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醇氧化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醇氧化酶.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505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06 CN 103975058 A (21)申请号 201280053191.7 (22)申请日 2012.10.26 NITE BP-1156 2012.10.16 2011-236194 2011.10.27 JP C12N 9/04(2006.01) C12P 19/02(2006.01) C12N 15/09(2006.01) (71)申请人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地址 日本香川县 申请人 株式会社希少糖生产技术研究所 松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72)发明人 麻田恭彦 何森健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
2、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322 代理人 龙淳 (54) 发明名称 多元醇氧化酶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新型的多元醇氧化酶。由下述 (a) (e) 所记载的性质特定的来自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生物的多元醇氧化酶。(a) 稳定pH为pH6.0以上, 反应最适pH为7.09.0。 (b)作用温度为50以下, 反应最适温度为40。 (c) 分子量约为 113kDa。(d) 多元醇的 2 位和 3 位的OH基特异地识别L-赤型的结构并进行反应, 4 位的 OH 基不能识别 L- 核糖型不发生反应。(e) 底物特异性是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 糖醇、。
3、 D- 山梨糖醇的顺序。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4.28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77783 2012.10.26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62102 JA 2013.05.02 (83)生物保藏信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3 页 附图 1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3页 附图1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5058 A CN 103975058 A 1/1 页 2 1. 一种多元。
4、醇氧化酶, 其中, 所述多元醇氧化酶由下述 (a) (e) 所记载的性质特定的来自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生物, (a) 稳定 pH 为 pH6.0 以上, 反应最适 pH 为 7.0 9.0 ; (b) 作用温度为 50以下, 反应最适温度为 40 ; (c) 分子量约为 113kDa ; (d) 多元醇的 2 位和 3 位的 OH 基特异地识别 L- 赤型的结构并进行反应, 4 位的 OH 基 不能识别 L- 核糖型不发生反应 ; (e) 底物特异性是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顺序。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
5、 其中, 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生物为 Penicillium sp.KU-1, 其保藏号为 NITE BP-1156。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 其中, 上述多元醇氧化酶是将小麦麸皮作为培养基培养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 生物而得到的。 4. 一种 D- 甘露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作用于D-甘露糖醇, 从而氧化为D-甘 露糖。 5. 一种 D- 来苏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权利要求 1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作用于 D- 阿拉伯糖醇, 从而氧化为 D- 来苏。
6、糖。 6. 一种 L- 古洛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作用于D-山梨糖醇, 从而氧化为L-古 洛糖。 7. 一种 L- 赤藓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权利要求 1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作用于赤藓糖醇, 从而氧化为 L- 赤藓 糖。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75058 A 2 1/23 页 3 多元醇氧化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来自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生物的新型的多元醇氧 化酶, 以及利用该多元醇氧化酶对稀有糖的特异性性质来高效地制造稀有糖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酶被利用于。
7、利用仅选择性地与特定的物质反应的分子识别功能来制造 目标物质, 或者被利用于进行目标物质的检测的传感器中。 0003 作为酶传感器, 与一直以来的作为通常的分析方法的液相色谱法或者气相色谱法 等相比, 可以举出简便、 迅速、 正确、 小型、 并且低成本等的优点。 因此, 被广泛地利用于临床 诊断或者食品分析、 环境污染的测定等中。 0004 作为酶传感器, 例如, 提出有向混有 D- 山梨糖醇或者葡萄糖的检测体中添加含有 木糖醇氧化酶的试剂将木糖醇转化为 D- 木糖之后, 使含有木糖脱氢酶的试剂作用, 检测生 成的 D- 木糖, 从而能够简便并且特异地定量检测体中存在的木糖醇 ( 专利文献 1。
8、) ; 或者在 含有选自山梨糖醇、 甘露糖醇、 木糖醇以及阿拉伯糖醇中的至少 1 种的多元醇的样品中使 山梨糖醇氧化酶作用, 测定生成的过氧化氢或者 D- 葡萄糖、 甘露糖、 木糖或者阿拉伯糖或 者消耗的氧量测定多元醇的样品中的多元醇的测定方法 ( 专利文献 2) 等多种提案。 0005 作为将酶传感器实用化的代表例子, 有利用葡萄糖氧化酶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血 糖值测定器。在血液中混有多种成分, 很难从中选择性地检测出葡萄糖。但是, 通过利用葡 萄糖氧化酶可以选择性地从血中识别葡萄糖。 由于该血糖值测定器能够在糖尿病患者进行 胰岛素给药的时候通过自己采血来简便地监测血糖值, 因此扩大了其市场。。
9、在血糖值测定 器中使用的氧化酶通常在氧化底物时作为电子受体会消耗氧, 催化生成过氧化氢的反应。 由于氧的消耗可以用氧电极来简单地测定, 过氧化氢的生成可以通过使用过氧化氢电极来 简单地测定, 因此, 氧化酶是适合用于酶传感器中的酶。 0006 近些年来, 我们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 随之要求医疗技术的充实。另外, 随着酶传 感器的应用的进步, 预测食品分析或者环境测定在今后是酶传感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领 域。 但是, 现在由于底物特异性高的氧化酶受限制, 所以有必要在今后开发酶传感器时探索 新型的氧化酶。 0007 然而, 稀有糖是自然界中不存在、 或者只存在极微量的单糖, 且至今基本没有研 究。
10、, 但是由于 D- 阿洛酮糖、 D- 阿洛糖能够大量生产, 因此着手稀有糖的生产技术的研究或 相关生理作用、 化学性质的研究, 依次弄清特异的生理作用。 在作为这些的医药的实用化时 希望提供对稀有糖特异性反应的酶。将稀有糖的生理活性的例子示于以下的表 1 中。 0008 表 1 0009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3 2/23 页 4 0010 另外, 对于酶在化合物的制造中的利用也提出有多种相关化合物或者酶, 例如, 近 些年来, 确立了通过利用 D- 塔格糖 -3- 差向异构酶 (DTE) 来大量生产作为稀有糖的 1 种的 D- 阿洛酮糖或者 D- 阿洛糖的技术。提出有使来。
11、自施氏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tutzeri) (IPOD FERM BP-08593)的具有L-鼠李糖异构酶活性的蛋白质作用从而异构化为D-阿洛糖 的 D- 阿洛糖的生产方法 ( 专利文献 3) ; 在含有 D- 阿洛酮糖和 / 或 L- 阿洛酮糖的溶液中 使 D- 木糖异构酶作用, 由 D- 阿洛酮糖生成 D- 阿洛糖和 D- 阿卓糖, 由 L- 阿洛酮糖生成 L- 阿卓糖, 采集选自这些 D- 阿洛糖、 D- 阿卓糖以及 L- 阿卓糖中的 1 种或 2 种以上的己醛 醣的己醛糖的制造方法 ( 专利文献 4)。 0011 现有技术文献 0012 专利文献 0013 专利文献 。
12、1 : 日本特开平 11-346797 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平 6-169764 号公报 0015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8-109933 号公报 0016 专利文献 4 : 日本特开 2002-17392 号公报 0017 非专利文献 0018 非专利文献 1 : Agric.Biol.Chem.,43,2531-2535(1979) 0019 非专利文献 2 : J.Biosci.Bioeng.,88,676-678(1999) 0020 非专利文献 3 : 食品卫生学杂志 49, 82-87.(2008) 0021 非专利文献 4 : Jan.J.Me。
13、d.Mycol.,45,55-58.(2004) 发明内容 0022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23 如上所述, 已知稀有糖具有实用性高的生理活性, 另外还隐藏了在甜味剂、 农药、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4 3/23 页 5 医药、 工业材料等广泛的领域中的实用化的可能性。 因此, 认为今后需要简便并且迅速的定 量法。 但是, 由于该微量定量法并未确立, 因此, 如果发现对各稀有糖特异性高的氧化酶, 能 用于酶传感器中则其意义很大。 另外, 不是所有的稀有糖中都确立了大量生产, 很多都是经 过多个阶段的反应还只能生产少量的, 如果发现通过氧化反应生产稀有糖的酶, 则能够制。
14、 作出通过一个阶段的反应高收率地生产出大量的稀有糖的新型的途径, 进一步期待与稀有 糖研究的进展有关。 0024 在这样的状况中, 麸皮培养基, 从在湿度低的培养基的表面上繁殖微生物的方面 出发, 总所周知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繁殖的状况相似。较多报告有如果使用麸皮培养基培 养放线菌或者丝状菌, 则在通常的液体培养基等中不能生产, 在菌体外生产许多独特的酶。 例如, 绿色木霉菌 (Trichoderma viride) 生产的赖氨酸氧化酶 ( 非专利文献 1) 等可以通 过使用麸皮培养基得到底物特异性高的氧化酶。本发明通过探讨这样的现有技术, 可以提 供对稀有糖特异性作用的新型的酶。 0025 本。
15、发明提供对于稀有糖底物特异性高的多元醇氧化酶, 以及通过利用该多元醇氧 化酶对稀有糖特异的性质来高效地制造稀有糖的方法。另外, 以发现对各稀有糖特异性高 的氧化酶, 提供各稀有糖的酶传感器为目的。 0026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27 本发明以以下的 (1) (3) 中记载的多元醇氧化酶为要点。 0028 (1) 一种由下述 (a) (e) 所述的性质特定的来自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 的微生物的多元醇氧化酶。 0029 (a) 稳定 pH 为 pH6.0 以上, 反应最适 pH 为 7.0 9.0。 0030 (b) 作用温度为 50以下, 反应最适温度为 40。 0。
16、031 (c) 分子量约为 113kDa。 0032 (d) 多元醇的 2 位和 3 位的 OH 基特异地识别 L- 赤型的结构并进行反应, 4 位的 OH 基不能识别 L- 核糖型不发生反应。 0033 (e) 底物特异性是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顺序。 0034 (2) 如上述 (1) 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 其中, 所述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 微生物为 Penicillium sp.KU-1( 保藏号 NITEBP-1156)。 0035 (3) 如上述 (1) 或 (2) 所述的多元醇氧化酶, 其中, 上述多元醇氧化酶为以。
17、小麦麸 皮作为培养基培养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微生物得到的。 0036 本发明以以下的 (4) (7) 所述的稀有糖的生产方法为要点。 0037 (4)一种D-甘露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 元醇氧化酶作用于 D- 甘露糖醇, 从而氧化为 D- 甘露糖。 0038 (5)一种D-来苏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 元醇氧化酶作用于 D- 阿拉伯糖醇, 从而氧化为 D- 来苏糖。 0039 (6)一种L-古洛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 元醇氧化酶作用于 D- 山梨糖。
18、醇, 从而氧化为 L- 古洛糖。 0040 (7)一种L-赤藓糖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 元醇氧化酶作用于赤藓糖醇, 从而氧化为 L- 赤藓糖。 0041 发明的效果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5 4/23 页 6 0042 通过本发明产生以下的效果。 0043 1. 可以提供对稀有糖底物特异性高的多元醇氧化酶。 0044 2. 可以提供对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底物特异性高 的多元醇氧化酶。 0045 3. 与作为通常的分析方法的液相色谱法或者气相色谱法等相比, 简便、 迅速、 准 确、 小型并且。
19、低成本, 对与稀有糖相关的临床诊断或者食品分析、 环境污染的测定等有用。 0046 4. 能够高效地制造稀有糖。 0047 5. 本酶是一个阶段的反应并且是氧化反应的不可逆反应, 因此, 期待能够以大致 100的收率大量生产稀有糖。 0048 6. 可以提供通过利用本多元醇氧化酶来特异地制造以下的糖类的方法。 0049 a. 以 D- 阿拉伯糖醇为原料制造 D- 来苏糖的方法 ; 0050 b. 以赤藓糖醇为原料制造 L- 赤藓糖的方法 ; 0051 c. 以 D- 甘露糖醇为原料制造 D- 甘露糖的方法 ; 0052 d. 以 D- 山梨糖醇为原料制造 L- 古洛糖的方法。 附图说明 005。
20、3 图 1 表示多元醇氧化酶生产菌 (A 株或 B 株 ) 的氧化酶的反应。 0054 图 2 表示 D- 葡萄糖氧化酶生产菌 (C 株 ) 的氧化酶反应。 0055 图 3 表示 C 株在 PDA 培养基中的形态。 0056 图 4 表示以 D- 山梨糖醇作为底物的本酶反应生成物的 HPLC 分析。 0057 图 5 表示由底物得到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结果。 0058 图 6 表示小麦麸皮颗粒的大小对酶生产性产生的影响。 0059 图 7 表示粗酶液中酶的稳定性。 0060 图 8 表示 TOYOPEARL Butyl-650M 柱色谱分析。 0061 图 9 表示 TOYOPEARL DEA。
21、E-650M 柱色谱分析。 0062 图 10 表示 Hiprep Q XL 柱色谱分析。 0063 图 11 表示 HiLoad16/10Superdex200grade 柱色谱分析。 0064 图12表示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左)和SDS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 (SDS-PAGE)( 右 )。 0065 图 13 表示使用了凝胶过滤柱色谱分析的分子量计算的结果。 0066 图 14 表示本酶的温度稳定性。 0067 图 15 表示本酶的 pH 稳定性。 0068 图 16 表示本酶的反应最适温度。 0069 图 17 表示本酶的反应最适 pH。 0070 图 1。
22、8 表示多元醇 (D 体 ) 的结构式和底物识别部位。 0071 图 19 表示本酶对 D- 阿拉伯糖醇的作用。 0072 图 20 表示通过本酶对 D- 山梨糖醇的反应。 0073 图 21 表示 18S rDNA 的结构和目标扩增部位。 0074 图 22 表示 PCR 之后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照片。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6 5/23 页 7 0075 图 23 表示 PCR 扩增片段中的比对检索。 0076 图 24 表示多元醇生产菌的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下述 (a) (e) 的性质特定的来自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
23、的微生物的多元醇氧化酶。 0078 (a) 稳定 pH 为 pH6.0 以上, 反应最适 pH 为 7.0 9.0。 0079 (b) 作用温度为 50以下, 反应最适温度为 40。 0080 (c) 分子量约为 113kDa。 0081 (d) 多元醇的 2 位和 3 位的 OH 基特异地识别 L- 赤型的结构并进行反应, 4 位的 OH 基不能识别 L- 核糖型不发生反应。 0082 (e) 底物特异性是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顺序。 0083 本发明的多元醇氧化酶对 D- 阿拉伯糖醇、 赤藓糖醇、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 底物特异性。
24、显著并且对稀有糖的制造或者稀有糖的检测等有用。特别是, 对由 D- 甘露糖醇 到 D- 甘露糖、 由 D- 阿拉伯糖醇到 D- 来苏糖、 由 D- 山梨糖醇到 L- 古洛糖、 由赤藓糖醇到 L- 赤藓糖的制造有用。 0084 本发明的氧化酶是来自从香川县三木町池户公民馆采集的土壤中得到的菌株 KU-1 的氧化酶, 如以下的段落中详细说明的, 该菌株判断为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 的菌株。该菌株 Penicillium sp.KU-1 是以保藏号 NITE P-1156 在平成 23 年 (2011 年 )10 月 26 日被国内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制品评价技术基础机构专利微生物。
25、保藏中心 ( 千叶县 木更津市上总镰足 2-5-8), 可以由其中得到。此次进行国际申请时, 在 2012 年 10 月 16 日 请求将原保藏 (NITE P-1156) 移交至进行了上述原保藏的国际保藏单位, 并于 2012 年 10 月 25 日由该国际保藏单位颁发了对原保藏的保藏证明 (NITE BP-1156)。 0085 将产生本发明的上述多元醇氧化酶的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菌株 Penicillium sp.KU-1 在以下的记载中也称为 A 株。 0086 作为已知的多元醇氧化酶可以列举链霉菌 (Streptomyces) 属生产的山梨糖醇氧 化酶或者木糖。
26、醇氧化酶, 可知在以D-山梨糖醇为底物的这些酶反应中生产了D-葡萄糖。 另 一方面, 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生产的酶强烈地启示由 D- 山梨糖醇生产 (L-) 古洛糖, 由 D- 阿拉伯糖醇生产 (D-) 来苏糖。现在, L- 古洛糖是使用异构酶由 L- 山梨糖生产的。而 且, D- 来苏糖是经过从 D- 葡萄糖到 D- 阿拉伯糖醇、 D- 木糖的多阶段的反应生产的。进一 步, 由于是使用了异构酶的反应, 因此, 生产的 D- 来苏糖的收率低。在这一点上, 本酶是一 个阶段的反应, 进一步氧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因此, 可以以大致 100的收率大量生产这 些稀有糖。因此, 本发。
27、明的酶期待利用于稀有糖的新的生产体系中。 0087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氧化酶进行说明。 0088 1. 微生物的分离 0089 1. 实验方法 0090 1.1 试剂 0091 培养基中使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otato Dextrose Agar)(PDA) 使用了 Bection,Dickinson and Company 制造的产品。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7 6/23 页 8 0092 1.2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 0093 向约 1g 的各地采集的土壤中加入约 5ml 的水, 制作土壤悬浊液。将其上清液进一 步稀释 100 倍的溶液涂布 50l 于 PDA 培养。
28、基上, 在 28下培养。从由其形成的菌落中将 被认为是丝状菌的菌株接种于同样的培养基中, 在 28下培养分离菌株。 0094 2. 结果和考察 0095 从大学的楼内或者以其周边为中心的香川县内、 或者县外的大阪府内的公园等中 采集土壤。从其中进行被认为是丝状菌的 139 株的菌株的分离。从通过采集的土壤得到的 细菌为中心的微生物中, 或者能够确认多个丝状菌的菌落的微生物等各种微生物中, 可知 根据采集场所从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不同。 另外, 由于细菌相比于丝状菌的繁殖速度快, 因 此, 在培养基整体中细菌扩展, 难以分离丝状菌。为了防止此情况, 认为通过在添加有氨苄 青霉素 (Ampicill。
29、in) 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能够效率良好地分离丝状菌。 0096 新型氧化酶的筛选 0097 将从土壤中分离的丝状菌在小麦麸皮培养基中培养, 进行在培养基中分泌生产氧 化酶的丝状菌的筛选。 0098 1. 实验方法 0099 1.1 试剂 0100 作为培养基使用的小麦麸皮培养基的小麦麸皮使用了由 JA 香川购得的小麦麸 皮, 马铃薯葡萄糖肉汤 (Potato Dextrose Broth(PDB) 使用了 Bection,Dickinson and Company 制造的产品。缓冲液使用磷酸钾缓冲液 (pH7), 磷酸氢二钾、 磷酸二氢钾都使用了 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产品。作为底。
30、物使用的糖类的 D- 葡萄糖、 D- 甘露糖醇、 D- 山 梨糖醇使用 Nacalai Tesque Inc. 制造的产品, D- 果糖、 D- 半乳糖、 D- 甘露糖使用和光纯 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产品, 蒜糖醇 (Allitol)、 D- 塔格糖、 D- 阿洛酮糖、 D- 阿洛糖使用了 由香川大学稀有糖中心得到的产品。作为底物使用的氨基酸的肌酸、 肌酸酐使用了和光纯 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产品, L- 鸟氨酸、 L- 瓜氨酸、 - 氨基丁酸使用了 SIGMA-ALDRICH CO.制造的产品。 在氧化酶测定中使用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ABTS)分别使用和光纯 药工业株式会社的。
31、产品。 0101 1.2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 0102 在 5mlPDB 中接种分离的菌体, 在 1 周时间内在 28下振荡培养。向 200ml 容量的 三角烧瓶中加入 6g 小麦麸皮、 15ml 水混合, 将在高压釜中灭菌后的物质作为小麦麸皮培养 基使用。向制作的小麦麸皮培养基中连同培养液将液体培养的菌体全部加入, 在 28下培 养。培养 2 周之后按照以下所述的方法调制提取液, 用于氧化酶活性测定中。 0103 1.3 培养基提取液的调制 0104 在繁殖有菌体的小麦麸皮培养基中加入 20ml 的 10mM 磷酸钾缓冲液 (pH7.0) 充分 浸渍, 在冰上静置 1 小时之后, 使用纱布。
32、挤压。之后在 4、 12,000r.p.m 下进行 18 分钟离 心分离除去微颗粒, 将其作为粗提取液。 0105 1.4 一次筛选中使用的底物 0106 一次筛选考虑到高效性使用了糖混合溶液和氨基酸混合溶液。 各底物调节成最终 浓度为 0.5M。混合溶液的组合示于表 2 中。在一次筛选中检测了活性的粗提取液单独使用 0.5M 的各底物进行二次筛选, 进行底物的特定。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8 7/23 页 9 0107 表 2 0108 0109 1.5 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0110 氧化酶的活性测定方法使用了过氧化物酶法。如果将 D- 葡萄糖氧化酶为例, 则过 氧化物酶。
33、法的原理如下。 0111 0112 该方法通过将由氧化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进行比色定量来测定活性。 如果通过与 底物的氧化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酶反应, 则 ABTS 的氧化反应被催化, 生成氧化 型的 ABTS。由于氧化型 ABTS 呈色为蓝色, 因此, 能够通过目视或者测定 420nm 的吸光度来 检测氧化酶活性。活性测定使用由小麦麸皮培养基提取的粗提取液。用于氧化酶活性测定 的反应液组成示于表 3 中。另外, 作为对照组, 也同样地制成替代底物加入有水的反应液。 在室温下反应之后, 通过目视确认有无显色, 判断发现有显色的反应液中添加的粗提取液 有氧化酶活性。 0113 表 3 01。
34、14 0115 2. 结果和考察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9 8/23 页 10 0116 进行氧化酶的筛选, 其结果发现3株认为产生氧化酶的丝状菌。 其中2株是生产多 元醇氧化酶的微生物, 并且是从三木町池户公民馆采集的菌株(以下, 称为A株)、 和从大阪 府守口市内的公园采集的菌株 ( 以下, 称为 B 株 )。A 株和 B 株都生产多元醇氧化酶, 但是 A 株的氧化酶以 D- 山梨糖醇和 D- 甘露糖醇作为底物, 对蒜糖醇不显示反应性, 相对于此, 在 B 株的酶将 D- 山梨糖醇、 D- 甘露糖醇、 蒜糖醇全部作为底物方面不同。另外, 由于两种酶都 在醛糖或者酮糖中不。
35、反应, 因此, 可知对多元醇显示底物特异性。 将这些酶的通过过氧化物 酶的酶反应示于图 1 中。至今报告的多元醇氧化酶的种类少。但是, 由于发现了底物特异 性不同的 2 株的多元醇氧化酶, 考虑到自然界中生产多元醇氧化酶的微生物意外广泛分布 的可能性, 剩余一株是从大阪府东大阪市的土壤中采集的菌株 ( 以下称为 C 株。), 其生产 D- 葡萄糖氧化酶, 与其他单糖不反应, 是对 D- 葡萄糖显示高底物特异性的氧化酶。从分离 的丝状菌的形状来看, 认为C株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已知黑曲霉(A.niger)底 物特异性高, 生产 D- 葡萄糖氧化酶, 将该酶的通过过氧。
36、化物酶法的酶反应示于图 2 中, 将 C 株在 PDA 培养基中培养过的菌株示于图 3 中。 0117 2.A 株生产多元醇氧化酶的生产条件的探讨 0118 对于液体培养中的酶生产的有无、 或者通过底物的添加的酶生产的诱导生产的有 无等 A 株生产多元醇氧化酶的生产条件进行了探讨。 0119 1. 实验方法 0120 1.1 供试验菌 0121 使用了作为多元醇氧化酶生产菌的 A 株。 0122 1.2 试剂 0123 作为培养基使用的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使用了Nacalai Tesque Inc.制 造的产品。 0124 1.3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 0125 将细菌在 。
37、5ml 灭菌水中悬浊, 将 1ml 悬浊液分别接种于 100ml 的 (1)PDB 和 (2) 分 别加入有各 0.5的酵母提取物、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液体培养基中之后, 在 28下振 荡培养。 0126 1.4 粗酶溶液的调制 0127 从培养第2天开始, 从各培养液中每次抽出500l, 将其在12000r.p.m.、 4下进 行离心分离 10 分钟之后, 回收上清液, 用 10mM 磷酸钾缓冲液 (pH7.0) 进行透析。将其作为 粗酶溶液。 0128 1.5 酶活性测定方法 0129 在上述反应溶液组成中, 进行将 D- 山梨糖醇作为底物使用的反应, 通过目视测定 ABTS 的。
38、显色来调查活性的有无。 0130 2. 结果和考察 0131 进行液体培养, 从培养第 2 天开始到第 10 天进行粗酶溶液的酶活性测定, 在 (1) PDB 和 (2) 分别加入有各 0.5的酵母提取物、 D- 甘露糖醇、 D- 山梨糖醇的液体培养基中都 没有检测出酶活性。 由此, 该酶是在小麦麸皮培养基等的固体培养基中良好地生产的酶, 另 外, 启示了没有引起通过底物进行的诱导生产。已知丝状菌通常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生产 更多种的酶, 认为该酶也不例外。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10 9/23 页 11 0132 3. 以 D- 山梨糖醇作为底物的反应生产物的 HPLC 分。
39、析 0133 将 D- 山梨糖醇作为底物进行酶反应, 使用 HPLC 进行该反应生成物的分析。 0134 1. 实验方法 0135 1.1 供试验菌 0136 使用了作为多元醇氧化酶生产菌的 A 株。 0137 1.2 试剂 0138 HPLC样品的脱盐处理中使用的AMBERLITE使用Organo Corporation制造的产品, DIAION 使用了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产品。 0139 1.3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 0140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 0141 1.4 酶溶液的调制 0142 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 0143 1.5 酶反应 0144 使表 4 所示的组成的粗提取液。
40、和 D- 山梨糖醇在室温下反应 24 小时, 通过煮沸停 止反应。认为随着反应进行溶解氧会减少, 因此, 使用移液管向反应液中注入空气。另外, 将反应溶液混合后立即煮沸使反应停止得到的产物和热处理后的用粗酶溶液同样地使之 反应 24 小时得到的产物作为对照。 0145 表 4 0146 0mM 的 D- 山梨糖醇50l 过氧化氢酶 (2.5units/l)20l 粗提取液180l 总计 250l 0147 1.6 脱盐处理、 分析 0148 用煮沸停止酶反应之后, 为了除去微颗粒而在 13,000r.p.m. 下进行 10 分钟离心 分离, 回收上清液。 向其中添加少量将DIAION和AMBE。
41、RLITE以1:2的比例混合后的混合物, 静置 1 小时, 进行反应液的脱盐。回收其上清液, 以 13,000r.p.m. 离心分离 5 分钟之后, 加 入到 0.22m 的过滤器 (Ultrafree-MC), 在 6000r.p.m. 下离心分离 5 分钟。将通过了过滤 器的溶液全部回收, 以不带入气泡的方式注入到 HPLC 专用管 ( 样品杯 IA) 中。用自动取样 器进行分析。 0149 1.7HPLC 的条件 0150 使用GL-C611柱色谱仪(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将10-4M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 移动相, 通过差示折光计进行了检测。 0151 2. 结果和考察 0152 以 。
42、D- 山梨糖醇作为底物进行 24 小时酶反应, 该反应生成物使用 HPLC 进行了分 析。其结果, 如图 4 所示, 确认了在 21 分钟附近在对照的反应液中不存在的峰。这与作为 稀有糖的古洛糖的洗脱时间一致。另外, 9 分钟附近的峰认为是盐等, 20 分钟附近的峰与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11 10/23 页 12 艾杜糖的洗脱时间一致, 在对照样中也确认有同样的峰, 因此, 认为是不是来自酶反应的物 质。并且, 28 分钟附近的峰是作为底物使用的 D- 山梨糖醇。 0153 根据该结果, 强烈暗示了A株生产的酶与D-山梨糖醇的反应生成物是作为稀有糖 的古洛糖。另外, 没。
43、有进行对光学活性的测定, 如果考虑底物是山梨糖醇, 则结构上认为生 成物为 L- 古洛糖。但是, 即便氧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反应 24 小时后生成的 (L-) 古洛糖 为约 3的微量。这认为是使用了粗酶溶液的方面和反应溶液中的氧浓度不充分的方面是 原因。 0154 4.来自属于青霉菌(Penicillium)属的菌株(A株)的多元醇氧化酶的生产条件 的探讨 0155 对液体培养中的酶生产的有无、 通过底物的添加导致的酶生产的诱导生产的有无 等能够更高效地取得来自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多元醇氧化酶的粗酶溶液的方法。 0156 1. 实验方法 0157 1.1 供试验菌 015。
44、8 使用了生产多元醇氧化酶的属于青霉菌 (Penicillium) 属的菌株 (A 株 )。 0159 1.2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 0160 1) 液体培养基 0161 在 5ml 灭菌水中悬浊菌体, 将 1ml 悬浊液分别接种于 100ml 的 (1)PDB 和 (2) 分别 加入了各0.5的酵母提取物、 D-甘露糖醇、 D-山梨糖醇的液体培养基中之后, 在28下振 荡培养。 0162 2) 通过底物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 0163 将在 PDB 培养基中在 28下振荡培养 3 天时间的本菌分别接种 5ml 于 D- 甘露糖 醇非添加培养基和 D- 甘露糖醇添加培养基中, 在 28下静态培养。。
45、 0164 表 5 0165 0166 表 6 0167 0168 3) 小麦麸皮的颗粒的大小对酶生产性产生的影响 0169 将以下组成的小麦麸皮培养基用向小麦麸皮培养基中添加糖同样的方法接种菌 株, 培养。将小麦麸皮和水的比例示于表 7 和表 8 中。 0170 表 7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12 11/23 页 13 0171 0172 表 8 0173 0174 1.3 酶溶液的调制 0175 1) 液体培养基 0176 从培养的第 2 天开始, 从各培养液中抽出 500l, 将其在 12,000r.p.m.、 4下进 行离心分离 10 分钟之后, 将回收上清液后的物。
46、质用 10mM 磷酸钾缓冲液 (pH7.0) 进行透析。 将其作为粗酶溶液。 0177 2) 通过底物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 0178 按照和上述同样的方法取得粗酶溶液。但是, 缓冲液变更为 10mM 磷酸钾缓冲液 (pH8.0)。 0179 3) 小麦麸皮的颗粒的大小对酶生产性产生的影响 0180 按照与通过底物进行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同样的方法进行提取, 取得粗酶溶液。 0181 1.4 酶活性测定方法 0182 1) 液体培养基 0183 在上述反应液组成下进行将 D- 甘露糖醇作为底物使用的反应, 通过目视测定 ABTS 的显色来调查活性的有无。 0184 2) 通过底物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 。
47、0185 本酶活性的测定通过使用与上述同样的过氧化物酶法测定 420nm 的吸光度的上 升来进行。 酶反应通过添加D-甘露糖醇来开始, 使用日立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2010在30 的反应条件下以10分钟的时间变化测定吸光度。 反应如表9所示调制成反应液总量为1ml。 1unit 定义为 420nm 吸光度下在 1 分钟内吸光度上升 1 的酶量。 0186 表 9 0187 0188 3) 小麦麸皮的颗粒的大小对酶生产性产生的影响 0189 用与糖向小麦麸皮培养基中添加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说 明 书 CN 103975058 A 13 12/23 页 14 0190 2. 结果和考察 0191。
48、 1) 液体培养基 0192 从培养第2天开始到第10天进行粗酶溶液的酶活性测定, 在任一液体培养基中都 没有检测出酶活性。根据该结果, 启示了该酶是在小麦麸皮培养基等的固体培养基中良好 地生产的酶。另外, 由于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繁殖速度相同或者液体培养基更 快, 因此, 启示了酶生产条件不依赖于菌丝生长。 0193 2) 通过底物的酶诱导生产的探讨 0194 从培养第6天开始到第18天为止进行粗酶溶液的提取和酶活性测定, 将其结果示 于图 5 中。由于在酶活性中没有发现大的差别, 因此, 启示了该酶不会通过底物的添加引起 酶产生的诱导。另外, 由于小麦麸皮中含有甘露糖醇等构成诱导源的糖, 因此, 也不能否定 即便进一步向小麦麸皮培养基中添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