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5283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06 CN 102952834 A *CN102952834A* (21)申请号 201210425106.7 (22)申请日 2012.10.31 C12P 19/04(2006.01) C12R 1/01(2006.01) (71)申请人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 071051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中路 2089 号 (72)发明人 陈文杰 章淑艳 魏亚新 李军 秦艳梅 赵从波 韩涛 王云鹏 古述江 刘丽娜 (74)专利代理机构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代理人 王琪 (54) 发明名称 利用胶质。
2、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 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多糖的发酵, 特别是指一 种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 方法。是将胶质类芽孢杆菌接种于含有碳源及氮 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通过菌种热刺激和在发酵 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方式优化生产工艺, 本 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发酵液中多糖的产 量低的问题, 具有发酵液中多糖产量高、 菌体生长 好、 发酵周期短等优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1 页 2 1. 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
3、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是将胶质类芽孢杆菌 ( 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 )ACCC10013 接种于含有碳源及氮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其 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 A、 菌种热刺激 在无菌条件下将试管斜面中的菌种孢子加入 6ml 无菌水, 振荡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 并置于无菌容器中, 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 均匀加热, 1-10 分钟后将无菌 容器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 5%-20%, 蔗糖 5%-10%, 硫酸铵 0.5%-5%, 。
4、磷酸氢二钾 10%-20%, 硫酸镁 5%-10%, 三氯 化铁 0.01%-0.5%, 碳酸钙 0.1%-5%, 酵母膏 0.1%-3%,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 为 1:0.2-0.5VVM, 4-12 小时通风比为 1:0.5-0.7VVM, 12-20 小时通风比为 1:0.7-0.9VVM, 20-36 小时通风比为 1:1.1-1.5VVM, 28-36 小时通风。
5、比为 1:0.5-0.7VVM, 36-60 小时通风 比为 1:0.3-0.5VVM, 结束培养, 在培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1-10ml。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步骤 A 中的无菌容器选用试管。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步骤 A 中的均匀加热采用边加热边振荡的方式进行。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 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无菌容器取出并迅速冷却是采用冷水将无菌。
6、容器冷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步骤 B 中装料量为 50 升小罐装料 38 升。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52834 A 2 1/5 页 3 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多糖的发酵, 特别是指一种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 糖发酵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为土壤芽孢杆菌, 其菌落圆形, 无色, 隆起, 胶质粘稠, 透明或半 透明, 边缘整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作为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能菌株被开发利用, 其在 农用微生物制剂领域发挥。
7、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胶质类芽孢杆菌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 们开始注意其胞外多糖的研究及应用。 但热点依然集中在对胶质芽孢杆菌产多糖成分的分 析及多糖对硅酸盐矿物的分解能力方面。 对其多糖新的应用领域及优化工艺增加多糖产量 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目前人们对微生物多糖产生的传统工艺主要是转接斜面法活化斜面菌 种, 优化摇瓶发酵工艺参数等常规步骤, 利用上述方法生产的发酵液中多糖的产量水平为 3-5g/L。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多糖含量高的利用胶质类芽孢杆 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0004 本发明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 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
8、酵液的方法, 是将胶质类芽孢杆菌 ( 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 )ACCC10013 接种于含有碳源及氮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包 括如下工艺步骤 : A、 菌种热刺激 在无菌条件下将试管斜面中的菌种孢子加入无菌水, 振荡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并置 于无菌容器中, 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 均匀加热, 1-10 分钟后将无菌容器 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 5%-20%, 蔗糖 5%-10%, 硫酸铵 0.5%-5%, 磷酸氢二钾 10%-20%,。
9、 硫酸镁 5%-10%, 三氯 化铁 0.01%-0.5%, 碳酸钙 0.1%-5%, 酵母膏 0.1%-3%,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 (通风比为发酵液体积 : 每分钟通入空气的体积, 下同。 ) 为 1:0.2-0.5VVM, 4-12 小时通风比 为 1:0.5-0.7VVM, 12-20 小时通风比为 1:0.7-0.9VVM, 20-36 小时通风比为 1:1.1-。
10、1.5VVM, 28-36 小时通风比为 1:0.5-0.7VVM, 36-60 小时通风比为 1:0.3-0.5VVM, 结束培养, 在培养 说 明 书 CN 102952834 A 3 2/5 页 4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1-10ml。 0005 本发明中的具体技术内容还有 : 无菌容器可以选用包括但不局限于试管或其他便于加热的容器, 为便于无菌容器的加 热,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 步骤 A 中的无菌容器选用试管。 0006 均匀加热可以采用多种现有方式, 均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 其中较为优选的技术 方案是, 步骤 A 中的均匀加热采用边加热边振荡的方式进行。 0。
11、007 将无菌容器取出并迅速冷却是采用冷水将无菌容器冷却。 0008 步骤 B 中装料量为 50 升小罐装料 38 升。 0009 本发明所具备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 : 1、 将热刺激后的菌种用结晶紫染色, 涂片, 镜检发现弱菌及一些较弱的芽孢减少了, 芽 孢较整齐, 着色较深, 在 50 升小罐上进行发酵的表现是芽孢萌发快, 生长延迟期缩短, 减少 了总的发酵时间, 且菌体生长同步性好有利于后边的工艺控制, 比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 0010 2、 胶质类芽孢杆菌在营养贫乏时产生大量的荚膜, 其能达到菌体大小的 5-10 倍, 本发明在发酵过程中采取了波段培养的方法, 即在培养的前。
12、期给菌种很好的生长环境以提 高其生物量, 在发酵培养的后期, 严格控制溶氧并加入表面活性剂, 创造营养贫乏的环境同 时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其在发酵液大量积累多糖, 以达到提高多糖产量的目的。 0011 3、 发酵结束后, 测定多糖含量。检测方法为蒽酮比色法, 其含量最高可达 7.5g/L, 与目前报道工艺比较可提高产糖量 10-50%。 0012 4、 发酵产生的发酵液用 sevag 法进行初步的提取分离之后进行紫外扫描检测, 检 测发现其基本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并初步测得其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羧基, 而且此多糖的粘 度高, 与黄原胶粘度相仿, 且其具有很好的假塑性和悬浮性, 将其应用到高档陶瓷制作。
13、上, 发现很少量的此多糖可以产生很好的作用, 提高陶瓷表面的光洁度, 提高成品率, 提升产品 档次, 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相对于黄原胶此多糖的发酵时间短, 发酵后期对氧的需求 较少, 减少了由于发酵液粘度增加引起的通气搅拌电能消耗, 省去特殊的设备要求。 可这为 胶质芽孢杆菌产多糖的应用开创了很好的领域。 另外, 由于其具有的高粘度, 假塑性和悬浮 性等特性, 其还可以在石油勘探, 矿物浮选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及描述,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 任何依据说明书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
14、 均不脱 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4 实施例 1 利用胶质类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多糖发酵液的方法, 是将胶质类芽孢杆菌 ( 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 ) ACCC10013 接种于含有碳源及氮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 A、 菌种热刺激 在无菌条件下将试管斜面中的菌种孢子加入无菌水, 振荡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并置 于无菌容器中, 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 均匀加热, 1 分钟后将无菌容器取 出并迅速冷却 ; 说 明 书 CN 102952834 A 4 3/5 页 5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
15、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 5%, 蔗糖 5%, 硫酸铵 0.5%, 磷酸氢二钾 10%, 硫酸镁 5%, 三氯化铁 0.01%, 碳酸钙 0.1%, 酵母膏 0.1%,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为 1:0.2VVM, 4-12 小时通风比为 1:0.5VVM, 12-20 小时通风比为 1:0.7VVM, 20-36 小时通风比 为1:1.1VVM, 。
16、28-36小时通风比为1:0.5VVM, 36-60小时通风比为1:0.3VVM, 结束培养, 在培 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1ml。 0015 步骤 A 中的无菌容器选用试管。 0016 步骤 A 中的均匀加热采用边加热边振荡的方式进行。 0017 将无菌容器取出并迅速冷却是采用冷水将无菌容器冷却。 0018 步骤 B 中装料量为 50 升小罐装料 38 升。 0019 发酵结束后,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其含量可达 6.85g/L。 0020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中步骤 A 中将无菌容器均匀加热 10 分钟后, 将无菌容器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17、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20%, 蔗糖10%, 硫酸铵5%, 磷酸氢二钾20%, 硫酸镁10%, 三氯化铁0.5%, 碳酸钙5%, 酵母膏 3%,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为 1:.5VVM, 4-12小时通风比为1: 0.7VVM, 12-20小时通风比为1: 0.9VVM, 20-36小。
18、时通风比 为 1: 1.5VVM, 28-36 小时通风比为 1: 0.7VVM, 36-60 小时通风比为 1: 0.5VVM, 结束培养, 在培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10ml。 0021 其余内容同实施例 1。 0022 发酵结束后,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其含量可达 7.2g/L。 0023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的步骤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均匀加热, 8 分钟后将无菌容 器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15%, 蔗糖8%, 硫。
19、酸铵3%, 磷酸氢二钾15%, 硫酸镁8%, 三氯化铁0.3%, 碳酸钙3%, 酵 母膏 1%,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说 明 书 CN 102952834 A 5 4/5 页 6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为 1: 0.3VVM, 4-12小时通风比为1:0.6VVM, 12-20小时通风比为1:0.8VVM, 20-36小时通风比 为1:1.3VVM, 28-36小时通风比为1:0.6VVM, 3。
20、6-60小时通风比为1:0.4VVM, 结束培养, 在培 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8ml。 0024 其余内容同实施例 1。 0025 发酵结束后,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其含量可达 7.5g/L。 0026 实施例 4 本实施例的步骤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均匀加热, 6 分钟后将无菌容 器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 8%, 蔗糖 6%, 硫酸铵 1%, 磷酸氢二钾 13%, 硫酸镁 7%, 三氯化铁 0.1%, 碳酸钙 1%, 。
21、酵 母膏 0.5%,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为 1:0.3VVM, 4-12 小时通风比为 1:0.6VVM, 12-20 小时通风比为 1:0.8VVM, 20-36 小时通风比 为1:1.3VVM, 28-36小时通风比为1:0.6VVM, 36-60小时通风比为1:0.5VVM, 结束培养, 在培 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3ml。 0027 。
22、其余内容同实施例 1。 0028 发酵结束后,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其含量可达 7.0g/L。 0029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的步骤将装有孢子悬液的无菌容器置于沸水中均匀加热, 3 分钟后将无菌容 器取出并迅速冷却 ; B、 发酵 B1、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将其冷却至 30, 培养基由如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 淀粉 18%, 蔗糖 9%, 硫酸铵 0.6%, 磷酸氢二钾 18%, 硫酸镁 9%, 三氯化铁 0.07%, 碳酸钙 0.9%, 酵母膏 0.8%, 余量为无菌水, pH=7.5 ; B2、 培养 将步骤 A 中处理后的菌种接种于步骤 B 制备的培。
23、养基中, 发酵周期为 60 小时, 培养温 度 30, 接种量为菌种 : 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为 8% ; 风量调节为 : 0-4 小时通风比为 1:0.4VVM, 4-12小时通风比为1:0.6VVM, 12-20小时通风比为1:0.85VVM, 20-36小时通风比 为1:1.45VVM, 28-36小时通风比为1:0.6VVM, 36-60小时通风比为1:0.35VVM, 结束培养, 在 培养 36 小时之后补料流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9ml。 0030 其余内容同实施例 1。 说 明 书 CN 102952834 A 6 5/5 页 7 0031 发酵结束后,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其含量可达 6.95g/L。 说 明 书 CN 102952834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