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5164029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15569.8

申请日:

2012.08.31

公开号:

CN102796602A

公开日:

2012.11.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0M 169/04申请日:20120831|||公开

IPC分类号:

C10M169/04; C10N50/08(2006.01)N; C10N30/06(2006.01)N

主分类号:

C10M169/04

申请人:

浙江宝晟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晟汇

地址:

312400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鹿山街道路田岭19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代理人:

蒋卫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3%-10%;乙烯-醋酸乙烯酯8%-30%;矿物油1%-5%;可降解润滑油脂1%-8%;石墨38%-60%;聚四氟乙烯1%-3%;二硫化钼1%-3%;聚乙烯蜡1%-4%;硬脂酸1%-4%;极压抗磨剂1%-2%。本发明采用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有效提高其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0%;     乙烯-醋酸乙烯酯      8%—30%;     矿物油               1%—5%;     可降解润滑油脂       1%—8%;     石墨                 38%—60%;     聚四氟乙烯           1%—3%;     二硫化钼             1%—3%;     聚乙烯蜡             1%—4%;     硬脂酸               1%—4%;     极压抗磨剂           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8%;     乙烯-醋酸乙烯酯      12%;     矿物油               2%;     可降解润滑油脂       5%;     石墨                 58%;     聚四氟乙烯           3%;     二硫化钼             3%;     聚乙烯蜡             4%;硬脂酸               4%;     极压抗磨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四氟乙烯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脂酸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说明书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工业润滑领域,特别涉及用于铁路机车、地铁、城轨车轮轮缘和港口机械轮缘润滑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机车、地铁、城轨车辆和港口机械轮缘在运行时始终与钢轨接触摩擦,车轮轮缘与钢轨都存在磨损,尤其在轨道曲率半径小的运行区段,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磨损更加严重,使车轮和钢轨使用寿命缩短。另外,在轨道曲率半径小的运行区段,车辆轮缘与钢轨接触时还产生刺耳的噪声。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目前国内外机车轮缘减磨均用干式润滑剂取代油脂润滑,干式润滑剂是一种以界面润滑原理取代油脂流体润滑原理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润滑材料,主要由主成膜物质(合成树脂、聚合油),次成膜物质(固体润滑材料)、极压抗磨剂及高聚物等添加剂组成,它具有高的抗极压性,能在摩擦界面间形成干式润滑膜,可以防止金属表面微观凸起穿透润滑膜,隔开摩擦副表面,从而起到减磨作用。

专利名称为固体轮轨踏面摩擦剂的中国专利文献介绍了一种将二硫化钼、石墨粉、氮化硼粉状物掺入聚四氟乙烯、聚醋树脂和环氧树脂中,在20-90℃条件下固化成型的固体型轮轨、轮缘润滑剂。由其成型温度可知,其实际用于固化的树脂类材料是环氧树脂。装车试验表明,因该固体润滑剂的机械强度低而脆,经不起冲击、震动时极易碎裂,完全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专利名称为机车轮缘固体润滑材料的中国专利文献介绍了由80-85%石墨、3-5%二硫化钼.10-15%石油焦或沥青焦的混合物经1300—2740℃焙烧成多孔性毛坯骨架,再浸渗铜合金或巴氏合金,或浸渗热塑性聚四氟乙烯悬浮液和水玻璃,或浸渗改性酚醛树脂后,成为可供不同季节使用的机车轮缘固体润滑材料。但由其所述的加工方法又可以明显看出,在其使用浸渗聚四氟乙烯的润滑材料中,在440℃保温塑化1小时的条件下,其中所浸渗的聚四氟乙烯已转变为有毒的气体溢出而不复存在,即该润滑材料中已完全没有聚四氟乙烯成分了。

    当今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更需要合理利用资源的条件下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料配制而成: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0%;(厂商为:北京助剂二厂0 W" f0 w6 C* J, U% e; {) _( h$ O )   

 乙烯-醋酸乙烯酯       8%—30%;(厂商为:上海石化公司)

     矿物油                1%—5%;(厂商为:上海市海滨化工有限公司)

     可降解润滑油脂        1%—8%;

     石墨                  38%—60%;(厂商为:青岛光耀石墨有限公司)

     聚四氟乙烯            1%—3%;(厂商为:沈阳天宇祥聚四氟乙烯微粉厂) 

     二硫化钼               1%—3%;(厂商为:上海申雨工贸有限公司)     

聚乙烯蜡               1%—4%;(厂商为:宁波孚美化工有)限公司)

     硬脂酸                1%—4%;(厂商为:佛山市南海达成化工有限公司)

极压抗磨剂             1%—2%。(厂商为:广州铂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所述的原料优选重量百分比为: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8%;

     乙烯-醋酸乙烯酯      12%;

     矿物油               2%;

     可降解润滑油脂       5%;

     石墨                 58%;

     聚四氟乙烯           3%;

     二硫化钼             3%;

     聚乙烯蜡             4%;

硬脂酸               4%;

     极压抗磨剂           1%。

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

 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3 g/10min。

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

所述聚四氟乙烯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小于0.50。

所述硬脂酸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

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5%;乙烯-醋酸乙烯酯 20%;矿物油5%;可降解润滑油脂7%;石墨47%;聚四氟乙烯3%;二硫化钼3%;聚乙烯蜡4%;硬脂酸4%;极压抗磨剂2%。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其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其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10%;乙烯-醋酸乙烯酯 18%;矿物油5%;可降解润滑油脂8%;石墨46%;聚四氟乙烯3%;二硫化钼2%;聚乙烯蜡4%;硬脂酸3%,极压抗磨剂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其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其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6%;乙烯-醋酸乙烯酯 28%;矿物油2%;可降解润滑油脂5%;石墨49%;聚四氟乙烯1%;二硫化钼2%;聚乙烯蜡3%;硬脂酸3%,极压抗磨剂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其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其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8%;乙烯-醋酸乙烯酯30%;矿物油1%;可降解润滑油脂2%;石墨52%;聚四氟乙烯1%;二硫化钼1%;聚乙烯蜡1%;硬脂酸2%,极压抗磨剂2%。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其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其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3%;乙烯-醋酸乙烯酯29%;矿物油2%;可降解润滑油脂5%;石墨50%;聚四氟乙烯3%;二硫化钼2%;聚乙烯蜡,3%;硬脂酸2%,极压抗磨剂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其平均分子量为150-250万。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物油为500SN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μm, 其熔点在327℃以上。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酸值mgKOH/g低于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其相对密度0.9408,熔点69—70℃。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1-1.5) :(1-1.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矿物油,可降解润滑油脂,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聚乙烯蜡,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500-1000r/min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20-30 r/min,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温度分别为100°C、150°C、180°C、190°C、175°C和160°C;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石墨、二硫化钼、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石墨与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硬脂酸具有兼容性,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6.83—8.38Mpa,摩擦系数减小到0.21—0.25,磨损量减小到0.0049—0.0078g,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9660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28 CN 102796602 A *CN102796602A* (21)申请号 201210315569.8 (22)申请日 2012.08.31 C10M 169/04(2006.01) C10N 50/08(2006.01) C10N 30/06(2006.01) (71)申请人 浙江宝晟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2400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鹿山街道 路田岭 197 号 (72)发明人 黄晟汇 (74)专利代理机构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代理人 蒋卫东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复合型。

2、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及其制备方法,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 而成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0% ; 乙烯 - 醋酸 乙烯酯 8%-30% ; 矿物油 1%-5% ; 可降解润滑油脂 1%-8% ; 石墨 38%-60% ; 聚四氟乙烯 1%-3% ; 二硫化 钼 1%-3% ; 聚乙烯蜡 1%-4% ; 硬脂酸 1%-4% ; 极压抗 磨剂 1%-2%。本发明采用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复 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有效提高其润滑性和抗磨抗 压性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3、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1/2 页 2 1.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0%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8%30% ; 矿物油 1%5% ; 可降解润滑油脂 1%8% ; 石墨 38%60% ; 聚四氟乙烯 1%3% ; 二硫化钼 1%3% ; 聚乙烯蜡 1%4% ; 硬脂酸 1%4% ; 极压抗磨剂 1%2%。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原料重量 百分比为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8%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12% ; 。

4、矿物油 2% ; 可降解润滑油脂 5% ; 石墨 58% ; 聚四氟乙烯 3% ; 二硫化钼 3% ; 聚乙烯蜡 4% ; 硬脂酸 4% ; 极压抗磨剂 1%。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乙烯 - 醋酸 乙烯酯熔体流动速率为 0.5 g/10min 3 g/10min。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矿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 ; 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

5、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脂。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聚四氟乙烯 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为 61m, 其熔点在 327以上。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聚乙烯蜡的 平均分子量为 1500-2500, 软化点为 100-110, 酸值 mgKOH g 低于 0.50。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硬脂酸相对 密度 0.9408, 熔点 6970。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其特征在于 : 。

6、所述极压抗磨剂 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 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6602 A 2 2/2 页 3 10.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 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

7、高速混合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 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6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100C、 150C、 180C、 190C、 175C和160C ; 最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 滑棒外壳。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6602 A 3 1/6 页 4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工业润滑领域, 特别涉及用于铁路机车、 地铁、 城轨车轮轮缘和港口 机械轮缘润滑的复合型固体。

8、润滑棒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0003 铁路机车、 地铁、 城轨车辆和港口机械轮缘在运行时始终与钢轨接触摩擦, 车轮轮 缘与钢轨都存在磨损, 尤其在轨道曲率半径小的运行区段,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 磨损更加严 重, 使车轮和钢轨使用寿命缩短。另外, 在轨道曲率半径小的运行区段, 车辆轮缘与钢轨接 触时还产生刺耳的噪声。 0004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目前国内外机车轮缘减磨均用干式润滑剂取代油脂润滑, 干 式润滑剂是一种以界面润滑原理取代油脂流体润滑原理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润滑材料, 主要 由主成膜物质 (合成树脂、 聚合油) , 次成膜物质 (固体润滑材料) 、 极压抗磨剂及高聚物等。

9、添 加剂组成, 它具有高的抗极压性, 能在摩擦界面间形成干式润滑膜, 可以防止金属表面微观 凸起穿透润滑膜, 隔开摩擦副表面, 从而起到减磨作用。 0005 专利名称为固体轮轨踏面摩擦剂的中国专利文献介绍了一种将二硫化钼、 石墨 粉、 氮化硼粉状物掺入聚四氟乙烯、 聚醋树脂和环氧树脂中, 在 20-90条件下固化成型的 固体型轮轨、 轮缘润滑剂。由其成型温度可知, 其实际用于固化的树脂类材料是环氧树脂。 装车试验表明, 因该固体润滑剂的机械强度低而脆, 经不起冲击、 震动时极易碎裂, 完全不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0006 专利名称为机车轮缘固体润滑材料的中国专利文献介绍了由 80-85% 石墨。

10、、 3-5% 二硫化钼 .10-15% 石油焦或沥青焦的混合物经 13002740焙烧成多孔性毛坯骨架, 再浸 渗铜合金或巴氏合金, 或浸渗热塑性聚四氟乙烯悬浮液和水玻璃, 或浸渗改性酚醛树脂后, 成为可供不同季节使用的机车轮缘固体润滑材料。但由其所述的加工方法又可以明显看 出, 在其使用浸渗聚四氟乙烯的润滑材料中, 在 440保温塑化 1 小时的条件下, 其中所浸 渗的聚四氟乙烯已转变为有毒的气体溢出而不复存在, 即该润滑材料中已完全没有聚四氟 乙烯成分了。 0007 当今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更需要合理利用资源的条件下提高 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

11、008 发明内容 000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及其制 备方法, 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010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料配制而成 :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4 2/6 页 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0% ;(厂商为 : 北京助剂二厂 0 W“ f0 w6 C* J, U% e; ) _( h$ O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8%30% ;(厂商为 : 上海石化公司) 矿物油 1%5% ;(厂商为 : 上海市海滨化。

12、工有限公司) 可降解润滑油脂 1%8% ; 石墨 38%60% ;(厂商为 : 青岛光耀石墨有限公司) 聚四氟乙烯 1%3% ;(厂商为 : 沈阳天宇祥聚四氟乙烯微粉厂) 二硫化钼 1%3% ;(厂商为 : 上海申雨工贸有限公司) 聚乙烯蜡 1%4% ;(厂商为 : 宁波孚美化工有) 限公司) 硬脂酸 1%4% ;(厂商为 : 佛山市南海达成化工有限公司) 极压抗磨剂 1%2%。 (厂商为 : 广州铂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所述的原料优选重量百分比为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8%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12% ; 矿物油 2% ; 可降解润滑油脂 5% ; 石墨 58% ; 聚四氟乙烯 3% 。

13、; 二硫化钼 3% ; 聚乙烯蜡 4% ; 硬脂酸 4% ; 极压抗磨剂 1%。 0011 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0012 所述乙烯 - 醋酸乙烯酯熔体流动速率为 0.5g/10min3 g/10min。 0013 所述矿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 ; 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 的可降解润滑脂。 0014 所述聚四氟乙烯体积密度为 0.5Kg/l ,平均微粒为 61m, 其熔点在327以 上。 0015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 1500-2500, 软化点为 100-110, 酸值 mgKOH g 小于 0.50。 0016 所述硬。

14、脂酸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 0017 所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 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 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018 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生产工艺, 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 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

15、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5 3/6 页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墨、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和硬脂 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 型固体润滑。

16、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 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 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 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0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 子量聚乙烯 5%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20% ; 矿物油 5% ; 可降解润滑。

17、油脂 7% ; 石墨 47% ; 聚四氟 乙烯 3% ; 二硫化钼 3% ; 聚乙烯蜡 4% ; 硬脂酸 4% ; 极压抗磨剂 2%。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 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 其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 所述 矿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 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 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为 61m, 其熔点在 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

18、软化点为100-110, 酸值mgKOH g 低于 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 其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所 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022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 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

19、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23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 墨、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

20、 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 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 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 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 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6 4/6 页 7 0024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 子量。

21、聚乙烯10% ; 乙烯-醋酸乙烯酯 18% ; 矿物油5% ; 可降解润滑油脂8% ; 石墨46% ; 聚四氟 乙烯 3% ; 二硫化钼 2% ; 聚乙烯蜡 4% ; 硬脂酸 3%, 极压抗磨剂 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 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 其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 所述 矿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 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 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为 61m, 其。

22、熔点在 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 酸值mgKOH g 低于 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 其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所 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025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 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

23、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26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 墨、 二硫化钼、 聚。

24、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 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 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 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 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 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027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

25、 子量聚乙烯 6%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28% ; 矿物油 2% ; 可降解润滑油脂 5% ; 石墨 49% ; 聚四氟 乙烯 1% ; 二硫化钼 2% ; 聚乙烯蜡 3% ; 硬脂酸 3%, 极压抗磨剂 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 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 其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 3 g/10min。 所述 矿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 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 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

26、为 61m, 其熔点在 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 酸值mgKOH g 低于 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 其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所 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7 5/6 页 8 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028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 。

27、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29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

28、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 墨、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 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 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 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 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 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030 实施例 4 本。

29、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 子量聚乙烯8% ; 乙烯-醋酸乙烯酯30% ; 矿物油1% ; 可降解润滑油脂2% ; 石墨52% ; 聚四氟乙 烯 1% ; 二硫化钼 1% ; 聚乙烯蜡 1% ; 硬脂酸 2%, 极压抗磨剂 2%。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 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 其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所述乙烯 - 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 , 熔体流动速率为 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 物油为 500SN 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 。

30、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 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为 61m, 其熔点在 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 酸值mgKOH g 低于 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 其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所 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031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

31、拌机中依 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32 本实施。

32、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 墨、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 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 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8 6/6 页 9 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 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 效提。

33、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0033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 : 超高分 子量聚乙烯3% ; 乙烯-醋酸乙烯酯29% ; 矿物油2% ; 可降解润滑油脂5% ; 石墨50% ; 聚四氟乙 烯 3% ; 二硫化钼 2% ; 聚乙烯蜡 ,3% ; 硬脂酸 2%, 极压抗磨剂 1%。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能 够降低摩擦系数。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呈白色细粉末颗粒, 其平均分子量为 150-250 万。 所述乙烯 - 醋酸乙烯酯为透明颗粒 , 熔体流动速率为 0.5 g/10min 3 g/10min。所述矿 物油为 500S。

34、N 石蜡油。所述可降解润滑油脂由环氧 - 酯化改性大豆油制备的可降解润滑 脂。所述聚四氟乙烯为超细粉, 其体积密度为 0.5Kg/l , 平均微粒为 61m, 其熔点在 327以上。 所述聚乙烯蜡的平均分子量为1500-2500,软化点为100-110, 酸值mgKOH g 低于 0.50。所述硬脂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状, 其相对密度 0.9408, 熔点 6970。所 述极压抗磨剂由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钼混合而成,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和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钼混合的重量份比为 (1-1.5) : (1-1.5)。 0。

35、034 所述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 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中依 次加入上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 醋酸乙烯酯, 矿物油, 可降解润 滑油脂, 石墨, 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 硬脂酸和极压抗磨剂混合均匀, 高速混合 机搅拌速度为 500-1000r/min ; 待原料混合后倒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 ; 然后将所述粒料加 入挤出机中挤出成型, 所述挤出机挤出的转数为 20-30 r/min, 挤出成型的外壳依次经过 6 个不同的温度阶段, 温度分别为 100 C、 150 C、 180 C、 190 C、 175 C 和 160 C ; 最。

36、 后经过水浴冷却定型得到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 0035 本实施例由所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采用聚四氟乙烯、 石 墨、 二硫化钼、 聚乙烯蜡和硬脂酸均为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整体混合后具有协同性, 有 较低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能 ; 石墨与聚四氟乙烯、 二硫化 钼和聚乙烯蜡、 硬脂酸具有兼容性, 能够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机 车轮缘所必需承受的抗磨抗压性能 ; 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使其压缩强度增加 到 6.838.38Mpa, 摩擦系数减小到 0.210.25, 磨损量减小到 0.00490.0078g, 从而有 效提高复合型固体润滑棒外壳的润滑性和抗磨抗压性能。 说 明 书 CN 102796602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石油、煤气及炼焦工业;含一氧化碳的工业气体;燃料;润滑剂;泥煤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