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5072448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6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445936.X

申请日:

2015.07.27

公开号:

CN105028075A

公开日:

2015.11.1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6/00申请日:20150727|||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6/00; A01H1/02

主分类号:

A01G16/00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发明人:

赵国珍; 戴陆园; 陈于敏; 袁平荣; 世荣; 苏振喜; 朱振华; 寇姝燕; 邹茜; 刘慰华; 黄望启

地址:

650205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22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代理人:

康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属水稻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在东经101°58′,北纬23°36′,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的地区,于第一年的2月至次年的2月,采用直播方式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一年三次加代繁殖,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水稻播种量均为20g/m2。以上三次加代繁殖,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本发明方法完成了一年三次加代,每一次加代繁殖,能确保所有单株正常结实,既保证了材料的原始性,节约了育种成本,又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度。

权利要求书

1.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东经101°58′,北纬23°36′,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
的地区,于2月14日-2月16日,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一次播种,播
种量为25g/m2,整个生长季节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同年6
月4日-6月6日收割;
(2)在步骤(1)所述地区,于步骤(1)同年的6月9日-6月11日,用
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二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1),
同年9月30日-10月2日收割;
(3)在步骤(1)所述地区的温室,于步骤(1)同年的10月4日-10月6
日,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三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
(1),次年2月9日-2月11日收割。

说明书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稻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杂交后代需要经过8-10次加代,才能获得稳定
的品系,如果一年仅种植一次,就需要8-10年才能获得稳定的品系进行区域试
验,经过2年的区域试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才能推荐品种审定,因此,一个新
品种的育成至少需要11年时间。

水稻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短日喜温作物,对光照、温度尤为敏感。
由于海南岛地处热带,冬季的气候条件也适宜水稻生长。为了提高品种选育进度,
缩短选育年限,全国各地的育种家采取1年2季的种植方式,即夏季在当地种植,
冬季到海南岛种植即一年2次加代繁育,即使这样也需5-6年时间,才能育成一
个新品种。目前,还未见水稻在同一地点进行一年3次加代繁育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缩短水稻育种年限提供一种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东经101°58′,北纬23°36′,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
的地区,于2月14日-2月16日,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一次播种,播
种量为25g/m2,整个生长季节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同年6
月4日-6月6日收割;;

(2)在步骤(1)所述地区,于步骤(1)同年的6月9日-6月11日,用
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二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1),
同年9月30日-10月2日收割;

(3)在步骤(1)所述地区的温室,于步骤(1)同年的10月4日-10月6
日,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第三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
(1),次年2月9日-2月11日收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选择在适宜的地区和时间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直播加代繁殖,
通过控制播种量和采用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的协同作用,完成了一年三次加代繁
殖,每一次加代繁殖,能确保所有单株正常结实,既保证了材料的原始性,又大
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度,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技术效果。与现有的水
稻一年两次异地加代繁育相比,一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育种成本,另一
方面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程。

附图说明

图1水稻低世代水稻育种材料用本发明方法在大田苗期的长势情况。

图2水稻低世代水稻育种材料用本发明方法在大田成熟期的长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无特殊说明,为水稻栽培管理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水稻亲本材料:合系41号(P1)、云粳12号(P2)、云粳15
号(P3)、云粳25号(P4)、玉粳13号(P5)、云粳37号(P6)、云粳38号(P7)、
云粳39号(P8)进行常规杂交、再自交得表1中的F2代(低世代)育种材料,
分别按下述方法进行一年三次的加代繁育,得到F3、F4和F5代育种材料,促进
了水稻育种材料的加代繁育。

本实施例中例举的所有水稻亲本材料均为市售产品,均可从昆明丰锦农业科
技开发有限公司购买,该公司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2238号云南
省农业科学院内,邮编650205。

本实施例仅是举例,在一年三次的加代繁育中,每次可用相同世代的低世代
(F2-F6)育种材料繁育,如一年的三次加代繁育中均用F2代育种材料,或一年的
三次加代繁育均用F4代育种材料;也可以在一年三次的加代繁育中分别用不同
世代的育种材料进行加代繁育,只要用低世代育种材料(一般F2至F6代的育种
材料均称为低世代育种材料)按本发明方法均可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例举的育种材料仅是举例,用本实施例之外的其它水稻低世代育
种材料按本发明方法均能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粳稻育种课题在云南省玉溪市元
江县大水平村,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的种子进行1年3次加代繁殖,所述云南
省玉溪市元江县大水平村,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1°58′,北纬23°36′,
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生长,符合本发明技术方
案所述的水稻种植区域,采用直播方式进行加代繁殖。在所述地区于2月15日
用F2代水稻育种材料进行第一次播种,播种量为25g/m2,整个生长季节按干湿
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同年6月5日收割,全生育期112天。

(2)在步骤(1)所述地区,于步骤(1)同年的6月10日用F3代水稻育
种材料进行第二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1)即整个生长季
节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同年10月1日收割,全生育期113
天。

(3)在步骤(1)所述地区的温室,于步骤(1)同年的10月5日用F4代
水稻育种材料进行第三次播种,播种量为20g/m2,水肥管理同步骤(1)即整个
生长季节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于次年的2月10日收割,全
生育期127天。

以上水稻种植期间,按常规方法进行磷钾肥施用和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在步
骤(1)中所述的整个生长季节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具体方法是水稻苗高
5-10cm时,当水稻田面出现宽度为1-2cm的裂纹时进行灌水,0<水深度≤2cm,
待水自然落干且田面出现宽度为1-2cm的裂纹时再次进行灌水,0<水深度≤
2cm,如此循环进行灌溉直至水稻成熟。

由于低世代育种材料加代繁殖,不需要太多种子数量,但是要求保留材料的
原始性,因此,本发明通过控制播种量和采用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确保了所有
单株能正常结实。

上述试验,于第一年的2月15日进行第一次加代播种,至次年的2月10
日收割,用低世代育种材料采用直播方式进行了三次加代繁殖,即一年在同一地
点种植了三次,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度,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作
用。如果不是对同一批育种材料进行连续加代,两季的间隔时间还可以缩短。图
1和图2也表明本发明方法对于低世代育种材料加代繁殖切实可行。

表1实施例1低世代育种材料清单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属水稻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在东经10158,北纬2336,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的地区,于第一年的2月至次年的2月,采用直播方式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一年三次加代繁殖,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水稻播种量均为20g/m2。以上三次加代繁殖,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按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并且不施氮肥。本发明方法完成了一年三次加代,每一次加代繁殖,能确保所有单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