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5162829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84394.4

申请日:

2011.09.23

公开号:

CN103013575A

公开日:

2013.04.0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10J 3/60申请公布日:2013040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0J 3/60申请日:20110923|||公开

IPC分类号:

C10J3/60; C10J3/62; C10J3/64; C10J3/20; C10J3/84; C10J3/72; C10K1/00; C10K1/04

主分类号:

C10J3/60

申请人:

朱建收; 马一公

发明人:

朱建收; 马一公

地址:

450463 河南省西平县西平大道城西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加热燃烧:下吸式炭化池中,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原料裂解:按重量份,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成分的烟雾,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本发明技术可以降低制炭制气成本、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并且设备成本低,费用少,便于维护,操作简单。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是由以下步骤制成的:
a、加热燃烧:下吸式炭化池中,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
b、原料裂解:按重量份,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成分的烟雾,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
C、第一级过滤器过滤: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又被裂解减少;烟雾进入第一级冷凝过滤器时,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在引力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
d、第二级过滤器过滤: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仍含有焦油、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冷凝过滤器,因面积大热辐射多,气体温度迅速下降,焦油形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器内壁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流向第二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稠。
e、第三级过滤器过滤、排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流向第三级冷凝过滤器,首先流向第三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再经过充填物玉米芯颗粒除尘降温,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炭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背景技术
首先,秸秆制炭技术理论上日趋成熟,但实用性差,秸秆含炭量低,发热量低,加上收集运输成本高,出炭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造成了秸秆制炭技术的应用。
再者,秸秆制气技术在政府投资建设大型气化站,应用于工业、民用燃气上都取得了成功;但在中小规模秸秆制气进展不大,设备昂贵,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即便建好的气化站也因设备维修量大,原料收集运输成本高,致使制气成本居高不下,入不敷出,只好停产。
最后,由于单一的秸秆制炭或者制气技术和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致使综合性的多功能的制炭制气技术更是在市场上更是很少出现,这将不利于社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完全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制炭制气成本、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人工劳动强度的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该技术是由以下步骤制成的:
a、加热燃烧:下吸式炭化池中,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
b、原料裂解:按重量份,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成分的烟雾,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
C、第一级过滤器过滤: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又被裂解减少;烟雾进入第一级冷凝过滤器时,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在引力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
d、第二级过滤器过滤: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仍含有焦油、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冷凝过滤器,因面积大热辐射多,气体温度迅速下降,焦油形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器内壁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流向第二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稠。
e、第三级过滤器过滤、排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流向第三级冷凝过滤器,首先流向第三焦油出口,进入焦油收集器,再经过充填物玉米芯颗粒除尘降温,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技术可以降低制炭制气成本、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并且设备成本低,费用少,便于维护,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
如图1所示,下吸式炭化池1中,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按重量份,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成分的烟雾,在引风机3的作用下,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又被裂解减少;烟雾进入第一级冷凝过滤器2时,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在引力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4,进入焦油收集器5中。在引风机3的作用下,仍含有焦油、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冷凝过滤器2,因面积大热辐射多,气体温度迅速下降,焦油形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器内壁上,随着时间增加,流动,流向第二焦油出口4,进入焦油收集器5中。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稠。在引风机3的作用下,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流向第三级冷凝过滤器2,首先流向第三焦油出口4,进入焦油收集器5,再经过充填物玉米芯颗粒除尘降温,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或者输入贮气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1357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03 CN 103013575 A *CN103013575A* (21)申请号 201110284394.4 (22)申请日 2011.09.23 C10J 3/60(2006.01) C10J 3/62(2006.01) C10J 3/64(2006.01) C10J 3/20(2006.01) C10J 3/84(2006.01) C10J 3/72(2006.01) C10K 1/00(2006.01) C10K 1/04(2006.01) (71)申请人 朱建收 地址 450463 河南省西平县西平。

2、大道城西工 业园区 申请人 马一公 (72)发明人 朱建收 马一公 (54) 发明名称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加热燃 烧 : 下吸式炭化池中, 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 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 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 应的能量转换 ; 原料裂解 : 按重量份, 40生成炭 沉积在池底, 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 甲 烷、 氢气成分的烟雾,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与原料 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 ; 本发明技术可以降 低制炭制气成本、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工作环 境、 减少人工劳动强度, 并且设备成本低, 费用少, 便于维护, 操作简单。 。

3、(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1 页 2 1.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其特征在于, 该技术是由以下步骤制成的 : a、 加热燃烧 : 下吸式炭化池中, 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 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烧, 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 ; b、 原料裂解 : 按重量份, 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 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 甲 烷、 氢气成分的烟雾,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 ; C、 第一级过滤器过滤 : 。

4、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 又被裂解减少 ; 烟雾进入第 一级冷凝过滤器时, 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 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 随着时间增加流 动, 在引力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d、 第二级过滤器过滤 :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仍含有焦油、 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冷 凝过滤器, 因面积大热辐射多, 气体温度迅速下降, 焦油形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器内 壁上, 随着时间增加, 流动, 流向第二焦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稠。 e、 第三级过滤器过滤、 排气 :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流向第三 级冷凝过滤器, 首先流向第三焦。

5、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再经过充填物玉米芯颗粒除尘降 温, 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 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13575 A 2 1/2 页 3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秸秆炭化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首先, 秸秆制炭技术理论上日趋成熟, 但实用性差, 秸秆含炭量低, 发热量低, 加上 收集运输成本高, 出炭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强度大, 造成了秸秆制炭技术的应用。 0003 再者, 秸秆制气技术在政府投资建设大型气化站, 应用于工业、 民用燃气上都取得 了成功 ; 但在中小规模秸秆制气进展。

6、不大, 设备昂贵, 少则十几万, 多则上百万, 即便建好的 气化站也因设备维修量大, 原料收集运输成本高, 致使制气成本居高不下, 入不敷出, 只好 停产。 0004 最后, 由于单一的秸秆制炭或者制气技术和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致使综合性的 多功能的制炭制气技术更是在市场上更是很少出现, 这将不利于社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完全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提供一种降低制炭制气成本、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工作环境、 减少人工劳动强度的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0006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秸秆制炭制气技术, 该技术是 由以下步骤制成的。

7、 : 0007 a、 加热燃烧 : 下吸式炭化池中, 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 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燃 烧, 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 ; 0008 b、 原料裂解 : 按重量份, 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 60的挥发后含量生成一氧化 碳、 甲烷、 氢气成分的烟雾,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的方向被引出 ; 0009 C、 第一级过滤器过滤 : 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 又被裂解减少 ; 烟雾进 入第一级冷凝过滤器时, 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 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 随着时间增加 流动, 在引力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0010 d、 第二级过滤器。

8、过滤 :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仍含有焦油、 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 级冷凝过滤器, 因面积大热辐射多, 气体温度迅速下降, 焦油形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 器内壁上, 随着时间增加, 流动, 流向第二焦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 稠。 0011 e、 第三级过滤器过滤、 排气 : 在引风机的作用下, 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流向 第三级冷凝过滤器, 首先流向第三焦油出口, 进入焦油收集器, 再经过充填物玉米芯颗粒除 尘降温, 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 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技术可以降低制炭制气成本、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改 善工作环。

9、境、 减少人工劳动强度, 并且设备成本低, 费用少, 便于维护, 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103013575 A 3 2/2 页 4 0013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具体实施方式 : 0014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 ; 0015 如图 1 所示, 下吸式炭化池 1 中, 原料在厌氧加热的条件下, 吸入空气与原料混合 燃烧, 产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 ; 按重量份, 40生成炭沉积在池底, 60的挥发 后含量生成一氧化碳、 甲烷、 氢气成分的烟雾, 在引风机 3 的作用下, 与原料下落方向一致 的方向被引出 ; 烟雾中的焦油在经过炽热炭层时, 又被裂解。

10、减少 ; 烟雾进入第一级冷凝过 滤器 2 时, 气态焦油迅速变为固态液体, 碰撞依附在冷凝器上, 随着时间增加流动, 在引力 作用下自动流向第一焦油出口4, 进入焦油收集器5中。 在引风机3的作用下, 仍含有焦油、 水分烟尘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冷凝过滤器 2, 因面积大热辐射多, 气体温度迅速下降, 焦油形 态发生改变迅速依附在冷凝器内壁上, 随着时间增加, 流动, 流向第二焦油出口 4, 进入焦油 收集器 5 中。此时焦油逐渐变粘变稠。在引风机 3 的作用下, 不纯净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 流向第三级冷凝过滤器 2, 首先流向第三焦油出口 4, 进入焦油收集器 5, 再经过充填物玉米 芯颗粒除尘降温, 再经过竹生炭颗粒吸附降温, 排入纯净的可燃气体或者输入贮气设备。 00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013575 A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13575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石油、煤气及炼焦工业;含一氧化碳的工业气体;燃料;润滑剂;泥煤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