以能够在聚集部10高效地形成较大的群体WC。
(关于电荷泄漏防止部3)
如图1所示,电荷泄漏防止部3形成为,其形状与聚集部10的形状大致相似,而且其大小与聚集部10的大小大致相同。并且,该电荷泄漏防止部3是以如下原料形成的部件,该原料是在以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上保持有聚集部10的状态将该电荷泄漏防止部设置在地面等上时,防止聚集部10的带电层所带电的静电E逃到地 面等的原料。
具体而言,优选的是,电荷泄漏防止部3由其表面电阻率为1010Ω以上并且体积电阻率为108Ω·m以上的部件(所谓的非导体)形成。这是因为,在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表面电阻率、体积电阻率中的任一个都比上述的值小的情况下,该在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配置的聚集部10的带电层所带电的电荷(表面电荷)容易经由电荷泄漏防止部3而泄漏。如果采用使合成树脂含有气泡的发泡性合成树脂(例如,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类树脂等作为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原料,则能够满足上述的条件。
因为是如以上的构成,所以如图1所示,如果形成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带电层,则能够将鸡皮刺螨集中到聚集部10。并且,如图1所示,能够使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形成群体WC。也就是说,能够使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积聚到聚集部10。
此外,如果聚集部10通过由满足如上所述的条件的原料形成的电荷泄漏防止部3来保持,则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的带电层产生的电荷的偏转(也就是说,带电的静电E)。也就是说,能够在鸡皮刺螨活动的时间段(例如,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时间段)期间维持聚集部10的带电状态,所以能够在聚集部10形成更大的群体。
此外,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电的静电E能够采用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使不同的部件(物体)间接触或分离等而产生的电荷分离来带电的方法。通过电荷分离而带电的静电E通过不同种的物体的摩擦引起的摩擦带电、粘合着的物体的剥下引起的剥离带电、不同种的物体的碰撞引起的碰撞带电等、使不同种的物体接触或分离,由此能够使两者的接触等的表面(所谓的界面)分别残留不同的正或负的电荷。
尤其是,能够通过电荷分离而产生的静电E,具有如下优点,即,其产生的电荷的大小及极性能够通过接触或分离的两个物体(部件)的种类来某种程度地调整的优点。
例如,如果采用丙烯酸树脂作为聚集部10的原料且采用尼龙制的纤维作为另一方的部件并使两者互相磨擦并使之接触,则能够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上负极(-极)的电荷。也就是说,通过适当选择聚集部10的原料和另一方的部件的原料,能够分别任意地在聚集部10形成具有正极的电荷的带电层、或者形成具有负极的电荷的带电层。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两者的接触电阻、接触时间,使聚集部10的带电层带上约5kv~10kv的静电E。
也就是说,如果如上所述,通过电荷分离使聚集部10带电,则无需为了形成聚集部10的带电层而从外部施加高电压的电压,所以能够安全并且简便地对害虫聚集装置1进行操作。
(带电产生单元20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优选的是,如上所述那样具备带电产生单元20,该带电产生单元20具有通过电荷分离形成聚集部10的带电层的功能。
例如,如图4所示,该带电产生单元20是大致矩形状的部件,具备贯通正面和背面的带电形成部。该带电形成部形成为能够容纳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的大小,在其内部上方设置有辊21。该辊21被安装成能够旋转,并且被安装成在带电形成部内容纳了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时,聚集部10的表面10s与辊21的表面21s接触。
如采用如以上的构成,则仅仅将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插入到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就能够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通过基于摩擦带电的电荷分离而容易地形成带电层。并且,能够如图4(C)所示那样,在从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的背面的开口排出的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有基于摩擦带电的静电E的带电层。也就是说,仅仅将聚集部10插入到带电形成手段20的带电形成部,就能够更简便地在聚集部10形成带电层。并且,通过由仅将辊21的表面21s与聚集部10的表面10s互相磨擦的摩擦带电而形成的静电E,由此该带电层带电,所以能够更简便且安全地进行带电层的形成。
此外,优选的是,辊21是能够相对于聚集部10相对移动的构造。例如,如果如图4(B)所示那样,辊21自身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带电形成部的轴向(图4(B)中的左右方向)摆动,则能够更有效地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电层。
并且,辊21如果被设置成能够上下摇动,则即使在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的大小、厚度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使辊21的表面21s与聚集部10的表面10s可靠地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图4所示,如果在带电形成部的内部下方设置辊R,则能够容易地容纳或取出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
另外,如果如图4(C)所示那样,带上了该静电E的聚集部10容纳在由电不易通过的原料形成的绝缘部件30内,则能够更安全并且简便地进行聚集部10的操作。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对通过在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设置的辊21而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通过基于摩擦带电的电荷分离来形成带电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带电层是手段不限定于上述手段。例如,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也可以采用设置了能够产生电晕放电的电晕放电器的构成。
例如,在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的内部上方设置电晕放电部器。电晕放电器具有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部、以及用于将产生的离子释放到外部的离子释放部。并且,在带电形成部内容纳有聚集部10的状态下,以离子释放部与聚集部10的表面10s对置的方式在带电形成部内配置电晕放电器。也就是说,在带电形成部内配置电晕放电器,以便从离子释放部释放的离子供给(照射)至聚集部10的表面10s。于是,如果将害虫聚集装置1或聚集部10插入到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并使电晕放电部工作,则能够形成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带上静电E的带电层。并且,如果使用电晕放电器,则与通过上述的摩擦带电形成带电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短的时间形成带电层。
此外,如果使用电晕放电器形成带电层,则与通过上述的摩擦带电形成带电层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聚集部10的表面10s形成具有大 量的电荷的带电层,所以聚集部10使鸡皮刺螨集中这一效果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并且,电晕放电部是容纳在带电产生单元20的带电形成部内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外部隔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操作。
此外,优选的是,聚集部10是如下构造,即,能够在配置成聚集部10的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大致接触到状态下,在底面10b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之间形成间隙10h的构造。在此情况下,该间隙10h成为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躲藏场所。于是,成为对于鸡皮刺螨而言更容易形成群体WC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使鸡皮刺螨长时间聚集到聚集部10的状态。
该间隙10h只要是鸡皮刺螨侵入并能够在该场所形成群体WC即可,该间隙10h的大小及形状不特别限定,此外形成间隙10h的方法也不特别限定。
例如,能够采用如图1所示那样,在聚集部10的底面10b设置有俯视大致四角锥的多个凸部的构造。设置有该多个凸部的聚集部10的底面10b能够形成为其截面是截面大致三角形。也就是说,能够在相邻的凸部间形成山谷部(凹部)。如果将该聚集部10的底面10b和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配置成对置,则能够设为多个凸部的顶点部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接触,但凹部与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不接触的状态。为此,能够形成在凹凸表面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之间被包围的空间也就是说间隙10h。在鸡皮刺螨集中到聚集部10的状态下,由该凹凸形成的间隙10h成为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躲藏场所。于是,成为对于鸡皮刺螨而言更容易形成群体WC的环境,所以能够实现使鸡皮刺螨长时间聚集到聚集部10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那样,在聚集部10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之间设置有加热器H的构成。优选的是,该加热器H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对聚集部10供给杀灭鸡皮刺螨的程度的热(例如,65度以上)的功能。如果该加热器H具有能够根据时间而瞬间变更温度的功能,则是更优选的。
例如,在将设置有该加热器H的害虫聚集装置1配置在鸡舍CH内的状态下,在设置初期,聚集部10的表面10s温度设定为与鸡的体温接近的约30度~40度左右。通过设为该温度,能够进一步使鸡皮刺螨聚集到聚集部10。并且,在鸡皮刺螨在聚集部10形成群体WC完毕的阶段,瞬间地使聚集部10的表面10s的温度变成65度以上。在此情况下,如果聚集部10的表面10s达到65度以上,则成为杀灭鸡皮刺螨的温度以上,所以能够在使鸡皮刺螨聚集到聚集部10的状态下可靠地驱除鸡皮刺螨。
加热器H及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构成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如以下的构成。
加热器H具备用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对聚集部10供给热的加热器部、以及用于调整加热器部的热的温度控制器,加热器部上设置有感知加热器部的热并将感知到的温度发送到温度控制器的温度传感器。
此外,在电荷泄漏防止部3,其形状是从上表面3s朝向下方而设置有加热器部容纳空间3h。该加热器部容纳空间3h是与加热器部大致相似形的形状,大小形成为比加热器部稍微大。
于是,如图5(B)及(C)所示,如果在加热器部容纳空间3h容纳有加热器H的加热器部,则能够将加热器部的表面Hs和电荷泄漏防止部3的上表面3s配置成大致同一平面。在此情况下,不会成为集中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侵入到在聚集部10与电荷泄漏防止部3之间形成的间隙10h时的妨碍,所以能够使鸡皮刺螨更顺畅地侵入到间隙10h内。
(扩散液的说明)
如上所述,仅仅将具有带有静电的聚集部的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配置在鸡皮刺螨栖息的鸡舍内,就能够将聚集部附近的鸡皮刺螨集中到聚集部(参照图1及图2)。
也就是说,如果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配置在鸡皮刺螨栖息的区域,则能够使栖息于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可靠地减少,所以能够减小在聚集部附近存在的群体的规模。
但是,对在笼子的金属部件的铰链部等的鸡舍内的间隙形成的鸡皮刺螨的群体自身进行驱除是困难的。可以预想:鸡皮刺螨的住所即群体自身能够存续的状况(例如,以群体进行繁殖的鸡皮刺螨栖息的状况)得以维持以上的、某种程度的数量的鸡皮刺螨继续栖息于该群体,也就是说,继续栖息在鸡舍内。
如果能够将栖息于在如上所述的鸡舍内的间隙形成的群体的鸡皮刺螨从群体中赶出,则能够使赶出的鸡皮刺螨聚集到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鸡皮刺螨的驱除效率。
例如,如果通过散布、喷雾等对群体(也就是说栖息于群体的鸡皮刺螨)供给对于鸡皮刺螨具有规避效果的扩散液,则能够使栖息于群体的鸡皮刺螨扩散。该扩散液优选的是,通过散布等对群体供给时扩散液对于鸡是安全的且不产生紧张状态(例如,产蛋数的减少等)的扩散液。
作为对于鸡皮刺螨具有规避效果并且不对鸡造成紧张状态的扩散液,能够举出木醋酸。该木醋酸是来自天然物的成分,而且对于害虫具有规避效果,所以是优选的。例如,能够采用调制成具有规避效果并且对鸡不造成紧张状态的浓度的木醋酸。
如果对于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的附近的群体可能存在的场所散布如上所述那样调制出的木醋酸(以下,简称为调制木醋酸),则能够使调制木醋酸扩散,以通过调制木醋酸具有的鸡皮刺螨规避效果使鸡皮刺螨从群体离开。并且,通过使调制木醋酸散布等,能够使群体吸附(微)粒子状的调制木醋酸,所以能够使规避效果长时间持续。为此,能够防止鸡皮刺螨再次聚集到将调制木醋酸散布等的群体中。换言之,对于扩散了的鸡皮刺螨,鸡皮刺螨能够以成为在其他的场所重新形成群体的这种状况的方式存在。
被赶走而成为该状况的鸡皮刺螨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在经过某种程度的时间后形成群体的性质,所以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配置在散布了调制木醋酸的附近,则能够将从群体被赶走的鸡皮刺螨集中在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
因此,通过并用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和调制木醋 酸,则徘徊的鸡皮刺螨自不用说,即使是以群体内为住所一边繁殖一边栖息的鸡皮刺螨,也能够使之聚集到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并且,木醋酸是来自天然的成分,所以对于鸡和作为使用者的人而言都能够安全地处理。并且,仅仅是通过散布等对群体供给木醋酸的简便的工作,就能够抑制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高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此外,如果使用在生产木炭等时作为副产物而获得的木醋酸,则与一般的农药相比能够廉价地买到,所以也是经济的,
在上述例子中,对利用从树木等获得的天然的木醋酸作为扩散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具有针对鸡皮刺螨的规避效果的扩散液即可,不限定于天然的木醋酸,也可以使用合成了的木醋酸和竹醋酸等。例如,在使用合成的木醋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如下的人工木醋酸等,该人工木醋酸为,人工调制成如上所述那样与具有针对鸡皮刺螨的规避效果的木醋酸中包括的有机酸、加入了挥发性化合物的木醋酸同样的成分比的人工木醋酸。
另外,对群体供给扩散液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喷雾、喷雾器等。这种喷雾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扩散单元。此外,扩散单元不限于上述器具等,只要能够通过散布等对群体供给扩散液即可,并不特别限定。
(害虫检查装置的说明)
如果利用如上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1,则也能够评价鸡舍等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以下,对利用了如上所述的害虫聚集装置1的害虫检查装置进行说明。
害虫检查装置具备:聚集单元,具备为使鸡皮刺螨聚集而配置于检查区域的聚集部;以及解析单元,根据由聚集到该聚集部的鸡皮刺螨形成的群体WC的状况,对检查区域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
该害虫检查装置的聚集单元使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害虫检查装置1,该聚集部使用害虫检查装置1的聚集部10。为此,如上所述,能够将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可靠地聚集,所以能够恰当地评价检查 区域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
另外,聚集单元只要能够使鸡皮刺螨聚集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但如果使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害虫检查装置1,则能够高效地使鸡皮刺螨聚集,所以是优选的。
害虫检查装置的解析单元具备:拍摄单元,对聚集部10的图像进行拍摄;群体检测部,根据由该拍摄单元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群体WC并算出该群体WC的面积;以及鸡皮刺螨检测部,测定存在于由群体检测部检测到的群体WC中的鸡皮刺螨的数量。
拍摄单元只要能够对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群体WC进行拍摄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CCD摄像机等,但优选是能够拍摄出数字图像的摄像机。
群体检测部能够接收由拍摄单元测定到的测定图像数据,从该测定图像数据识别群体WC,并能够计算识别出的群体WC的面积。群体检测部只要能够识别聚集部10的其他的部位、群体WC以外的物体及群体WC并算出识别出的群体WC的面积即可,并不特别限定。
例如,能够使用具有根据图像中的明暗、颜色的变化来检测群体WC并通过图像点数等算出检测到的区域的面积的功能的程序等作为群体检测部。此外,也能够使用具有用圆对群体WC进行近似并将该圆的面积推定为群体WC的面积的功能的程序等作为群体检测部。
鸡皮刺螨检测部能够测定由群体检测部检测到的鸡皮刺螨的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鸡皮刺螨检测部只要能够算出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即可,并不特别限定。
例如,在测定图像数据是数字图像的情况下,鸡皮刺螨检测部能够使用具有能够根据群体WC内的明暗、颜色的变化及特定的颜色、明亮度的区域的面积,来识别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个体的功能的程序等作为鸡皮刺螨检测部。
另外,鸡皮刺螨检测部可以对于群体WC内整体识别鸡皮刺螨个体并算出鸡皮刺螨的数量,但也可以算出存在于群体WC内的规定的面积的区域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并根据该鸡皮刺螨的数量和群体WC 的面积来推定存在于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
解析单元具备解析部,该解析部具有根据如上所述那样由鸡皮刺螨检测部、群体检测部算出的、群体WC的面积及其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来推定检查区域(距聚集部10规定的范围的区域)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的功能。
具体而言,解析部具备根据群体WC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和面积、来推定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的功能。能够进行该推定的理由如下。
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能够推定为是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移动并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认为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中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对应于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全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全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较多,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增加,如果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全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较少,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减少。因此,如果能够掌握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聚集部10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就能够推定栖息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
另外,解析部也可以具有推定检查区域内的吸血量等的功能。在能够推定吸血量时,成为对饲养鸡的紧张状态进行直接计测,所以可获得能够通过数值来确认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这一优点。
根据如以上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害虫检查装置中,将聚集部10设置于检查区域,使鸡皮刺螨聚集到聚集部10并形成群体WC时,通过用解析单元对群体WC的状况进行解析,从而能够来对存在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能够掌握鸡舍CH内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换言之,能够对鸡CK等的饲养环境的状况进行评价。于是,能够根据该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来采取适当的应对(例如,驱除的定时、饲料的处置方法等)。
尤其是,鸡皮刺螨检测部具有能够识别鸡皮刺螨的体表面的颜色的功能是优选的。在此情况下,基于其他表面的颜色识别(区别)为 其他的鸡皮刺螨而检测出群体WC内的鸡皮刺螨中的、吸血后的鸡皮刺螨(以下,简称为吸血鸡皮刺螨),并仅测定该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能够认为聚集部10的群体WC内存在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比例与检查区域内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比例对应。并且,认为某区域内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比例与该区域内的总鸡皮刺螨数量对应。于是,即使不掌握群体WC内的全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如果掌握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就能够简便地掌握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并且,吸血鸡皮刺螨容易识别,所以与掌握全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相比,还能够能够期待推定精度的提高。
吸血鸡皮刺螨能够如以下那样判断。
吸血鸡皮刺螨的体表面呈吸血后的血液的颜色(例如,接近红褐色的颜色)。例如,在用RGB彩色模型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吸血鸡皮刺螨的体表面的颜色为R82-99、G47-67及B69-82的范围内的颜色。为此,通过对于由拍摄单元测定到的数字图像数据来检测上述颜色的区域的数量、面积,则能够推定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并且,仅对规定的颜色的数量、区域进行计测,所以能够更简便并且迅速地计测鸡皮刺螨的数量。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以将鸡皮刺螨集中后捕集或检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害虫聚集装置1对于具有与鸡皮刺螨同样的性质的鸡皮刺螨以外的螨、苍蝇等节肢动物等也能够使用于同样的目的。
实施例1
确认了通过图像处理能够测定群体中存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
在实验中,对在鸡舍内的规定的测定点形成的鸡皮刺螨的群体进行拍摄,并对肉眼确认该拍摄图像并测定出的群体中存在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与通过图像处理检测出的群体内存在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进行比较。
鸡舍使用了没有窗的鸡舍(所谓的无窗鸡舍)。该无窗鸡舍是在内部设置有工作用的通路并在通路的两侧配置有三阶金属制的鸡用笼子的鸡舍。
在该无窗鸡舍内养育的鸡是为了采蛋而饲养的,鸡的总数为约90只。
鸡皮刺螨的群体的拍摄使用CCD摄像机(Panasonic公司制,型号:DMC-FT20)来进行。拍摄的条件是,对于鸡皮刺螨聚集着的笼子的接缝、电缆、从相对于水平角的上部20度且在5cm的距离处固定透镜,来进行闪光拍摄。另外,以鸡皮刺螨的大小是上述CCD摄像机的约1000~5600像素的方式进行拍摄。也就是说,以1mm见方相当于3819像素的方式进行拍摄。
基于图像处理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的检测,使用具有接收由CCD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并进行解析的功能的数字图像解析单元。
作为该数字图像解析单元,使用了笔记本型PC(Acer公司制,型号:Aspire5750)。该笔记本型PC使用具有硬盘(HDD)的PC,并使用该HDD作为数据等的存储部。
此外,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通过安装到PC中的图像解析处理程序软件(WinRoofV6.5,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来算出。
吸血后的吸血鸡皮刺螨的体表面的颜色变化,所以将成为该颜色的图像的点数作为吸血鸡皮刺螨(吸血痕)的数量。在本实验中,在RGB彩色模型中,将R82-99、G47-67及B69-82的范围内的颜色判断为吸血鸡皮刺螨的颜色。
作为其结果,确认了肉眼观察确认而测定出的群体内存在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与通过图像处理检测出的群体内存在的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是大致相同的数。也就是说,确认了如下情况,即,在RGB彩色模型中,将R82-99、G47-67及B69-82的范围内的颜色判断为吸血鸡皮刺螨,并且如果能够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拍摄,则通过图像处理也能够检测吸血鸡皮刺螨的数量(也就是说,吸血痕的数量)。
实施例2
确认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及害虫聚集装置的有效性。
在实验中,确认了如下情况,即,在聚集部通过摩擦带电而形成 了带电层后,将该聚集部配置在鸡皮刺螨存在的鸡舍内,由此鸡皮刺螨将聚集到聚集部。此外,进行鸡舍内的聚集部附近的鸡皮刺螨数量的测定实验而确认了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使用的装置及条件如下。
聚集部采用丙烯酸树脂作为原料,并使用其大小形成为短边的长度(宽度)为175mm且长边的长度(长度)为250mm的板状的厚度5mm的丙烯酸面板。另外,丙烯酸面板使用其下面形成有凹凸的面板。
电荷泄漏防止部采用发泡聚苯乙烯树脂作为原料,并使用其大小形成为短边的长度(宽度)为175mm且长边的长度(长度)为250mm的板状的厚度20mm的发泡聚苯乙烯(以下,简称为发泡苯乙烯)。并且,使用配置成将作为聚集部而使用的丙烯酸面板重叠在作为电荷泄漏防止部而使用的发泡苯乙烯之上的装置(以下,称为实验装置)。
聚集部的带有静电的带电层通过以下的操作而形成。
作为用于使聚集部的表面产生摩擦的部件,使用由聚酰胺树脂形成的具有纤维的布。使用该布,以连续地接触的方式摩擦聚集部的表面,由此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基于摩擦带电的带电层。
另外,带电层的电压为,在带电初期的电压是约3.0kV~5.0kV,在2小时后及8小时后的电压为约2.0kV~3.0kV。
带电层的电压的测定,是使用静电电位测定器(日本西西蒂静电株式会社制,型号;STATIRON-M2)测定丙烯酸面板的表面上方约2cm的位置的电压。
鸡舍使用没有窗的鸡舍(所谓的无窗鸡舍)。该无窗鸡舍是在内部设置有工作用的通路、并在通路的两侧配置由三阶金属制的鸡用笼子的鸡舍。
另外,实验装置以在无窗鸡舍内的通路中不成为工作者的妨碍的方式配置在通路端。
此外,无窗鸡舍内养育的鸡是为了采蛋而饲养的,鸡的总数是约90只。
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的增减,通过对在规定的测定点形成的 鸡皮刺螨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数进行测定来掌握。
该鸡皮刺螨数为,计测对鸡皮刺螨群体进行数字拍摄而得到的图像数据的吸血痕的点数(以下,称为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并根据该吸血痕的点数来推定群体内存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
该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的测定中,使用对聚集部进行拍摄的CCD摄像机(Panasonic公司制,型号:DMC-FT20)、以及具有接收用CCD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并进行解析的功能的数字图像解析单元。
作为数字图像解析单元,使用笔记本型PC(Acer公司制,型号:Aspire5750)。该笔记本型PC使用具有硬盘(HDD)的PC,使用该HDD作为数据等的存储部。此外,该PC中安装了图像解析处理程序软件(WinRoof V6.5,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使用该软件根据由CCD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将鸡皮刺螨的吸血反应解析为点。并且,使用具有该软件的、根据解析出的点的数量算出鸡皮刺螨的数量的功能,来推定鸡皮刺螨的数量。
另外,鸡皮刺螨的吸血痕,是通过上述的计测方法对伴随吸血而变化的鸡皮刺螨的体表面的颜色进行计测到的,吸血痕的数量相当于吸血了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换言之,能够根据吸血痕的数量推算鸡皮刺螨的数量。例如,在栖息于群体内的鸡皮刺螨是10个个体的情况下,根据吸血痕对与鸡皮刺螨的1个个体相当的点进行修正,由此算出鸡皮刺螨的数量。于是,能够将栖息于群体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推定为10个个体。
该测定实验通过以下的操作来进行。
首先,将鸡舍内的规定的测定点在规定的同时刻通过CCD摄像机配置在鸡皮刺螨的群体附近,并在同一角度、同一距离的同一条件下进行了拍摄。然后,根据由CCD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算出在测定点处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数。
另外,实验装置附近的测定点,是将从实验装置向水平方向离开了约0.5m且向上方离开了约2m后的三阶笼子中的第二阶笼子的上部的铰链部作为测定点。
此外,作为比较实验,也对充分远离了实验装置的距离的笼子中的鸡皮刺螨的群体的状态进行了观测。该比较实验的测定点,是将从实验装置向水平方向离开约2.5m且向上方离开了2m后的三阶笼子中的第二阶笼子的上部的铰链部作为测定点。
将实验结果示于图6、图7及图8。
图6是对实验装置附近的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表示即将配置实验装置前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配置实验装置2日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6所示,能够确认:笼子中的测定点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其大小与图6(A)的群体相比,图6(B)的群体的大小明显变小。
此外,根据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算出图6(A)及图6(B)的群体中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作为其结果,在图6(A)中,是1682(气温27.7度,湿度63%),在图6(B)中,是701(气温28.1度,湿度69%)。能够确认如下情况:对其进行修正计算,在换算成鸡皮刺螨的数量时,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在设置实验装置前是489个个体,但在设置后,其数量骤减为141个个体。因此,能够确认鸡皮刺螨的数量也与群体的大小成比例地减少。
图7是对实验装置的聚集部中的鸡皮刺螨的群体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对设置实验装置30分钟后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图7(B)是对1小时后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图7(C)是对48小时后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
如图7所示,能够确认鸡皮刺螨集中到实验装置的聚集部(参照图7(A))。并且,能够确认:集中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与时间的经过成比例地增加,以各个体聚集的方式形成群体(参照图7(B))。此外,能够确认:形成于聚集部的群体与时间的经过成比例地、按图7(A)、图7(B)、图7(C)的顺序变大。
图8是对比较实验的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表示即将配置实验装置前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配置实验装置3日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8所示,能够确认:鸡皮刺螨的群体为,其大小与图8(A)的群体相比,图8(B)的群体的大小明显变大。
此外,根据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算出图8(A)及图8(B)的群体中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作为其结果,在图8(A)中是511(气温27.7度,湿度63%),在图8(B)中是1168(气温28.1度,湿度69%)。能够确认:对其进行修正计算并换算成鸡皮刺螨的数量时,比较实验的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在设置实验装置前是203个个体,在设置后其数量激增为402个个体。因此,能够确认:鸡皮刺螨的数量也与群体的大小成比例地增加。换言之,能够确认:在比较实验中,成为与实验装置附近的测定点处的群体的状况完全相反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结果能够确认:鸡皮刺螨具有集中到带有静电的场所的习性。换言之,推测有可能通过带上静电来能够诱引鸡皮刺螨。
也就是说,(1)能够确认:通过在配置在无窗鸡舍内的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通过摩擦带电形成带电层,则能够使鸡皮刺螨聚集。另一方面,(2)能够确认:在距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为半径约1m~1.5m以内的笼子中的狭窄的铰链间形成的群体,其大小与配置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的时间大致成比例地变小,并且在该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数也减少。因此,根据(1)及(2)能够推测:能够将在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附近栖息的鸡皮刺螨集中在聚集部。换言之,能够确认:通过本发明,能够将在笼子的铰链等的狭窄的间隙中栖息的鸡皮刺螨诱出并且能够将鸡皮刺螨积聚在该场所,以使工作者容易驱除鸡皮刺螨。
实施例3
确认了本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的有效性。
在实验中,确认了如下情况:将形成了带电层的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使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形成群体,并计测存在于群体内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由此能够掌握在鸡舍内的检查区域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
实验中使用的、使聚集部、电荷泄漏防止部、聚集部的表面带上 静电的操作、对配置了本害虫检查装置的鸡舍及聚集部上形成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内存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进行测定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使用了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装置及条件。
以下示出了其结果。
(1)关于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状况
将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并在2日后对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状况进行了计测。
根据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来算出在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内存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的结果是,能够推定在该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内存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是约4530个个体(气温27.8度,湿度57%)。
(2)关于检查区域内的鸡皮刺螨的状况
在将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之前和将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后,与上述同样地、根据数字图像解析鸡皮刺螨吸血反应点数算出在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而掌握在上述规定的测定点处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状况。
首先,在将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之前,在上述规定的测定点处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是489个个体(气温27.7度,湿度63%)。接下来,在将聚集部配置在鸡舍内之后,在上述规定的测定点处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是141个个体(气温28.1度,湿度69%)。也就是说,能够确认:在笼子中的测定点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在设置聚集部前是489个个体,但在设置后该数量骤减为141个个体。换言之,在设置聚集部之前和之后,减少了71%的鸡皮刺螨。
根据以上的结果能够推定:聚集到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数量是4530个个体。另一方面,在距聚集部规定的区域内(检查区域内)形成的鸡皮刺螨的群体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在聚集部设置之前和之后,减少了约348个个体(71%)(从489个个体到141个个体)。另外,如实施例1所示,确认了如下情况,即,在距聚集部而半径约1m~1.5m以外的测定点处的鸡皮刺螨的群体中,在其内部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数量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加。于是,能够推定为,聚集到聚 集部的鸡皮刺螨(约4530个个体)中的、约348个个体从检查区域内的测定点的群体(约489个个体的鸡皮刺螨形成的群体)移动到聚集部。因此,根据聚集到聚集部对鸡皮刺螨的数量,能够推定在检查区域内栖息的鸡皮刺螨是约6380个个体。也就是说,能够推定为,在鸡舍内,鸡皮刺螨以约6000个体/m3的方式存在。
因此,推测出了如下情况,即,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害虫检查装置,能够对在检查区域内栖息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推测出了如下情况,即,通过本发明,能够掌握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的栖息状况,所以也能够对鸡舍内的鸡等的饲养环境的状况进行评价。
实施例4
确认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及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处的静电环境对聚集效率造成的影响。
在实验中,通过将在聚集部形成了带电层的装置和防止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的状态的装置分别配置在鸡皮刺螨存在的鸡舍内,由此能够使形成在聚集部的静电环境导致的对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造成的影响明显。
实验中使用的、使聚集部、电荷泄漏防止部、聚集部的表面带上静电的操作,使用了实施例2中使用了的装置及条件。另外,以下将具有在聚集部形成有带电层的状态的聚集部的装置简称为带电装置。
此外,作为对比区,使用了具有被设为在聚集部未形成带电层的状态的聚集部的装置(以下,简称为非带电装置)。在本实验中,利用了带电防止剂(静电消除剂(日文原文:イオライザー),春日电机株式会社制,型号;#3000)和带电防止装置(电离器(ionizer),生物医学公司制,型号;BMS-SJ-1900),防止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
在使用带电防止剂的情况下,在确认了将带电防止剂吹送到聚集部而在聚集部的表面形成皮膜后,将聚集部设置在规定的场所。
此外,在使用带电防止装置的情况下,在确认了从带电防止装置(电离器,生物医学公司制,型号;BMS-SJ-1900)对聚集部照射 离子而进行了除电后,将聚集部设置在规定的场所。
在选出鸡舍内的六处并在各个设置部位,将带电装置与非带电装置相邻配置。设置时间设为10分钟。在设置后经过了10分钟后,对聚集到各装置的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总数进行了计测。另外,对各个设置部位进行三次该操作。计测方法为,将诱引到聚集装置的鸡皮刺螨全部集中到A3用纸上,通过肉眼观察来对能够确认的全部的鸡皮刺螨进行计测。并且,对两装置中的鸡皮刺螨的总数及平均值进行了比较。
另外,鸡皮刺螨的同定如以下那样进行。
首先,使用三氯甲烷对捕获到的害虫进行了深麻醉处置。深麻醉处置时间设为30分钟以上。然后,将深麻醉处置后的害虫浸渍在无水酒精中24小时。通过1%~5%的离子液体对24小时浸漬后的害虫进行了处理后,使用碳带将其保持在试料台上并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日立公司制,型号;TM3030)观察各害虫。
将实验结果示于图9。
如图9所示,能够确认:当在每个设置场所栖息的总鸡皮刺螨数不同的情况下,与10分钟这一较短的时间无关,使用带电装置,由此对每个带电装置能够聚集平均约200只的鸡皮刺螨。
并且,如图9所示,在能够聚集到带电装置的鸡皮刺螨的总数及平均值与能够聚集到非带电装置的鸡皮刺螨的总数及平均值之间确认出了有意义的差。也就是说,在带电装置,与对比区相比,集中的鸡皮刺螨数增加变得明显。分散在鸡舍内的鸡皮刺螨的群体不均匀,因此虽然在每个设置部位能够聚集的鸡皮刺螨数产生偏差,但通过在聚集部形成带电层,聚集的鸡皮刺螨的存在变得明确。
根据以上的结果,能够确认:通过在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形成带电层,与在聚集部未形成带电层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意义地聚集鸡皮刺螨。也就是说,能够确认:通过在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设置静电环境,由此能够有效地使鸡皮刺螨聚集。
实施例5
确认了在本发明的害虫聚集方法及害虫聚集装置中使用了木醋 酸作为扩散液的情况的有效性。
实验中使用的、使聚集部、电荷泄漏防止部、聚集部的表面带上静电的操作,使用了实施例2中使用了的装置及条件。
作为扩散液,以原液原封不动地使用宫崎绿制药公司制的木醋酸。作为对鸡皮刺螨的群体的供给方法,使用喷雾对在鸡舍内的笼子的连接物上形成的鸡皮刺螨的群体散布约2ml/m2的木醋酸。
实验中使用的木醋酸是来自阔叶树树皮的木醋酸,用气象色谱分析对该木醋酸中包含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作为其结果,在该木醋酸中,作为主成分,例如含有,甲醇1.78g/l、醋酸29.29g/l、丙酸1.17g/l等的低级醇及羧酸。此外,在该木醋酸中,例如酚类0.24g/l、邻甲氧基苯酚0.19g/l、甲氧对甲酚0.11g/l、二甲氧基苯酚0.18g/l及甲基环戊烯醇酮(Cyclotene)0.10g/l以0.01w/v%以上的浓度存在(详细参照宫崎大学工学部纪要第27号,p51~61)。
此外,使用将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和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组合而成的装置(SEM-EDX)(日立高科技株式会社制,型号;台式显微镜:TM3030·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SwiftED3000)对实验中使用的木醋酸进行分析,确认了实验中使用的木醋酸所含有的成分等。
首先,选出鸡舍内的规定的5个部位,并在各部位设置了实验装置。设置时间设为5分钟。在设置后经过了5分钟后,对聚集到各实验装置的聚集部的鸡皮刺螨进行了计测。在各部位分别进行了9次该操作。另外,将各部位中的所聚集的鸡皮刺螨的累积值设为对比区。
接下来,对上述选出的5个部位附近的群体散布了木醋酸。散布了木醋酸的群体将通过肉眼观察能够发现的群体作为对象。散布木醋酸后,在经过了约3小时后,在各部位,在与在对比区设置的部位相同的场所设置了各实验装置。设置时间设为5分钟。在设置后经过了5分钟后,对聚集到各实验装置的聚集部的鸡皮刺螨进行了计测。在各部位分别进行了9次该操作。另外,将与各对比区相同的部位中所聚集的鸡皮刺螨的累积值作为实验区。
另外,算出方法使用实施例4中使用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来计 测全部的鸡皮刺螨。
将实验结果示于图10。
图10是对能够聚集到聚集装置的鸡皮刺螨数与木醋酸的规避效果的关系进行表示的图。
如图10所示,能够确认:在实验区的各实验装置的每个实验装置的鸡皮刺螨聚集数与对比区的各实验装置的每个实验装置的鸡皮刺螨聚集数间,与对比区相比,实验区明显能够聚集较多的鸡皮刺螨。
根据以上的结果,能够确认:通过使用木醋酸作为扩散液,与不使用木醋酸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鸡皮刺螨的聚集数可靠地增加。因此,能够确认:通过作为扩散液而使用的木醋酸与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协同效果,能够使能够聚集到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的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提高。也就是说,推测出,通过使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的聚集部具有的鸡皮刺螨集中这一效果及木醋酸具有的对于鸡皮刺螨的规避效果的协同效果,能够使鸡皮刺螨的聚集效率提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害虫聚集方法及害虫检查装置适于驱除鸡皮刺螨、具有与鸡皮刺螨同样的性质的螨类、跳蚤类、苍蝇等的节肢动物等害虫。
符号说明
1害虫聚集装置
3电荷泄漏防止部
10聚集部
10s聚集部的表面
10h聚集部与电荷泄漏防止部之间的间隙
CH鸡舍
KG笼子
WC鸡皮刺螨的群体

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害虫聚集装置及害虫聚集方法.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诱引鸡皮刺螨等害虫等并且能够将诱引到的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螨类积聚的装置,而且是无论谁都能够简单地操作的害虫聚集装置、害虫聚集方法以及对诱引到的害虫进行评价的害虫检查装置。将鸡皮刺螨、林禽刺螨等的螨类聚集的装置具有由能够在表面形成带电层的原料构成的聚集部(10)。通过在聚集部(10)形成带电层时,能够将鸡皮刺螨等的螨类集中到聚集部(10)。在将本发明的害虫聚集装置(1)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