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专门用于治疗口腔糜烂面的新型药膜。 口腔糜烂又称复发性阿弗它(RAU)属于人类口腔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齿属病。有关医学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RAU的发病与免疫紊乱、微循环失控、口腔菌群失调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有关,但尚无法肯定RAU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因此对RAU疾病的治疗也就无从谈起对症下药,其治疗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RAU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十分明显的:周期性地发作,持续疼痛的糜烂面,严重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时糜烂面仍在作痛。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口腔糜烂面需要经过大约7-21天才能自然愈合。
治疗口腔糜烂面除全身用药外,比较可取的治疗方案是局部用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局部药物多为激素类或中药制剂,如皮质激素强地松、地赛米松、抗菌素和促微循环药如梓柳碱。其缺点是该药物对口腔糜烂面没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只能在口腔内短短停留时间里,起到一定止痛作用。
很显然,正如一切事物的存在有着其自身不同特性一样,口腔糜烂亦具有其自身特性。经糜烂部位活检后在光镜和电镜下发现,口腔糜烂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有其周期性、自愈性、非诱导性,并有遗传倾向。鉴于上述特性,发明人认为口腔糜烂的发病机理是: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生产节奏紊乱;其病因是免疫系统自然调控、基因水平的病理之调控和唾液中EGF浓度的波动。前两个病因的作用是口腔粘膜上皮细胞EGFR关闭;后一个病因的作用是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维持正常代谢的EGF量的减少。
鉴于现有技术状况,结合形成口腔糜烂疾病的病因机理,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表皮生产因子EGF及其它药物,专门用于治疗口腔糜烂面的新型药膜。
表皮生产因子自被发现以来,已广泛用于角膜、鼓膜溃疡、胃溃疡及烧伤创面的修复。EGF是人体内正常的激素,唾液中地生理量为0.2~2ng/ml。EGF在细胞培养中对口腔粘膜上皮生长的促进作用已被证实,但直接用含有EGF药膜形式治疗口腔糜烂面尚未见过有关报道。
一种治疗口腔糜烂面的新型药膜,该药膜以羧甲基纤维素、山梨醇和甘油与蒸馏水均匀混配作为膜基质原料,制成一定厚度药膜,使其每平方厘米含有生长因子EGF浓度为15~150ng/ml,含有Zno浓度为8~12μg/ml的药物成份。本发明选用EGF浓度范围为15~150ng/ml,是根据人体唾液中EGF生理量0.2~2ng/ml和药膜在口腔中的平均释放速度和时间综合考虑确定的。EGF在微克(μg)~毫微克(ng)级中,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生产同时存在。实验证实,偏ng级有利于促进细胞生长;偏μg有利于抑制细胞生长,而10ng~100ng在生理效应上无明显差异。以EGF唾液生理量上限为例,考虑药膜中的EGF同时还向唾液中释放,且释放速度快于向糜烂面释放速度,因此药膜中的实际EGF浓度最好为5.0ng/ml,再加之药膜停留时间约30分钟,故药膜中EGF浓度范围为15~150ng/ml为宜。另外,Zn2+能提高EGF促进DNA合成,上述药膜中可加入8~12μg/mlZnO粉。
上述膜基质经过多次实验确定用羧甲基纤维类,其厚度约0.3cm(湿厚)或0.1cm(干厚)。上述药膜在口腔中缓慢溶解持续15分钟~45分钟(与放置部位有关)。
上述药膜中还可加入促进DNA合成的细胞内能量ATP,其浓度范围为1~2μg/ml。
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膜基质配以适量的EGF和Zno以及ATP,不仅使EGF直接以成膜方式治疗口腔糜烂面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给定了EGF和Zno以及ATP的治疗浓度。本发明提供的药膜经临床使用证实具有快迅止痛、快速愈合,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优点,其有效率为90%以上,完全优于以往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及其治疗效果。
一、制膜原料及重量
1.膜基质:羧甲基纤维素37.5g、山梨醇31.25g、甘油19.75ml、蒸馏水1000ml。
2.药物:EGF0.15mg、Zno10g、ATP2g。
二、制膜工艺
1.先将山梨醇溶入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将羧甲基纤维均匀地撒在水面上浸湿,静置24小时。制成浸液。
2.在研杯中盛甘油加入Zno,仔细研磨均匀,再均匀混入上述浸液中;
3.EGF或ATP可溶于蒸馏水约10ml均匀混入上述浸液中,甘油亦可单独均匀混入浸液中;
4.用玻璃平板制膜,干燥后切成小块膜。
三、治疗效果
本发明经临床试用,针对患者就诊时原糜烂面积、愈合时间、止痛时间、复发病频率、复发时间,指标进行观察。通过临床137例实验结果统计分析,证明含有EGF和Zno的药膜治疗效果,其有效率为90.9%;含有EGF、Zno和ATP的药膜治疗效果,其有效率为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