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及电动助力转 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车辆且辅助驾驶员转向力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及电 动助力转向装置, 特别涉及与控制装置一体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中, 设有驱动电路的金属基板 安装于控制装置的外壳内的电动机侧。
另外, 现有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中, 控制装置的外壳由 树脂构成。(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2)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第 3560701 号公报 ( 第 3 ~ 5 页、 图 3)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第 3774624 号公报 ( 第 5 ~ 10 页、 图 7)
专利文献 1 所示的现有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中, 由于控 制装置的驱动基板 ( 驱动电路 ) 安装于控制装置的外壳内的电动机侧, 因此存在如下问题 : 由于驱动基板和减速机构 ( 齿轮箱 ) 间的热传递较差, 不能将驱动基板的发热高效地向减 速机构散发, 因而会因发热导致元器件的特性劣化, 寿命会变短。
另外, 还存在如下问题 : 需要增大控制装置的外壳的热容量以减小发热的影响, 从 而装置的外形尺寸、 重量、 成本增大。
另外, 专利文献 2 所示的现有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中, 由于控制装置的电路外壳由树脂构成, 因此存在如下问题 : 电动机和控制装置、 减速机构间 的热传递较差, 不能将电动机的发热高效地向减速机构散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得到小型、 高性能且低成本的 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其通过将驱动基板和电 动机的发热高效地向减速机构散发, 从而抑制元器件的特性劣化、 寿命下降。
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是由电动机、 和驱 动控制该电动机并且具有金属外壳的控制装置一体形成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 装置用电动机, 采用如下结构 : 将该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安装于使 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 并且将所述电动机、 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减速机构依次 沿电动机轴向配置成实质上呈同轴状。
另外,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采用如下结构 : 将所述控制装置一体型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安装于使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 并且将所述电动机 和所述减速机构的安装部配置成实质上呈同轴状。
根据本发明, 能够得到小型、 高性能且低成本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 置用电动机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其能将驱动基板和电动机的发热高效地传递至减速机
构, 从而抑制因发热导致的元器件的特性劣化、 寿命下降。
上述的以及其它的本发明的目的、 特征、 效果将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详细说 明及附图的记载而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 3 是表示图 2 的控制装置的组装次序的说明图。
图 4 是表示在图 2 的减速机构侧外壳安装有驱动基板的状态的、 从电动机侧观察 外壳内部时的俯视图。
图 5 是图 2 的电路框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图 6 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 8 是表示图 6 的控制装置的组装次序的说明图。
图 9 是图 6 的电路框图。
标号说明
1 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2 电动机, 15 控制装置, 16 电动机 侧外壳, 17 减速机构侧外壳, 23 减速机构, 24 控制基板, 25 微型计算机, 27 驱动基板, 28 功 率元件, 29 安装面, 30 端子部, 32 电容器, 33 线圈, 35 旋转传感器, 40 安装部, 41 电动助力转 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
基于图 1 ~图 5 对实施方式 1 进行说明。此外, 以下各图中, 对相同或相当部分附 加相同标号进行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 3 是表示图 2 的控制装置的组装次序的说明图。
图 4 是表示在图 2 的减速机构侧外壳安装有驱动基板的状态的、 从电动机侧观察 外壳内部时的俯视图。
图 5 是图 2 的电路框图。
图 1 ~图 5 中, 电动机 2 是永磁同步电动机, 在层叠电磁钢片而形成的定子铁心 3 中, 隔着树脂制的绝缘体 4 卷绕有三相的定子绕组 5。 各相的绕组利用收于树脂制的端子保 持架 6 的绕组端子 7 进行 Y 或 Δ 联接。定子铁心 3 被压入铁制的框架 8, 形成电动机 2 的 定子 9。
框架 8 的一端部有底部, 在底部的中央部, 形成有容纳用于支承转子 10 的一端的后轴承 12 的后轴承箱部 13。在转子 10 的轴 21 的外周部, 安装有产生磁场的磁铁 11。
框架 8 的另一端部开口, 形成有用于与控制装置 15 的电动机侧外壳 16 嵌合的窝 接 ( 日文 : インロ一 ) 部 14。电动机侧外壳 16 由铝合金的压铸成形品形成, 在其一端与控 制装置 15 的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接合。
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由铝合金的压铸成形品形成, 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中央部, 形成有容纳用于支承转子 10 的一端的前轴承 18 的前轴承箱部 19。
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另一端部, 设有用来安装于与减速机构 23 一体形成的安 装部 40 的安装面 29 及安装窝接部 20。
在减速机构外壳 17 的电动机 2 侧的中央部, 安装有作为旋转传感器 35 的旋转变 压器。
在轴 21 的减速机构侧端部, 安装有用于与减速机构 23 联接的作为耦合器的轴套 22。
控制装置 15 具有装载有微型计算机 25 及 FET 驱动电路 26 的玻璃环氧树脂制的 控制基板 24、 和装载有功率 MOSFET 等功率元件 28 的金属基底的驱动基板 27, 将用于电连 接控制基板 24 和驱动基板 27 的铜制的端子 31 与树脂进行嵌入成形而一体形成端子部 30, 将该端子部 30 配置在电动机轴向上介于控制基板 24 和驱动基板 27 之间。
控制装置 24 配置在端子部 30 的电动机 2 侧端部, 通过使端子部 30 介于驱动基板 27 和控制基板 24 之间, 从而确保与驱动基板 27 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驱动基板 27 与减速机构 23 的安装部 40 在轴向上相对配置, 在安装面 29 与安装 部 40 紧贴固定的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内侧 ( 电动机 2 侧 ) 的壁上, 以紧贴的方式安装有 驱动基板 27。
而且, 驱动基板 27 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安装部 40 重叠的位置。
在端子部 30 安装有对电动机 2 中流过的电流的脉动进行吸收的电容器 32, 通过未 图示的导电性的端子与驱动基板 27 的功率元件 28 连接。
另外, 在端子部 30 还安装有吸收噪声的线圈 33, 通过未图示的导电性的端子与电 源连接器 34 连接。
接着, 使用图 3 及图 4 说明控制装置 15 的组装次序。
首先, 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内侧, 安装按电动机 2 的 U、 V、 W 各相的每一相分割 成 3 部分的驱动基板 27。 接着, 将作为旋转传感器 35 的旋转变压器安装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电动机 2 侧中央部。接着, 将安装有电容器 32 及线圈 33 的端子部 30 安装在减速机构 侧外壳 17。最后, 在端子部 30 的电动机 2 侧端部, 配置安装有微型计算机 25 的控制基板 24, 作为控制装置 15 形成一体化。因而作为组装顺序, 成为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中依次堆 积驱动基板 27、 旋转传感器 35、 端子部 30、 控制基板 24 的形态。此后, 通过对控制装置 15 组装转子 10、 电动机侧外壳 16 及电动机 2, 从而完成作为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 置用电动机 1。
进一步地, 减速机构 23 包括与该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大 致呈同轴状的安装部 40, 对该减速机构 23 安装该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 动机 1, 构成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41。
这样构成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中, 由于将电动机 2、 和驱动控制电动机 2 且具有金属外壳 ( 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或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及电动机侧 外壳 16) 的控制装置 15 形成为一体, 安装于使电动机 2 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 23, 并且电 动机 2、 控制装置 15、 减速机构 23 依次沿电动机轴向排列, 且这些电动机 2、 控制装置 15、 减 速机构 23 被配置成与电动机轴实质上呈同轴状, 因此驱动基板 27、 电动机 2 与减速机构 23 之间的传热路径变短, 装载于驱动基板 27 的功率元件 28、 和电动机 2 的发热通过所述金属 外壳高效地传递至减速机构 23, 散热性良好, 可力图使装置小型化、 高性能化、 低成本化。
另外, 由于将电动机 2、 控制装置 15、 减速机构 23 的安装部 40 配置成与电动机轴 实质上呈同轴状, 因此没有特别凸出的部分, 从而容易安装和布局, 特别是, 由于大致呈同 轴状, 因此可有效地确保热传递所涉及的各构件间的接合部的接触面积等, 可将上述发热 高效地传递至减速机构 23 侧, 可使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以及电动 助力转向装置 41 作为装置整体实现小型化、 低成本化。
另外, 由于控制基板 24 配置在控制装置 15 内的电动机 2 侧, 驱动基板 27 配置在 控制装置 15 内的减速机构 23 侧, 因此驱动基板 27 和减速机构 23 之间的传热路径变短, 能 高效地使装载于驱动基板 27 的功率元件 28 进行散热。
由于在端子部 30 安装有控制基板 24, 因此元器件数量减少, 还可提高组装性。 由于驱动基板 27 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沿轴向相对的减速机构 23 的安 装部 40 重叠的位置, 因此驱动基板 27 和减速机构 23 之间的传热路径变短, 能减小热阻。 因 而, 由于装载于驱动基板 27 的功率元件 28 的发热被高效地传递至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及减 速机构 23, 因此功率元件 28 的散热性良好, 可提高耐热性, 并可力图使装置小型化、 高性能 化、 低成本化。
特别是, 通过将功率元件 28 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减速机构 23 的安装部 40 重叠的位 置, 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其效果。
这里, 之所以通过提高散热性从而可力图使装置小型化、 高性能化、 低成本化, 这 是由于 : 无需为了确保耐热性而设置具有大热容量的散热器 ; 即使所使用的元器件的耐热 性相同, 也能废除或放宽用于确保耐热性的动作上的限制 ( 例如电流限制等 ) ; 能够放缓因 发热而导致的元器件特性 ( 例如, 控制装置的功率元件的导通电阻、 电动机的磁铁的表面 磁通密度等 ) 的下降 ; 以及无需选择耐热性高的元器件、 材质等。
另外, 由于配置在电动机 2 和减速机构 23 之间的控制装置 15 的外壳被分割成至 少安装有电动机 2 的电动机侧外壳 16、 和安装有驱动基板 27 的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这两部 分 ( 分割为多个 ) 而分开, 因此能对应于装置整体的热设计, 自由设定电动机侧外壳 16 和 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体积比及热耦合程度, 因而能进行最佳的热设计, 可力图使装置小型 化、 高性能化。
例如, 在电动机 2 的发热相比功率元件 28 更对装置整体的耐热性起决定作用的情 况下, 可增大电动机侧外壳 16 的体积, 且增大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和电动机侧外壳 16 的接 合部的面积, 或提高紧贴度, 使热耦合程度提高, 从而容易将电动机 2 的发热通过电动机侧 外壳 16、 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传递至减速机构 23。
另外, 例如, 在功率元件 28 的发热对装置整体的耐热性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 可 增大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体积, 且减小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和电动机侧外壳 16 的接合部的 面积, 或降低紧贴度, 使热耦合程度降低, 从而抑制电动机 2 的发热传递至装载有功率元件
28 的驱动基板 27 侧。
另外, 由于使端子部 30 在电动机轴向上介于装载有作为非发热元器件的微型计 算机 25 的控制基板 24、 和装载有作为发热元器件的功率元件 28 的驱动基板 27 之间, 并连 接两者, 并且隔开一定距离彼此热分离地进行配置, 因此控制基板 24 不易受到驱动基板 27 的发热的影响, 在高负载工作时、 或周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即使功率元件 28 的发热增大, 但由于装载于控制基板 24 的微型计算机 25 等也能稳定地进行动作, 因此可提高耐热性, 从 而力图使性能稳定化。
另外, 由于作为发热元器件的电容器 32 及线圈 33 安装于端子部 30, 所以能将电容 器 32 及线圈 33 与控制基板 24 及驱动基板 27 热分离, 控制基板 24 及驱动基板 27 不易受 到电容器 32 和线圈 33 的发热的影响, 因此可提高耐热性, 从而力图使装置小型化、 高性能 化, 并使性能稳定化。
由于将外形比较大且作为发热元器件的电容器 32 及线圈 33 这两者安装在端子部 30, 因此能更有效地进行热分离。
而且, 由于将外形比较大的电容器 32 及线圈 33 这两者安装在端子部 30, 因此容易 配置元器件, 可在配置有电容器 32 及线圈 33 的端子部 30 的内侧, 配置旋转传感器 35, 可使 装置小型化。 实施方式 2.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图 6 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 8 是表示图 6 的控制装置的组装次序的说明图。
图 9 是图 6 的电路框图。
本实施方式 2 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 置 41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以下进行说明的部分的结构有所不同。
实施方式 1 中, 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电动机 2 侧的中央部安装有作为旋转传感 器 35 的旋转变压器, 但实施方式 2 中, 作为旋转传感器 35 的旋转变压器安装固定于端子部 30 的中央部的内侧。
驱动基板 27 虽然与实施方式 1 类似, 安装成与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与减速机构 23 相对的表面的内侧的壁紧贴, 但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配置在靠电动机中心轴侧。这是因 为, 在实施方式 2 中, 由于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中央部未安装有旋转传感器 35, 因此该部 分可用作为驱动基板 27 的安装空间。
另外, 实施方式 2 中, 驱动基板 27 未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减速机构 23 的安装部 40 重叠的位置。控制基板 24 虽然与实施方式 1 类似, 配置在端子部 30 的电动机 2 侧端部, 但 是向端子部 30 的安装是利用设于端子部 30 的卡合部 36 来进行的。其它部分的结构、 功能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接着, 使用图 8 说明控制装置的组装次序。首先, 在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内侧, 安 装按电动机 2 的 U、 V、 W 各相的每一相分割成 3 部分的驱动基板 27。接着, 将预先安装有电 容器 32、 线圈 33、 作为旋转传感器 35 的旋转变压器及控制基板 24 的端子部 30 安装于减速 机构侧外壳 17, 从而作为控制装置 15 形成一体化。 因而, 作为组装顺序, 成为在减速机构侧
外壳 17 堆积驱动基板 27、 和利用另一工序形成单元化后的端子部 30 的形态。 之后, 通过对 控制装置 15 组装转子 10、 电动机侧外壳 16 及电动机 2, 从而完成作为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 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在这样构成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中, 由于可以将电容 器 32、 线圈 33、 作为旋转传感器 35 的旋转变压器及控制基板 24 预先安装在端子部 30 以形 成单元化, 因此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 : 更容易组装控制装置 15, 可降低装置的 制造成本。
另外, 由于旋转传感器 35 安装于端子部 30, 因此实施方式 1 中安装有旋转传感器 的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中央部附近可用作为驱动基板 27 的安装空间,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 : 容易安装驱动基板 27, 并且可使装置小型化。
另外, 在没有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的状态下, 由于在端子部 30 安装旋转传感器 35 和控制基板 24, 因此在将旋转传感器 35 向控制基板 24 进行连接作业时, 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不会产生干扰,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 : 容易将旋转传感器 35 向控制基板 24 进行连接作业。
此外, 该实施方式 1 及实施方式 2 中的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和减速机构 23 是利用 分开的构件来构成, 但也可将它们构成为一体。 通过采用一体构成, 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驱动 基板 27 和减速机构 23 之间的热传导性, 能使装置的耐热性更好。另外, 由于减速机构侧外 壳和减速机构成为一体,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 : 可删去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可力图减少元器 件数量, 从而减少组装工时数, 降低成本, 减小重量。 在将减速机构侧外壳 17 和减速机构 23 的安装部 40 构成作为一体构成的电动助 力转向装置 41 中, 具有上述那样的优点, 作为该装置 41 整体, 可力图进一步使其小型化、 低 成本化等。
此外, 该实施方式 1 及实施方式 2 的驱动基板 27 的材质并不限于金属, 例如也可 为利用裸芯片将功率元件安装于陶瓷基板的结构。若采用这种结构, 则能进一步提高功率 元件和减速机构侧外壳之间的热传导性, 能使装置的耐热性更好。
此外, 虽然说明了该实施方式 1 及实施方式 2 的电动机 2 的形式是采用永磁同步 电动机, 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当然也可为感应电动机、 有刷电动机等。
另外, 虽然说明了框架 8 是采用铁制, 但也可为铝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 能进一步 提高热传导。
此外, 虽然该实施方式 1 及实施方式 2 的旋转传感器 35 是旋转变压器式的, 但只 要是可适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则也可为霍尔式等其它方式。这里, 例如, 若将 旋转传感器 35 采用霍尔式, 则与旋转变压器相比, 由于能削减安装传感器所需的空间, 因 此具有如下优点 : 可力图使装置小型化, 使重量减少。
此外,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1 及电动助力转向装 置 41 的控制装置 15 具有旋转传感器 35 的基准位置调整的功能。所谓基准位置调整, 是指 将旋转传感器 35 的输出角度 0 度的位置与该电动机 1 的转子 10 的旋转角度的预定位置、 例如 U 相的感应电压的过零点相对应, 现有的电动机中, 是通过使旋转传感器 35 机械上进 行旋转以固定在预定的位置来进行的。
然而, 本发明的所述电动机 1 中, 由于旋转传感器 35 固定在该电动机 1 的内部, 因
此无法从外部使旋转传感器 35 转动, 因而使用由控制装置 15 在电气上校正基准位置的手 段。
作为基准位置调整的具体手段, 具有如下方法 : 在上述电动机 1 的预定的相间通 有直流电流, 使该电动机 1 的转子 10 通电锁定, 将此时的旋转传感器 35 的理想角度检测值 和实际的角度检测值之差作为校正值进行存储。此外, 基准位置调整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 法, 也可使用在多个通电锁定位置取平均的方法、 和与感应电压直接比较的方法等。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用于辅助驾驶员转向力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