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512757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09672.9

申请日:

2015.12.09

公开号:

CN106857357A

公开日:

2017.06.20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3/00(2017.01)I; A01K63/04; A01K61/17(2017.01)I

主分类号:

A01K63/00

申请人:

重庆璐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巧莉

地址:

402660 重庆市潼南县古溪镇青云街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隔离环固定在池体底部,过水环固定在隔离环的顶部,过水环由多孔板构成,隔离环和过水环将池体内部分隔为循环环腔以及被循环环腔包围的孵化腔;水泵固定于循环环腔内,水泵的出水口与连接管连接,环管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连接管贯穿隔离环与环管连通;多个斜射管均匀设置于环管上;还包括沿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并笼罩环管的横截面为弧形的防污罩,斜射管贯穿防污罩;还包括设置于池体外的气泵以及两端分别与气泵、连接管连接的气管。本发明能有效避免鱼苗的聚集,杜绝鱼苗碰撞,氧含量高,提高鱼苗存活率,且容易清洁。

权利要求书

1.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隔离环(2)、过水环(3)、水泵(4)、连接管(5)、环管(6)和斜射管(7);隔离环(2)固定在池体(1)底部,过水环(3)固定在隔离环(2)的顶部,过水环(3)由多孔板构成,隔离环(2)和过水环(3)将池体(1)内部分隔为循环环腔(101)以及被循环环腔(101)包围的孵化腔(102);水泵(4)固定于循环环腔(101)内,水泵(4)的出水口与连接管(5)连接,环管(6)沿孵化腔(102)底部边缘布置,连接管(5)贯穿隔离环(2)与环管(6)连通;多个斜射管(7)均匀设置于环管(6)上,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102)的中心点重合;还包括沿沿孵化腔(102)底部边缘布置并笼罩环管(6)的横截面为弧形的防污罩(8),斜射管(7)贯穿防污罩(8);还包括设置于池体(1)外的气泵(9)以及两端分别与气泵(9)、连接管(5)连接的气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斜射管(7)出口端的防护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环腔(101)的底部包括倾斜面(103)和水平面(104),水平面(104)与倾斜面(103)的最低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面(104)上开设有第一排污孔(105);还包括与第一排污孔(105)连接的第一排污管(106),设置于第一排污管(106)上的第一通断阀(10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腔(102)的底面为上大下小的锥形面(10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面(108)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排污孔(109);还包括与第二排污孔(109)连接的第二排污管(110),设置于第二排污管(110)上的第二通断阀(111)。

说明书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养殖设备。

背景技术

在鱼苗的孵化培育过程中,需要保持水体具备流动性。静止的水体一方面使鱼苗聚集导致鱼苗之间摩擦碰撞,降低鱼苗存活率;另一方面静止的水体中溶氧不足,导致鱼苗发育迟缓,甚至窒息死亡。

当前,常用的鱼苗孵化培育装置为孵化环道。孵化环道虽然能够使水体具备一定的流动性,但是其流动性依然不足,无法满足高密度鱼苗的孵化培育。同时孵化环道为实现水体流动,其占地面积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包括池体、隔离环、过水环、水泵、连接管、环管和斜射管;隔离环固定在池体底部,过水环固定在隔离环的顶部,过水环由多孔板构成,隔离环和过水环将池体内部分隔为循环环腔以及被循环环腔包围的孵化腔;水泵固定于循环环腔内,水泵的出水口与连接管连接,环管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连接管贯穿隔离环与环管连通;多个斜射管均匀设置于环管上,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的中心点重合;还包括沿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并笼罩环管的横截面为弧形的防污罩,斜射管贯穿防污罩;还包括设置于池体外的气泵以及两端分别与气泵、连接管连接的气管。

将池体分为循环环腔和孵化腔,孵化腔中放置鱼苗。循环环腔中的水通过水泵被输送到环管内,然后通过斜射管被喷入孵化腔,孵化腔中的水再通过过水环上的孔返回循环环腔,如此形成水的内循环,无需占用过大面积即可使水体具备好的流动性,能有效避免鱼苗的聚集,杜绝鱼苗碰撞,提高鱼苗存活率。同时高流动性的水体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鱼苗发育速度。

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的中心点重合,如此使得水体流向规律,进一步杜绝了混乱的水流造成的鱼苗之间的碰撞。

设置防污罩,避免沉积物在环管与隔离环之间的间隙聚集,降低清洁难度。

设置气泵,向孵化腔内送入空气,提高水体内氧含量,从而提高鱼苗成活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斜射管出口端的防护网。

设置防护网,防止鱼苗进入斜射管,提高鱼苗存活率。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环腔的底部包括倾斜面和水平面,水平面与倾斜面的最低点连接。

设置倾斜面和水平面,使沉积物聚集于水平面处,便于清理。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面上开设有第一排污孔;还包括与第一排污孔连接的第一排污管,设置于第一排污管上的第一通断阀。

设置第一排污孔、第一排污管和第一通断阀,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上的沉积物。

进一步的,所述孵化腔的底面为上大下小的锥形面。

设置锥形面,使沉积物聚集于锥形面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排污孔;还包括与第二排污孔连接的第二排污管,设置于第二排污管上的第二通断阀

设置第二排污孔、第二排污管和第二通断阀,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积物。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占地面积小,水体流动性好,能有效避免鱼苗的聚集,杜绝鱼苗碰撞,提高鱼苗存活率。同时高流动性的水体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鱼苗发育速度。

2.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的中心点重合,如此使得水体流向规律,进一步杜绝了混乱的水流造成的鱼苗之间的碰撞。

3.设置防污罩,避免沉积物在环管与隔离环之间的间隙聚集,降低清洁难度。

4.设置防护网,防止鱼苗进入斜射管,提高鱼苗存活率。

5.设置倾斜面和水平面,使沉积物聚集于水平面处,便于清理。

6.设置第一排污孔、第一排污管和第一通断阀,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上的沉积物。

7.设置锥形面,使沉积物聚集于锥形面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8.设置第二排污孔、第二排污管和第二通断阀,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积物。

9.设置气泵,向孵化腔内送入空气,提高水体内氧含量,从而提高鱼苗成活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池体,2-隔离环,3-过水环,4-水泵,5-连接管,6-环管,7-斜射管,8-防污罩,9-气泵,10-气管,101-循环环腔,102-孵化腔,103-倾斜面,104-水平面,105-第一排污孔,106-第一排污管,107-第一通断阀,108-锥形面,109-第二排污口,110-第二排污管,111-第二通断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发明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包括池体1、隔离环2、过水环3、水泵4、连接管5、环管6和斜射管7;隔离环2固定在池体1底部,过水环3固定在隔离环2的顶部,过水环3由多孔板构成,隔离环2和过水环3将池体1内部分隔为循环环腔101以及被循环环腔101包围的孵化腔102;水泵4固定于循环环腔101内,水泵4的出水口与连接管5连接,环管6沿孵化腔102底部边缘布置,连接管5贯穿隔离环2与环管6连通;多个斜射管7均匀设置于环管6上,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102的中心点重合;还包括沿沿孵化腔102底部边缘布置并笼罩环管6的横截面为弧形的防污罩8,斜射管7贯穿防污罩8;还包括设置于池体1外的气泵9以及两端分别与气泵9、连接管5连接的气管10。

将池体1分为循环环腔101和孵化腔102,孵化腔102中放置鱼苗。循环环腔101中的水通过水泵4被输送到环管6内,然后通过斜射管7被喷入孵化腔102,孵化腔102中的水再通过过水环3上的孔返回循环环腔101,如此形成水的内循环,无需占用过大面积即可使水体具备好的流动性,能有效避免鱼苗的聚集,杜绝鱼苗碰撞,提高鱼苗存活率。同时高流动性的水体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鱼苗发育速度。

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相交,多个斜射管7的轴线的交点与孵化腔102的中心点重合,如此使得水体流向规律,进一步杜绝了混乱的水流造成的鱼苗之间的碰撞。

设置防污罩8,避免沉积物在环管6与隔离环2之间的间隙聚集,降低清洁难度。

设置气泵9,向孵化腔102内送入空气,提高水体内氧含量,从而提高鱼苗成活率。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斜射管7出口端的防护网。

设置防护网,防止鱼苗进入斜射管7,提高鱼苗存活率。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循环环腔101的底部包括倾斜面103和水平面104,水平面104与倾斜面103的最低点连接。

设置倾斜面103和水平面104,使沉积物聚集于水平面104处,便于清理。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水平面104上开设有第一排污孔105;还包括与第一排污孔105连接的第一排污管106,设置于第一排污管106上的第一通断阀107。

设置第一排污孔105、第一排污管106和第一通断阀107,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104上的沉积物。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孵化腔102的底面为上大下小的锥形面108。

设置锥形面108,使沉积物聚集于锥形面108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锥形面108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排污孔109;还包括与第二排污孔109连接的第二排污管110,设置于第二排污管110上的第二通断阀111。

设置第二排污孔109、第二排污管110和第二通断阀111,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积物。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沉积物聚集的幼鱼养育器;隔离环固定在池体底部,过水环固定在隔离环的顶部,过水环由多孔板构成,隔离环和过水环将池体内部分隔为循环环腔以及被循环环腔包围的孵化腔;水泵固定于循环环腔内,水泵的出水口与连接管连接,环管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连接管贯穿隔离环与环管连通;多个斜射管均匀设置于环管上;还包括沿沿孵化腔底部边缘布置并笼罩环管的横截面为弧形的防污罩,斜射管贯穿防污罩;还包括设置于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