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21106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24243.3

申请日:

2015.01.19

公开号:

CN104524222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K 36/898申请日:20150119授权公告日:20150819终止日期:20170119|||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K 36/898登记生效日:2017031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郭均聪变更后权利人:王夕花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61200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公安街4号变更后权利人:262200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兴华东路64号|||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61K 36/898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郭均聪 杜静静变更后:王夕花 王金霞 高荣伟|||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K 36/898登记生效日:2016120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张敏变更后权利人:郭均聪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陵园东街6号变更后权利人:261200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公安街4号|||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61K 36/898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张敏变更后:郭均聪 杜静静|||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61K 36/898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刘胜变更后:张敏|||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K 36/898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唐国萍变更后权利人:张敏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76017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双月湖路地王豪庭北区8号楼1单元401室变更后权利人: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陵园东街6号登记生效日:2015072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8申请日:20150119|||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8; A61P17/02; A61K31/045(2006.01)N

主分类号:

A61K36/898

申请人:

唐国萍

发明人:

刘胜

地址:

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双月湖路地王豪庭北区8号楼1单元4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由以下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白及、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优选地,本发明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200-400、白及200-400、樟树叶100-400、马齿苋50-200、牡丹皮50-200、小蓟50-200、黄芪50-200、冰片10-50。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其止血、止痛、消肿效果更明显,抑菌抗菌、去腐生肌的效果更佳,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白及、 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 备而成:
虎耳草200-400、白及200-400、樟树叶100-400、马齿苋50-200、牡丹皮50-200、小 蓟50-200、黄芪50-200、冰片10-50。

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 制备而成:
虎耳草300、白及300、樟树叶180、马齿苋100、牡丹皮120、小蓟100、黄芪100、 冰片40。

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 制备而成:
虎耳草400、白及300、樟树叶300、马齿苋120、牡丹皮155、小蓟180、黄芪180、 冰片50。

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 制备而成:
虎耳草240、白及400、樟树叶160、马齿苋50、牡丹皮80、小蓟200、黄芪200、冰 片10。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伤口是身体中组织的功能及完整性分裂。手术在临床上是治疗疾病和外伤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往往造成人的皮肉伤严重,需要尽快止血缝合伤口。故促进伤口 愈合,防治伤口感染的药物,一直为外科医生所青睐。
苏安平(浅谈中医外治多创伤修复的作用,《甘肃中医》,2006,19(4).1)认为伤口 感染是组织修复的主要障碍,而外伤性创伤都不可避免的有各种细菌污染伤口。机体对侵 入组织内的各种细菌早期反应,与病原菌类型无关,但感染常发生于机体抵抗力和侵入的 微生物菌群之间极度失调的时候。当伤口发生感染对,伤口内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和在 破坏时分泌出来的外毒素不仅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而且还使小血管平滑肌收缩、 痉挛,导致毛细血管阻滞和局部组织坏死。再者,创伤后大量细菌外毒素、内毒素和蛋白 水解酶的综合作用,并通过他们的细胞毒作用引起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及自由基损伤, 致使组织水肿、出血、脓性分泌物数量增加,蛋白质由创面大量丧失和电解质急剧增加,化 脓性伤口的肉芽组织中蛋白大量水解,细菌大量侵入周围组织,肉芽组织生长充填伤腔或 肉芽组织的过度增生影响上皮形成,影响创伤修复的速度。针对伤口感染,目前临床上多 以应用抗生素为预防手段。
中药治疗外伤的历史悠久,传统应用了几千年,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伤痛。目前,用于 外伤的中药复方有云南白药、桃花散、圣金刀散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促进伤口愈合预防伤口感染的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白及、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
具体地,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虎耳草200-400、白及200-400、樟树叶100-400、马齿苋50-200、牡丹皮50-200、小 蓟50-200、黄芪50-200、冰片10-50。
可优选地,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虎耳草300、白及300、樟树叶180、马齿苋100、牡丹皮120、小蓟100、黄芪100、 冰片40。
也可以优选地,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 而成:
虎耳草400、白及300、樟树叶300、马齿苋120、牡丹皮155、小蓟180、黄芪180、 冰片50。
还可以优选地,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 而成:
虎耳草240、白及400、樟树叶160、马齿苋50、牡丹皮80、小蓟200、黄芪200、冰 片10。
根据中医药理论,本发明处方中:
虎耳草: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苦;辛;寒;有小毒;归经肺;脾;大肠经。疏 风;清热;凉血解毒。主风热咳嗽,肺痈,吐血,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 肿痛,毒虫咬伤,外伤出血。
白及: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苦;甘;涩;寒。归肺;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 肌。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痈疮肿毒;烫灼伤;手足皲裂;肛裂
樟树叶: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辛;温。归心;脾;肺经。祛风;除湿;解毒; 杀虫。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 咬伤。
马齿苋: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酸;性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除湿通淋。主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 湿癣;白秃。
牡丹皮: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 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 痛。
小蓟:据《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经。凉血止血;清热消 肿。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疽肿毒
黄芪:据《中国药典》记载其性味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 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 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冰片:据《中国药典》记载其性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 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 耳道流脓。
经过临床实验验证,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其止血、止痛、 消肿效果更明显,抑菌抗菌、去腐生肌的效果更佳,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方中 白及、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可以相互协同,增益互补,既可止血、 止痛、消肿,又可以抑菌、抗菌,从而预防伤口感染,加速伤口愈合,缩短了病人的住院 时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具体的 制备步骤如下:
(1)分别取虎耳草、白及、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干燥粉碎, 过100-200目筛。
(2)将上述粉碎后的中药材混匀,灭菌,装瓶,得本发明散剂。
当然,本发明中药可以采用常规的制剂工艺制备成粉剂、膏剂、油剂等。
可见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制备工艺简单。同时临床实验证实本发明具有收敛止 血,消肿止痛,抗菌抗炎,伤口愈合快,不留疤痕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这并非是对 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1)分别取虎耳草300g、白及300g、樟树叶180g、马齿苋100g、牡丹皮120g、小蓟 100g、黄芪100g、冰片40g,干燥粉碎,过200目筛。
(2)将上述粉碎后的中药材混匀,灭菌,装瓶,得本发明散剂。
实施例2:
(1)分别取虎耳草400g、白及300g、樟树叶300g、马齿苋120g、牡丹皮155g、小蓟 180g、黄芪180g、冰片50g,干燥粉碎,过150目筛。
(2)将上述粉碎后的中药材混匀,灭菌,装瓶,得本发明散剂。
实施例3:
(1)分别取虎耳草240g、白及400g、樟树叶160g、马齿苋50g、牡丹皮80g、小蓟200g、 黄芪200g、冰片10g,干燥粉碎,过100目筛。
(2)将上述粉碎后的中药材混匀,灭菌,装瓶,得本发明散剂。
实施例4:
(1)分别取280g、白及400g、樟树叶400g、马齿苋200g、牡丹皮200g、小蓟200g、 黄芪100g、冰片50g,干燥粉碎,过150目筛。
(2)将上述粉碎后的中药材混匀,灭菌,装瓶,得本发明散剂。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因创伤性伤口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150例,年龄6岁-72岁,平均年龄32岁。伤口长度小于5cm者92例,伤口长度大 于5cm者58例,伤口深度在0.5cm以内者96例,伤口深度在0.5cm-1.0cm者54例。对照 组50例,年龄5岁-70岁,平均年龄32岁。伤口长度小于5cm者31例,伤口长度大于5cm 者19例,伤口深度在0.5cm以内者32例,伤口深度在0.5cm-1.0cm者18例。以上患者均 因外伤致开放性伤口流血、疼痛就诊,两组患者年龄、伤口分类、损伤部位、缝合针数、 创伤程度等比较,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创伤性伤口清创缝合后,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散剂均匀地撒在伤口上, 厚度以1mm-2mm为宜,包扎。每天换药1次,直至伤口愈合拆线。
对照组:按创伤性伤口护理常规进行操作,对伤口清创缝合后,敷上酒精纱布,每天 换普通无菌医用敷料1次,直至伤口愈合拆线。
3.实验结果:
3.1两组止血、消肿、止痛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
组别 人数 止血时间(h) 消肿时间(h) 止痛时间(h) 实验组 150 0.6±0.9 30.2±14.4# 19.5±12.8* 对照组 50 2.8±1.5 121.2±20.3 72.1±20.5
注:、#、*均表示经卡方检验,p<0.01。
可见试验组的止血时间、消肿时间以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 异。
3.2两组伤口感染、伤口愈合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伤口感染、伤口愈合情况
组别 人数 伤口感染 Ⅰ期愈合 Ⅱ期愈合 实验组 150 0 145 5 对照组 50 10 30 10
Ⅰ期愈合是指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有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 或坏死,组织再生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
Ⅱ期愈合是指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的愈 合。
从表2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无伤口感染发生,Ⅰ期愈合率可达到96.7%,对照组有 10例发生伤口感染,Ⅰ期愈合率为60%。同时,实验组患者在治愈后仅个别具有轻微瘢痕, 鲜有疤痕产生。而对照组普遍留有瘢痕,部分患者留有明显疤痕。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止血、止痛、消肿效果更明显,抑菌抗 菌、去腐生肌的效果更佳,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由以下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白及、樟树叶、马齿苋、牡丹皮、小蓟、黄芪、冰片。优选地,本发明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虎耳草200-400、白及200-400、樟树叶100-400、马齿苋50-200、牡丹皮50-200、小蓟50-200、黄芪50-200、冰片10-50。本发明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其止血、止痛、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